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鲍靓
杭郡诗三辑
玉士,祖讳琨,以名进士,官京外三十年,清廉如洗。
明经,号为霖,著力改斋诗草,不废学斋稿。
老而无子,依孺人以居,孝养倍至。
诗学出自家传,气格苍老,不辩为闺中手笔。
书法逼近平原归书台茂才,不十年遽失所天,抚教藐孤,几如严师,至今庆恩庆曾先后领乡荐。
孙文纬亦游庠序,集中断句如《咏》云“十分秋在浓香里,万古春生皓魄中。
”《残雪》云“庭外有辉疑夜月,水边无力助春潮。
”《送许子双六舅父延榖之官粤东》云“本是玉堂词赋手,现他金粟宰官身。
”《咏雪》云“天地有容皆黯淡,山林何处辩青葱
”《秋日登吴山晚眺》云“帆影静涵山影去,风声狂挟市声来。
”《月夜闻笛》云“月在粉墙花影静,悄无人处独闻箫。
”《题某姬人梅花小影》云“一树寒香一丛玉,花光人影不分明。
”《孤山探梅》云“一径东风寒料峭,绕林犹滞暖莺啼。
”皆俊逸可诵。
谭钟麟清末 1822 — 1905
维基
谭钟麟(1822年—1905年)字文卿原名谭二监湖南茶陵人,清朝末年政治人物。
曾任两广总督,任内镇压了杨衢云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广州起义,下令当时的南海县知县审理陆皓东等革命党人。
谭钟麟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入翰林院任编修
同治年间外放,历任多职。
同治十年(1871年),因左宗棠疏荐,出任陕西布政使,不久代理陕西巡抚
由于他保证了左宗棠进军新疆期间的粮草供应,为平定阿古柏之乱做出了贡献,光绪元年(1875年),实授陕西巡抚一职。
光绪五年(1879年)谭钟麟调任浙江巡抚,在任期间整修了文澜阁,有政绩。
光绪七年(1881年),升任陕甘总督,在任内大力发展农业,使得当地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光绪十四年(1888年)谭钟麟告病辞职,但三年以后即被再次征召入,以尚书衔吏部左侍郎兼署户部左侍郎,管理国库。
光绪十八年(1892年)升任工部尚书,不久调任闽浙总督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调任两广总督
任内禁止了当时在广州流行的一种闱姓赌局;也镇压了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广州起义,下令当时的南海县知县审理陆皓东等革命党人的犯罪事实。
其间并多次上疏反对戊戌变法,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谭钟麟因不满租借新界,以病告归。
光绪31年(1905年)病逝于长沙谥文勤
锡良清末民国初 1853 — 1917
维基
锡良(1853年—1917年)字清弼,拜岳特氏(巴岳特氏),蒙古镶蓝旗人
晚清官员。
1874年(同治十三年)甲戌进士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时任湖南布政使,率部北上保卫首都北京,后得知慈禧光绪帝一行人逃往西安,便改道奔山西太原护驾,拜山西巡抚,防守后路。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12月,署理河南巡抚兼管河工事务。
开办豫南公司,开采河南南部矿产。
开封建河南大学堂。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调任四川总督,推行“新政”。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3月,调任云贵总督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孙文等革命党人在云南河口发动起事,锡良亲自督师,前往镇压。
1909年(宣统元年)2月,授钦差大臣总督奉天吉林黑龙江等东三省,兼任热河都统
1910年(宣统二年)10月,与瑞澄领衔,联名内地十八省督抚致电军机处,要求明年即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推动君主立宪运动。
清亡后引退,1917年病逝。
杨衢云清末 1861 — 19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1—1901 【介绍】: 清末福建海澄人原名飞鸿字肇春
香港历任湾仔国家书院教员、招商局总书记、新沙宣洋行副经理等职。
光绪二十一年香港加入兴中会,被举为会长,准备广州起义,事败流亡南洋印度及非洲各地,所至设立兴中会分会。
后移居日本横滨。
二十五年辞会长职,荐孙中山自代。
次年惠州起义爆发时回香港活动。
二十七年被清政府派人刺杀。
