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李渤给事中郑涵中书舍人等制 中唐 · 李虞仲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三
敕。
举才命官。
得人斯重。
询事考绩。
称职为难。
况较正违失。
典司文诰。
参我密命。
为吾近臣。
非望实兼优。
则不在兹选。
朝议郎谏议大夫知匦使上骑都尉赐绯鱼袋李渤
清标雅裁。
器韵不群。
赡学积文。
泉源益浚。
有济人经国之术。
资通时利物之才。
朝散大夫尚书司封郎中知制诰上柱国郑涵
操履坚明。
雄文炳蔚。
虚怀宏达。
雅思冲深。
立言尝见其著诚。
秉志颇闻其经远。
夫澄其源者必清其流。
端其本者必正其末。
其便蕃禁掖。
润色王猷。
君不可以私其人。
臣不可以虚其受。
简材既因于朕志。
当官爰俟于尔能。
其有嘉闻。
以光茂选。
可守给事中
散官勋赐如故。
涵可守中书舍人
散官勋如故。
郑涵太常博士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
某官郑涵等。并早以文行。
久从吏职。辈流之间。
颇为淹滞。况雅有学识。
进修不已。礼官方缺。
宜当此选。凡朝廷礼制。
或损益有宜。中外谥议
或褒贬不决。尔为博士
皆得正之。所任非轻。
各敬乃事。并可太常博士
中唐 · 郑浣
 押微韵
但虑彩色污,无虞臂胛肥段成式记:“长安菩萨寺有画维摩变,为俗讲僧文淑装之,笔迹尽矣。故兴元郑尚书题句云云。”)
敕修应圣公祠堂 中唐 · 郑浣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四
伊昔隋氏不纲。
海水群飞。
必有真人。
乘弊而起。
高祖太宗
提剑义动。
谧宁乱略。
釐天纬。
纽地维。
叱咤而日月贞。
风云动。
壹戎而帝道光。
将材出。
神祇奔詟。
不复后符命。
讴歌盼响。
所以叶嗜欲。
元合岐阳之蒐。
高捐盟津之会。
坠涂炭者戡定。
塞壶浆者劳徕。
煌煌乎天人之表。
以苏品汇。
或哲而谋。
或幽而明。
陶埏阴骘。
用启眷佑。
矧草昧之中。
睿作已张。
化而为大猷。
而布后嗣。
意者廓天统。
扶土德。
神功不能戢其贶。
灵鉴不得遁其形。
理可明徵。
道迈先觉。
时则霖沴方作。
馈餫不给。
旷若彗扫。
霅然镜开。
华发逶迤。
告语济师。
佳里社鸣。
浊河清。
秦星聚。
素灵出。
拟诸斯瑞。
不是过也。
噫。
桀有昏德。
三苗乱常。
逮于逐蚩尤
扫搀抢。
幽赞不违。
咸是物也。
故能吉蠲之明祀。
视诸侯之徽数。
赫赫天宝。
于以报功。
曩时官谬紫微郎
将命大卤。
霍镇之下。
寿宫不骞。
敢镂菲词。
以恢王业。
其铭曰。
崇山岩岩。
晋分所瞻。
唐风泱泱。
景祚悠长。
俯偻白衣。
契幽洞微。
揭日无私。
我建义旗。
昔告赵符。
今导六龙。
干戈之兆。
脱剑之几。
勒诸峥嵘。
以永光辉。
郑涵尚书考功郎中冯宿刑部郎中820年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九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敕。二帝三王之所以仁声无穷。
绩用明而刑罚当也。尚书郎专是两者。
畴将若予。佥曰前国子博士史馆修撰郑涵
文无害。可以彰善恶。
歙州刺史冯宿。思无邪。
可以尽哀敬。庶尹百吏之能否。
四海九州之性命。用汝参断。
汝其戒之。夫刻则害善。
放则利淫。滞则不通。
流则自挠。惟是四者。
时考之难。亟则失情。
缓则留狱。深则碍恕。
纵则生奸。惟是四者。
时行之难。八者不乱。
然后可以有志于理矣。朕所注意。
尔其尽心。涵可考功郎中
宿刑部郎中。馀并如故。
唐郑浣阴符经序跋(一 〔开成二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七、《欧阳文忠公集》卷一四二、《集古录》卷九、《六一题跋》卷九
右《阴符经序》,郑浣撰,柳公权书。
唐世碑碣,颜、柳二家书最多,而笔法往往不同。
虽其意趣或出于临时,而模勒镌刻亦有工拙。
公权书《高重碑》,余特爱模者不失其真,而锋铓皆在。
