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云达
云达
桂州阳朔人
尝曰。
生本无物。
何有本乡。
悟在于心。
岂须戏论。
南游洞山
宝禅师授以大乘之要。
竟不出世。
隐于罗浮山黄龙洞
自得而已。
释孤月
孤月
北人也。
未详邑里姓氏。
因参访。
南游入终南山
望山势逶迤崔巍。
意山中必有至人藏修。
曰。
予得归依承密谛。
幸矣。
遂裹粮行。
日行百馀里。
所至皆披蹂石。
足为之龟。
行已十日。
遇猎者。
臂鹰逐犬。
一侠少年也。
何以至此。
答曰。
寻师访道。
不远千里。
不识此中有高僧可依否。
猎者曰。
封豕长蛇熊罴山鬼。
于焉窟宅。
更何处觅僧耶。
子休矣。
前有石洞。
白熊踞视眈眈。
过者蔑不齑粉。
子无以身试尝也。
月心弗恐。
起谢猎者。
又行数十里。
日入细柳矣。
见一岩洞。
心颇怪之。
甫窥洞。
白熊蹲踞。
目光如电。
张目视
曰。
万里参寻。
冀得人闻道。
乃今遇子。
子能相容乎。
不然亦天也。
不怖而立。
熊视良久。
掉尾而去。
遂入洞宿。
越三日猎者至。
惊曰。
子真神人也。
而脱熊口。
曰。
幸免熊口。
惟夜有二伟丈夫。
黑帻长胫立予傍。
此何妖也。
猎者曰。
岩前古树二章。
曩伐为薪。
毋乃是为崇乎。
请夷其根。
不忍绝树生理。
止勿夷。
是夜。
二丈夫不现。
慈悲动草木矣。
猎者止
复谢去。
山椒
一僧结草庐栖焉。
色喜行入草庐。
僧瞑目趺坐。
五体如山。
望之如木鸡。
启视其釜。
釜皆青苔也。
向僧膜拜。
三日竟屹然不动。
乃从僧腰后扶之。
始觉。
曰。
愿受教。
僧不应。
第曰汝于终南无缘。
苦求教。
僧曰。
逢山则止。
遇庐则藏。
语毕。
以杖指归路示
遥见一青鸟翩跹而来。
若相导者。
行数日。
终南而西。
忽见城市。
乃蜀中也。
蜀人
乃知有庐山
江西
荆州棹而南卓五老峰
越四十年而化。
孤月
冒险探奇。
冀有所见。
而所见如此。
能高抗熊口。
而无慑怖。
下礼定僧。
而致哀恳。
虽所闻未得要领。
要亦不失为有道心人也。
所恨定僧姓字。
不落人间。
嗟乎。
彼固视人间如幻也。
而焉用名。
释明聪
禅师
讳明聪
字无闻
邵武光泽奚氏子也。
宗传临济
师事天奇。
天奇之盛化也。
联芳授受。
龙象数百员。
而师拔其萃。
然师不就疏请。
不藉檀脂。
卓立当阳
开创禅社。
爱以剧务绳学者。
重振百丈之规。
或不堪其劳而去。
未期月复来归之。
以故升其堂者。
皆挺特有志之士。
且函丈之室如旅泊。
中夜跏趺。
四壁凛然。
榻下咄咄之声。
常惊达旦。
是以杨歧之令。
至师又行焉。
师初受业于讲肆。
精研性相有声。
同辈惮其锋。
以英邵武嘲之。
师独阴疑大通智胜佛。
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
不能成佛道。
乃与义学浩浩盘桓。
有曰。
既是佛矣。
何须更成。
或曰。
为度众生故。
所以不成佛。
师默叹曰。
审如是乎。
遂尽弃其所好。
坚扣禅宗不契。
忽闻马嘶。
廓然自惊。
趋见天奇瑞禅师
嗔目叱出(一本。
才礼拜便打)。
同行者曰。
君与和尚无缘耶。
师笑曰。
真个那是晚。
瑞公问曰。
今日我骂底僧。
在否。
有对曰。
是必在。
公即曳杖下旦过寮。
师迎作礼。
公便击之。
师进曰。
适来草草。
触忤和尚
公按杖曰。
老僧今日被上座勘破。
师又进曰。
和尚是在。
世忘世在。
念忘念岂被人勘破(一本云。
岂能勘破)。
公曰。
在世忘世是如何。
对曰。
了物非物。
曰。
在念忘念是如何。
对曰。
于心无心。
曰。
心物俱忘时如何。
对曰。
华山高突太行峨。
公休去。
未几。
以化柄属焉。
且诫曰。
从上真宗有子。
担荷何忧哉。
但百兽虽潜踪于狮子声中。
然千花却发艳于象王影里。
子其勉之。
师既受嘱。
独入光州
山居六年
六安山又六年
复还光州旧隐。
又五年。
始出随州关子岭
建立龙泉寺
以安来学。
而学者集焉。
常谓众曰。
吾师天奇老人
每惧后学外著文义。
内生情见。
故有语云。
文义者法也。
情见者人也。
非人何以有其见。
非法何以有其文。
是以。
文义情见。
通属人法。
人之不空。
情见难绝。
法之不空。
文义难灭。
文若不尽。
见奚能尽。
义若不尽。
情何能绝。
如是奔竞。
展转无穷发之乎。
文生于见。
义生于情。
返之乎。
见生于文。
情生于义。
先乃所引生能。
后乃能追生所。
总名曰生。
文灭则见灭。
义绝则情亡。
情不自忘因乎义忘而情忘。
见不自泯。
因乎文泯而见泯。
统名曰死。
死死生生。
实可哀哉。
此吾老人防微杜渐。
切实至极。
汝辈有志于吾宗。
宁可忽诸。
然食饭不咬米。
行地不踏土。
又作么生委悉。
是时也。
师之同门诸尊宿。
或隐或现。
往来衲子
独推尊龙泉
为人剿绝枝蔓。
不涉离微。
月心宝
得入龙泉之室。
师尝召曰。
玄沙不肯灵云意作么生。
对曰。
贼入空房。
曰。
不得草草。
喝。
师诺。
乃辞去。
历载还侍师。
又召曰。
人人有个本来父母。
子之父母。
今在何处。
对曰。
佛眼觑不见。
曰。
子还见否。
对曰。
某亦不见。
曰。
子何不见。
曰。
若见则非真父母。
曰。
如何是真父母。
对曰。
本来真父母。
历劫不曾离。
起坐承他力。
寒温亦共知。
逢不相见。
见不相识。
为问今何在。
分明举似师。
师深肯之。
僧问。
本来面目。
师答曰。
石香亭。
曰。
便恁么去时如何。
曰。
丧却了也。
曰。
放去较危。
收来太速。
又僧问。
今朝天下皆庆佛
未审。
佛于何处降生。
师画圆相示之。
僧无语
代僧作礼云。
尽界普瞻。
师以大法有所倚重遂隐去。
经二载还龙泉
龙泉床历益慎。
班白者半满其间。
间有二三妙龄披田服者。
皆格守律度。
参请如救眉然。
但师有辞世意矣。
一日师升座说法。
已而掷下拄杖。
俨然化去。
塔于龙泉寺右。
释法祥明 1532 — 1610年2月6日
法祥
字瑞光
越州嵊县周氏子。
有出世志。
随季父宦游入
见笑岩于柳巷
岩观其根。
示以念佛法门。
师颔之。
居顷南还。
弃妻子薙发。
栖霞素庵法师
虽居讲肆。
而念佛无间。
又参遍融
融所示。
笑岩同。
五台入伏牛。
契机于松和尚
留住石室中。
吊影木食者三年。
一日趺坐。
雪积满林。
火绝衣湿。
