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子标题
六言诗十章 其十 嗟古贤原宪 曹魏 · 嵇康
六言诗 押词韵第七部
弃背膏粱朱颜。乐此屡空饥寒。
形陋体逸心宽。得志一世无患(○本集一。《诗纪》十八。)
圣贤高士传 其二十七 原宪 曹魏 · 嵇康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二
原宪味道,财寡义丰。
栖迟荜门,安贱固穷。
弦歌自乐,体逸心冲。
进应子贡,邈有清风(《初学记》十七)
高士咏 其三十三 原宪 中唐 · 吴筠
 押敬韵
原生淡漠,观妙自怡性。
蓬户常晏如,弦歌乐天命。
无财方是贫,有道固非病。
木赐钦高风,退惭车马盛。
圣传论十首 其九 子思 宋 · 刘子翚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五七、《屏山集》卷一、《诸儒奥论策学统宗》前集卷五、《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三
圣贤之言有六似,学者不可不察也。
明易者似肤浅,发微者似迂阔,循诱者似秘吝,广譬者似支离,直指者似陵施,乐告者似强聒。
察其似,领其要,可以因言会道矣。
子思之学,见于《中庸》一篇,发明后进,其心甚切。
章微析妙,惟恐人不解了,学者不能闻一而知,举隅而反,泥于言语之偏,中学几于暗矣。
且未有天地,便有此中,人孰不禀是以生哉?
方其一性不亏,真诚自守,混然而已。
知者夸,愚者贼,然后中之名立焉。
外徇物,内忘己,然后中之本著焉。
情封欲闭,篡其灵明,久而习安,认赘为嫡。
是中也,岂遂销灭破坏而不复存哉?
弗知有耳。
故以中为难知耶,则昭昭乎日用之间;
以中为易知耶,或没齿终身而不自睹焉。
何哉?
以其近也。
目察秋毫不见其睫,以其近也;
执柯伐柯犹以为远,以其近也。
近而弗察,远慕高奇,或探妙于形声之外,或谈微于意类之表,是犹驾艅艎而索舟,策飞黄而问骏,岂不惑哉?
自昔圣贤讲论发明,无非此事,口传心受,初甚秘密。
发端指纵,使人反求诸己焉。
敬以立之,诚以明之,扩之达之,充之足之,日就月将,自强不息。
及其至也,心融神会,囊绽冰释,默尔自契焉。
世衰学弊,子思惧斯文之遂绝也,显然论著,笔之于书,其言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夫喜怒哀乐人皆有之,穷以未发之前则茫然自失,孰主张是耶,孰施为是耶?
子思抽关启钥,发其秘奥,使学者洞然开晓,如得其遗物自怀袖间,岂不乐哉。
然喜怒哀乐,与生俱生,子思姑约此以明中,非舍此而中可得也。
唐李翱自谓得子思中庸之学,著《复性》三篇,会理者称其卓绝,然差之毫釐,异乎吾所闻矣。
其说曰:「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皆情之所为也。
情者妄也,邪也,妄情息灭,本性清明」。
又曰:「循理而动,所以教人忘嗜欲,归性命之道也」。
迹其推衍,大约皆以灭情为言。
其言非不高妙,然非子思中庸之学也。
中庸之学,未尝灭情也,夫情与生俱生,果可灭耶?
情可灭,性可灭矣。
今持一叶以示婴儿,与之则笑,夺之则啼,此喜怒哀乐之端也,情之所发也。
与生俱生而欲灭之,犹恶水之波而涸之,其源益流;
恶木之花而截之,其根浸伤。
圣人不过节之防之止之,不使其烂熳害性而已。
善养性者,不汩于情,亦不灭情,不流于喜怒哀乐,亦不去喜怒哀乐。
子思所谓中也,即喜怒哀乐以为中不可,离喜怒哀乐以为中亦不可,如金石之有声,如饮食之有味,非合非离,中即契焉。
故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子思姑约此以明中,非舍此而中可得也。
李翱灭情之论,是并圣人于木石之伦,栖学者于枯槁之地,非子思所谓中也。
中契则性自复,七情之生如臂运指,如将将兵,惟吾是使,莫敢肆逸。
发而中节,顺理而和,造次颠沛于庸言庸行之间,动容周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际,事事物物,无非中者,情何灭云?
道统十三赞 其十二 子思 南宋 · 宋理宗
四言诗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八一
閒居请问,世业克昌。
可离非道,孜孜力行。
发挥中庸,体用有常。
入德枢要,治道权衡。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 其二十五 子思孔子喟然而叹请曰意子孙将忝祖乎伋每以不克负荷为大恐子忻然) 宋末元初 · 林同
五言绝句 押先韵
如何方喟叹,乃尔复忻然。
念汝祖无忝,知予道可传。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三十八 子思 明 · 孙承恩
学本心传,道原性命。
虞授受,父师讲论。
三十三篇,广大精深。
继往开来,非子孰任。
高士颂九十一首 其二十八 原宪 明 · 黄省曾
原生匮盝,室侵风雨。
薄炊经旬,彫裘历纪。
友赐荣华,骖騑萃止。
闻剖病贫,终身含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