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其十四 南梁 · 菩提达摩
 押覃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本是大虫印宗法师本是小乘,喻如大虫,不是师子。),回(《天圣广灯录》作「翻」)成师子谈(回者,传也。回小作大,印宗法师六祖便悟上乘,是成师子吼。)
官家封马岭(封者,印也。马岭者,宗也。印宗曾为讲经法师也。),同详三十三(同详者,同学也。六祖弟子祥岑等三十三人,祥禅师住于峡山。)
笑道论 其四 气为天人三 北周 · 甄鸾
 出处:全后周文卷二十
《太上三元品》云:上元一品天宫,元气始凝,三光开明,青黄之气,置上元三宫。
第一宫。
名玄都元阳七宝紫微宫,明则有青元始阳之气,总主上真自然王宫,灵宝上皇,诸天帝王,上圣大神。
其宫皆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万重青阳之气,其中神仙、官僚、人众,各有五亿五万。
乃至如上万重,皆结自然清元之气。
而为人也。
其九宫重数,官僚人众,皆同紫微。
臣笑曰:《三天正法经》云:「天光未朗,蔚积未澄,七千余劫,玄景始分,九气存焉。
一气相去九万九千九百九十里,青气高澄,浊混下降。
而九天真王元始天王生于九气之中,气结而形焉。
便有九真这帝。
皆九天清气,凝成九字之位。
三元天人从气而生,在洞房宫。
玉童玉女,各三千而侍,以天为父,以气为母,生于三元之君」。
又案《灵宝罪报品》云:「太上道君礼元始天尊,问十善等法。
于是天尊命召神仙,各说因缘,恒沙得道,已成如来。
其未成者,亦如恒潲」。
又《文始传》云:「天堂对地狱,善者升天,恶者入地」。
若如此说,理则不然。
何者?
元始天王及太上道君,诸天神人,皆结自然清元之气而化为之,本非修戒而成者也。
彼本不因持戒而成者,何得令我独行善法,而望得之乎?
又案《度人本行》云:「太上道君言我无量劫,度人无数;
元始天尊以我因缘之勋,赐我太上之号」。
推此有疑。
《如有无生成品》云:「空为万物母,道为万物父」。
此则先有于道,乃有众生。
然此为道之父,非众生所作。
道既如此,众生何用修善而作乎?
又道生万物,生物之初,是则始也。
我既始生,未有染习,何得有六道四生苦乐之别乎?
又不可也。
又云,众生神识,本来自有,非道生者。
「道既能生万物,神识岂非物乎?
又不可也。
笑道论 其五 结土为人四 北周 · 甄鸾
 出处:全后周文卷二十
《三天正法经》云:「九气既分,九真天五,乃至三元夫人,三元之君,太上道君,于是而形。
逮至皇帝,始立生民,结土为像于旷野,三年能言,各在一方,故有伧秦夷羌,五情合德,五法自然,承上真之气,而得为人也」。
臣笑曰:三元品善恶业对,皆由一身。
又《文始传》云:「若淫盗不孝,死入地狱,受五苦八难,后生六畜边夷之中」。
推此而言,乖违太甚。
且皇帝土像之日,于三年,上真气入,乃能言语。
此上清之气,与太上同源,论先未有善恶,何为入圭像中,即堕八难为蛮夷乎?
此土为像,先亦无因,云何造作之后,乃有中边之别乎,又上真之气,为痴为黠。
若其痴也,不应入土能言,如其黠也,应识五苦八难
如何不乐善乐而贪为苦难乎,推此诸条,可笑之深也?
笑道论 其三十三 五亿重天三十二 北周 · 甄鸾
 出处:全后周文卷二十
《文始转》云:「天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重。
地亦如之,厚一万里,四角有金柱金轴,方圆三千六百里,神风持之,以四海为地脉。
天地山川,河汉通气,风云皆从山出」。
臣笑曰:《三天正法经》云:天光未明七千余劫,玄景始分,九气存焉。
九真天王、元始天王,禀自然之胤,置九天之号。
上中下真,真为一元,元有三天。
上元宫即太上大道君所治,计一天相去九万九千九百九十里,则九天相去七十九万九千九百二十里,一里有三百步,一步有六尺,则有一十四亿三千九百八十五万六千尺。
以五亿重天分之,则天天相去二尺,岂有厚万里之地,上载二尺之天乎?
《文始传》云:「老子引四天王。
大众皆身长丈六,短者丈二」。
计人大而天小,何以自容,常卧不起?
