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宣太后不配食中宗 南朝宋 · 臧焘
 出处:全宋文卷十六
《阳秋》之义,母以子贵,故仲子、成风,咸称夫人,《经》云:「考仲子之宫」,若配食惠庙,则宫无缘别筑。
前汉孝文孝昭太后,并系子为号,祭于寝园,不配于高祖孝武之庙。
汉和帝之母曰敬隐皇后,顺帝之母曰恭怀皇后,安帝祖母曰恭悯皇后,虽不系子为号,亦祭于陵寝,不配章、安二帝。
此则二汉虽有太后、皇后之异,至于并不配食,义同《阳秋》。
光武追废吕后,故以薄后配高祖
又卫既废,霍光追尊李夫人为皇后,配孝武,此非母以子贵之例,直以高、武二庙无配故耳。
夫汉立寝于陵,自是晋制所异。
谓宜远准《阳秋》考宫之义,近摹二汉不配之典,尊号既正,则罔极之情申,别建寝庙,则严祢之义显,系子为称,兼明母贵之所由,一举而允三义,固哲王之高致也(《宋书·臧焘传》,晋孝武太元中,追崇庶祖母宣太后,议者或谓宜配食中宗议。又见《南史》十八。)
上表乞定乐舞名 北魏 · 长孙稚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一
臣闻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书》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
诗言志,律和声,敦叙九族,平章百姓,天神于焉降歆,地祇可得而礼。
故乐以象德,舞以象功,干戚所以比其形容,金石所以发其歌颂,荐之宗庙则灵祇飨其和,用之朝廷则君臣协其志,乐之时义大矣哉!
虽复沿革异时,晦明殊位,周因殷礼,百世可知也。
太祖道武皇帝应图受命,光宅四海,义合天经,德符地纬,九戎荐举,五礼未详。
太宗世祖,重辉累耀,恭宗、显祖,诞隆丕基,而犹经营四方,匪遑制作。
高祖孝文皇帝承太平之绪,纂无为之运,帝图既远,王度惟新。
太和中,命故中书监高闾草创古乐,寻去世,未就其功。
亡之后,故太乐令公孙崇续修遗事,十有馀载,敷奏其功。
太常卿刘芳所作体制差舛,不合古义,请更修营,被旨听许。
又厘综,久而申呈,时故东平王元匡共相论驳,各树朋党,争竞纷纶,竟无底定。
孝昌已后,世属艰虞,内难孔殷,外敌滋甚。
永安之季,胡贼入京,燔烧乐库,所有之钟,悉毕贼手,其馀磬石,咸为灰烬。
普泰元年,臣等奉敕营造乐器,责问太乐,前来郊丘悬设之方,宗庙施安之分。
太乐令张乾龟答称所造六格:北厢黄钟之均,实是夷则之调,其馀三厢,宫商不和,共用一笛,施之前殿,乐人尚存。
又有姑洗太蔟二格,用之后宫,检其声韵,复是夷则,于今尚在。
而芳一代硕儒,斯文攸属,讨论之日,必应考古,深有明证。
乾龟之辨,恐是历岁稍远,伶官失职。
久殂没,遗文销毁,无可遵访,臣等谨详《周礼》,分乐而序之。
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族为徵,姑洗为羽,若乐六变,天神可得而
函钟为宫,大族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若乐八变,地示可得而
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大蔟为徵,应钟为羽,若乐九变,人鬼可得而
至于布置,不得相生之次,两均异宫,并无商声,而同用一徵。
《书》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八音克谐,神人以和」。
计五音不具,则声岂成文。
七律不备,则理无和韵。
八音克谐,莫晓其旨。
圣道幽玄,微言已绝,汉魏以来,未能作者。
案《春秋》鲁昭公二十年晏子言于齐侯曰:「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子慎《注》云:「黄钟之均,黄钟为宫,太簇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
一悬十九钟,十二悬二百二十八钟,八十四律」。
即如此义,乃可寻究。
今案《周小胥之职,乐悬之法,郑注云:「钟磬编县之,二八十六枚」。
汉成帝时犍为郡于水滨得古磬十六枚献呈,汉以为瑞,复依《礼图》编悬十六。
