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甘罗”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达旨 其二 东汉 · 崔骃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四
或说己曰:「《易》称『备物致用』,『可观而有所合』,故能扶阳而出,顺阴而入。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有始有极,爰登其质。
今子韫椟《六经》,服膺道术,历世而游,高谈有日,俯钩深于重渊,仰探远乎九乾,穷至赜于幽微,测潜隐之无源
然下不步卿相之廷,上不登王公之门,进不党以赞己,退不黩于庸人。
独师友道德,合符曩直,抱景特立,与士不群。
盖高树靡阴,独木不林,随时之宜,道贵从凡。
于时太上运天德以君世,宪王僚而布官;
临雍泮以恢儒,疏轩冕以崇贤;
率惇德以厉忠孝,扬茂化以砥仁义;
选利器于良材,求镆铘以明智。
不以此时攀台阶,窥紫闼,据高轩,望朱阙,夫欲千里而咫尺未发,犹逸禽之赴深林,虻蚋之趣大沛,胡为嘿嘿而久沈带也」?
答曰:「有是言乎?
子苟欲勉我以世路,不知其跌而失吾之度也。
古者阴阳始分,天地初制,皇纲云绪,帝纪乃设,传序历数,三代兴灭。
昔大庭尚矣,赫胥罔识。
淳朴散离,人物错乖。
高辛攸降,厥趣各违。
道无常稽,与时张弛。
失仁为非,得义为是。
君子通变,各审所履,故土或掩目而渊潜,或盥耳而山栖;
或草耕而仅饱,或木茹而长饥;
或重聘而不来,或屡黜而不去;
或冒诟以干进,或望色而斯举;
或以役夫发梦于王公,或以渔父见兆于元龟。
若夫纷繷塞路,凶虐播流,人有昏垫之厄,主有畴咨之忧,条垂藟蔓,上下相求。
于是乎贤人授手,援世之灾,跋涉赴俗,急斯时也。
昔尧含戚而皋陶谟,高祖叹而子房虑;
祸不散而曹、绛奋,结不解而陈平权。
及其策合道从,克乱弭冲,乃将镂玄圭,册显功,铭昆吾之治,勒景、襄之钟。
与其有事,则褰裳濡足,冠挂不顾。
人溺不拯,而非仁也。
当其无事,则躐缨整襟,规矩其步。
德让不修,则非忠也。
是以险则救俗,平则守礼,举以公心,不私其体。
今圣上之育斯民也,朴以皇质,雕以唐文,六合怡怡,比屋为仁。
壹天下之众异,齐品类之万殊。
参差同量,坏冶一陶
群生得理,庶绩其凝。
家家有以和乐,人人有以自优。
戚械藏而俎豆布,六布陈而九刑厝。
济慈兆庶,出于平易之路。
虽有力牧之略,尚父之厉,不论,奚事范、蔡?
夫广厦成而茂木畅,远求存而良马絷,阴事终而水宿藏,场功毕而大火入。
方斯之际,处士山积,学者川流,衣裳被宇,冠盖云浮
譬犹衡阳之林,岱阴之麓,伐寻抱不为之稀,艺拱把不为之数。
攸攸罔极,亦各有得。
彼采其华,我收其实。
舍之则藏,己所学也。
故进动以道,则不辞执圭而秉柱国
复静以礼,则甘糟糠而安藜藿。
夫君子非不欲仕也,耻夸毗以求举;
非不欲室也,恶登墙而搂处。
叫呼炫鬻,县旌自表,非随和之宝也。
暴智耀世,因以干禄,非仲尼之道也。
游不论党,苟以徇己,汗血竞时,利合而友。
子笑我之沈滞,吾亦病子屑屑而不已也。
先人有则而我弗亏,行有枉径而我弗随。
臧否在予,唯世所议。
固将因天质之自然,诵上哲之高训;
咏太平之清风,行天下之至顺。
惧吾躬之秽德,勤百亩之不耘。
絷余马以安行,俟性命之所存。
孔子起威于夹谷,晏婴发勇于崔杼
曹刿举节于柯盟,卞严克捷于强御;
范蠡错势于会稽伍员树功于柏举;
鲁连辩言以退燕,包胥单辞而存楚
唐县华颠以悟秦,甘罗童牙而报赵;
原衰见廉于壶飧,宣孟收德于束脯;
吴札结信于丘木,展季效贞于门女;
颜回明仁于度谷,和显义于赵武
仆诚不能编德于数者,窃慕古人之所序(《后汉·崔骃传》,又略见「艺文类聚」二十五)」。
答客诗 东汉 · 桓麟
四言诗
文士传曰:麟伯父乌。官至太尉。麟年十二。在座。乌告客曰:吾此弟子。知有异才。殊能作诗。客乃作《诗》曰云云。庄声答曰:
邈矣甘罗,超等绝伦。
伊彼杨乌,命世称贤。
嗟予蠢弱,殊才伟年。
仰惭二子,俯愧过言(○《类聚》三十一。《御览》三百八十五、五百十二。《诗纪》三。)
附:客示桓麟诗:甘罗十二。杨乌九龄。昔有二子。今则桓生。参差等踪。异世齐名。(○《御览》五百十二。《诗纪》三。又《类聚》三十一、《御览》三百八十五并引龄、二韵。)
司空荀爽述赞 东汉末 · 杨修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一
生应正性,体含中和,笃诚宣于初言,晚允朗于始察。
是以在童龀而显奇,渐一纪则布名。
须幼之可师,甘罗之少者,何以逾公之性量乎?
