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僧智命”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诗并序 其八十二 唐 · 王梵志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死王羡活鼠,宁及寻常人。
得官何须喜,失职何须忧。
不可将财觅,不可智力求。
傥来可匮突张改作「匮藏」),□(张补「任」,项疑「运」)去不可留(二句戴校「傥来不可拒,俄去不可留」。)
任来还任去,(戴、项校「知」)何须愁。
述字倒回文三首 其二 北宋 · 赵炅
依忧前旧比(原注:依凭至教,比断前忧。凑见道之玄关,履大雄之旧迹。),求推生背佛(原注:求生兜率,扣佛修行。推穷种子之基,弃背未𣋠之辈。)
希留然祐以(原注:然留髻宝,普覆凡伦。向静室以想尊容。希舒光而潜加祐。),休知亨最述(原注:近知正式,休述邪篇。愿智命以咸亨,證泥洹而是最。)
宋崇玄大法师行状碑咸平二年六月 北宋 · 张涛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金石萃编》卷一三四
法师姓张氏讳守真字悟玄
后汉三天正一扶教大法师,乃丞相留侯六代孙,法师子房之远裔。
真嗣夐延,不常厥居,今为盩厔人也。
法师幼孤,及长,气谊过人,言行相顾,不交权豪,笃济物之心。
逮壮,尝游终南山,遇上圣空中降曰:「吾北天大圣,玉帝辅臣,授命卫时,乘龙降世。
匪正直英杰之士,无以振古道。
汝有异骨,殆非凡庶,夙叶真教,可受吾教」。
法师□□圣语□□□事□还□以荤茹共记。
真君曰:「吾遒玄真,非奇□至于(缺六字)汝安得辄用腥秽?
然汝未晤,固不加罪,可(缺六字)汝至诚(缺十六字)者,□加□罚」。
法师乃寅恭致谢,复启曰:「守真闻在男曰巫,在女曰觋(缺六字)
大丈夫之所耻,愿闻丕训」。
真君曰:「□教汝剑法,为民除祅。
次指汝(缺五字)国祈福(缺九字)
巫觋哉」!
后□□□蒸民灾苦祈请者,靡不赴之。
斩邪去□一(缺六字)自是不复为患。
真君降曰:「吾运化本朝第二主,将建玄阙,置十一座殿宇,列中外界星辰□国(缺十一字)发运必受大君礼遇」。
法师称谢曰(缺四字):君曰:「吾为天上师,汝须得人间师」。
法师遒诣古楼观主梁□门下,朝叩灵,□月(缺五字)法师于古终南县私第旁搆北帝宫,塑真君圣像。
自是□远从□者□奔走求□日闻神异,故时人呼法师为通灵先生、张黑杀。
开宝□年,太祖皇帝(缺十字)驰驿以□是年十月三日赴命,越十日□□东都,趋文陛,天子被□百辟列叙,法师对扬,神气自若,左右为之动容。
上询遇真君神异事,法师具对(缺十字)法师曰:「真君降言,有类此乎」?
对曰:「若陛下不之信,弃臣市可验,无以人声媟嬻上圣」。
帝然之,曰:「果正之口」。
即日诏憩建隆观。
十九日太祖上仙。
二十一日太宗皇帝嗣统,命法师琼林苑醮谢上帝。
结坛施法,至诚幽赞,潜通穹昊。
真君降曰:「大宋宗社□永时」。
太宗午夜,秘殿底诫,稽首再拜谢曰:「仰赖上真福祲生灵,誓当修奉礼」。
毕□□师西归。
至太平兴国二年春,命起居舍人王龟从、内供奉王守节终南山慎选胜基,构立上清太平宫
众议未决,时真君降曰:「北帝宫甫近,可建殊庭」。
繇是以定。
良材云□,□□风从,迨三周岁,始僝厥功。
显符真诰逌敕,法师尸之。
及赐县官邸店,赵数百楹,鸠日利以充费。
法师前后赐赉,咸贸易创田园,不啻万亩,立为常住,其经营后世弗匮者,实法师之力焉。
宣命给卒百人,供法师驱役。
当时轺车沓至,士俗响臻,法师垕礼以延之,迄今遹为永式。
三年冬十月,修祝圣寿之仪,恭趋象魏,再亲咫威。
帝以高尚礼之,赐紫□□简于黼座前,荐被隆恩,复之攸馆。
六年十月,御前赐师号曰崇玄大师
七年春正月入内高品卢文寿中悁委本宫祈祷,用安宗社,乐康兆民。
法师设普天大醮,威仪具陈,寔非常□。
真君降灵,遒录感应闻奏。
上知社稷有赖,尤加虔奉。
雍熙中,朝廷以□□□递遣中贵守恩传天宪,命法师昭告,以卜祺祥。
遂启罗玄大醮,□意蠲絜,愈于常度,升闻冕旒。
及犬戎束手,河朔怗然,太史奏五福太一临吴分,请修其祠。
京城东南隅创灵宇以宅之,亟召法师醮请太一真君。
上谓曰:「非卿何以感通神化」!
