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上书谏伐南越 西汉 · 淮南王安
 出处:全汉文 卷十二
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缓刑罚,薄赋敛,哀鳏寡,恤孤独,养耆老,振匮乏,盛德上隆,和泽下洽,近者亲附,远者怀德,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
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越,方外之地,剪发文身之民也。
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
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非强弗能服,威弗能制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
故古者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远近势异也。
自汉初定以来七十二年,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
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一。
得其地,不可郡县也;
攻之,不可暴取也。
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阻险林丛。
弗能尽者。
视之若易,行之甚难。
天下赖宗庙之灵,方内大宁戴白之老不见兵革,民得夫妇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
人名为藩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用,不给上事
自相攻击,而陛下发兵救之,是反以中国而劳蛮夷也。
且越人愚戆轻薄,负约反覆,其不用天子之法度,非一日之积也。
一不奉诏,举兵诛之,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
间者,数年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赖陛下德泽振救之,得毋转死沟壑。
四年不登,五年复蝗,民生未复。
今发兵行数千里,资衣粮,入越地,舆桥而逾领,柁舟而入水,行数百千里,夹以深林丛,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夏月暑时,欧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曾未施兵接刃,死伤者必众矣。
前时南海王反,陛下先臣使将军间忌将兵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
后复反,会天暑多雨,楼船卒水居击棹,未战而疾死者过半。
亲老涕泣,孤子啼号,破家散业,迎尸千里之外,裹骸骨而归。
悲哀之气数年不息,长老至今以为记。
曾未入其地而祸已至此矣。
臣闻军旅之后,必有凶年,言民之各以其愁苦之气,薄阴阳之和,感天地之精,而灾气为之生也。
陛下德配天地,明象日月,恩至禽兽,泽及草木,一人有饥寒,不终其天年而死者,为之凄怆于心。
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渍山谷,边境之民,为之早闭晏开,朝不及夕,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不习南山地形者,多以越为人众兵强,能难边城
淮南全国之时,多为边吏,臣窃闻之,与中国异。
限以高山,人迹所绝,车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内也。
其入中国,必下领水,领水之山峭峻,漂石破舟,不可以大船载食粮下也。
人欲为变,必先田馀干界中,积食粮,乃入伐材治船。
边城诚谨,越人有入伐材者,辄收捕,焚其积聚,虽百越,奈边城何!
且越人绵力薄材,不能陆战,又无车骑弓弩之用,然而不可入者,以保地险,而中国之人不能其水土也。
臣闻越甲卒不下数十万,所以入之,五倍乃足,挽奉饷者,不在其中。
南方暑湿,近瘅热,暴露水居,蝮蛇蠚生,疾疠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虽举越国而虏之,不足以偿所亡。
臣闻道路言,闽越王弟甲弑而杀之,甲以诛死,其民未有所属。
陛下若欲来内,处之中国,使重臣临存,施德垂赏以招致之,此必携幼扶老以归圣德。
若陛下无所用之,则继其绝世,存其亡国,建其王侯,以为畜越,此必委质为藩臣,世共贡职。
陛下以方寸之印,丈二之组,填抚方外,不劳一卒,不顿一戟,而威德益行。
今以兵入其地,此必震恐,以有司为欲屠灭之也,必雉兔逃入山林险阻。
背而去之,则复相群聚;
留而守之,历岁经年,则士卒罢倦,食粮乏绝,男子不得耕稼树种,妇人不得纺绩织纫,丁壮从军,老弱转饷,居者无食,行者无粮。
民苦兵事,亡逃者必众,随而诛之,不可胜尽,盗贼必起。
臣闻长老言,秦之时尝使尉屠睢击越,又使监禄凿渠通道。
越人逃入深山林丛,不可得攻。
留军屯守空地,旷日引久,士卒劳倦,越出击之。
兵大破,乃发适戍以备之。
当此之时,外内骚动,百姓靡敝,行者不还,往者莫反,皆不聊生,亡逃相从,群为盗贼,于是山东之难始兴,此老子所谓「师之所处,荆棘生之」者也。
兵者凶事,一方有急,四面皆从。
臣恐变故之生,奸邪之作,由此始也。
《周易》曰:「高宗伐鬼方,三年而克之」。
鬼方小蛮夷,高宗,殷之盛天子也。
以盛天子伐小蛮夷,三年而后克,言用兵之不可不重也。
臣闻天子之兵,有征而无战,言莫敢较也。
如使越人蒙侥幸以逆执事之颜行,厮舆之率有一不备而归者,虽得越王之首,臣犹窃为大汉羞之。
陛下以四海为境,九州为家,八薮为囿,江汉为池,生民之属,皆为臣妾。
人徒之众,足以奉千官之共,租税之收,足以给乘舆之御。
玩心神明,秉执圣道,负黼衣,冯玉几,南面而听断,号令天下,四海之内,莫不响应。
陛下垂德惠以覆露之,使元元之民安生乐业,则泽被万世,传之子孙,施之无穷。
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也,夷狄之地,何足以为一日之间,而烦汗马之劳乎!