砥心《六经》,探索道奥,瞻乾坤而知阴阳之极,载而集之,独说十万余言,士林景附,群英式慕,由毛羽之宗鹏鸾,众山之仰五岳也。
昔楚思叔敖而作歌,郑讴子产而兴叹,瞻望弗及,作词告思。
词曰:
爰在大汉,挺荀作贞。
其德允明,诞发幼龄。
行蠲体洁,如玉之莹。
确乎其志,乃励乃清。
遂陟司空,天子是毗。
惟君之德,朋僚所咨。
清水平土,茂哉是力。
将混六合,绳以正直。
散以礼乐,风以道德(《艺文类聚》四十七)
奏记益州刘焉任安 蜀汉 · 秦宓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一
昔百里、蹇叔以耆艾而定策,甘罗子奇以童冠而立功,故《书》美黄发,而《易》称颜渊,固知选士用能,不拘长幼,明矣。
乃者以来,海内察举,率多英隽而遗旧齿,众论不齐,异同相半,此乃承平之翔步,非乱世之急务也。
夫欲救危抚乱,修己以安人,则宜卓荦超伦,与时殊趣,震惊邻国,骇动四方,上当天心,下合人意,天人既和,内省不疚,虽遭凶乱,何忧何惧!
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于真?
处士任安,仁义直道,流名四远,如今见察;
则一州斯服。
伊尹,不仁者远;
何武贡二龚,双名竹帛。
故贪寻常之高,而忽万仞之嵩;
乐面前之饰,而忘天下之誉,斯诚往古之所重慎也。
甫欲凿石索玉,剖蚌求珠,今乃随、和炳然,有如蛟日,复何疑哉!
诚知昼不操烛,日有余光,但余情区区,贪陈所见(《蜀志·秦宓传》)
张翔字元凤(《三国志·许靖传》评注) 其十六 曹魏 · 蒋济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三
太史迁云,颜回虽笃行,不遇仲尼,不能彰其名也。
故五尺之童,德拟大圣,使在他门,未或及此也。
甘罗六岁,获河东五城,万乘郊迎而佩印,虽所弘非道义,然当秦之时,染诈谖之风也。
使在孔门,治之训,亦可闻一知十孚?
曰未必也。
昔齐欲伐鲁,求说陈常,而孔子不许,遂使子贡
子贡一出,破齐强晋,亡吴霸越存鲁也。
颜子,程智比才,相校以十;
至于此事,而不使也(《御览》四百四十七)
大将军曹爽书荐裴秀 曹魏 · 毌丘俭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
生而岐嶷,长蹈自然,玄静守真,性入道奥,博学强记,无文不该,孝友著于乡党,高声闻于远近。
诚宜弼佐谟明,助和鼎味,毗赞大府,光昭盛化。
非徒子奇甘罗之俦,兼包游、夏、之美(《晋书·裴秀传》。时俭为度辽将军。)
白发赋 西晋 · 左思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四
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虽非青蝇,秽我光仪。
策名观国,以此见疵。
将拔将镊,好爵是縻。
白发将拔,惄然自诉。
禀命不幸,值君年暮。
逼迫秋霜,生而皓素。
始览明镜,惕然见恶。
朝生昼拔,何罪之故?
子观橘柚,一皓一晔。
贵其素滑匪尚绿叶。
愿戢子之手,摄子之镊。
咨尔白发,观世之涂。
靡不追荣,贵华贱枯。
赫赫阊阖,蔼蔼紫庐。
弱冠来仕,童髫献谟。
甘罗乘轸,子奇剖符。
英英,高论云衢
拔白就黑,此自在吾。
白发临欲拔,瞑目号呼:「何我之冤!
何子之误!
