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類
易類
書類
地理類
別史類
傳記類
編年類
雜史類
正史類
紀事本末類
藝術類
類書類
儒家類
雜家類
別集類
總集類
禪宗部類
洞真部
洞玄部
比者畿内水潦,奏牍不啻民之艰食,即谓瑞应,应亦仅鲁东隅,何以令朕无夙夕忧。不许。吴桥民诣阙,留其知县 吴原,
予之。行在工部奏:内供绮罗九千匹,当下苏、杭二府织造。上曰:减其半。水,豁金坛县租。敕曰:政在安民,
媵数,郡王毋过四人,将军毋过三,中尉毋过二。命工部左侍郎陈政,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理河南等处水道。命 户部左侍郎吴原,
兼右佥都御史,巡视赈济浙江,察其利弊当兴革者。南京监察御史泽等劾奏:南京成国公仪、兵部尚书蓥、礼部侍
敬一亭:庙西。
尊经阁
射圃
社学:在太仆寺西。
吴桥县:
文庙:县治东。
启圣祠
名宦祠:祀明知县 吴原 、叶茂、张铎、于珇、刘钺褚元良、孙孟和、裴爵、唐珍、汤霳、刘自修、李用荧、毛焯、翟凤翀,教谕林绍宗、 ……泽厚。
儒学:在县治东,建置之始,前代无考。旧碑云:元元贞二年,知县邢玉重修庙学。明永乐十四年,知县 吴原 重修。岁久颓圯,旧制狭隘。天顺二年,知县叶茂辟地重建。弘治十年,知县李钦复新之。正德元年,知县刘钺增
尊经阁
射圃
社学:在太仆寺西。
吴桥县:
文庙:县治东。
启圣祠
名宦祠:祀明知县 吴原 、叶茂、张铎、于珇、刘钺褚元良、孙孟和、裴爵、唐珍、汤霳、刘自修、李用荧、毛焯、翟凤翀,教谕林绍宗、 ……泽厚。
儒学:在县治东,建置之始,前代无考。旧碑云:元元贞二年,知县邢玉重修庙学。明永乐十四年,知县 吴原 重修。岁久颓圯,旧制狭隘。天顺二年,知县叶茂辟地重建。弘治十年,知县李钦复新之。正德元年,知县刘钺增
药局 在县西北隅。
养济院 在县治旁。
漏泽园 在县西一里。
寿阳县署 在城中东北隅。明洪武初,知县 吴原 庸建。嘉靖间知县于漟、白檀重修,江橹增置鼓楼。万历五年,知县王养贤复修。皇清顺治十年,知县邓起琳除主
养济院 在县治旁。
漏泽园 在县西一里。
寿阳县署 在城中东北隅。明洪武初,知县 吴原 庸建。嘉靖间知县于漟、白檀重修,江橹增置鼓楼。万历五年,知县王养贤复修。皇清顺治十年,知县邓起琳除主
学田 共地八十四亩,贤马都咸地五十二亩,每亩额徵租谷一斗一升八合二勺六抄;李端东地三十二亩,每亩额徵租谷二斗八升一合二勺五抄,每年共徵租谷一十五石一斗五升。寿阳县儒学 在县治西北兴贤街,宋元祐初
知县元淳建,金贞佑末废。元至元间,县从事李通、李天民重建,寻复废。明洪武初,知县 吴原 庸复建。弘治间知县胡瑄更新殿庑、堂斋。嘉靖十年主簿吴达重修。崇祯十年知县杨思选重修其明伦堂在正殿后。
知县元淳建,金贞佑末废。元至元间,县从事李通、李天民重建,寻复废。明洪武初,知县 吴原 庸复建。弘治间知县胡瑄更新殿庑、堂斋。嘉靖十年主簿吴达重修。崇祯十年知县杨思选重修其明伦堂在正殿后。
吴取鹤山之胜迹,岭南标铁汉之高栖。景行先哲,今古同心。泰山北斗,具目共瞻。北望尧舜禹三圣都会之境,斯 道本原
之地。中条河汾间,先生之阙里在焉。与中州是祠可谓常存不朽者矣。兹役也,祠堂五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列为
员外郎梅守极亦葬柏枧山飞桥之左。尚书汪泽民墓 在城南,学士宋濂撰神道碑。山北又有郭御史滂墓。
明博士 吴原 颐墓 在城东南响山,预修永乐大典,卒葬于此。
