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房州刺史杜府君神道碑 唐 · 刘太真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五
茂天爵者薄人秩。
韬真机者疵世道。
是有草莱缨组。
尘埃声利。
位始阶而身退。
名始存而迹远者。
见之于府君矣。
府君杜氏。
讳元徽
字金刚
京兆人也。
宗启周封。
业光鲁史。
层源演派。
謺萼舒英。
以地则因人斯大。
世则令郡望族。
至若骤谏兴王。
飞谋战国
垂康汉之绩。
著平吴之功。
咸宠冠往贤。
郁华前载。
斯粗举而未能也。
曾祖良杞府君
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
左仆射
士伦府君
太中大夫左卫大将军
考元府君
游击将军商州洵水府折冲上柱国
或导扬儒风。
或宣肄武烈
芳传学省
勋在戎府。
俾昌而裕。
毓我令人。
府君贞亮居体。
中和成性。
孝慈根于素风。
明敏彰于羁贯
唯道素是味。
唯还丹是慕。
浮碧落而云高。
立秋江而鹤远。
既而宗族喻良弓之业。
亲朋示博带之义。
事感于中。
勉而筮仕。
解巾署陪戎校左金吾翊府
寻授左监门卫长史
晁错才识。
始从掌固
扬雄词赋。
仍闻执戟
滞修鳞于污渎。
栖逸翮于榆枌
摩重霄。
跃洪澜。
将有日矣。
然而雅好翰墨。
尤工弧矢。
援毫露垂。
舍拔星落。
循倒薤以偕极。
掩穿杨而称妙。
造次于是。
专精无怠。
况匪惊愚以饰智。
匪隳身以徇物。
则儒墨两忘也。
匪江湖而闲。
匪仁义而修。
则朝野一致也。
是用齐荣贱。
混淹速。
岁星逾所。
名秩乃徙。
人不堪其望。
我则莫之屑。
其练性存神。
远希彭羡。
犹初志也。
府君之从父昆弟。
有悬王官宿债者。
简书烟交。
司空星至。
悉责薄产。
殆将不给。
且家人嗷嗷。
泉壤贻惧。
府君忧攒于貌。
事甚在已。
遂鬻所居之业。
而代偿焉。
卜迁于西郊之别墅。
又有至自西州者。
宦游既久。
田屋斯变。
陶园兼松菊已荒。
江宅与桑田惧尽。
府君复推别墅以居之。
其仁爱之厚。
多此类也。
属虏起幽都。
兵交中原。
二京弛禁。
六龙偏幸。
府君心壮血愤。
志图家国。
乃激劝亲族。
纠率子弟。
弦木砺金。
有车一乘。
督责遣之曰。
吾闻救时者无险易。
赴难者无远迩。
况文武继代。
食君之禄者乎。
吾夙有林栖之契。
又齿发将暮。
不有处者。
谁保家属。
汝曹行乎。
吾欲兼济。
遂提老襁幼。
集于终南
时勋武争搏。
齐人大扰。
战血殷野。
殇魂啸林。
丁壮济师。
妇姑行饷。
府君深居事外。
适与静合。
耳绝鼙角。
目无锋刃。
天下鼎沸。
云卧恬然。
伊昔汉臣择日而不去。
秦客缘源以忘返。
屯往泰还。
我无凝滞。
由是放荡形役。
徜佯家林。
州闾归仁
疆理息讼。
儒书仙箓。
开卷自得。
鹤侣鸿俦
风期相许。
实清冥上人也。
乾元二年夏四月十八日
遘疾终于长安居德里私第。
春秋六十有四。
夫人渤海郡太夫人高氏。
婉娩懿茂。
柔贞惠和
含真乐道。
府君之志。
贞元四年秋九月庚午
合葬于咸阳之洪渎原。
礼也。
长子前河北招讨都统领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詹事御史中丞上柱国建安郡食实封一百五十户季玭。
宣茂绩于邦家。
施湛恩于祖考。
忠诚好谋。
沈毅能断。
当禁卫之心膂。
总兵符于掌握。
皇威扬于外。
臣节固于中。
勋庸大来。
爵位斯集
朝廷以府君垂裕道至。
贻谋庆深。
下诏褒宠。
用光幽穸。
房州刺史
次子冠军大将军兼试太常少卿季璘。
探赜兵谋。
妙通剑术。
致身环列
亦著殊名。
惟伯与仲。
孝心罔极。
莫不切追远之情。