《诗》云:「王犹允塞,徐方既来」。
言王道甚大,而远方怀之也。
臣闻之,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愚者言而智者择焉。
臣安得为陛下守藩,以身为鄣蔽,人臣之任也。
边境有警,爱身之死而不毕其愚,非忠臣也。
臣安窃恐将吏之以十万之师为一使之任也(《汉书·严助传》)
古文训传序 西汉 · 孔安国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孝经》者何也?
孝者,人之高行,经,常也。
自有天地人民以来,而孝道著矣。
上有明王,则大化滂流,充塞六合。
若其无也,则斯道灭息。
当吾先君孔子之世,周失其柄,诸侯力争,道德既隐,礼谊又废。
至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乱逆无纪,莫之能正。
是以夫子每于闲居而叹述古之孝道也。
夫子敷先王之教于鲁之洙泗,门徒三千,而达者七十有二也。
贯首弟子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性也,至孝之自然,皆不待论而寤者也。
其馀则悱悱愤愤,若存若亡。
曾参躬行匹夫之孝,而未达天子诸侯以下扬名显亲之事,因侍坐而咨问焉,故夫子告其谊。
于是曾子喟然知孝之为大也,遂集而录之,名曰《孝经》,与《五经》并行于世。
逮乎六国,学校衰废;
秦始皇焚书坑儒,《孝经》由是绝而不传也。
汉兴,建元之和,河间王得而献之,凡十八章,文字多误,博士颇以教授
鲁恭王使人坏夫子讲堂,于壁中石函得《古文孝经》二十二章,载在竹牒,其长尺有二寸,字科斗形。
鲁三老孔子惠抱诣京师,献之天子。
天子使金马门待诏学士博士群儒从隶字写之,还子惠一通。
以一通赐所幸侍中霍光甚好之,言为口实。
时王公贵人咸神秘焉,比于禁方。
天下竞欲求学,莫能得者。
使者至鲁,辄以人事请索。
或好事者募以钱帛,用相问遗。
鲁吏有至帝都者,无不赍持以为行路之资。
故《古文孝经》初出于孔氏,而今文十八章,诸儒各任意巧说,分为数家之谊。
浅学者以当六经,其大,车载不胜,反云孔氏无《古文孝经》,欲蒙时人。
度其为说,诬亦甚矣。
吾湣其如此,发愤精思,为之训传。
悉载本文,万有言,朱以发经,墨以起传,庶后学者睹正谊之有在也。
今中秘书皆以鲁三老所献古文为正,河间王所上虽多误,然以先出之故,诸国往往有之。
汉先帝发诏称其辞者,皆言「传曰」,其实《今文孝经》也。
昔吾逮从伏生论《古文尚书》谊,时学士会云出叔孙氏之门,自道知《孝经》有师法。
其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谓为天子用乐,省万邦之风,以知其盛衰。
衰则移之以贞盛之教,淫则移之以贞固之风,皆以乐声知之,知则移之,故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也。
师旷云:「吾骤歌南风,多死声,楚必无功」。
即其类也。
且曰:「庶民之愚,安能识音,而可以乐移之乎」?
当时众人佥以为善。
吾嫌其说迂,然无以难之。
后推寻其意,殊不得尔也。
子游武城宰,作弦歌以化民。
武城下邑,而犹化之以乐,故《传》曰:夫乐以关山川之风,以曜德于广远,风德以广之,风物以听之,修诗以咏之,修礼以节之。
又曰:「用之邦国焉,用之乡人焉」。
此非唯天子用乐明矣。
夫云集而龙兴,虎啸而风起,物之相感,有自然者,不可谓毋也。
胡笳吟动,马蹀而悲;
之弹,婴儿起舞。
庶民之愚,愈于胡马与婴儿也。
何为不可以乐化之?
经又云:「其父则子说,其君则臣说,而说者以为各自其为君父之道,臣子乃说也」。
余谓不然,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
父虽不父,子不可以不子。
若君父不敬其为君父之道,则臣子便可以忿之邪?
此说不通矣。
吾为传,皆弗之从焉也(《古文孝经》日本国本)
韩非子书录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七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其本于
其为人吃,口不能道说,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李斯自以为不如。
见韩之削弱,数以书干韩王
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病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用所养,所养所用。
廉直不容于邪枉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难》五十五篇,十馀万言。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游,死不恨矣」!
