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書類
釋家類
別集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释论亦云世尊晓疏馀经亦云婆伽婆者如金
刚别译之本八关斋戒等经义如佛字名随经宗所
释有异(如钞约就当经 释自觉 觉佗觉满之义异馀权渐之经)六义则义翻亦
随宗异谓自在炽盛与端严等就此经则意生身端
严即妙三十二相所严 (第 0092c 页)
刚别译之本八关斋戒等经义如佛字名随经宗所
释有异(如钞约就当经 释自觉 觉佗觉满之义异馀权渐之经)六义则义翻亦
随宗异谓自在炽盛与端严等就此经则意生身端
严即妙三十二相所严 (第 0092c 页)
婆正翻如来不妨通诸经也。】
「
〔如金刚别译八关齐戒经等〕」
【
例
如佛字各随经宗所释有异抄约当经 释自觉 觉他
觉满之义异馀权渐之经。】
「
〔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
门〕」
【
然此圆明觉性大位在果体通染净即 (第 0036a 页)
「
〔如金刚别译八关齐戒经等〕」
【
例
如佛字各随经宗所释有异抄约当经 释自觉 觉他
觉满之义异馀权渐之经。】
「
〔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
门〕」
【
然此圆明觉性大位在果体通染净即 (第 0036a 页)
身为离
色也)俱离为觉满(觉自他离身心烟自在知见)所言觉义者。谓心体
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心也 释自觉 谓赞叹不喜。打骂不瞋。离念即无心。无
心即与虚空合体故。名等虚空界。若起心即不等空界也)无所不遍。法 …… (第 0533a 页)
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
于色究竟天。(此喻报身)四佛光顿照喻。云譬佛所作。依佛
光明照曜 自觉 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恶
见妄想。照令除灭。(亦喻法报。前喻顿成。此喻顿照)今注中取意。撮 (第 0536c 页)
色也)俱离为觉满(觉自他离身心烟自在知见)所言觉义者。谓心体
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心也 释自觉 谓赞叹不喜。打骂不瞋。离念即无心。无
心即与虚空合体故。名等虚空界。若起心即不等空界也)无所不遍。法 …… (第 0533a 页)
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
于色究竟天。(此喻报身)四佛光顿照喻。云譬佛所作。依佛
光明照曜 自觉 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恶
见妄想。照令除灭。(亦喻法报。前喻顿成。此喻顿照)今注中取意。撮 (第 0536c 页)
释僧衒
* 释怀玉
* 释神智
* 董 雄
* 徐善才
* 释慈藏 释自觉
释僧忍
* 释慧日
* 吴蛮卒
* 欧阳粲
* 许 俨
* 释道翊 …… (第 0074c 页)
解脱。则名
无学。梵语辟支。华言独觉。亦云缘觉。良由多生禀佛小教。未證无学。故出无佛世时。观物变易。 自觉 无生。因号
独觉。然亦悟十二因缘法。亦可名为缘觉。但以根有利.钝。值佛.不值佛之殊分。而有二类耳)。 (第 0078b 页)
* 释怀玉
* 释神智
* 董 雄
* 徐善才
* 释慈藏 释自觉
* 释慧日
* 吴蛮卒
* 欧阳粲
* 许 俨
* 释道翊 …… (第 0074c 页)
解脱。则名
无学。梵语辟支。华言独觉。亦云缘觉。良由多生禀佛小教。未證无学。故出无佛世时。观物变易。 自觉 无生。因号
独觉。然亦悟十二因缘法。亦可名为缘觉。但以根有利.钝。值佛.不值佛之殊分。而有二类耳)。 (第 0078b 页)
*** 释自觉
(第 0098a 页)
自觉 者。博陵望都人也。稚年厌俗。习律经论。勤瘁九
年。皆造微也。往平山县界。得重林山院。其林薄山谷。
虎 …… (第 0098a 页)
于坛前。诵念至三更。见神光二道。作
真金色。于晃朗中。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右左翼从。
佛垂金臂。呼 自觉 声。渐下云来。摩其顶曰。守愿勿悛。
无宜懈废。利物为先。汝去吾随。任从汝意。言毕云收。
香无眹迹。觉 (第 0098a 页)
曰。通分别相者。谓此二种。虽则通名声闻。而相
各差别。凡学菩萨道者。皆应善分别知也。
○二释
二。初 释自觉 圣相。二释性妄想相。初又二。初正释
相。二明差别。
△今初。】 …… (第 0511b 页)
「云何得 自觉 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
(唐云。谓明见苦空无常无我诸谛境界)真谛离欲寂
灭。(唐云。离欲 …… (第 0511c 页)
禅定。解脱三昧
道果正受解脱。(唐云。住一境巳。获禅解脱三昧道果
而得出离)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 自觉 圣乐住
声闻(唐云。住自證圣智境界乐。未离习气及不思议变
易死)是名得 (第 0511c 页)
自觉 圣差别相声闻(唐云是名声闻乘
自證圣智境界相)。」
【疏曰。 (第 0511c 页)
自觉 圣差别相者。意显声闻但證生空圣
智。不證法空圣智。故与大乘有差别也。五阴十八
界十二入。各有当体差别 …… (第 0511c 页)