愕然大怪。
文帝书进呈众经目录 隋 · 释法经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五
大兴善寺翻经众沙门法经等敬白皇帝大檀越:去五月十日太常卿牛弘奉敕须撰众目录,等谨即修撰,总计合有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
凡有七卷,别录六卷,总录一卷。
缮写始竟,谨用进呈。
等又敬白:仰惟无上法宝,道洽无穷。
像运中途,缘被兹土。
方朔昆明下灰,令问西域取决。
刘向校书天阁,录载已见佛经。
方知前汉之世,正法久至。
非为后汉,始流此地矣。
但自道淡情华,真伪玄隔;
人鲜宗敬,虽有若亡。
又致明帝梦感,金容亲应者,当是圣道凭藉皇王,大启奉之端耳。
于是发使西域,专求佛经。
缘此摩腾、法兰创出《四十二章》,世高支谶广译诸馀经部。
是后通道之士,相寻而至。
爰暨魏晋京洛之日,虽有支谦康会,骤宣于金陵,竺护、炬,飞译于雍洛,然而信敬尚简,奉行固微。
比逮东晋、二秦之时,律粗备。
但法假人,贤明日广。
于是道安法师创条诸月录,诠品译材,的明时代,求遗索缺,备成录体。
自尔达今,二百年间,制录者十有数家。
或以数求,或用名取,或凭时代,或寄译人。
各纪一隅,务存所见。
独有扬州律师僧祐撰《三藏记录》,颇近可观。
然犹小大雷同,三藏杂糅。
钞集参正,传记乱
考始括终,莫能该备。
自外诸录,胡可胜言!
僧众既未获尽见三国本,校验异同,今惟且据诸家目录,删简可否,总摽纲纪,位为九录,区别品类,有四十二分,九初六录三十六分,略示三藏大小之殊,粗显传译是非真伪之别。
后之三录,集传记注。
前三分者,并是西域圣贤所撰,以非三藏正经,故为别录。
后之三分,并是此方诸德所修,虽不类西域所制,莫非毗赞正经。
发明宗教,光辉前绪,开进后学,故兼载焉。
法经等更复窃思,诸家录,多是前代贤哲修撰。
敬度前贤,靡不皆号一时稽古,而所修撰不至详审者,非彼诸贤才不足而学不周,直是所遇之日,天下分崩,九牧无主,名州大郡,各号帝畿,疆场艰关,并为战国
出所在,悉不相知;
学者遥闻,终身莫睹。
故彼前哲,虽有才能,苦不逢时,亦无所申述也。
当今等识学,诚不及古,而宿缘多幸,运属休辰,四海为家,六合清泰,殊方异俗,宛在目前。
正朔所颁,书轨无外。
又皇帝大檀越,虽复亲综万机,而耽道终日,兴复三宝,为法轮王,永开四趣之门,大启天人之路,在域群生,莫不蒙赖,而况等,夫复何论!
所限识慧无长,猥参嘉运,不能尽获三国经本及遗文逸法,造次修撰,多有暗昧,进思退省,惭慨良深。
敬白(《释藏》百一,《众僧目录》)
缘生经并论序 隋 · 阙名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五
原是一心,积为三界。
痴流漫远,苦树郁高。
欲讨其际,难测其本。
理极实相之门,荃穷假名之域。
五因七果,十有二分。
缘生之法,总备于此。
凡则迷而起妄,圣则悟以通真。
下似兔浮,上如象度。
大哉妙觉,渊乎洞尽。
十地与双林俱畅,闻域共芉咸敷。
至若此经,独包彼例。
彼所未说,此乃具演。
攀缘为首,对治为末。
总则一十一门,别则百二十问。
其旨微而密,其词约而隐。
经之纲目,摄在兹焉。
并有圣者郁楞迦,附此经旨,作论显发。
其论也,遍取三乘之意,不执一部之荃,先立偈章,后兴论释。
偈有三十,故亦名三十论也
大业二年十月,南贤豆国三藏法师达摩笈多,与故翻经法师彦琮,在东都上林园,依林邑所获贤豆梵本,译为隋言。
三年九月,其功乃竟。
二卷,论一卷。
三藏师究论闲明,义解沈密,琮法师博通经论,兼善梵文,共对叶本,更相扣击。
一言靡违,三覆逾审。
辞烦简质,意存允正。
比之昔人,差无尤失。
真曰法灯,足称智藏
愿穷后际,常益世间云尔(《释藏》敢三,又华四)
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
惟夫慢幢难偃。三界由此轮回。
爱水未清。四惑因兹流湎。
自非独拔开士。出有至人。
何能裂爱网而辟重关。质深疑而启昏趣。
有离垢慧菩萨者。道高初住。
