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日本国师二十七问(并序 咸平六年 北宋 · 释知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四
宋咸平六年癸卯岁日本国僧寂照等赍到彼国天台山信禅师天台教门相违问目二十七条。
四明传教沙门知礼凭教略答,随问书之。
诸方匠硕或一披览,无吝斤削云。
天台宗疑问二十七条,恭投函丈,伏冀垂慈,一一伸释,不胜至幸。
日本国天台山楞严院法桥上士内供奉大禅师源信上。
一问:《法华三周授记作佛云云
近代疑者云,为是初住佛?
为是妙觉佛?
若是妙觉者,大师常云「初住八相佛」也。
若是初住者,圆顿速疾,经一二生尚可究竟,况经无数劫耶?
答:三周所授,乃八相应身记也。
此之八相,始从初住分显法身,终至妙究竟法身,皆能现此益物之相。
三周得入者,不局初住。
如疏云「身子既是上根,利智必是超入」。
多云初住者,盖指其首耳。
又皆云经无数劫者,与物结缘,作净佛国土囚也。
若无众多受化之机,如何现身说法耶?
论法身之本,乃即座而得,岂待经无数劫乎?
二问:《譬喻品》记云「身子十住中第六心退」,恐是尔前见思俱断,至六心时,见犹未尽,六心尚退。
近代疑者云,别教初住界内,见惑皆已断尽,岂第六住见犹未尽,退作凡夫罪人耶?
答:若常程别教皆云初住断见,更不起诸重过也。
况见惑名数虽多,乃一位顿断思惑乃经诸位方尽,此常所谈别教分齐也。
今记主见云「身子六住尚退,复起重罪」,遂以义求,恐有教门见思俱断,至六心时,思犹未尽,见亦馀残,所以能牵恶道也。
此是记主约义斟酌之词,不可现行别教难也。
若据《起信》,唯云不退,乃克就圆人辨之。
若论示迹,亦须示其阶位,约惑分齐,方有退义。
三问:《化城喻品疏》云:「问:如上尘数,多许时节,今始得罗汉
当知无生法忍何易可阶?
答:一云大圣善巧依四悉檀,作如是说。
对治道长者说短,于道生轻易想者说长。
知言如许方今罗汉者,此是如来权行悉檀,引诸实行,令入道耳」。
近代疑者云,泛尔说佛道长短,或可是善巧四悉。
大通数劫犹是实事
若不尔者,则何劳展转重重土,莫不费言词耶?
是事若非实,诸所言说权实难辨。
加之疏第一许久远为种,过去为熟,近世为脱者,记判之为本眷属也,此何言始得罗汉者是权行悉檀耶?
答:诚如所问,然有其由。
何者
若远讨父子之因,深穷种熟之际,诸经未谈其始,此品亦未及说,须依《寿量品》文,方尽神通之力。
但为若推远种,定指长时,则众生不起壮心不强自力
故今疏记且作悉檀解之,欲使立行加功,乃弘经之要也。
故虽一生十地三世六根,若无宿种冥熏,岂有利根自发
若此品唯论权示远寿,亦是虚谈
将何永异诸经?
何以明本妙?
虽曰初心凭教,还须以义自裁
加复疏标一云知非定判,记斥端拱信是策词」。
若据斯文全非违教也。
四问:《宝塔品》依多宝本愿分身咸集。
疑者云,《大论》明释迦分身土云,白银世界,纯有支佛;
黄金世界,纯有罗汉
彼土诸佛皆悉来否?
来者佛光所照分身国土,皆以玻瓈为地,不云白银、黄金。
分身土有诸菩萨分身来时,各将一大菩萨,而彼二世界不云有菩萨也。
若言来者,即违尽还集一处之愿,又违悉已来集之文。
有遮难者云,约多分云尽集悉来,或云玻瓈为地,有诸菩萨,如置绿豆乌豆聚中,以少从多,名乌豆聚。
重难云,若约多分,还招巨妨。
十方佛土唯有一乘之文,声闻菩萨,皆成佛道之言,亦应从多。
若尔,即同五性宗意耶?
