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冯元飏” 相关资源
人物库
郑三俊
维基
郑三俊字用章号玄岳南直隶池州府建德县人
万历二十五年丁酉科应天乡试举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联捷进士,授北直隶元氏县知县,调真定县知县,累迁南京礼部精膳司郎中,出为河南归德府知府
天启初年,召为光禄寺少卿,后改太常寺卿
崇祯元年(1628年),起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
郑三俊刚上任时仓库不足一月之饷,而郑三俊力祛宿弊,纠正怠忽职守的官员,并与兵部力争虚冒兵额的开支,不久之后士兵都能吃饱。
看见芜湖淮安杭州三个地方榷关的官员贪污腐败,郑三俊也上书弹劾把他们罢免。
崇祯八年(1635年)转任吏部尚书,主持京察,斥罢七十八名不称职的官员,时论都佩服他办时公平。
接著他又上书请求「议官评、杜请属、慎差委」三事,都被崇祯帝采纳。
后来又考绩入都,留为刑部尚书
崇祯十年(1637年),因曲庇侯恂下狱,卢象升等上疏救援,内阁先后拟旨“回话”、“为民”、“提问”,最后,崇祯帝批:“可将三俊罪状,一一讲明,不必更处奏事官。”。
家门前悬挂有“天子三问”匾额。
崇祯十五年后重新起用为刑部尚书,不久后又取代了李日宣成为吏部尚书
郑工俊先后举荐了李邦华刘宗周足以继任吏部尚书,又荐黄道周史可法冯元飏陈士奇四人,又奏罢不称职的吏部官员数人。
但后来引进吴昌时,故颇为世所诟病。
秦堈明至南明
维基
秦堈(16世纪—17世纪),字器新号俨海又号任城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秦堈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获授泽州知州,但因父丧归乡未赴任;之后出任福宁知州,解决人民赋税问题,又以劝告代替恐吓处理案件。
很快他入朝担任户部山西司员外郎,管理京城粮厅;宦官张彝宪巡视户工二部,金铉抗疏弹劾冯元飏,他和何楷慷慨支持,忤逆张彝宪而辞官。
弘光年间他得起用为郎中,和葛遇朝张弘弼吴国斗雍鸣鸾、赵明远许承钦任弘震、区志远、夏时泰曹玑陆禹思、张大章、何应璜方岳朝、周宪申蔡元宸、陈宗大赵翼心、盛黄、周伯瑞张永禧、刘世斗、侯鼎铉、傅如汤、张鼎隅、赵悦心、王泰际、章甫、徐懋贤、倪元善一同共事,张有誉上疏让他改任通政,但未通报南京已经失陷,最后到东皋居住终老。
项煜明末 1598 — 1645
维基
项煜(1598年—1645年)字仲昭号水心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末政治人物。
天启五年(1625年)乙丑进士
依附魏忠贤
庶吉士历官翰林院检讨
崇祯二年(1629年)清军入塞,项煜就此弹劾兵部尚书王洽,引世宗丁汝夔旧例,主张严惩。
思宗遂决心将王洽下狱拟斩,王洽瘐死。
崇祯十年(1637年)项煜东宫讲官教授太子朱慈烺读书。
又弹劾内阁首辅张志发把持考选,被思宗逐出。
官至詹事府少詹事翰林院侍读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北京项煜投降。
大顺大学士黎志升原为项煜甲戌科所取进士,欲推荐其任高官。
然而,项煜仅得授太常寺丞,十分沮丧。
奉命祭祀泰山,驿驰至山东,变装南逃。
项煜家为苏州巨富。
五月,当地诸生声讨从贼乡官项煜大理寺正钱位坤通政司参议宋学显、礼部员外郎汤有庆家皆被吴中士民给焚烧劫掠。
福王南京即位,项煜盛装参加朝贺,诸臣称怪。
十二月刑部尚书解学龙治从贼之狱,上六等定罪名单,项煜拟为「三等应绞拟赎者」。
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破南京
六月项煜逃亡浙东,至慈溪冯元飏家。
当地有人以其为贼臣,投入桥下溺死。
冯元飙明末清初 1599 — 16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慈溪人字尔韬冯元飏弟。
天启二年进士
历知澄阳、揭阳
崇祯中户科给事中,有直声。
十六年五月,累官至兵部尚书,帝倚之甚重,自料不能有所为,八月,以病乞休归。
福王时卒。
维基
冯元飙(1599年—1645年)字尔韬号邺仙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今慈城)人,同进士出身
冯元飙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举人
天启二年(1622年)联登壬戌进士
担任澄海知县
天启六年(1626年)广东揭阳县知县,政绩卓然。
崇祯四年(1631年)升任户科给事中,有直声。
先后仕礼科右给事中太常寺少卿南京太仆寺卿、通政使崇祯十五年(1642年)兵部右侍郎,得崇祯帝倚重,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晋升为兵部尚书
冯元飙并为东林党健将。
多智谋,喜弄权术,与兄冯元飏好结纳,并称“二冯”。
出任兵部尚书前,冯已是重病在身;任上李自成起义,明朝已风雨飘摇,大厦将倾。
河南湖广地尽陷,关、宁告警。
鉴于战事日紧,冯元飙自料不能有所为,八月,托病告归。
南明时,跟随福王弘光元年(1645年)病逝。
冯班明末清初 1604 — 16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2或1604—1671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常熟人字定远号钝吟
诸生
为人率真,视诗书为性命。
少与兄舒齐名,称海虞二冯
论诗,力排江西宗派,遵崇西昆体。
所作不著议论而含蓄深远。
文考据精确,论事多达物情。
赵执信见其所著折服倾倒。
有《定远集》、《钝吟杂录》、《评点才调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