德跨八恒。假时俗之津途。
发深识之嘉问。如来以无缘之胜辩。
赴有待之幽情。断五趣之盖缠。
藉五轮之礼念。所以五通五眼。
自此增修。五位五生。
承斯圆满。蕴结中夏
千六百年。颓运有踪。
载闻东壤。洎龙朔二年
天竺三藏。厥号那提。
统括六异之宗。穷微四围之典。
九部八藏。词无昧于自他。
十谛一乘。义有乖于空色。
并详略名理。妙达宏致。
来仪帝里。频谒天庭。
降厚礼于慈恩。将归飞于海表。
以此偫圣之发轸。凡众之初心。
乃出流布。传于道路。
俗遂依缮写。所在通之。
恐未悉其由来。故因叙其缘致云尔。
律疏议序 初唐 · 长孙无忌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六
夫三才肇位。
万象斯分。
禀气含灵。
人为称首。
莫不凭黎元而树司宰。
因政教而施刑法。
其有情恣庸愚。
识沉愆戾。
大则乱其区宇。
小则暌其品式。
不立制度。
则未之前闻。
故曰以刑止刑
以杀止杀。
刑罚不可弛于国。
笞箠不得废于家。
时遇浇淳。
用有众寡。
于是结绳启路。
盈坎疏源
轻刑明威。
大礼崇敬。
易曰。
天垂象。
圣人则之。
观雷电而制威刑。
睹秋霜而有肃杀。
惩其巳犯。
而防其未然。
平其徽纆。
而存乎博爱
盖圣王不获巳而用之。
古者大刑用甲兵。
其次用斧钺。
中刑刀锯
其次用钻笮
薄刑用鞭扑
其所由来。
亦巳尚矣。
昔白龙白云。
则伏羲轩辕之代。
西火西水
炎帝共工之年。
鹴鸠筮宾于少皞
金正策名于颛顼
咸有天秩。
典司刑宪。
大道之化。
击壤无违。
迨乎唐虞。
化行事。
议刑以定其罪。
画象以愧其心。
所有条贯。
良多略。
年代浸远。
不可得而详焉。
理官则谓之为士。
皋陶为之。
其法略存。
而往往概见。
则风俗通所云皋陶谟虞造律是也。
律者。
训铨训法也。
易曰。
理财正辞。
禁人为非曰义。
故铨量轻重。
依义制律。
尚书大传曰。
丕天之大律。
注云。
奉天之大法。
法亦律也。
故谓之为律。
昔者圣人制作。
谓之为经。
传师所说。
则谓之为传。
此则邱明子夏于春秋礼经作传是也。
近代巳来。
兼经注而明之。
则谓之为义疏。
疏之为字。
本以疏阔疏远立名。
又广雅云。
疏者识也。
案疏训识。
则书疏记识之道存焉。
史记云。
后主所是疏为令。
前主所是著为律。
汉书云。
削牍为疏。
故云疏也。
昔者三王始用肉刑。
赭衣难嗣。
皇风更远。
朴散淳离。
伤肌犯骨。
尚书大传曰。
夏刑三千条。
周礼司刑掌五刑。
其属二千五百。
王度时制法。
五刑之属三千。
周衰刑重。
战国异制。
魏文侯师于李悝
集诸国刑典。
法经六篇。
一盗法。
二贼法。
三囚法。
四捕法。
五杂法。
六具法。
商鞅传授
改法为律。
汉相萧何
更加所造户兴厩三篇。
谓九章之律。
魏因汉律。
为一十八篇。
改汉具律为刑名第一。
晋命贾充等增损汉魏律为二十篇。
于魏刑名律中分为法例律。
宋齐梁后魏
因而不改。
爰至北齐
并刑名法例为名例。
后周复为刑名。
隋因北齐
更为名例。
唐由于隋。
相承不改。
名者五刑之罪名。
例者五刑之体例。
名训为命。
例训为比。
命诸篇之刑名。
比诸篇之法例。
但名因罪立。
事由犯生。
命名即刑应。
比例即事表。
故以名例为首篇。
第者训居训次。
则次第之义。
可得言矣。
一者太极之气。
函三为一。
黄钟之一数所生焉。
名例冠十二篇之首。
故云名例第一。
大唐皇帝以上圣凝图。
英声嗣武
润春云于品物。
秋官于黎庶。
今之宪典。
前圣规模。
章程靡失。
鸿纤备举。
而刑宪之司。
报行殊异。
大理当其死坐。
刑部处以流刑。
一州断以徒年。
一县将为杖罚。
不有解释。
触涂睽误。
皇帝彝宪在怀。
纳隍兴轸。
德礼为政教之本。
刑罚为政教之用。
犹昏晓阳秋。
相须而成者也。
是以降纶言于台铉。
挥折于髦彦。
爰造律疏。
大明典式。
远则皇王妙旨。
近则萧贾遗文。
沿波讨源。
自枝穷叶。
甄表宽大。
裁成久。
譬权衡之知轻重。
若规矩之得方圆。
迈彼三章。
同符画一者矣。
信大师功德幢记825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六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东都临坛开法大师长庆四年二月十三日