识中诸法种子。乃变易生死之因
也。不思议变易死者。界外微细生住灭相。所谓真
常流注。乃习气所感之果也 自觉 圣乐者。證得生
空所显真如。如实自知我生巳尽梵行巳立。所作
巳办。不受后有。离三界苦。得出世乐。取證 …… (第 0511c 页)
「大慧。得 自觉 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
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證。(唐云。菩萨虽亦得此
圣智境界。以怜悯 (第 0512a 页)
众生故。本愿所持故。不證寂灭门及
三昧乐)大慧。是名声闻得 自觉 圣差别相乐。菩萨摩
诃萨。于彼得 (第 0512a 页)
自觉 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唐云。诸菩
萨于此自證圣智乐中。不应修学)。」
【疏曰。通教菩萨。与二乘人同 (第 0512a 页)
观于空。别教菩萨历
别三观。亦先观空。故皆得此 自觉 圣乐。暂自安住。
而由顾悯众生。及本四弘誓愿力。故不于灭门乐
三昧乐而作證也。结云不应修学者。应修圆 (第 0512a 页)
妙一
心三观。不应偏修此空观也。初 释自觉 圣相竟。
○
二释性妄想相二。初正释相。二劝知舍。
△今初。】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 …… (第 0512a 页)
简常不思议二。初疑
问。二答释。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
思议 自觉 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
所说常不思议因果耶(魏云。外道亦说常不可思议
因果。此义云何 …… (第 0512c 页)
虚空是常。或计是能作者。故
常。故佛广说因缘生法以破斥之。今经乃说七种
第一义。及说藏识海常住。又说 自觉 圣究竟境界
等。恐其滥同外道。故问之也。
○二答释三。初简异
外道。二简异声闻。三正明不生。
△今初 …… (第 0513a 页)
「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
(魏云。以离有无故。○唐云。远离有无)得 自觉 相。故有
相。(唐云。自證圣智。所行相。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
因。(唐云。第一义智为其因。故有因 …… (第 0513b 页)
慧。不同
外道常不思议论。(唐云。是故我说常不思议。不同外
道有所诤论)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议。诸如来 自觉 圣
智所得如是。(唐云。此常不思议。是诸如来 (第 0513b 页)
自觉 圣智
所行真理)故常不思议 (第 0513b 页)
自觉 圣智所得。应当修学(唐
云。是故菩萨当勤修学)。」
【疏曰。第一义如来藏心。当体绝待。非别有因。故 (第 0513b 页)
性亦非无因。故离非性。因此得成第一义相也。得 自觉 相故有相。不同外道之自相不成也。第一义
智因故有因。不同外道之因相不成也。彼外道妄
计神我冥谛等以为 …… (第 0513b 页)
离性非性。所以不同外道所计作
者。譬如虚空涅槃灭尽。远离生住异灭诸有为相。
非有非空。超诸诤论。乃是 自觉 圣智所得。非常无
常。而名为常。故不可思议也。】 …… (第 0513b 页)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其生
也无来处。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其灭也无去处。譬
如梦境空华。心外无法。乃證 自觉 圣智境界。岂因
所作无常。妄计能作是常哉。彼既因于无常。比知
计常。则常乃无因矣。】
「大慧。若复 …… (第 0513c 页)
同见。譬如牛角。而能作之神我冥谛等是常。乃
举世之所不见。譬如兔角故也。】
「大慧。我常不思议。因 自觉 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
常。(唐云。以自證为因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
(唐云。不以外法有巳还 (第 0514a 页)
无无常为因)大慧。若复外性
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
自因之相。去得 自觉 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唐云。
外道反此。曾不能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而恒在于自
證圣智所行相外。此不 …… (第 0514a 页)
妄分别有。无所有故)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
(唐云。妄计未来诸根境灭。以为涅槃)非 自觉 圣智趣。
藏识转。(唐云。不知證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
槃)是故凡愚说有三乘。(唐云。彼愚痴人。 …… (第 0514b 页)
外
更无一法可得。苟虚妄法执不破。纵出同居三界。
而第八识未转所依。恒为变易生死之所漂溺。不
證如来 自觉 圣智境界也。