正始中徐州薛成送玉磬十六枚,亦是一悬之器。
太乐所用钟、磬,各一悬十四,不知何据。
侍中谬袭云:《周》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
今之乐官,徒知古有此制,莫有明者。
又云:「乐制既亡,汉成谓《韶武》、《武德》、《武始》、《大钧》可以备四代之乐。
奏黄钟,舞《文始》,以祀天地;
奏太簇,舞《大武》,以祀五郊、明堂;
姑洗,舞《武德》,巡狩以祭四望山川;
奏蕤宾,舞《武始》、《大钧》,以祀宗庙。
圜丘、方泽,群庙祫祭之时则可兼舞四代之乐。
汉亦有《云翘》、《育命》之舞,罔识其源,汉以祭天。
魏时又以《云翘》兼祀圜丘天郊,《育命》兼祀方泽地郊。
今二舞久亡,无复知者。
臣等谨依高祖所制尺,《周官·考工记》凫氏为钟鼓之分,磬氏为磬倨(句)之法,《礼运》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之义,以律吕为之剂量,奏请制度,经纪营造。
魏晋所用四厢宫悬,钟、磬各十六悬,埙、篪、筝、筑,声韵区别。
盖理三稔,于兹始就,五声有节,八音无爽,笙镛和合,不相夺伦,元日备设,百僚允瞩。
虽未极万古之徽踪,实是一时之盛事。
窃惟古先哲王,制礼作乐,各有所称:黄帝有《咸池》之乐,颛顼作《承云》之舞,《大章》、《大韶》,之异名,《大夏》《大濩》,之殊称,周言《大武》,秦曰《寿人》。
及焚书绝学之后,旧章沦灭,无可准据。
汉高祖时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迎神庙门奏《嘉至》,皇帝入庙门奏《永至》,登歌再终,下奏《休成》之乐,通所作也。
高祖六年,有《昭容乐》、《礼容乐》,又有《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
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安世乐》。
高祖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庙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孝武奏《盛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武德》者,高祖四年作也,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
《文始》舞者,舜《韶舞》,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
《五行舞》者,本周舞,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
《四时舞》者,孝文所作,以明天下之安和也。
孝景以《武德舞》为《昭德》,孝宣以《昭德舞》为《盛德》。
光武奏《大武》,诸帝庙并奏《文始》、《五行》、《四时》之舞。
及卯金不祀,当涂勃兴,魏武乐改云《韶武》,用虞之《大韶》、周之《大武》,总号《大钧》也。
曹失其鹿,典午乘时,晋氏之乐,更名《正德》。
自昔帝王,莫不损益相缘,徽号殊别者也。
而皇魏统天百三十载,至于乐舞,迄未立名,非所以聿宣皇风,章明功德,赞扬懋轨,垂范无穷者矣。
案今后宫飨会及五郊之祭,皆用两悬之乐,详揽先诰,大为纰缪。
古礼,天子宫悬,诸侯轩悬,大夫判悬,士特悬。
皇后礼数,德合王者,名器所资,岂同于大夫哉。
《孝经》言:「严父莫大于配天」。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即五精之帝也。
《礼记·王制》「庶羞不踰牲,燕衣不踰祭服」,《论语》,「禹卑宫室,尽力于沟洫」,「恶衣服致美于黻冕」。
何有殿庭之乐过于天地乎?
失礼之差,远于千里。
汉孝武帝东巡狩封禅,还祀泰一于甘泉,祭后土于汾阴,皆尽用,明其无减。
普泰元年,前侍中臣孚及臣莹等奏求造十二悬,六悬裁讫,续复营造,寻蒙旨判。
今六悬既成,臣等思钟磬各四,鈲镈相从,十六格宫悬已足,今请更营二悬,通前为八,宫悬两具矣。
一具备于太极,一具列于显阳。
圆丘、方泽、上辛、四时五郊、社稷诸祀,虽时日相交,用之无阙。