答:经论相违,其例不少不须和会也。
今若强会者,此经虽则云皆以玻瓈为地何妨树木宫殿,或纯黄金、白银,亦得云黄金、白银世界也。
本居之土虽无菩萨,欲来集时,为同诸佛,故将菩萨来为侍者,应无大妨。
又诸土唯云菩萨充满者,盖约今经开显而说,但化菩萨不为二乘
乃直以二乘而为菩萨有何不可
五问:《提婆品》记释龙女所从来处三义,其第二云「海众纵移,而龙宫不动。
龙谓不动,而所居已变,从变而不变处来,有何不可云云
疑者云,此中指何处名为所居
龙宫者,上云不动,下那忽云已变?
若大海者,上云龙宫不动,不云大海不动,今那忽约大海云龙谓不动耶?
又变而不变者,其意云何
近日学者各执不同,试垂一决
答:经云「移天人」,记云「海众纵移」。
经云「娑婆世界即变琉璃为地」,至无大海江河
验是移于有情,变于无情也。
有情中,娑竭龙众,以有缘故,独不被移。
龙既不移所居宫殿岂可依于宝地,即须在大海也。
故知此会之众以佛神力变故,皆见宝刹,龙众自见海中宫殿
今文殊随彼类见,故经家云「从大海婆竭罗龙王宫自然涌出」也。
变而不变,思之可知
六问:《寿量品》疏云:「《华严寂灭道场,《大经超前九劫,皆成方便」。
疑者云,《大经唯有雪山童子超十二劫,此中何云超九劫耶?
答:或录者笔误,或后人写讹,况无大害何足苦疑。
七问:《分别功德品》疏云:「或可一人八番增。
或可一世,或八世,或无量世;
一念,或八念,或无量念」云云
疑者云,疏第四云,「三周声闻未断无明,有三根利钝
真修体显,则无差降,初住已上,更起缘修,无复胜负
真修体融,宁得有异耶」云云
今何有一念、八念乃至无量差降耶?
若尔云何父母所生身證妙觉耶?
若许證者,经以龙女速疾證,而大师判为初住八相
既有速疾證理,何故龙女不是妙觉耶?
况复起信和会诸经长短两说,唯以三祇为證理,天台不可马鸣也。
若不许者,既有一念八番增损何不一生四十二番耶?
圆顿速疾之道,岂必尔许劫耶?
答:第四疏云「三根入初住,犹有利钝不」。
记云「即此三根入住已后,犹名三不」。
今据记主出问意者,入住之后身子等为上根饮光满慈等仍是中下耶?
疏答云「真修体显,则无差降」。
此答意者三根證理之后,纵起缘修,终不准前,上根仍上,中根中等也。
故知为被根性求定,故云真修无差。
若自判法身增道损生,宁无迟速耶?
故有一念、八念、三世八世等异也。
问一妙觉者,疏既有一念八番,《金光明》中有生十地以此验,即身證妙觉非一向无。
但为《华严经》中「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之文正是初住八相世人多谓妙觉法身则全失四十一位修證。
是故今家凡判八相,多在无生位中。
且龙女修證之文,及以南方成佛之相,难可的判高下,盖发心毕竟二不别也。
处所明,初登地住三因开发,既得无生,则任运證于后位
龙女畜生之报便證此位,即能八相益物,足显速疾證也。
若据《起信》,既是通伸衍门三教定说劫数之文,恐是别教教道之义。
云马天台不可相违者,如天台判本门记别一向不用天亲本论
本论尚自去取,况通伸论耶?
八问:《随喜品》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一念随喜所得功德无量无边」。
疏判为初随喜品,合有五十功德
又《劝发品》云「成就四法,能得是经」,疏云「旧说能行四法,手得是经。
今谓不尔」。
上文谓「诸法实相已为汝等说」,又云「为令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盖《法华》之正体,能行四法必得此解。
疑者云,《大般若经》说「善根未熟薄福德故,尚不闻名字,况得手执?