△三正明不生。】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
说。所以者何。谓自 …… (第 0514b 页)
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是愚痴凡夫不实妄想
自性妄想故。(唐云。如兔马等角。凡愚妄取)大慧。一切
法不生。 自觉 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 …… (第 0514b 页)
不从邪因
有种而生。亦不从自然无种而生。故不生也。然所
谓不生者。非同凡愚所计如兔马角之不生也。以 自觉 圣智趣境界。知一切性自性相不生。所谓诸
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岂彼愚夫妄想 …… (第 0514c 页)
性。(魏云。一者證实
法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魏云。二者离实法證性。○
唐云。所谓自性无自性法)得 自觉 圣无间种性。(魏云。
三者自身内證圣智性。○唐云。内身自證圣智法)外
刹殊胜无间种性。(魏云。四者外 …… (第 0516c 页)
而为百界千如诸法。然此诸法。皆即实相。十二
类生。皆如来种也。此二并皆性德法身。故唐译合
为一也。得 自觉 圣无间种性者。一心三智。照比非
权非实而权而实之境。般若德也。外刹殊胜无间
种性者。佛以妙明不灭不生 …… (第 0516c 页)
其耻小慕大。舍权趣实。正欲令其趣入
无所有地而施三权。不可执权而昧实也。
△二开
权显实。】
「彼 自觉 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
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魏云。彼三种人。离烦恼障重
习。得 …… (第 0517b 页)
。○唐云。彼住三昧乐声闻。若能證知
自所依识。见法无我。净烦恼习。毕竟当得如来之身)。」
【疏曰。 自觉 藏者。以 (第 0517b 页)
自觉 圣智。證知藏识不思议境
界也。声闻尚得佛身。况缘觉及不定性乎。故魏译
云彼三种人也。问。开权显实。功 …… (第 0517b 页)
「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 自觉
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魏云。谓诸
佛如来离名字相境界相事相相。圣智修行境界行处。
是名 …… (第 0519b 页)
有觉想。同是缘起自性。正智如如。无颠倒故。名
为成自性也。】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三)自性相经。 自觉 正智趣所行
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疏曰。正智如如。是成自性。可 (第 0519b 页)
自觉 圣智趣所行
境界。名相觉想。乃妄想缘起自性。何得是 (第 0519b 页)
自觉 圣
智趣所行耶。当知此有二义。一者正智如如体外。
别无名相及觉想故。能了名相觉想无性。即是正 …… (第 0519b 页)
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唐云。一切佛刹所有
如来。皆舒其手。如转轮王子灌顶之法而灌其顶)超佛
子地。到 自觉 圣智法趣。(唐云。获自證法)当得如来自
在法身。见法无我故。是名法无我相。汝等诸菩萨摩
诃萨。应当修 …… (第 0520c 页)
想。亦非言说。所
谓名无得实之功。物无当名之实。故名离言说空。】
「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 自觉 圣智。一切
见过习气空。(魏云。离诸邪见熏习之过)是名一切法
第一义圣智大空。」
【疏曰。一切诸法 …… (第 0523b 页)
作自相共相若大若小若内
若外若染若净有漏无漏诸差别解。今由唯心直
进。永断邪见分别。则见过习气不熏。 自觉 圣智开
发。亲證真如绝待境界。故名大空也。】
「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魏云。彼法无。此法有。 …… (第 0523b 页)
治法执习气。行空。为治我执习气。无行空。为治有
支习气。离言说空。为治名言习气。第一义大空。正
显 自觉 圣智境界也。初答空竟。
△二答无生。】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唐云。无生者。自体不生。而非不 (第 0523c 页)
各差别。凡学菩萨道者。皆应善分别知也。
○二释
二。初 释自觉 圣相。二释性妄想相。初又二。初正释
相。二明差别。
△今初。】 …… (第 0511b 页)
「云何得 自觉 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
(唐云。谓明见苦空无常无我诸谛境界)真谛离欲寂
灭。(唐云。离欲 …… (第 0511c 页)
禅定。解脱三昧
道果正受解脱。(唐云。住一境巳。获禅解脱三昧道果
而得出离)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 自觉 圣乐住
声闻(唐云。住自證圣智境界乐。未离习气及不思议变
易死)是名得 (第 0511c 页)
自觉 圣差别相声闻(唐云是名声闻乘
自證圣智境界相)。」
【疏曰。 (第 0511c 页)
自觉 圣差别相者。意显声闻但證生空圣
