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春秋類
詩類
易類
小學類
故事類
編年類
史評類
別集類
地理類
正史類
別史類
類書類
雜家類
儒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洞玄部
,岂得圭璧其行,束修其心而已哉?将定国家之大业,成天地之元功也。昔周宣中兴之主,齐桓霸强之君耳,犹有 申伯
、召虎、夷吾、吉甫攘其蝥贼,安其疆宇。况乎万里之汉,明帝复兴,而大将军为之梁栋,此诚不可以忽也。
,规谏之官,下至器物,铭书成败,以防遗失。故君有正道,臣有正路,从之如升堂,违之如赴壑。今明将军地有 申伯
之尊,位为腢公之首,一日行善,天下归仁,终朝为恶,四海倾覆。顷者,官人俱匮,加以水虫为害。京师诸官费 ……者论议凶凶,咸谓叔段、州吁复生于汉。臣观公卿怀持两端,不肯极言者,以为宪等若有匪懈之志,则己受吉甫□ 申伯
之功,如宪等陷于罪辜,则自取陈平、周勃顺吕后之权,终不以宪等吉凶为忧也。臣敞区区,诚欲计策两安,绝其
傲者,未之有也。今宠禄初隆,百僚观行,当尧舜之盛世,处光华之显时,[一]岂可不庶几夙夜,以永觿誉,弘 申伯
之美,致周邵之事乎?[二]语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三]昔冯野王以外戚居位,称为贤臣,[四]近 ……时百工相和为卿云之歌曰:『卿云烂兮,*(礼)**[悫]*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注[二 申伯,
周宣王之元舅。周公、邵公皆辅佐周室也。

注[三]论语*(曰)*孔子之言也。言但患立身不处于仁义也。
宗也。尚书曰,高宗得傅说为相,殷复兴焉。高宗时,有雉登鼎耳而雊,武丁惧而修德,位以永宁。

注[二 申伯,
仲山甫,周宣王之臣也。诗曰:「惟申及甫,惟周之翰。」史记曰,周孝王之子燮,是为夷王。夷王崩,子厉王胡
立事,式昭德音。是故伊尹思使君为尧舜,而民处唐虞,彼岂虚言而已哉,必旌厥素尔。咎单、巫咸,寔守王家, 申伯
、樊仲,实干周邦,服衮而朝,介圭作瑞。厥迹不朽,垂烈后昆,不亦丕欤!

且学非以要利,而富贵萃之。贵
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虽周之 申伯,
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将军宜受诏领禁兵,不宜轻出入宫省。」进甚然之,乃称疾不入陪丧,又不送山陵。遂
秦置。雒阳南七百里。三十七城,户五十二万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万九千六百一十八。

  宛,本 申伯
国。(荆州记曰:「郡城周三十六里。」博物记有申亭。南都赋注曰有玉池、泽陂。)有南就聚。有瓜里津。(东
,脩侯犯色。卒用废黜。是后薄昭、窦婴、上官、卫、霍之侯,以功受爵。其馀后父据春秋褒纪之义,帝舅缘大雅 申伯
之意,寖广博矣。是以别而叙之。

高祖系外戚表
号谥姓名 侯状户数 始封 子 孙
  周宣王靖

(厉王子。)

中山父 史伯          

    申伯
师服   燕釐侯

(十世。)

晋缪侯

(献侯子。)

 
季、姜女、大任、太姒之德,乃及成汤、文、武受命,武丁、成、康、宣王中兴,下及辅佐阿衡、周、召、太公、 申伯
、召虎、仲山甫之属,君臣男女有功德者,靡不褒扬。功德既信美矣,褒扬之声盈乎天地之间,是以光名著于当世
,益为右扶风,季路为执金吾,契为鸿胪,龙逢为宗正,伯夷为京兆,管仲为冯翊,鲁般为将作,仲山甫为光禄, 申伯
为太仆,延陵季子为水衡,百里奚为典属国,柳下惠为大长秋,史鱼为司直,蘧伯玉为太傅,孔父为詹事,孙叔敖
之警。诸侯大者乃食数县,汉吏制其权柄,不得有为,亡吴、楚、燕、梁之势。百官盘互,亲疏相错,骨肉大臣有 申伯
之忠,洞洞属属,小心畏忌,无重合、安阳、博陆之乱。三者无毛发之辜,不可归咎诸舅。此欲以政事过差丞相父 ……丁、傅,而钦、永不敢言王氏,其势然也。及钦欲挹损凤权,而邺附会音、商。永陈三七之戒,斯为忠焉,至其引 申伯
以阿凤,隙平阿于车骑,指金火以求合,可谓谅不足而谈有馀者。孔子称「友多闻」,三人近之矣。
功。虞夏之际封于吕,(【集解】徐广曰:「吕在南阳宛县西。」)或封于申,(【索隐】地理志申在南阳宛县, 申伯
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
兴,非郑之利也。」公曰:「吾欲居西方,何如?」○索隐国语曰:「公曰『谢西之九州何如』。」韦昭云「谢, 申伯
之国。谢西有九州。二千五百家为州」。其说盖异此。对曰:「其民贪而好利,难久居。」公曰:「周衰,何国兴
。南土是保。又必待天子之大臣。而世职大封之礼如召虎者。以定其都邑而修其城池。正其经界而彻其田赋。然后 申伯
之体势重。故其诗曰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召伯既营谢矣。申伯亦归国矣。今庶几纲纪百 (第 87H 页)
。风流一与颓龄尽。洒涕遥添锦水涛。
清风府院君金(佑明)
馀庆堪徵积善家。相门清议向来多。忠勤夙著 周申伯。
勋业终期汉伏波。大夜音容还寂寞。 东朝哀痛更如何。春明晓日宾朋散。恸哭寒原泪注河。
李佥枢(时煜)(第 23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