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僧祐南梁 445 — 518
请禁丹阳琅邪二郡搜捕启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京畿既是福地,而鲜食之族,犹布筌网,并驱之客,尚驰鹰犬,非所以仰称皇朝优治之旨。
丹阳琅邪二境,水陆并不得搜捕(《广宏明集》二十六,武帝十六年下诏,去宗庙牺牲,上定林寺沙门僧祐,龙华邑超度等上启,敕付尚书详之。)
梵汉译经音义同异记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夫神理无声,因言辞以写意;
言辞无迹,缘文字以图音。
故字为言蹄,言为理筌,音义合符,不可偏失。
是以文字应用,弥纶宇宙,虽迹系翰墨,而理契乎神。
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曰祛楼,其书左行
少者仓颉,其书下行,梵及祛楼,居于天竺
黄史仓颉,在于中夏,梵祛取法于净天,仓颉因华于鸟迹,文画诚异,传理则同矣。
仰寻先觉所说,有六十四书,鹿轮转眼,笔制区分,龙鬼八部,字体殊式,唯梵及祛楼,为世胜文。
天竺诸国,谓之天书。
西方写经,虽同祖梵文。
然三十六国,往往有异,譬诸中土,犹篆籀之变体乎。
仓颉古文,沿世代变,古移为籀,籀迁至篆,篆改成隶,其转易多矣,至于旁生八体,则有仙龙云
二十四书,则有楷草针殳。
名实虽繁,为用盖鲜。
然原本定义,则体备于六文,适时为敏,则莫要于隶法。
东西之书源,亦可得而略究也,至于梵音为语,单复无恒,或一字以摄众理,或数言而成一义。
寻大涅槃经,列字五十,总释众义,十有四音,名为字本。
观其发语裁音,宛转相资,哉舌根唇末,以长短为异。
且胡字一音,不得成语,必馀言足句,然后义成
译人传意,岂不艰哉?
又梵书制文,有半字满字,所以名半字者,义未具足,故字体半偏,犹汉文月字,亏其傍也。
所以名满字者,理既穷竟,故字体圆满,犹汉文日字,盈其形也。
故半字恶义,以譬烦恼,满字善意,以譬常住,又半字为体,如汉文言字,满字为体,如汉文诸字,以者配言,方成诸字,诸字两合,即满之例也。
言字单立,即半之类也。
半字虽单为字根本,缘有半字,得成满字,譬凡夫始于无明,得成常住,故因字制义,以譬涅槃,梵文义奥,皆此类也。
是以宣领梵文,寄在明译,译者释也,交释两国,言谬则理乖矣。
前汉之未,经法始通,译音胥讹,未能明练。
故浮屠桑门,遗谬汉史,音字犹然,况于义乎。
中夏彝典,诵诗执礼,师资相授,犹有讹乱。
诗云:有免斯首,斯当作鲜,齐语音讹,遂变诗文,此桑门之例也。
《礼记》云:孔子蚤作,蚤当作早,而字同蚤虱,引古字同文,即浮屠之例也。
中国旧经,而有斯蚤之异,华戎远译,何怪干屠哉?
若夫度字传义,则置言由笔,所以新旧众经,大同小异。
天竺语称维摩诘,旧译解云无垢称,关中译云净名,净即无垢,名即是称,此言殊而义均也。
旧经称众,新经云世尊,此立义之异旨也。
旧经云乾沓和,新经云乾闼婆,此国音之不同也。
略举三条,馀可类推矣。
是以义之得失,由乎译人;
辞之质文,系于执笔。
或善梵义,而不了汉音;
或明汉文,而不晓梵意。
虽有偏解,终隔圆通。
若梵汉两明,意义四畅,然后宣述经奥,于是乎正,前古译人,莫能曲练。
所以旧经文意,致有阻碍,岂经碍哉,译之失耳!
