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古文传序 西汉 · 孔安国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孝经》者何也?
孝者,人之高行,经,常也。
自有天地人民以来,而孝道著矣。
有明王,则大化滂流充塞六合
若其无也,则斯道灭息
当吾先君孔子之世,周失其柄,诸侯力争道德既隐,礼谊又废。
至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乱逆无纪,莫之能正。
是以夫子每于闲居叹述古之孝道也。
夫子先王之教于鲁之洙泗三千,而达者七十有二也。
贯首弟子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性也,至孝自然,皆不待论而寤者也。
其馀则悱悱愤愤若存若亡
曾参躬行匹夫之孝,而未达天子诸侯以下扬名显亲之事,因侍坐咨问焉,故夫子告其谊。
于是曾子喟然知孝之为大也,遂集而录之,名曰《孝经》,与《五经并行于世。
逮乎六国学校衰废
秦始皇焚书坑儒,《孝经由是绝而不传也。
汉兴建元之和,河间王得而献之,凡十八章文字多误,博士颇以教授
鲁恭王使人夫子讲堂,于壁中石函得《古文孝经二十二章,载在竹牒,其长尺二寸,字科斗形。
三老孔子惠抱诣京师,献之天子
天子使金马门待诏学士博士群儒从隶字写之,还子惠一通
一通所幸侍中霍光甚好之,言为口实
王公贵人神秘焉,比于禁方
天下欲求学,莫能得者。
使者至鲁,辄以人事请索。
好事者募以钱帛,用相问遗。
鲁吏有至帝都者,无不赍持以为行路之资。
故《古文孝经》初出于孔氏,而今十八章,诸儒各任意巧说分为数家之谊。
浅学者以当六经,其大,车载不胜,反云孔氏无《古文孝经》,欲蒙时人
度其为说,诬亦甚矣。
吾湣其如此发愤精思,为之训传
悉载本文万有言,朱以发经,墨以起传,庶后学者睹正谊之有在也。
中秘书皆以鲁三老所献古文为正,河间王所上虽多误,然以先出之故,诸国往往有之。
汉先帝发诏称其辞者,皆言「传曰」,其实今文孝经》也。
昔吾逮从伏生论《古文尚书》谊,时学士会云出叔孙氏之门,自道知孝经》有师法
其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谓为天子用乐,省万邦之风,以知其盛衰
衰则移之以贞盛之教,淫则移之以贞固之风,皆以乐声知之,知则移之,故云「移风易俗善于乐」也。
师旷云:「吾骤歌南风,多死声,楚必无功」。
即其类也。
且曰:「庶民之愚,安能识音,而可以乐移之乎」?
当时众人以为善。
吾嫌其说迂,然无以难之。
推寻其意,殊不得尔也。
子游武城宰,作弦歌化民
武城下邑,而犹化之以乐,故《传》曰:夫乐以关山川之风,以曜德广远风德以广之,风物以听之,修诗以咏之,修礼以节之。
又曰:「用之邦国焉,用之乡人焉」。
非唯天子用乐明矣。
云集龙兴虎啸风起,物之相感有自然者,不可谓毋也。
胡笳吟动,马蹀而悲;
之弹,婴儿起舞
庶民之愚,愈于胡马婴儿也。
何为不可以乐化之?
经又云:「其父则子说,其君则臣说,而说者以为各自其为君父之道,臣子乃说也」。
余谓不然,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
父虽不父,子不可以不子
君父不敬其为君父之道,则臣子便可以忿之邪?
此说不通矣。
吾为传,皆弗之从焉也(《古文孝经日本国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