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袁敬”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追赠钱蒇及子岊官议 陈朝 · 袁枢
 出处:全陈文卷十三
昔王姬下嫁,必适诸侯,同姓为主,闻于公羊之说,车服不系,显于诗人之篇。
汉氏初兴,列侯尚主。
自斯以后,降嫔素族。
驸马都尉,置由汉武,或以假诸功臣,或以加于戚属。
是以魏曹植表,驸马奉车,趣为一号。
齐职仪曰,「凡尚公主,必拜驸马都尉」。
魏晋以来,因为常准。
盖以王姬之重,庶姓之轻,若不加其等级,宁可合卺而酳,所以假驸马之位,乃崇于皇女也。
今宫主早薨,伉俪已绝,既无礼数致疑,何须驸马之授。
杜预晋宣帝第二女高陵宣公主,晋武践祚,而主已亡,泰始中,追赠公主元凯无复驸马之号。
梁武帝新安穆公主早薨,天监初,王氏无追拜之事。
远近二例,足以据明。
公主所生,既未及成人之礼,无劳此授,今宜追赠亭侯(《陈书袁敬附传》,高祖长女永世公主,先适陈留太守钱蒇生子岊,主及岊并卒于梁世,高祖受命,唯公主追封,至永定三年,将葬,尚书主客请详议,欲加蒇驸马都尉,并赠岊官都官尚书袁枢议,又见《通典》二十九。)
摄大乘论序 陈朝 · 释慧恺
 出处:全陈文卷十八
夫至道弘旷,无思不洽,大悲平等,诱进靡穷,德被含生,理非偏漏。
但迷涂易久,沦惑难息,若先谈出世,则疑性莫启,故设教立方,各随性欲。
唐虞之前,图牒简少,姬周已后,经诰弘多,虽复制礼作训,并导之以俗法,而真假妙趣,尚冥然未睹,故迹隐葱岭以西,教秘沧海之外。
自汉室受命,方稍东渐,爰及晋朝,斯风乃盛,梁有天下,弥具兴隆,历千祀其将半,涉七代而迄今,法兰导清源于前,童寿振芳尘于后,安睿骋壮思以发义端,生肇擅玄言以释幽致,虽并策分镳,同澜比派,而深浅竞驰,昭晦相杂。
自兹以降,笃好逾广,莫不异轨同奔,传相祖习,而去取随情,开抑殊轸。
慧恺志惭负橐,勤愧聚萤,谬得齿迹学徒,禀承训义,游寓讲肆,多历年所,名师胜友,备得咨询,但综涉疏浅,钻仰无术,寻波讨源,多所未悟,此盖虑穷于文字,思迷于弘旨,明发兴嗟,负心非一,每欲顺风问道,而未知厥路。
三藏法师,是优禅尼国婆罗门种,姓颇罗堕,名拘罗那他,此土翻译,称曰亲依,识鉴渊旷,风表俊越,天才高桀,神辩闲纵,道气逸群,德音迈俗,少游诸国,历事众师,先习外典,洽通书奥,苞四韦于怀抱,吞六论于胸衿,学穷三藏,贯练五部,研究大乘,备尽深极;
法师既博综坟籍,妙达幽微,每欲振玄宗于他域,启法门于未悟,以身许道,无惮远游,跨万里犹比邻,越四海如咫尺,以梁太清二年方届建业,仍值梁季混淆,横流荐及,法师因此,避地东西,遂使大法拥而不畅,未至九江,及游五岭,凡所翻译,卷轴未多,后适闽越,敷说不少。
法师每怀慷慨,所叹知音者希,故伯牙绝弦卞和璧,良由妙旨之典难辩,盈尺之珍罕别。
法师游方既久,欲旋返旧国,经途所互,遂达番禺
仪同三司广州刺史阳山郡公欧阳頠,睿表岳灵,德洞河府,经文纬武,匡道佐时,康流民于百越,建正法于五岭,钦法师之高行,慕大士之胜轨,奉请为菩萨戒师,恭承尽弟子礼。
恺昔尝受业,已少涤沈蔽,服膺未久,便致暌违,今重奉值,倍怀蹈舞,复欲餐和禀德,访道陈疑,虽殷勤三请,而不蒙允遂,恍然失图,心魂靡托。
衡州刺史阳山世子欧阳纥,风业峻整,威武贞拔,该阅文史,深达治要,崇澜内湛,清辉外溢,饮贤味道,笃信爱奇,躬为请主,兼申礼事。
法师乃欣然受请,许为翻译。
制旨寺主慧智法师,戒行清白,道气宏壮,志业闲赡,触途必举,匡济不穷,轮奂靡息。
征南长史袁敬,德履冲明,志托夷远,徽猷清简,冰齐质,弼谐蕃正,民誉早闻,兼深重佛法,崇情至理,黑白二贤,为经始檀越,辰次昭阳,岁维协洽,月吕姑洗,神纪句芒,于广州制旨寺便就翻译。