安息世高,聪哲不群,所出众经,质文允正,安玄严调,既亹亹以条理,支、越、竺、,亦彬彬而雅畅。
凡斯数贤,并见美前代,及护公专精,兼习华梵,译文传经,不愆于旧。
逮乎罗什法师,俊神金照,僧融肇,慧机水镜。
故能表发挥翰,克明经奥,大乘微言,于斯炳焕。
至昙谶之传涅槃,跋陀之出华严,辞理辩畅,明逾日月,观其为美,继轨什公矣。
至于杂类细经,多出四含,或以汉来,或自晋出,译人无名,莫能详究。
然文过则伤艳,质甚则患野,野艳为弊,同失经体。
故知明允之匠,难可世遇矣。
窃寻经言,异论咒术,言语文字,皆是佛说。
然则言本是一,而梵汉分音。
义本不二,则质文殊体。
虽传译得失,运通随绿,而尊经妙理,湛然常照矣。
既仰集始缘,故次述末译,始缘兴于西方,末译于东国。
故原始要终,寓之记末云尔(《释藏》迹一。)
前后出经异记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旧经《众》,新经《世尊》。
旧经扶萨,亦云《开土》,新经《菩萨》。
旧经右佛,亦独觉。
新经辟支佛,亦缘觉。
旧经萨芸若。
新经萨婆若,旧经沟港,道亦道迹,新经须陀洹。
旧经频来果,亦一往来,新经斯陀含。
旧经不还果,新经阿那含。
旧经无著果,亦应真,亦应仪。
新经阿罗汉,亦阿罗诃;
旧经摩纳,新经长者。
旧经濡首,新经文殊。
旧经光世音。
新经观世音,旧经须扶提。
新经须菩提,旧经舍梨子。
亦鹙鹭子,新经舍利弗。
旧经为五众
新经为五阴。
旧经十二处,新经十二入。
旧经为持,新经为性。
旧经背舍,新经解脱。
旧经胜处,新经除入。
旧经正断,新经正勤。
旧经觉意,新经菩提。
旧经直行,新经正道。
旧经𠃵沓和,新经𠃵闼婆。
旧经除馑男。
除馑女,新经比丘比丘尼
旧经怛萨阿竭阿罗诃三邪三佛,新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上)
小乘迷学竺法度造异仪记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夫至人应世,观众生根,根力不同,设教亦异。
是以三乘立轨,随机而发,五时说法,应契而化,沿粗以至妙,因小以及大,阶渐殊时,教之体也。
自正法稍远,受学乘互,外域诸国,或偏执小北。
最后涅槃,显明佛性,而犹执初教,可谓胶柱鼓瑟者也。
元嘉中,外国商人竺婆勒,久停广州
每往来求利于南康郡,生儿,仍名南康,长易字金伽,后得入道,为昙摩邪舍弟子,改名法度
其人貌虽外国,实生汉士,天竺科轨,非其所谙。
但性存矫异,欲以摄物,故执学小乘,云无十方佛,唯礼释迦而已。
大乘经典,不听读诵,反抄著衣,以此为法。
常用铜钵,无别应器,乃令诸尼,作镇肩衣。
似尼师坛缝之为衷,恒著肩上,而不用坐,以表众异。
每至出路,相捉而行,布萨悔过。
但伏地相向,而不胡跪,法度善,闲汉言,至授戒,先作梵语,不令汉知。
案律之明文,授法资解,言不相领,不得法事,而竺度昧罔,而行诡术,明识之众,咸共骇弃。
唯宋故丹阳颜竣女宣业寺尼法弘交州刺史张牧女弘光寺尼普明等,信受其教,以为真实。
虽出贵族,而识谢慧心,毁╃方等,既绝法雨,妄学诡科。
乖背律仪,来苦方深,可悯伤。
自正化东流,大乘日曜,英哲顶受,遍遇服膺。
而使迷伪之人,专行偏教,莫或振止,何其甚哉!
昔慧导拘滞,疑惑大品,昙乐偏执,非拨法华,罔天下之,信已情之谬。
关中大众,固已指为无间矣。
至如彭城僧渊,诽谤涅槃,舌根销烂,现表厥殃,大乘难诬,亦可险也。
寻三人之惑,并恶止其躬,而竺度之悖,以毒饮人。
凡女人之性,智弱信强,一受伪教,则同惑相挺。
京师数寺,遂尘异法,东境尼众,亦时染此风,将恐邪路易开,淄污不已。
嗟乎,斯岂魔断大乘,故先侮女人欤?