聿修之旨。
爰托图篆。
式昭令德。
其词曰。
休祉锡美。
元淳毓灵。
是曰哲人。
惟道之英。
风质简远。
音词淑清。
优游下秩。
想像高冥。
谋能图国。
射足观德。
药灶霜元。
书池水墨。
义自情感。
仁非教植。
鬻业推居。
宗亲翼翼。
当夷乱华。
高蹈云崖。
子弟从师。
策勋王家。
艰难既平。
吐纳元和。
玉貌虽全。
促龄如何。
诜诜令嗣。
忠武济世。
位崇银章。
权总羽卫。
是降褒赠。
载光幽竁。
撰词扬休。
昭示来裔。
秘书监致仕穆元堂 唐 · 穆员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四
唐贞元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弃养于东都归义里私第适寝。
明年四月。嗣子赞洎质员赏奉迁灵座。
祔曾王父母于偃师首阳山之北原。赞等惟刻石识墓。
之训。宋齐以来有之。
所以藏馨香俟陵谷。不可阙也。
太夫人河东郡太夫人命曰。礼经三月之事。
所以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者。
盖孝子自尽之谓。然则自尽之大。
莫大于纪述平素。贻简幽明。
假词他人。不足以厌自尽之义。
公讳字某。十一代祖崇。
元魏宜都王。其后孝文自代迁洛阳
遂为洛阳人。奕叶王公与魏终。
五代祖伽。皇朝殷州安阳
赠刺史太常卿高祖宏远。
水部员外郎。曾祖固礼。
秘书郎。祖思恭
稷州录事参军。赠光禄少卿
考元休。相州安阳
同州刺史。自宜都殷州
以淳粹之气相遗。自殷州同州
以清白之风相授。传洪范九畴。
究天人之际。皇王得之。
不出户庭而天下治。学者得之。
王者师。公则同州君之元子
钟天元和。发地祯祥。
性得于孝友忠烈。生齐于聪明正直。
渊深峻极。溥博闳厚。
用先王之礼乐。节而文之。
是以外富直道。中积至行。
始厉高节。终全盛德。
宣尼称道之将行命也。将废命也。
命也者。似系一人之谓。
小子则曰。公之道将行时也。
将废时也。使我公之得志也。
天下至公立。大道行。
风教厚。人伦正。
天之未俾当时臻乎此也。岂系公之命乎。
盖天能使公道可奋乎百代。而不洽乎当年。
才可周乎万物。而不极于所莅。
天之不全欤。时之不全欤。
天宝中。一命景城郡盐山
在官五年。凡七宰旁邑。
三纪郡政。二介使臣
禄山作乱。以郡有煮海之富。
属城之乘。使其党曰刘道元以假守之。
公乃纠合同志。首唱大义。
枭道元以绝禄山。而郡佐畏懦。
多与公驳。史思明统众来寇。
郡俾公保东光县拒之。思明骇公之才。
使骑将持书通好。公立斩其使。
以徇于邑。且封其书于郡。
郡佐逾恐。且虑思明之见雠也。
趣公罢摄。公尝佐黜陟使分巡列郡。
与平原守颜公真卿阴图禄山当乱所以禦之之画。至是密遣家僮以手疏诣颜公。
书无他辞。曰夫子为卫君乎。
六字而已。颜公执书感泣。
即日以军师之礼致公。公之许颜公也。
以长子属于母弟。曰唯所往。
苟不绝先人之祀。吾无累也。
既而从颜公登陴誓众。以必死与之俱生。
援绝孤城。公志愈厉。
颜公麾下有非公所制者。伺公请沐。
中夜迫颜公跳。比及于河。
公方自拔。他日颜公诣行在所自讼。
有立者公之力。无成者已之咎。
肃宗嗟叹。以玺书徵公。
且谓颜公曰。由廷尉评谏议大夫待之。
既至。会颜公以言事忤旨。
其议遂寝。上元乾元之间
累官史府尚书省。分王命于河南征镇之军。
仅十馀帅。凭勋怙宠。
乘国艰危。自以不叛。
为文靡顾文法。公以至诚格之。
大顺激之。清明律之。
由公徵令者。相率如响。
元帅李光弼将贰于上。屡奸于公。
公守正不迁。积与之隙。
日宣不令之言。欲公畏之。
公自泗抵徐。驰驿辄至。
理折其口。义胜其心。
泄其愠于包藏。夺其谋于将发。
代宗闻焉。为一二宰臣话之。