智。不證法空圣智。故与大乘有差别也。五阴十八
界十二入。各有当体差别 …… (第 0511c 页)
识中诸法种子。乃变易生死之因
也。不思议变易死者。界外微细生住灭相。所谓真
常流注。乃习气所感之果也 自觉 圣乐者。證得生
空所显真如。如实自知我生巳尽梵行巳立。所作
巳办。不受后有。离三界苦。得出世乐。取證 …… (第 0511c 页)
「大慧。得 自觉 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
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證。(唐云。菩萨虽亦得此
圣智境界。以怜悯 (第 0512a 页)
众生故。本愿所持故。不證寂灭门及
三昧乐)大慧。是名声闻得 自觉 圣差别相乐。菩萨摩
诃萨。于彼得 (第 0512a 页)
自觉 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唐云。诸菩
萨于此自證圣智乐中。不应修学)。」
【疏曰。通教菩萨。与二乘人同 (第 0512a 页)
观于空。别教菩萨历
别三观。亦先观空。故皆得此 自觉 圣乐。暂自安住。
而由顾悯众生。及本四弘誓愿力。故不于灭门乐
三昧乐而作證也。结云不应修学者。应修圆 (第 0512a 页)
妙一
心三观。不应偏修此空观也。初 释自觉 圣相竟。
○
二释性妄想相二。初正释相。二劝知舍。
△今初。】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 …… (第 0512a 页)
简常不思议二。初疑
问。二答释。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
思议 自觉 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
所说常不思议因果耶(魏云。外道亦说常不可思议
因果。此义云何 …… (第 0512c 页)
虚空是常。或计是能作者。故
常。故佛广说因缘生法以破斥之。今经乃说七种
第一义。及说藏识海常住。又说 自觉 圣究竟境界
等。恐其滥同外道。故问之也。
○二答释三。初简异
外道。二简异声闻。三正明不生。
△今初 …… (第 0513a 页)
「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
(魏云。以离有无故。○唐云。远离有无)得 自觉 相。故有
相。(唐云。自證圣智。所行相。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
因。(唐云。第一义智为其因。故有因 …… (第 0513b 页)
慧。不同
外道常不思议论。(唐云。是故我说常不思议。不同外
道有所诤论)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议。诸如来 自觉 圣
智所得如是。(唐云。此常不思议。是诸如来 (第 0513b 页)
自觉 圣智
所行真理)故常不思议 (第 0513b 页)
自觉 圣智所得。应当修学(唐
云。是故菩萨当勤修学)。」
【疏曰。第一义如来藏心。当体绝待。非别有因。故 (第 0513b 页)
性亦非无因。故离非性。因此得成第一义相也。得 自觉 相故有相。不同外道之自相不成也。第一义
智因故有因。不同外道之因相不成也。彼外道妄
计神我冥谛等以为 …… (第 0513b 页)
离性非性。所以不同外道所计作
者。譬如虚空涅槃灭尽。远离生住异灭诸有为相。
非有非空。超诸诤论。乃是 自觉 圣智所得。非常无
常。而名为常。故不可思议也。】 …… (第 0513b 页)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其生
也无来处。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其灭也无去处。譬
如梦境空华。心外无法。乃證 自觉 圣智境界。岂因
所作无常。妄计能作是常哉。彼既因于无常。比知
计常。则常乃无因矣。】
「大慧。若复 …… (第 0513c 页)
同见。譬如牛角。而能作之神我冥谛等是常。乃
举世之所不见。譬如兔角故也。】
「大慧。我常不思议。因 自觉 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
常。(唐云。以自證为因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
(唐云。不以外法有巳还 (第 0514a 页)
无无常为因)大慧。若复外性
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
自因之相。去得 自觉 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唐云。
外道反此。曾不能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而恒在于自
證圣智所行相外。此不 …… (第 0514a 页)
妄分别有。无所有故)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
(唐云。妄计未来诸根境灭。以为涅槃)非 自觉 圣智趣。
藏识转。(唐云。不知證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
槃)是故凡愚说有三乘。(唐云。彼愚痴人。 …… (第 0514b 页)
外
更无一法可得。苟虚妄法执不破。纵出同居三界。
