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
道行无迹。
妙极无象
谓体性空而本源清净。
谓诸见灭而觉照圆明。
天人师
示第一义。
师无可说之法。
义为不二之门。
其定也。
风轮驻机。
其慧也。
日宫开照。
其用也。
春泉利物。
三者备体。
谁后谁先。
入无量而不动。
开法华而涌出。
湛兮以有无观听而莫测。
寥焉以远近思维而不穷。
智德皆空。
为真实际。
大悲恒寂。
遍抚偫迷。
月入百川之中。
佛匝千花之上。
修而證者。
元同妙有。
应而起者。
旁作化身。
先大师适来此土。
化身欤。
适去他方。
补处欤。
不可得而知也。
自如来现灭。
四魔横恣。
人天无怙。
寄命崩崖。
胜大敌者。
那罗延身。
销大毒者。
伽陀妙药。
拔陷扶坠。
生大师
大师延陵马氏。
讳元素
字道清
崇高绍兴于法位。
冑绪不系于人间。
慈母方娠。
厌患荤肉。
长至之日
诞弥仁尊。
有异祥。
乳育安静。
既龀
稽首父母。
求归法门。
即日获请。
出依精舍。
如意年中薙度。
江宁长寿寺
既进具已。
戒光还照。
定水澄源
鹅王之不受泥尘。
香象之顿除羁锁。
未之比也。
身长七尺。
体无凡骨。
眉毛际脸。
口若方丹。
目不顾盻。
声侔扣王。
入南牛头山威大师
撞钟大鸣。
入海同味。
迦叶以头陀第一。
大师斗薮尘劳。
闻一知十。
未尝请益。
观法无本。
观心不生。
喻金刚之最坚。
比狮子之无畏。
圆月照海。
高深尽明。
慧风吹云。
宇宙皆净。
威大师摩顶谓曰。
东南正法。
待汝兴行。
命于别位。
开导来学。
于是驺虞驯扰。
表仁之至也。
众禽献果。
明化之均也。
接足右绕。
百千人俱。
大师悉以菩萨呼之。
教习大乘。
戒妄调伏。
自性还源。
无渐而可随。
无顿而可入。
摩尼照物。
一切如之。
吾常默默。
无法可说。
或有信愿双极。
恳求心要。
于我渴仰。
施汝醍醐。
问禅定耶吾无修。
问智慧耶吾无得。
道惟心證。
不在言通。
怀帝释轮。
终为世论。
自净而已。
无求色声。
既悟者小无微尘。
大无三界。
当悟者内珠虽隐。
犹作来因。
药草万殊。
根茎等润。
貌和言寡。
饥至饱归。
或有闻尊称而迁善。
现色身而独得。
我无示念(一作尔念)
道溥慈圆。
食不问咸酸。
口不言寒暑。
身同池水。
饱蚊蚋之饥渴。
道离人我。
顺众生之往来。
贵贱怨亲。
法平等。
故馈甘味而不辞。
同于糗糒。
奉上服而不拒。
齐于弊褐。
俾夫家有道侣。
府无争人。
开元中
本寺僧法密请至京口
润州刺史韦铣洒扫鹤林。
斯焉供养。
有屠者恣刃。
积骸如山。
闻大师尊名。
来仰真范。
忽自感悟。
忏伏求哀。
大师受之。
又白言。
和尚大悲
当应我供。
大师衲衣跏趺。
未尝出户。
公侯稽首。
不为动摇。
至是如其恳求。
忻然降诣。
夫盗隐其罪。
虎慈其子。
仁与不仁。
皆同佛性。
无生无灭。
无去无来。
今浊流一澄。
清水立现。
诸佛所度。
我亦度之。
天宝中
扬州僧希元密请至广陵
便风驰帆。
白光引棹。
楚人相庆。
佛日度江。
齐鲁倾都来会。
津塞途盈。
人无立位。
解衣投施。
积若邱陵。
皆委于所在。
行无住舍。
礼部尚书李澄时为杨州
齐心跪谒。
为众唱首。
望慈月者。
谁不清凉。
传百亿明灯。
照四维上下。
尘沙之数。
皆超佛乘。
二州以贪法之心。
移牒踰月。
均吾喜舍。
成尔坚牢。
无非道场。
还至本处。
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一日
中夜坐灭。
呜呼。
菩提位中六十一
父母之八十五年。
赴哀位者。
可思量否。
至有浮江而奠。
望寺而哭。
十里花雨
四天香云。
幢幡盖网。
光蔽日月。
其月二十一日
四众等号捧金身。
建塔于黄鹤山西原。
像法也。
州伯邑宰
执丧师之礼。
率众申哀。
江湖震悼。
曩于寺内移居。
高松互偃。
涅槃之夕。
椅桐双枯。
虎狼哀号。
声破山谷。
人祗惨恸。
天地晦冥。
及发引登原。
风雨如扫。
慈乌覆野。
灵鹤徊翔。
有情无情。
德至皆感。
达摩祖师传法。
三世至信大师
门人达者曰融大师
牛头山
得自然智慧。
信大师就而證之。
且曰。
七佛教戒。
诸三昧门。
语有差别。
义无差别。
根器
各各不同。
唯最上乘。
摄而归一。
凉风既至。
百实皆成。
汝能总持。
吾亦随喜。
由是无上觉路。
分为此宗。
融大师讲法则金莲敷。
顿锡而灵泉满溢。
东夷西域
得神足者。
赴会听焉。
岩大师
方大师
方授持大师
持授威大师
凡七世矣。
真乘妙缘。
灵祥嘉应。
佥具传录。
布于人世。
门人法镜
吴中上首是也。
门人法钦
径山长老是也。
观音普门。
文殊佛性。
惟二菩萨。
重光道源。
门人法励法海。
亲奉微言。
感延霜露。
崇龛座。
开构轩楹。
时惟海公。
求报师训。
庐孔氏之墓。
起净明之塔。
世异人同。
泫然长慕。
僧慧端等。
荫旃檀树。
皆得身香。
菩萨戒弟子故吏部侍郎齐浣
刑部尚书张均
江东采访使润州刺史刘日正。
广州都督梁升卿
采访使润州刺史徐峤
采访使常州刺史刘同升
润州刺史韦昭理。
给事中韩延赏。
御史中丞李丹
泾阳县万齐融
礼部员外郎崔令钦
道流人望。
莫盛于此。
弟子尝闻道于径山
乐正子春之于夫子也。
洗心瞻仰。
天汉弥高。
镜公门人悟甚深者大理评事杨诣。
过去圣贤诸功德。
藏志之所至。
无不闻知。
鲁史从告。
况乎传信。
其文曰。
浊金清镜。
在尔销鍊。
磨之莹之。
功至乃现。
膏溃炷然。
光明外遍。
阳升律应。
草木皆变。
启迪瘖瞽。
惟吾大师
息言成教。
舍法兴悲。
辰极不动。
风波自移。
境因心寂。
道与人随。
杳然元默。
湛入无为。
性本非垢。
云何净除。
身心宴寂。
大拯沦胥。
内光无尽。
万境同如。
甘露正味。
琉璃妙器。
遍施大千。
无同无异。
度未度者。
化周缘备。
道树忽枯。
涅槃时至。
我无生灭。
随世因缘。
吉祥殿上。
应化诸天。
寂寂灵塔。
滔滔逝川。
恒沙劫坏。
智月常圆。
宝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阐大法师碑铭 唐 · 僧思庄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昔吾师因地求真。众魔纷娆。果到成佛。龙天捧围。自作镇灵山。法躬靡易。告灭双树。示迹伦凡。微言不传。慧烛潜照。届夫岁迈千秋。时淹五浊。欲海腾沸。邪山纷糺。于是释防东逝。爰称兆应。汉梦西通。方崇像法。或青眸接轸。竞扇元风。或白足相趋。争开佛日。至欲继前贤之令轨。为后进之康衢。烛照重昏。慈舟苦派。人能宏道。斯之谓欤。法师讳怀恽。俗张姓南阳人也。远祖因宦。播迁京兆。廿一代祖安。丞相袭爵鸿胪公。高祖融。守黄门郎。迁太子庶子。祖英。唐解褐太常太祝。袭爵天平公。寻转吴王祭酒。握兰奏位。清陪雅列。法师聪敏为其性相。慈善资其风骨。母常山夫人乐姓。降胎之月。不味膻腥。载诞之辰。情欣禁戒。暨年登丱岁。特异诸童。或焚叶为香。或聚沙为塔。虽飞轩绣毂。未尝留步。月宇香楼。怡然忘返。高宗天皇大帝乘乾抚运。出震披图。虚己求贤。明扬待士。总章元载。梦睹法师。倏降纶言。远令虔辟。于是临丹槛。迩青蒲。广献真诚。特蒙褒赞。帝乃亲授朱绂。令处凤池之荣。师乃固请缁衣。愿托鹦林之地。