礼毕而还。
淳化五年冬,被制授凤翔府管内道正,盖尊严其教也。
皇朝凡七祀圜丘,必诏法师导从法驾,□都人跂踵仰瞻。
圣人遇法师殊常之礼,实前古之罕闻。
俾还本宫告谢,缛仪蒇事,国史详焉。
当时水旱灾沴,靡不修禳,式昭景贶,则知法师清世应运之士也,故得福荫一方。
慕胜道□服膺,徒弟常不减数百。
法师威而不猛,有总领均平之法,敉宁上下,无敢违越,岂非懿德之渊源乎?
至于夙夜寅奉香灯,诸殿朝礼,越二十年,虽风雨不渝。
法师象简,执成指痕,斯乃勤至之验也。
法师凡为国家设二百馀醮,修三百馀斋,授宣敕三十馀道。
居一日,召门人谓曰:「吾有诛剪怪魅之功,而亏修鍊飞升之妙。
奈何五行更王,大数告穷,胡能免于形谢哉?
然而质虽迁殒,神自有归,上帝录吾及物之勋,已领符命,授五土之主。
汝等必能恢继教风,天弗违愿」。
遽命兰汤,日三浴,徐饮清泉斗馀,易衣启示手足,以至道二年闰七月十六日委蜕而化,享年六十有六。
时天地晦冥,大雨三日。
于别壄权厝后,复雨三日。
法师重修古迹,宫观有三,铺叙飞奏,各赐名额
畴昔未遇,有子曰元济,业进士法师朝觐奏名,敕赐同学究出身。
后调选,录法师行状以闻,奉圣旨批付史官
布衣张涛集事迹,门人刻石,立于真堂之右。
弟子二十一人:赐紫元载张元明元元德、滕元胜、李元亨李元辅赵元正、王元秘、段元素李元清李元白张元宗程元亮刘元吉姜善信李善应许善能强善宗赵善抱杨善和李善结。
杜振塑真像,李楚装。
咸平二年六月二十一日立石。
杭州武林天竺寺大法师慈云式公行业曲记嘉祐八年九月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一、《镡津文集》卷一五
法师讳遵式字知白本姓叶氏临海郡宁海人也。
初,其母王媪乞灵于古观音氏求男。
一夕,梦其舍洒然有美女子,以明珠授,使咽之。
生法师,方七月,已能从母称乎观音。
稍长,不乐与其兄为贾,遂潜往东掖,师义全出家。
先一夕,义全梦有童子处其寺佛像之左者。
翌日,法师至,其梦适验。
十八落发,二十纳戒于禅林寺
明年,习律于律师守初
当时台之郡校方盛,诸生法师俊爽,屡以诗要之业儒。
法师即赋而答之,其诗略曰:「真空是选场,大觉为官位」。
已而入国清普贤像前,烬其指,誓习乎天台教法。
徐鼓笈趋宝云义通大师讲席。
道中梦一老僧,自谓吾文殊和尚也。
及见,乃其所梦之僧也,即服膺北面受学。
未几,凡天台宗之所传者,其微言奥旨而法师皆得智解,崭然出其流辈。
会其祖师智者入灭之日,遂自燃顶终日,誓力行其四禅三昧,因说偈以效其诚(凡其诗偈并见于文集,此皆略不书。)
通师既逝,而法师即还天台
以苦学,尝感疾呕血,自谓必死,毅然入灵墟佛室,用消伏咒法而诅曰:「若四教兴行在我,则其病有疗;
不尔,愿毕命于此方」。
三七之夕,忽闻空中呼曰:「遵式,不及将死」。
法师益不懈。
至五七之日,遽见死尸盈室。
法师不惑,践之以行道,其尸即隐。
七七之日,忏讫,复闻空中声谓曰:「十方诸佛增汝福寿」。