终于圣善寺华严院。春秋七十有五。
腊五十二。是月二十二日
移窆于龙门山之南冈。宝历元年某月某日。
迁葬于奉先寺。祔其先师塔庙穴之上。
不封不树。不庙不碑。
不劳人。不伤财。
唯立佛顶尊胜陀罗尼一幢。幢高若干尺。
圜若干尺。六隅七层。
上覆下承。佛仪在上。
经咒在中。记赞在下。
皆师所属系。门人奉遗志也。
师姓康。号如信
襄城人。始成童授莲花经于释岩。
既则戒学四分律于释晤。后传六祖心要于本院先师净名。
楞伽俱舍百法经根论枝。罔不通焉。
繇是禅与律交修。定与慧相养。
蓄为通粹。揭为僧豪。
自建中讫长庆。凡九迁大寺居。
十补大德位。莅法会主僧盟者二十二年。
勤宣佛令。卒复祖业。
若贵贱。若贤愚。
若小大中乘。人游我门。
绕我座。礼我足。
如羽附凤。如水会海。
于戏。非夫动为仪。
言为法。心为道场。
则安能使化缘法众。悦随欣戴。
一至于是耶。同学大德继居本院者曰智如。
弟子上首者曰严隐。暨归靖藏周常贲怀嵩圆恕圆昭贞操等若干人。
聚谋幢事。瑑刻既成。
将师理命。请苏州刺史白居易为记。
记既讫。因书二四句偈以赞云。
师之度世。以定以慧。
为医药师。救疗一切。
师之阇维。不塔不祠。
作功德幢。与众共之。
忌月太常停习郊庙乐疏 唐 · 韦公肃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三
准礼。
无忌月禁乐。
太常教坊正月是国家忌月。
停习郊庙飨宴之音。
中外士庶。
咸罢庆乐。
伏寻经典。
窃恐乖宜。
臣谨按礼记有忌日不乐。
无忌月之文。
汉魏以降。
代袭斯旨。
晋穆帝将纳后。
康帝忌月下议。
礼官荀讷王洽曹耽王彪之并当时知礼者。
皆称礼有忌日无忌月。
若有忌月。
即有忌时忌岁。
益无礼据。
时从其议。
伏以承前所禁。
皆在二十五月之中。
今既逾远。
礼须改革。
臣又闻统人立法。
必守先王之常经。
企及俯就。
不违圣哲之明训。
下尽偫言。
上留元鉴
不以私怀而踰于礼节。
又记曰。
是月禫。
徙月乐明王制礼。
渐去其情。
不应以追远而立礼反重也。
太常停习郊庙之乐。
是反重而慢神。
有司禁中外之音。
是无故而去乐。
详其前典。
情理不伦。
考其沿袭。
又无所据。
傥陛下正因循之越度。
法经典之明文。
约礼之仪。
传于史册。
天下幸甚。
观普贤行法经疏序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闲居编》卷二
夫《观普贤行法经》者,乃法华三昧之要门,一实境界之直道也。
论事仪则六根显过,考理观则一心本空。
实生死海之巨航,烦恼病之良药矣。
嗟乎至与!
后学弗传,遂扶疾含毫,为作疏。
虽擘肌分理,未能符于圣心;
而合异离坚,或可益于来裔也。
非韩下 其五 非韩第十八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八
昔阳城处士被诏迁谏议大夫,久之,其谏争未见,众皆以虚名讥城,谓其忝也,而韩子遂作《谏臣论》之。
其意亦以城既处谏官,而使天下不闻其谏争之言,岂有道之士所为乎?
逮城出守道州,以善政闻,而韩子为序送太学生何坚还城之州,又特贤城所治为有道之国,特比汉之黄霸颍川时,感凤鸟集鸣之贺。
余小时视此二说,怪韩子议论不定,而是非相反。
夫是必是之,必非之,何其前后混惑如此?
古今所论,谓圣贤正以其能知人于未名之间,见事于未然之时也。
王浚有大志,其未效之时,人皆笑之,唯羊叔子谓其必堪大事而善待之,而果立功于晋。
唐征淮西之时,李光颜初碌碌于行伍,人未之识,独裴中立称其才于宪宗,不数日,奏光颜能大破贼兵。
晋时,戴晞少有才惠,人皆许以有远致,唯嵇侍中谓其必不成器,其后晞果以无行被斥。
故唐《晋书》称其知人,而嵇、羊、裴晋公三君子之美灼灼然照万世矣。
韩子贤者,其识鉴人物固宜如此也。
使贤城果贤,方其谏争未有所闻之时,韩子当推之,以质众人之相讥。
岂前既不贤,其后因时之所美而随又贤之,若是,则韩子称其有道无道,是皆因人乃尔,岂韩子能自知之耶?