奉敕于西明剃落。善来忽唱。恶业疑销。既挂三衣。俄陪四众。翘勤遽积。思五分而非遥。精苦逾深。想三祗而未远。时有亲證三昧大德善导阇梨。慈树森疏。悲花照灼。情袪多漏。拥藤井于莲台。睿化无涯。驱铁围于宝国。既闻盛烈。雅缔师资。祈解脱规。发菩提愿。一承妙旨。十有馀龄。秘偈真乘。亲蒙付属。自惟薄祐。师资早丧。想遗烈而崩心。顾馀恩而雨面。爰思宅兆。式建坟茔。遂于凤城南神和原崇灵塔。礼也。其地前终峰之南镇。后帝城之北里。歌钟沸出。移上界于阴门。泉流激洒。背连河于阳面。仍于塔侧。广搆伽蓝。莫不堂殿峥嵘。远模忉利。楼台岌嶪。直写祇园。神木灵草。淩岁寒而独秀。叶暗花明。逾严霜而靡悴。岂直风高气爽。声闻进道之场。故亦临水面山。菩萨全真之地。又于寺院造窣堵坡塔。周回二百步。直上一十三级。或瞻星揆务。或候日裁规。得天帝之芳踪。有龙王之秘迹。重重佛事。穷鹫岭之分身。种种庄严。尽昆邱之异宝。但以至诚多感。能事冥资。故能远降宸衷。令赍舍利。计千馀粒。加以七珍函笥。随此胜缘。百宝幡花。令兴供养。则天大圣皇后承九元之眷命。蹑三圣之休期。犹尚志想金园。情欣胜䠱。或频临净刹。倾海国之名珍。或屡访炎凉。舍河宫之秘宝。法师诫盈而散。并入擅航。法师业行高远。利益繁多。故得名振九重。芳盈四部。奉永昌元年敕。徵法师寺主。于是纲纪僧徒。规模释族。缁门济济。戒德峻而弥坚。绀宇诜诜。常住丰而更实。犹是才称物宝。道为时尊。知与不知。仰醍醐于句偈。识与不识。询法乳于波澜。法师以慈诱内怀。敷扬外积。冀传圣旨。用酬来望。每讲观经贤护弥陁等经。每数十遍。夫我域者。扇激风火。婴抱结漏。系诸生灭。止无常之短期。研乎事真。攀不亟之虚眹。若不乘佛愿力。托质净方。则恐沦溺长往。清升永隔。于是言论之际。恳劝时众。四仪之中。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乘此胜因。祈生净域。又以般若神咒。能令速證菩提。弥陀佛名。亦望横超恶趣。诸馀妙典。虽并积心台。于此胜缘。颇遍游智府。尝诵般若咒向盈四万。又诵弥陀真偈十万馀遍。理复使精真厥想。念虽微而必就。二三于行。功唐捐而靡得。岂直诸佛现前。神人捧锡而已矣。师为诸重担。摄尔偫生。举洪灼于耶山。掉宝航于见海。悲夫。娑婆国中。人多弊恶。虽复珍台宝界。因胜侣而归心。至欲逸翥遐征。藉良缘而克进。敢凭此义。爰发诚心。于是广劝有缘。奉为九重万乘。四生六趣。造净土堂一所。莫不虬栋淩虚。虹梁架迥。丹楹赩日。青琐延风。无而返井舒花。不暝而重檐积雾。于是神螭戾止。远镇琼阶。宝凤来仪。还陪桂户。雕甍画栱之异。穷造化之规模。圆珰方镜之奇。极人天之巧妙。又于堂内造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
又造织成像并馀功德。相好奇特。
颜容湛粹。山豪演妙。
若照三千。海目摛华。
如观百亿。或因缯命采。
有慈氏之全身。或散札驰芳。
得忧填之逸思。何独如来自在。
疑降上界之魔。故亦菩萨熙怡。
似救下方之苦。夫以宅生者心。
心荣则生丧。栖神者志。
志扰则神亡。然菩萨以济物捐躯。
上善以遗形徇节。法师情存拯救。
式奉殷繁。汲引虽曰忘怀。
形质焉能靡累。于是忽婴风瘵。
病与时侵。灵药勿痊。
●96C8器俄逝。岂夫八林齐白。
我佛称于寂灭。梁木其坏。
吾师等于死生。以大足元年十月廿二日神迁。
春秋六十有二。临终之际。
正念无亏。颜色怡悦。
似有瞻瞩。北首面西。
奄然而化。悲夫。
烈烈岁阴。苍苍天色。
乾兮何负。歼我惟良。
业也何孤。丧兹贤哲。
岂直悲盈四部。嗟鹿苑之荒凉。
抑亦哀悼两宫。痛蜂台之间寂。
犹是俯回天眷。载纡仙豪。
远降恩波。爰加制赠。
神龙元年敕。实际寺怀恽
示居三界。远离六尘。
等心境于虚空。混荣枯于物我。
栋梁绀宇。领袖缁徒。
包杖锡之规模。蹑乘柸之懿躅。
虽已归寂灭。无待于褒扬。
然宠洽友于。无忘于缛礼。
可赠隆阐大法师。主者施行。
上人以至德聿修。良因累著。
故得天降成烈。用赞芳规。
追远慎终。生荣死赠。
足可光辉净刹。历尘芥而长存。
旌贲元门。共河山而永久。
弟子温国寺主思庄等。并攀号积虑。
哀慕居怀。嗟覆护而无时。
仰音颜而靡日。犹恐居诸易远。
淑善湮沈。敬想清嶶。
勒兹玄琬。词曰。
娑婆种觉。贤劫能人。
三祇殄妄。五分祈真。
即相离相。非身是身。
犹施慧筏。广济迷津(其一)
十方化备。双林灭度
三界空虚。四生哀慕。
正教既隐。微言遽斁。
式启先哲。用资后悟(其二)
芳猷广被。至烈弥殷。
青眸演圣。白足成真。
远导刍。遐宣墨尘。
元门不绝。代有其人(其三)
猗欤令德。远嗣前英。
声高四部。誉重三明。
慈周有识。智契无生。
法云叶落。道树滋荣(其四)
岂图宿殃。师资遽亡。
乾兮何负。歼我惟良。
徒嗟授几。空念传香。
非夫胜缘。孰答恩光(其五)
邈矣坰野。慈颜圹侧。
敬发诚心。爰凭净域。
真容湛粹。楼台岿嶷。
希此善根。远酬明德(其六)
弥勒尊佛碑 唐 · 朱宝积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四
若夫真宗奥键。言象昧其津源。
俗谛法门。性□诠其教义。
自三天锡福。十圣扬猷。
道俗薰修。阶资积习。
若海流悬□涵□□而□天江源滥觞。下归塘而括地。
至如□波传话。素契□于菩提。
墨血摛文。□志期于上德。
善才童子。求友不逾于十城。
罗刹圣僧。谈经无过于半偈。
未有济巨川而弃楫。升彼岸而□□者哉。
粤若大觉乘乾。天仙利现。
应贤劫而开运。耀佛日以光临。
载诞王宫。献异莲花之步。
抚监储苑。呈祥白马之踪。
伽耶非立行之场。擅特是坐忘之地。
始则举筌蹄而绎理。终乃期得意以忘言。
空色两捐。是非俱遣。
断言语之路。开不二之门。
湛湛常存。如如不动。
不皦不昧。水鹤无分。
无去无来。空鹅讵辨。
洎恒星不见之后。入梦而还。
象教西流。创经行于震旦。
龙波东注。餐妙化于迦维。
仁祠偏满于郊虞。支提充创于州部矣。
建兴寺者。晋朝建兴元年所立也。
薙草开基。疏源设砌。
多招法侣。广置缁徒。
大辨名僧。抠衣戾止。
天亲大德。挟锡来游。
历晋宋而常存。经齐梁而永固。
属隋季丧乱。因而废焉。
没一朝。荒凉十纪。
洞房幽闼。空留野兽之踪。
广庑长廊。竟满巢禽之响。
塞路。凄凉□道之怀。
骇壁溃墉。痛切桑门之掖。
唐上元二年天皇大帝孝敬皇帝崩制所立也。
三善空留。四皓罢游。
声沈凤钥。影绝龙楼。
皇帝悽驰道之无恭。伤临涡之辍调。
普天之下。广辟仁祠。
其地距维扬。冈连楚塞。
归峰南峙。淩倒景而干云。
蠙浦西通。下焦溪而沃日。
且土风多最。人望攸高。
汉帝祠坛。瑶席彻球𤨿之韵。
楚王陈迹。淮淝播英杰之名。
徐偃行仁。徽猷尚在。
汲黯卧理。嘉誉犹存。
实荆壤之奥区。楚都之胜境者也。
唐之有天下。七十馀载矣。
高祖神尧皇帝凤起唐郊。龙飞参野。
奔鲸而清宇县。销伏鳖而静云雷。
出震有临。继天当宁。
重规累圣。被淳曜于图书。
允武允文。扬鸿辉于帝箓。
太宗文武圣皇帝枢电摛祥。彤云荐祉。
大横成卦。三让之礼愈恭。
宝祚开元。八百之隆巳永。
高宗天皇大帝握兰演庆。梦月贻祥。
绍三皇五帝之绝轨。光乃圣乃神之洪祚
皇上圣孚光宅。元德升闻。
亿兆事繁。驭朽之怀转切。
万几务重。履冰之戒愈深。
神皇德尊轩圣。道叶坤元。
鍊石而补旻穹。执契而成品汇。
稽帝箓。披皇图。