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
秦因急攻韩,韩始不用,及急,乃遣韩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害之秦王曰:「,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过法诛之」。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
李斯使人遗药,令早自杀。
韩非欲自陈,不见,秦王后悔,使人赦之,已死矣(宋本不著名,疑是刘向作。)
列子书录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七
右新书定著八章,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书列子》五篇,臣向谨与长社臣参校雠,太常书三篇,太史书四篇,臣向书六篇,臣参书二篇,内外书凡二十篇,以校,除复重十二篇,定著八篇,中书多,外书少。
章乱布在诸篇中,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
及在新书有栈。
校雠从中书,已定,皆以杀青。
书可缮写。
列子者,郑人也,与郑缪公同时,盖有道者也。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
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而《穆王》《汤问》二篇,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也。
至于《力命》篇一推分命,《杨子》之篇唯贵放逸,二义乖背,不似一家之书。
然各有所明,亦有可观者。
孝景皇帝时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
及后遗落,散在民间,未有传者,且多寓言,与庄周相类,故太史公司马迁不为列传,谨第录。
臣向昧死上,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所校《列子书录》,永始三年八月壬寅(《列子》宋刻本)
关尹子书录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七
右新书著定《关尹子》九篇,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刘向言:所校中秘书《关尹子》九篇,臣校雠太常存七篇,臣本九篇,臣辄除错不可考增阙断续者九篇,成,皆杀青,可缮写。
关尹子名号关尹子,或曰关令子,隐德行,人易之,尝请老子著《道德经》上下篇,列御寇庄周皆称道家书。
篇皆寓名,有章,章首皆有「关尹子曰」四字,篇篇叙异,章章义异,其旨同。
辞与《老》《列》《庄》异,其归同。
浑质崖戾,汪洋大肆,然有式则,使人泠泠轻轻,不使人狂。
盖公授曹相国参,曹相国薨,书葬。
至孝武皇帝时,有方士来,以七篇上,上以仙处之。
淮南王安好道聚书,有此不出。
臣向父德,因治淮南王事得之。
幼好焉,寂士清人,能重爱清静,不可阙。
昧死上,永始二年八月庚子,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谨进上(此疑依托)
解难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雄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
客有难玄太深,众人之不好也,雄解之,号曰《解难》,其辞曰:
客难扬子曰:「凡著书者,为众人之所好也。
美味期乎合口,工声调于比耳。
今吾子乃抗辞幽说,闳意眇指,独驰聘于有亡之际,而陶冶大炉,旁薄群生,历览者兹年矣,而殊不寤,亶费精神于此,而烦学者于彼。
譬画者画于无形,弦者放于无声(《文选》曹子建《七启》注引作「譬若画者放于无形,弦者放于无声」)
殆不可乎?
扬子曰:「俞,若夫闳言崇议幽微之涂,盖难与览者同也。
昔人有观象于天,视度于地,察法于人者,天丽且弥,地普而深。
昔人之辞,乃玉乃金。
彼岂好为艰难哉,势不得已也。
独不见翠虬绛螭之将登乎天,必耸身于苍梧之渊。
不阶浮云,翼疾风,虚举而上升,则不能撠胶葛,腾九闳,日月之经不千里,则不能烛六合,耀八弦(《文选》刘桢《赠徐干诗》注引「自日月之经」至此同)
泰山之高不嶕峣,则不能浡滃,云而散熇蒸。
是以宓牺氏之作《易》也,绵络天地(《北堂书钞》十七制作引「伏羲作易绵络天地」)
经以八卦,文王附六爻,孔子错其象而彖其辞,然后发天地之臧,定万物之基典谟之篇,雅颂之声,不温纯深润,则不足以扬鸿烈而章缉熙。
盖胥靡为宰,寂寞为尸,大味必淡,大音必希,大语叫叫,大道低回。
是以声之眇者,不可同于众人之耳。
形之美者,不可混于世俗之目。
辞之衍者,不可齐于庸人之听。
今夫弦者(《文选》张协《七命》注引「弦」作「弦」)高张急徽,追趋逐耆,则坐者不期而附矣。
试为之施《咸池》,揄《六茎》,发《箫韶》,咏《九成》,则莫有和也。
是故钟期死,伯牙绝弦破琴,而不肯号众鼓;
夔人亡,则匠石辍斤,而不敢妄斫。
师旷之调钟,俟知音者之在后也;
孔子作《春秋》,几君子之前睹也陆绩《述玄》引「俟知音之在后;孔子作《春秋》,冀君子之将睹」。)
老聃有遗言,贵知我者希,此非其操与梅鼎祚文纪》)」。