往视。
击磬出其定。
因示之曰。
轻安小寂。
非是歇场。
若耽着此境。
即堕偏空。
且行脚去。
逢南即止矣。
遂飘然而行。
遍历楚蜀之境。
铲落知见。
独存孤明。
后游南岳
忽忆别时之语。
有终焉之志。
适僧以侧刀峰静室相让。
自是放下身心。
一志念佛。
募豆四十八石。
一豆一佛。
净念相继。
以至终身。
不知其过几四十八石矣。
繇是诸方称为豆儿佛云。
方衲子争归之。
侧刀峰遂成海内名丛席。
居恒诫诸弟子曰。
汝剃除须发。
不知有生死事大。
但倚墙靠壁。
业识茫茫。
唤作甚么。
岂非吾佛所呵。
衲衣在空閒。
假名阿练若。
不专心净业。
大限到来。
将何抵对阎老子乎。
闻者无不感泣。
师虽绝意人世。
而当世诸君子。
闻其风者。
莫不景仰。
方伯刘公。
直指史公。
学宪伍公。
仪部曾公。
囧卿蔡公。
少保郭公。
大行宋公。
皆倾心皈向。
就师问道。
招致之则不往也。
郡丞卢公。
祀庙。
点失期者。
罚米三十馀石。
送师。
曰。
老僧岂以一钵饭。
敛众怨耶。
竟不受。
闻者叹服。
师接纳往来。
不择臧否。
一味平等慈悲。
荆襄大盗。
二唐九等七人捕急。
投师求活。
师怜其诚纳之。
冠以道巾。
令随众作务。
及捕官至。
虽识其为盗。
第见师慈心蔼然。
又闻念佛感动。
乃解腰缠三金。
设供而去。
其盗亦化。
为苦行僧。
师住侧刀峰三十馀年。
不发化主。
不结外援。
不设方丈。
不用侍者
一龛于佛殿左。
危坐念佛其中。
不安库房。
无长物
灭之日。
简之惟胡椒一瓶。
旧布数片而已。
尝以糠饼充餐。
或有投之地者。
师拾取。
煨而啖之。
行必荷锄。
见遗秽必以土掩之。
将化命首座领众。
念佛趺坐。
诫众曰。
无得虚张捏怪。
诳惑世人。
独一味老实念佛。
言讫。
合掌而逝。
时万历庚戌二月六日也。
阅世七十有九。
僧腊四十有三。
停龛七日
颜色不变。
弟子奉全身。
塔于峰之右。
释满贤明 1534 — 1598
满贤
其先江西星子人
姓钱氏
自幼颖悟异。
尝具戒后。
参访知识。
得所契證。
以因缘未偶。
不得弘宣助化。
诸方惜之。
其所依祝发。
则为大渊。
其所从入室。
则为大安
其相与同参交證。
则为月心融天。
然诸老其所游履。
初则庐岳黄岩
既为莲华峰之普济
白下武林诸胜刹间。
孤峰闹市。
靡不经练。
而卒老于秀州张家桥
师蚤岁出家。
即知有向上事。
初举石边水泠。
花里风香之句。
末自瞥然。
久之。
于热病中。
打脱桶底。
通身汗流。
自是扫除建立。
任意纵横。
尝束盖顶。
草食茵衣。
坐风宿雪。
艰苦偏至者累年。
人高其行。
而卒不以著相誇修。
作功德行佛事。
孜孜无倦。
又尝机锋时起。
意语俱捐。
沤为沙界。
电拂圣贤。
人企其宗。
而终不以恣。
情越简称圆融。
放而不流。
用而无作。
年六十五。
万历戊戌岁
化于张家桥
周海门
为铭其塔云。
僧祩宏明 1535 — 1615
仁和县人
姓沈
年十七。
补邑庠。
虽业儒。
每书生死事大四字。
于案头自警。
一日啜茗。
失手碎茶瓯。
有省。
遂投西山性天理和尚薙发。
于无尘律师处受具。
北游五台
遍融后。
又谒笑岩柳庵求开示。
曰。
你三千里外求我开示。
我有甚么开示。
师恍然。
即礼辞。
东昌道中
闻谯楼鼓声忽悟。
偈曰。
三十年前事可疑。
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如梦。
魔佛空争是与非。
遂南归住云栖
开净土门
以摄三根。
由是四众翕然尊之。
侍郎王公宗沐
问夜来老鼠唧唧。
说尽一部华严经。
师曰。
猫儿突出时如何。
王无语。
师自代云。
走却法师留下讲案。
仍颂曰。
老鼠唧唧。
华严历历。
奇哉王侍郎
却被畜生惑。
猫儿突出画堂前。
床头说法无消息。
无消息。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世主妙严品第一。
问世尊默然良久。
外道谓开我迷云。
空生晏坐不言。
释云
善说般若作么生。
师曰。
良久处。
欲望开迷。
阴霾万里。
晏坐边。
拟开般若。
说竟多时。
虽然如是。
鞭头得旨。
空里飞花。
且毕竟见个甚么。
十二月廿八
临终时。
预于半月前别众曰。
吾将他往矣。
人皆莫测。
至期果示微疾。
面西而逝。
莲池
字佛慧
仁和沈氏子。
父号明斋
母周氏。
师生而颖异。
试屡冠诸生
于科第犹掇之也。
顾志在出世。
几案间。
辍书生死事大以自警。
一日阅慧灯集。
失手碎茶瓯。
有省。
乃视妻子为鹘臭布衫。
于世相一笔尽勾。
作歌寄意。
弃而专事佛。
虽学使者力挽之。
不回也。
从蜀师性天剃度。
昭庆无尘玉律师受具。
即单瓢只杖游诸方。
北游五台
感文殊放光。
至伏牛。
坐炼呓语。
忽现旧习。
京师
遍融笑岩二大老。
皆有开发。
东昌府
忽有省。
作偈曰。
二十年前事可疑。
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如梦。
魔佛空争是与非。
时以母服未阕。
怀木主以游。
每食必供。
居必奉。
金陵瓦官寺
病剧。
几为主者舁就茶毗。
病间。
归得古云栖寺旧址。
结茅默坐。
悬铛煮糜。
曾绝粮七日。
倚壁危坐而已。
胸挂铁牌。
题曰。
铁若开花。
方与人说。
久之檀越争为构室。
渐成丛林。
清规肃然。
为诸方道场冠。
而师始启口说法。
弟子日进。
六时观念。
中夜警策。
慈颜温谕。
无异花开见佛矣。
师以精严律制。
为第一行。
沙弥要略具戒便蒙。
梵网经疏。
以发明之。
又从参究念佛得力。
遂开净土一门。
著弥陀疏钞。
融会事理。
指归唯心。
又以高峰语录。
最极精锐。
乃并匡山永明
及古德机缘中吃紧语汇一编。
名曰禅关策进。
以示参究之诀。
自是道风大播。
朝野归心。
大司马宋公应昌
太宰陆公光祖
宫谕张公元忭
大司成冯公梦祯
陶公望龄
并一时诸缙绅先生
次第及门。
道者
以百计。
靡不心折。
尽入陶铸
观兴浦庵偈所谓。
一朝踏破香岩钵。
双报君恩与佛恩。
始知东昌悟真
戴角虎。
不但称理而谈已也。
师持论严正。
诂解精微。
监司守相。
下车就语。
侃侃略无少屈。
诸贤豪候参者。
无加礼。
皆忘形屈势。
至则空其所有。
非精诚感物。
何能至是哉。
侍御左公宗郢
问念佛得悟否。
师曰。