合宫。启阳馆。
神工而符神造。天制而合天心。
岳泽效灵。河洛开奥。
庆云纷郁。閒霞彩以成文。
甘露泛□混珠光而动色。郊栖祥凤。
苑乐游麟。东楛西环。
望帝阍而入贡。南蛮北狄。
思解辫以来王。天域垂平。
乐和礼贵。而比邱僧惠静。
俗姓卞氏济阴侯卞英之后也。
三归早摄。六波先悟。
戒律思备。□惜鹅珠。
道德兼修。取光虹玉
自道□没后。惠远生前。
□□□□道纲解纽。其有绍斯高躅者。
其惟上人。法师识悟三生。
心明四果。乘因趣级。
登十路以高迁。丧律背缘。
入四流而下坠。去垂拱元年
发心敬造弥勒像一铺。奉为皇家帝主及州县官僚师僧父母一切庶类。
数年之閒。装严□□且连眸示妙。
便写真容。绀发开仪。
还图实相。圆光焕彩。
乱晨景之照梁。背日流明。
炯朝虹之烛牖。谈之不可巳巳。
其在兹欤。次有寺主比邱僧智须僧智云上座惠品都维那(阙字)崇惠明净琛净泰法融等。
夙怀敏悟。早誉克聪。
行洁圭璧。业周禅诵。
灵山之妙法。毗邪之善谈。
敬之重之。载挹载味。
而心不住法。舍乃遗情。
知几其神。抑惟明德。
邛州镇将刘元炎蔚州镇将王本柱国柱国王超柱国王仕弼上柱国王楷骑都尉王肆骑都尉王智刘德逸。并淮南
江北明珠。肆谈柄于鸡窗。
纵武能于虎帐。既开冠盖之理。
还辟通德之门。属践畏途。
共取诫于冰谷。驰心妙境。
同见乐于闲居。各舍冰纨。
志求无上而已。下官少披孔籍。
覃思三坟。晚学释经。
窥窬十步。虽日夜无倦。
端倪靡躬。行坐未疲。
波澜讵际。法师不遗浅识。
见请慇勤。虽假数句。
以成文章。终惧一字。
以为褒贬。敢竭愚瞽。
辄陈圣谛。庶化城空而劫石尽。
贞石无刊。沧海变田改
元言不昧。乃为铭曰。
系象。道先天地。
译有开宗。因无成器。
嘉号称十。妙门匪二。
湛然不动。见应斯至(其一)
先佛后佛。千名万名。
天上天下。王城化城
一来一去。不死不生。
贤哉妙觉。实曰储明(其二)
出门悟道。数岁成因。
远超三界。深明六尘。
化驯鳞羽。德洽天人。
言语一段。千载元津(其三)
箭惊宵漏。舟移夜壑
汉梦才通。周日巳落。
孤阜栖鹫。疏林隐鹤。
质明金刚。形图丹雘(其四)
慧日遥临。道风振响。
发迹伽卫。聿来中壤。
月殿峥嵘。日宫宏敞。
二谛开教。三乘驾网(其五)
炎灵告谢。黄神啸吟。
竟飞(阙二字)怒蛙音。沙河咽鸣。
□□崩岑一摧道树。讵识檀林(其六)
皇家创历。廓土开疆。
继踪娲燧。齐圣虞唐。
法门再辟。释网重张。
缁徒济济。梵响琅琅(其七)
去斯尘累。归兹法宇。
妙辨银铅。深明水乳。
缁衣领袖。道场仪羽。
广树福田。增崇帝主(其八)
邈哉伊人。至哉偫彦。
遽惊折轴。俄悲毒箭。
荣利谁重。解脱斯羡。
蠡髻韬姿。开模绀殿(其九)
广川化雉。高岳称龟。
绵绵畎浍。硌硌川𡊊。
天高城迥。平路通逵。
接江之浒。连河之湄(其十)
日月晦冥。寒暑迁易。
始闻生死。俄成古昔。
天衣拂兮岁深。尘劫空兮年积。
幸微言之不昧。刊芳猷于元石(其十一)
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 唐 · 岑勋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九
粤妙法莲华。诸佛之秘藏也。
多宝佛塔。證经之踊现也。
发明资乎十力。宏建在于四依。
有禅师法号楚金姓程
广平人也。祖父并信著释门。
庆归法允。母高氏。
久而无妊。夜梦诸佛。
觉而有娠。是生龙象之徵。
无取熊罴之兆。诞弥厥月。
炳然殊相。岐嶷绝于荤茹。
龆龀不为童游。道树萌芽。
豫章之桢干。禅池畎浍。
涵巨海之波涛。年甫七岁。
居然厌俗。自誓出家。
礼藏探经。法华在手。
宿命潜悟。如识金环。
总持不遗。若注瓶水。
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
从僧箓也。进具之年。
升坐讲法。顿收珍藏。
异穷子之疾走。直诣宝山
化城而可息。尔后因静夜持诵。
多宝塔品。身心泊然。
如入禅定。忽见宝塔。
宛在目前。释迦分身。
遍满空界。行勤圣现。
业净感深。悲生悟中。
泪下如雨。遂布衣一食。
不出户庭。期满六年。
誓建兹塔。既而许王瓘居士赵崇信女普意善来稽首咸舍珍财。
禅师以为辑庄严之因。资爽垲之地。
利见千福。默议于心。
时千福有怀忍禅师。忽于中夜。
见一水发源龙兴。流注千福。
清澄泛滟。中有方舟。
又见宝塔自空而下。久之乃灭。
即今建塔处也。寺内净人名法相。
先于其地。复见灯光。
远望则明。近寻即灭。
窃以水流开于法性。舟泛表于慈航。
塔现兆于有成。灯明示于无尽。
非至德精感。其孰能与于此。
禅师建言。杂然欢惬。
负畚荷锸。于橐于囊。
登登凭凭。是板是筑。
洒以香水。隐以金锤。
我能竭诚。工乃用壮。
禅师每夜于筑阶所。恳志诵经。
励精行道。众闻天乐。
咸嗅异香。喜叹之音。
圣凡相半。至天宝元载
创构材木。肇安相轮。
禅师理会佛心。感通帝梦。
七月十三日。敕内侍赵思侃求诸宝坊。
验以所梦。入寺见塔。
礼问禅师。圣梦有孚。
法名惟肖。其日赐钱五十万。
绢千匹。助建修也。
则知精一之行。虽先天而不违。
纯如之心。当后佛之授记
昔汉明永平之日。大化初流。
我皇天宝之年。宝塔斯建。
同符千古。昭有烈光。
于时道俗景附。檀施山积。
庀徒度财。功百其倍矣。
至二载。敕中使杨顺景宣旨。
令禅师花萼楼下迎多宝塔额。遂总僧事。
备法仪。宸眷俯临。
额书下降。又赐绢百匹。
圣札飞毫。动云龙之气象。
天文挂塔。驻日月之光辉。
至四载。塔事将就。
表请庆斋。归功帝力。
时僧道四部。会逾万人。
有五色云。团转塔顶。
众尽瞻睹。莫不崩悦。
大哉观佛之光。利用宾于法王
禅师谓同学曰。鹏运沧溟。
非云罗之可顿。心游寂灭。
岂爱网之能加。精进法门。
菩萨以自强不息。本期同行。
复遂宿心。凿井见泥。
去水不远。钻木未热。
得火何阶。凡我七僧。
聿怀一志。昼夜塔下。
诵持法华。香烟不断。
经声递续。炯以为常。
没身不替。自三载每春秋二时。
集同行大德四十九人。行法华三昧。
寻奉恩旨。许为恒式。
前后道场所感舍利凡三千七十粒。至六载。
欲葬舍利。豫严道场又降一百八粒。
画普贤变。于笔锋上联得一十九粒。
莫不圆体自动。浮光莹然。
禅师无我观身。了空求法。
先刺血写法华经一部。菩萨戒一卷。
观普贤行经一卷。乃取舍利三千粒。
盛以石函。兼造自身石影
跪而戴之。同置塔下。
表至敬也。使夫舟迁夜壑。
无变度门。劫算墨尘。
永垂贞范。又奉为主上及苍生写妙法莲华经一千部。
金字三十六部。用镇宝塔。
又写一千部。散施受持。
灵应既多。具如本传。
其载敕内侍吴怀实赐金铜香炉高一丈五尺。奉表陈谢。
手诏批云。师宏济之愿。
感达人天。庄严之心。
义成因果。则法施财施。
信所宜先也。主上握至道之灵符。
受如来之法印。非禅师大慧超悟。
无以感于宸衷。非主上至圣文明。
无以鉴于诚愿。倬彼宝塔。
为章梵宫。经始之功。
真僧是葺。克成之业。
圣主斯崇。尔其为状也。
则岳耸莲披。云垂盖偃。
下欻崛以踊地。上亭盈而媚空。
中晻晻其静深。旁赫赫以宏敞。
碝磩承陛。琅玕綷槛。
玉瑱居楹。银黄拂户。
重檐謺于画栱。反宇环其璧珰。
坤灵赑屃以负砌。天祇俨雅而翊户。
或复肩㧝鸷鸟。肘擐修蛇。
冠盘巨龙。帽抱猛兽。
勃如战色。有奭其容。
穷绘事之笔精。选朝英之偈赞。
若乃开扃璚。窥奥秘。
二尊分座。疑对鹫山。