若手得者,速坐菩提座」。
又云「一经其耳,善根力故,定得无上菩提」。
即知虽不具五十功德不解实相但闻名字,手执经卷者,皆是功德无量,诚不可偏取于此也。
答:释经浅深,各有其致。
今经随喜具有二种,谓内解、外事
外事容可浅释,内解须作深明
若《劝发品》,既是普贤远来重请说经如来因兹略演四法若非开示悟入总括一经,何能酬其所请?
能请之位既高,所得之经岂浅?
不可作手经卷解也。
彼《般若经》手得耳闻既成菩提之种,岂无善根者有斯遭遇耶?
若成不坏之种,即有出离之期,故有坐定得之谓也。
况彼手执耳宁可一向浅事解之。
且夫弘经,本为生善,若不理行策之,其可得乎?
九问:法师功德品》疏云:「梵王得天眼,在己界遍见大千
大千外有风轮,与眼作障,不能见外
若在他界则不遍见大千非所统故。
大罗汉见大千辟支佛见百佛世界不以风轮为碍,亦无己他界隔」。
疑者云,《大论》第五云:「大罗汉少用心见二千界,大用心见大千界。
辟支佛亦尔」。
又论一十四云:「声闻人极多傍见小千,上下遍见
问:大梵王亦能见千世界有何等异
答:大梵自于千世中立遍见,若在边立则不见馀处。
声闻不尔在所住处常见世界辟支佛见百千世界」。
据论意云,依任运用心大小等别二乘所见各有不同也。
梵王所见千世应是一小千,支佛所见百千世界应是百小千。
又《十住毗婆沙》云二乘神通不过大千」,今何云梵王大千辟支佛见百佛世界(百佛世界论文当百世界,故《四念处》、《四教义》并云,支佛发天眼,乃过三千,见他方界。)
如是等事不同要须定论也。
答:总持菩萨之言,必称法相,盖曾躬讲《智论》,应不徒然乃是妙解论文,得其远意
何者
如论伸两教之义,文中凡举二乘,即兼藏通,只如所引,岂是一途?
初云大用心者见大千,次云极多者见小千,声闻既有多种,支佛不可一准
习气分侵,合所见更广。
文中既云见百千世界岂可定为小千耶?
只为小辟支与声闻不别,故云支佛亦尔。
梵王诸教功用亦多,但为让彼二乘,故令劣于一等
然是大千之主,宁见己界不周
愿将法义定文,无使专文失义也。
十问:《不轻品》说「因行不轻行,疾得成佛云云
疑者云,此不轻事望久远实成,为前?
为后
若前,即违《寿量疏》云「常不轻更近」之言;
若后,谁信由不轻行成速疾耶?
答:若在前者,即是实因;
若在后者,即为净佛国土之因也。
故知依此经意,偏示正因,行不轻行,即速疾取土,而得成佛
故云受持此经,为人说,故疾得佛是也
十一问:《嘱累品》疏云:「佛以一权善巧之手,摩三千三百那由他国土,测塞虚空菩萨实智之顶」。
疑者云,指何等国土,名三千三百那由他耶?
有云指三变净土八方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
若依此义,可云三千三百。
说是不?
答:据理,须指三变净土也。
此中应非大千一国土,恐指一四天下为一国矣。
娑婆既是大千之名,则可足成三千三百。
然则大千亦似未及一百万亿那由他四天下,恐约大数,增至大千
何者
小数则十十成百,百百为千,千千为万等故。
十二问:《嘱累品》记出正《法华》误云,「宝掌菩萨离开为二,更加宝印首。
已是手,复加头首,离为二人」。
疑者云,彼经有宝掌菩萨、印首菩萨,无宝印菩萨
今云更加宝印首,意复云何
馀经中亦有此三菩萨何苦破之耶?
答:盖传写多误,存没难见。
主当时所览之本,必有三菩萨名,终非妄斥。
馀经虽有此三圣号,既无重译之文,即非此例为难也。
十三问:《普门品》疏云,「自有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
疑者云,第三句可云「多人受多苦」。
若不尔者,自与第一句同,何句法空设也?