余视《唐书》见阳子素君子人也,其贤为太守,而不贤于谏官,乃韩子自不知耳。
韩子谓亢宗居谏官之职,而欲守处士之志,乃引《易·蛊》之上九与《蹇》之六二爻辞以折其行事,此氏居官自有「王臣謇謇」之意,而韩子不见。
按《唐书》,贞元之初谏官纷纭竞言事,细碎者无不闻达,天子益厌苦之。
然当此,亢宗自山林以有道诏为谏列,固宜相时而发,乌可如他谏臣断断遽骋口舌,以重人主厌恶?
亢宗在官,而人不见其谏争者,不言也,盖用礼「五谏」之义,而其所发微直,自有次序,不可得而辄见。
其五谏也者,曰讽,曰顺,曰窥,曰指,曰陷也。
讽谏者,谓知祸患之萌而讽告之也。
顺谏者,谓出词逊顺,不逆君心。
窥谏者,谓视君颜色而谏。
指谏者,谓质指其事而谏。
陷谏者,谓言国之害,而忘生为君也。
然其事未至亡国,大害于政,则未可以指陷也。
指陷谓言直而气厉,激怒于人主,失身多而济事少也。
魏文贞曰:「臣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
忠臣纵杀身有直谏之名,而不益其事,更彰君之恶」。
若是,则讽谏果优隐于直谏,直谏岂不为不得已而用之耶?
故古之圣贤多尚讽谏。
孔子曰:「吾从其讽谏乎」!
《礼》曰:「为人臣之礼不显谏」。
又曰:「事君欲谏而不欲陈」。
此岂不然乎?
阳子盖如此之谓也。
裴延龄辈用事,邪人为党,倾覆宰相,大害国政,亢宗不得已,遂与王仲舒伏閤下,一疏论其奸邪。
天子果怒,欲加罪诛
顺宗适在东宫,解救仅免。
谏争法经,紧缓乃随其事宜。
始,与其二弟日夕痛饮,客茍有造,欲问其所以。
知其意,即坐客,强之以酒醉客,欲其不暇发语。
此足见阳子居官,其意有在,虽寻常之士亦可以揣知阳子之意。
韩子何其特昧,而遽作论,譊譊辄引《尚书·君陈》之词,而曰:「若《书》所谓,则大臣宰相者之事,阳子之所宜行也」。
是又韩子不知也。
若《君陈》曰:「尔有嘉谟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也。
呜呼!
臣人咸若时,惟良显哉」!
其所以「呜呼」也者,盖慨叹凡臣于人者咸皆顺行,此入告顺外之道,岂不为良臣,大能昭显其君之德也。
孔安国传之亦然也。
如此,则入则谏其君,出不使外人知者,何独在大臣宰相者乃得行之耶?
阳子立朝为谏议大夫,其位岂甚下,其官岂甚小,入则谏,出则不使人知,岂不宜其所行,孰谓不可耶?
夫谏争自古罕有得其所者。
汉之善谏者袁盎汲黯,而言事尚忤触人主;
所不陷其身者,赖文、武贤主而纳谏。
其后薛广德、朱云、刘辅辈激怒天子,又其甚矣。
氏之谏争,师经有法,在当推之以效后世可也,更沮之,谬论如此,不亦易乎!
文明殿学士紫宸殿学士天章阁学士庆历七年八月戊午 北宋 · 宋仁宗
 出处:全宋文卷九七一、《古今事文类聚》遗集卷二、《渊鉴类函》卷六九
嗣宅昌图,懋循大训,慎守盈成之业,敢忘继述之怀!