法师既妙解声论,善识方言,词有隐而必彰,义无微而不畅,席间函丈,终朝靡息,恺谨笔受,随出随书,一章一句,备尽研核,释义若竟,方乃著文。
然翻译之事殊难,不可存于华绮,若一字参差,则理趣胡越,乃可令质而得义,不可使文而失旨,故今所翻,文质相半,与僧忍等同共禀学,夙夜匪懈,无弃寸阴,即以其年树檀之月,文义俱竟,本论三卷,释论十二卷,义疏八卷,合二十三卷,此论乃是大乘之宗极,正法之秘奥,妙义云兴,清词海溢,深固幽远,二乘由此迷坠,旷壮该含,十地之所宗学,如来灭后将千一百馀年,弥勒菩萨,投适时机,降灵俯接,忘己屈应,为阿僧伽法师,广释大乘中义,阿僧伽者,此言无著法师,得一会道,体二居宗,该玄鉴极,凝神物表,欲敷阐至理,故制造斯论,惟识微言,因兹得显,三性妙趣,由此而彰,冠冕彝伦,舟航有识,本论即无著法师之所造也。
法师次弟婆薮盘豆,此曰天亲,道亚生知,德备藏往,风格峻峙,神气爽发,禀厥兄之雅训,习大乘之弘旨。
无著法师所造诸论,词致渊理,玄趣难晓,将恐后生,复成纰紊,故制释论,以解本文,笼小乘于形内,挫外道于笔端,自斯已后,迄于像季,方等圆教,乃盛宣通。
慧恺不揆虚薄,情虑庸浅,乃欲泛芥舟于巨壑,策骀足于长路,庶累豪成仞,聚爝为明。
有识君子,幸宜寻阅其道,必然无失坠也(《释藏》物六)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陈朝 · 释慧恺
 出处:全陈文卷十八
正教本宗,文惟三藏,梵音所阐,谅无异说,法相深微,名实繁旷,若非圆明独朗,孰能通达?
自日隐额多之山,月翳罗睺之手,时移解昧,部执竞兴,或以文释义,或以义判文,虽复得失参差,皆以三藏为本,可谓殊途同归,一致百虑者也。
寻十八部,师及弟子,并各造论。
解其所执,于一部中,多有诸论,此土先译萨婆多部,止有毗婆沙及杂心四卷,毗婆沙明义虽广,而文句来不具足,杂心说乃处中止述自部宗致四卷,过存省略,旨趣难可寻求。
此土先译经部。
此有成实一论,成实乃以经部驳斥馀师,其间所用,或同馀部,又于破立之中,亦未皆尽其妙,且传译参差,难可具述。
佛灭度后千一百馀年,有出家菩萨,名婆薮盘豆,器度宏旷,神才壮逸,学穷文字,思彻渊源,德隆终古,名盖当世,造大小乘论,凡数十部,并盛宣行,靡不宗学
法师德业,具如别传,先于萨婆多部出家,仍学彼部所立三藏,复见彼法多有乖违,故造此论,具述彼执,随其谬处,以经部破之,故此论本宗是萨婆多部,其中取舍,以经部为正,博综群籍,妙拔众师,谈玄微穷于奥极,述事象略而周遍,显成圣旨,备摧异说,立不可窥,破无能拟,义兼数论,而深广愈之,词不繁而义显,义虽深而易人,故天竺咸称为聪明论,于大小乘学,悉依此为本。
三藏法师俱罗那他,聪敏强记,才辩无竭,硕学多闻,该通内外,为弘法故,远游此国,值梁室将倾,时事纷梗,法师避地东西,垂二十载,欲还天竺,来至番禺慧恺因请翻讲摄大乘等论,经涉二年,文义方毕。
法师尔后犹欲旋归,刺史欧阳纥,尚仁贵道,久申敬事,重复请留,弥加殊礼。
慧恺与僧忍等,更请翻讲此论,以陈天嘉四年岁次阏逢龙集涒滩正月二十五日,于制旨寺始就开阐,或品未毕,仍事徙居于南海郡内,续更敷说。
法师游方既久,精解此土音义,凡所翻译,不须度语。
但梵音所目,于义易彰,今既改变梵音,词理难卒符会,故于一句之中,循环辩释,翻覆郑重,乃得相应。
慧恺谨即领受,随定随书,日夜相继,无懈晷刻,至其年闰十月十日,文义究竟,论文二十二卷。
论偈一卷,义疏五十三卷。
刺史仍请于城内讲说,既得温故,颇识大宗,非唯暗弱,多有疑滞,又恐所翻,不免谬失,至天嘉五年岁次柔兆二月二日,与僧忍等更请法师重译论文,再解义意,至光大元年岁次强圉十二月二十五日,治定前本,始末究竟。
长史袁敬,识鉴沈深,信解明正。
长史长子元友,爱文重法,博学多艺,并礼事法师,备尽经始,絓南中翻译,悉赖此贵门,方希永传来世,以为后生模式。
佛法大海,深广无际,若不局一途,能信顺求学,岂不同餐甘露,共嗅薝卜者哉?