千帙发题。若观龙藏。
金碧炅晃。环佩葳蕤。
至于列三乘。分八部。
圣徒翕习。佛事森罗。
方寸千名。盈尺万象。
大身现小。广座能卑。
须弥之容。欻入芥子。
宝盖之状。顿覆三千。
衡岳思大禅师。以法华三昧。
传悟天台智者。尔乃寂寥。
罕契真要。法不可以久废。
生我禅师。克嗣其业。
继明二祖。相望百年。
夫其法华之教也。开元关于一念。
照圆镜于十方。指阴界为妙门。
驱尘劳为法侣。聚沙能成佛道。
合掌已入圣流。三乘教门。
总而归一。八万法藏
我为最雄。譬犹满月丽天。
萤光列宿。山王映海。
蚁垤偫峰。嗟乎。
三界之沈寐久矣。佛以法华为木铎。
惟我禅师。超然深悟。
其貌也。岳渎之秀。
冰雪之姿。果唇贝齿。
莲目月面。望之厉。
即之温。睹相未言。
而降伏之心。已过半矣。
行禅师。抱玉飞锡。
袭衡台之秘躅。传止观之精义。
或名高帝选。或行密众师。
共宏开示之宗。尽契圆常之理。
门人苾刍如岩灵悟净真真空法济等。以定慧为文质。
以戒忍为刚柔。含朴玉之光辉。
等旃檀之围绕。夫发行者因。
因圆则福广。起因者相。
相遣则慧深。求无为于有为。
通解脱于文字。举事徵理。
含毫强名。偈曰。
佛有妙法。比象莲花
圆顿深入。真静无瑕。
慧通法界。福利恒沙。
直至宝所。俱乘大车(其一)
于戏上士。发行正勤。
缅想宝塔。思宏胜因。
圆阶已就。层覆初陈。
昭帝梦。福应天人(其二)
轮奂斯崇。为章静域。
真僧草创。圣主增饰。
中座眈眈。飞檐翼翼。
荐臻灵感。归我帝力(其三)
念彼后学。心滞迷封。
昏衢未晓。中道难逢。
常惊夜杌。还惧真龙。
不有禅伯。谁明大宗(其四)
大海吞流。崇山纳壤。
教门称顿。慈力能广。
功起聚沙。德成合掌。
开佛知见。法为无上(其五)
情尘虽杂。性海无漏。
定养圣胎。染生迷鷇。
断常起缚。空色同谬。
薝卜现前。馀香何嗅(其六)
彤彤法宇。繄我四依。
事该理畅。玉粹金辉。
慧镜无垢。慈灯照微。
空王可托。本愿同归(其七)
日本国师二十七问(并序 咸平六年 北宋 · 释知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四
宋咸平六年癸卯岁日本国僧寂照等赍到彼国天台山信禅师天台教门致相违问目二十七条。
四明传教沙门知礼凭教略答,随问书之。
诸方匠硕或一披览,无吝斤削云。
天台宗疑问二十七条,恭投函丈,伏冀垂慈,一一伸释,不胜至幸。
日本国天台山楞严院法桥上士内供奉大禅师源信上。
一问:《法华》三周授记作佛云云。
近代疑者云,为是初住佛?
为是妙觉佛?
若是妙觉者,大师常云「初住八相佛」也。
若是初住者,圆顿速疾,经一二生尚可究竟,况经无数劫耶?
答:三周所授,乃八相应身记也。
此之八相,始从初住分显法身,终至妙觉究竟法身,皆能现此益物之相。
三周得入者,不局初住。
如疏云「身子既是上根,利智必是超入」。
多云初住者,盖指其首耳。
又皆云经无数劫者,与物结缘,作净佛国土囚也。
若无众多受化之机,如何现身说法耶?
若论法身之本,乃即座而得,岂待经无数劫乎?
二问:《譬喻品》记云「身子于十住中第六心退」,恐是尔前见思俱断,至六心时,见犹未尽,六心尚退。
近代疑者云,别教初住界内,见惑皆已断尽,岂第六住见犹未尽,退作凡夫逆罪人耶?
答:若常程别教皆云初住断见,更不起诸重过也。
况见惑名数虽多,乃一位顿断,思惑乃经诸位方尽,此常所谈别教分齐也。
今记主见云「身子六住尚退,复起重罪」,遂以义求,恐有教门见思俱断,至六心时,思犹未尽,见亦馀残,所以能牵恶道也。
此是记主约义斟酌之词,不可将现行别教难也。
若据《起信》,唯云不退,乃克就圆人辨之。
若论示迹,亦须示其阶位,约惑分齐,方有退义。
三问:《化城喻品疏》云:「问:如上尘数,多许时节,今始得罗汉。
当知无生法忍何易可阶?
答:一云大圣善巧依四悉檀,作如是说。
对治厌道长者说短,于道生轻易想者说长。
当知言如许劫方今得罗汉者,此是如来权行四悉檀,引诸实行,令入道耳」。
近代疑者云,泛尔说佛道长短,或可是善巧四悉。
大通尘数劫犹是指实事。
若不尔者,则何劳展转摩重重土,莫不徒费言词耶?
是事若非实,诸所言说权实难辨。
加之疏第一许久远为种,过去为熟,近世为脱者,记判之为本眷属也,此何言始得罗汉者是权行四悉檀耶?
答:诚如所问,然有其由。
何者?
若远讨父子之因,深穷种熟之际,诸经未谈其始,此品亦未及说,须依《寿量品》文,方尽神通之力。
但为若推远种,定指长时,则众生不起壮心,不强自力。
故今疏记且作悉檀解之,欲使立行加功,乃弘经之要也。
故虽一生十地,三世六根,若无宿种冥熏,岂有利根自发。
又若此品唯论权示远寿,亦是虚谈。
将何永异诸经?
将何以明本妙?
虽曰初心凭教,还须以义自裁。
加复疏标一云「知非定判,记斥端拱,信是策词」。
若据斯文,全非违教也。
四问:《宝塔品》依多宝本愿分身咸集。
疑者云,《大论》明释迦分身土云,白银世界,纯有支佛;
黄金世界,纯有罗汉。
彼土诸佛皆悉来否?
若来者,佛光所照分身国土,皆以玻瓈为地,不云白银、黄金。
又分身土有诸菩萨,分身来时,各将一大菩萨,而彼二世界不云有菩萨也。
若言不来者,即违尽还集一处之愿,又违悉已来集之文。
有遮难者云,约多分云尽集悉来,或云玻瓈为地,有诸菩萨,如置绿豆、乌豆聚中,以少从多,名乌豆聚。
重难云,若约多分,还招巨妨。
彼十方佛土,唯有一乘之文,声闻菩萨,皆成佛道之言,亦应从多。
若尔,即同五性宗意耶?
答:经论相违,其例不少,不须和会也。
今若强会者,此经虽则云皆以玻瓈为地,何妨树木宫殿,或纯黄金、白银,亦得云黄金、白银世界也。
又本居之土虽无菩萨,欲来集时,为同诸佛,故将化菩萨来为侍者,应无大妨。
又诸土唯云菩萨充满者,盖约今经开显而说,但化菩萨,不为二乘。
乃直以二乘而为菩萨,有何不可?
五问:《提婆品》记释龙女所从来处有三义,其第二义云「海众纵移,而龙宫不动。
龙谓不动,而所居已变,从变而不变处来,有何不可」云云。
疑者云,此中指何处名为所居?
龙宫者,上云不动,下那忽云已变?
若大海者,上云龙宫不动,不云大海不动,今那忽约大海,云龙谓不动耶?
又变而不变者,其意云何?
近日学者各执不同,试垂一决。
答:经云「移诸天人」,记云「海众纵移」。
经云「娑婆世界即变琉璃为地」,至无大海江河。
验是移于有情,变于无情也。
于有情中,娑竭龙众,以有缘故,独不被移。
龙既不移,所居宫殿岂可依于宝地,即须在大海也。
故知此会之众以佛神力变故,皆见宝刹,龙众自见海中宫殿。
今文殊随彼类见,故经家云「从于大海婆竭罗龙王宫自然涌出」也。
变而不变,思之可知。
六问:《寿量品》疏云:「《华严》寂灭道场,《大经》超前九劫,皆成方便」。
疑者云,《大经》唯有雪山童子超十二劫,此中何云超九劫耶?
答:或录者笔误,或后人写讹,况无大害,何足苦疑。
七问:《分别功德品》疏云:「或可一人有八番增。
或可一世,或八世,或无量世;
或一念,或八念,或无量念」云云。
疑者云,疏第四云,「三周声闻未断无明,有三根利钝。
若真修体显,则无差降,初住已上,更起缘修,无复胜负。
真修体融,宁得有异耶」云云。
今何有一念、八念乃至无量世差降耶?
若尔,云何论父母所生身證妙觉耶?
若许證者,经以龙女为速疾證,而大师判为初住八相。
既有速疾證理,何故龙女不是證妙觉耶?