率祗先猷,并建近职,期招选于髦硕,备咨询于话言。
爰念昔以正寝之名,冠于学士之职。
观题榜之载易,且班联之久虚。
然而存定著于禁廷,同尊谥于祢庙
乃眷紫宸之制,实法经星之躔,爰重内朝,用更新号。
宜改文明殿学士紫宸殿学士,班次依旧。
钦惟圣考,浚发宸文,百篇森布于庙函,三袭肇兴于华阁。
肆予缵绍之始,务阐师儒之涂,遂延讲艺之臣,钦伫论思之益。
掩玉府藏书之盛,处金门待诏之才。
今宜广侍从之员,抑亦副遹追之志。
特置天章阁学士,在龙图阁学士之下。
按:《宋大诏令集》卷一六二。又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六(第三册第二五三七页)、职官七之一二(第三册第二五四○页)。
义大师集菩萨戒羯磨文序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三八、《苏魏公文集》卷六七
绎经證义义大师清衍既修正观行,遂杜门萧寺,依古忏式建立道场,晨夕加持,历十馀年未尝一日废也。
薰修之外,尝阅藏典,至《菩萨戒》,案其科条,疑有差舛,三复寻绎,得其中文害于者数事焉。
大槩以戒有大小乘之别,而行持之人有顿渐之异。
据其宗旨,皆先佛所说,不离于藏教也。
《行法经》云古文惟请五师,而今文所引「普贤观,启请六师」,藏典不载。
《瑜伽大论》本无次序,而今《羯磨文》依次受戒。
又唱相结界,有内外之限;
受戒和合,失先后之旨。
是皆小乘下根之所持,不可与上几解悟之人同日道也。
其所以混淆参错若是,非作者本意,由末学传授,引据非当,故失其归趣耳。
衍既依刊削,舍其细而从其大,复集诸律以订正其非谬,将令学者开卷披文,反本寻原,悉见端绪。
譬夫观水于海,宁顾于蹄涔;
逢岁有秋,奚资于蚁粒。
宜乎大善知识,留心而不已也。
一日持书相示,见属叙事。
予尝谓为佛者始于戒而成于慧。
戒者所以持己,实万行之本也。
盖能持己者,外物无以挠其中,而纯明由是生焉。
然后远览广照,拔昏拯迷,济物而不倦,此佛之序也。
今衍之精进如是,吾知其非僻不可入于胸次也。
读书求而能正数百年之舛讹,非纯明之效欤?
不独明己,又将利于人。
使修习之徒策入三聚,弃凡趋圣,共證无生之理,盖迦文之所存也。
论韩氏族戚因缘侥冒劄子元祐五年十二月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三、《宋代蜀文辑存》卷二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伏睹二圣临御天下,清心正己,未尝以一毫之私干挠国家。
高氏、向氏子孙凡几百人,其间得预美仕者,盖无一二。
惟圣心非不爱亲戚,以祖宗社稷之故,退托不敢。
是以天下协应,灾害屏息,皆此之故也。
然臣窃见本朝势家莫如韩氏之盛,子弟姻娅,布满中外,朝之要官,多其亲党者。
韩维门下侍郎,专欲进用诸子及其姻家,陛下觉其专恣,即加斥逐。
其后宰相范纯仁秉政,亦专附益韩氏,由此阿私之声达于圣听。
纯仁罢去未几,而傅尧俞中书侍郎尧俞韩缜通昏,而素与纯仁亲厚,遂擢其弟纯礼自外任权刑部侍郎
曾未数月,复擢补给事中
纯礼门荫得官,初无学术,因缘侥倖,致身侍从,与尧俞阴为表里,惟务成就诸韩。
近日韩宗道权户部侍郎迁试刑部,于法经年乃得待制宗道之迁曾未三月,适遇青州阙守,特迁待制,出守青州
人言沸腾,徐乃依旧。
其他韩氏亲戚,度越众人与优便差遣者,盖未易一二数也。
是以外议纷然,复言谢景温杜纯杜纮,皆韩氏姻家,尧俞礼窃相拟议,欲相继进此三人。
臣忝执法,陛下耳目所寄,只可先事献言。
若候其事已成,徐加议论,则无及矣。
臣今谨开陈三人所为,具有贴黄,伏乞陛下记录臣言,徐察尧俞等所用。
若果如臣言,欲乞只作圣意却之,实为稳便。
臣受恩深厚,不敢自外,冒死以闻。
〔贴黄〕谢景温熙宁初谄事王安石,任御史知杂,为安石排击正人,为清议所鄙。
元祐初韩维执政,擢知开封府
旧知开封,分两厢治事。
景温意欲谄,复乞分四厢,无益有害,近已为朝廷所废。
景温先知瀛州,信事一女巫。
及为京尹,与之往来,事之益谨,至以其子弟为府中小史,出入用事,一府侧目。
党庇私匿,政事殆废,为言者所劾,即时被黜。
范纯仁用事,又百计欲引景温刑部尚书,亦为言者所劾而止。
〔贴黄〕杜纯杜纮二人,皆无出身,粗俗之人耳。
韩维用事,欲改先朝断案旧例,并从深坐。
刑部大理法官及一时议者,皆以为不可,惟素谄事,尽力赞之。
善其附己,故以荫补得为侍御史
朝廷察其奸妄,寻即罢去。
旧法:曾任侍御史,非责降者,每遇大礼,许荫补,内中散大夫以上依见任人,朝议大夫依本官。