而第八识未转所依。恒为变易生死之所漂溺。不
證如来 自觉 圣智境界也。
△三正明不生。】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
说。所以者何。谓自 …… (第 0514b 页)
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是愚痴凡夫不实妄想
自性妄想故。(唐云。如兔马等角。凡愚妄取)大慧。一切
法不生。 自觉 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 …… (第 0514b 页)
不从邪因
有种而生。亦不从自然无种而生。故不生也。然所
谓不生者。非同凡愚所计如兔马角之不生也。以 自觉 圣智趣境界。知一切性自性相不生。所谓诸
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岂彼愚夫妄想 …… (第 0514c 页)
性。(魏云。一者證实
法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魏云。二者离实法證性。○
唐云。所谓自性无自性法)得 自觉 圣无间种性。(魏云。
三者自身内證圣智性。○唐云。内身自證圣智法)外
刹殊胜无间种性。(魏云。四者外 …… (第 0516c 页)
而为百界千如诸法。然此诸法。皆即实相。十二
类生。皆如来种也。此二并皆性德法身。故唐译合
为一也。得 自觉 圣无间种性者。一心三智。照比非
权非实而权而实之境。般若德也。外刹殊胜无间
种性者。佛以妙明不灭不生 …… (第 0516c 页)
其耻小慕大。舍权趣实。正欲令其趣入
无所有地而施三权。不可执权而昧实也。
△二开
权显实。】
「彼 自觉 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
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魏云。彼三种人。离烦恼障重
习。得 …… (第 0517b 页)
。○唐云。彼住三昧乐声闻。若能證知
自所依识。见法无我。净烦恼习。毕竟当得如来之身)。」
【疏曰。 自觉 藏者。以 (第 0517b 页)
自觉 圣智。證知藏识不思议境
界也。声闻尚得佛身。况缘觉及不定性乎。故魏译
云彼三种人也。问。开权显实。功 …… (第 0517b 页)
「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 自觉
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魏云。谓诸
佛如来离名字相境界相事相相。圣智修行境界行处。
是名 …… (第 0519b 页)
有觉想。同是缘起自性。正智如如。无颠倒故。名
为成自性也。】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三)自性相经。 自觉 正智趣所行
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疏曰。正智如如。是成自性。可 (第 0519b 页)
自觉 圣智趣所行
境界。名相觉想。乃妄想缘起自性。何得是 (第 0519b 页)
自觉 圣
智趣所行耶。当知此有二义。一者正智如如体外。
别无名相及觉想故。能了名相觉想无性。即是正 …… (第 0519b 页)
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唐云。一切佛刹所有
如来。皆舒其手。如转轮王子灌顶之法而灌其顶)超佛
子地。到 自觉 圣智法趣。(唐云。获自證法)当得如来自
在法身。见法无我故。是名法无我相。汝等诸菩萨摩
诃萨。应当修 …… (第 0520c 页)
想。亦非言说。所
谓名无得实之功。物无当名之实。故名离言说空。】
「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 自觉 圣智。一切
见过习气空。(魏云。离诸邪见熏习之过)是名一切法
第一义圣智大空。」
【疏曰。一切诸法 …… (第 0523b 页)
作自相共相若大若小若内
若外若染若净有漏无漏诸差别解。今由唯心直
进。永断邪见分别。则见过习气不熏。 自觉 圣智开
发。亲證真如绝待境界。故名大空也。】
「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魏云。彼法无。此法有。 …… (第 0523b 页)
治法执习气。行空。为治我执习气。无行空。为治有
支习气。离言说空。为治名言习气。第一义大空。正
显 自觉 圣智境界也。初答空竟。
△二答无生。】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唐云。无生者。自体不生。而非不 (第 0523c 页)
何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
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
【(此 释自觉 圣智善乐成)。
(此 (第 0079c 页)
自觉 圣智。谓得无生法
忍者。初破无明显)。
注曰。言善乐者。既得无生以此为乐。又云住第八
菩萨地者。此 …… (第 0079c 页)
。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
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忆本愿境界。为成
就众生。得 自觉 圣智善乐。」
