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郑滋”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皇从弟故推诚保顺翊戴功臣安静军节度使梓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使持节梓州诸军事梓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天水郡开国公食邑六千六百户食实封二千一百户赠太尉追封永嘉郡墓志铭(并序 庆历八年五月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乐全集》卷三八
王讳允迪字德谟,燕恭肃王之第五子。
太宗皇帝诸王恭肃最幼,钟爱焉。
章圣嗣服,缘先帝意加亲宠,故久不就外邸。
大中祥符甲寅岁,生王于东宫
天禧四年,遇承天节,始赐名,一命为右千牛卫将军
今上践阼,推恩内外,褒进戚藩,以翼王室,除大将军,领和州刺史
久之,罢将军,改崇州,俄拜唐州团练使
明道元年,宸居落成,肆大眚,徙济州
躬藉千亩,预九推之位,礼成均庆,迁汝州防禦使,进静难军留后。
庆历四年,制授安静军节度使
盖恭肃王尝领是镇,而王继焉,宗藩荣之。
是岁,先王捐宫寝。
圣上慈仁诚孝,至性自然,寅畏天地,虔恭祖考,惇睦族属,以御于家邦,尝欲以是风天下,纳民大顺。
恭肃之薨也,以叔父之重,悼恤尤深,而王执丧有不及礼者,降授右临门卫大将军
克自修省,循礼谨度,寻改密州观察使
六年,复安静旄钺
王素康盛,至是感疾良美,中贵人挟上医诊治,内出黄金剂以赐,抚讯相及于路,疾遂革。
庆历八年三月己未夜漏十刻,以不起闻,享年三十有五。
上闻震悼,厥明,辇如其邸,哭临之,废朝五日。
丁巳,上成服苑中,文武班慰于崇政门。
遂以太尉章绂追封永嘉郡王,凡赙赐率加等焉。
太常节惠,谥曰「思恪」。
大鸿胪持节典丧事。
四月癸未,涂菆于寝。
易官以窆事令龟,先远日,维六月癸酉吉。
未引绋,宣徽北院使李昭亮辞赴三城,故事,置饯酒于垂拱殿,以王在殡,为之彻乐。
五月甲寅,具卤簿、鼓吹、麾幢、旄节,导輴以西,葬河南之永安,六安郡夫人张氏祔焉。
夫人德象婉嘉,壸闱之范,载命不淑,方华而殒。
继室昭国夫人钱氏忠懿王之孙女,志尚清净,不安其家,恳请逊于洞真宫,遂赐道士冠服,名曰修真,号和正大师
子四人:曰宗粹,右监门率府副率
三皆夭逝。
女七人:长早卒,赠江华郡
次并在室。
王姿采秀发,气志果劲,性开敏,豁如也。
涉猎书史,略通大义,留思篇咏,风体尔雅,晓音律,善射命中,得和容之妙。
国朝之制,不属宗室以吏事,悉留京师奉朝请
永嘉之果以敏,使之从政,亦足以发已。
若夫被化麟趾,承华棣萼。
灵长凭厚,体联上帝之孙;
显重崇高,族系天王之弟。
昌辰累洽,丁庆祚同安
圣度广容,靡严颜之怀惧。
宴宁誉处,生荣殁哀,方之前朝,王享备矣。
百福具有,不至者年,天实命之,何嗟及矣。
臣职在史观,且司宗籍,承诏撰识,敢不直书!
铭曰:
吁吁梓潼,蜀剑之东。
先王相攸,实启荣封。
帝念叔父,建尔仲子。
缵其节旄,俾多受祉。
仙源懿亲,诜诜振振。
祖宗诸孙,其在五人。
尧心舜度,仁覆寰宇。
岂其本支,不贵以富?
胡然乎天,不与之年?
奄违昌时,而归幽泉。
吉仗森列,悲笳惨绝。
有裧者车,挽绋晨发。
嵩洛之阳,三陵相望。
体魄就宁,下从先王。
枢密郑公墓志铭绍兴三年1133年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一、《杨龟山先生集》卷三七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
建炎三年七月戊子枢密郑公薨于位。
子玙将以绍兴三年十一月乙巳葬公于建州城紫芝山,以书属予铭。
予与公昆弟游非一日也,义不得辞,乃序而铭之。
公讳瑴,字致刚姓郑氏,其先光州固始人
唐僖宗时避乱从王潮入闽,居建城南乡龙池,故今为建州人
其上世皆晦迹不仕,至公之皇考宣奉公始以词学擅名乡邦,励诸子以学,相继登科,皆有闻于时。
公其季子也,政和八年贡士第,除安陆教官
待次权尉于信阳,用捕盗功改承务郎、监南康酒税。
中司陆德先侍御史郑滋荐为御史台主簿
金人入寇,中都失守,上以元帅总戎于济濮,公挺身归之,从至南都
上即位除监察御史明年被上旨,治嘉兴狱回,称旨,迁司谏
累章乞移跸金陵,控大江以为阻,因忤大臣意。
事虽不行,上深知之,迁谏议大夫
明年,金人复犯维扬,公扈从渡江,上面谕曰:「不用卿言,以至此」!