详定元祐敕,为曾任侍御史而官止朝奉郎,即改旧法,于朝议大夫下添以下二字,意欲使由此得奏荐子弟。
去年明堂,即坐新条乞奏其子。
是时臣权吏部尚书,亲见其奸,即申尚书省改正旧法。
法官进用,不为不知条贯,至于添改敕文,以济其私,其为欺罔,未见其比。
楂庵法师论十六观经所用观法书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二
元照顷年过台州,谒见于赤城,此时询及净土事,晚蒙示及惑对,其间二三疑处,摘以请益,而不蒙见答。
过往同人传其言,意如见讶,所以此际数相会,并不敢措一词。
元照仰慕吾丈学行,非一日矣,虽蒙以同辈待之,然且衷心不敢辄易,所以欲论及净土,爱师过耳,凡乡里讲员未曾与之语。
碧泉累次见闻,此人强戾自负,非学道之器,亦对之唯唯而已。
今亦欲师之相知,略举一端,可否请试裁之。
大抵诸师章记,并以十六妙观混同止观观法,故有观心观佛之诤,约心观佛之漫耳。
尝考诸大乘观法,能观心虽一,而所观境随机不同。
且说二种:一以心为所观,如天台止观、贤首法界观、还源观、南山净心观,以至少林壁观等,并指现前觉心体性为净土,如净名、心、土净、圆觉、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志公六祖等皆云「即心是净土,不须求西方」等,此指理体为土,唯佛一人居之,众生虽不离,而未能显。
《圆觉》、《楞严》、《占察》等诸大乘经所诠观法,皆是此方,破惑入道,无生理观。
二以诸佛菩萨修成功德,依正色像为所观,如《观佛相海经》、《普贤行法经》、《观弥勒上生》、《观无量寿佛》等,题中标定,能所分明。
此又三别:一者《观佛相海》即观释迦,《普贤行法经》即观普贤,皆不离此界,而观亦为破障灭罪,助成理观,非求生也。
二者《上生》即以心想天界弥勒内院,求生彼天(此二者不出娑婆。)
三者《观无量寿佛》十六种观,并以送想西方十万亿刹之外弥陀依正庄严,求生净土。
是故初落日观,指其路头,至第三地想成,已除疑破障,盖心念已达彼方矣。
天台疏序》云「落日悬鼓,用标送想之方」,岂非明据?
今人说十六观反令观心,乃是摄想,岂名送想耶?
故知地才成,身虽未死,心已往生,修净业入莲池中,已有华生,良由于此。
诸师反以十六观为阴境,故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
且弥陀愿力积劫,修成清净境界,岂得反同众生生死阴邪?
又云「揽彼依正,归心观之」,此由不辨两土观法各异,但见本宗多赞唯心,遂一混释之。
呜呼,误却多少人邪!
每一思及,不觉潸然。
自诸师章钞行世,学教者多不生净土乡中。
诸老讲员,讲却多少《弥陀》,临终只在人家托生,是为苦事。
却是行翁行婆不知教相,直信而生者多矣。
「若尔,十六观应非理,疏中何以用三观释邪」?
答:非谓理,只是观心。
若达理则佛法,众生法心,法皆是理也,故曰「一切诸法,无非佛法,一切法,空如实相」等。
当知能心所观境,修成净业,莲胎报,皆是因缘生法,缘生无生,即空假中何妨理
但此方心理,唯上根达理者可修。
若十六观,达者则为理,不达者则为事想,不妨皆生净土,但悟有迟速,位有浅深耳。
而宗师见天台多用观心,遂将一代观法作心解耳。
若不信者,请以《十疑论》證之。
彼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此乃真无生(炽然者猛盛也,求生即能观心,净土即所依正,皆缘生法,此则能所俱空,即为无生也。)
愚者为生所缚,闻生作生,解闻无生,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彼文第二疑甚,详请细看之。)」。
今人乃云能所俱泯,取舍皆亡,方成圆观,若存能所,即是偏邪。
呜呼,岂不与祖师相反乎?
又云:「以心想佛,此是取舍生死心,何能生净土?
故谈净土者不取言能所取舍往来之义,而不知能所取舍等,皆缘生法。
缘生无生,故泯能所取舍;
无生而生,故不妨能所取舍;
不出法性,故能所取舍,无非自心。
若尔,以心取境,则非唯心义邪」?
答:祖师云,凡欲修,先了方法。
唯心但是了达诸法,非谓唯心顽然不动,都无心念。
故《摄论》云唯识义不失,亦不无能取所取,当知终日想彼净土,取彼净业。
若能若所,无非自心,皆非他法。
乃至舍此生彼,虽过十万亿刹,未始出于心外,只由净秽唯心,故使往来无碍。
譬如江南江北,虽彼此往来,而不出大宋天下。
非谓唯心守心不动,非谓理凝然寂住。
若谓守心亡能绝所为理者,祖师那云「用标送想之方」邪?