郡守黄荣祖墓 在城北敬亭之麓,本浙江人,明洪武初守宁兴
明博士 吴原 颐墓 在城东南响山,预修永乐大典,卒葬于此。
郡守黄荣祖墓 在城北敬亭之麓,本浙江人,明洪武初守宁兴
、蔡景辰、黄孟仁、郑德孚、黄性初、释清源,又爽约不会。嗟乎兹会,果能屡得乎。会之友,咸分韵赋诗,且属 吴原
善图于壁,予因记其山水之胜,游赏之乐,嘉会之难,与夫会之岁月于左方。是月十六日,壶中樵者方朴记。
《
《
实,方拟立碑竖楔。值鼎革,乃止。
周翠渠先生墓 在县登云岭,前有石坊,周瑛父封布政葬此。
吴司徒墓 吴原, 漳浦人。成化间,赐葬云霄。韩邑侯衣冠墓 韩昌爵,江津人,令漳浦,治邑廉明恺悌,以得罪上官去。人思其善
周翠渠先生墓 在县登云岭,前有石坊,周瑛父封布政葬此。
吴司徒墓 吴原, 漳浦人。成化间,赐葬云霄。韩邑侯衣冠墓 韩昌爵,江津人,令漳浦,治邑廉明恺悌,以得罪上官去。人思其善
玺梧州府,推官郑义履亩覈实得停徵粮米五千六百七十馀石。比旧额蠲五之三。自是民稍不困征敛,多复故业。 吴原
正,弘治初知博白县。莅任,一仆自随。时遭兵变,民皆离散,正安定复业,寻龙山寇数千为乱,便宜经略,卒讨
黄采
黄寿 王洪
谢林 张绅
郑金 薛穆
吴原 颐 芮麟
林瑜 龚炯
董纪 周渊
王佐 薛 ……。能诗,善书翰。
薛穆
按《书史会要》:薛穆,字公远,号澹园。洪武中,为柳州通判,能诗文,善楷书。 吴原 颐
按《分省人物考》: 吴原 颐,宣城人,博学明经,善诗文隶书。洪武间,为宁国府训导,历国子博士,致仕。后应召修,书成,乞归。
芮
黄寿 王洪
谢林 张绅
郑金 薛穆
吴原 颐 芮麟
林瑜 龚炯
董纪 周渊
王佐 薛 ……。能诗,善书翰。
薛穆
按《书史会要》:薛穆,字公远,号澹园。洪武中,为柳州通判,能诗文,善楷书。 吴原 颐
按《分省人物考》: 吴原 颐,宣城人,博学明经,善诗文隶书。洪武间,为宁国府训导,历国子博士,致仕。后应召修,书成,乞归。
芮
久,即如民言,又当更易。帝曰:「国家置守令,但欲其得民心,苟民心不得,虽屡易何害。」遂还之。
吴原 知吴桥,洪熙中,九载考绩赴部。县民诣阙乞留,帝从之。
陈哲知博野,以旧官还职,解去。宣德元年,
吴原 知吴桥,洪熙中,九载考绩赴部。县民诣阙乞留,帝从之。
陈哲知博野,以旧官还职,解去。宣德元年,
初,辛丑赔款之兴,皖且岁百万,群议括诸民。先生方宰凤阳,瘠甚,独抗言帅府曰:「民苦凋瘵久己,取诸民曷若取诸官」!大吏寝其言,则怏怏累日。捐令下,择市人殷谨者任之。法捐亩银两增钱二百,先生则哀农氓减其半,琐而乖政体者自任之,捐集而民不扰。他牧令纳民钱以银纳库,先生则一任市价,绝纤私。大府叹之,檄为行省法。
桐城举人 吴原 淑曰:『先生之听讼也,温颜肃坐,任两造极言,徐出片语抉其奥,黠者悚然;或狡甚,呼杖慑之,而徯其自返, (第 2 页)
桐城举人 吴原 淑曰:『先生之听讼也,温颜肃坐,任两造极言,徐出片语抉其奥,黠者悚然;或狡甚,呼杖慑之,而徯其自返, (第 2 页)
程子曰。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其意若曰。子思于活泼泼地。吃紧为人说与之义否。 明道本
语云会得时活泼泼地。不会得只是弄精神。详此则此段之义。若曰子思吃紧为人处。乃是活泼泼地云尔。所云子思 (第 187L 页)
节。专对见簪绅。钦仰秘书誉。更知玉府人。学优诣四库。毫健挽千匀。雄辨朴渊挂。高标白岳新。申繻传远识。 明道本
温纯。常阅道山奥。元怀席上珍。多闻师古业。五绝世南伦。帆冒炎蒸候。馆迎霜露晨。盖倾投意气。语腐愧敷陈 (第 522H 页)