孔子曰:周道四达,礼乐交通。
传曰:「鲁有禘乐,宾祭用之」。
然则天地宗庙同乐之明证也。
其升斗权量,当时未定,请即刊校,以为长准。
周存六代之乐,《云门》、《咸池》、《韶夏》、《濩武》用于郊庙,各有所施,但世运遥缅,随时亡缺。
汉世唯有虞《韶》、周《武》,魏为《武始》、《咸熙》,错综风声,为一代之
晋无改造,易名《正德》。
今圣朝乐舞未名,舞人冠服无准,称之文、武舞而已。
魏景初三年以来衣服制,其祭天地宗庙:武舞执干戚,著平冕、黑介帻、玄衣裳、白领袖、绛领袖中衣、绛合幅裤袜、黑韦鞮;
文舞执羽籥,冠委貌,其服同上。
其奏于庙庭,武舞、武弁、赤介帻、生绛袍、单衣练领袖、皂领袖中衣、虎文画合幅裤、白布袜、黑韦鞮;
文舞者进贤冠、黑介帻、生黄袍、单衣白合幅裤,服同上。
魏晋相因,承用不改。
古之神室,方各别所,故声歌各异。
今之太庙,连基接栋,乐舞同奏,于义得通。
自中原丧乱,晋室播荡,永嘉已后,旧章湮没。
武皇帝破平统万,得古雅乐一部,正音歌五十曲,工伎相传,间有施用。
高祖迁居,世宗晏驾,内外多事,礼物未周。
今日所有《王夏》、《肆夏》之属二十三曲,犹得击奏,足以阐累圣之休风,宣重光之盛美。
伏惟陛下仁格上皇,义光下武,道契玄机,业隆宝祚,思服典章,留心轨物,反之淳风,复文武之境土,饰宇宙之仪刑,纳生人于福地,道德熙泰,乐载新声,天成地平,于是乎在。
乐舞之名,乞垂旨判。
臣等以愚昧参厕问道,呈御之日,伏增惶惧(《魏书·乐志》。普泰中前废帝录尚书长孙稚太常卿祖莹营理金石。永熙二年春表。)
尔朱荣配享高祖庭诏 北魏 · 元恭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二
武泰之末,乾枢中圮,丕基宝命,有若缀旒。
晋王荣固天所纵,世秉忠诚,一匡邦国,再造区夏,俾我颓纲,于斯复振。
虽勋铭王府,德被管弦,而从祀之礼,于兹尚阙,非所以酬懋赏于当时,腾殊绩于不朽。
宜遵旧典,配享高祖(同上。)
侯瑱等配食高祖庭诏天嘉二年九月甲寅 陈朝 · 陈茜
 出处:全陈文卷二
姬业方阐,望载渭滨,汉历既融,道通圯上。
若乃储精辰宿,降灵惟岳,风云有感,梦寐是求,斯固舟楫盐梅,递相表里,长世建国,罔或不然。
至于铭德太常,从祀清庙,以贻厥后来,垂诸不朽者也。
前皇经济区宇,裁成品物,灵贶式甄,光膺宝命,虽谟明睿发,幽显协从,亦文武贤能,翼宣王业。
大司马骠骑大将军,故司空文育,故平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僧明,故中护军颖,故领军将军拟,或缔构艰难,经纶夷险;
或摧锋冒刃,殉义遗生;
或宣哲协规,绸缪帷幄;
或披荆汗马,终始勤劬;
莫不罄诚翻力,屯泰以之。
朕以寡昧,嗣膺丕绪,永言勋烈,思弘典训,便可式遵故实,载扬盛轨,可并配食高祖庭,俾兹大猷,永传宗┙(《陈书·文帝纪》)
周铁虎配食高祖庭诏天嘉五年三月壬午 陈朝 · 陈茜
 出处:全陈文卷二
汉室功臣,形写宫观,魏朝猛将,名配宗祧,功烈所以长存,世代因之不朽。
侍中护军将军青冀二州刺史沌阳县开国侯铁虎,诚节鲠亮,力用雄敢,王业初基,行间累及,垂翅贼垒,正色寇庭,古之遗烈,有识同壮,陨身不屈,虽隆荣等,营魂易远,言追嘉惜,宜仰陪壖寝,恭颁飨奠,可配食高祖(《陈书·周铁虎传》)
祠灵星赋(以工奏云汉祈彼嘉谷为韵) 唐 · 王起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二
祝有典兮惟敬。天垂象兮在崇。
奉灵星之德。祈戬谷是丰。
乃命宗伯。诏乐工。
徵旧典于祝史。答嘉贶于元穹。
以夫灵者降休祐。星者烛宇宙。
况出应天田。见彰农候。
足使野夫致享。祠官敬授。
礼而有异。岂雩禜之同登。
乐则必伦。乃丝簧之并奏。
于是验星纪。稽帝文。
睹农祥之晨正。彰土膏之脉分。
奠玉杯于青帝。用洁牲于白云。
乃启云坛。爰登玉瓒。
拜天贶之昭彰。见星光之照烂。
列黍稷而馨感明灵。奏和乐而声闻霄汉。
瞻彼太极。载乎紫微。
神之至兮云映暧。灵之降兮日扬飞。
列缀兆于峻舞。徵歌颂于丝衣。
礼成文兮乐终变。神胥乐兮俨将归。
雕豆玉觞。自殊器于宗祀。
青圭绀席。乃叶礼于禳祈。
懿夫高祖建始。福禄奚委。
礼用太牢。名存汉氏。
皇家复位。乐器是备。
异晋皇之配飨。因南郊而道弛。
礼容盛兮在今。时祀丰兮迈彼。