丘逢甲晚清 1864年12月26日 — 1912年2月25日
维基百科
丘逢甲(1864年12月26日—1912年2月25日),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晚号仓海君,一作沧海君清朝官员、诗人和教育家,台湾府淡水厅铜锣湾(今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客家人,祖籍广东嘉应府镇平县(今梅州市蕉岭县)。
光绪十五年进士,曾参与台湾民主国抗日运动,擅长诗文,有《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钞》。
因父亲丘龙章受聘讲授汉文,丘逢甲同治三年(1864年)福建省台湾府淡水厅后垄堡铜锣湾(今台湾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出生。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丘逢甲燕京赴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工部虞衡司主事
丘逢甲无意在京师做官,以「亲老需侍」为由返台,受台湾望族,原籍漳州筱云吕氏(今称神冈吕家)礼聘讲授汉文。
其兄丘先甲也因办理乡勇团练、开垦土地等因素,举家迁往台中。
丘逢甲曾到台中「衡文书院」任主讲,后又于台南和嘉义举办新式学堂。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奉旨督办团练
次年,清军战败,李鸿章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激愤,丘逢甲呈文,反对割台。
条约生效后,丘逢甲倡立民主国,率绅民奉旗、玺及总统印,献于巡抚唐景崧,并声援义军反抗。
5月23日唐景崧发表《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
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成立,年号“永清”,唐景崧出任总统刘永福大将军李秉瑞军务大臣丘逢甲为义勇军统领
唐景崧驻守台北丘逢甲奉命驻兵南崁策应。
5月29日,日军登台,进佔基隆,守军不敌。
6月4日总统唐景崧弃职,乘德商轮船逃往厦门
丘逢甲见局势不可为,便返回台中,携家眷内渡广东嘉应州
离台前有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传颂一时。
丘逢甲内渡唐山后,先后主讲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并与三弟树甲共同成立岭东同文学堂。
光绪三十年(1904年)广州,任广东学务公所参议
三十二年(1906年),任广州府学堂监督三十四年(1908年),被推为广东教育总会会长。
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咨议局成立,丘逢甲当选议员,既而被推举为副议长。
丘逢甲积极支持姚雨平、邹鲁等人的反清革命活动。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响应,广东宣布独立,推胡汉民都督
丘逢甲被选为代表,选举孙文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民国元年(1912年)丘逢甲因积劳成疾,请假南返。
2月25日,卒于广东镇平员山里门第,遗言「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丘逢甲出殡时,“执绋而哭者数千人”,有挽联曰:“忆当年,祸水滔天,空拼九死余生,双手难支新建国;病今日,大星坠地,只剩二三遗老,背面同哭故将军

正面评价

丘逢甲少年得志,却弃官返台从事教育工作;乙未割台时,他首倡独立抗日;内渡大陆后则献身推广新式教育,为国家培养元气。
终其一生始终对国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
丘逢甲的诗文曾获得诸多学者高度的评价:钱仲联曾评其《岭云海日楼诗钞》曰「七律一种,开满劲弓,吹裂铁笛,真成义军旧将之诗。
柳亚子谓「时流竟说黄公度,英气终输仓海君,战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
梁启超则誉为「诗界革命钜子」、「天下健者」

负面评价

反割台运动期间,丘逢甲虽首先刺血上书,反对割台,尔后却提前内渡,其前后言行不一,后人颇有微词。
连雅堂在《台湾通史》便作总评为「成败论人,吾所不喜,独惜其为吴汤兴徐骧所笑尔。
」 丘氏内渡之际,传闻其贪污,挟带十万两白银之巨额公款而行;但因无实据,亦有持不同意见者,其贪污之事,迄今尚有争议。