返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
仁和樊公问。
心杂乱如何得静。
师曰。
置之一处。
无事不办。
坐中一士曰。
专格一物。
是置之一处。
办得何事。
师曰。
论格物。
只当依朱子。
豁然贯通去。
何事不办得。
或问。
师何不贵前知。
师云。
譬如两人观琵琶记。
一人不曾经见。
一人曾见。
而预道之。
毕竟同观终场。
能增减一出否。
侍郎王公宗沐问。
夜来老鼠唧唧。
说尽一部华严经。
师云。
猫儿突出时如何。
王无语。
师代云。
走却法师
留下讲案。
又书颂云。
老鼠唧唧。
华严历历。
奇哉王侍郎
却被畜生惑。
猫儿突出𦘕堂前。
床头说法无消息。
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
世主妙严品第一。
师直摈曲说。
语无回互。
而世所宗。
天主寔义。
又期立论破之。
净慈僧性莲
请师讲圆觉经。
听者日数万指。
大釜日炊两度。
众犹不给。
募赎寺前万工池
放生。
因盟朝士
天圣故事者二纪。
后师八十诞辰。
又增拓之。
合城中上方长寿两池。
皆为放生设。
著放生文。
行于世。
海内多尊奉之孝定慈圣皇太后
崇重三宝。
偶见师放生文。
甚嘉叹。
内侍赍紫袈裟斋资。
往供。
问法要。
师拜受以偈答之。
师极意悲幽冥苦趣。
自习𦦨口。
时亲设放。
尝有见师座上现如来相者。
观力之使然也。
师天性朴实
简淡无缘饰。
虚怀应物。
貌温粹。
无崖岸。
而守若严城。
画丛林。
日用量。
施利厚薄。
因果覈。
罪福明。
虽粒米茎菜。
未尝虚费。
五十年中。
不设化主。
养老病供众僧。
海内衲子
担簦负笈而至者。
肩摩毂击。
食指日以千计。
稍有盈馀。
辄散施诸山。
库无储蓄。
别有供师者。
咸纳之。
以为衣药贫病施。
略无虚日。
简私记近七载中。
实用五千馀金
师生平惜福。
尝著三十二条自箴。
垂老躬自浣濯出溺器。
终身衣布素。
一麻布帏。
乃丁母艰时物。
今尚存。
他可知已。
师以平等大悲。
摄化一时。
非佛言不言。
非佛行不行。
非佛事不作。
佛嘱末世护持正法者。
依四安乐行。
师实以之。
憨公云。
观从上诸祖。
单提正令。
未必尽修万行。
若夫即万行以彰一心。
即尘劳而见佛性者。
古今除永明
唯师一人而已。
先儒称。
寂音为僧中
予则谓。
师为法门之也。
万历乙卯六月
入城。
别诸弟子首及宋守一等遍。
及故旧。
但曰。
吾将他往矣。
人皆莫测。
还山。
具茶汤设供。
与众话别云。
此处吾不住。
将他往。
众罔知。
七月朔
晚入堂坐。
嘱大众曰。
我言众不听。
我如风中烛。
尽油乾矣。
次夜入丈室。
示微疾。
瞑目无语。
弟子围绕。
师复开目云。
大众。
老实念佛毋捏怪。
毋坏我规矩。
众问谁可主丛林。
师曰。
解行双全者。
又问目前。
师曰。
姑依戒次。
言讫面西念佛。
端然而逝。
师。
生于嘉靖乙未
世寿八十一。
僧腊五十。
师自卜寺左岭下。
遂全身塔于此。
其先耦汤氏。
亦后师祝发。
建孝义庵。
为女丛林主。
先一载而化。
亦塔于寺外之右山。
师得度弟子广孝等。
为最初上首。
其及门受戒得度者。
不下数千计。
而在家无与焉。
缙绅士君子及门者。
亦以千计。
而私淑者无与焉。
其所著述。
除经疏外。
有戒疏事义问辩。
疏钞事义。
楞严摸象记。
遗教节要。
水陆仪文。
竹窗随笔。
二笔三笔。
四十八答。
净土疑辨。
往生集。
行录
名僧辑略
正讹集。
自知
云栖纪事。
山房杂录等。
二十馀种行世。
禅师
名佛慧
字幻也
会稽人
其先史氏。
慧初生。
出家行脚。
俱有奇徵。
乃与幻有禅师
同出笑岩宝公之门。
洎住嘉禾之优昙苑。
自号懒石叟
著懒石语。
累万千言。
格尽物情。
时共珍之
又疾当世学者走声便软煖。
一澄之以枯淡。
数十年门无宿宾。
惟一能明侍者
终身料理巾瓶而已。
及其法鼓乍鸣。
有道缁素。
争集如云。
慧曰。
四大之躯孰不有。
五味之食孰能无。
白玉体个个分明紫金身。
人人可得争食之不常而食。
衣之不常而衣。
八万种魔。
宁教易晓。
四百四病。
以何遣除。
诸仁者不是祝发了。
叫做出家。
披金襕叫作出家识文达理。
叫作出家。
能行苦行。
叫作出家。
避喧求静。
叫做出家。
有人缘。
叫作出家。
感天供。
叫作出家。
紧要在著草鞋。
释迦腹里。
屙屎放尿跨大步。
穿达磨心中。
戴角披毛。
枯草拈来。
直得百花相斗。
鼓动含灵。
唤起维摩寂默。
十方如来。
密付汝印。
一切天魔。
自然倾胆。
咦。
鸟啼春昼閒弥勒。
花发东风见故人。
又曰。
一番相见一番新。
好看钵盂添柄。
几处行来。
几处险密。
奇艇内藏轮海。
不顾山头月白。
一任浮沉空。
无柰雨脚风。
清大家和会。
方衲子讲席。
高流居士宰官。
天仙魔梵。
有情无情。
生一乾坤。
死一乾坤。
圣一法界。
凡一法界。
何曾谩得诸人。
若也谩得。
便讨说个是非好恶。
贤善才能。
尊卑异类。
灼然些子。
谩不得欠不得。
你道是甚么境界。
会么。
满目尘埃千圣眼。
半身落魄五宗心。
晚移燕京多宝庵。
重修笑岩之令。
足不越阃者。
复十馀载。
缁素餐风而过。
从者多不堪其啸唾而去。
朝廷知而敬之。
老且耄矣。
思南归。
复止优昙。
俄示疾。
简历。
小师曰。
后二日可。
小师涕泣固留。
慧笑诺。
为迟三日。
恳再留不许。
远近从游者闻之趋。
置龛室。
适工报竣。
而跏趺示寂。
阅世九十一。
坐七十有八夏。
赞曰。
明之中叶。
象教崇隆之际。
公则阒然一室。
嗒然一我。
虽德重大内
弗居也。
以故。
追随于公者。
皆一时贤君子。
受公面折。
欣如获
于其鬻声都市。
驾誉权门之流。
得非天壤与。
公语音如钟。
足有轮纹。
皤皤黄发。
齿落更生。
共疑为果地人再世。
岂苟然哉。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释袾字佛慧号莲池
姓沈氏古杭仁和人,世为名族。
父德鉴,匑匑宿儒,人称“明斋先生”。
母周氏,淑性善容,慈惠爱物。
生而颖异,幼习帖括。
年十七,入县学屦,试冠诸生,学行文艺,鸣于一时。
顾澹于世味,视科第蔑如也。
与从游讲论,必折归佛理。
栖心净土,家戒杀生,瓜蔬必祭。
居常太息,曰:“光阴过隙,人寿几何?