答:据其句法,推其义意第三句当如所改也。
乃往时写者见第四句一人受少苦」,欲对此句,乃妄改第三句为之「一人受苦」,而不思上第一句相同也。
十四问:《劝发品》记云,「十地但断十二品尽,非断伏极,知非贤义」。
疑者云,十地但断十品,何云十二耶?
若断十二品,还过普贤,何云非断伏极也?
不可言是别教意,由来普贤但约圆位故。
答:彼国记文写讹也。
据宋地本云:「十地但断四十品尽,非断伏极」。
十五问:《妙记》第一决释最初无教佛云「终有一佛,在初无教」云云
疑者云,义犹未了
若许无教有佛,堕无因过。
若言禀教,堕无穷过。
愿闻一揆矣。
答:最初一佛,虽无禀教之因,而有内熏自悟之因。
记中示之甚明,何言堕无因耶?
十六问:南岳法华法》云,「过去二万亿日月灯明佛,未来具足千万光相庄严佛」。
疑者云,经中无「亿」字,无「庄严」字。
南岳何辄加之耶?
答:经中虽无,而南岳相似位人,以三达五眼照之,合有三字,故加之。
后世难辄削去也。
十七问:《妙玄》第六国土苦乐有二释:一云众生,非佛所为
一云由佛,不关众生云云
疑者云,释尊本愿云:「我未来秽恶国土利益十方净土,摈出恶业众生」。
故知所有苦事但是众生恶业所感,何言「由佛,不关众生」?
若佛所为者,莫也众生恶业空无果报耶?
如来背于大悲方便,令诸众生受三涂苦耶?
然则不轻所行之行,文殊所化之众,皆是巧施方便,易长令短,转轻,固非苦恼因缘也。
答:若论作善恶因苦乐报,乃由众生非关于佛。
若约用苦乐事折摄众生,乃由佛现,不关众生
良由宜用苦治,方受化者,诸佛即为作之。
先王制刑,岂欲以苦加于百姓
至仁也。
诸佛亦尔,为折摄故,而强现之。
苦乐之国众生虽居,不得自在
诸佛于兹而能转变,故云由佛。
又佛是生家之佛,生是佛家之生。
故云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證真;
佛心内,众生新新作业
故知论生则一时属生,举佛则一时属佛。
以是义故,故经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也。
十八问:《妙玄》第九解本门得益云:「令法身菩萨大利益,抹十万那由他土为尘数,增道菩萨不能令尽」。
近代疑者云,《分别功德品》但举大千界、中千界、四天下等尘数,尚不及百千,何言十万那由他耶?
答:于诸方面各那由他诸小国土方大千
经云「大千微尘数」,岂不该于十万?
一微尘,尚有十方分,况大千耶?
若言十方界皆抹为尘,则方与经文相违也。
十九问:《释签》第五解不动三昧云:「果报三惑成三不动者,动则兼业,谛但有三,业及见思同俗谛破故也」。
近代疑者云,馀三昧及以诸处皆以见思为真谛所破,此中何为俗谛所破耶?
答:此中乃以业及见思同生死俗谛,正为真谛所破,成于真谛三昧矣。
馀文以业同尘沙,破则成俗三昧者,各有所以
何者
如前无垢等诸文中,乃以散善破于恶业,散善则成假观也。
此中以定善破于散善,则成空观也。
云「背伏见思」等。
记主穷幽故有斯对。
二十问:《止观第一三藏教佛神通云:「一心作一不得众多」。
《弘决》云:「化主语时,化事即语。
化主默时,化事即默。
语默既尔,馀义亦然,故非任运真化也」。
近代疑者云,按《俱舍》二十七云,「声闻神通一心作一
如来神通一心无量」。
如彼颂曰:「一化主语时,诸所化皆语。
一化主若默,诸所化亦然
化身化主,语必俱非佛」。
今《止观》何违彼文耶?