此实开士之所痛悼,而法主所宜匡制也。
《大方便经》云:释迦如来,昔为比丘,专以四阿含教化,谤毁方等。
于无数劫,受大苦报,从阿鼻出,发大乖心,致成正觉,后进之贤,宜思防断。
古今明诫,可不慎乎。
慧睿法师,久叹愚迷,制此喻疑,防于今日,故存之录末,虽于录非类,显证同矣(《释藏边》五)
菩萨善戒菩萨地持二经记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寻旧录,此经十卷,是宋文帝三藏法师求那跋摩于京都译出。
经文云:此经名善戒,名菩萨地,名菩萨毗尼摩夷,名如来藏,名一切善法根本,名安乐国,名诸波罗蜜聚。
凡有七名,第一卷先出优波离问受戒法,第二卷始方有如是我闻,次第列品,乃至三十。
而复有别本,题为菩萨地经。
检此两本,文句悉同,唯一两品分品品名,小小有异,义亦不殊。
既更不见有异人重出,推之应是一经。
而诸品乱杂,前后参差,菩萨地本分为三段,第一段十八品,第二段有四品,第三段有八品,未详两本孰是。
三藏所出,正本也。
又《菩萨地持经》八卷,有二十七品,亦分三段。
第一段十八品,第二段四品,第三段五品。
晋安帝昙摩谶西凉州译出,经「首礼敬三宝,无如是我闻」,似撰集佛语。
文中不出有异名,而今此本或题云《菩萨戒经》,或题云《菩萨地经》,与三藏所出《菩萨善戒经》,二文虽异,五名相涉,故同一记。
又此二经,明义相类,根本似是一经异国人出,故成别部也。
并次第明六度品名多同,制辞各异。
见菩萨地经一本,其第四卷第十戒品。
乃是地持经中戒品,又少第九施品,当曝晒误杂。
后人不悉,便尔传写,其本脱多,恐方乱惑。
若细寻内题,了然可见。
若有《菩萨地经》,阙无第九施品者,即是误本也(《释藏迹》九)
大集虚空藏无尽意三经记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寻旧录,《大集经》是晋安帝天竺沙门昙摩谶西凉州译出,有二十九卷,首尾有十二段说,共成一经,第一璎珞品,第二陀罗尼自在王,第三宝女,第四不㫬,第五海慧,第六无言,第七不可说,第八虚空藏,第九宝幢,第十虚空目,第十一宝髻,第十二无尽意,更不见异人别译。
而今别部唯有二十四卷,寻其经文,馀悉同。
唯《不可说菩萨品》后宝幢分前中间阙,无虚空藏所问品五卷。
又经唯尽《宝髻菩萨品》,复无最末《无尽意所说不可思议品》四卷,略无二品九卷,分所馀二十卷为二十四卷耳。
又寻两本,并以《海慧菩萨品》为第五,《越至无言菩萨品》第七,无第六品,未详所以。
又检录别有《大虚空藏经》五卷,成者,即此经《虚空藏品》。
当是时世有益甄为异部,又别有无尽意经四卷。
成者,亦是此经末无尽意品也。
但护公录复出无尽意经四卷,未详与此本同异(同上。)
贤愚经记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十二部典,盖区别法门,旷劫因缘,既事照于本生,智者得解,亦理资于譬喻。
《贤愚经》者,可谓兼此二义矣。
河西沙门释昙学成德等,凡有八僧,结志游方,远寻经典,于于阗大寺,遇般遮于瑟之会。
般遮于瑟者,汉言五年一切大众集也。
三藏诸学,各弘法宝,说经讲律,依业而教,学等八僧,随缘分听。
于是竞习梵音,析以汉义,精异通译,各书所闻。
还至高昌,乃集为一部。
既而逾越流沙,赍至凉州
于时沙门释慧朗,河西宗匠,道业渊博,总持方等,以为此经所记,源在譬喻。
譬喻所明,兼载善恶,善恶相翻,则贤愚之分也。
前代传经,已多譬喻,故因事改名,号曰贤愚焉
元嘉二十二年岁在乙酉,始集此经,京师天安寺沙门释弘宗者,戒力坚净,志业纯白。