其夕殊寐,恍惚见一钜人,持金刚杵拟其口,惊且觉,而其病遂愈。
俊辩益发,声貌形神美于平日。
法师大感,益欲从事于此,遂著书曰《观音礼文》。
方题笔,遽有奇僧遗之书名,自意趣与己著本略同。
淳化初法师年方二十有八,众命续居其师之宝云讲席,讲四大经积年(《法华》、《维摩》、《涅槃》、《金光明经》。)
一旦有施氏胎驴驰来伏其座下,若有听意。
其后以时而至者凡四十日,产而乃已。
驴果有人之意,不亦异乎?
至道丙申之岁,法师结乎黑白之众信者,按经习夫净土之业,著书曰《誓生西方记》,复拟普贤益为念佛三昧。
师处宝云更十有二载,未尝持谒与俗人往还。
自幸得观音幽赞,命匠氏以栴檀为大悲之像,刻己像而戴之,益撰十四大愿之文。
其后工有误折像所执之杨枝者,法师敬且恐,即自以接之,不资胶胶而吻合如故。
咸平三载四明郡大旱,郡人资以其雨。
师用请观音三昧,冥约若三日不雨,当自焚也。
期果雨,其郡苏。
太守以为异,乃即碑其事。
咸平五年法师复归于台,欲东入屏居,而徒属愈繁。
乃即其西阳益宏精舍,据经造无量寿佛,相率修念佛三昧,著净土行法之说。
其邑先有淫祠者,皆为考古法正之,滥飨者彻去。
其所谓白鹤庙者,民尤神之,竞以牲作祀。
法师则谕其人,使变血食为之斋。
及其与众舟往白鹤,而风涛暴作,众意谓神所为。
法师即向其庙说佛戒杀之缘,而其浪即平。
寻命其神受佛之戒,此后以牲祀者遂绝。
即著《野庙志》,乃与神约,而民至于今依之也。
祥符四年,会章郇公适以郎官领郡,丁僧夏制,乃命僧延法师入其郡之景德精舍讲止观。
其夏坐毕,有三沙门被衲无因而至,请与盂兰盆讲席。
方揖坐而忽不见。
法师尝以胜事他适,道出黄岩,有一豕奔来绕师所乘,已而伏前,意若有所求。
众嗟咨不测其然,徐推之,乃豕避屠而来也。
遂偿其直,教屠者释之,命豢于妙喜寺,名之曰遇善。
夫豕之果飨德邪,人其何哉?
台有赤山寺,高爽而濒海。
法师尝谓人曰:「此宜建塔」。
其众乡人乐闻,皆曰:「是山之巅,每有异光照耀海上。
其光之间,益见七层浮图之影」。
然其所照之至处四十里,皆捕鱼者簄梁周之。
法师知其发光,欲有所警,益励众必塔之。
及其事址发土,果得石函之效。
塔成,亦以七级应其先兆,而斯民不复渔也。
法师方百日修忏于东掖山也,会其时大旱,水不给用,乃出舍相之,俄以其锡杖卓之,石泉从而发激,今东掖所谓石眼泉是也。
初,杭之人欲命法师西渡讲法,虽使者往还历七岁,而未尝相从。
昭庆齐一者率众更请,乃来,至是已十有二岁矣。
先此,法师尝梦在母之胎十二年,校其出台而入杭,乃其梦之效也。
至杭,始止乎昭庆寺讲说扬义,学者向慕,沛然如水趋泽。
杭之风俗习以酒肴会葬,法师特以胜缘谕之,其俗皆化率,变荤为斋,因著文曰《诫酒肉慈慧法门》,以正其事,其人至今尚之。
明年,苏人以其州符迓法师就开元精蓝,昼夜专讲,法会盛集,黑白之听者谓日万夕千。
其人不饮酒啖肉者殆倾郭邑,酒官屠肆颇不得其售也。
遂谓其徒曰:「吾祖智者遗晋王之书,六恨,其一适以法集动众妨官为之患。
余今德薄,安可久当此会」?