甘罗自以辩惠见称,不以发黑而名著;
贾生自以良才见异,不以乌鬓而后举。
闻之先民,国用老成。
二老归周,周道肃清。
四皓佐汉,汉德光明。
何必去我,然后要荣。
咨尔白发,事各有以。
尔之所言,非不有理。
曩贵耆耋,今薄旧齿,皤皤荣期,皓首田里。
虽有二毛,河清难俟。
随时之变,见叹孔子
发乃辞尽,誓以固穷。
昔临玉颜,今从飞蓬
发肤至昵,尚不克终。
聊用拟辞,比之国风(《艺文类聚》十七,《御览》三百七十三。)
客示桓麟 魏晋 · 无名氏
四言诗 押词韵第十一部
甘罗十二,杨乌九龄。
昔有二子,今则桓生
参差等踪,异世齐名(○《御览》五百十二。《诗纪》三。又《类聚》三十一、《御览》三百八十五并引龄、生二韵。)
刘景晖九岁且赦后不合死坐议 北魏 · 崔纂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十
景晖云能变为蛇雉。
此乃傍人之言。
虽杀晖为无理,恐赦晖复惑众。
是以依违,不敢专执。
当今不讳之朝,不应行无罪之戮。
景晖九岁小儿,口尚乳臭,举动云为,并不关已,月光之称,不出其口,皆奸吏无端,横生粉墨
所谓为之者巧,杀之者能。
若以妖言惑众,据律应死。
然更不破阙惑众,赦令之后,方显其囗,律令之外,更求其罪。
赦律何以取信于天下,天下焉得不疑于赦律乎?
《书》曰:「与杀无辜,宁失有罪」。
又案法例律:八十已上,八岁已下,杀伤论坐者上请。
议者谓悼耄之罪,不用此律。
愚以老智如尚父,少惠甘罗,此非常之士,可如其议。
景晖愚小,自依凡律(《魏书·刑罚志》:「熙平中廷尉卿裴延俊上言:月光童子刘景晖妖言惑众,事在赦后,合死坐。正崔纂以为。」)
奉和张大夫戏示青山郎 中唐 · 韦应物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引用典故:添十岁为相 竹马
天生逸世姿,竹马不曾骑。
览卷冰将释,援毫露欲垂。
金貂传几叶,玉树长新枝。
荣禄何妨早,甘罗亦小儿。
机论 唐 · 冯用之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
机者机也。
经纬天下。
织综人事而已矣。
机者微也。
发之至微。
用之至广。
大人行之。
则合于道。
细人窃之。
则阶于乱。
合道所以济世。
阶乱所以灭身。
济世。
机之利者也。
灭身。
机之害者也。
知利而不知害。
虽去其害。
害必悦之。
知害而不知利。
虽就其利。
利必违之。
知利而知害。
知去而知就。
其惟圣人乎。
文王武王
知机之君也。
箕子周公
知机之臣也。
夫三才设位。
而机行乎其中矣。
得之者
失之者亡。
善用则集乎百祥。
昧用则来乎百殃。
故天之一发。
龙蛇为之起陆
人之一发。
天地为之反覆。
范蠡善用也。
勾践以之克霸。
无极昧用也。
楚国于焉殄瘁。
至哉斯术也。
莫不以合义为本。
趣时为用。
苟悖于义。
则悦随者寡。
未逢其时。
则虚其事。
稽其取与离合之际。
可谓神矣。
离娄之目不可视。
乌获之力不可制。
南金之利不可断。
迅雷之声不可及。
夫神器至重也。
尧不与子。
而禅于舜。
盖取圣之机也。
舜不让丹朱
而复禅禹。
盖取时之机也。
兄弟至亲。
周公离于
取贤之机也。
秦越之疏。
嬴氏合于由余
取霸之机也。
设令尧与丹朱而弃舜。
亿兆之心。
竟归于虞。
则不谓之圣帝矣。
舜忘大义而顾小节。
不承尧而禅禹。
则不谓之明君矣。
周公而不戮。
必坠文武之业。
则不谓之贤臣矣。
秦伯鄙由余而不用。
必失四方之士。
则不谓之霸主矣。
天下虽闻之而不可知。
虽见之而不可测。
善为国者。
偃师焉。
民如幻也。
欲之动。
欲之静。
机在于我。
岂当不悦乎。
善为君者。
造父焉。
人犹马也。
欲之东。
欲之西。
策在于我。
岂有能违乎。
经曰。
不独亲其亲。
则天下皆亲。
不独子其子。
则天下皆子。
富哉是机也。
我以天下为亲为子。
天下孰不以我为亲为子乎。
夫然。
故灾害不生。
祸乱不作。
此圣人之旨也。
则知欲安者必先安于人。
欲利者必先利于人。
安人而人不安之。
能利人而人不利之者。
未之有也。
汉祖入关。
不行杀戮。
善安人也。
秦室宝货。
悉分士卒。
善利人也。
卒收天下之心。
享天下之福。
此圣人之作也。
项籍反是而亡。
不亦宜乎。
善为臣者。
不厚于身。
而厚于君。
不润于室。
而润于国。
厚于君忠也。
润于国公也。
既忠且公。
君其薄之哉。
民其怨之哉。
禄位其去之哉。
虽不厚于身。
而身自厚矣。
不润于室。
而室自润矣。
此君子之为也。
酂侯处位而举淮阴
厚君者也。
入秦不取金璧而取图籍。
润国者也。
故能位冠三杰。
声流万古。
韩信忌剋郦生
殛逐田横
欲有功而自厚。
贪赏而自润。
贻伊戚
云梦生擒。