至于叹息。于时周郑路塞。
东南贡赋之入。漕汉江转商山
诏择文武全才以守夏口。我于是有专城连率之寄。
金印紫绶之宠。诏书下日。
百城肃然。清风先翔。
甘雨随洒。荆越吴蜀之富。
期月倾之。俄封长江
淮西对境。厥帅董秦
多俾腹心为其津戍。拉商旅。
断中流。畏公明威。
拱手如梏。舟楫上下。
如行其家。万里来臻。
若赴于市。部有酷吏。
姻连勋臣。敢为贪狠。
靡所畏忌。公糺发赃罪。
暴之于朝。且以鞭朴。
惩其侮慢。我于是有再黜之咎。
勋臣故也。居五稔。
有诏徵入。牵复台省
大历七年淮南旱。
和州以师旅后疮痍深。慎选良牧。
用膺明命。视人如子。
理事如医。居一闰。
人忘其伤。又一闰。
人忘其化。无何受代。
代者冒以天宝季年版籍之额。洎即日所授数上闻。
是时兵兴二十年矣。异日版籍。
百无一存。代宗震惊。
以为亡失在我。故有泉州之贬。
初公属以徵发之弊。抗于刺举之司。
既而代至。则不知代者之指。
斐然欤。将有为欤。
赞守阙讼冤。三岁闻彻。
降而御史即州讯问。则公初年季年。
户增数倍。使者还报。
会今上龙兴。拜太子右谕德
诏曰。令子申父之冤。
宪臣受君之命。楚剑不冲于牛斗
秦台自洗于埃尘。其明如此。
宫坊养德。优游卒岁
台辅易位。宜以举直措枉。
或曰公卿缺员。佥议所属。
以中外之望。必集于公。
而前后宰政。率以不附离之见惮。
故久滞于次。公尝自卜进退。
以深识为元龟。且时不我容。
我不时徇。则非吾之进也。
在于退乎。默默然有浩归之志。
凡谢病垂满十旬。而时议迫隘。
公望充塞。不得已而起者。
朱泚之乱。公方杜门请急。
出无车马。假乘于故人太子少师韦公伦
弃家逃污。出城信宿。
方审乎所在而奔焉。转秘书少监右庶子
奉天兴元之勤也。大驾还宫。
百官复位。公曰。
可以行吾志矣。移疾罢免。
东归吾土陵。后五年。
就加秘书监致仕。遂公之志也。
考槃于瀍洛之上。卜胜于北山之阳。
良辰暇日。尽四时之赏。
以仁自富。以道自贵。
以孝慈为稼穑。以友爱为埙篪。
十年。喟然手疏述麟德中高宗天皇大帝诏问张公艺九代同居故事。
撰为家令。赐诸子诸妇人各一通。
赞等暨诸妇拜泣受赐。公曰。
吾之理命也。是年秋违豫。
弃背。寿七十九。
公伯姊元夫人。与公同禀至性。
有高世之德。公率太夫人所以敬养之道。
达于神明。公之教育成人者。
高祖曾祖兄弟洎孤甥侄与赞等。所以威以劝之。
慈以抚之。壹之乎天性之至。
外姻僮仆。不知所以别焉。
性嗜读书。无学不综。
经穷入室之奥。史精历代之博。
非圣人之教道。则知而不言。
每语及三代损益。以逮于国朝典故。
莫匪成诵。闻者退徵于卷。
则文字甲子。靡差毫釐。
或为卿大夫话其世代。盖郯子范子自言其祖。
不之逮也。仕四朝。
更三纪。历官二十五政。
德义政事。无非殊效。
且未尝有如分之报。而三黜一免由之。
善与人交。始不以谄渎合。
终不以生死异。尝从王事。
历佐权臣。入于朋家之门。
虽周郑交恶。夺移。
彼不我疑。我不彼贰。
尝宴居诲偫子曰。吾闻君子之事亲也。
养志为大。吾之志也。
直道而已。尔事君事人。
或枉其道。日以三牲五鼎充吾庖。
非养也。苟继吾志。
或承患难。则义重于生。
宜从其重焉。赞等祇严训。
仕于天朝。赞以御史中丞
质以右补阙。皆以守职不避强禦。
并罹谴逐。员以侍御史东都留守
不敢陷所事杀无辜。赏以监察御史叫帝阍解兄难。
迭逢困厄。公申诫曰。
先王之道。洎尔友朋之议。
及吾异日之训。尔无亏焉。
爱子者教之以义方。不闻以谄。
尔其勉之。赞等永惟古人有欲养不待之痛。
公高尚不事。待养十年。
而赞等官薄命奇。不自极于不才不孝之分。
内乏击鲜之献。外贻非疾之忧。
是以上天神明。罚以不得自死之苦。
夫不死之道。有不敢不能。
赞等伏念为公之嗣。且太夫人在堂。
是则不敢负。不肖不逮于义。
劣不能死。荒不及文。