且夫与众祈祷。曷不称嗟。
溥天之惠。罔不休嘉。
岂比夫贾生。空祀三闾之水。
汉皇幸蜀。虚祷万里之沙者哉。
是知我礼有肃。苾祀不黩。
告农可以劝躬耕。祀圣可以厉浮俗。
固宜不害三时。方成九谷。
然后睹观泽之礼。承届天之福。
庶凭之而多祜。睹秋成于西陆。
山阴侯史府君神道碑 唐 · 史嶷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六
若夫天定位。
地成形。
三光摇造化之基。
九土运阴阳之气。
出乎震。
见乎离。
建官凝体国之理。
多士郁经邦之化。
则有祥开白虎。
感骤帝而挺生。
迹焕苍龙。
应驰王而杰出。
圣人神道而设教。
贤哲思皇以熙绩
总天下之顺。
是资舟楫之用。
康天下之务。
多仗股肱之力。
故能经纶大造。
裁成于品汇之先。
左右中州
制宰于神明之表。
求之振古。
何代无其人哉。
公讳宪。
字景法
其先京兆杜陵人
十三世祖崇
后汉建武中封溧阳侯
子孙因家焉。
今为县人也。
自大电含枢。
三百年之盛德。
流虹贯日。
七十载之宏图。
凭天宠以宏业。
被龙光而锡允。
众仲称官有世功。
太史则周之天官
延陵曰周多君子。
大夫则卫之司直
竟宁之畴嗣也。
伏青蒲而谏之。
建武懋功也。
丹阳而国之。
陆海摛其颖烈。
三江派其遥绪。
东南之美。
复在于斯。
高祖光。
字伯朗
中书侍郎
侍中
魏称通事
周美有常。
莫非其人。
藻蔚于皇涣。
皆称其职。
骈蕃于帝猷。
曾祖雅。
字叔安
散骑常侍
尚德怀道而当朝。
居官体诚而奉上。
祖辉。
字季明
晋积石将军。
乘师誓众。
仗钺捍城。
蒲类之为盟。
同贰师之列号。
父俦。
字伯伦
豫章太守
国以诤臣为基。
人以良吏为本。
以兴其理。
多资驭俗之能。
在位惟良。
是曰真宫之选。
天遗以文。
月悬其字。
故贤哉令闻。
是称百代之宗。
卓彼英姿。
独冠千人之表。
枝条磊砢而多节。
涯涘深沈而莫际。
金坚玉润。
岳镇泉渟。
吉甫降神。
咸颂国桢之美。
茂先为赋。
即推王佐之才。
藏器于身。
俟时而动。
静其节。
高其事。
在幽而阐。
自然公辅之资。
用晦而明。
终负朝廷之誉。
江东草昧。
晋主休明。
人未安业
帝明俾乂。
皇华昭赞。
待以殊荣。
固辞以疾。
再不应命。
制书责让。
起为尚书左民郎。
荀慈明之好学。
初不就徵。
谢安石之贞德。
从嘉召。
联荣锦帐。
肃事丹墀。
逶迤建礼之门。
赞奏明光之府。
斯言复睹。
时闻彦辅之谈。
故事将遗。
屡发文章之对。
建安太守
广熙故郡。
罗平旧俗。
上当牛女之野。
下带龙川之坰。
百越南垂。
旁通于比景
左瞰。
近接于居风。
地实贸迁。
人惟标准。
秦汉以还。
号为难肃
公下车风行。
宏道信理。
文翁之临蜀郡
政教多奇。
子翼之莅颍川
恩威大举。
用能决讼断辞。
兴利除害。
劝勤治民。
举善黜恶。
庶绩其乂。
缉熙以
烈虎称歌。
既表仁和之盛。
游麟入瑞。
爰旌礼训之隆。
朝廷嘉之。
累增赏异。
封山阴县
锡以山川。
加之绂冕。
丹书白马。
以为利建之仪。
玉佩金章。
用表诚封之命。
方当入调鼎餗。
光践台阶。
虽忻郑鹿之祥。
忽起虞鸿之疾。
春秋七十有二。
薨于会稽郡
追赠江州刺史
生也有涯。
多屈宰衡之望。
殁而不朽。
用伸追赠之章。
昔以晋永和八年归葬于旧原土山之乾。
坏山左转。
洮水长流。
齐太公五代
不忘周壤。
宣尼之四友。
我则殷人。
燕之往观。
从若斧者。
吴所习礼。
不至泉焉。
茫茫古阡。
寂寂幽陇。
时更晋宋。
代历陈隋。
随武子之谋身。
九原可作
蔺相如之立事。
千载犹生。
其盛烈也如彼。
其遗风也如此。
孙中散大夫太子洗马宏文馆学士江州刺史元道文林郎叔豪。
参训质疑。
遵仪克选。
忠临畏道。
业擅长衢。
嗣孙义谦宝俊君逸等。
价重南金。
美踰东箭。
敦行不怠。
在家必闻。
未能州县之劳。
深体丘园之逸。
以为家声世业。
若被于管弦。
相质披文。
未宣于金石。
畴资故实。
爰命小人。
虽仁不让师。
而意非称物。
潘黄门之藻思。
敬述源流。
谢康乐之才华。
恭陈祖德。
后贤校理
犹知幼妇之辞。
深谷为陵。
当阳之字。
铭曰。
伊昔有熊。
道德资始。
名烈五帝。
泽流千祀。
文舍伯邑。
武兴太史
官有世功。
春秋所祀。
畴嗣。
孝成以康。
将军绩。
光武其昌。
事列盟府。
功书太常
源分陆海。
派别三江。
懿彼侍中
飞缨殿内。
为王之伯。