杜关清末民国初 1864 — 1929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杜柴扉(1864—1929)原名德舆改名关字若洲号柴扉四川长宁县人
光绪戊戌进士,授户部主事
孙中山影响,加入同盟会。
一九一○年,与其妻杜黄在京成立乾元会,秘密策划起义。
民国建立,任内务部礼俗司司长。
袁世凯窃国,柴扉愤而辞职回川,被选为四川省议会议员。
感国事日非,川乱频仍,抑郁而终。
段祺瑞清末至民国 1864年3月6日 — 1936年11月2日
简介
段祺瑞(1865.3.6-1936.11.2)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今安徽省合肥市)人。
中华民国时期皖系军阀首领,号称“北洋之虎”,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
1916年1920年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
1924年1926年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段祺瑞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医院。
号称“六不总理”,曾四任总理四任陆军总长,一任参谋总长,一任国家元首。
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
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
赵椿年清末至民国 1864 — 1942
维基
赵椿年(1864年—1942年)字剑秋一字春木晚号坡邻(因为故居在前北岸藤花旧馆东),江苏常州人
清朝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学者。
赵椿年13岁肄业于龙城书院,16岁中秀才头名,后入上海求志书院师从俞曲园
光绪十四年(1888年)举人,嗣后留在北京考取内阁中书
光绪廿四年(1898年)进士,同年五月,授内阁中书,后以知府分发江西,入江西巡抚幕府,帮助推行新政,起草政令规章。
宣统元年(1909年)赵椿年任资政院钦选议员。
辛亥革命时,杨士琦充南北议和北方代表,赴上海之前邀请赵椿年同行。
在上海南阳路惜阴堂,他和族叔赵凤昌相谈甚欢,“对南北和议多所赞划”。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由袁世凯接任。
庄蕴宽作为原南京临时政府代表,出任审计院院长赵椿年审计院副院长,二人因系“少时同学,交谊最笃”。
民国六年(1917年)赵椿年崇文门监督
赵椿年还两次出任北京政府财政次长。
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伐成功,北京政府倒台,赵椿年辞去财政次长职务。
当时,北京自来水公司准备整顿,推赵椿年任总经理。
任内,他努力经营,“未尝妄用局中一钱,博得股东及僚属交口称赞。
赵椿年工书法及诗歌,晚年将收藏的汉魏碑帖陆续刊印为《覃研斋石鼓十种》、《考释》、《覃研斋诗存》。
民国卅一年三月廿三日(1942年)赵椿年因中风病逝于北京米市胡同48号寓所内。
僧宗仰清末民国初 1865 — 1921
人物简介
宗仰(一八六五—一九二一)又称中央别号楞伽小隐乌目山僧
俗家姓黄,名浩舜常熟人
出家三峰寺为僧,转投镇江江天寺受戒,后投身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参与辛亥革命。
圆寂于南京栖霞寺。
黄咏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广东香山人,世居澳门
父为香港议政局议员。
光绪二十一年初,识孙中山,入兴中会。
在港设“乾亨行”掩护革命。
同年广州起义时,变卖家产以充军
失败后回澳门,数年后病死。
陆皓东清末 1867 — 189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7—1895 【介绍】: 清末广东香山人原名中桂字献香
初于上海学习电报技术,历充电报翻译生、领班。
光绪二十年孙中山天津上书李鸿章
后南下武汉观察长江流域形势。
次年,与孙中山香港兴中会机关,谋于广州起义。
因遭告密被捕,不屈遇害。
僧廉泉清末民国初 1868 — 1931
词学图录
廉泉(1868-1931) 字惠卿号南湖又号岫云
无锡人
杭州上海有别墅皆号"小万柳堂",远祖廉希宪为元右丞相,曾在北京钓鱼台构别墅,周植柳数百株,名之"万柳堂",此盖袭之,以怀先德也。
杭州小万柳堂在花港观鱼处,亦名廉庄,后归蒋国榜,即今之蒋庄也。
27岁中进士