哀举大端。永閟幽宅。
杜式方可赠礼部尚书822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五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敕。生有宠禄。
殁有褒崇。此王者所以明终始之恩。
厚君臣之道也。故桂州本管都防禦观察等使正议大夫使持节都督桂州诸军事桂州刺史御史中丞上柱国南阳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杜式方
庆袭台庭。任当垣翰
服名教乃保家之子。树风声为守土之臣。
尽礼事君。劳心奉职
奄忽沦逝。念之恻然。
况近属连姻。远藩捐馆。
闻讣之命。实悼中心。
赠饰之恩。宜加常等。
俾趋荣于八座。用贲宠于九原。
可赠礼部尚书。仍⿰(贝专)布帛二百段。
米粟二百石。委度支逐便支遣。
歙州长史陇西李府君墓志铭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府君讳则字某
凉武昭王十三世孙。大父献。
眉州别驾。时宰相有请昏者。
力不可止。因去官居家。
弟遇疾暴卒。别驾烧一指以祷于神。
既而弟复生。自说方就絷。
上帝有命。以兄烧指。
宜复其生。别驾生令一。
侍中源乾曜以子求婚。府君拒之固。
以词抵之。贬黔州彭水
遂以寿终。府君始十馀岁。
先夫人以之从丧。归殡汝州
由是依于舅族。少好老子庄周之言。
与偫童游。尽能记他童之所习。
先夫人学左氏春秋。博该百家之书。
府君以经史浸润。力田供养。
由是少不肯求仕。善草隶书。
弓矢博奕。皆得其妙。
既冠。得濠州定远
假令他县。令严而行。
吏急民宽。富豪并贫民之产而不税者。
尽以法治之。贫民用安。
罢职复返其初。从事岭南
得试左武卫兵曹。于福建得试太子通事舍人大理司直
歙州长史。宣歙观察使请为判官
奏未下。以疾卒。
年七十四。夫人河南元氏。
寿州刺史从之女。年六十八。
先府君而终。生子某子某。
皆未仕卒。女子五人。
长女婿礼部员外郑锡。次女婿桂州观察使杜式方
次女婿京兆韦放。次女婿荥阳郑循礼。
小女婿密县郑公瑜。幼子克恭。
少读书学文。以兄举进士
家事自饬。弗克求名。
故年四十六。始奏授睦州司兵
累迁试大理司直殿中侍御史。充盐铁推官
宝历三年三月。克恭奉府君夫人之丧。
归葬于郑州某县冈原。翱知克恭之材十三年矣。
故克恭以府君之葬来召请。且曰。
将以六月庚申窆。知克恭者若吾季叔。
又安可以辞。铭曰。
德不称禄。鬼神之责。
材优以贱。古人不戚。
非道弗求。曷计人爵。
庆蕴而传。后必有积。
其葬为谁。孝子之卜。
蓍蔡佥吉。嘉原创择。
合骨于兹。终永其托。
何以识之。有
宣德郎监察御史判三司度支勾院骑都尉赐绯鱼袋蔡君墓志铭(并序 庆历五年十月1045年10月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六、《乐全集》卷三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君讳禀,字淳之,世本洛阳人
曾王考绾,为莱州胶水九年不代,终于官,政有遗爱,子孙因家焉。
王考邻、考元卿,并以文行称山东,乡老宾兴而不登仕
君之从父兄文忠公齐践扬二府,襚典及三代,故胶水太保,王考赠太傅
逮君升朝,得追褒一庙,赠考大理寺丞
君少孤,力学自立。
文忠在禁掖,任君补蜀郡导江主簿,再调管城
荐君材者章交公车。
秩满,得见擢卫尉丞
更从进士举,一上中第,换光禄
计司奏,掌无为军筦榷。
著作佐郎
上方图讲治要,思进天下士,访古今之术,发几微之虑,乃用六科,以取贤者能者。