吾年三十,而后当超然长往,与世无求。
”无何,妇张氏生一子殇,妇亦亡已。
勘破世缘,不欲续娶。
母强之为议,婚汤氏。
年二十七,居父丧,三年服阕。
丁母忧,因涕泣曰:“亲恩罔极,正吾答报时也。
明嘉靖乙丑除夕,命汤点,捧至案,盏裂,乃笑曰:“因缘无不散之理。
明年诀汤曰:“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为计。
”汤亦洒然曰:“君请先,吾自至耳。
乃作一笔句词,竟投西山无门洞性天理祝发,乞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就坛受具。
居顷之,一瓢一杖,遍游诸方。
尝北诣五台,夜礼文殊,感见异光,至伏牛随众炼磨。
京师遍融笑岩,皆有开发。
东昌,忽有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以母服未阕,乃怀木主以游,每食必供,哀慕无已。
金陵瓦官寺,病几绝,时即欲就荼毗,因念曰:“吾一息尚存耳。
”乃止病间归。
越中多禅期,与会者五,终不知邻座名字。
隆庆辛未,乞食梵村,见云栖山水幽寂,有终焉之志,山故伏虎禅师刹也。
杨国柱、陈如玉为结茅三楹以居之。
吊影寒岩,绝粒七日,倚壁危坐。
村多虎,环山四十里,岁伤数十人。
居民苦之,因发悲愿,为讽经施食,虎患遂止。
岁亢旱,村民乞祷雨,笑谢曰:“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
”众坚请不已,乃击木鱼,循田念佛,时雨随注,如足所及。
民感异之,相与庀材木荷锄钁,竞发其地,得柱础而指之。
曰:“此云栖寺故物也。
师福吾土,吾侪愿鼎新之,以永其福。
”不日成兰若,外无崇门,中无大殿,惟禅堂安僧,法堂奉经像,馀取蔽风雨耳。
自此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遂成丛林。
时教纲灭裂,禅道不明,往往掠影,宗门拨无净土,有若狂象,大惧之。
又因思念佛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于是单提净土,著《阿弥陀经疏钞》十馀万言,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
一时缁素,归心净土,若水赴壑,谓佛设三学,以化群生。
戒为基本,基本不立,定慧何依?
思行利导,必固根本,乃令众诵《梵网戒经》及比丘诸戒品,因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以发明之。
初,发迹参方,又忆昔见《高峰语录》,谓“自来参究此事,最极精锐,无逾此者。
向怀之行脚,欲并匡山永明而一之,更录古德机缘中语编之,曰《禅关策进》,合刊之以示参究之诀,盖禅净双修,不出一心。
万历戊子,岁大疫,日毙千人,太守余良枢灵芝寺禳之,疫遂止。
梵村旧有朱桥,潮汐冲塌,行者病涉,议倡造,无论贫富贵贱,人施银八分而止。
或虑工大施微,不易集事,乃不日累千金,鸠工筑基,每下一椿,持咒百遍,潮汐不至者数日,桥竟成。
尝著《放生文》,传诵海内,慈圣皇太后见之,嗟叹不已,遣内侍赉紫伽黎,咨问法要。
书偈进曰:“尊荣豪贵者,由宿植善因。
因胜果必隆,今成大福聚。
深达罪福相,果中更植因。
喻如锦上华,重重美无尽。
如是修福已,复应慎观察,修幅不修慧,终非解脱因。
福慧二俱修,世出第一义。
众生真慧性,皆以杂念昏。
修慧之要门,但一心念佛。
念极心清净,心净土亦净。
莲台最上品,于中而受生。
见佛悟无生,究竟成佛道。
三界无伦匹,是名大尊贵。
”慈圣善之。
尝讲《圆觉经》于净慈,听者日数万指。
因赎寺前万工池放生池,复增拓之,岁费百馀金
山中设放生,所救赎飞岛、禽、虫、充牣其中,岁费二百石以养之。
亦有警语,使守者依期对禽畜宣白,即羽族善呜噪者,闻赞呗声,寂然而听,宣罢,乃鼓翅飞呜,其感应如此。
道风日播,一时贤士卿,若大司马宋公应昌太宰陆公光祖,宫谕张公元汴,司成冯公梦祯陶公望龄,及门问道者,以百计,皆扣关击节,靡不心折。
监司守相下车伏谒,胥 忘形屈势,空其所有,非精诚感物,何能至是?
万历四十三年七月四日示寂,世寿八十有一,僧臈五十,塔于寺左岭下。
天性朴实,无缘饰,虚怀应物。
貌温粹,弱不胜衣,而声若洪钟
无崖岸,而守若严城。
善藏其用,文理密察,经济洪纤,不遗针芥。
即画丛林日用,量施利,酌厚薄,覈因果,明福罪,养老病,条理井然。
其自律甚严,尝以三十二条自警,垂老躬浣濯服,琐细不劳侍者
终身衣布缕,一麻帏乃五十年前物,犹不忍弃,他可知已。
平等大悲,摄化一切,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
佛属末世护持正法者,依四安乐行,宏实以之。
憨山为作墓铭,且尊为法门,推崇至矣。
将终时前数日,入城别诸弟子及故旧,但曰:“吾将他往。
”还山具茶汤,与众话别。
中元设盂兰盆,为荐先宗,乃告人曰:“今岁我不与会。
”有簿记密题云:“云栖寺直院僧代为堂上莲池追荐沈氏宗亲。
”始知其悬记也,其了明去来如是。
继妻汤氏,后祝发,建孝义庵,为女丛林主,先一载而化,亦塔于寺右。
所著经疏外,有杂录《竹窗三笔》等二十馀种,行于世。
释法忠明 1541 — 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
法忠
号敬堂
新安曹氏子。
龆年喜端坐。
年十九。
钱塘灵隐寺
遇云水僧激发。
遂落发受具。
依讲庠数年。
行脚入少林。
大千润公
长安
遍融笑岩二老。
指示心要。
稍有启悟。
寻入牛山火场。
调鍊三业。
后归匡庐
爱仰天坪高胜。
单丁居之。
手植十馀万本。
久之。
衲子来集。
仰天坪遂成丛林。
师为人夷坦无缘饰。
御众不立规矩。
甘苦必同。
虽粒米茎菜。
必随众乃食。
劳务必身先之。
不开禅讲门户。
一以真实示人。
依之者。
无论愚智。
浸久嘿化。
而不自知。
故来者如归家侍父母也。
且训人有方。
用人有度
出语慨切痛至。
听者悚然。
无不心领而神会。
一众森严。
俨然一大垆鞴。
以身为教。
不用言说。
真本色住山人也。
刘云峤太史
访师。
一见心契。
乃为颜其寺。
曰云中。
憨老人为之记。
张洪阳太史
庐山高三字。
赠之旌其志。
庚申秋
示微疾。
谓其徒曰。
吾见红日当空金莲遍地。
吾其行矣。
言讫寂然而逝。
憨老人复为铭其塔曰。
师住云中
二十馀年如一日。
视十方衲子如一己。
精心为众。
未尝以无有异志物我介怀。
数语盖实录。
师当之无愧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法忠字敬堂姓曹氏歙人也。
母程氏。
生而颖异,幼好端坐,不随儿戏。