蜀王本纪 其二十二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老子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
今为青牛观是也(《御览》一百九十一,《寰宇记》七十二。)
道德指归说目 西汉 · 严遵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二
庄子》曰:昔者老子之作也,变化所由,道德为母。
效经列首,天地为象,《上经》配天,《下经》配地,阴道八,阳道九,以阴行阳,故七十有二首。
以阳行阴,故分为上下。
以五行八,故《上经》四十而更始。
以四行八,故《下经》三十有二而终矣。
阳道奇,阴道偶,故《上经》先而《下经》后。
阳道大,阴道小,故《上经》众而《下经》寡。
阳道左,阴道右,故《上经》覆来,《下经》覆往。
反覆相过,沦为一形。
冥冥混混,道为中主。
重符列验,以见端绪。
《下经》为门,《上经》为户,智者见其经效,则通乎天地之数。
阴阳之纪,夫妇之配,父子之亲,君臣之义,万物敷矣(《秘册汇函》本)
成帝距绝祭祀方术 西汉 · 谷永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六
臣闻明于天地之性,不可惑以神怪;
知万物之情,不可罔以非类。
诸背仁义之正道,不遵《五经》之法言,而盛称奇怪鬼神,广崇祭祀之方,求报无福之祠,及言世有仙人,服食不终之药,遥兴轻举,登遐倒景,览观县圃,浮游蓬莱,耕耘五德,朝种暮获,与山石无极,黄冶变化,坚冰淖溺,化色五仓之术者,皆奸人惑众,挟左道,怀诈伪,以欺罔世主。
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
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是以明王距而不听,圣人绝而不语。
周史苌弘欲以鬼神之术,辅尊灵王,会朝诸侯,而周室愈微,诸侯愈叛。
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师,而兵挫地削,身辱国危。
秦始皇初并天下,甘心于神仙之道,遣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童女入海求仙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
汉兴新垣平、齐人少翁公孙卿栾大等,皆以仙人黄冶祭祠事鬼使物入海求神采药贵幸,赏赐累千金。
大尤尊盛,至妻公主爵位重累,震动海内。
元鼎元封之际,燕齐之间方士瞋目扼掔,言有神仙祭祀致福之术者以万数。
其后,平等皆以术穷诈得,诛夷伏辜。
至初元中,有天渊玉女、钜鹿神人、轑阳侯师张宗之奸,纷纷复起。
夫周秦之末,三五之隆,己尝专意散财,厚爵禄,竦精神,举天下以求之矣。
旷日经年,靡有毫厘之验,足以揆今。
经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惟曰不享」。
《论语》说曰:「子不语怪神」。
唯陛下距绝此类,毋令奸人有以窥朝者(《汉书·郊祀志》下:成帝末年,颇好鬼神,亦以无继嗣故,多上书言祭祀方术者。谷永说上,上善其言。)
桓子新论:祛蔽 其六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四
余尝过故陈令同二房,见其读《老子》书,言「老子用恬淡养性,致寿数百岁。
今行其道,宁能延年却老乎」?
余应之曰:「虽同形名,而质性才干乃各异度,有强弱坚脆之恣焉,爱养适用之,直差愈耳。
譬犹衣履器物,爱之则完,全之久」。
余见其旁有麻烛,而灺垂一尺所,则因以喻事。
言「精神居形体,这然烛矣。
如善扶持,随火而侧之,可毋灭而竟烛。
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又不能后然其灺。
灺犹人之耆老,齿堕发白,肌肉枯腊,而精神弗为之能润泽。
内外周遍,则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矣。
人之遭邪伤病,而不遇供养良医者,或强死,死则肌肉筋骨常若火之倾刺风而不获救护,亦道灭,则肤余干长焉余尝夜坐饥内中,然麻烛,烛半压欲灭,即自日敕视,见其皮有剥釳,乃扶持转侧,火遂度而复。
则维人身或有亏剥,剧能养慎善持,亦可以得度。
又人莫能识其始生时,则老亦死不当自知。
夫古昔平和之世,人物蒙美盛而生,皆坚强老寿,咸百年左右乃死,死时忽如卧出者,犹果物谷实,久老则自堕落矣。
后世遭衰薄恶气,娶嫁又不时,勤苦过度,是以身生子皆俱伤,而筋骨血气不充强,故多凶短折,中年夭卒。
其遇病或疾痛恻怛,然后中绝,故咨嗟赠恶,以死为大故。
齐景公美其国,嘉其乐,云:『使古而无死,何若』?
晏子曰:『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如焉』。
今不思勉广日学自通,以趋立身扬名,如但贪利长生,多求延寿益年,则惑之不解者也」。
或难曰:「以烛火喻形神恐似而非焉。
今人之肌肤时剥伤而自愈者,血气通行也。
彼蒸烛缺伤,虽有火居之,不能复全。
是以神气而生长,如火烛不能自补完,盖其所以为异也,而何欲同之」?
应曰:「火则从一端起,而人神气则于体,当从内稍出合于外,若由外腠达于内,故未必由端往也。
譬由炭火之燃赤,如水过渡之,亦小灭,然复生焉。
此与人血气生长肌肉等,顾其终极,或为炙,或为灺耳。
曷为不可以喻哉」!