至《阴符经序》,则蔡君谟以为书之最精者,云善藏笔锋,与余之说正相反。
君谟书擅当世,其论必精,故为志之。
治平元年二月六日书。
唐旧书杂论一 其二十 试制举人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三四
上御宣政殿试制举人二百九十一人,以中书舍人郑涵等充考制策官
右《敬纪第十七》。
制策至二百九十一人,滥可知。
唐旧书杂论一 其二十一 郑涵考定制举人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三四
郑涵等考定制举人
上谓宰相曰:「韦端符杨鲁士皆涉物议,宜与外官」。
乃授白水、城
宰相请其罪名,不报。
右《敬纪第十七》。
名制举,以待非常之材,而得之者容私焉。
知其涉物议而不按有司,不黜滥者,尚命以官,既失之矣;
宰相请其事,而匿不下,益非也。
赐新除龙图阁学士荆湖南路安抚使知潭州沈与求辞免恩命乞一在外宫观不允诏1132年12月 宋 · 綦崇礼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四四、《北海集》卷一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与求:省所奏并辞免恩命,乞一在外宫观,事具悉。
朕以湖湘之南,寇攘频扰,兵革之后,儆备未休,爰咨近臣,往镇方面。
维卿历居台省,每陈忧国之言;
久侍轩墀,与识爱民之意。
察其可用,何所不宜?
铨衡得人,无若山涛之比;
然诗书取帅,谁居却谷之先?
肆分藩阃之雄,并宠河图之峻。
顾中外迭任,乃国朝之旧章;
而险夷一心,亦臣子之常分。
胡为有请,自托不能?
惟付予之甚艰,岂忱诚之弗亮?
尚其深体,毋复多云
所请宜不允。
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进熙宁策士故事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平斋集》卷二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七○
熙宁三年知举吕公著贡院中密奏,言天子临轩策士而用诗赋,非举贤求治之意,乞出自宸衷,以咨访治道。
至是上御集英殿进士初就席,有司犹给礼部韵,及试题出,乃策问也。
既而赐叶祖洽已下及第。
韩维吕惠卿初考,策阿时者多在高等,讦直者多在下等。
自乡举里选之法坏,而取士惟虚文是尚。
汉策贤良,虽未免以利禄入其心,科别或有未竟,犹不失言扬之意。
唐进士得人为盛,特絺章绘句之习工,如日五色,何益世用?
国朝策士,初袭唐人词章之旧,至此始以策咨访治道,与汉制科等,其意美矣。
然草茅言事,岂能皆若素宦于朝?
而效忠献直,悉出于爱君忧国之真情。
言之当,固不以人废;
言之过,亦贵于能容。
人君能容过直之言,市骏骨,揖怒蛙,感发作兴之下,孰不以安危治忽之实来告?
苟有司喜阿逢而恶讦直,以行上下其手之私,如吕惠卿辈,美意一失,奚以临轩发策为哉?
仁宗之策苏辙,其言宫中事过于直,上曰:「以直言求人而以直弃之,天下谓我何」?
可谓有大舜之大矣。
是时考官则司马光范镇蔡襄
唐进士得人为盛论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九八、《铁庵集》卷二七
人才无以自见,而偏萃于一科者,此非人才之幸也。
自上人以科目待天下士,已足以动豪杰厌薄之心,然群趋而不辞者,舍是则无以自见也。
苟求以自见,则设科立目皆足以售其身,而独偏萃于一途者,于此可以观士之有所轻重矣。
轻彼而重此,非人才之本心,而其势有不得不然者。
彼其环视一世之科目,卑陋浅狭,不忍自薄其身,而众科之中独有以自异,不得已而应之。
豪杰之士时出于其中,而其轻去者亦多矣。
上之人遂指此以为收拾人才之具,而侈言其盛,不知其所以得者非盛也,势也。
人才无所往而偏萃于其中,此岂其得已?
使其苟可以自见,则彼何以至多之才而争出于至啬之科哉?
唐之科目众矣,而独进士足以得人,君子不谓之盛而归之势。
然则进士未设科之前,人才何所托以自见乎?
