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子标题
圣贤高士传 其十五 老子 曹魏 · 嵇康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二
良贾深藏,外形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不足(《史记·老子传》索隐)。
《晋阳秋》评 其十 老子疑问反讯 东晋 · 孙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四
《道经》云:「故常无欲以观其录,故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旧说及王弼解妙谓始,徼谓终也。夫观始要终,睹妙知著,达人之鉴也。既已欲澄神,昭其妙始,则自思已,口宜悉镇之,何以复须有欲得其终乎!宜有欲俱出妙门,同谓之玄。若然,以往复,何独贵于无欲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盛以为美恶之名,生乎美恶之实。道德淳美,则有善名,顽嚚聋昧,则有恶声。故《易》曰:「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又曰:「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又曰:「韶尽美矣,未尽善也」。然则大美大善,天下皆知之,何得云斯恶乎?若虚美非美,为善非善,所美过美,所善违中,若此皆世教所疾。圣王奋诫天下,亦自知之于斯谈。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人不为盗;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又曰:「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下章云:「善人不善人之题,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盛以为民苟无欲,亦何所师于师哉!既相师资,非学如何不善?师善非尚贤,如何贵爱?既存则美恶不得不障,非相去何若之谓?又下章云:「人之所教,我亦以教人;吾言甚易知,而天下莫能知」。又曰:「吾将以为教父,原斯谈也,未为绝学」。所云绝者,尧孔之学邪?尧孔之学,随时设教;老氏之言,一其所尚。随时设教,所以道通百代;一其所尚,不得不滞于适变,此又暗弊所未能通者也。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和其光,同其尘」。盛以为老聃可谓知道,非体道者也。昔陶唐之莅天下也,无日解哉则维照任众,师锡匹夫则馺然禅授,岂非冲而用之,光尘同波哉?伯阳则不然。既处浊位,复远遁西戎,行止则猖狂其迹,著书则矫诳其言,和光同尘,固若是乎!余固以为知道,体道则未也。
「三者不可致诘,混然为一,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无物之象,是谓惚恍」。下章云:「道之为物,唯恍与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此二章或言无物,或言有物,先有所不宜者也。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下章:「执者失之,为者败之」。而复云「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或执或否,得无隐矛盾之论乎?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孙盛曰:夫有仁圣,必有仁圣之德迹,此而不崇,则陶训焉融?仁义不尚,则孝慈道丧。老氏既云绝圣,而每章辄称圣人;既称圣人,则迹焉能得绝?若所欲绝者,绝尧、舜、周、孔之迹,则所称圣者,为是何圣之迹乎?即如其言,圣人有宜灭其迹者,有宜称其迹者,称灭不同,吾谁适从?「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若如此谈,仁义不绝,则不孝不慈矣。复云居善地与善仁,不审与善仁之仁,是向所云欲绝者非邪?如其是也,则不宜复称述矣;如其非也,则未详二仁之义:一仁宜绝,一仁宜明,此又所未达也。若谓不圣之之圣,不仁之仁,则教所诛,不假高唱矣,逮至庄周云:「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又曰:「田常窃仁义以取齐国」。夫天地陶铸,善恶兼育,各禀自然,理不相关。枭鸩纵毒,不假学于鸾凤,豺虎肆害,不借术于麒麟。此皆天质自然,不须外物者也。何至凶顽之人,独当假仁义以济其奸乎?若乃冒顿杀父,郑伯盗郐,岂复先假孝道,获其终害乎?而庄李掊击杀根,毁驳正训,何异疾盗贼而销铸干戈,睹食噎而绝弃嘉谷乎?后之谈者,虽曲为其义,辩而释之,莫不艰屯于杀圣,困踬于忘亲也。
「知我者希,则我贵矣」。上章云:「圣人之在天下也,百姓皆注其耳目,师资贵爱,必彰万物」。如斯则知之者安得希哉?知希者何必贵哉?即己之身见贵九服,何得佩实抗言云贵由知希哉?斯盖欲抑动恒俗,故发此过言耳。圣教则不然。中和其词,以理训导,故曰「在家必闻,在邦必闻」也,是闻必达也。不见善而无闷,潜龙之德;人不知而愠,君子之道,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既不以知多为显,亦不以知少为贵。诲诱绰绰,理中自然,可与老聃之言同日而语其优劣哉?