况复《起信》和会诸经长短两说,唯以三祇为證理,天台不可违马鸣也。
若不许者,既有一念八番增损,何不许一生四十二番耶?
圆顿速疾之道,岂必经尔许劫耶?
答:第四疏云「三根入初住,犹有利钝不」。
记云「即此三根入住已后,犹名三不」。
今据记主出问意者,入住之后,身子等为上根,饮光满慈等仍是中下耶?
疏答云「真修体显,则无差降」。
此答意者,三根證理之后,纵起缘修,终不准前,上根仍上,中根还中等也。
故知为被根性求定,故云真修无差。
若自判法身增道损生,宁无迟速耶?
故有一念、八念、三世、八世等异也。
又问一生妙觉者,疏既有一念八番,《金光明》中复有生身十地,以此验,即身證妙觉,非一向无。
但为《华严经》中「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之文正是初住八相,世人多谓妙觉法身,则全失四十一位修證。
是故今家凡判八相,多在无生位中。
且龙女修證之文,及以南方成佛之相,难可的判高下,盖发心毕竟二不别也。
馀处所明,初登地住,三因开发,既得无生,则任运證于后位。
且龙女畜生之报便證此位,即能八相益物,足显速疾證也。
若据《起信》,既是通伸衍门三教,定说劫数之文,恐是别教教道之义。
若云马鸣天台不可相违者,如天台判本门记别则一向不用天亲本论。
本论尚自去取,况通伸论耶?
八问:《随喜品》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一念随喜,所得功德无量无边」。
疏判为初随喜品,合有五十功德。
又《劝发品》云「成就四法,能得是经」,疏云「旧说能行四法,手得是经。
今谓不尔」。
上文谓「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又云「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盖《法华》之正体,能行四法,必得此解。
疑者云,《大般若经》说「善根未熟,薄福德故,尚不闻名字,况得手执?
若手得者,速坐菩提座」。
又云「一经其耳,善根力故,定得无上菩提」。
即知虽不具五十功德,不解实相,但闻名字,手执经卷者,皆是功德无量,诚不可偏取于此也。
答:释经浅深,各有其致。
今经随喜具有二种,谓内解、外事。
外事容可浅释,内解须作深明。
若《劝发品》,既是普贤远来重请说经,如来因兹略演四法,若非开示悟入总括一经,何能酬其所请?
能请之位既高,所得之经岂浅?
故不可但作手得经卷解也。
彼《般若经》手得耳闻既成菩提之种,岂无善根者有斯遭遇耶?
若成不坏之种,即有出离之期,故有速坐定得之谓也。
况彼手执耳闻宁可一向作浅事解之。
且夫弘经,本为生善,若不以理行策之,其可得乎?
九问:法师《功德品》疏云:「梵王报得天眼,在己界遍见大千。
大千外有风轮,与眼作障,不能见外。
若在他界,则不遍见大千,非所统故。
大罗汉见大千,辟支佛见百佛世界,不以风轮为碍,亦无己他界隔」。
疑者云,《大论》第五云:「大罗汉少用心见二千界,大用心见大千界。
辟支佛亦尔」。
又论一十四云:「声闻人极多傍见小千,上下亦遍见。
问:大梵王亦能见千世界,有何等异?
答:大梵自于千世界中立则遍见,若在边立则不见馀处。
声闻不尔,在所住处常见千世界,辟支佛见百千世界」。
据论意云,依任运用心,大小等别,二乘所见各有不同也。
然梵王所见千世界应是一小千,支佛所见百千世界应是百小千。
又《十住毗婆沙》云「二乘神通不过大千」,今何云梵王见大千,辟支佛见百佛世界耶(百佛世界,论文意当百千世界,故《四念处》、《四教义》并云,支佛发天眼,乃过三千,见他方界。)
如是等事相不同,要须有定论也。
答:总持菩萨之言,必称法相,盖曾躬讲《智论》,应不徒然,乃是妙解论文,得其远意。
何者?
如论伸两教之义,文中凡举二乘,即兼藏通,只如所引,岂是一途?
初云大用心者见大千,次云极多者见小千,声闻既有多种,支佛不可一准。
既习气分侵,合所见更广。
文中既云见百千世界,岂可定为小千耶?
只为小辟支与声闻不别,故云支佛亦尔。
梵王诸教功用亦多,但为让彼二乘,故令劣于一等。
然是大千之主,宁见己界不周?
愿将法义定文,无使专文失义也。
十问:《不轻品》说「因行不轻行,疾得成佛」云云。
疑者云,此不轻事望久远实成,为前?
为后?
若前,即违《寿量疏》云「常不轻更近」之言;
若后,谁信由不轻行成佛速疾耶?
答:若在前者,即是实因;
若在后者,即为净佛国土之因也。
故知依此经意,偏示正因,行不轻行,即速疾取土,而得成佛。
故云受持此经,为人说,故疾得佛道是也。
十一问:《嘱累品》疏云:「佛以一权智善巧之手,摩三千三百那由他国土,测塞虚空诸菩萨实智之顶」。
疑者云,指何等国土,名三千三百那由他耶?
有云指三变净土,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
若依此义,可云三千三百。
此说是不?
答:据理,须指三变净土也。
此中应非大千为一国土,恐指一四天下为一国矣。
娑婆既是大千之名,则可足成三千三百。
然则大千亦似未及一百万亿那由他四天下,恐约大数,增至大千。
何者?
小数则十十成百,百百为千,千千为万等故。
十二问:《嘱累品》记出正《法华》误云,「宝掌菩萨离开为二,更加宝印首。
已是手,复加头首,离为二人」。
疑者云,彼经有宝掌菩萨、印首菩萨,无宝印首菩萨。
今云更加宝印首,意复云何?
况馀经中亦有此三菩萨,何苦破之耶?
答:盖传写多误,存没难见。
记主当时所览之本,必有三菩萨名,终非妄斥。
馀经虽有此三圣号,既无重译之文,即非此例为难也。
十三问:《普门品》疏云,「自有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
疑者云,第三句可云「多人受多苦」。
若不尔者,自与第一句同,何句法空设也?
答:据其句法,推其义意,第三句当如所改也。
兹乃往时写者见第四句「一人受少苦」,欲对此句,乃妄改第三句为之「一人多受苦」,而不思与上第一句义相同也。
十四问:《劝发品》记云,「十地但断十二品尽,非断伏极,知非普贤义」。
疑者云,十地但断十品,何云十二耶?
若断十二品,还过普贤,何云非断伏极也?
亦不可言是别教意,由来普贤但约圆位故。
答:彼国记文写讹也。
据宋地本云:「十地但断四十品尽,非断伏极」。
十五问:《妙记》第一决释最初无教佛云「终有一佛,在初无教」云云。
疑者云,义犹未了。
若许无教有佛,堕无因过。
若言禀教,堕无穷过。
愿闻一揆矣。
答:最初一佛,虽无禀教之因,而有内熏自悟之因。
记中示之甚明,何言堕无因耶?
十六问:南岳《法华忏法》云,「过去二万亿日月灯明佛,未来具足千万光相庄严佛」。
疑者云,经中无「亿」字,无「庄严」字。
南岳何辄加之耶?
答:经中虽无,而南岳是相似位人,以三达五眼照之,合有三字,故加之。
后世难辄削去也。
十七问:《妙玄》第六示国土苦乐有二释:一云由众生,非佛所为;
一云由佛,不关众生云云。
疑者云,释尊本愿云:「我未来出秽恶国土,利益十方净土,摈出恶业众生」。
故知所有苦事但是众生恶业所感,何言「由佛,不关众生」?
若佛所为者,莫也众生恶业,空无果报耶?
岂如来背于大悲方便,令诸众生受三涂苦耶?
然则不轻所行之行,文殊所化之众,皆是巧施方便,易长令短,转轻,固非设苦恼因缘也。
答:若论作善恶因招苦乐报,乃由众生,非关于佛。
若约用苦乐事折摄众生,乃由佛现,不关众生。
良由宜用苦治,方受化者,诸佛即为作之。
如先王制刑,岂欲以苦加于百姓?
盖至仁也。
诸佛亦尔,为折摄故,而强现之。
又苦乐之国,众生虽居,不得自在。
诸佛于兹而能转变,故云由佛。
又佛是生家之佛,生是佛家之生。
故云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證真;
诸佛心内,众生新新作业。
故知论生则一时属生,举佛则一时属佛。
以是义故,故经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也。
十八问:《妙玄》第九解本门得益云:「令法身菩萨得大利益,抹十万那由他土为尘数,增道菩萨不能令尽」。
近代疑者云,《分别功德品》但举大千界、中千界、四天下等尘数,尚不及百千,何言十万那由他耶?
答:于诸方面各那由他诸小国土方名大千。
经云「大千等微尘数」,岂不该于十万?
如一微尘,尚有十方分,况大千耶?
若言尽十方界皆抹为尘,则方与经文相违也。
十九问:《释签》第五解不动三昧云:「果报及三惑成三不动者,动则兼业,谛但有三,业及见思同入俗谛所破故也」。
近代疑者云,馀三昧及以诸处皆以见思为真谛所破,此中何为俗谛所破耶?