如或专执,非所喻也(《释藏》鼓)
穆皇后哀册文 隋末唐初 · 李百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三
维贞观九年岁次癸未冬十月辛丑朔二日壬寅
穆皇后梓宫启自寿安陵
将祔于献陵。
其日。
至尊亲奉奠于太安宫。
乃使兼太尉某设祖于行宫。
礼也。
龙攒夙启。
翟辂朝陈。
方祇靖德
圆魄虚神。
哀子嗣皇帝讳。
攀弓剑而长号。
想袆褕之弗御。
痛异宫之隔礼。
切分心于穷虑。
二南风化。
万古徽音。
式昭史册。
如玉如金。
其词曰。
元功肸蚃。
景福氤氲。
将开枢电。
且应黄云。
曰惟基命。
昭德性。
配天不失。
复夏无竞。
门德丕承。
华宗递兴。
皇家汉氏。
祥发庆膺。
冥符世冑。
并会休徵。
帝妃北渚。
圣母东陵。
秘景阴陵
含章嫔则。
柔顺宏范。
幽闲毓德。
率礼无违。
尊师罔忒。
言昭图史。
声芳邦国。
帝录将启。
天妹言归。
涂山表贶。
渭汭增晖。
外求才淑。
内鉴几微。
蘩夕牖。
丝枲中闱。
琴瑟匪谐。
冰霜惭洁。
道叶离明。
贞符兑悦。
潜德勿用。
内教爰设。
世罕交泰。
时亏地节。
膺期集祉。
含和履正。
华渚降祥。
高禖诞圣。
潜著轩象。
未彰灵命。
奄御云衣。
俄飞天镜。
呜呼哀哉。
受终抚运。
驭极乘乾。
物思厚德。
政阙承天。
瑶尊委奠。
金屋虚筵。
嗟故剑之无托。
叹房乐之徒悬。
呜呼哀哉。
宸驾上仙。
玉几垂裕。
率土遏密。
同轨毕赴。
栎阳之神宇。
指原陵之封树。
悼虞妃之不从。
遵周典而迁祔。
呜呼哀哉。
苍茫昭世。
冥漠神心。
庭幽寂。
隧路凝深。
俨龙辒而未进。
切凤吹之哀吟。
水滔滔而不息。
日黯黯而将沈。
百神惊而元兆邃。
万国恸而寒山阴
晦重云于毕陌。
结微霜于谷林。
呜呼哀哉。
极寰宇之仪训。
播英声于先后。
惟皇运之天长。
配灵昆而地久。
流凯风于椒掖
白露于陵阜。
轶任姒之高踪。
迈嵩华而不朽。
呜呼哀哉。
何都督履光 唐 · 崔国辅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
崔国辅谨上书于都督何公节下。昨有自府廷而退者。
君公垂责。以为怠于奉上之礼。
死罪死罪。窃闻礼不妄说人。
为近佞媚也。不好狎。
自全仁义也。故教训正俗。
非礼不备。君臣上下。
非礼勿定。宦学事师。
非礼勿亲。所以君子恭敬撙节。
退让以明礼。修身践言。
合道以成礼。今人无礼。
多涉于佞媚。不全于仁义。
故以难进而易退孜孜善行者为失礼。悲夫。
古之有礼者则贵。今之有礼者则贱。
虽然。君子修身。
终不弃礼为苟容。诗云。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言善人不拘俗也。国辅常见君公有谋赞之能。
明恤之量。敢以大雅之道而事君公
殊不知君公凡徒见待。君公叔向乎。
张良乎。夫叔向者不能言。
退然不胜衣。为晋国之望。
张良妇人也。而懦夫下辈。
宜君公不礼。为刀笔吏。
碌碌无奇节。百里奚在虞而虞亡。
在秦而秦霸。屈原之忠贞逐于楚。
张仪之利口鞭于梁。皆士之屯蒙
莫能自异。仆今日复何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