岂非送心往于彼方,方名净土观法,但了此能想所往皆缘生法,即理也?
更有释疑通妨,不能细举,信笔写去,不成次绪。
望为留心思择,俯照志心。
如更不信,请《十疑论》第二答并《十六观经》、《大无量寿佛经》等。
往古飞锡寿禅师等诸公,虽苦劝往生,亦为事理所碍,纵令分辨,终成混漫,况馀人乎!
世谓先德文字,一信其说,况容情党于其间,遂不考是非,迟疑不决。
又凡学人多以旧见为碍,他人之言难为入耳,傥令有取,密知而已,不敢外扬。
此皆人情,非实心为生死者。
幸无以人废言,或狂狷有所不到,专听慈诲,幸勿见外。
写此书时,不胜倾泪,若或见悉,弥陀会中愿为法侣。
元照再白。
按:《芝苑遗编》卷下,续藏经第二编第一○套第三册。
法律(上) 北宋 · 秦观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八○、《淮海集》卷一四、《苏门六君子文粹》卷二五
臣窃观唐虞以后有天下者,安危荣辱之所从,长久亟绝之所自,无不出于其所任之术,而所任之术大抵不过诗书、法律二端而已。
盖纯用诗书者,三代也;
纯用法律者,秦也。
诗书、法律杂举而并用,迭相本末,递为名实者,汉唐也。
何以知其然耶?
夏、商、周之兴也,治教政令既本于道德之意,而舟车器械亦出于义理之文,其迹载于典谟训告誓命之篇,而其旨寓于《国风》《雅》《颂》之什。
当是时也,圣贤之学著而百家之说熄,帝王之制举而霸者之事废,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故曰纯用诗书者三代也。
魏文侯之师李悝,论次诸国之法,著为《法经》,其徒商鞅用以相秦,始作收司、连坐、告匿之法,而辅以诋欺文致细微之事。
晚节末路,至于焚书坑儒,偶语者弃市,以是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与同罪,故曰纯用法律者秦也。
汉自高祖纳陆贾之言,命为《新语》,用叔孙通之说,而使定礼仪,可谓知所取矣。
而以三章之约不足禦奸,于是萧何捃摭秦法,作律九章,而张汤赵禹之徒,又为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
唐自太宗封伦秦汉之论,用魏公帝王之谋,可谓知取舍矣。
而朝廷郡县,百官有司,所以朝夕从事者,一出于律令格式之文,故曰诗书、法律杂举而并用,迭相本末,递为名实者,汉唐也。
惟其纯用诗书,故三代享国安荣,而历年长久。
惟其纯用法律,故秦危辱而亟绝。
惟其诗书、法律杂举而并用,迭相本末,递为名实,故汉唐之有天下,虽号长久,而安荣之日少,危辱之日多,仅免亟绝而已。
盖诗书者,所以崇德,其事皆孝弟忠信,人之所欲者也,而安荣长久,人之所欲者也。
而法律所以制奸,其事皆鞭笞斩艾,人之所恶,欲以报所恶之雠者也。
以所恶之术,报所恶之雠,亦其理之然哉。
贾生曰:「今或言礼谊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商、周、秦事以观之也」?
呜呼,若贾生者,可谓知治体矣。
举子 南宋 · 苏泂
 押词韵第三部
先亲去无归,家有十男子。
春秋此堂上,拜起共祭祀。
一贫乃青毡,书种幸未已。
人言抱子晚,君已三十四。
何时见入学,况未保龆稚。
老年树松柏,仁者用其意。
父母养我时,辛勤五兄弟。
蜂房今俯育,谁则逮菽水。
昊天真罔极,梦想九原启。
恭惟父母心,敢不嗣遗体。
平生忠与孝,举动法经史。
先训吾所知,功名盖天尔。
摩诃衍。整顿佛书。次水店送内山僧壬申 清 · 李玄锡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游斋先生集卷之九东游录
西天信美亦他乡,何事东人羡慕长。
勤写法经精点画,漫藏僧舍阅星霜。
残篇断简三生转,火劫波沤一瞥忙。
口读手披编次毕,佛灯明灭梦微茫。
九日敞晴斋乾隆壬午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二十六
策马不知远,敞榭骋眸毕揽遐。
岂必题糕誇博雅,真看置鹿卜休嘉(出岁时记糕上置鹿寓食禄意)
秋风满谷寒千树,斜日平冈暖数家。
懒佩茱萸随节令,法经诏我久闲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