及驻跸钱塘苗傅刘正彦逆乱,以上为睿圣皇帝,册皇太子即位,公庭立面折之,不能夺。
私窃谓逆贼凶焰炽甚,非结外援无可为者,乃上章待罪求去。
将北走平江金陵,与吕颐浩等议兴复计。
太后降诏不允,迁中司
二凶窃威福之柄,肆行杀戮,日至都堂侵秉机政。
公谓,便宜军法,行之所部士卒可也,馀当闻诸朝廷,付之有司。
都堂国论所从出,非外迁之臣可得而与也。
抗章力言之,乞告示等宜一遵典法。
章留中不下,公对,恳请降付三省施行。
「乱臣虽以横逆加,臣死职,不当避也」。
章下,等果出怨言,然亦少戢矣。
又闻以佥书枢密吕颐浩,以礼部尚书张浚,分张兵,令以五百人归陕西,而不受尚书之召,亦不肯分所部兵,遂谪散官郴州,擢俊以节度凤翔
公知出等奸谋,假朝命使外无彊兵谋臣,内生变乱,得以自肆,遂具章乞留吕颐浩金陵不当谪降。
即遣官更姓名微服为贾人,徒步如平江张浚等,具言城中事,合严设兵备,张声势,持重缓进,使其自遁,无致城中之变,惊动三宫,此为上策。
等闻知,皆感激奋励,为赴难计。
又忽宣诏以上为皇太弟天下兵马大元帅,幼主为皇太侄监国
公震恐不知所为,即与大臣进议,以为:「在廷公卿百司郡吏皆昔之臣属也,今则与之比肩事主矣,稽之于古则无所取法,行之于今则实逆天道。
或者谓为大元帅可以任军旅之大事,臣窃以为不然。
昔舜之禅禹也,犹命禹徂征有苗,则禹虽受禅,而征伐之事舜犹亲之也。
唐之睿宗传位皇太子以听小事,自尊为太上皇以听大事,如是无不可者。
则稽之于古为有法,行之于今为得宜。
太后依旧垂帘同听政,以安人心」。
其命遂已。
既而义师西向,上复位,公之力为多也。
遂除佥书枢密院事,上降御笔手诏奖谕,有「景想节义」之言,其事可知矣。
车驾既还建康,留公弹压,谓左右曰:「郑某兵民所信爱,故令护太后驾,须其至,将国任焉」。
其忠义结二圣之知盖如此。
公自夙夜尽瘁,至忘寝食,因感暑湿,得腹疾四日,上犹赴省议事,疾甚。
有旨宣医,不效,遂不起,享年五十。
讣闻,上嗟惜久之。
前一日皇太子薨,上顾谓大臣曰:「朕丧元子犹能自排遣,郑某讣至,殆不能释也」。
褒赠之典皆度越夷等,特赐田十顷,居室五十间,以抚其孤。
曾大父讳仁顺,大父讳嵩,以公贵,赠正奉大夫
父镇,故任登仕郎,赠宣奉大夫
母游氏,赠普安郡夫人
娶张氏,朝奉大夫微之女,封齐安郡夫人,有贤行,配公无违德,闺阁之内雍如也。
公将葬,夫人以九月丁卯卒于建安之私第,享年五十有五。
男二人:长曰玙,承务郎佥书邵武军判官厅公事。
次曰琪,承奉郎
孙曰继祖,承务郎
皆尚幼。
公于艰危中,荐历台谏,章数十上,皆人所难言者,非安危所系,皆略而不言,著其大节而已。
事之本末,于公自叙之章可以槩见,有旨章告中外,不可诬也。
铭曰:
烈烈郑公,逢时多艰。
徇国忘身,为世大闲。
抗言于庭,妖凶屏息。
天位复常,繄公之力。
守节不渝,载之宸翰。
大哉王言,炳若星焕。
弗磨弗切,惟石之坚。
刻铭幽宫,万世之传。
代贺元会表 北宋 · 赵鼎臣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七五、《竹隐集》卷八
履端于始,正统纪于一元;
当宁而朝,集贡珍于万国。
际天盛典,亘地欢声(中贺。)
恭惟皇帝陛下德象春熙,治因岁首
内笃叙于正父,仰钦若于昊天。
恩同庶俗之和,肇举三朝之会。
车书共轨,颁瑞历于河湟;
贽币在廷,格献琛于朔漠。
天人合应,福禄来成。
臣迹远周行,躬持汉节。
望清光于黼座,莫遂称觞;
布法象于属城,敢忘体国?
