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郑光”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宣宗郑光辍朝疏 中唐 · 李景俭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二
郑光是陛下亲舅。外族之爱。
诚轸圣心。况皇太后哀切之时。
理合加等。而赐之粟帛。
隆其第宅。自家刑国。
允谓合宜。今以辍朝之数。
比于亲王公主。则前例所无。
纵有亦不可施用。何者。
先王制礼。所以防微。
大凡人情。于外族则深。
于宗庙则薄。所以先王制礼。
割爱厚亲。士庶犹然。
况当万乘。亲王公主宗属也。
舅氏外族也。今朝廷公卿以至庶人。
据开元礼。外祖父母及亲舅。
丧服小功五月。若亲伯叔亲兄弟。
即服齐缞周年。所以疏其外而密于内也。
有天下者。尤不可使外戚强盛。
西汉有吕氏之侈。几灭刘氏。
国朝有则天之篡。殆革唐命。
岂非一朝一夕。其所由来渐也。
郑光辍朝日数。与亲王公主同。
设使陛下速改诏命。辍朝一日或两日。
示其升降有差。恩礼无僭。
使四方见陛下钦明之德。青史传陛下制度之文。
垂之百王。播之芳烈。
臣愚不肖。谬窃恩私。
实愿陛下处于之上。羲轩之列。
所以甘心鼎镬。伏进危言。
郑光河中节度使郑朗汴州节度使 唐 · 蒋伸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八
门下。蒲津重镇。
式居关辅之荣。梁苑故都。
上应房心之野。若非德继周舅。
才超汉臣。谁当重难。
允彼佥议。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左金吾卫大将军郑光
风宇冲旷。襟怀坦夷。
常推阴识之心。早慕窦婴之美。
江道观察使检校工部尚书郑朗。气韵黄钟。
文含大雅。退食著羔羊之节。
进身无茅茹之连。或业擅宏图。
名高懿绩。镇青方而讴谣未息。
总缇骑而绩效已宣。或诚由事彰。
行与言契。践三署而风猷暗袭。
廉四方而惠爱相辉。而皆并立本朝。
蔼然时杰。品乃才用。
副吾深忧。锡瑞分圭。
以示恩宠。呜呼。
国家自天宝之后。中原宿兵。
元和以来。信义方洽。
近者或任非所付。官不敬常。
莅事者以依阿为雅尚之名。将军者以姑息为苟安之计。
尔宜改辙而理。贞师以严。
吏奸必除。法弊当革。
是以再题陈宠之剑。不易赵尧之印。
授彼戎律。荣登将坛。
勉扬休声。罔忝厥命。
东观奏记 晚唐 · 裴廷裕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一
圣文睿德光武孝皇帝自寿邸即位二年。监修国史丞相晋国公杜让能宣宗懿宗三朝实录未修。
岁月渐远。虑圣绩湮坠。
乃奏上选中朝鸿儒硕学之士十五人。分修三圣实录。
吏部侍郎柳玭右补阙裴廷裕左拾遗孙泰驾部员外郎允太常博士郑光庭专修宣宗实录。廷裕奉诏之日。
惕不敢息。思摭实无隐。
以成一朝之书。踰岁。
修例竟未立。国朝故事。
左右史修起居注。逐季送史馆
史馆别设修撰官。起居注外。
又置日历。至修实录之日。
取信于日历起居注。参而成之。
伏自宣宗皇帝宫车宴驾。垂四十载。
中原大乱。日历与起居注
不存一字。致儒学之士。
阁笔未就。非旷职官。
无凭起凡例也。廷裕自为儿时。
已多记忆。谨采宣宗朝耳目闻睹。
撰成三卷。非编年之史。
未敢闻于县。且奏记监国晋国公
藏之于阁。以备讨论。
建安军博易事诏开宝三年八月 五代至宋初 · 宋太祖
 出处:全宋文卷六、《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之六一(第六册第五四三二页)
建安军榷货务应博易,自今客旅将到金银钱物等折博茶货及诸般物色,并止于扬州纳下,给付客旅博买色件数目凭由,令就建安军请领。
令监榷务职方郎中边珝扬州,与本州同共于城内起置榷货务
同监殿直郑光表即止在建安军监当管勾务货,兼权知军务事。
每有客旅折博,据数仰边珝出给凭由,给付客旅将赴建安军请领;
仍仰郑光表见本务公凭验认色数,便仰逐旋支给,不得邀难停滞商旅。
进修心治国之要劄子状元丰八年四月十九日上)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一、《司马公文集》卷四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四、《国朝诸臣奏议》卷二、《璧水群英待问会元》卷一四、《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一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九
右,臣伏闻本固则末茂,源浊则流浑。
仁宗皇帝擢臣知谏院,臣初上殿,即言人君之德三:曰仁,曰明,曰武;
致治之道三:曰任官,曰信赏,曰必罚。
英宗皇帝时,臣曾进《历年图》,其后序言人君之道一,其德有三,其志亦犹所以事仁宗也。
大行皇帝新即位,擢臣为御史中丞,臣初上殿言人君修心治国之要,其志亦犹所以事英宗也。
今上天降灾,大行皇帝奄弃天下。
皇帝陛下新承大统太皇太后同听万几,不知臣愚,猥蒙访落。
臣且愧且惧,无以塞责,谨复以人君修心治国之要为献,其志亦犹所以事大行皇帝也。
所以然者,臣历观古今之行事,竭尽平生之思虑,质诸圣贤之格言,治乱、安危、存亡之道,举在于是,不可移易,是以区区首为累朝言之。
不知臣者,以臣为进迂阔陈熟之语;
知臣者,以臣为识天下之本源也。
夫治乱、安危,存亡之本源,皆在人君之心。
仁、明、武,所出于内者也;
用人、赏功、罚罪,所施于外者也。
出于内者,虽有厚有薄,有多有寡,禀之自天然,好学则知所宜从,力行则光美日新矣。
施于外者,施之当,则保其治,保其安,保其存;
不当,则至于乱,至于危,至于亡,行之由己者也。
所以能当,在于至明;
所以能明,在于至公。
是以明君善用人者,博访远举,拔其殊尤
德行高人谓之贤,智勇出众谓之能。
贤不必能,能不必贤,各随所长,授以位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
其人茍贤能,虽雠必用;
其人茍庸愚,虽亲必弃。
赏必有所劝,罚必有所惩,赏不以喜,罚不以怒,赏不厚于所爱,罚不重于所憎,必与一国之人同其好恶。
是故古者爵人于朝,与士共之;
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如此安有不当者乎?