熙帝之载。
左貂右蝉。
切问近对。
八舍攸履。
七车不昧。
散骑帝友。
朝夕进规。
奉兴肃事。
赞道攸宜。
有济之论。
浚之仪。
献替之美。
复在于斯。
桓桓积石。
允文允武。
外擅爪牙。
内为心膂。
气逸南仲。
才高邵虎。
作师之贞。
爰誓其旅。
豫章太守
人之领袖
如玉之贞。
之茂。
共理天下。
是资时秀。
良二千石
抑非虚授。
惟君挺生。
才术纵横。
黄裳元吉
白贲永贞
荆岩植润。
汉水腾明。
是谓家宝。
膺兹国桢。
英英学艺。
为郎满岁。
紫帐趋荣。
青缣沐惠。
王谭练习。
郑泰才计。
持实有章。
大猷无替。
悠悠广熙
南海之湄。
言典斯郡。
远予将之。
变其风俗。
镇以宣慈。
人斯攸赖。
不忍欺
列郡之政。
兹焉为盛。
开国承家。
大君有命。
山川光锡。
圭组辉映。
是曰懋功
往哉惟敬。
重此台望。
期诸栋隆。
初忻郑鹿。
奄叹虞鸿。
麟伤孔子
马思滕公
死而可作。
善始令终。
言式其墓。
坏山之路。
如斧载形。
广轮为度。
委郁松槚。
苍茫草露。
万古同心。
千春罢曙。
猗欤云允。
世岂乏贤。
不忘其本。
愿述其先。
陆家茂德。
潘氏流泉。
家声懿范。
日月俱悬。
劾奏太子太保王延太子洗马张季凝托故旷班状 唐 · 赵砺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五十九
台司奉去年四月敕。西京留司官员。
虽有留台点简。故闻多不整齐。
宜令太子太师卢文纪都更提辖。今有自去年五月后至今。
每称疾请假。最多太子太保王延太子洗马张季凝。
旧例朝臣百日假满落班簿凝。
每遇百日将满。即一度赴拜表行香。
俱是拜跪不任。昨高祖神主祔庙之时。
留司班列至彭婆镇。奉迎其主。
只到五凤楼前。凝称有疾不出。
陈力就列。往圣之明规。
拜表行香。留司之常务。
既疾疢不任于出入。筋骸难彊于扶时。
所宜上禀宪章。内思贪冒。
虔沥退休之恳。用循止足之文。
虽优宏系自于朝廷。而弹举敢隳于职业。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判官监察御史里行太原王公志铭 唐 · 许志雍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三
公讳叔雅
字元宏
太原祁人也。
其先食采于祁。
因邑命氏。
轩盖蝉联。
奕叶□茂。
忠贞孝友。
史不绝书。
素风懿范。
继华绍烈。
诚有国之柱石。
为令族之领袖
三代祖祐。
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卿
隋拜司空兼中书令
谥曰忠烈
忠烈生皇朝比部郎中资州刺史师感。
公之高祖也。
资州朝请大夫王府司马清源县开国男守节
公之曾祖也。
清源渝州刺史怀州刺史□一。
公之王父也。
怀州金紫光禄大夫秘书监兼御史中丞衢州刺史赠扬府大都督讳承俊
公之先考也。
中书之勋烈。
比部之令望。
清源宏茂
怀州之懿德。
中丞之雄迈。
世济其美。
庆钟后昆。
公即中丞第四子也。
弱不好弄。
幼而能文。
一见不忘。
有类王充之敏。
五行俱下。
不惭应奉之材。
为善孜孜。
小心翼翼。
恭敬以奉上。
笃爱以临下。
接士必尽其才。
修已不疵于物。
繇是乡里挹其仁。
朋友伏其义。
秘书郎严维有盛名于代。
虽以公年幼。
交契老成。
蔡邕才重。
王粲于弱龄。
李膺望崇。
孔融于稚齿。
嘉其至性敦重。
机□深邃。
每器而厚之。
时携幼弟适
为赋诗以赠云。
万里天连水
孤舟弟与兄。
时属而和者。
连郡继邑。
染飞翰。
期月不息。
繇是声华藉甚于公卿间。
郡举进士
才及京师
动目屈指。
倾盖结辙。
礼部侍郎刘太真深见知遇。
再举而登甲科。
浃辰之间。
名振寰宇。
俄为山南东道曹王皋辟为从事
丁太夫人忧。
服阕。
调补右卫府兵曹参军
环卫望高。
以优贤也。
未几。
岭南连帅韦公丹举列上介。
表迁左金吾卫兵曹参军
莲府才雄。
军门瞻重。
每下徐孺之榻。
独夺陈琳之笔。
属本使节制东川
府幕遂散。
邀公独行。
奏迁廷尉评兼监察御史
府公再迁慈晋。
俄领江西
复随镇拜监察御史里行
南康□牧假行刺史事。
尽闾里之情。
袪疲苶之疾。
人得归厚
吏不敢欺。
岁月之间。
□增□复□临川南郡之理。
仁风所被。
清议攸彰。
无何寝疾。
经时沈痼。
元和四年正月七日
告终于洪州南昌县之官舍。
春秋五十有五。