桂岭刘府君墓志铭 宋 · 王庭圭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一五、《卢溪文集》卷四五
尹姓刘氏,讳章字微之庐陵宿学老儒也。
为人倜傥,善谈前世治乱,其国家所以存亡兴衰胜败所繇,抵掌雍容,一座尽倾,莫能与之抗。
其于书无所不读,而名动场屋,后进慕之,出其帐下者皆崭然而有闻。
少年时与上计吏偕至京师,试不得意,乃上书言治乱之事,不顾忌权贵。
久之,会蔡氏用事,变更治令,取当世宿望大臣尝有功而不附己者籍其名,谓之奸党;
士人上书不合意者籍为邪党,而君之名在焉。
天下义士叹息,号党籍为仙籍,以其所籍皆贤者也,乃知贤者所得之祸,反以为荣耶。
君坐是,不得预三舍考选。
宣和三年,始以免解登第,调宾州上林丞。
会村民有告邻妇杀其妻者,君适权尉事,验视以为非,太守怒,欲按之,君争不已,忽遇赦两释之。
由是太守始知君之贤,与诸司交荐之,关升从事郎,就移贺州桂岭县
秩满,以疾终于容州建炎己酉九月二十七日也,享年六十有三。
君初娶欧阳氏,再娶敖氏。
子三人,长曰德骥,次曰德麟,幼曰德象
德骥、德象同登建炎二年进士第德麟尝以才武举至行在。
德象宣义郎终于广州教授
德骥朝奉郎通判钦州罢,始扶君之柩归庐陵,将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所之原。
未几德骥亦卒,以治命属其子某,使来请铭。
不可不铭,铭曰:
奋身业儒,崛起蓬藋。
晚始登科,谁识此老?
十年之间,复见二妙。
三折蟾枝,宜大显耀。
胡啬其年,殁于岭徼。
归藏故乡,勒铭以诏。
赐新除兵部侍郎郑滋辞免恩命不允诏 宋 · 綦崇礼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四三、《北海集》卷一○
郑滋:省所奏辞免恩命,事具悉。
朕闵国多虞,思人共乂。
念贤能之远,敢忘寤寐之求?
惟卿进历三朝,备更众事。
南台西省,咸见推称;
绝徼遐方,久嗟流落。
肆颁召节,还贰司戎。
庶收未究之才,克助有为之志。
兹闻新命,犹欲就閒。
虽辞逊之可观,岂艰难之所望?
尚毋谦执,其即来朝。
所请宜不允。
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春寒,卿比安好?
遣书,指不多及。
左朝议大夫尚书吏部侍郎郑滋乞除知州或外宫观不允诏1133年 宋 · 綦崇礼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四三、《北海集》卷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郑滋:省三省进呈所乞除知州差遣或在外宫观一次,事具悉。
卿蚤以美才,发闻庠序。
出入侍从,见谓老成。
召自远方,历跻省户。
允赖清通之目,庶几铨序之平。
曾未期年,方观成绩,胡为引疾,遽欲外迁?
宰辅以闻,殊非朕意。
顾政事外修之际,惟人材难得之忧,姑安厥官,毋怀谦退。
所请宜不允。
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吴敏等诏靖康元年正月四日 北宋 · 宋钦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一三、《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七
吴敏知枢密院事,不许辞避,日下供职;
唐恪吏部尚书,令学士院降诏,乘递马发来赴阙。
翁彦国杭州
王寓给事中,别与差遣
耿南仲签书
李棁同知枢密院事,日下供职。
刘阜民显谟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
李纲兵部侍郎
任谅差知京兆府盛章任谅到讫发来赴阙。
御史中丞陆德先除职与郡。
徽猷阁待制何㮚御史中丞国子祭酒谢克家起居舍人唐重左谏议大夫,王云除给事中郑滋中书舍人司业孙觌侍御史卢益东平府
宋㬇除徽猷阁待制,添差发运使
王时雍户部侍郎
蔡翛资政殿大学士,知镇江府,免谢,星夜之任。
王易简资政殿学士侍读
平远台题名绍兴二年 北宋 · 郑滋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五四、《闽中金石志》卷八、《闽中金石略》卷七
齐容郑滋德象吴兴刘峤仲高颍川范正国子仪,同饭素于万岁寺,烹茶金粟台,登三山阁,观闽王所施织经及佛。
时雪初霁,江山明润,顾望久之,遂过野意亭。
绍兴二年季冬朔
辛炳如晦以干不至。
春雨堂记淳祐二年十月 南宋 · 应𢖟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九、《吴都文粹》续集卷八、《姑苏志》卷二二
淳祐二年春平江府治作新堂于池上。
,工役告备,显谟阁直学士通奉大夫知军府事兼浙西两淮发运使史宅之拜疏闻于上曰:「臣蒙恩再领苏郡,赖天子仁圣格于上下,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获,与民相安。
郡治北池旧有亭曰池光,郡太守澡心雪神、思政虑善之地,陋且圮焉。
深惟一日必葺之义,捐餐钱,节冗费,更建为堂。
堂成,顾名弗称。
窃伏惟念昔者幸备推择,守藩于兹,粗知究心牧养,叨被圣奖,遣使赐御书『家有膏雨,户有阳春』八大字,昭回下饰,吴人以为荣。
臣不佞,敢敬奉『春雨』二字冠斯堂,以扬宠光,以掸德意,以丕迪圣训,惟陛下裁幸」。
上览疏可其奏,锡以宸奎,使得揭扁。
于戏祉哉!