余后与刘伯师夜燃脂火坐语,灯中脂索而炷樵秃,将灭息,则以示晓伯师,言人衰老亦如彼秃灯矣(《御览》八百七十作「秃炷矣」)
又为言前燃麻烛事。
伯师曰:「灯烛尽,当益其脂,易其烛。
人老衰亦如彼自蹶续」。
余应曰:「人既禀形体而立,犹彼持灯一烛,及其尽极,安能自尽易?
尽易之乃在人。
人之蹶傥亦在天,天或能为他。
其肌骨血气充强,则形神枝而久生,恶则绝伤,犹火之随脂烛多少长短为迟速矣。
欲灯烛自尽易以不能,但促敛旁脂以染渍其头,转侧蒸干,使火得安居,则皆复明焉。
及本尽者,亦无以燃。
今人之养性,或能使堕齿复生,白发更黑,肌颜光泽,如彼促脂转烛者,至寿极亦独死耳。
明者知其难求,故不以自劳;
愚者欺或,而冀获尽脂易烛之力,故汲汲不息。
又草木五谷,以阴阳气生于土,及其长大成实,实复入土而后能生。
犹人与禽兽昆虫,皆以雄雌交接相生。
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时之代谢矣。
而欲变易其性,求为异道,惑之不解者也(《弘明集》五,又略见《御览》八百七十)」。
桓子新论:闵友 其四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五
扬雄作《玄书》,以为玄者,天也,道也。
言圣贤著法作事,皆引天道以为本统,而因附属万类、王政、人事、法度,故宓羲氏谓之「易」,老子谓之「道」,孔子之「元」,而扬雄谓之「玄」。
《玄经》三篇,以纪天、地、人之道,立三体有上、中、下,如《禹贡》之陈三品。
三三而九,因以九九八十一,故为八十一卦。
以四为数,数从一至四,重累变易,竟八十一而遍,不可损益。
以三十五(当作「六」)揲之。
《玄经》五千余言,而传十三篇也(《后汉·张衡传》注,《通鉴》三十注)
桓子新论:闵友 其五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五
王公子问:「扬子云何人邪」?
答曰:「扬子云开通,能入圣道,卓绝于众。
汉兴以来,未有此人也」。
国师子骏曰:「何以言之」?
答曰:「才通著书以百数,惟太史公广大,其余皆丛残小论,不能比之子云所造《法言》《太玄经》也。
《玄经》数百年,其书必传(已下对大司空王邑纳言严尤问也,见《汉书·本传》)
世咸尊古卑今,贵所闻,贱所见也,故轻易之。
老子,其心玄远而与道合(语未竟,《本传》作「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自汉文、景之君及司马迁皆有是言。今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遇上好事,必以《太玄》次《五经》也(《论衡·超奇篇》,《文选·东京赋》注,袁彦伯三国名臣赞》,《史通·内篇·自序》,《御览》四百三十二,又六百二)」。
移书刘良 西汉 · 甄阜、梁丘赐
 出处:全汉文 卷六十二
老子不率宗族,单绔骑牛,哭且行,何足以赖哉(《后汉·赵孝王良传》注引《续汉书》)
史记论 东汉 · 班彪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三
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暨于诸侯,国自有史。
故《孟子》曰:「楚之《梼杌》,晋之《乘》,鲁之《春秋》,其事一也」。
定、哀之间,鲁君子左丘胆论集其文,作《左氏传》三十篇,又撰异同,号曰《国语》,二十篇,由是《乘》《梼杌》之事遂暗,而《左氏》《国语》独章。
又有记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号曰《世本》,一十五篇。
春秋之后,七国并争。
秦并诸侯,则有《战国策》三十三篇。
汉兴定天下,太中大夫陆贾记录时功,作《楚汉春秋》九篇。
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马迁采《左氏》《国语》,删《世本》《战国策》,据楚、汉列国时事,上自黄帝,下讫获麟,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
之所记,从汉元至武,则以绝其功也。
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闯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
其论术学,则崇而薄《五经》;