【(无障无碍。便入菩提境界)。
(意生身等者。意有三义。
取以为喻。一迅疾。二无碍。 …… (第 0079c 页)
。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性无自性。亦复
无言说。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一切性自性。言说
法如影。 自觉 圣智子。实际我所说。」
【(诸性无自性者。离心缘相也。亦复无言说者。离言说
相也)。
注曰。既绝 …… (第 0080c 页)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
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
行。 自觉 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
之义。诸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随入如来
地相。无开发本 …… (第 0080c 页)
正因缘。说有处则反言断灭。
此外道之倒见。例皆如是。】
「复次大慧。有三种量五分论。各建立巳得圣智 自觉。 离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计著。」
【(外道种种计着。自谓过人。若不类彼立量破之。执何
由破。故如 (第 0081b 页)
来叙三种量五分论。虽各建立修之。则得 自觉 圣智。能离缘起妄想二种自性。而愚夫迷教。犹
计有性。妄想分别也)。
注曰。三种量者。谓现量。比量。 …… (第 0081b 页)
。是为妄想。若了二执当体
即空。无所待对。是为如实处。不生妄想也。】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 自觉 圣智相三种乐住。
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此定登妙觉地。究竟 (第 0082a 页)
自觉 圣智者)。
注曰。佛以首楞严为能住之法。常寂光土为所住
之处。常寂光。即三德涅槃也。三种住。其在兹 …… (第 0082a 页)
藏意意识者。
即藏识与事识。此言自心也。皆言习者。由无始爱
见妄想熏习故也。转变者。谓转藏识事识。为 自觉
圣智境界。名为涅槃。然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何转
变之有。所谓名转而体不转也。诸佛及我者。佛谓
此究竟涅 …… (第 0082b 页)
佛同證。證无别證。但了生死
即是涅槃。涅槃之性亦不可得。是为空事境界。】
「复次大慧。涅槃者。圣智 自觉 境界。离断常妄想性非
性。云何非常。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云何非断。
谓一切圣去来现在得 (第 0082b 页)
自觉 故非断。大慧。涅槃不坏
不死。若涅槃死者。复应受生相续。若坏者。应堕有为
相。是故涅槃离坏离死。是故 …… (第 0082b 页)
苦尽。不识涅槃。佛告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
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
性。以 自觉 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
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
无所来。欲持去无 …… (第 0084c 页)
。见百佛及百菩萨。知前后际
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
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 自觉 地。善系心十无尽句。
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 (第 0085b 页)
自觉 圣乐三昧正
受。」
【(入三昧见佛等者。以百言之者。以菩萨初破无明。能
分身百界。所入法门。数皆如 …… (第 0085b 页)
本因。还以八识之心为识之所依。如水
下。喻意可见耶。】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 自觉 圣
智相及一乘。若 (第 0086b 页)
自觉 圣智相及一乘。我及馀菩萨。善 (第 0086b 页)
自觉 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
【(了了解脱断第二见。乃可以说一乘法)。】
「大慧。云何一乘 …… (第 0086b 页)
性相计著生。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著见。离作
所作因缘过。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究竟明解一
切地如来 自觉 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以是因
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著生。知如实义得
解脱自心种种妄想。 …… (第 0088b 页)