「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处其实,不处其华也」。孙盛曰:老聃足知圣人礼乐非玄胜之具,不获已而制作耳。而故毁之何哉?是故屏拨礼学,以全其任自然之论,岂不知叔末不复得返自然之道,直欲伸己好之怀,然则不免情干所悦,非浪心教物者也。非唯不救,乃奖其弊矣。
「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贞,正也」。下章云:「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寻此二章,或云天下正,或言无正,既云善人不善人师,而复云为妖,天下之善一也。而或师或妖,天下之正道一也。而云正复为奇,斯反鄙见所未能通也。或问老庄所以故此发唱,盖与圣教相为表里,其于陶物明训,其归一也。盛以为不然。夫圣人之道,广大悉备,犹日月悬天,有何不照者哉!老氏之言,皆驳于六经矣,宁复有所愆之,俟佐助于聃、周乎?即庄周所谓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者也。至于虚诳谲怪矫诡之言,尚拘滞于一方,而横称不经之奇词也(《广弘明集》五)。
列仙传赞 其一 老子 东晋 · 孙绰
四言诗 押支韵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一
李老无为,而无不为。
道一尧孔,迹又灵奇。
塞关内境,冥神绝涯。
永合元气,长契两仪(《初学记》二十三)。
列仙传赞 其九 老子 晋 · 郭元祖
押支韵 出处:全晋文
老子无为,而无不为。
道一生死,迹入灵奇。
塞兑内镜,冥神绝涯。
德合元气,寿同两仪(器案,《初学记》二十三引孙绰《列仙传·老子赞》,李老无为,而无不为。道一起死,迹又灵奇。塞关内境,冥神绝涯。永合元气,长契两仪。与此仅有八字出入,旧郭氏据孙绰文而点■之。)。
梁大壮大观舞歌二首 其一 大壮舞歌(隋书乐志曰:大壮舞取易彖云大壮。大壮者。壮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也。古今乐录曰:大壮、大观二舞。以大为名。《老子》云。域中有四大。《论语》云。惟天为大。今制大壮、大观之名。亦因斯而立义焉。) 南梁 · 沈约
四言诗
隋书乐志曰:梁初犹用凯容宣烈之舞。武帝定乐。以武舞为大壮舞。文舞为大观舞。又曰:大壮舞奏夷则。大观舞奏姑洗。取其月望也。二郊、明堂、太庙。三朝同用。古今乐录曰:梁改宣烈为大壮。即周武舞也。改凯容为大观。即舜韶舞也。陈以凯容乐舞用之郊庙。而大壮、大观犹同梁舞。所谓祠用宋曲。宴准梁乐。盖取人神不杂也。
高高在上,实爱斯人。
眷求圣德,大拯彝伦。
率土方燎,如火在薪。
惵惵黔首,暮不及晨。
朱光启耀,兆发穹旻。
我皇郁起,龙跃汉津。
言届牧野,电激雷震。
阙巩之甲,彭濮之人。
或貔或武,漂杵浮轮。
我邦虽旧,其命维新。
六伐乃止,七德必陈。
君临万国,遂抚八寅(○隋书音乐志。《乐府诗集》五十二。《诗纪》九十七。)。
笑道论 其十九 老子作佛十八 北周 · 甄鸾
出处:全后周文卷二十
《玄妙内篇》云:「老子入关,往维卫国,入清妙夫人口中,后剖左掖生,行七步曰:『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于是乃有佛法」。