呜呼哀哉。
以公之孝。
可以动神明。
以公之忠。
可以□社稷。
以公之德。
可以反浇漓。
以公之仁。
可以厚风俗。
有一于此。
即为全人。
况其□者乎。
柰何天不与善。
夺□重器。
民不幸欤。
时不幸欤。
夫人河东辥氏。
礼部侍郎□元女。
族谓清门。
家称令室。
以□谦睦中外以端□奉□公以伉俪之重。
加于人一等。
如宾之敬。
礼若常林
居家有恒。
情如顾悌
由是时论多之。
有一男一女。
男曰高阳
女曰吴婆。
皆在孩幼。
哭无常声。
公虽临郡佐幕。
以亲洁自约。
禄俸所入。
皆均亲爱。
故不胜其贫。
轜车既还。
亦无以葬。
于时□南西道连帅御史大夫韦公丹。
以公宾四府。
始终如一。
感叹追旧。
情均支属。
赙赀百金。
加以将校护丧。
闻者壮其高义。
其年十月十三日
归窆京兆府咸阳县延陵乡。
祔先茔。
礼也。
志雍亲同懿属。
义比断金。
见记斯文。
衔哀永叹。
铭曰。
汪汪王公
德门之秀。
儒宗贤士。
茂族华冑。
忠为信臣
义称良友。
器逾瑚琏
人推领袖
何备其能。
不丰其寿。
呜呼哀哉。
岁月云迈。
言归镐京
绵历旧游。
想像襟情。
倏已终古。
闭于佳城。
苍莽日落。
萧飒风惊。
寒原故里。
丹旐新茔。
呜呼哀哉。
盛德无穷。
传今与昔。
閟于元壤。
斲兹贞石。
陵谷是迁。
令问不易。
泣下涟洏。
气填胸臆。
呜呼哀哉。
尊号玉册文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
维会昌二年岁次壬戍四月乙丑朔十四日戊寅
太尉光禄大夫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德裕银青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臣夷行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臣珙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臣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太子太保僧孺及文武百官等六千五百七十四人言。
臣闻羲皇首太古之号。
成汤显神武之称。
高祖皇王是宪。
尊名若古。
贻厥丕训。
为子孙之法。
岂不善始善述哉。
矧乃巨唐受命。
继体承业
理运将至。
大君以兴。
昊穹所以开至圣也。
曩者明两未定。
帝华不协。
舍允传圣。
深惟至公。
先后所以昭天命也。
亦犹尧发于唐侯
文兴于代邸。
神明之祚。
不其难哉。
伏惟皇帝陛下清明溥鬯。
光耿四海。
元德莫邻。
天休大赉
日角见表。
气志如神。
爰初定命。
正心理物
如辰居极。
而天下无邪矣。
由是昭德塞违。
尊贤远佞。
禹不自满。
成不敢康。
罔盘于田。
不迩于色。
自闺壶以施王教。
由家道而刑国风。
去比周。
覈名实。
揽乾纲。
择圣纪。
修旧典。
协诚质。
扢嘉坛。
泰乙。
正臣以端治表。
礼故老以求谠言。
远无蔽狱
近无留命。
祈元祖而膏雨降。
祀灵岳而嘉谷登。
省刑罚而蓬孛消。
发仓廪而螽螟息。
去岁龙旂承祀。
大辂亲郊。
玉瓒而一献。
光灵来格。
振金石而六变。
魄宝昭临。
然犹古训是学。
缉熙于道。
天文炳焕。
云汉其章
温恭敬逊。
太任之教。
和乐恺悌。
洽戚藩之心。
德风偃于群黎。
威霆动乎绝域。
又以敬养不逮于长乐。
昭配未升于祢宫。
每怀嗣徽。
烝烝而慕。
所以奉若慈训。
对越两仪。
因心立制。
永锡其教。
宽虔刘之罪。
兴恻隐之仁。
回电收霜。
为之反禾。
单于慕义。
景附朔边。
耀德戢兵。
谦临是受。
至于备文物。
展国容。
莫不先甲而布甘泽。
丁辰而廓阴翳。
和景晏温。
卿霭絪缊。
斯所谓神祗之心应矣。
天人之际交矣。
于是服冕之士。
戴鹖之伦。
暨藩侯邦伯。
黄发骀背
不谋而进曰。
陛下元默天晬。
辉光日新。
大矣孝熙。
四极爰臻。
诚宜玉版温润。
鸿明之德。
神宝焜耀。
荐万斯之年。
丕惟大典。
不可辞也。
陛下犹谦退固拒。
至于三四。
群臣不已。
乃曰俞哉。
夫遍覆包含之谓仁。
极深研几之谓圣。
宪度著明之谓文。
蛮夷震慑之谓武。
感而遂通之谓神。
无思不服之谓孝。
臣等不胜大愿。
谨奉玉册玉宝。