自性相。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离惑乱相
见。离自心现性非性见。得三解脱如实印所印。于性
自性得缘 自觉 观察住。离有无事相见。」
【(无空有空。无色有色。无无有无。有有无有。始终暗昧。
毕竟迷惑)。
( …… (第 0090c 页)
闻各说我名。而不解我如来异名。大慧。或有
众生知我如来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
世者。有知 自觉 者。有知导师者。有知广导者。有知一
切导者。有知胜者。有知迦毗罗者。有知真实边者。有
知月者。有知日 …… (第 0093a 页)
愿为说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
究竟分别相。于一切地次第相续。分别此法入一切
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来 自觉 地。佛告大慧。五
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分别趣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
如如。若脩行者。脩行入如来 (第 0096b 页)
自觉 圣趣。离于断常有
无等见。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大慧。不觉彼五法自
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凡夫妄想。非 …… (第 0096b 页)
罗蜜。妄想悉灭不
堕声闻涅槃摄受。是禅波罗蜜。自心妄想非性。智慧
观察不堕二边。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得 自觉 圣趣。是
般若波罗蜜。」
【(此圆顿菩萨所修)。
(摄受者。谓六根摄受六尘。自心
二者。言修檀度治 …… (第 0097c 页)
。若能离妄。何行不成哉。先身转胜
而不可坏者。谓六度增进。乃至般若所得慧身。转
胜前五。不可破坏。得 自觉 圣趣。则又般若之至者。】 (第 0098a 页)
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
【(此 释自觉 圣智善乐成)。
(此 (第 0079c 页)
自觉 圣智。谓得无生法
忍者。初破无明显)。
注曰。言善乐者。既得无生以此为乐。又云住第八
菩萨地者。此 …… (第 0079c 页)
。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
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忆本愿境界。为成
就众生。得 自觉 圣智善乐。」
【(无障无碍。便入菩提境界)。
(意生身等者。意有三义。
取以为喻。一迅疾。二无碍。 …… (第 0079c 页)
。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性无自性。亦复
无言说。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一切性自性。言说
法如影。 自觉 圣智子。实际我所说。」
【(诸性无自性者。离心缘相也。亦复无言说者。离言说
相也)。
注曰。既绝 …… (第 0080c 页)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
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
行。 自觉 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
之义。诸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随入如来
地相。无开发本 …… (第 0080c 页)
正因缘。说有处则反言断灭。
此外道之倒见。例皆如是。】
「复次大慧。有三种量五分论。各建立巳得圣智 自觉。 离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计著。」
【(外道种种计着。自谓过人。若不类彼立量破之。执何
由破。故如 (第 0081b 页)
来叙三种量五分论。虽各建立修之。则得 自觉 圣智。能离缘起妄想二种自性。而愚夫迷教。犹
计有性。妄想分别也)。
注曰。三种量者。谓现量。比量。 …… (第 0081b 页)
。是为妄想。若了二执当体
即空。无所待对。是为如实处。不生妄想也。】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 自觉 圣智相三种乐住。
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此定登妙觉地。究竟 (第 0082a 页)
自觉 圣智者)。
注曰。佛以首楞严为能住之法。常寂光土为所住
之处。常寂光。即三德涅槃也。三种住。其在兹 …… (第 0082a 页)
藏意意识者。
即藏识与事识。此言自心也。皆言习者。由无始爱
见妄想熏习故也。转变者。谓转藏识事识。为 自觉
圣智境界。名为涅槃。然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何转
变之有。所谓名转而体不转也。诸佛及我者。佛谓
此究竟涅 …… (第 0082b 页)
佛同證。證无别證。但了生死
即是涅槃。涅槃之性亦不可得。是为空事境界。】