此经初至,随师河西,时为沙弥,年始十四,亲预斯集,躬睹其事。
梁天监四年,春秋八十有四,凡六十四腊,京师之第一上座也。
经至中国,则七十年矣。
总集经藏,访告遐迩,躬往咨问,面质其事,宗年耆德峻,心直据明,故标谍为录,以示后学焉(同上)
略成实论记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成实论》十六卷,罗什法师于长安出之。
昙晷笔受昙影正写,欲使文玄。
后自转为五翻,馀悉依旧本。
齐永明七年十月文宣王招集京师硕学名僧五百馀人,请定林僧柔法师谢寺慧次法师于普弘寺迭讲,欲使研核幽微,学通疑执,即坐仍请安乐智称法师,更集尼众二部,名德七百馀人,续讲十诵律志,令四众净业还白。
公每以大乘经渊深,漏道之津涯,正法之枢纽。
而近世陵废,莫或敦修,弃本逐末,丧功繁论。
故即于律座令次等诸论师抄比成实,简繁存要,略为九卷。
使辞约理举,易以研寻。
八年正月二十三日解座,设三业三品,别施奖有功,劝不及上者得三十馀件,中者得二十许种,下者数物而已。
即写略论百部流通,教使周颙作论序,今录之于后(《释藏》百一)
异出经录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异出经者,谓梵本同而汉文异也。
梵书复隐,宣译多变,出经之士才趣各殊,辞有质文,意或详略,故今本一末二,新旧参差。
若国言讹转,则音字楚夏,译辞格碍,则事义胡越,岂西传之舛驳,乃东写之乖谬耳。
是以泥洹《楞严》,重出至七,《般若》之经,别本乃八,旁及众典,往往如兹。
今并条目列入,以表同异,其异出杂经失译名者,皆附失源之录(《释藏迹》二)
安公古异经录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古异经者,盖先出之遗文也,寻安录,自道地要语,迄四姓长者,合九十二经,标为古异。
虽经文散逸,多有阙亡,观其存篇,古今可辨,或无别名,题取经语,以为录目。
或撮略四含,摘一事而立卷,名号质实,信古典矣。
安公觌其古异,编之于末。
推其岁远,列之于首,虽则失源,而旧译见矣(《释藏迹》三)
安公失译经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校安公旧录,其经有译名,则继录上卷,无译名者,则条目于下寻安录。
自修行本起,讫于和达,凡一百有三十四经,莫详其人。
又关凉二录,并阙译名。
今总而次,列入失源之部,安录诚佳,颇恨太简,注目经名,撮题两字。
且不列卷数,行间相接,后人传写,名部混糅。
且朱点为标,朱灭则乱,循空追求,困于难了,斯亦玙璠之一玷也,且众录杂经,包集逸异,名多复重,迭相散紊。
今悉更删整,标定卷部,使名实有分,寻览无惑焉(同上)
律分为五部记录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佛泥洹后,大迦叶集诸罗汉于王舍城安居,命优波离出律八万法藏,有八十诵。
初大迦叶任持,第二阿难,第三末田地,第四舍那波提,第五优波崛。
至百一十馀年,传授不异。
一百一十馀年后,阿育王出世,初大邪见,毁坏佛法,焚烧经书,僧众星散。
故八十诵灰灭,后值罗汉,更生信心,忏悔除罪,甚有神力,为铁轮王,王阎浮提,能役鬼神,一日一夜。
坏舍利八塔,起八万四千塔,还兴显佛法,请诸罗汉,诵出经律。
时有五大罗汉,各领徒众,弘通佛法,见解不同。
或执开随制,共相传习,遂有五部出焉。
十六大国,随用并行,竞各进业,皆获道证。
自非圣道玄通,孰能使之然乎?
后时五部异执,纷然竞起,阿育王言,皆诵佛语。
我今何以测其是非?