臣故曰「所以能当,在于至明;
所以能明,在于至公」也。
齐桓公射钩,而使管仲相。
汉高祖知人善任,使茍为不才,虽兄喜亦弃之;
茍才矣,虽负贩酒徒、亡将戍卒,亦用之。
此所以能奋布衣取天下也。
馆陶公主为子求郎,明帝不许,而赐钱十万。
郎,贱官也,犹惜之,况其贵者乎?
永平之治,至今称之。
宋高祖萧太后甚孝,太后欲以子道怜为扬州刺史高祖以其贪愚不许,故功业之高,冠于南朝
唐太宗建成元吉,而用其官属魏郑公王圭等,与房、杜无异,卒得其效。
宣宗郑太后甚谨,问舅郑光以政事,不能对,罢其方镇,故时人称美,谓之「小太宗」。
此用人之公明者也。
韩昭侯惜弊裤,不以赐左右之无功者,汉高祖深怨雍齿,而不忘其功。
魏太祖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唐宣宗重惜服章,故当时为绯紫者以为荣。
此赏功之公明者也。
僮牛杀孟丙、仲壬,立叔孙昭子昭子数其罪而杀之,孔子善其不劳。
丁公汉高祖于阨,高祖以为不忠而斩之。
武帝妹隆惠公主且死,属其子昭平君,昭平君杀人,武帝流涕而诛之。
唐明皇弄臣黄㼐,掀捕盗官坠马,明皇杖杀之。
宣宗谓乐工:「汝惜罗程艺,我惜高祖太宗法」。
此罚罪之公明者也。
臣略举此数者以为明验,其馀在陛下博览载籍以考之,知臣所言不为谬妄。
臣以一夫之愚,不能周知天下之务。
三月三十日曾上奏,乞诏书开言路,伏望圣慈早赐施行。
今并治平四年五月三日上殿劄子具录进呈,乞陛下留神幸察。
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年月日,具位臣司马光状奏。
史官劄子绍熙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193年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八、《止斋先生文集》卷二二、《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八之七二(第三册第二七九○页)、《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臣尝具奏,窃见唐大顺二年二月吏部侍郎柳玭等修宣宗懿宗僖宗实录。
始,丞相监修国史杜逊能以三朝实录未修,乃奏吏部侍郎柳玭右补阙裴廷裕左拾遗孙泰驾部员外郎李彻太常博士郑光庭等十五人修之,踰年竟不能编一字。
臣以此知史事至重,不宜以他官兼领。
史院检讨皆是兼局,更出迭入,有同传舍。
至修撰,亦以从臣兼之,往往多近上眷渥之人。
率不淹久,去掌机政,大槩一年之间,方议立条例,均分卷帙,而出院多矣。
则一朝钜典,无由就绪。
事大体重,岂容空过岁月?
提领大臣须至取旨,立限奏篇,臣恐未免逐急率课,取具临时,草草逃责,而无以发明盛德大业,传信万世。
要亦非秉笔者稽故之罪,而其势必至此者,无专官故也。
近年李焘洪迈,以待制相继修史,不领他事,而后《四朝国史》方及成书。
以臣愚见,两制臣僚位望已贵,若委以史事,见谓冷局,不过一二年间,朝廷须更迁除,虽曰专官,未必久任。
今职名中有秘阁修撰右文殿修撰,并旧有史馆校勘等,正是三馆修书官名目,自郎察卿监补外之人,皆得除授。
若将此二三职名置为史官,以二年为任,自史馆校勘之类供职,稍迁秘阁修撰,又稍迁右文殿修撰,在院少亦已五七年。
俟有劳迹,虽就迁次对如李焘洪迈,兼领可也。
则是史官与郎察卿监可以驯至从班,事体略同。
有专官之效,无冷局之嫌。
庶几大典责成有人。
况在祖宗朝,虽谏议大夫以上,皆带出为寄禄官,而以供职谏院者为谏官
则今以修撰为贴职,而以供职史院者为史官,盖旧章也,有何不可?
臣愚不自度,妄论史事,唯陛下裁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