君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召试秘阁,名在选中。
已而更报罢,遂出通判滑州,改秘书丞
明年戎不虔,朝廷议问罪,君述《通志论》十五篇,陈讨伐之策、备禦之要,指明逆顺成败之理甚精悉,翰林王公尧臣表上之,繇是擢守奉天,就迁太常博士
北人来渝平,君复揣摩事情,绪前编以献,优诏褒答。
时公卿多言君有将帅材,可使治戎。
驿召至丞相府,使言其志,君自以儒业进,固让得免。
引谒便坐,赐五品服,改沿边榷盐使
才至部,除开封府推官,会别事下,令参知政事吴公育文中御史者,吴公以君应诏,遂召为御史
于是京西多盗,至入州县,吏不能制,汝、汉间骚然,诏君乘传捕逐。
至则设方略,明赏罚,击除略尽,民以安业
还台,兼判三司度支勾院
庆历五年持节迓送北使,到都四日,以孟夏癸卯卒于私第,年四十四。
举朝士大夫莫不嗟惜,天子悯然,特录其孤大年为郊社斋郎,非常例也。
其配张氏,工部郎中之女,封某县君
生三子二女。
是冬,君二弟亶、交奉君之丧,自京师归葬青州某县某里,窆用十月九日
君器姿魁硕,议论闳博,其为人彊毅,能刻意自勉,所好必学,所学必成,所成必精,慨然将推是以致功名,盖其志虑远矣。
初,文忠公德望显重,门下多英俊,君年且三十而方以荫仕,内耻无以逮人者,文忠亦未之奇也。
辞诣导江,然而遣之,君奋曰:「丈夫处世,当碌碌如是邪」!
到官勇自锻砺,至忘寝食。
比三年更还,则于六艺百家之书,历代治乱之际,至于方技小说,罔不该贯。
文忠惊且喜,自是待之犹益者之友,其为彊敏有如此者。
凡所历官,率有风迹。
既为御史,敢言不避权要,数对论事,上心器之,有拔用意。
奄忽沦谢,卒莫展发,呜呼,非命也哉!
亶、交造余曰:「伯氏平时自言,知我者张安道尔。
窀穸之事,不可以无识也」。
呜呼!
文忠之视余犹子弟,则余于淳之义可知矣。
余故实知淳之者,是宜为铭。
铭曰:
嗟嗟乎!
淳之才余所知,命非余所知。
子何志之远,而年之促耶!
灵府之蕴兮,一莫得施。
年之促兮可奈何?
衔恨九泉兮无终期。
已而已而,为知子者之永悲!
宋贶召命疏1171年 南宋 · 范成大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七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三、《范成大佚著辑存》第二二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臣伏睹中书省录黄指挥宋贶召赴行在。
臣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陛下欲见一臣寮,何所不可?
天鉴之下,将无所逃,用舍废置,皆未可知,固无必不可见之理。
但臣采之公议,有不得而默者。
契勘宋贶秦桧柄国之时,号为亲昵用事,为世指目,章章尤显者。
士大夫丑其姓名,于今有年矣。
臣取会前后章疏,奸污之状,固不一端,为奉使则兴贩北货,摄京府则强略倡优,任版曹则买诸军之银,领赡军则受辟官之赂,司建康留钥,则专为权门起造园宅。
如此之类,未易概举,亦未暇论也。
究其始初罢逐之由,正缘司计不职,以致左帑阙乏,支遣不行,至用临安公使库及激赏赡军等库钱物那移。
又勘虚旁令军人自往漕司支请。
漕司无钱,几致生事。
臣寮论其身为计臣,经画如此。
是时犹无恙,而已斥矣,则其才术已试大缪,明白如此。
今闻忽有召命,窃恐或谓其有富国才术欺陛下者。
考元户部因由,则是非虚实,灼然可见。
臣闻人才难得,弗忍终弃,圣人之用心也。
使君子之人而偶挂宪网,固当抆拭而进之;
使小人而有才,亦可覆其玷缺,驾驭以驱使之。
今以为君子而偶挂网耶?
则平生奸污之声,遍于海隅矣。
以为小人而有才者耶?