夫域中至大之谓道。
天下至赜之谓机。
有道无机。
守死而一身独善。
有机无道。
好谋而彝伦攸斁。
伯夷叔齐
守死也。
岂谓亿兆涂炭。
周武哉。
李斯赵高
好谋也。
岂知刑政酷毒。
失民心哉。
机道相须。
尽善尽美。
然而发机之要。
实资于时。
故进而得时。
亦机也。
退而得时。
亦机也。
取而得时。
亦机也。
舍而得时。
亦机也。
语而得时。
亦机也。
默而得时。
亦机也。
进得其时则有利。
伊尹干汤是也。
退得其时则无闷。
二疏辞禄是也。
取得其时则必获。
甘罗陟相是也。
舍得其时则元吉
泰伯去吴是也。
语得其时则见信。
傅说是也。
默得其时则保身。
微子是也。
故进不相时则凶。
晁错所以见诛也。
退不相时则祸。
白起所以伏剑也。
取不相时则招吝。
许伐郑也。
舍不相时则有悔。
虞弃虢也。
语不相时则殆辱。
薛冶谏其君也。
默不相时则受谤。
子家从其贼也。
所以失之毫釐。
差之千里。
故君子得其机。
则仇雠变为心腹。
况其恩者乎。
失其机。
则亲昵反为勍敌。
况其疏者乎。
桓用雠。
能尽管仲之谋。
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卫懿好鹤。
失于臣下之望。
国之有难。
士卒不战。
夫如是。
则一得一失。
易如反掌。
一兴一亡。
疾如旋踵。
为国家者。
可不务乎。
或曰。
老氏云。
治国国之贼。
不以治国国之福。
然则非机邪。
机非邪。
答曰。
机者生于智者也。
智者随其性者也。
大人君子。
得其远者大者。
为而不有。
功成不居。
使天下熙熙然若登春台。
如享太牢。
知帝力
故为国之福。
非谓其无虑无思。
兀兀然如草木鸟兽。
而能治国者也。
细人曲士。
得其小者近者。
嗜欲系焉。
矜伐在焉。
是非生焉。
争斗兴焉。
故为国之贼。
圣人虑百世之后。
善人少而不善人多。
垂此元言。
盖抑扬之旨也。
且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不仁之仁。
岂非机邪。
国不用机。
以克永世
匪我攸闻。
夫茫茫六经。
万机之圃。
昭昭前史。
万机之鉴。
仲尼云。
知几其神乎。
有旨哉。
有旨哉。
与杨诲之疏解车义第二书811年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五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张操来。
致足下四月十八日书。
始复去年十一月书。
言说车之说及亲戚相知之道。
是二者。
吾于足下。
固具焉不疑。
又何逾岁时而乃克也。
徒亲戚。
不过欲其勤读书。
决科求仕。
不为大过。
如斯已矣。
告之而不更则忧。
忧则思复之。
复之而又不更则悲。
悲则怜之。
何也。
戚也。
安有以孔子所传者。
而往责焉者哉。
徒相知。
则思责以孔子所传者。
就其道施于物斯已矣。
告之而不更则疑。
疑则思复之。
复之而又不更则去之。
何也。
外也。
安有以忧悲且怜之之志。
而强役焉者哉。
吾于足下。
固具是二道。
虽百复之。
亦将不巳。
况一二。
敢怠于言乎。
仆之言车也。
以内可以守。
外可以行其道。
今子之说曰。
柔外刚中。
子何取于车之疏耶。
果为车。
柔外刚中。
则未必不为弊车。
果为人。
柔外刚中。
则未必不为恒人。
夫刚柔无常位。
皆宜存乎中。
有召焉者在外。
则出应之。
应之咸宜。
谓之时中。
然后得名为君子。
必曰外恒柔。
则遭夹谷武子之台。
及为蹇蹇匪躬。
以革君心之非。
庄以莅乎人。
君子其不克欤。
中恒刚。
则当下气怡色。
济济切切。
哀矜淑问之事。
君子其卒病欤。
吾以为刚柔同体。
应变若化。
然后能志乎道也。
今子之意近是也。
其号非也。
内可以守。
外可以行其道。
吾以为至矣。
而子不欲焉。
是吾所以惕惕然忧且疑也。
今将申告子以古圣人之道。
书之言尧曰允恭克让。
言舜曰温恭允塞。
禹闻善言则拜。
汤乃改过不吝。
高宗曰启乃心沃朕心。
惟此文王
小心翼翼。
日昃不暇食。
坐以待旦
武王引天下诛而代之位。
其意宜肆。
而曰予小子不敢荒宁
周公践天子之位。
握发吐哺
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
其弟子言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今吾子曰自度不可能也。
然则自以下。
与子果异类耶。
乐放弛而愁检局。
虽圣人与子同。
圣人能求诸中以厉乎巳。
久则安乐之矣。
子则肆之。
其所以异乎圣者。
在是决也。
若果以圣与我异类。
则自以下。
皆宜纵目卬鼻。
四手八足。
鳞毛羽鬣。
飞走变化。
然后乃可。