去之,乃翻然复杭,方祥符乙卯之岁也。
刺史薛公颜即以灵山精庐命居。
法师昔乐其胜概,已有栖遁之意,及是,适其素愿也。
其地乃高僧真观所营之天竺寺也,历唐而道标承之。
然隋唐来逾四百载,而观公遗迹湮没,殆不可睹。
法师按旧志探于莽苍之间,果得其兆,即赋诗作碑纪之,此始谋复乎天竺也。
初,其寺之西有隋世所植之,枯蘖仅存,至此而复荣,盖其寺再造之證也,因名之曰重荣
益以其香林洞口之石上、其山之本腹内竹、石面者,与天竺四瑞,作四诗纪其胜异。
居无几,而来学益盛。
乃即其寺之东建日观庵,撰《天竺高僧传》,补智者三昧行法之说,以正学者。
祥符之九年,天台僧正慧思至都,以其名奏之,遂赐紫服。
寻复请讲于寿昌寺
罢讲,过旧东掖,谓其徒曰:「灵山乃吾卜终焉之所也,治行,吾当返彼」。
寻援笔题壁为长谣,以别东掖,还天竺
禁,则励其徒共行金光明忏法,岁以七昼夜为程。
宫保马公既老,益更奉佛,尤慕法师之言,遂为著《净土决疑论》,马公镂板传之。
王文穆公罢相抚,闻其高风,因李明州夷庚要见于府舍。
既见,王公奇之,不数日,率其僚属访法师于山中,即命之讲。
乃说《法华》三法妙义,其才辩清发,衣冠属目。
王公曰:「此未始闻也」。
即引天台教之本末,欲其揄扬。
王公唯然。
寻奏复其寺,得赐天竺之名,王公书其榜,尊君命也。
王公始以西湖奏为放生之池者,亦法师以智者护生之意讽而动耳。
其王公出尹应天,方微疾,梦与相见,而其疾即瘳。
乃遗之书,盛道其事,以谓相遇平生有胜缘。
江宁,更迓于府舍问法,留且三月
王公始欲为僧伽像,疑而未果,法师乃为其推观音应化、遍知无方者示之。
先此,法师尝梦与王公在佛塔中,有老僧者擘金铃而分之二人,益说此以验适论。
王公曰:「实金陵之谓也」。
既造像卒,持与法师,因撰《泗州大圣礼文》以尊其事。
王公益与其秦国夫人施钱六百馀万为其寺之大殿者。
法师以复寺,乃自皇家与王公也,特有所感,遂重集天台四时礼佛之文,勉其徒行之,欲以报德。
会乾元节,王公以其道上闻,遂锡号慈云
自是相与为方外之游益亲,形于诗书者多矣。
若其所著《圆顿十法界观心图》、《注南岳思师心要偈》之类,皆为王公之所为也。
天圣中,公终以天台教部奏预大藏,天台宗北传,盖法师文穆公有力焉。
始,章献太后法师熏修精志,乾兴中,特遣使赍金帛,而两命于山中为国修忏。
遂著《护国道场之仪》上之,请与其本教入藏。
天圣改元内臣杨怀吉东使,又赐之乳香。
临别,杨以法师善书,求其笔迹,即书诗一阕与之,杨遂奏之。
明年,又赐银一百两饭山中千僧。
然其时之卿大夫,闻其风而乐其胜缘者,若钱文僖杨文公章郇公,他公卿益多,恐斥名,不悉书。
法师闲雅,词笔篇章有诗人之风,其文有曰《金园集》者,《天竺别集》者,曰《灵苑集》。
然修洁精苦,数自烬其指,而存者一二耳。
逮其持笔,书翰精美,得之体。
灵山秋霁,尝天雨桂子,法师乃作《桂子》、《种桂》之诗。
尚书胡公见而盛赏之,乃与钱文僖公赓之。
胡公领郡钱唐,益施金而为其寺之三正门者。
法师领寺既久,尝欲罢去,史君李公咨即会郡人苦留之。
又二载,当天圣九祀之孟春,方讲《净名经》,未几,顾谓其徒曰:「我昔在东掖亦讲是经,尝梦荆溪尊者室中授其经卷。