答:此中乃以业及见思同入生死俗谛,正为真谛所破,成于真谛三昧矣。
馀文以业同尘沙,破则成俗谛三昧者,各有所以。
何者?
如前无垢等诸文中,乃以散善破于恶业,散善则成假观也。
此中以定善破于散善,则成空观也。
故云「背舍伏见思」等。
记主穷幽,故有斯对。
二十问:《止观》第一说三藏教佛神通云:「一心作一,不得众多」。
《弘决》云:「化主语时,化事即语。
化主默时,化事即默。
语默既尔,馀义亦然,故非任运真化也」。
近代疑者云,按《俱舍》二十七云,「声闻神通,一心但作一。
如来神通,一心作无量」。
如彼颂曰:「一化主语时,诸所化皆语。
一化主若默,诸所化亦然。
化身与化主,语必俱非佛」。
今《止观》何违彼文耶?
又《大论》第九明毗昙佛义,与今记文亦相违,不能繁引耳。
答:假令化主、化事一时现,而其语默不俱,乃一心作一语,一心作默故,故云一心作也。
岂比夫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不动而应化,化无方者也。
馀者相违,可以意会,必无巨妨。
二十一问:《止观》第三说别接通人云:「初修空假二观,破真俗上惑尽,方闻中道。
仍须修观,破无明,能八相作佛」。
意云即身登十地耳。
近代疑者云,且别教人尚无肉身登十地者,云何从劣教来便能超登耶?
答:据其二观功成,二谛惑尽,仍修中观,深伏无明,必合经生历于多劫,未知何处定云即身应现。
闻中之言可云即世,修观之语不必一生。
况闻中之后不局今證,须归后教也。
二十二问:《止观》第六云:「若超断至第五品名家家」。
近代疑者云,《弘举》谓大师所用并准旧《婆沙》,若欲知者,更检彼文。
今检《婆沙》,断三四品、三二生者名为家家,无超次,别亦无断五品名家家者。
何云超断五品名家家耶?
虽《弘举》解释,犹不出此义。
《止观》又云:「次断六品尽名斯陀含果,超断至六品尽名一往来」。
且斯陀含翻一往来,何以一名分超分次不同耶?
《止观》又云:「次断七品至八品名阿那含向,超断第八品名一种子」。
此亦依彼论说断。
凡此中超义,并未知所从。
答:《婆沙》新旧未暇检。
二十三问:《止观》等意云:「无始藏心具十界十如是法,乃至佛果亦复如是」。
《弘决》云:「阐提修善尽,但有性善在;
如来断修恶尽,但有性恶在」。
近代疑者云,《起信论》对治邪执门云:「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
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云何对治(问也。)」?
「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于恒河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
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
故若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證会永息妄者,则无是处(答也。)」。
《论》谓「性自本无」,何与天台所谈性具顿相违耶?
答:百界千如,性善性恶,皆是体具微妙法门。
清净功德,即《起信》中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皆真如故。
若一切世间生死烦恼妄染之法,皆是修恶,虽全性起,而违于性,故须永灭。
若称理而修,万行功德,皆是修善,亦全性起,而顺于性,即同常住。
故云象实故称理本有,虚空故迷转成性。
遂使證会之时,修恶虽尽,性恶常存也。
诸家所明感应之义,为不知性恶法门故,其果后垂恶趣之身,皆须以神通力变现。
所以今家斥同外道神变也。
故云證本真源,还任众生,转识现起。
若不谈体具十界,亦是别教之义。
若得此意,一家教旨如观掌中,与诸经论更无少异也。
二十四问:《四教义》第一解有顿渐等教异云,「鹿野鹤林之文,七处八会之教,岂非无顿渐之异,不定秘密之殊」。
疑者云,此中应言「岂非有」,何言「无」字耶?
答:若据此地本,而云「非顿渐之异」。
今以义求之,知二处本皆讹。
于彼本「非」字下须除「无」字,此地本须于「非」字上加一「岂」字,则彼此文义成也。
二十五问:《四教义》第三云:「三藏菩萨行菩萨道,二阿僧祇劫是煖法位,第三僧祇是顶法位」云云。
近代疑者云,《婆沙》论后身菩萨坐道树下,始修四善根,一座成正觉
三藏教义多依《婆沙》,斯文相违,何耶?
答:三藏菩萨、二三僧祇虽用煖、顶观法,正为伏惑,行诸事行。
若到树下,行为真,故复用四法为断惑加行也。
如三祇久伏三界思惑,而于树下仍用三十四心,以此验之,知非硕异。
二十六问:一家圆宗教部所引经论,并旧师所著章疏,多与本文相违,未知何也?
答:山家凡所立义,徵引诸文,多取其义,不专写文。
乍似相违,实不相违,当以意会之则可也。
二十七问:《五百问论》题下云「妙乐大师造」,疑者云,此论似多讹谬。
且举一二:如言阿难罗云,论中不举供养佛数;
及破他师所释种性等七地义,似欢喜等十地。
若是大师所制,不可不通。
答:此论宋地阙本,兹不得而评论矣。
北新安永安禅院碑记(并序景德二年四月 北宋 · 某弘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
夫以法身冲邃,非诠旨以何归;
实相澄凝,非标式而莫睹。
至若如如妙性,体业无方;
万□□身,寂照恒一。
释迦慈父广运悲心,降迹王宫,證真道树,演无说之说,示无形之形。
□□□相表乎仪,八十种好彰乎瑞。
洎连河现灭,鹤树迁神,饮光录化于苦踪,度喜传灯于感躅。
□□正法像法,昭然熳然。
爰自法化西来,腾东被,汉明弘集,洛阳寺兴。
尔后大建精蓝,广修□□。
致使普天普地,知菩提归仗之门;
使令万国万象,了福田为究竟之路。
即有功德主僧宗感,□以定香馚馥,戒月澄明,同感建造之功,共办葺修之事。
而有功德主郝光琏等,并乃汾浦英彦,□巷名儒,五常俱身,三端立德,言本有则,行谨无亏。
迥然标方外之心,志诚出人天之见。
当院东连巨泊,西接虢河,前窥抱腹之峰,后对子之谷。
武定八年三月八日
按:《汾阳县金石类编》卷五,民国刊本。
登州蓬莱县仪凤乡清泉里合卢寺故持念大德舍利尊幢铭开宝三年十月 宋初 · 释惠祥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
□夫得菩提于妙觉,获接记于燃灯。
从补处以降迦毗,控日轮而□右胁。
观厌老患(阙六字)六年之苦行修禅,八万之尘劳解脱。
魔军退散,觉道圆成。
玄规布护于人天,洪范彝伦□□□。
□开方便,示悟群生。
诱喻痴迷,息之疲乏,潜垂付嘱,密示衣珠。
记慈氏于(阙六字)后佛。
五天兴化,八国倾勤。
慕寂乐于拘尸,般涅盘于双树。
而自金(阙四字)倡东邮。
敕被遐方,招提匝野。
牙为筏喻,代有人焉。
即故大德早著嘉声(阙四字),大德讳怀萼,俗姓万,当郡蓬莱界仪凤乡东石人也。
家传十善(阙五字),乐于人伦,益风流于文物。
大德以生而异智,幼而不群,学赡才高(阙四字),重。
四含八藏,洞晓于心端;
九部三乘,区分于句下。
言谭出众,札缮超群。
肯□□□□定多端,化东西之俊彦,为师为傅,接预随机。
成归指,通津要,落(阙四字)山寺(阙六字)俗宗师弱年之负笈寻师,具戒于密州坛下,神州帝(阙四字)永吴(阙四字)云心息,返步家山。
侍觐师宗,归宁左右。
始终荷负,尊(阙四字)尊□□亲倍□□伤法化,忽意远源。
俄示疾于春初,限迁神于秋杪
□□旬有三日,腊四十□馀。
以□□□九月廿四付嘱院缘,奄然长逝。
时也金(阙六字)秋,□日既而天地□,夜月落而山□暗。
于以门徒感恋,骨肉悲攀,嗟道树(阙四字)雁行□○落,愧终□亡,毕会茶毗。
酬法移以建支提,效师资而圆□堵,莫不□穷神智。
石选嘉山,琢磨而师(阙七字)交盘瑞兽。
是处也,前山抗顶,后水朝宗。
东背长□,西邻巨□,□脱□□□幽奇。
师之多劫修行,获安于此。
岁当庚午,月次玄英。
□以良辰佥安增加和彰实录,讵敢繁文。
不得而然,乃为颂曰:
法眼圆通,逾明逾洁。
鉴照随缘,理无分别。
在智为贤,处圣为哲。
日昃西偏,月圆东□。
出此没彼,来生去灭。
海量弘深,淹通戒节。
秋菊芬芳,春兰香暍。
一报身终,万缘袒□。
骨葬兹山,魂游净刹。
勒石刊铭,顾年记月。
僧全、僧法海
开宝三年岁次庚午十月己巳朔廿八日丙申午时书,沙门惠祥撰兼书。
按:民国福山县志稿》卷六之二,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台州光孝远和尚开堂疏 南宋 · 释宝昙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八八
少室九年,示辛苦艰难之状;
黄梅半夜,有光明盛大之传。
寔张本于斯文,用服膺于前哲。
三拜不移于旧位,一香愿供于先师。
吾其敢欺,法固如是。
某人笑花眼孔,掣电机轮。
行天下,见前辈,庶几无愧古人;
道树,转法轮,胡为久默斯要?