稍长,颇厌尘苦,不治家人生产。
年十九,游钱塘灵隐寺,遇云水僧大机即求出家,为染剃执侍三载,未几登坛受具,即依讲肆。
久之,多所参承,然未自信。
遂行脚至少林,依大千润禅师,扣单传之旨。
已而走长安遍融月心,指示心要。
寻归五台,时憨山妙峰同居北台龙门访之于冰雪中,一见心相印契,留居期年。
万历壬午妙峰之芦芽,与同往,遂开丛林,诸所创立有力焉。
居三载弃去,入伏牛火场调炼三业。
南还登匡卢,爱其幽胜,诛茅于讲经台,居三载,复还五老峰,匿彩四年。
一日,登仰天坪,乃匡山绝顶,喜其高胜,遂居之。
零丁数祀,渐缉屋宇,久之衲子渐集,手植十馀万本,冀成丛林。
恒坦夷无缘饰,御众不立规矩,凡细务必以身先,至老不倦,随缘自守,一衲之外无长物,粒米茎菜必与共之,视众如一,平等行慈,无论智愚,浸久默化而不自知。
故来者如归,凡所言论慨切痛至,无不心领神会。
寂于万历庚申秋七月二十一日
先示微疾,临化端坐谓其徒曰:“吾见红日当空,金莲遍地,吾其行矣。
”言讫默然。
寿八十,腊六十,荼毗收灵骨塔于桃花峰下,憨山为之铭。
僧真可明 ? — 1604
真可字达观号紫柏,俗出吴江沈氏。
尝居嘉善荒墩,五岁不语。
有异僧过其门,摩顶谓曰:“此儿出家当为人天师
”言讫不见,遂能言。
儿时志气雄放,不可羁勒。
年十七,仗剑游塞上。
苏州,遇雨,宿虎丘。
闻僧夜诵八十八佛名,心大悦,即薙发。
尝过匡山,穷相宗奥义。
五台,至京师,参遍融笑岩诸老发明大事。
还。
嘉善景德寺,掩关三年。
郡城楞严寺久为势豪割其半,志欲复之。
万历壬辰,于石经山得佛舍利玉函。
闻于慈圣太后赐紫伽黎迎供,因奏请兴复楞严。
又刻藏经于径山,复戒坛于檀柘。
西游峨眉,下瞿塘,过荆襄,登太和,憩匡庐,复归宗古寺
后闻憨山师以弘法被难,远戍雷阳。
叹曰:“法门无人矣。
”南康太守吴宝秀,以矿税被逮,其妻投缳死。
叹曰:“阉人横行至此,世道不可为矣。
”乃决筴入都,曰:“海印不归,我为法一大负。
矿税不止,我救世一大负。
传灯录不续,我慧命一大负。
舍此一具贫骨,释此三负,不复走王舍城矣。
”及妖书狱起,逮入诏狱,执政意在钩党,欲牵连杀之。
被笞,血肉狼籍,索浴说偈,坚坐而逝。
释本智明 ? — 160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本智字慧光
姓李氏,曲静人也。
先世居金陵,后徙滇南。
生而倜傥,夐然自远,隐有出尘之志。
曲城之阳有朗目山,白斋出家居此。
年十二住 依之,遂薙发为驱乌。
后行脚遇黄道月舍人,与语相得,为更其号曰“朗目”。
白斋以《华严》为业,多所熏发,即从事焉。
年十九,受具。
白斋将寂,请益,乃瞿然曰:“是恶知不旦暮为人婿也。
”因发愤,决志操方,北游中原,遍𠪾名山,足迹半天下。
南北法门,若伏牛之大方、印宗南岳之无尽,庐山之大安,蓟门遍融月心,皆一时教禅师匠,咸及其门,经炉冶钳锤。
故若若教,得其指归,但于参究己躬,恐未悟彻,乃立禅一十二年,始得心光透露,由是机辩自在。
发迹北游,过六安,刘公为新中峰华严兰若居之,未几去。
白下给谏宇淳钟公颇研内典,然多才傲物,素少沙门,无撄其锋者。
一日至天界问主者,曰:“善世法门,可有禅者否?
”主者推出见,便尔请问:“天界寺还在心内、心外?
曰:“寺且置,借问尔以何者当作心?
”给谏默然。
曰:“莫道天界,即三千诸佛,只在山僧拂子头上。
”钟良久作礼,退然心服,始知法门有人。
陶公允宜比部时,即与莫逆,及左迁庐州别驾,署篆六安,创“镜心精舍”以待,未暇及也。
皖之东九十里曰“浮山”,昔远师与欧阳公说法处,有华严道场古刹,为一阐提所破废。
吴太史观我,每慨之,欲兴而未能也。
淝水,飘然一锡而来,吴太史一见,与语相印契,再拜而启曰:“浮度固为九带宗乘,近为古亭演化地。
华严道场,即重竖刹竿也。
今为有力者负之以趋,其如兹山何!
古亭为滇南人,师岂其后身适来,胡不理前愿耶?
”智闻而愕然曰:“予少时每对古亭肉身,瞻恋无已,抑闻开法浮度,不知即此山也。
”因思华严乃出家本始,皆若宿契,遂欣然许之。
于是祷于护法神,遂戛然而去,太史犹未知所向也。
淮阴沁水刘中丞东星建节于淮,夙慕方外友,邂逅于龙兴寺,睹其机警,喜惬素心,乃馆之公舍。
暇与语,间 (问,閒)及浮度因缘,刘公忻然曰:“此弹指之力耳。
”即檄下郡邑,令一行阐提慑伏,尽归侵地。
百五十年之废坠,一言而兴之,岂非愿力耶。
寺既复,乃北入京师,会神庙为慈圣皇太后敕颁印施大藏尊经,乃奉玺书,持大藏归浮山
戊戌,讫壬寅,五年之间,而浮山华严寺,巍然如从地涌出,宝光瑞色,照耀人寰,非有夙因,孰能致此。
丛林就绪,即付其徒。
闻刘公薨,感其谊好,走沁水吊焉。
沈王为佛法金汤,闻入国,欲致一见。
乃语使者曰:“久向贤王深心,外护法门,若以世法相见,则不敢辱王之明德。
使者覆,王曰:“愿闻法要。
”诘朝,王坐中殿,延之入,智长揖问王曰:“喜哉,世主!
富有国土,贵无等伦,作何胜因,感斯妙果?
”王曰:“从三宝修来。
曰:“若然,因何见僧不礼,生大我慢。
”王悚然下座,请入存心殿,爇香成礼,请问法要。
因言《华严梵行品》云:“身语意业,佛法僧宝,俱非梵行,毕竟何者是梵行?
曰:“一切俱非处,正是清净梵行。
王闻之喜,遂执弟子礼。
所供种种,独受一紫伽黎,及水晶念珠,留镇浮度山门。
王亦竟为华严檀越。
乙巳冬,慈圣圣母周三百六十甲子,建法会于都南之广慈,懿旨请讲《楞严》,未及二轴,忽告众曰:“生死去来,皆目眚所见耳,吾行矣。
”华藏庄严,吾所图也,今归矣。
踞座端然而逝,时万历乙巳十二月二十四日也。
讣闻,圣母悼恤,赐金造塔,返灵骨于浮度妙高峰之南麓,从其志也。
吴太史观我为之铭,有云:“古座归路为来路,远录宗乘入教来。
”皆实录也。
释慧经明 ? — 1618年1月17日
禅师
名慧经
字无明
抚州仁和裴氏子也。
九岁。
章句。
即究其义。
每问。
浩然之气
是个甚么。
或有笑者。
或有讶者。
公皆一举手而去之。
遂潜心内典。
如获故物。
年二十一。
父事廪山忠老宿。
求忠斩发。
忠曰。
著急作么。
待汝瞥地。
我为汝师
公乃刻志苦行三载。
因见双林颂有省。
辄遁迹峨峰。
又三载。
读传灯。
至僧问兴善如何是道。
善曰大好山。
又深疑之。
因力撼巨石。
得达其旨。
乃曰。
欲参无上菩提道。
急急疏通大好山。
知道始知山不好。
翻身跳出祖师关。
趋呈于忠。
忠笑曰。
吾不汝欺。
为公圆顶。
时年二十有七。
复还旧隐。
不下山者二十四载。
远近贤之。
万历甲午
出住宝方有道者过访曰。
师住此山。
曾见何人。
公曰。
总未行脚。
曰。
宁以一隅。
小天下乎。
公敬诺。
即杖笠观方。
诸尊宿皆珍誉之。
五台参瑞峰和尚
笑岩禅师之门。
公请曰。
某甲。
于古德机缘。
不尽馀疑。
旦虽遍历门墙。
如窥罗縠之月。
乞慈垂悯下剖愚蒙。
语毕。