及出视日,已殁矣。
今者吾殆终于此讲也」。
一日,果与众决曰:「我住台、杭二寺垂四十年,长用十方意,时务私传。
今付讲席,宜从吾之志」。
即命其高第弟子祖韶曰:「汝当绍吾道。
我持此炉拂,勿为最后断佛种人,汝宜勉之」。
作《谢三缘》诗(谓谢绝徒属、宾友、笔砚也。),命学者刻石示之。
秋八月二十有八日,孑然入其寺之东岭草堂,自晦也。
明年十月之八日示微疾,不复用医药,命取尝和晋人刘遗民《晦迹》诗,改其结句云:「翔空迹自绝,不在青青山」。
使磨崖刻之。
翌日之晚,复曰:「吾报缘必尽,敢忘遗训乎尔曹耶」?
益说法以勖其属。
及后日之晚,使请弥陀像以正其终。
其徒尚欲有所祷,且以观音像应命。
法师即炷香瞻像而祝之曰:「我观世音前际不来,后际不去。
十方诸佛,同住实际
愿住此实际,受我一炷香(云云。)」。
或问其所归者,犹以寂光净土对之。
至其夕之三鼓,奄然坐终。
先此,法师自制其曰「遐榻」而铭之。
学者务奉其师之前志,必卧其灵体于遐榻。
七日,其形貌完洁如平昔。
其寿六十有九,腊五十。
当其化之夕,山中见大星陨乎鹫峰,赫然有红光发于其寺之前。
度弟子若虚辈垂百人,授讲禀法者如文昌诸上人者仅二十人,登门而学者其人不啻千数。
明年仲春之四日,奉遐榻归葬于其寺之东月桂峰下,与高僧真观之塔邻也。
蒙识韶公几三十年,晚,山中与其游益亲。
韶公耆年淳重,亦名德之法师也。
尝以大法师实录命余笔削,始以敝文不敢当。
及蒙奏书为法,以微效还,而韶公已物故。
方感慨,今辩师益以录见托,愿成就其师之意。
辩师端审善继,又明智之贤弟子也。
会余避言,适去山中,嘱之愈勤。
顾重违其先师之命,姑按韶公实录而论次之,命曰「曲记」,盖曲细而记其事也。
慈云聪哲,志识坚明,故其以佛法自植立,卓然始终不衰,虽古高名僧不过也。
世以方之真观,不其然乎!
天台之风教益盛于吴越者,盖亦资夫慈云之德也。
吾恨不及见其人。
是岁,嘉祐癸卯之八年,季秋己亥朔,适在京口龙游之东圃记之也。
敕赐杭州慧因教院记元祐三年八月二十八日 北宋 · 章衡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杭之为州,领属县十,寺院五百三十有二,凡讲院所传,多天台智者之教。
惟贤首一宗,历年沈隐,是以法师源公力振宏纲,始立教藏于苏于秀。
元丰八年高丽国王子祐僧统义天闻风抠衣,愿承密印。
于时资政殿学士大中大夫蒲公来牧是州,以廊庙之器而临一方,其恺悌之政、威怀之略,指麾于谈笑之间,绰有馀裕。
乘间率宾僚游南山慧因禅院,观其缔构栋宇,规摹壮丽,惜其久寂而不葺,乃命法师主之。
又施金塑贤首七祖之像,僧统从而印造经论疏钞七千有馀帙,教藏之能事毕矣。
于是其徒晋仁等以状援例乞易禅院为教院,永世相承,以严师席。
蒲公即具奏以闻。
元祐三年五月一日,锡命报可。
崖谷辉焕,邦人踊跃,贤首之教,自是而兴。
其学之浅者,知由文字入不二法门,而不泥于文字;
其学之深者,见佛性于言下,而至于无言。
则此院易名之旨,乃示人像法之宗,如暗室而照明灯,如步海而驾大航,岂小补而已!