谨按《吴郡志》,郡治后圃有北池,韦、白之所赋咏,一名后池
池光亭在其北,绍兴十七年郑滋重建,然则尚矣。
三十一年,洪公遵葺之,距重建未久也,而多历年,至今始撤而新之,若有待。
池光旧名莫考所从始,淳熙中涑水司马家孙曾至,则以嫌故,借「木兰」以名池之东。
木兰固在,其何可复出。
厥今度宏规,成广厦,崇圣翰,标嘉名,春雨一堂,遂为吴中钜丽之观,益非偶然者。
其庀役也,因旧址厚培,而势若负山倚屏。
然堂高三十二尺,横从视之,渊如旷如;
四面皆架轩三间,展如昭如;
南俯大池,浮水观以受薰,北与齐云相值如辟,穹如膴如;
上栋下宇,五间起乎中央,数赢五十尺焉,人莫不曰伟哉堂也。
堂名我不敢私,云章天笔,贲如濡如,岂直以夸荣耀、耸观瞻而已。
自公退食,言登斯堂,因名而思义,爱民泽物之念油然以生,充而大之,仁不可胜用矣。
仁之于四端,犹四德之元、四时之,偏言之主一事,专言之包四者。
之生,之长,之成,之藏,何莫非也。
《乾》《坤》之有六子,动散润晅止说互为之用,云行雨施乃独见于《乾》,而所为元者非乎?
君,天也,乾也,四时之行、六子之运则臣也。
天朝选建岳牧,臣子对扬休命,均此臣也。
公既以自任,又以规将来,堂之名旨哉。
公天资高渊,综览广博,天子以为烈考,是以治吴有美政,选表而入,且践台斗矣。
属时以实塞为急,吴中荐饥,遂命公奉使典州。
公再至,能为人作丰年,以其饱边兵而活都民,天子嘉之。
兹堂所谓见吾善者机也。
公归,参化钧,穆天縡,家有膏雨,户有阳春,又将为天下诵之。
冬十月朝奉郎应𢖟记。
丹阳馆记1271年 宋末元初 · 陆秀夫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二六、《宋左丞相陆公全书》卷三、《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卷七○、乾隆《镇江府志》卷四五、《南宋文范》卷四六、《京口山水志》卷一一、《淮安艺文志》卷二、光绪《盐城县志》卷一五 创作地点:湖北省襄阳市
丹阳馆之所始无可考。
按郡志,绍兴十四年朝廷命守臣郑滋建之,于时和议计成,馆是用作。
中门南向,接送伴使在东馆,客使在西馆
厥后凡奉法衔命者皆馆焉,部使者亦如之,在都国诸邑为特钜。
屋与岁陈,廪廪将压,于是百二十有六年矣。
咸淳五年冬长沙赵公以外司农典刑,顾谓:「是邦江淮闽浙之所交也,四海宾客之所合也,轺车驿骑之所会也,而舍于隶人,不亦羞当世之士乎」?
七年,乃一大修之,悉撤其旧而新是图。
木甓瓦石,厥材孔良,孔惠孔时,役不告劳。
暨讫工,功与创略等,而其钜也加于昔。
落成,驰书秀夫曰:「子之居是邦也,盍记诸」?
窃尝稽之《周官》,里有市,市有候馆,馆有积。
嗟夫,此王者之政也!
晋文公崇大诸侯之馆,犹汲汲焉缮修是务。
褒城驿甲天下,才几何时,庭除,堂庑残,过者太息。
今州县皆驿。
夫以古人则视馆如寝,后世则视州县如驿,盖学之不讲,而吏道之衰也久矣。
公共工于兹,能以达之,廉以奉之,心休而力有馀,兹馆固举废之一事。
于乎!
古之所以创,中之所以弊,今之所以修,其可以弗记?
公名潜,字元晋忠靖公之子,忠肃公之孙。
忠肃张宣公,渊源所渐,有自来矣。
奉议郎、宜特差充京湖制置大使主管机宜文字陆秀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