慇勤作礼。
叹曰。
善哉上座。
以英伟之姿。
锐于入道。
而胸中尚有芥蒂耶。
如不弃山野。
试举将来。
公曰。
临济道
佛法无多子。
毕竟是个甚么。
曰。
向道佛法无多子。
又是个甚么。
公曰。
玄沙谓灵云未彻。
那里是它未彻处。
曰。
大是玄沙未彻。
公曰。
赵州勘破婆子。
未审。
甚处遭他勘破。
曰。
却是婆子勘破赵州
公释然。
再拜谢之。
复献颂曰。
暗藏春色。
明露秋光。
有眼莫见。
纵智难量。
到家不上长安道
一任风花雪月扬。
深肯公语叶洞上宗旨。
而公亦以绍续洞宗自任。
南还。
初住董岩迁寿昌
中兴曹洞。
其时像教相尚。
公独不攀外护。
尝诫知事曰。
万般存此道一味信前缘。
每同众耕耘。
耆年不怠。
学侣参寻。
每将钁柄为禅杖。
尊宾顾访。
且就蓑衣准布袍。
故有寿昌古佛之称。
王向公
赍香修敬。
公漠然不答。
知事惧丛林所系。
请稍循时宜
公曰。
吾佛制。
不臣天子。
不友诸侯。
为佛儿孙。
而违佛制。
是叛佛也。
吾岂作叛佛之人哉。
王闻而叹曰。
去圣时遥
幸遗此老。
公三坐道场。
殿宇禅坊。
焕然鼎新
别建兰若。
二十馀所。
从未只字干及檀信。
檀信自归。
有引修忏佛事于山中。
公重诟之曰。
汝邀一时之利。
开晚近流毙之端。
使禅坊流为应院。
岂非巨罪之魁也。
以故。
公之名号所及。
而古风习习。
其规绳不整。
而自肃。
尝上堂曰。
诸佛时常说法。
不须拟议猜详。
是何法。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不论通宗透教。
只贵直下承当承当。
个甚么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蛟龙不宿死水。
猛虎岂行路傍。
透得者些关棙。
何须愿化西方。
不问先佛后祖鼻孔。
一样放光。
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释迦不肯泄破。
达磨九年覆藏。
不惜口业。
一下为众宣扬。
且道。
作么生宣扬。
挥几云。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又曰。
宗乘中事。
难以措辞。
大道门庭。
争容拟议。
等閒垂一句。
如大阿锋离匣。
逢之者。
则死不移时。
似涂毒鼓受槌。
闻之者。
则丧不旋踵。
所谓妙峰峻仞。
野兽难藏宝树晶光。
灵禽莫泊其用也。
单趁金毛归野窟。
直追铁额入深山。
扫天下之搀抢。
拂世间之孽屑。
提堕坑落堑之类。
揭迷封滞壳之流。
其功也。
使法界世界虚空界。
一体同观。
佛道人道地狱道。
万法融会。
虽然如是。
犹未为上事。
须知更有出格在。
噫。
正令不行先斩首。
大机一发圣贤悲。
又曰。
抽筋不动皮。
换骨不见血。
筋骨一齐空。
游行不倒跌。
达磨大师
解灭而不解生。
释迦老人
解生而不解灭。
要知生灭不相干。
除是当年乾矢橛。
万历丁巳腊之七日
公田务归。
顾众曰。
老僧自此不复作矣。
除夕上堂曰。
今年只有兹时在。
请问诸人知也无。
那事未曾亲磕著。
切须绵密作工夫。
越三日告寂。
悲惶不已。
公复展目。
说偈慰之。
为留旬馀。
裁书遍辞邻壁道俗。
更自作偈。
令侍僧举火。
至十七日
晨起盥漱拭身曰。
不必再浴矣。
乃大书今日分明。
指示。
掷笔而逝。
其年七十有一。
依命阇维。
侍僧。
宣公所遗之偈曰。
无量劫来秖者个。
今日依然又者个。
复将者个了那个。
者个那个同安乐。
火光忽成五色。
诸牙顶髻不坏。
就寝堂建塔藏之。
其门人无异来
开化博山矣。
僧正传
禅师
名正传
字幻有
应天溧阳吕氏子也。
根器宏远。
慧语惊人。
年二十二。
荆溪沙门乐庵度之。
即示师心法。
师辄感奋。
闻灯花𤒺。
有省。
乐庵殁。
师计阅晚近禅门。
方死绳墨。
乃北抵神京。
笑岩宝禅师
倾心具述所以。
阴异之。
忽趯出只履。
变色厉声曰。
向者里速道一句。
师愕然无对。
宝公便起。
师俛首而退。
中夜徬徨。
公晨出。
见师犹立檐下。
颜如稿木。
蓦唤师。
师回顾公。
公翘足作修罗障日月势。
师豁然。
深达堂奥矣。
久之辞去。
公以一笠与曰。
覆之。
勿露圭角。
师径往五台
栖息秘魔岩。
一十三载。
太常唐公鹤徵
问道台山
见师如夙契。
且约师还南。
师以乐庵未塔听之。
荆溪
徵以龙池延师。
龙池
一源禅师道场也。
嘉隆以来。
先德物故。
东南法社。
例如灰冷。
师至。
怆然念百丈大智之风。
有徒数辈。
一如万指临之。
于是。
志士咸集。
槌拂下。
多颖脱而去。
仅六载谢事。
复游燕都
居普炤寺。
时缙绅辈。
留神空宗。
日夕从师质證。
师尝举扇。
示诸大夫曰。
当时孔子
还知有者个么。
皆曰。
不知。
师置扇曰。
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
尔众跃然称谢。
其揭示多类此。
以故。
笑岩道化。
复振于燕赵。
虽南北异势。
而冲寒冒暑之士。
不绝足下。
围绕皆大器也。
师据坐顾众曰。
是大尽。
是小尽。
有对曰。
大尽。
有曰。
小尽。
小师从傍进曰。
敢保不在历本上论量。
师哂而休去。
其徵勘。
又多类此。
法师月川者与师同参宝公
左袒清凉。
以非肇公物不迁论。
当世莫能抗其说。
师乃反覆剖析累万言。
卒燬板以谢。
其整顿纲宗。
又能类此。
京中有为妖书诋上者。
诏捕弗获。
当事人藉口桑门。
紫柏可公逮系矣。
一时名德。
引去驰师。
师笑曰。
学道期了生死。
生死了顾反畏祸耶。
高卧如故。
事寝。
乃赴唐公再住龙池之命。
其处境安详。
又多类此。
师前后京都二十馀年。
当是时。
两宫奉我田服之徒。
方藉以有为。
师独无所事。
生平如饥如渴。
一以宗旨为己任。
故终师之世。
升堂入室无虚日。
每以门前冷落车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话。
问士大夫。
般若无知。
靡所不知。
问。
学者鲜有契其机者。
曰。
今时人多有说得。
尽是者恰像个脍子手何也。
任他佛头来。
魔头来狮子头来。
象头来。
牛头马头人头狗头羊头鹅鸭头。
到汝案上。
一一尽汝破除。
打发一边去。
只恐把个死猫头来。
便茫然罔措。
于此打发得开去。
才是好脍子手。
有僧进曰。
请将死猫头来。
师笑曰。
果然不识。
师处躬应物。
严慈等之。
故开遮如如。
为不可测。
卒以大机得人。
而大振滹沱之宗。
示寂之年。
六十有六矣。
先一日。
有僧自台山来。
师欣然与剧谈山中宿昔。
抵暮索浴。
浴出而示微疾。
惊疑环拥之。
师举所著帽者三。
弗敢对。
师乃拍膝宴然矣。
明神宗万历甲寅年二月十二日子夜也。
塔建本山之左。
赞曰。
语云重雷发响。
百里飞声。
无事之者。
愕然而惊。
空闻其响。
不见其形。
吾滹沱一宗。
自元明叔季盖冰霜之际矣。