上尊号曰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
伏惟陛下乾健不息。
谦尊而光。
乐戒其耽。
禽戒其荒。
寿乃侔于殷宗。
俗乃厚于
贻燕后昆。
受福无疆。
德裕等诚欢诚跃顿首顿首。
谨言。
进上尊号玉册文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
今月二十一日奉宣。
令臣撰文者。
臣闻王充云。
古之帝王建德者。
须鸿笔之臣褒述纪德。
杨雄云。
廊庙之上。
高文典册用相如
臣本以门荫入仕。
不由俊造之选。
独学无友。
未尝琢磨。
然心好艺文。
老而不倦。
近加衰病。
久废含毫。
祗奉渥恩。
实怀荣惧。
谨以撰讫。
谨连封进。
不任兢惶陨越之至。
谨录奏闻。
伏候敕旨。
处州韦使君新开南溪 唐 · 朱庆馀
五言排律 押侵韵
引用典故:谢公
地里光图谶,樵人共说深。
悠然想高躅,坐使变荒岑。
疏凿因殊旧,亭台亦自今。
静容猿暂下,闲与鹤同寻。
转旆驯禽起,褰帷瀑溜侵。
石稀潭见底,岚暗树无阴。
跻险难通屐,攀栖称抱琴。
云风开物意,潭水识人心。
携榼巡花遍,移舟惜景沈。
世嫌山水僻,谁伴谢公吟。
天复初刘道昌得篆书 唐 · 佚名
 押词韵第十七部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八雄争天下,狫鼠先啾唧(自庚子年黄巢见,朱全忠等八人僭号。)
兔子上天床王建属兔,又以卯年开国。),猿猴三下失朱温三帝属猴也。)
李子生狼藉昭宗也。),乃牛生叛䍽杨行密王于吴。斗牛,吴之分也。)
群犬嘶首尾,走上中华国(即六侵中国也。见《分门古今类事》卷十四引《宾仙传》。)
秦人𧳽谣 唐 · 不详
五言绝句 押尤韵
𧳽𧳽引黑牛,天差不自由。
但看戊寅岁,扬在蜀江(《王氏见闻》云:“𧳽,食竹之鼠,肉肥脆,生深山竹林无人境,岐梁睚眦之年,此物遍入人家房内,人口腹饫焉,忽有童谣云云,智者不能议之。庚午岁,梁刘知俊叛梁入岐王以为泾州节度知俊为人色黑,而其生岁在丑,𧳽者,刘也,始知𧳽𧳽引黑牛之应。后奔蜀,王建用之,令反攻,有功,竟忌而杀之,岁戊寅不豫,见刘为崇,因粉刘骨投之江,其言扬在蜀江头亦验云。”)
童谣 唐 · 不详
 押纸韵
我有一帖药,其名曰阿魏,卖与十八子蜀王衍时有此谣,乾德末,衍兄宗弼果卖国归唐,而宗弼王建养子,本姓魏氏,皆验)
蜀中埽地和尚 唐 · 不详
 押先韵
水行仙,怕秦川王建据蜀之后,有一僧常持大帚,每过即汛埽。人以埽地和尚目之,扫毕,辄写二语,其后王衍果有秦川之祸。水行仙,衍字也)
李叔玫除太仆卿高证除均州刺史万汾除施州刺史等制 唐 · 杜牧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八
敕。
壮武将军检校太子宾客前兼右金吾卫将军监察御史上柱国岐国公食邑三千户食实三百七十户赐紫金鱼袋李叔玫等。
之为将也。
每以救扶为心。
故其苗裔。
福随殷周。
西平王功存社稷。
庆流后嗣。
子孙多贤。
裂土分茅。
玫宏毅知书。
洵美且武。
儒士多誉。
将才颇高。
庆忌一门。
尽有爪牙之用。
金敞举族。
皆著忠厚之名。
将军之符。
列卿寺之任。
曰文曰武。
唯上所命。
酋为才士。
实曰宝臣。
证之与汾。
为吏岁久。
文学绩效。
皆有可观。
清江武当
有人有赋。
岂自薄小。
宜遵诏条。
无忝宠荣。
以称朕意。
可依前件。
韩乂852年 唐 · 杜牧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二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昨日所启言韩拾遗事。
非与韩求衣食救饥寒也。
御史亦岂为救饥寒之官乎。
中丞必曰。
大梁奏取韩。
以救饥寒。
何不去。
幕吏乃古之陪臣。
以人为北面。
虽布衣无耻之士。
亦宜访其乐与不乐。
况有耻之君子乎。
韩以旅寓洛中。
非不乐汴也。
不甘不告之请耳。
韩及第后归越中。
佐沈公江西宣城
府罢。
唐扶中丞辟于闽中
罢府归。
路由建州
妻与元晦高祖
为人。
不省之。
得越。
乃弃产避之居常州
殷俨者。
仰韩之道。
自闽寄百缣遗之。
及门。
不开书函而斥去之。
某比两府同院。
但见其廉慎高洁。
亦未知其道。
太和八年
淮南有事至越。
见韩居于境上。
三亩宅两顷田。
树蔬钓鱼。