臣笑曰:《化胡经》云:「老子化罽宾,一切奉佛。老曰:却后百年,兜率天上,更有真佛,托生舍卫白净王宫。吾于尔时,亦遣尹喜下生,从佛号曰阿难,造十二部经』。老子去后百年,舍卫国王果生太子,六年苦行,成道号佛,字释迦。又四十九年,欲入涅槃。迦叶菩萨焚烧佛尸,收取舍利,分国造塔,阿育王又起八万四千塔,即以事推,老子本不作佛。若作佛者,岂可老还,自烧老尸,而起塔邪?且可一笑。且老子诸经,多云作佛,或作国师,岂可天下国师与佛,必待伯阳乎?度人化俗,要须李耳邪?若云佛不能作,要须道者,从始气已来,独一老子,不许人悟大道而为国师邪?是则老为自伐,惟我能也。然佛经人人修行,皆得佛果。道经不述,唯一老君。如何佛教如此之弘,道经如斯之隘乎?且妄言虚述,首尾无据。《蜀记》张陵被蛇啖,而注白日升天;《汉书》刘安伏钺,乃言长生不死。道家诬老子作佛,讵可怪哉?又《造天地经》云:「西化胡王,老子变形而去,左目为日,右目为月」。案《玄妙经》云:「老子乘日精入清妙口中」。是则老子乘一目之精而入口也。计大道洞神,何所不在,乃要凭一精而入胎乎?若必藉精,精依于首,若乘头入者,两眼俱来,今乃乘一眼而入,便成偏见之大道乎?亦可笑也。
高士咏 其一 混元皇帝 中唐 · 吴筠
押鱼韵
《易》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盖出而语者,所以佐时致理;处而默者,所以居静镇躁。故虽无言,亦几于利物,岂独善其身而已哉。夫子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所谓百虑一致,殊途同归者也。夫好同恶异,人之常情。予自弱年,窃尚真隐,远览先达,实怡我心,虽不见古人,而馀风可仰,是则是效,其唯嘉遁之士乎。故企慕之不足,则师友之;师友之不足,则咏歌之,聊乐我员,于是乎在。昔玄晏先生皇甫谧因其所美而著〈高士传〉;梁伯鸾有〈高士颂〉;愚今有〈高士咏〉,亦各一时之志耳。太初渺邈,难得而详,洪崖之流,无迹可纪。故始于混元皇帝,终于陶徵君。举其绝伦,明其标的,为五十首,以昤讽其德音焉。
玄元九仙主,道冠三气初。
应物方佐命,栖真亦归居。
贻篇训终古,驾景还太虚。
孔父叹犹龙,谁能知所如。
策问二 其十四 老子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七
问:扬子曰:「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尔。及其槌提仁义,绝灭礼乐,吾无取焉尔」。善言老子者,独扬子,引而合之中庸,无间然。晋之衰,二三子者学其说而不明,自何晏、王弼唱于其前,以谓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夫「无之以为利,有之以为用」,此老子语也。独曰无,可乎?阮籍、王衍,又相与学而过之。籍有重名,衍为三公,天下化焉,清谈有馀而无补于救乱。其君子皆以在位旷达不事事为高,其小人皆以在下无法守为便,故风俗靡靡,栋折墙坏,痿痹不能举,至有不喜送丧、裸裎言笑、缞绖饮酒、子字其父而不以为非。独一裴頠,愤其不尊儒,区区焉举众论而排之,曰:「老子有以而然,其举静一之义,合于《易》之损益艮节」。论老子,固无事于合《易》,设有合,特四象而已乎!否则,頠之意殆将以知白守黑,受天下垢,絓诸子之委辔也。至于阮瞻对王戎,则又曰「将无同」。以圣人贵名教,而老庄明自然,从而异之。抑瞻与戎,亦可谓知言者非耶?道德仁义礼,儒者同焉,今必曰「绝仁弃义」、「礼者乱之首」,则二三子亦安得不翛然喜之,至为是颓弛而不振哉?而王通犹曰「非老庄之罪」,其故何也?