笑岩父子公孙。
震匝地法雷。
于严冷之首。
下开万汇之蒙。
上正千秋之统。
猗欤休哉。
至有觅形镜里。
寻声谷中。
亦独何哉。
僧德清明 ? — 1623
金陵全椒蔡氏子。
母感异梦而生。
年十二礼京之报恩西林师薙发。
十九受具。
听讲华严十玄门。
海印森罗常住处有得。
遂游方。
妙峰为友。
初参遍融乞指示。
融默然直视以接之。
寻阅肇论。
至梵志出家。
白首而归。
邻人见之曰。
昔人犹在耶。
志曰吾犹昔人。
非昔人也。
忽悟。
乃曰。
今日始知鼻孔向下。
妙峰见之喜曰。
何所得耶。
曰。
夜来两个铁牛斗入水中去也。
至今绝消息。
峰笑曰。
且喜有住山本钱。
又参笑岩
岩问。
你从何处来。
曰南方。
曰。
记得来时路否。
曰一过便休。
曰。
子却来处分明。
师便礼拜。
东海牢山。
闻望籍甚。
皇太后李。
特礼殷重焉。
后遭无妄之谤。
道士奏论于神宗皇帝
朝中宰辅。
多深惜。
师遂蒙圣旨衿察。
坐以私创寺院。
遣戌雷州
韶阳礼祖。
偈曰。
曹溪滴水自灵源。
流入沧溟浪拍天。
多少鱼龙争变化。
源头一脉尚冷然。
十有一年丙午
皇长孙生。
恩赦免戌。
复留曹溪
往来端州
九载始还僧服。
丙辰冬
过江右之双径。
达大师秉炬。
缁索骈集。
山谷为之喧动。
后抵匡山
韶阳郡
力请居曹溪
曰。
曹溪是吾昔日所欲修缉也。
遂杖锡遄行。
度岭。
吟曰。
五云一望入南安
万叠千洄六六滩。
行到水穷山尽处。
梅花无数岭头看。
明年癸亥
忽告众曰。
缘与时违。
化将焉托。
一期事毕。
吾将归矣。
索浴更衣端坐而逝。
塔全身于韶南华寺
南二里天子岗。
迎归匡山
历二十馀载。
地湿虫蚁。
半蚀其龛。
请归曹溪
途中弟子辈。
因龛缝睹师。
状貌如生。
发爪俱长。
以金漆其身。
造寺供养。
称肉祖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六
释德清字澄印晚号憨山
姓蔡氏全椒人也。
彦高,母洪氏。
梦大士携童子入门,抱之遂娠。
及诞,白胞重裹,生性颖异。
方七岁,叔父死,陈尸于床,便问“死从何处去?
”及见人举子,又问:“生从何处来?
”若已抱生死去来之疑者。
九岁能诵《普门品》。
才及舞勺,辞亲入江宁报恩寺,依西林染剃。
内江赵文肃公摩其顶曰:“儿他日人天师也。
”逾年受《法华》,四月而成诵。
遂以次讲习,通贯内外典籍。
年十九,祝发受戒具于无极,听讲《华严玄谭》,至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
云谷结禅于天界寺,发愤参究。
疽发于背,祷于伽蓝神,愿诵《华严》十部,乞假三月以毕禅期。
祷已熟寐,晨起而病良已。
三月之中恍在梦中,出行市上俨如禅坐。
嘉靖丙寅,寺燬于火,有司以本寺官住,头首执事司法者十五人。
寺为皇室造建,所费皆出内帑,事干重典,法当论死。
僧众惧逃,独清奔走法庭看点。
盐菜饘粥,荷担往来,多方调护,设法解救,竟从末减,坐罚囚粮。
先是西林临化,抚嘱众曰:“我身后,寺事无大小,立我像前,听此儿主张,庶几可保无虞。
”由是一寺僧众,皆服其知人。
雪浪恩誓志兴复,相与畜德俟时。
远出参方,大德檀越 ,庶或旦夕遇之。
故尝听讲天界,厕溷除,了无人迹。
每早起见后院脩洁,意主东净者非常人也。
访之,一黄面病僧,目光射激,遂与定参访之约,质明则已行矣。
江南习气柔暖,宜入苦寒之地以自摩厉,遂飘然北迈。
大雪,乞食广陵市中,曰:“一钵足轻万钟矣。
”抵京师妙峰衣褐来访,须发毵毵如河朔估客,望其眸子,相视哑然。
参编融,融无语,唯张目直视。
又参笑岩,岩问:“何方来?
记得来时路否?
”曰:“一过便休。
曰:“子却来处分明。
”游盘山至千像峰石室,见不语僧,遂相与樵汲度夏,时明万历元年癸酉也。
明年妙峰蒲坂,阅《物不迁论》至“梵志自幼出家,白首而归,邻人曰‘昔人犹在耶?
’志曰‘吾似昔人,非昔人也。
’”遂豁然省悟,顿了“旋岚掩 ”之旨,作偈曰:“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方知鼻孔向下。
”峰一见,遽问何所得。
曰:“夜来见河中两铁牛,相斗入水去,至今绝消息。
曰:“且喜有住山钱矣。
”遇牛山法光禅师,坐参请益,法光发音如天鼓,深契之。
五台,居北台之龙门,老屋数椽,在万山冰雪中。
春夏之交,流澌冲击,静中如万马驰骤之声,以问妙峰
峰举古人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證观音圆通语。
然之。
日寻缘溪横彴,危坐其上。
初则水声苑然,久之,忽然忘身世,众籁阒寂,水声不复聒耳。
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明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见其中。
既觉身心湛然了不可得,因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
翻身触破大虚空,万象森罗徒起灭。
”游雁门,兵使胡君请赋诗,甫搆思,诗句逼凑喉嗌,从前记诵见闻一瞬见前,浑身是口,不能尽吐。
默念此法光所谓禅病也,唯睡熟可以消之。
拥衲跏趺,一坐五昼夜,胡君撼之不动。
鸣磬数声,乃出定。
默坐却观,知出入动息,住山行脚,皆梦中事,其乐无以喻也。
还山,刺血书《华严经》。
点笔念佛,不废应对。
口诵手书,历然分明。
邻僧异之,众相诘难,已皆赞叹而去。
尝梦登弥勒楼阁,闻说法曰:“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
依识染,依智净
染有生死,无诸佛。
”自此,识智之分,了然心目。
尝与妙峰,登建祈储道场于五台,光宗既应期而生,遂远遁东海之牢山。
慈圣命龙华寺瑞庵,行求得之,遣使再徵不能致,赐内帑三千金。
复固辞,使者不敢复命。
曰:“古有矫诏赈饥之事,山东岁凶,以此广圣慈于饥民,不亦可乎?
使者持赈籍还报,慈圣感叹,率阖宫布金造寺,赐额曰:“海印”。
因诣京谢恩,为报恩寺请藏,遂奉命赍送。
寺塔有光,照曜累夕。
迎经之日,如浮桥北度,经在光中行也。
还,以报恩本末具奏,曰:“愿日减膳羞百金,十年工可举也。
”慈圣许之。
而黄冠之难作。
住山十三年,方便说法,东海弥离车地,咸向三宝。
而黄冠以侵占道院,飞章诬奏,有旨逮赴诏狱。
先是,慈圣崇信佛乘,敕使四出。
中人谗搆,动以烦费为言,上弗问也。
而其语颇闻于外庭,所司遂欲中清以法,因以株连慈圣左右,并按前后施舍帑金以数十万计。
拷掠备至,一无所言。
已乃从容仰对曰:“公等欲诬服,易耳。
狱成,将置圣母何地?
公所按数十万,在县官锱铢耳。
主上纯孝,度不以锱铢故,伤圣母心。
狱成之后,惧无以谢圣母,公穷竟此狱,将安归乎?