唯召名僧为侣。
馀力究易。
嬉嬉然无日不自得也。
未尝及身名出处之语。
未尝入公府造请与幕吏宴游。
因此不为搢绅所相见礼。
连帅至。
即日造其庐。
询其政事。
称先人梓材有文学高名。
没于越之府幕
故不愿复为越宾。
及高至许下。
厚礼辟之。
其为人也。
贞洁芳茂。
非其人不与游。
非其食不敢食。
萧舍人考功崔员外是趋于韩交者。
某复趋于萧崔二君子者。
即韩之去某。
其间不啻容数十人矣。
某安得知其贤而言之。
复不僭乎。
伏恐中丞谓韩求官。
以衣食干交朋者。
中丞初在宪府
固宜慎选御史
御史固非救饥寒之官。
某久承恩知。
但欲荐贤于盛时。
虽至浅陋。
亦知不可以交友饥寒。
求清秩以干大君子者。
伏恐未审诚恳。
故此具陈本末。
伏惟照察。
谨启。
东都神主议 唐 · 薛元赏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四
伏以建中时
公卿奏请修建东都太庙
当时之议。
大旨有三。
其一曰。
必有其庙。
备立其主。
时飨之日。
以他官摄行。
二曰。
建庙立主。
存而不祭。
皇舆时巡。
则就飨焉。
三曰。
存其庙。
瘗其主。
臣等立其三议。
参酌礼经。
理宜存庙。
不合置主。
谨按礼祭义曰。
建国之神位。
右社稷而左宗庙。
礼记云。
君子将营宫室。
宗庙为先。
是知王者建邦设都。
必先宗庙社稷。
周武受命。
始都于丰。
成王相宅。
又卜于洛。
烝祭岁于新邑
周公于太室。
故书曰。
戊辰王在新邑
烝祭岁。
王入太室稞。
成王厥后复立于丰。
虽成洛邑
未尝久处。
逮于平王
始定东迁
则周之丰镐。
皆有宗庙明矣。
又按曾子问庙有二主。
夫子对以天无二日。
土无二王。
尝禘郊社。
尊无二上。
未知其为礼者。
齐桓公作二主。
夫子讥之。
以为伪主。
是知二主不可并设亦明矣。
夫圣王建社以厚本。
立庙以尊祖。
所以京邑必有宗社。
今国家定周秦之两地。
为东西之两宅。
辟九衢而立宫阙。
设百司而严拱卫。
取法元象。
号为京师
既严帝宅。
难虚神位。
若无宗庙。
何谓皇都
然依人者神。
在诚者祀。
诚非外至。
必由中出。
理合亲敬。
用交神明。
位宜存于两都。
庙可偕立。
诚难专于二祭。
主不并设。
或以礼云七庙五庙无虚主。
是谓不可无主。
所以天子巡狩。
亦有所尊尚。
饰斋车。
载迁主以行。
今若修庙瘗主。
东都太庙
九室皆虚。
既违于经。
须徵其说。
臣复探赜礼意。
因得尽而论之。
所云七庙五庙无虚主。
是谓见飨之庙。
不可虚也。
今之两都。
虽各有庙。
禘祫飨献。
斯皆亲奉于上京
神主几筵。
不可虚陈于东庙
且礼云。
唯圣人为能飨帝。
孝子为能飨亲。
昔汉韦元成议废郡国祀。
亦曰立庙京师
躬亲承事
四海之内。
各以其职来祭。
人情礼意。
如此较然。
二室既不并居。
二庙岂可偕祔。
但所都之国。
见飨之庙。
既无虚室。
则叶通经。
议者又欲置主不飨。
以俟巡幸。
昔鲁作僖公之主。
不于虞练之时。
春秋书而讥之。
合祔之主。
作非其时。
尚为所讥。
今若置不合祔之主。
不因时而作。
违经越礼。
莫甚于此。
岂有九室合飨之主。
而有置而不飨之文。
两庙始创于周公
二主获讥于夫子。
自古制作。
皆范
旧典犹在。
足可明徵。
臣所以言东都庙则合存。
主不合置。
今将修建庙宇。
诚不亏于典礼。
其见在太微宫中六主。
请待东都建修太庙毕。
具礼迎至于西夹室。
閟而不飨。
式彰陛下严祀之敬。
以明圣朝尊祖之义。
卫王灌等制 唐 · 宣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七十九
门下。
朕闻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也。
汉藩树屏。
我国家以锡土分茅。
冲人敢易彝制。
爰稽典礼。
式固邦家。
第三男灌等。
生则岐嶷。
幼而徇齐。
忠厚实见其天资。
才识若符于神授。
敦诗闻礼。
不假其师严。
践义由仁。
罔劳于庭训。
术通六艺之妙。
学奥百代之书。
是宜敷桐叶之策。
举梓材之诰。
胙以土守。
誓以河山。
我图尔居。
以谨王度
无懈其位。
永孚于休。
第三男灌可封卫王
第十一男澭可封广王
宜令有司择日。
备礼册命。
主者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