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
道游侠,而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
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
诚令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
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
若《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
司马迁帝王则曰《本世》,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卿士特起则曰《列传》。
又进项羽陈涉而黜淮南衡山细意委曲,条例不经。
若迁之著作,采获古今,贯穿经传,至广博也。
一人之精,文重思烦,故其书刊落不尽,尚有盈辞,多不齐一。
若序司马相如,举郡县,著其字,至陈平之属,及董仲舒并时之人,不记其字,或县而不郡者,盖不暇也。
今此后篇,慎核其事,整齐其文,不为世家,唯纪、传而已。
传曰:「杀史见极,平易正直,《春秋》之义也(《后汉·班彪传》,又见袁宏《后汉纪》十三,有删节。)」。
北军中侯郭仲奇碑建宁五年三月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二
君讳□字仲奇,元城君之第四子。
其先盖周之胄绪,虞郭建国,享土受胙,政衰道失,晋克其邦。
遭嬴项之际,高祖初起,运天符命,斥秦擿楚,遂定汉基。
枝叶云布,列于国郡,或颍川冯翊,公卿校尉将相州郡,令问休贵,自东郡卫国,家乎河内,彼亦世载德,以臻于君。
君惠兄竹邑侯相,次尚书侍郎,次济北相。
顺弟临沂长,次徐州刺史,次中山相,次雒阳
咸以孝廉,公府茂选,贞亮皦白,翼翼瑛彦,配周之八,为国桢干。
君幼有岐嶷天然之资,长有明肃弘雅之操,刚毅多略,有山甫之踪,沈懿敦笃,为万夫之望。
□为郡五官掾功曹司隶中都官从事,虎视耽耽,鹰偫电击,贵戚肃承,莫不畏惮。
三辟将军府,徵书粲粲,贞亮直方。
謇謇衎衎,忠信可结。
义然后谏举,廉比阳长。
五教加仁,施于惠康。
焉于之武,以抑于强。
改邑移风,遗爱不忘。
闻兄疾病,率尔逝将。
衮职有阙,赖君□匡。
辟司徒,拜军中侯,当授□城,万里膺扬,念妨弟路,逊位恬荣。
之术,谦守足之让。
禄有不究,命有短长。
□临孔明,残陨贞良。
卒被氛气,掩忽徂亡。
年六十有六,建宁四年九月丙子卒。
五年三□□□□孝孤忉乎,悲𢝆剥裂。
行路泣血,辟踊伤绝。
凡百君子,靡不哀恻。
丧国之镇,朝失模式。
□□奂乎,位未副德。
刊石甄表,以昭罔极。
其辞曰:
铄明德,穆郭君。
外忠洁,内资亲。
烈桓桓,焕有文。
所临□□□风。
崇和陆。
垂以仁。
赫斯发,威若神。
动规矩,礼义遵。
徽纵显,功加民。
感兄疾,电捐官。
妙□□□海闻。
矣清,寡匹伦。
爵不副,命乖分。
(歔欷),惜增叹。
孝流涕,痛伤肝。
魂灵饰,号有荣
□□□□永存。
勒金石,示后昆(《隶释》九)
奏难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建武四年 东汉 · 范升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九
臣闻主不稽古,无以承天;
臣不述旧,无以奉君。
陛下悯学微缺,劳心经艺,情存博闻,故异端竞进。
近有司请置《京氏易》博士,群下执事,莫能据正。
《京氏》既立,《费氏》怨望,《左氏春秋》复以比类,亦希置立。
《京》《费》已行,次复《高氏》,《春秋》之家,又有《驺》《夹》。
如令《左氏》《费氏》得置博士,《高氏》《驺》《夹》,《五经》奇异,并复求立,各有所执,乖戾分争。
从之则失道,不从则失人,将恐陛下必有厌倦之听。
孔子曰:「博学约之,弗叛矣夫」。
夫学而不约,必叛道也。
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孔子可谓知教,颜渊可谓善学矣。
老子》曰:「学道日损」。
损犹约也。
又曰:「绝学无忧」。
绝末学也。
今《费》《左》二学,无有本师,而多反异,先帝前世,有疑于此,故《京氏》虽立,辄复见废。
疑道不可由,疑事不可行。
《诗》《书》之作,其来已久。
孔子尚周流游观,至于知命,自卫反鲁,乃正《雅》《颂》。
今陛下草创天下,纪纲未定,虽设学官,无有弟子,《诗》《书》不讲,礼乐不修,奏立《左》《费》,非政急务。