法师敬上之赐,刊敕于石,托予述而揭之,以垂不朽。
三年八月二十有八日朝散大夫提举洞霄宫上护军吴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章衡记。
维那沙门履渊,监院沙门晋仁,勾当广润大师昙真首座沙门道璘。
义大师子宁书。
住持传贤首祖教沙门净源
朝散郎权发遣两浙路提点刑狱公事、兼本路劝农、提举河渠公事、上轻车都尉、借紫杨杰篆额。
朝散郎权发遣两浙计度转运副使公事、兼劝农使、兼提举本路盐事、权杭州军州事、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上轻车都尉、借紫叶伸立石。
按:《慧因寺志》卷六,武林掌故丛编本。
殷少师祠堂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六、《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四九
殷商之季,少师比干箕子微子各靖其为臣之分以自献于先王,事不必同也,而发于怵惕恻隐之公心则一,故皆得以言仁。
周武王未及下车,封少师之墓,盖章善旌淑,以壹民听,其事有不容缓者。
氏亟称之,亦以殷、周存亡之所系耳。
至于后世,凡谏于其君,必曰「愿得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
呜呼!
世固有并世而羞伍之者,二人死向千载,而愿从之游,此何所为者邪!
曹操南迁,建少师祠。
唐太宗适殷,追命大师,易名忠烈,大臣吊祭,州县封墓。
李太白尉于卫,又为铭表之。
此亦非有为为之也。
古者宗庙非其鬼不祭,山川非其望不祭,而君与大夫士之所有事又各有等杀焉。
春秋以来,如晋祀鲧,卫祀相,郑祀周公,赵祀董安于,已非先王之旧。
至汉儒祭法,则又多为之目,祀益以繁。
于是郡国或祠天子,或祠循吏,而黄帝、尧之祠往往见于武、宣之世。
魏、晋以后,则非鬼越望之祀何所无之?
虽然,是犹义起臆决,久而得不废者也。
广安杨侯伯洪均州之岁,为殷少师立祠,属记于某。
阅书未竟而罔然曰:河内,北邶,南鄘,东卫,而西薄山,少师之诸父也,与国为存亡,则其卒其葬当不出都之内。
今均之四境则金、房、光、化邓、襄阳,与都不相及也,少师之祠于此乎何居?
伯洪又自叙其事曰:「恢之始至,访问古今人物,长老皆言殷少师之裔实居此土,以比干为氏,既文合二字为一而音切不改。
吾谓少师引义尽分,不惟示万世为臣之法,亦以为有国家者不用贤则亡之戒,况其子孙是州为蕃,而可以无祠」?
某读之竟而重有感焉。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此天地人物、古今后世所以为性情之本也。
其本同,故虽绵岁祀,越宇宙,而善善恶恶之心未尝不同。
且尧之祠宜不出平阳也,桂林尧山,有唐帝庙;
舜卒于鸣条,而苍梧、黄陵之祀在楚,上虞馀姚百官之名在越;
禹之祠当不出安邑,而会稽有陵有庙,有元圭,有窆石,亦未知南巡不复何所考订。
大抵有国故而祀之,此礼之经、人情之常也;
合他国之圣贤而祀之,此礼之变而人情之义起者也。
出于义起固不必皆礼之所有,然人心世变亦于是有发焉。
且乾坤之运,阖辟万古,何有终极,而人以眇然之身生死乎其间,近数十,远百年耳。
少师虽以谏死,而无救于宗国之亡,距今几三千年,兴衰治乱亦秋毫不相涉也,而是心之灵可以立天地、宰万物者,昭昭赫赫,与天地相为无穷,乃至因其子孙之在吾地,相与尸祝而社祠焉。
呜呼,是卷卷者谁实使之?
予嘉杨侯之为是举也,足以扶世厉俗,乐为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