「复次大慧。涅槃者。圣智 自觉 境界。离断常妄想性非
性。云何非常。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云何非断。
谓一切圣去来现在得 (第 0082b 页)
自觉 故非断。大慧。涅槃不坏
不死。若涅槃死者。复应受生相续。若坏者。应堕有为
相。是故涅槃离坏离死。是故 …… (第 0082b 页)
苦尽。不识涅槃。佛告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
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
性。以 自觉 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
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
无所来。欲持去无 …… (第 0084c 页)
。见百佛及百菩萨。知前后际
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
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 自觉 地。善系心十无尽句。
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 (第 0085b 页)
自觉 圣乐三昧正
受。」
【(入三昧见佛等者。以百言之者。以菩萨初破无明。能
分身百界。所入法门。数皆如 …… (第 0085b 页)
本因。还以八识之心为识之所依。如水
下。喻意可见耶。】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 自觉 圣
智相及一乘。若 (第 0086b 页)
自觉 圣智相及一乘。我及馀菩萨。善 (第 0086b 页)
自觉 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
【(了了解脱断第二见。乃可以说一乘法)。】
「大慧。云何一乘 …… (第 0086b 页)
性相计著生。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著见。离作
所作因缘过。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究竟明解一
切地如来 自觉 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以是因
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著生。知如实义得
解脱自心种种妄想。 …… (第 0088b 页)
自性相。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离惑乱相
见。离自心现性非性见。得三解脱如实印所印。于性
自性得缘 自觉 观察住。离有无事相见。」
【(无空有空。无色有色。无无有无。有有无有。始终暗昧。
毕竟迷惑)。
( …… (第 0090c 页)
闻各说我名。而不解我如来异名。大慧。或有
众生知我如来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
世者。有知 自觉 者。有知导师者。有知广导者。有知一
切导者。有知胜者。有知迦毗罗者。有知真实边者。有
知月者。有知日 …… (第 0093a 页)
愿为说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
究竟分别相。于一切地次第相续。分别此法入一切
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来 自觉 地。佛告大慧。五
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分别趣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
如如。若脩行者。脩行入如来 (第 0096b 页)
自觉 圣趣。离于断常有
无等见。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大慧。不觉彼五法自
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凡夫妄想。非 …… (第 0096b 页)
罗蜜。妄想悉灭不
堕声闻涅槃摄受。是禅波罗蜜。自心妄想非性。智慧
观察不堕二边。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得 自觉 圣趣。是
般若波罗蜜。」
【(此圆顿菩萨所修)。
(摄受者。谓六根摄受六尘。自心
二者。言修檀度治 …… (第 0097c 页)
。若能离妄。何行不成哉。先身转胜
而不可坏者。谓六度增进。乃至般若所得慧身。转
胜前五。不可破坏。得 自觉 圣趣。则又般若之至者。】 (第 0098a 页)
即书偈曰:丘师伯莫晓,寂寂明皎皎。日午打三更,谁人打得了。投笔而逝。
自觉
按《五灯会元》:东京净因 自觉禅师, 青州王氏子。幼以儒业见知于司马温公,然事高尚而无意功名,一旦落发从芙蓉游,履践精密,契悟超绝,出世住
自觉
按《五灯会元》:东京净因 自觉禅师, 青州王氏子。幼以儒业见知于司马温公,然事高尚而无意功名,一旦落发从芙蓉游,履践精密,契悟超绝,出世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