看讲解不可专徇佗说。(止)遗书中语。岂无过当失实处。
讲解即诸经讲解。遗书即程氏遗书。盖讲解固出于
前贤。而不能无是非。遗书门人所记。亦不能无差失。若一例尊信则岂不自误误人。讲求其是而决去其非。辨正其误而服膺其善。乃所以尊贤也。设使己见不明。疑之妄辨之僭。初无加损于前贤。而专事曲徇。则非徒己无实得。前贤亦受其掩蔽矣。恰似小人逢迎。外似尊君而实则慢君。此方是放恣无忌。
后学未曾识目前大略。便要说圣贤。
东莱尝与朱文公共编近思录。首之以太极图说。仍言学者之于性 道本原。 当知其名义。有所向望。盖性命之梗槩。固当先知。而其理精深。难于说得透。故于此又戒之。夫初学虽于大原上 (第 322L 页)
讲解即诸经讲解。遗书即程氏遗书。盖讲解固出于
前贤。而不能无是非。遗书门人所记。亦不能无差失。若一例尊信则岂不自误误人。讲求其是而决去其非。辨正其误而服膺其善。乃所以尊贤也。设使己见不明。疑之妄辨之僭。初无加损于前贤。而专事曲徇。则非徒己无实得。前贤亦受其掩蔽矣。恰似小人逢迎。外似尊君而实则慢君。此方是放恣无忌。
后学未曾识目前大略。便要说圣贤。
东莱尝与朱文公共编近思录。首之以太极图说。仍言学者之于性 道本原。 当知其名义。有所向望。盖性命之梗槩。固当先知。而其理精深。难于说得透。故于此又戒之。夫初学虽于大原上 (第 322L 页)
一时。殉道长终。真知笃行。学则在是。微响虽湮。大范攸轨。迨今纲纪。有炳无毁。民彝同好。莫论遐迩。矧玆 吴原。
实安冠履。高山巘巘。云木苍苍。风流如在。典刑难忘。依归有所。
按上言道不远人者。言道之不远于人也。此言违
道不远者。言忠恕之不远于道也。若不言道不远人。则为道者必远人而求之于高远难行处矣。若不言忠恕违道不远。则人虽知道之不远于人。而不知忠恕是为道之方。故先言道不远人。此言违道不远。所以 明道本 不远于人。而忠恕又不远于道也。○上章所谓费隐。即道之体用也。所以明道体流行。无所不在也。此所谓忠恕。 (第 591H 页)
道不远者。言忠恕之不远于道也。若不言道不远人。则为道者必远人而求之于高远难行处矣。若不言忠恕违道不远。则人虽知道之不远于人。而不知忠恕是为道之方。故先言道不远人。此言违道不远。所以 明道本 不远于人。而忠恕又不远于道也。○上章所谓费隐。即道之体用也。所以明道体流行。无所不在也。此所谓忠恕。 (第 591H 页)
与此书一般。尤不可不以此书为定论。叶氏之参合诸语而为注者然也。若老先生所答于先丈者。其以答严书为直解 明道本
旨者。似是先生之主见。而最后书中所谓云云。却与前日书意不同。此有未敢知者。恨不得更禀于先生也。自 (第 195L 页)
明道本 说以下至朱先生诸说。一并录在下方。幸乞一一剖析以教。
明道先生论性说。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 (第 195L 页)
明道本 说以下至朱先生诸说。一并录在下方。幸乞一一剖析以教。
明道先生论性说。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 (第 195L 页)
顺五常。而于经传所论健顺五常。人物不同禀之说。则一切皆归之于气质善恶之性。岂不可笑也。大率其病在于性 道本原
义理精微处。初不可以几及。而依俙闻得道理名目。髣髴窥见性情光影。便自拟以豁然大悟。轻肆自信。大言来辨 (第 384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