曾参与"公车上书",结识孙中山徐锡麟苏曼殊、吴稚晖等。
辛亥后隐居北京潭柘寺(又名岫云寺,廉号本此),殁即葬此。
有名句"夕阳穿树补花红"。
  吴芝瑛(1868-1934) 女,字紫英号万柳夫人
桐城县高甸人
廉泉妻。
生于桐城派文学家庭,父吴康之(号鞠隐),与吴汝纶为族兄弟,历任山东恽县等地知县,为官期间结识山东齐河县知县无锡人廉仲高,订儿女婚约。
光绪十一年结婚,在无锡南门水獭桥居住十二年,后随丈夫移居北京
以诗书闻,瘦金书尤佳,慈禧称赏所书《楞严经》,特予召见,受两宫赏赐。
光绪三十三年(1907)盟妹秋瑾被害于绍兴古轩亭口,吴方病,即约盟妹徐自在杭西泠桥畔买墓地,义葬秋瑾,并手书墓碑"鉴湖女侠秋瑾之墓",旬余撰《秋女士传》、《秋女士遗事》。
上海"小万柳堂"家中,供奉秋瑾遗像,改堂名"帆影楼"为"悲秋阁"。
袁世凯称帝,愤然作万言书,有云:"公朝去,而吾民早安;公夕去,而吾民晚息;公不去,而吾民永无宁日。"
韩志正清末至民国 1868 — 1936
简介
字元方号燕石石隐
徐州府铜山县敬安乡陈庄人。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留学日本,在东京见到了孙中山先生,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8年秋韩志正以众议员的身份到达广州,被选为孙中山大总统时的中华民国国会议员,并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组织的护法政府
有《北京女伶百咏》、《丁卯六十感旧诗》存世,与祁汉云张伯英周祥骏友善。
张允言清末民国初 1869 — 1926
维基
张允言(1869年—1926年)字伯讷(一作伯纳),幼名荣,直隶省遵化直隶州丰润县人,曾担任大清银行总监督
进士出身
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光绪己丑科殿试,登进士二甲123名。
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
光绪26年,八国联军佔领北京慈禧太后逃到山西张允言这个户部小官追随慈禧西安避难。
一年后,李鸿章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后,圣驾回銮。
回京后的两年,张允言获升为户部郎中,类似现在的财政部长,官秩正五品
光绪29年,慈禧下旨,命令外务部左侍郎载振户部右侍郎那桐,选带户部两名司员,组成代表团,赴日本大阪参观第五届劝业博览会,考察日本的银行、金镑及印花税等情况。
日本参观访问期间,那桐与张允言、瑞丰参观了日本三井等多家银行,并访问大藏省,张允言更与瑞丰同日本银行家进行座谈,收集有关书刊及文件,了解近代银行的规章制度与经营管理模式。
回国后,张允言著手创建户部造币总厂,同时兼任财政处兼职提调,官职有提举调度的意思,是经济管理机构的高级官员。
两年后,清廷为了整理币制,成立大清户部银行,以负责铸造货币及代理国库等特殊业务,军机大臣鹿传霖举荐张允言出任总办,成为第一任国家行长,拟定了试办户部银行章程32款。
到了光绪32年,清廷因推行新政户部改称度支部户部银行因而改名为大清银行。
为了培养金融人才,后来更成立大清银行学堂。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是年12月25日孙中山美国香港回国抵达上海29日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次年1月1日孙中山南京宣誓就职。
此时除上海分行尚在支撑门面,大清银行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均已歇业。
天后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由吴鼎昌叶揆初宋汉章等发起成立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请求将大清银行改组。
孙中山下令将大清银行改组以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1912年2月5日,在上海汉口路3号原大清银行旧址,中国银行开始营业。
张允言在辛亥革命后閒居天津,到1926年病逝。
梁士诒清末至民国 1869 — 1933
维基
梁士诒(1869年5月5日—1933年4月9日)字翼夫号燕荪广东省广州府三水县人
清代光绪二十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等职。
1912年梁士诒促成了袁世凯孙中山“筹划全国铁路全权”的任命,他还筹组全国铁路协会,是民国政府交通系首领,几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职务,有“活财神”、“小总统”之称。