问僧佛法断事,云何诸僧,皆言法应从多,阿育王即集五部僧共行筹。
当尔时,众取婆粗富罗部筹多,遂改此一部为摩诃僧祇摩诃僧祇者,大众名也。
若就今时此土行筹,便此十诵律名摩诃僧祇也。
《大集经》佛记未来世当有此等律出世,与今事相应,立名不异也。
又有《因缘经》,说佛在世时,有一长者,梦见一张白氎。
忽然自为五段,惊诣佛所,请问其故。
佛言此乃我灭度后,律藏当分为五部(同上)
律分为十八部记录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灭度二百年后,萨婆多部分出婆蹉部,婆蹉部又分出三部。
一者法盛,二者名贤,三者六成。
弥沙塞部分出中间见,迦叶维部分出二部,一者僧迦提,二者式摩,一本三摩提摩诃僧祇部,四百年时,分出六部,一者维迹,二者多闻,三者施设四者毗陀,五者施罗六者上施罗,又一本昙无德部。
此十八部见有同异,文烦不复备写(同上)
来汉地四部序录 其一 萨婆多部十诵律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甘露初开,经法是先,因事结戒,律教方盛。及氎萝表其五分,而鞠多当其异部,故知道运推移,化缘不一矣。至于中夏闻法,亦先经而后律,律藏稍广,始自晋未。而迦叶维部,犹未东被。既总集五家,故存其名录。若乃梵文至止之岁,胡汉宣译之人,大众讲集之处,名德书翰之文。并具举遗事,交相为证,使览者昭然,究其始末云尔。
萨婆多部者,梁言一切有也。
所说诸法,一切有相,学内外典,好破异道。
所集经书,说无有我,所受难能答,以此为号。
昔大迦叶具持法藏,次传阿难,至于第五师优波掘,本有八十诵。
优波掘以后世钝根,不能具受,故删为十诵,以诵为名,谓法应诵持也。
自兹已下,师资相传,五十馀人。
至秦弘奴之中,有罽宾沙门弗若多罗,诵此十诵梵本,来游关右,罗什法师长安逍遥园三千僧中,共译出之,始得二分馀。
未及竟而多罗亡。
俄而有外国沙门昙摩流支,续至长安
于是庐山远法师慨律藏未备,思在穷竟,闻其至止,乃与流支书曰:「佛教之兴,先行上国,自分流已来,近四百年,至于沙门德式,所阙犹多。
西域道士弗若多罗者,是罽宾持律,其人讽十诵梵本。
有鸠摩耆婆者,通才博见,为之传译,十诵之中,始备其二,多罗早丧,中途而废。
不得究竟大业,慨恨良深。
传闻仁者赍此经自随,甚欣所遇,冥运之来,岂人事而已邪?
想弘道为物,感时而动,叩之有人,必情无所吝。
若能为律学之众,留此经本,开示梵行,洗其耳目,使始涉之流,不失无上之津,参怀胜业者,日月弥朗。
此则惠深德厚,人神同感矣。
幸望垂怀,不孤往心,一二悉诸道人所具,不复多白。
昙摩流支得书,方于关中,共什出所馀律。
遂具一部,凡五十八卷。
后有罽宾律师卑摩罗叉,来游长安罗什先在西域,从其受律,罗叉后自秦适晋,住寿春石涧寺,重校十诵律本,名品遂正,分为六十一卷,至今相传焉(同上)
其二 昙无德四分律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昙无德者,梁言法镜,一音昙摩毯多。
如来涅槃后,有诸弟子颠倒解义,覆隐法藏,以覆法故,名昙摩毯多,是为四分律,盖罽宾三藏法师佛陀邪舍所出也。
初邪舍于罽宾诵四分律,不齐梵本,而来游长安
秦司隶校尉姚爽,欲请邪舍于中寺安居,仍令出之。
姚主以无梵本,难可证信,众僧多有不同,故未之许也。
罗什法师劝曰:「邪舍甚有记功,数闻诵习,未曾脱误」。
于是姚主即以药方一卷,民籍一卷,并可四十许纸,令其诵之。
三日,便集僧,执文请试之,乃至铢两人数年纪,不谬一字,于是咸信伏,遂令出焉。
肇法师作《长阿含序》云:「秦弘始十二年,岁上章掩茂,右将军司隶校尉姚爽,于长安中寺集名德沙门五百人,请罽宾三藏佛陀邪舍出《律藏四分》四十卷,十四年讫十五年,岁昭阳奋若,出《长阿含》,凉州沙门佛念为译,秦国道士道含笔受
余以嘉运,猥参听次,虽无翼善之功,而预亲承之末,略记时事,以示来贤」。
又答江东隐士刘遗民书末云:「法师大寺(辇九作「什师于大石寺」)
出新至诸经,法藏渊旷,日有异闻。
禅师瓦官寺教习禅道,门徒数百,夙夜匪懈,邕邕肃肃,致可欣乐三藏法师于中寺出律,本末精悉。
若睹初制,毗婆沙于石羊寺出舍利弗阿毗昙梵本。
虽未及译,时问中事,发言奇新(辇九作「新奇」。)贫道一生,预参嘉会(辇九作「猥参嘉运」。)
遇兹盛化。
自不睹释迦祇洹之集,馀复何恨。
但恨不得与道胜君子,同斯法集耳(案此下有脱文。)