”主者舌吐不能收,乃具狱。
上所列惟赈饥三千金,有内库籍可考,慈圣及上皆大喜。
然犹坐私造寺院,遣戍雷州,非上意也。
达观真可闻之,将走都门,为之申救。
遇于江上,曰:“君命也,其违乎!
”为作《逐客说》而别。
清度五岭,入曹溪,抵五羊,赭衣见粤帅,就编伍于雷州
岁大疫,死者相枕籍,率众掩薶,作广法会,大雨平地三尺,疠气立解。
参政周君鼎石,率学子来叩击,举“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发问。
曰:“此圣人示指人,要悟不属生死一着耳。
”周君击节叹赏。
粤之文秀冯昌历辈,闻风来归。
搆禅室于壁垒,间说《法华》,至宝塔示见娑婆华藏涌见目前,开悟者甚众。
居粤五年,乃克住锡曹溪,归侵田,斥僦舍、屠门、酒肆,蔚为宝坊。
缁白分集,摄折互用。
大鉴之道,勃然中兴。
丙午始遇赦,癸丑衡阳
南岳,礼八十八祖道影。
甲寅夏,至湖东。
慈圣上宾,诏至,恸哭,披剃返僧服。
又二年,念达观法门生死之谊,赴葬于双径,为作荼毗佛事。
吴越禅人之病,作担版歌。
莲池宏于云栖,发挥其密行以示学者。
吴门庐山,结庵五乳峰下,效远公六时刻漏,专脩净业。
示人偈曰:“但观一句弥陀佛,念念心中尝不断。
若能念念最分明,即与弥陀亲见面。
只想土在目前,日用头头无缺欠。
佛土全收一句中,便是往生异方便。
只在了了分明时,不可更起差别见。
”居四年,复往曹溪
天启三年癸亥十月十一日妙峰登也,示寂。
曹溪水忽涸,百鸟哀鸣,夜有光烛天。
三日入龛,面色如生,须发皆长,鼻端微汗,手足如绵。
世寿七十八,僧腊五十九。
所著有《楞伽笔记》、《华严纲要》、《楞严悬镜》、《法华击节》、《楞岩法华通义》,《起信唯识解》,及《观老庄影响论》、《道德经解》、《大学中庸直指》、《春秋左氏心法》、《梦游集》各若干卷,于世。
身体魁梧,气宇轩朗,所至及物利生,如日暄雨润,加被而人不知。
山东再饥,尽发其囷,亲泛舟至辽东,运籴以赈,旁山之民咸免捐瘠。
税使与粤帅有隙,嗾使市民以白艚作难,群噪围帅府缓颊谕税使解园,不动声色。
城以宁珠船千艘罢采不归,剽掠海上,而开矿之役,绎骚尤甚。
采使谒曹溪以佛法摄受,徐为言开采利害,由是珠船罢采,不入海,而矿额令有司岁解。
制府戴公遗书谢曰:“吾今乃知佛祖慈悲之广大也。
”尝言居北台时,大雪于屋,昏夜鉴毛发。
坚坐待尽,身心莹然。
迟明,塔院僧穴雪以入,相携雪洞中里许,乃出。
当诏狱拷治时,忽入禅定,榜箠刺爇,若陷木石。
逾年在雷阳,闻侍者趣呼,逮系毒楚卒发,几无完肤,此《楞伽笔记》所由作也。
前后得度弟子甚众,从之于狱,职纳橐饘者,福善也。
始终依于粤者,善与、通炯超逸通岸也。
归肉身于五乳,留爪发于曹溪,为之塔铭者,弟子皖舒吴应宾常熟钱谦益也。
为之传与碑记者,会稽陆梦龙也。
为述灵龛还曹溪供奉始末者,刘起相也。
俱详《梦游集》。
释圆修
天隐禅师者。
讳圆修
荆溪闵氏。
说法磬山报恩。
初与天童悟禅师同出龙池传之门。
是师为笑岩真孙也。
师幼明敏
生知佛乘。
常以心斋报母。
然留连俗谛。
几失前因。
一日过讲肆。
闻楞严经云。
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师惕然惊畏。
龙池幻有传和尚
而依止焉。
赵州无字话头。
师参之半载不发。
改看本来面目。
提撕猛切。
一日普请出窑次。
有觉所道者云。
闻常多菩萨。
出现于四大名山。
神通广大。
传公厉声曰。
我者里亦不少。
师佥曰。
如何是神通。
曰。
快度砖来着。
师染指法味。
心不外缘。
经百馀日。
偶阅楞严。
佛咄阿难云。
此非汝心。
师脱然庆快。
如善财入弥勒大阁。
了释前疑。
及侍传公
入城被喝。
便契临济主宾炤用之句。
于是。
上天界访云松。
过能仁谒文斋。
出没奇机。
不无可纪。
万历辛丑
合掩关于龙池曰。
汝既有新入处。
不妨更加精进。
他日利导有情。
则吾望足矣。
未几。
传公北行。
师怅然消遣关中
惟拈颂而已。
于其古德公案。
如庖丁之解牛。
而无碍刃游也。
独疑乾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话。
复枯坐蒲团二载。
忍闻驴鸣。
大悟差别玄旨。
有偈曰。
忍闻驴子叫。
惊起当人笑。
万别与千差。
非声非色闹。
甲辰
北省传公燕京之普炤寺而师资深契合焉。
仍涉猎讲庭。
澜翻藏海。
探竿禅席。
料拣权宜。
住后常曰。
山僧南北往还。
亲近知识一十八载。
跋涉劳碌为己躬。
无少怠也。
呜呼。
师之入道。
诚异今时。
故得处真实。
用处谛当。
常以虚空扑落地语。
酬僧理藏锋之问。
湖州萝卜宣州
酬事藏锋之问。
以有水皆涵月
无山不带
理事藏锋之问。
以无手人行拳。
酬不涉理事藏锋之问。
又僧问。
如何句到意不到。
曰。
言言见谛。
步步迷踪。
如何意到句不到。
曰。
只在舌尖头尽力道不出如何是意句俱到。
曰。
有时独倚庭栏上。
閒看梅花四五枝。
如何是意句俱不到。
曰。
落花流水去。
空负浪游人师暮年。
从石磬山。
迁湖之报恩寺
示众曰。
老僧住个破院子
不能时时为众提持佛法。
赖土木瓦砾。
与诸人转大法轮。
发诸人大机大用。
诸人切不得当面蹉过。
若蹉过。
知事逐眼前去。
不觉老从头上来。
一日俄集众谆诫。
复以后事付嘱及门上首。
趺坐俨然而寂。
瘗全身于报恩之左。
顺治戊戌
大觉琇禅师
应北诏时大会诸山。
移塔于宜兴白云庵
初师居右磬。
诸方有以临济玄要。
配合教乘。
作奇特商量者。
师[凭-马+氏]其惑。
常著书复问之。
并颂示诸识者。
其颂曰。
第一
一字不加画。
分明是个贼。
咄咄咄。
咄处且最毒。
第二
快手何曾先。
撒沙并撒土。
露露露。
露出娘生裤。
三玄
一曲江村岸。
风月随时看。
收收收。
收去个中流。
第一要。
蓦地忽一笑。
笑倒须菩提。
搀起迦叶老。
第二要。
袖里个金圈。
拈出是茎草。
瞬目牛吞了。
第三要。
伸缩谁能炤。
只手握双拳。
打得虚空叫。
师之提唱精奥。
大率如此。
门贤箬庵问禅师
编师全录流通。
天童悟
齐名于世。
赞曰。
世传曹溪下。
惟青原南岳应谶。
殊不知嫩者。
代不乏人也。
石霜下。
有杨岐积翠也。
次出佛果之门者。
大慧虎丘也。
次无准下。
复出雪岩断桥也。
师既出龙池
又与天童并驾。
化周宇内。
其久昌二桂。
凡五抽嫩矣。
其根芽悬谶于少林。
有以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