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传曰:「闻疑传疑,闻信传信,而之道存」。
愿陛下疑先帝之所疑,信先帝之所信,以示反本,明不专己。
天下之事所以异者,以不一本也。
《易》曰:「天下之动,贞夫一也」。
又曰:「正其本,万事理」。
《五经》之本,自孔子始,谨奏《左氏》之失凡十四事(《后汉·范升传》)
显志赋(又自论) 东汉 · 冯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
冯子以为大人之德,不碌碌如玉,落落如石。风兴云蒸,一龙一蛇,与道翱翔,与时变化,夫岂守一节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进退无主,屈伸无常。故曰:「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与物趣舍。」常务道德之实,而不求当世之名,阔略杪小之礼,荡佚人间之事。正身直行,恬然肆志。顾尝好俶傥之策,时莫能听用其谋,喟然长叹,自伤不遭。久栖迟于小官,不得舒其所怀。抑心折节,意凄情悲。夫伐冰之家,不利鸡豚之息;委积之臣,不操市井之利。况历位食禄二十余年,而财产益狭,居处益贫。惟夫君子之仕,行其道也。虑时务者不能兴其德,为身求者不能成其功。去而归家,复羁旅于州郡,身愈据职,家弥穷困,卒离饥寒之灾,有丧元子之祸。先将军葬渭陵,哀帝之崩也,营之以园。于是以新丰之东,鸿门之上,寿安之中,地势高敞,四通广大,南望郦山,北属泾、渭,东瞰河华、龙门之阳,三晋之路,西顾酆、鄗周、秦之丘,宫观之,通视千里,览见旧都,遂定茔焉。退而幽居。盖忠臣过故墟而歔欷,孝子入旧室而哀叹。每念祖考著盛德于前,垂鸿烈于后,遭时之祸,坟墓芜秽,春秋烝尝,昭穆无列。年衰岁暮,悼无成功,将西田牧肥饶之野,殖生产,修孝道,营宗庙,广祭祀。然后阖门讲习道德,观览乎孔、老之论,庶几乎、乔之福。上陇阪,陟高冈,游精宇宙,流目八纮。历观九州山川之体,追览上古得失之风,悯道陵迟,伤德分崩。夫睹其终必原其始,故存其人而咏其道。疆里九野,经营五山,眇然有思陵云之意。乃作赋自厉,命其篇曰《显志》。显志者,言光明风化之情,昭章玄妙之思也。其辞曰:
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
甲子之朝兮,汨吾西征。
发轫新丰兮,裴回镐京
飞廉而太息兮,登平阳而怀伤。
悲时俗之险厄兮,哀好恶之无常。
弃衡石而意量兮,随风波而飞扬。
纷纶流于权利兮,亲雷同而妒异;
独耿介而慕古兮,岂时人之所喜?
沮先圣之成论兮,邈名贤之高风;
忽道德之珍丽兮,务富贵之乐耽。
遵大路而裴回兮,履孔德之窈冥;
固众夫之所眩兮,孰能观于无形?
行劲直以离尤兮,羌前人之所有;
内自省而不惭兮,遂定志而弗改。
欣吾党之唐、虞兮,悯吾生之愁勤;
聊发愤而扬情兮,将以荡夫忧心。
往者不可攀援兮,来者不可与期;
病没世之不称兮,愿横逝而无由。
陟雍畤而消摇兮,超略阳而不反。
念生人之不再兮,悲六亲之日远。
陟九嵏而临㟞薛兮,听泾、渭之波声。
鸿门而歔欷兮,哀吾孤之早零。
何天命之不纯兮,信吾罪之所生;
伤诚善之无辜兮,赍此恨而入冥。
嗟我思之不远兮,岂败事之可悔?
虽九死而不瞑兮,恐余殃之有再。
泪泛澜而雨集兮,气滂浡而云披;
心怫郁而纡结兮,意沈抑而内悲。
瞰太行之嵯峨兮,观壶口之峥嵘;
悼丘墓之芜秽兮,恨昭穆之不荣。
岁忽忽而日迈兮,寿冉冉其不与;
耻功业之无成兮,赴原野而穷处。
伊尹之干汤兮,七十说而乃信;
皋陶钓于雷泽兮,赖虞舜而后亲。
无二士之遭遇兮,抱忠贞而莫达;
率妻子而耕耘兮,委厥美而不伐。
韩卢抑而不纵兮,骐骥绊而不试;
独慷慨而远览兮,非庸庸之所识。
卫赐之阜货兮,高颜回之所慕;
重祖考之洪烈兮,故收功于此路。
循四时之代谢兮,分五土之刑德;
相林麓之所产兮,尝水泉之所殖。
修神农之本业兮,采轩辕之奇策;
追周度之遗教兮,轶范蠡之绝迹。
陇山以隃望兮,眇然览于八荒;
风波飘其并兴兮,情惆怅而增伤。
览河、华之泱漭兮,望秦、晋之故国。
冯亭之不遂兮,愠知之遭惑。
流山岳而周览兮,徇碣石与洞庭
浮江、河而入海兮,溯淮、济而上征
瞻燕、齐之旧居兮,历宋、楚之名都;
哀群后之不祀兮,痛列国这为墟。
中夏而升降兮,路纡轸而多艰;
讲圣哲之通论兮,心愊忆而纷纭。
惟天路之同轨兮,或帝王之异政;
焕其荡荡兮,禹承平而革命。
并日夜而幽思兮,终悇憛而洞疑;
高阳邈其超远兮,世孰可以论兹?