登须弥高广之座,侈师子嚬呻之音。
人天俨临,霜垂熟起!
积翠曾大父顾不伟欤,彼德云老比丘正好歇去。
仰祝南山之寿,少纾北面之诚(《橘洲文集》卷八。)
「积翠」上疑脱一字,与下句失对。
入越录淳熙元年 南宋 · 吕祖谦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九一、《东莱吕太史文集》卷一五、《名山胜概记》卷一八、《古今游名山记》卷一○下、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金华市
淳熙元年八月二十八日,自金华潘叔度会稽之游。
辰后出旌孝门,五里,至关头,南折入会稽路。
二里,桐树岭。
八里,东藕塘。
城东陂塘此为大,溉田甚博。
它时夏秋之交辄涸,今岁雨泽以时,田不卬水,秋深犹㳽漫也。
十五里,含香,民居颇成聚落。
道旁野塘,木芙蓉初发,映水殊有思致。
十里,义井。
五里,上下仓。
十里,孝顺镇
十里,自驿路北折入香山路。
五里,宿杭慈潘氏庄。
凡行七十里。
是日凝阴不开,风袭人已有力,始御裌。
四山云气滃然,冈峦出没。
申后微雨,夜遂大。
二十九日早,冒雨行二里,小凤林寺
涉溪,屈曲塍间,泥淖没屦。
五里,苦山。
二十里,口,邸舍蠲洁胜官道。
盖行贾避义乌市征,往往出此。
十五里,香山,林壑稍邃。
八里,下稠岩景德寺,寺屋可百年,绘事皆朴质。
饭于小轩,方池丛皆有趣,然稍矣。
七里,塘口。
自是复出驿路,老梧离立道旁,濯濯如青玉干。
又二里,宿逆旅。
凡行五十九里,晡后雨方歇,所历大氐悤悤,不能详也。
三十日早发,二里,石斛桥,溪流潺潺,岸旁大石如屋,桥西走浦江道也。
度桥而北十里,石牛,有楼临路。
楼下牖户亦明敞,主人留小语,云创以待使客,非其居也。
所谓石牛者,道下塘卧石若牛,水满不可见。
五里,洞井,居民依小坡植鸡冠花数百本,冠距低昂,大类尸乡鸡翁舍。
云薄见日,已而大霁。
十里,新界
自石斛桥道出两山间,少旷土,至此山围始宽,秋稼极目,黄云蔚然,过义乌东阳浦江永康四县巡检寨,婺、越界焉。
五里,邵家湾
五指山,其巅石如骈拇,然近视不若远望。
饭民家,舍后水竹可步。
逢驱羊行贾者数百蹄,散漫川谷,风毛沙肋,顿有汧陇秋色。
五里,涉枫江。
土俗谚云:「第一扬子江,第二钱塘江,第三枫江」。
盖甚言其水波恶,实小溪耳。
闻春夏颇湍悍,今仅至胫而已。
南岸有覆斗山,山形正方,若斗覆。
五里,兴乐
槿花夹道,室庐篱落皆整。
五里,界牌陇。
平坡浅草,隐隐起伏,环山城立,真监牧地也。
五里,牌头市。
道分为两,北道出渔浦,度浙江,入杭;
东道入越,轮蹄担负,东视北不能十一。
市傍斗子岩,岩旁狮子山,首昂背偃,略类狻猊。
五里,寒热阪。
五里,宿砚石村。
凡行六十五里。
娄愒,逆旅墙壁横斜,多市侩榜帖,大要皆尤人语,斯其所以为市道与?
悚然久之。
九月一日,晨雾上横陇,东嶂出日,金晕吞吐,少焉全璧径升,晃耀不可正视。
升数尺,韬于云,绚采光丽,因蔽益奇,非浮翳所能掩。
风叶,皆鲜鲜有生意。
五里,里湖。
五里,蔡家坞。
五里,桐木岭
五里,诸暨县
入县北门,人烟犹萧疏。
县方筑社,南垣两松,樛枝小异。
里许,至市。
自县治前东折度下桥,桥屋半圮矣。
并大溪行,流甚壮。
其源一自东阳,一自浦江,一自孝义,至街亭合流,径县城,又径萧山浮桥,入浙江
县东陶朱山颇雄,自入新界,已岿然见之。
出县东门,山益远,川原益旷,田莱多荒,盖沮洳不宜稼而然。
五里,放生桥
道左女贞新叶生,黄绿间错,如行闽粤荔枝林
五里,马秀才店。
店旁小室,随事莳花草,马久罢举矣。
三里,双桥坂。
二里,乌石。
其南入剡,百里而近。
十五里,苦李桥,溪碛颇清浅,木阴扶疏。
百馀步,入山径。
五里,至新店湾,复得平地。
五里,栗桥,登栗岭。
五里,冷水,望东岭神祠,缥缈云间
下坂,稻穟垂黄,际山数十里,平铺如拭。
洋洋乎富哉,丰年之象,道中所未见也。
五里,宿枫桥镇
前岁析诸暨之十乡,即镇为义安县,今年五月废。
凡行七十里。
薄暮,小雨。
二日,辨色发枫桥,阴风薄寒。
十里,乾溪,溪桥数百株,有十围者。
过桥绕山足行十里,古博岭,岭左右皆丛筱。
五里,洪口,有别径入明。
枫桥而上,美竹佳树相望,近洪口,曲折循小溪,水声㶁㶁,风物渐佳。
十里,含晖桥亭,天章寺路口也。
遂穿松径至寺,寺盖晋王羲之兰亭,山林秀润,气象开敞。
寺右臂长冈,达桥亭,植以松桧,疑人力所成者。
法堂后砌筒引水激高数尺。
堂后登阶四五十级,有照堂,两旁修竹,木樨盛开,轩槛明洁。
又登二十馀级,至方丈,眼界颇阔。
寺右右军堂,庭下皆杉竹。
右军遗像,出书堂,径田间百馀步,至曲水亭,对凿两小池,云是羲之池、墨池
曲水乃污渠,蜿蜒若蚓,必非流觞之旧,斟酌当是寺前溪,但岁久失其处耳。
曲水亭穿小径涉溪,复出官道数里,买舟泛鉴湖
湖多湮为田,所存仅如溪港,然秋水平岸,菰蒲青苍,会稽、秦望、云门诸山,互相映发,城堞楼观,跨空入云,耳目应接不暇。
入水门,过南堰,历府学天庆观,至禹迹寺门舍舟。
外氏寓舍此寺。
拜外祖母温国钱夫人、伯舅、叔舅。
温国八十一矣,气貌视听才类五六十人。
叔度同馆于书室。
三日,游外氏园,有梅坡月台菊潭、𣏌菊堂、竹隐、蒲涧、橘洲,因寺废地葺治之,十六七成矣。
最胜者梅坡,绕亭皆,前对蒲涧、橘洲,野水湾环,岛溆掩映,如在江湖。
竹隐一径深幽,阶庭清閟,亦其次也。
又过义恩师院,院与杞菊堂邻,十年前尝识之。
午后,自园后门穿僧庵,度小桥,转三两曲至圆通寺,旧乃兴福寺子院,去岁废兴福入圆通,合二为一,扫地更新。
面势端直,殿庑华敞,殿后犹未毕工。
循旧路,复穿园中归。
园后边河,岸木成阴。
舅氏云此即蜀桤木也,植之方数年,往时表里无障蔽,今不复见道上车马矣,杜子美所谓饱闻桤木三年,大信然。
是日薄阴。
四日,饭已,侍伯舅,同叔度、詹季章徽之泛小舟出南堰,绕城缘鉴湖,访苏仁仲计议师德偏门外,皆前日初至所历也。
啜茶道宁堂,不甚高大,位置颇稳惬,砌下瑞香两本,面皆丈馀。
仁仲苏子容丞相孙,致仕閒居,年垂八十,道前辈事亹亹不厌。
出旧书数种,《管子》后子容手书:「庆历乙酉家君面付」。
犹苏河阳所藏也。
纸尾铭款云:「惟苏氏世官学以儒,何以遗后?
其在此书,非学何立,非书何习?