又《大论》第九明毗昙佛义,与今记文亦相违不能引耳
答:假令化主、化事一时现,而其语默不俱,乃一心一语一心作默故,故云一心作也。
岂比夫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不动而应化,化无方者也。
馀者相违可以意会,必无巨妨。
二十一问:《止观第三说别接通人云:「初修空假二观,破真俗上惑尽,方闻中道
仍须修观,破无明,能八相作佛」。
意云即身登十地耳。
近代疑者云,且别教人尚无肉身十地者,云何从劣教来便能超登耶?
答:据其二观功成二谛惑尽,仍修中观深伏无明,必合经生历于多劫,未知何处定云即身应现
闻中之言可云即世,修观之语不必一生
况闻中之后不局今證,须归后教也。
二十二问:《止观第六云:「若超断至第五品名家家」。
近代疑者云,《弘举》谓大师所用并准旧《婆沙》,若欲知者,更检彼文。
今检《婆沙》,断三四品、三二生者名为家家,无超次,别亦无断五品名家家者。
何云超断五品名家家耶?
虽《弘举》解释,犹不出此义。
止观》又云:「次断六品尽名斯陀含果,超断至六品尽名一往来」。
斯陀含翻一往来何以一名分超分次不同耶?
止观》又云:「次断七品至八品阿那含向,超断第八品名一种子」。
此亦依彼论说断。
凡此中超义,并未所从
答:《婆沙》新旧未暇检。
二十三问:《止观》等意云:「无始藏心具十界十如是法,乃至佛果亦复如是」。
《弘决》云:「阐提修善尽,但有性善在;
如来断修恶尽,但有性恶在」。
近代疑者云,《起信论》对治邪执门云:「闻修多罗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
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云何对治(问也。)」?
「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于恒河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
以过恒沙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如来藏相应
故若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證会永息妄者,则无是处(答也。)」。
《论》谓「性自本无」,何与天台所谈性具顿相违耶?
答:百界千如,性善性恶皆是体具微妙法门
清净功德,即《起信》中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皆真如故
一切世间生死烦恼妄染之法,皆是修恶,虽全性起,而违于性,故须永灭。
若称理而修,万行功德皆是修善,亦全性起,而顺于性,即同常住
故云象实故称理本有虚空故迷转成性
遂使證会之时,修恶虽尽,性恶常存也。
诸家所明感应之义,为不知性恶法门故,其果后垂恶趣之身,皆须以神通力变现
所以今家斥同外道神变也。
故云證本真源还任众生,转识现起。
若不谈体具十界,亦是别教之义。
若得此意,一家教旨如观掌中,与诸经论更无少异也。
二十四问:《四教义》第一解顿渐等教异云,「鹿野鹤林之文,七处八会之教,岂非无顿渐之异,不定秘密之殊」。
疑者云,此中应言「岂非有」,何言「无」字耶?
答:若据此地本,而云「非顿渐之异」。
今以义求之,知二处本皆讹。
于彼本「非」字下须除「无」字,此地本须于「非」字上加一「岂」字,则彼此义成也。
二十五问:《四教义》第三云:「三藏菩萨菩萨道,二阿僧祇劫是煖法位,第三僧祇是顶法位」云云
近代疑者云,《婆沙》论后身菩萨道树下,始修四善根,一座正觉
三藏教义多依《婆沙》,斯文相违,何耶?
答:三藏菩萨、二三僧祇虽用煖、顶观法,正为伏惑,行诸事行。
若到树下,行为真,故复用四法为断惑加行也。
三祇久伏三界思惑,而于树下仍用三十四心,以此验之,知非硕异。
二十六问:一家宗教部所引经论,并旧师所著章疏,多与本文相违未知何也?
答:山家凡所立义徵引诸文,多取其义,不专写文。
乍似相违,实不相违,当以意会之则可也
二十七问:《五百问论》题下云「妙乐大师造」,疑者云,此论似多讹谬
且举一二:如言阿难罗云,论中不举供养佛数;
及破他师所释种性等七地义,似欢喜十地
若是大师所制,不可不通。
答:此论宋地阙本,兹不得评论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