苟不为是。
则亦人耳。
而子举将外之耶。
若然者。
圣自圣。
贤自贤。
众人自众人。
咸任其意。
又何以作言语。
立道理。
千百年天下传道之。
是皆无益于世。
独遗好事者藻缋文字。
以矜世取誉。
圣人不足重也。
故曰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吾以子近上智。
今其言曰自度不可能也。
则子果不能为中人以上耶。
吾之忧且疑者以此。
凡儒者之所取。
大莫尚孔子
孔子七十而纵心。
彼其纵之也。
不踰矩而后纵之。
子年有几。
自度果能不踰矩乎。
而遽乐于纵也。
傅说曰。
惟狂克念作圣。
今夫狙猴之处山。
叫呼跳梁。
其轻躁狼戾异甚。
然得而絷之。
未半日。
则定坐求食。
唯人之为制。
其或优人得之。
加鞭箠。
狎而扰焉。
跪起趋走。
咸能为人所为者。
未有一焉狂奔掣顿。
踣弊自绝。
故吾信夫狂之为圣也。
今子有贤人之资。
反不肯为狂之克念者。
而曰我不能。
舍子其孰能乎。
孟子之所谓不为也。
非不能也。
凡吾之致书为车。
皆圣道也。
今子曰我不能为车之
但当则法圣道而内无愧。
乃可长久。
呜呼。
吾车之
果不为圣道耶。
吾以内可以守外可以行其道告子
今子曰我不能剪剪拘拘以同世取荣。
吾岂教子为剪剪拘拘者哉。
子何考吾车之不详也。
吾之所云者。
其道自高宗武周公孔子皆由之。
而子不谓圣道。
抑以吾为与世同波。
工为剪剪拘拘者。
以是教已。
迷吾文。
而悬定吾意。
甚不然也。
圣人不以人废言。
吾虽少时与世同波。
然未尝剪剪拘拘也。
又子自言处众中偪侧扰攘。
欲弃去不敢。
犹勉强与之居。
苟能是。
何以不克为车之耶。
忍污杂嚣哗。
尚可恭其体貌。
逊其言辞。
何故不可吾之
吾未尝为佞且伪。
其旨在恭宽退让。
以售圣人之道及乎人。
如斯而已矣。
之让。
高宗之戒。
文王之小心。
武王之不敢荒宁
周公吐握
孔子之六十九未尝纵心。
彼七八圣人者。
所为若是。
岂恒愧于心乎。
慢其貌。
肆其志。
茫洋而后言。
偃蹇而后行。
道人是非。
不顾齿类。
人皆心非之。
曰是礼不足者。
甚且见骂。
如是而心反不愧耶。
圣人之礼让。
其且为伪乎。
为佞乎。
今子又以行险为车之罪。
夫车之为道。
岂乐行于险耶。
度不得已而至乎险。
期勿败而已耳。
夫君子亦然。
不求险而利也。
故曰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
国无道。
其默足以容。
不幸而及于危乱。
期勿祸而已耳。
且子以及物行道为是耶非耶。
伊尹以生人为已任。
管仲衅浴以伯济天下。
孔子仁之。
凡君子为道。
舍是宜无以为大者也。
今子书数千言。
皆未及此。
则学古道为古辞。
尨然而措于世。
其卒果何为乎。
是之不为。
甘罗终军以为慕。
弃大而录小。
贱本而贵末。
夸世而钓奇
苟求之于后世。
以圣人之道为不若二子。
仆以为过矣。
甘罗者。
左右反覆。
得利弃信。
使秦背燕之亲己。
而反与赵合。
以致危于燕。
天下是以益知秦无礼不信。
函谷关若虎豹之窟。
罗之徒实使然也。
子而慕之。
非夸世欤。
终军者。
诞谲险薄。
不能以道匡汉主好战之志。
视天下之劳。
若观蚁之移穴。
玩而不戚。
人之死于胡越者。
赫然千里。
不能谏而又纵臾之。
已则决起奋怒。
掉强越。
挟淫夫。
以媒老妇。
欲蛊夺人之国。
智不能断。
而俱死焉。
是无异卢狗之遇嗾。
呀呀而走。
不顾险阻。
唯嗾者之从。
何无已之心也。
子而慕之。
钓奇欤。
二小子之道。
吾不欲吾子言之。
孔子曰。
是闻也。
非达也。
使二小子及孔子氏。
曾不得与琴张牧皮狂者之列。
是固不宜以为的也。
且吾子之要于世者。
处耶出耶。
主上以圣明进有道。
兴大化。
枯槁伏匿缧锢之士。
皆思踊跃洗沐。
期辅
万一有所不及。
丈人方用德艺。
达于邦家。
大官以立于天下。
吾子虽欲为处。
何可得也。
则固出而已矣。
将出于世而仕。
未二十而任其心。
吾为子不取也。
冯妇好搏虎。
卒为善士。
周处狂横。
一旦改节。
皆老而自克。
今子素善士。
年又甚少。
血气未定。
而忽欲为阮咸嵇康之所为。
守而不化。
不肯入之道。
此甚未可也。
吾意足下所以云云者。
恶佞之尤。
而不悦于恭耳。
观过而知仁。
弥见吾子之方其中也。
其乏者独外之圆耳。
屈子曰。
惩于羹者而吹齑。
吾子其类是欤。
佞之恶。
而恭反得罪。
圣人所贵乎中者。
能时其时也。
苟不适其道。
则肆与佞同。
山虽高。
水虽下。
其为险而害也。
要之不异。
足下当取吾说车。
申而复之。
非为佞而利于险也明矣。
吾子恶乎佞。
而恭且不欲。
今吾又以圆告子
则圆之为号。
固子之所宜甚恶。
方于恭也。
又将千百焉。
然吾所谓圆者。
不如世之突梯苟冒
以务利乎己者也。
固若轮焉。