终以不倦,圣贤可及」。
其曰「书秩铭戒」者,子容所识;
其曰「先公铭戒」者,铭语亦同,盖子容之子所识也。
纸背多废,笺简刺字异今制者,末云:「牒件状如前,谨牒」。
前辈所记,署衔多杭州官,称子容云「知府舍人」,乃知杭州时也。
归舟,烟雨晻霭。
游大能仁寺,闳壮光丽,甲于会稽,重殿复阁,金碧相照。
寺,吴越钱氏所建,颓废久矣,新于今主僧常坦之手。
二十年前见坦于此寺,方为板下僧,相与步败檐毁垣间,慨然有兴作意,具道规模次第,果不愆其素,有志者事竟成如此,然益知民力之困也。
五日,义恩师约饭,偕者苏仁仲、伯舅、叔舅、潘叔度、詹季章丁茂才松年、六七表弟。
暨中食开霁,晴光发窗,心目颇快,饭罢复阴。
晚步过寺桥,历沈氏、李氏园,皆荒芜,独脩竹犹森然。
六日,偕石天民斗文潘叔度,自寺桥直道过郡庠,道傍多流水乔木,殊不类廛市。
教授厅后环碧亭小愒,环亭皆水,败荷折苇,秋思甚浓。
石应之宗昭高应朝宗商亦继来,遂自直舍入学。
夫子殿居中,修廊广庭,长松错列。
讲堂榜以明伦,后有稽古阁,制作皆雄伟而阁下尤胜,疏达开豁,拥墙密竹如云。
晚冒雨归。
七日,雨不可出。
过詹季章位小阁,因重屋楼板,其间纵三弓,横半之。
南北取屋山为明远山,竹树历历如画,芦簟仰承,穹窿若船背,幽洁极可爱,名以越舲,其状真类小舟也。
八日早,过大中戒珠寺右军故宅也。
屋多人少,颇牢落。
门有两池,亦称右军池、墨池,略无意趣,政如天章者,皆后人彊名之耳
殿后地渐峻,石应之寓居在焉。
遂与应之登雪轩,轩占卧佛殿右偏,湖山聚落,皆来献状,以宜于观雪得名。
今虽不与雪值,然雾雨空濛,亦奇观也。
寺后即蕺山
蕺,菜名,《图经》云越王嗜蕺,尝采于此。
九日早,雨少止,侍伯舅,同潘叔度、詹季章泛舟赴苏仁仲饭。
舟经卧龙山下,竹洲柳岸,略如苕霅,卧枝拂水,尤奇。
饭罢登舟,中涂小泊,步游西园郡圃也。
其北飞盖堂,下临大池。
其中集春堂,四隅各一亭,东春荣、西秋芳、南夏阴、北冬瑞。
其南扬波堂,面城水木幽茂,两小亭对峙,东曰逍遥,西曰裴回。
园之西即曲水,先入敷荣门,右转至右军祠,穿修竹坞,遂登山。
山盖版筑所成,缭绕深邃,曲径回复,迷藏亭观,乍入者惶惑不知南北。
山背有流杯岩,凿城引鉴湖为小溪,穿岩下,键以横闸,激浪怒鸣。
过闸遂为曲水,长庑华敞,榱栋椽柱,皆涂斲象竹,绕以清流,甃以苍石,犬牙参错,殆若天成。
俯砌水中为礅,流杯至礅傍辄自近岸,盖庑中为三井,吸水势使然。
曲水之上,激湍亭、惠风阁,规模若都下王公家。
山顶崇峻庵,其胁骋怀亭,面亭依山,为岩壑然,皆涂塈不可支久。
下山,右绕至清真轩,刻桷象栟榈,平阶荼蘼架甚茂,但为蔓草萦乱刺眼耳。
曲水乃前守史丞相浩所凿,往年见其新成,今竹树皆成阴而亭榭稍稍圮剥矣。
复登舟还禹迹。
十日,午后,同叔度泛舟过南堰,出门穿鉴湖支港,斜雨入篷,衣袂沾濡。
七里,独山野桥,烟树可画。
出山口,港渐狭,又七里道树,舍舟步田间,泥潦没屐。
一里许,至坚密庵,拜外大父墓。
庵屋才八九閒,窗槛幽洁。
夜分,四山风雨翛然,始闻秋声。
十一日,晨起,冒雨蹑屐,登舟入城。
能仁寺,赴常坦师饭,七六弟在焉。
遂过报恩光孝寺,寺后飞来山,即《图经》所谓怪山也,传云自琅琊飞至,其说不经。
其巅有塔,采绚甚华。
塔下有鳗井,乃小石窍。
自唐以来神之,谓鳗能时出妖祥,近世不复见矣。
井故依山坳坡陁,有古意,近僧甃使就整,遂无可观。
濮安懿王祠庙寓此寺,有园令领吏卒守之。
主僧明哲,往岁尝识之新昌,设蜜术汤甚清美,晚还禹迹。
十二日,雨不可出,借《图经》寻近城名山,须雨霁遍游。
晚,石应之来宿。
十三日,过午雨止,诸葛寿之千龄、高应朝石应之孙季和应时,约往丁氏园。
遂同汎舟至新河,步入园。
园多海桧,但绾结阏其天性。
后墙皆密竹,轩楹大敞,宜夏不宜冬。
宿东偏小室,会宿者叔度应之季和
十四日,自丁氏园偕叔度、寿之、应朝应之季和登舟出五云门,入鉴湖,湖面独此为阔。
隆兴初吴给事芾浚湖未一二尺,多得古棺,皆刳木为之,盖汉未凿湖前冢墓也。
然后知古人为湖,特因地势筑堤,堤立而湖成,不待深疏凿也。
今自五云门,重堤隐然达于曹娥五六十里,民间谓之省塘。
此乃故湖堤,湖田之民,每毁堤以决积水,故堤缺而湖废。
异时有意复湖者,第修完省塘,则盗湖之田,不待废而自为陂泺矣。
自湖尾入若耶溪,过后汉郑弘
传所记樵风蚤暮,迎送舟楫,采薪者云至今犹然。
半里,石帆山,山横若张帆。
又数十步,秦始皇酒瓮,乃山脚两石,粗类瓮盎。
又一二里,舣舟游龙瑞宫,方士谓之阳明洞
天穿松径数百步,至宫。
宫后三峰,翔舞飞动,势若覆压,大略如栖贤望五老,特欠其二耳。
中峰乃会稽山祠官春秋用事焉。
由西庑循山径,观龙见坛。
其旁即,乃大石中断成罅,殊不古,殆非司马子长所探也。
又数步,飞来石,老木槎枒,石壁如削。
缘磴道至钱秀才庵,遂自东庑出院。
院皆扃闭,独遇一客道士,云绵州人
复登舟径鉴湖,湖天夕照,水村渔屋,皆被光景。
日所入,诸山如在全雾中,天下绝境也。
暮泊告成观,宿于明远堂下小室。
十五日,晨,谒大禹
题真观寺道树院记后 元末明初 · 李穑
 出处:牧隐诗藁卷之十四
鸡林参天金海阔,英气所储出豪杰。
益斋先生集大成,川蜀吴越皆题名。
文章颉颃姚牧庵泰山自可齐岩岩。
仲子少年擢高第,华藻敷陈内外制。
又探笔法宝晋斋,妙处直与曹娥偕。
真观重新道树院,高文大笔烟尘埋。
怪底集中不收入,一读真知不可及。
不可及,双目滂沱悲感集。
他年拾遗编秩多,岂有宝物逃搜罗。
浮云满谷古院静,龟趺何日辉山阿。
宿州有感 明 · 陈仁锡
七言律诗 押灰韵
轮蹄四出拥荒丛,剪草编蓬立藁灰。
十载久沉鸿雁信(十年逃亡税仍在册),八分不住版曹(宋制赋及八分则版曹径催)
凿溪层垒开除道(仿矶州左右种莲夹道树,因亩高低曲沼隈。
闻说形家秀文脉,运沟一带导水四十里)水波回。
翠云岩 其二 乾隆庚戌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文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五十八
色曰翠和形曰云,寓名岩树两平分。
幼龄阅到八旬岁,岩树由来付不闻道树禅师老僧不见不闻无尽见传灯录)
娑罗树歌乾隆甲午 清 · 弘历
 押歌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一
震旦号交让,梵天称娑罗。
交让虚名谁则见,娑罗实有而弗多。
徙传巴陵及伊洛,弗宇对峙耸枝柯。
香山寺前今见一千年外物,犹婆娑巨本拥肿干𡍪。
轮囷如岳森嵯峨,郁葱叶叶必七瓣,定力院契欧阳哦。
我闻如是佛成道,八佛八树名殊科。
毗舍浮證涅槃际,即此娑罗诚非讹。
梵僧攀泣思往事(见荆南记),未识佛在理则那。
笑我世年未经咏癸亥始游香山至今三十年矣成诗不下数百首而未经咏此树),或者有待今斯过。
万劫一瞬应视此,视此灵根戢孴,恒友优昙(□那含牟尼佛成道树及普陀(毗娑尸佛成道树
雨花室庭梅歌乾隆丁未 清 · 弘历
 押质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三十
庭梅近咏淳化轩,而兹乃歌雨花室。
彼犹棚架资护持,此则岩斋搆崷崒。
孰为之棚孰为架,自茂庭前鲜伴匹。
显仁藏用一体兼(北地气寒最称珍御园淳化轩庭藉棚架遮护兼以去腊立春最早清明即已开放前诗因有棚为藏用道树显仁时之句盖即一梅而见生生不息之义已见前诗案语内兹雨花室之并无棚架而时值春深花自繁茂是花虽有迟干而阴阳阖辟之理则一巡檐吟赏俨若有山灵呵护者然),山灵呵护协阴骘。
我来正值灿芳华,相映岩松胥古质。
枝枝朵朵迥出尘,望之一片银云栉。
下视群芳艳冶争,独树止止幽人吉。
姑射崆峒缩地同,惭愧对之言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