则当兵衅未开之前,朝廷积富之后,从容版曹,而使帑藏空乏,至以虚旁拨遣军人,亦可骇矣。
窃恐一旦进用,不惟无益于国,其馀党类帖息伏潜者,皆将动心经营,侥幸复进,徒使疑议四起,又费弹压。
臣恭惟陛下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正欲安靖国人,统一风俗而已。
将来或有所除授,必致众议纷纷,以发其不靖之机。
臣蒙被陛下擢置西掖,正典书命,比之诸臣,尤不当缄默。
伏惟圣慈储神委照,揽臣此章,特留圣念,别赐处分,不胜幸甚。
先生墓志铭1179年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七二、《诚斋集》卷一二八、《永乐大典》卷三一五五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
先生讳维字子纲姓陈氏镇江金坛人也。
考元朝散郎致仕,赠朝奉大夫
王考廓,登进士第朝奉大夫提点利州路刑狱公事。
考瑊,登进士第,终文林郎,知真州扬子
先生早失所怙,母蔡夫人,殿中侍御史蹈女也。
念陈氏孤未树立,厉节自苦,拊育训诲,以底有造。
年十三游乡校,试艺辄最,誉问蔼然,诸先生爱之,曰:「幸哉,陈氏有子」!
绍兴丁巳,方与计偕,数试礼部,无遇。
子从古,幼而颖异,先生叹曰:「吾有志无成,成吾志者不在吾子耶」?
家本穷空,至为从古求师,则鬻别业以行束脩,人皆难之。
从古既策上第,先生喜曰:「吾祖孙射科三叶矣,何必我躬」?
晚乃以恩得官,主信州弋阳簿,竟不赴。
隆兴甲申,从古通籍朝列,先生于令甲当行封,曰:「吾老得一官,未能及亲,今先自及,安乎」?
奏上辄止。
先生读书不颛决科,抉斸根株,探索源泉。
尤邃于诗,孤澹古雅,遹追陶、柳。
一时名士如苏养直吕居仁韩子苍、张处文皆忘年友
养直尝称曰「子纲好古博雅,结交皆天下知名士」云。
先生急义拯物,濒死不疚,不侵然诺,闻人一善,跃如以喜。
然资素刚,是是非非,有昭无聋,理所偭者,鼎贵必争,毅色正辞,折恧其人。
邻曲有竞,必就而正,决以片言,靡不悦服。
盖其素履服仁食义,身中徽墨,言中矩矱,人皆谌之,非一日也。
金坛之征,蓺菽有布,氓不病输,而病不均,先生曰:「我乃无田,言之无嫌」。
倡邑之人白之有司,复除十半。
太守宝文阁学士刘公子羽以书谢先生,曰:「见仁人之用心」。
从古始尉富阳,迎先生就养。
邑有黠胥受赇,狱具,县令所憎,欲瘐死之,先生谕从古使力争,胥竟免。
有中人倚势渔牟学田,从古欲直之,质诸先生先生曰:「当官而行,何畏焉」?
从古以获海盗当改秩,先生戒之曰:「以盗得官,前辈不忍,汝其力辞」。
先生虽布衣,善论天下事,每从容商榷今古成败利害,如卜筵篿,如爟火。
位不才侔,士者唶之。
先生耻言利,家徒四壁,并食易衣,妻子愠见,先生泊如也。
家无长物,独藏书数百卷。
先生尝自赞曰:「貌乎槁癯,形乎侏儒。
外褊忤物,中空洞而无隅。
至于为人之所不为,而不为人之所为,庶几古之愚者欤」。
暮年深诣理学,得丧死生,如觉言梦,寥然不能入其中。
既疾,子孙在旁,则告曰:「吾必不起,吾所藏书勿逸于储,勿堕于锄,以淑而躯」。
言毕坐而逝云。
享年若干。
先生娶谭氏,大理少卿知柔女也。
生三男:从古,承议郎、前差监行在左藏东库;
学古、稽古,俱举进士
一女,归中书舍人张忞之子兴宗
孙男六人:伯震、仲巽、叔谦、伯泰、季咸季益
孙女四人。
先生之没,以隆兴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其葬以乾道元年九月十四日
其兆在县之安乡城村扬子府君之墓侧。
后十五年,从古书先生遗事,泣以告其友杨万里,属以铭诗。
铭曰:
之德之学,古彦所作。
播播其词,沨沨其诗。
麟卧弗驰,十驾先之。
彼群其飞,覆此之嗤。
弗怼弗咨,与古而嬉。
不沽乃玉,亦不毁于椟。
卒完其璞,以对于先觉。
观我于庭乎而,其,其茁离离。
伯也最怒,是若其父。
方垂天而翥,式奂其宇。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七 颛顼 明 · 孙承恩
智疏以达,德深而静。
肃清神人,民志以正。
稽天创历,定时考元
夏令式遵,后圣善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