杂咏一百首 其六十三 老子 南宋 · 刘克庄
五言绝句 押冬韵
了不见矜色,晬然真德容。
先生新沐发,弟子叹犹龙。
仙佛之孝十首 其二 老子(送孔子曰为人子者毋以有己) 宋末元初 · 林同
五言绝句 押真韵
子之于父母,毋以有其身。
老子玄虚祖,谆谆此语人。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三十 老子(聃) 明 · 孙承恩
履柔制刚,执虚御实。
窥测消长,窃弄阖辟。
恍惚莫象,变通无穷。
孔圣所叹,其犹如龙。
高士颂九十一首 其十六 老子李耳 明 · 黄省曾
押词韵第十一部
伯阳圣老,人貌天行。
寿经亿代,道冠群生。
龙称礼得,牛候书成。
西关度迹,玄化冥冥。
续咏史诗一百五十首 其七 函关(老子名耳字伯阳尝乘青牛薄板车渡函谷关关吏尹喜先望见紫气而知之云子将隐为我著书乃著道德经五千言而去) 明 · 钱子义
七言绝句 押鱼韵 出处:三华集卷七
函谷山高凌紫虚,青牛曾此度轻车。
至人得道身将隐,不为求名更著书。
续咏史诗一百五十首 其七十二 南楼(庾亮字元规晋咸和中自中书令出镇武昌诸佐史殷浩辈乘月夜登南楼亮忽至曰老子于此兴复不浅据胡床谈咏竟夕○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王导甚为不平每西风起即举扇自蔽曰庾元规尘污人) 明 · 钱子义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出处:三华集卷八
客去南楼春复春,武昌月色几番新。
元规风致清如许,何事飞尘解污人。
列仙赞三十首(并引) 其一 老子 明 · 许筠
出处:惺所覆瓿稿卷之十四
弇州王元美所辑列仙传。余从献甫许渴见真本。其模写锓刻之工。极其精妙。真希代之玩也。余既卒业。倩工拣其尤异者。移于绢素。以彩饰之。系以赞辞。时观之以释怀仙之念云。赞曰。
先天无极,大道无为。
玄默纯精,万法之师。
阅五千文,放昭至德。
隐显变化,犹龙莫测。
咏史(六十首○晋以上) 其二十七 老子 清 · 南龙翼
七言绝句 押冬韵 出处:壸谷集卷之七
半夜关门紫气浓,青牛行李俨如龙。
胡为强著玄言去,竟作千秋道佛宗。
除夕怀人八首 其二 汉阳卖饼李叟(辛丑癸卯之间,全家流寓汉阳,恒数日不举火。叟怜之,时时以饼来馈问。与之值,必强之乃受。八口饥寒,至今无恙,叟与有功焉。) 清 · 张问陶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船山诗草卷五
曾赊饼饵当饔飧,何止淮阴一饭恩。
此日扪心犹有泪,当时乞食竟无门。
十年绕梦悲江汉,三策留书告子孙。
为讯衰翁今健否,因君不忍饫鸡豚。
咏史一百三十首 其六十一 老子 民国初 · 连横
五言绝句 押虞韵
汉晋同宗老,兴亡各异途。
五千言道德,致用在吾徒。
满江红 其四 闻张仲老倡老子军抗倭议 现当代 · 卢前
押词韵第十七部
老子婆婆,摩袖底、青蛇几尺。
誓不与、此仇同列,戴天同立。
马上伏波何矍铄,廉颇健饭谁能识。
率吴阊、白面勇儿郎,灭朝食。
倭寇耳,非所敌。
大小范,都堪忆。
把甲兵十万,蟠罗胸臆。
今日编成常备队,明年痛饮东京驿。
莫羞惭、少壮不如人,新生力。
儿童杂事诗乙编儿童故事诗 其一 老子 清末至现当代 · 周作人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当年李耳老而孩,奇事差堪比老莱。
想见手持摇咕咚,白头卧地哭咳咳(摇咕咚,玩具小鼗鼓也,咕咚读若骨栋,二十四孝图常画老莱子手持此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