夏启于甘泽兮,伤帝典之始倾;
之载德兮,咏《南风》之高声。
思唐、虞之晏晏兮,揖以为朋;
昔裔纷其条畅兮,至汤、武而勃兴。
昔三后之纯粹兮,每季世而穷祸;
夏桀于南巢兮,哭殷纣于牧野。
伊尹于亳郊兮,享吕望于酆州;
功与日月齐光兮,名与三王争流。
杨朱号乎衢路兮,墨子泣乎白丝
渐染之易性兮,怨造作之弗思。
美《关雎》之识微兮,悯王道之将崩;
拔周、唐之盛德兮,捃桓、文之谲功。
忿战国之遘祸兮,憎权臣之擅强;
黜楚子于南郢兮,执赵武于溴梁。
善忠信之救时兮,恶诈谋之妄作;
聘申叔于陈蔡兮,禽荀息于虞、虢。
诛犁锄之介圣兮,讨臧仓之愬知;
𡢀子反于彭城兮,爵管仲于夷仪。
疾兵革之浸滋兮,苦攻伐之萌生;
孙武于五湖兮,斩白起于长平。
恶丛巧之乱世兮,毒纵横之败俗
流苏秦于洹水兮,幽张仪于鬼谷。
德化之陵迟兮,烈列罚之峭峻;
商鞅之法术兮,烧韩非说论
始皇之跋扈兮,投李斯于四裔;
灭先王之法则兮,祸浸淫而弘大。
援前圣以制中兮,矫二主之骄奢;
馌女齐于绛台兮,飨椒举章华
摛道德之光耀兮,匡衰世之眇风;
宋襄于泓谷兮,表季札延陵
摭仁智之英华兮,激乱国之末流;
郑侨于溱、洧兮,访晏婴于营丘。
日曀曀其将暮兮,独于邑而烦惑;
夫何九州之博大兮,迷不知路之南北。
驷素虬而驰骋兮,乘翠云上佯;
伯夷而折中兮,得务光而愈明。
子高于中野兮,遇伯成而定虑;
钦真人之德美兮,淹踌躇而弗去。
意斟愖而不澹兮,俟回风而容与;
善卷之所存兮,遇许由于负
轫吾车于箕阳兮,秣吾马于颍浒;
闻至言而晓领兮,还吾反乎故宇。
览天地之幽奥兮,统万物之维纲;
究阴阳之变化兮,昭五德之精光。
跃青龙于沧海兮,豢白虎于金山
凿岩石而为室兮,托高阳以养仙。
神雀翔于鸿崖兮,玄武潜于婴冥;
伏朱楼而四望兮,采三秀之华英(《文选·登楼赋》注,谢朓《鼓吹曲》注)
纂前修之夸节兮,曜往昔之光勋;
披绮季之丽服兮,扬屈原之灵芬。
高吾冠之,岌岌兮,长吾佩之洋洋;
饮六醴之清液兮,食五芝之茂英。
揵六枳而为篱兮(《文选·天台赋》注、《闲居赋》注),筑若而为室;
播兰芷于中庭兮,列杜衡于外术。
攒射干杂蘼芜兮,构木新夷
光扈扈而断耀兮,纷郁郁而畅美;
华芳晔其发越兮,时恍惚而莫贵;
莫惜身之坎轲兮,怜众美之憔悴。
游精神于长兮,抗玄妙之常操;
处清静以养志兮,实吾心之所乐。
山峨峨而造天兮,林冥冥而畅茂;
鸾回翔索其群兮,鹿哀鸣而求其友。
诵古今以散思兮,览圣贤以自镇;
孔丘之知命兮,大老聃之贵玄;
德与道其孰宝兮?
名与身其孰亲?
陂山谷而闲处兮,守寂寞而存神夫庄周之钓鱼兮,辞卿相之显位;
于陵子灌园兮,似至人之仿佛。
盖除约而得道兮,羌穷悟而入术;
离尘垢之窈冥兮,配乔、松之妙节。
惟吾志之所庶兮,固与俗之不同;
既俶傥而高引兮,愿观其从容(《后汉·冯衍传》,又略见《艺文类聚》二十六)
楚王英(八年) 东汉 · 汉明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
楚王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日,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改悔吝?
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后汉·楚王英传》,又袁宏《后汉纪》十。案:《后魏书·释老志》作章帝,误。)
老子圣母碑 东汉 · 王阜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二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系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御览》一)
七依 其三 东汉 · 崔骃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四
反宇垂阿,洞门金铺。
丹柱雕楹,飞阁层楼。
于是置酒乎宴游之堂,张乐乎长娱之台。
酒酣乐中,美人进□□□□以承宴,调欢欣以解容。
回顾百万,一笑千金
振飞縠以舞长袖,袅细腰以务抑扬。
纷屑屑以暧暧,昭灼烁而复明。
当此之时,孔子倾于阿谷,柳下忽而更婚,老聃遗其虚静,扬雄失其太玄。
此天下之逸豫,宴乐之至盘也,公子岂能兴乎(《艺文类聚》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