非特于可进也。
锐而不滞。
亦将于可退也。
安而不挫。
欲如循环之无穷。
不欲如转丸之走下也。
乾健而运。
离丽而行。
夫岂不以圆克乎。
而恶之也。
吾年十七求进士
四年乃得举。
二十四求博学宏词科
二年乃得仕。
其间与常人为偫辈数十百人。
当时志气类足下。
时遭讪骂诟辱。
不为之面。
则为之背。
积八九年。
日思摧其形。
锄其气。
虽甚自挫折。
然已得号为狂疏人矣
及为蓝田
留府庭。
旦暮走谒于大官堂下。
与卒伍无别。
居曹则俗吏满前。
更说买卖商算赢缩。
又二年为此。
度不能去。
益学和其光。
同其尘。
虽自以为得。
然已得号为轻薄人矣
及为御史郎官
自以登朝廷。
利害益大。
愈恐惧思欲不失色于人。
虽戒砺加切。
然卒不免为连累废逐。
犹以前时遭狂疏轻薄之号。
既闻于人。
为恭让未洽。
故罪至而无所明之。
永州七年矣。
蚤夜惶惶
追思咎过往来甚熟。
孔子之道亦熟。
益知出于世者之难自任也。
今足下未为仆向所陈者。
宜乎欲任己之志。
此与仆少时何异。
然循吾向所陈者而由之。
然后知难耳。
今吾先尽陈者。
不欲足下如吾更讪辱
被称号。
已不信于世。
而后知慕中道。
费力而多害。
故勤勤焉云尔而不巳也。
子其详之熟之。
无徒为烦言往复。
幸甚。
又所言书意有不可者。
令仆专专为掩匿覆盖之。
慎勿与不知者道。
此又非也。
凡吾与子往复。
皆为言道。
道固公物。
非可私而有。
假令子之言非是。
则子当自求暴扬之。
使人皆得刺列。
卒采其可者。
以正乎已。
然后道可显达也。
今乃专欲覆盖掩匿。
是固自任其志而不求益者之为也。
士传言。
庶人谤于道。
子产之乡校不毁。
独何如哉。
君子之过。
如日月之蚀。
又何盖乎。
是事吾不能奉子之教矣。
幸悉之。
足下所为书言文章极正。
其辞奥雅。
后来之驰于是道者
吾子且以为蒲捎駃騠。
何可当也。
其说韩愈处甚好。
其他但用庄子国语文字太多。
反累正气。
果能遗是。
则大善矣。
忧闵废锢。
悼籍田之罢。
意思恳恳。
诚爱我厚者。
吾自度罪大。
敢以是为欣且戚耶。
但当把锄荷锸。
决溪泉为圃以给茹。
其隙则浚沟池。
艺树木。
行歌坐钓。
望青天白云。
以此为适。
亦足老死。
无戚戚者。
时时读书。
不忘圣人之道。
已不能用。
有我信者。
则以告之。
朝廷更宰相来。
政事益修。
丈人日夕还北阙。
吾待子郭南亭上。
期口言不久矣。
至是当尽吾说。
今因道人行。
粗道大旨如此。
宗元白。
三台 其一 十二月辞二首 唐 · 敦煌曲子
 押真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正月年首初春。□□改故迎新。
李玄附灵求学。树下乃逢子珍。
项托七岁知事甘罗十二相秦。
若无良妻解梦。冯唐宁得忠臣。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一六四)
好道庙记856年 唐 · 段成式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丽水市好道庙
大凡非境之望。及吏无著绩。
冒配于社。皆曰淫祠。
然肸蚃感通。无方不测。
神有所胪。鬼有所归。
苟不乏主。亦不为厉。
或降而观祸。格而飨德。
能为云雷。诛殛奸凶。
俾苗之硕。俾货之阜。
緤魃籍虎。磔蝮与蛊。
可以尸祝者。何必著诸祀典乎。
缙云郡之东南十五里。抵古祠曰好道。
询于旧云。置自后周。
莫详年月。好溪本曰恶溪
时有陈氏子失名。尝任永嘉长史
秩满北归。卒于溪阴。
意乎骨青独勇。目紫方视。
负垂冠之一敌。耻结绶于千石。
赍志就木。竟不呼医。
泰山伍伯。敦道而行。
昊天藏吏。请告而返。
何魂不敛于秋柏。气不散于焄蒿。
伯有见怪。据传巫语。
是时陆擅蛇虎。水制蛟螭。
道茀路绝。一境相恐。
吏民始为建庙。木人长史
徒俨衣冠。桐郎诸侯。
未加印绶。州内昉定。
畏涂坦夷。安流涟漪。
遂名溪曰好溪。路曰好道。
里人因以署庙焉。计其岁月。
踰六甲子矣。庙据水之阳。
有堂一区。连甍四注。
庭幅甚。图像偶像。
观怪多骇。缯罩旋风。
楮钱流苏。马窃衔而欲蹀。
犬摇鋂而欲嗾。神状凭怒。
帻而褒衣。詟伏寇厉。
政在阿堵。其匡床古媛。
(荅皿)南帝女郎也。萱支纺绩。
狎十巫之语言。甘罗伯求
遵五路以巡逻。阖境毕事。
咸若户到。致敬不渎。
徼福有徵。岂同度朔地衰。
蒋山灵歇。予大中九年到郡。
越月方谒。至十年夏旱。
悬祭沈祀。毒泉亹石。
初无一应。始齐沐诣神。
以诚附篿。一掷而吉。
其日远峰殷雷。犯电焮云。
半夜连震。大雨如瀑。
自一更至二更。中如散丝。
迟明稍止。沟塍涌汎。
斥卤沈淖。信宿又作。
梓潼之祠纳著。王门之庙输⿰(石替)
事岂虚传欤。以后涉旬不雨。
田无荫者。复惧。
再命大将郑达一杯直祝。来日雨一时。