故撮举肇公书序,以显其证焉(同上)
其三 婆粗富罗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婆粗富罗者,受持经典,皆说有我,不说空相,犹如小儿。
故名为婆粗富罗。
一名僧祇律,律后记云:「中天竺昔时暂有恶王御世,三藏比丘及诸沙门,皆远避四奔,恶王既死,善王更立,还请沙门归国供养。
时巴连弗邑有五百僧欲断事,既无律师,又阙律文,莫知承案,即遣使到祇洹精舍,写此律文,众共奉行。
其后五部传集,诸律师执义不同,各以相承为是,争论纷然。
于时阿育王言,我今何以测其是非。
于是问僧,佛法断事云何,皆言法应从多。
王言,若尔当行筹,知何众多,既而行筹,婆粗富罗众筹甚多,以众多故,改名摩诃僧祇,摩诃僧祇者,言大众也。
沙门释法显西域,于摩竭提巴连弗邑阿育王塔天王精舍写得梵本,赍还京师,以晋义熙十二年岁次寿星十一月,共天竺禅师佛驮跋陀道场寺译出,至十四年二月末乃讫(同上)
其四 弥沙塞律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弥沙塞者,佛诸弟子,受持十二部经,不作地相,水火风相,虚空识相,是故名为弥沙塞部。
此名为五分律,比丘释法显师子国所得者也。
法显记》云:「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是以远涉,乃至中天竺」。
摩诃乘僧伽蓝得一部律,是摩诃僧祇,复得一部钞律,可七千偈,是萨婆多众律,即此秦地众僧所行者也,又得《杂诃毗昙心》,可六千偈,又得一部綖经,二千五百偈。
又得一卷《方等泥洹经》,可五千偈,又得《摩诃僧祇阿毗昙》,法显住三年,学梵书梵语悉写之,于是还。
又至师子国二年,更求得弥沙塞部梵本,法显晋义熙二年还都。
岁在寿星,众经多译,唯《弥沙塞》一部,未及译出而亡。
宋景平元年七月,有罽宾律师佛大什来至京师其年冬十一月琅邪王练比丘释慧严竺道生龙光寺请外国沙门佛大什出之。
时佛大什手执梵文,于阗沙门智胜为译,至明年十二月都讫(同上)
其五 迦叶维律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迦叶维》者,一音迦叶毗,佛诸弟子,受持十二部经,说无有我,及以受者轻诸烦恼,犹如死尸,是故名为《迦叶毗》,此一部律,不来梁地。
昔先师献正,远适西域,誓寻斯文,胜心所感,多值灵瑞,而葱岭险绝,弗果兹典。
故知此律于梁土众僧未有其缘也(同上。)
续撰失译杂经录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总集众经,遍阅群录,新撰失译,犹多卷部,声实纷糅,尤难铨品。
或一本数名,或一名数本,或妄加游字,以辞繁致殊;
或撮半立题,以文省成异。
至于书误益惑,乱甚棼丝,故知必也正名,于斯为急矣。
是以信念校历年,因而后定,其两卷以上,凡二十六部,虽阙译人,悉是全典。
其一卷已还,五百馀部,率抄众经,全典盖寡,观其所抄,多出四含六度,道地大集,出曜贤愚,及譬喻生经,并割品截偈,撮略取义,强制名号,仍成卷轴。
至有题目浅拙,名与实乖,虽欲启学,实正典,其为愆谬,良足深诫。
今悉标出本经,注之目下,钞略记分,全部自显,使沿波计源,还得本译矣。
寻此录失源,多有人经,详其来也。
岂天坠而地涌哉,将是汉魏时来,岁久录亡,抑亦秦凉宣梵,成文届止。
或晋宋近出,忽而未讲,译人之阙,始由斯欤?
寻大法运流,世移六代,撰注群录,独见安公。
以此无源,未足怪也。
夫十二部经,应病成药,而传法沦昧,实可怅叹。
所以杼轴于寻访,崎岖于纂录也。
但陋学謏闻,多所未周;
明哲大士,惠缝其阙,言贵珙璧,况法施哉(《释藏迹》四)
钞经录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钞经者,盖撮举义要也。
安世高钞出修行,为《大道地经》,良以广译为难,故省文略说。
支谦出经,亦有孛钞。
此并约写梵本,非割断成经也。
而后人弗思,肆意钞撮,或期散众品,或瓜𦵿正文。
既使圣言离本,学者逐末。
竟陵文宣王慧见明深,亦不能免。
若相竞不已,则岁代弥繁;
黩法宝,不其惜欤,名部一成,难用刊削。
其安公时钞,悉附本录,新集所获,撰目如左,庶诫来叶,无效尤焉(《释藏迹》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