1916年,他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的大脑”、“王座背后的权臣”,是清末民初非常活跃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
陈少白清末至民国 1869 — 1934
全台诗
陈少白(1869~1934),原名闻韶,号夔石,后改号少白〖参考陈德芸述《陈少白先生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十五辑,1972年,页9。
编者按:此书附有钟荣光陈少白先生传〉,言「随中山奔走,即于此时改名少白」,见页5。
〗,广东新会人
光绪十四年(1888)入格致书院(岭南大学前身)就读,后因孙文引介,转入香港西医书院,由于力唱革命,与孙文、尤列、杨鹤龄被列为「四大寇」。
光绪二十年(1894)兴中会成立于檀香山,陈少白1897年奉孙之命渡台,成立兴中会台湾分会,其在台诗歌皆为此时所作。
光绪二十五年(1899)又奉孙之命至香港组织《中国日报》,此为最早提倡革命之中文报纸,并与保皇会刊论战。
又成立振天声剧社、振天声白话剧社等以提倡民族主义。
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曾于民国十年(1921)任总统府顾问,后不喜为官,退出政坛。
民国二十三年(1934)卒于北平
著有《兴中会革命史要》、《兴中会革命史要别录》等书。
少白在台诗作多录于《台湾新报》中,今据此编校。
章炳麟清末 1869 — 1936
全台诗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馀杭人
少从朴学大师俞樾学经史。
1897年任职《时务报》期间,因参与维新运动被清廷通缉。
光绪戊戌年(1898)十月来台,主持《台湾日日新报》,并参加日人在台创设的汉诗社「玉山吟社」,翌年离台
1899年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同年返沪办报。
1902年再次赴日本,号召推翻清政府,与蔡元培等人组成中国教育会,设立爱国学社。
1903年发表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因此触怒清廷而被捕。
1906年出狱后赴日本,参加同盟会。
1909年陶成章等人重组「光复会」,出任会长。
辛亥革命后,曾先后担任南京临时大总统枢密顾问、中华民国合会会长、总统府高等顾问东三省筹边使等职。
袁世凯大总统时,应召前往北京宋教仁被害后,参与反袁活动。
1924年脱离国民党,在苏州以设会讲学为业,长期从事学术著述和教育工作。
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苏州被公认为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
〖参考欧修章太炎台湾〉,收于林庆彰编《中国知识分子在台湾》,台北万卷楼2002年10月
〗以下诗作,录自《台湾日日新报》、连横台湾诗荟》所收《太炎诗录》、吴德功编《瑞桃斋诗话》、赖子清台湾诗海》、吴幅员《台湾诗钞》、陈汉光《台湾诗录》、赖子清《台海诗珠》、钱仲联《清诗纪事》。
税钟麟清 ? — 19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10 【介绍】: 四川井研人字锡畴别号树人
不应科举,精武术。
清光绪三十一年日本留学,研习理化,受孙中山影响,立志革命。
宣统元年熊克武等在川中嘉定起义,未成。
避居云南次年病故。
李雁南清末 ? — 19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11 【介绍】: 清末广东开平人名群
早年去香港
光绪二十一年兴中会广州起义失败后,加入三合会。
后在槟榔屿识孙中山
宣统二年香港宣统三年参加广州起义,力战受伤,被捕遇害。
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许雪秋清 ? — 19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11 【介绍】: 广东海阳人名梅
新加坡华侨富商家庭出身。
因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于清光绪三十一年潮州招募工人,密谋起义,事泄而止。
次年入同盟会,被任为中华国民军东江都督
武昌起义后,回广东组织南路进行军,攻克潮汕,旋为清降将吴祥达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