阴一夕。田苗斗长。
其长隐隐。巨葆。
禾长稠。菽多旋。
麻疏节。农夫大庆。
乃撰日而祭焉。标二牲首。
杳列方丈。参乎舍
彻犬以鱼。乾松阳之鲞。
映石亭之●(鱼𭥐)。蟹螯⿱(制虫)额。
备海错之珍。三菁七菹。
殚陆毛之品。酹泥九酝。
沥溜十浆。伐鼓交符。
笙竽狂会。巫忽嚏云。
神大喜。因效神轩渠焉。
手又为迎神曲。著辞七章。
俾优巫踏之。予学儒外。
游心释老。每远神订鬼。
初无所信。常希命不付于管辂
性不劳于郭璞。至于夷坚异说。
阴阳怪书。一览辄弃。
自临此郡。郡人尚鬼。
病不呼医。或拜馌墦间。
火焚褚镪。故病患率以钓为名。
有天钓树钓檐钓。所治曰吹曰方。
其病多巳。予晓之不回。
抑知元规忘解牛。太真因燬犀。
悉能为祸。前史所著。
以好道州人所向。不得不为百姓降志枉尺。
非矫举以媚神也。因肆笔直书。
用酬神之不予欺。大中岁在景子季秋中丁日建。
偶题 唐 · 杜牧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引用典故:君章才 添十岁为相
甘罗昔作丞相子政曾为汉辇郎
千载更逢王侍读,当时还道有文章。
李处士 唐 · 秦韬玉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引用典故:封侯骨
吕望甘罗道已彰,只凭时数为门(一作开)张。
世涂必竟皆应定,人事都来不在忙。
要路强干情本薄,旧山归去意偏长。
因君指似封侯骨,渐拟回头别醉乡(一作凤凰)
小儿诗 唐 · 路德延
五言排律 押先韵
引用典故:甘罗作相 项橐称师
情态任天然,桃红两颊鲜。
乍行人共看,初语客多怜。
臂膊肥如,肌肤软胜绵。
长头才覆额,分角渐垂肩。
散诞无尘虑,逍遥占地仙。
排衙朱阁(一作榻)上,喝道画堂前。
合调歌杨柳,齐声踏采莲。
走堤行细雨,奔巷趁轻烟。
嫩竹乘为马,新蒲折(一作掉)作鞭。
莺雏金旋系,猫(一作猧)自䌽丝牵。
拥鹤归晴岛,驱鹅入暖泉。
杨花争弄雪,榆叶共收钱。
锡镜当胸挂,银珠对耳悬。
头依苍鹘裹,袖学柘枝揎。
酒殢丹砂暖,催小玉煎。
频邀筹箸挣(一作插),时乞绣针穿。
宝箧拿红豆,妆奁拾翠钿。
戏袍披按褥,劣(一作尖)帽戴靴毡。
展画趍三圣,开屏笑七贤。
贮怀青杏小,垂额绿荷圆。
惊滴沾罗泪,娇流污锦涎。
倦书饶娅姹,憎药巧迁延。
弄帐鸾绡映,藏衾凤绮缠。
指敲迎使鼓,筋拨赛神弦。
帘拂鱼钩动,筝推雁柱偏。
棋图添路画,笛管欠声镌。
恼客初酣睡,惊僧半入禅。
寻蛛穷屋瓦,探雀遍楼椽。
抛果忙开口,藏钩乱出拳。
夜分围榾柮,朝聚打鞦韆。
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
互誇轮水碓,相教放风旋。
旗小裁红绢,书幽截碧笺。
远铺张鸽网,低控射蝇弦。
(一作吉)语时时道,谣歌处处传。
匿窗眉乍曲,遮路臂相连。
斗草当春径,争毬出晚田。
傍慵独坐,花底困横眠。
等鹊前篱畔,听蛩伏砌边。
傍枝粘舞蝶,隈树捉鸣蝉。
平岛誇趫上,层崖逞捷缘。
嫩苔车迹小,深雪履痕全。
竞指云生岫,齐呼月上天。
蚁窠寻径斸,蜂穴绕阶填。
樵唱回深岭,牛歌下远川。
垒柴为屋木,和土作盘筵。
险砌高台石,危跳峻塔砖。
忽升邻舍树,偷上后池船。
项橐称师日,甘罗作相年。
明时方任(一作在)德,劝尔减狂颠。
压座文 其三 后晋至后周 · 释圆鉴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设使身成童子儿,年登七八髻双垂。
父怜编草为马,母惜胭脂黛染眉。
女即使闻周氏教,儿还教念百家诗。
算应未及甘罗贵,早被无常暗里追。
谏论(上) 北宋 · 苏洵
 出处:全宋文卷九二五、《苏老泉先生全集》卷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二九、《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七、《文编》卷三○、《荆川稗编》卷九○、《文章辨体汇选》卷五一五、《渊鉴类函》卷二九七、《古今图书集成》官常典卷七○○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
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
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
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
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仲尼之说非乎?
曰:仲尼之说,纯乎经者也;
吾之说,参乎权而归乎经者也。
如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为者,吾百谏而百听矣,况虚己者乎?
不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若者,吾百谏而百不听矣,况逆忠者乎?
然则奚术而可?
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
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
请备论其效。
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
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
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
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
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
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
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
赵卒以两贤王之意语燕,而立归武臣。
此理而谕之也。
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
武公以麋虎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
鲁连以烹醢惧垣衍,而不果帝秦。
此势而禁之也。
田生以万户侯张卿,而刘泽封;
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
邹阳以爱幸悦长君,而梁王释。
此利而诱之也。
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
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
郦生以助秦凌汉,而沛公辍洗听计。
此激而怒之也。
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蒯通以娶妇悟齐相,此隐而讽之也。
五者,相倾险诐之论。
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
何则?
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
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
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
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
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
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
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
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
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
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
苏秦张仪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甘罗庆历五年作)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二一、《司马公文集》卷七三
甘罗以稚子名显于世,非有它奇略,正以势力恐张唐耳。
虽云慧敏,然君子治世,无所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