曰惟人才不见其盛,是乃人才之所以盛也。
唐进士得人为盛,请申之。
昔者科目未兴之世,取士之道出于一,士心纯一而无杂进之念,兴贤兴能,岁有定数,安有人才而为一盛一衰之论?
自乡举里选之法坏,而先王六乡六遂之民始争挟所长而求售矣。
科目始于汉而未备于汉,人才散出于诸科,而盛之名未有所归。
然则何世不得人,而唐之进士独以盛名,岂人才偏聚于唐之进士故耶?
抑唐之君专重进士耶?
示天下以轻进之意,使天下有乐趋众科之心,而肩摩足蹑于一涂,而后见其盛,此岂人才之福哉?
虽然,唐非果重进士也,设闱披荆,搜索讥诃,气习不美,以天下之豪杰而为郑覃杨绾辈所嫉诋,其亦不幸甚矣。
然而俛首而不去者,其待我诚薄,抑犹有薄于此者乎!
然则唐之重进士,独重于诸科耳。
人才不幸而当世道之薄,宾贤兴秀之意无复望于上,而士急于自进,始委其身以听上人之轻重,而上亦广其科目以待下之抉择。
明经可为乎?
吾恐其有记帖括之机。
字算可为乎?
吾恐其有专末艺之名。
无已则三史乎?
而举史学不习旧章之诮,吾不忍就也。
则其折而归进士,其势然尔。
李珏之才稍有以自异,则释明经而从进士
则凡出于诸科者,其人才可知。
举天下之真才而偏萃于进士者,宜可以广其数而不限其来。
今岁所举者止二十人,多不过三十人,而文宗又曰苟无其人,不必充数。
甚哉,其轻天下士!
然而或足以得人,何也?
士无以自见,其势不得不出于此。
权德舆礼部,前后擢进士七十二人,而登宰相者十人,岳牧而上不可悉数,自房梁公以后为国家立大功名者凡一十九人,唐人遂指此以为得人之盛。
不知夫俛仰棘闱之中,愧耻飧炭之具,其动豪杰轻去之心不知其几;
失志觚墨之间,刖足师友之门,以自老于终身者又不知其几。
上之人徒见夫所得之盛,曾亦思其遗失之多乎?
岁有百元凯而曰格取二十,虽唐进士亦自病之,而不得不从也。
群天下之豪杰使之竞力于科举之中,而得以自见为幸,而上之人又指其一二以为盛。
若是而谓之盛,是人才之真不幸。
韩愈李翱辈,此岂科举之士哉?
兼采誉望而不及斯人,乃使屡诎而不中,憔悴而不获逞,其厌科举甚矣,而上之人偶一得之,遂以得人自贺,彼豪杰之士固已窃笑于其心矣。
杜甫之不第,贾岛之见黜,举唐进士而遗斯人,谓之得人可乎?
三代选举易而为进士曲江题名,崇重于其上,龙虎有榜,歆羡于其下,而士之心已蛊坏于其中。
则竞而趋进士乃其势也,何足以言盛?
使其他有以自进,则进士岂得以擅其名?
孟郊杜荀鹤之才,而中唐科第,夫既为异,而赋诗称道,目为盛事,诚思夫向者涕泣于一第,怨愤于一黜,而自幸其今日之得。
呜呼!
彼豪杰之士困踬于其中,而一得致身于其间,遂忘其不足以尽己之才,而侈言进士之盛,亦足见世道之穷矣。
士生斯时,而无意于仕进则已,苟有志也,则其势非出于进士不可,因其势之不得不然而谓之盛,乎?
世每恨杨绾之说不行,而进士日薄。
侥幸躁进,诚可嫉也,然使豪杰一有厌进士之心,而安于恬退,人主安得而有之?
取士于后世,姑幸其纷来沓至,庶几可以罗豪杰于其中。
自乡选法废,而百变未已,卒定于唐之进士
以一人而转移千百年天下之大势,固未易也,使其果废,则孝廉之弊又安知其不有甚乎?
由今观之,终唐之世,立大功名大抵皆进士中人也,之言亦幸而不用于唐耳。
王世杰秘书郎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九、《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六九
自昔清华之涂,有二馆学而已。
世南号行秘书,终不在孔颖达辈师儒之列;
韩愈博士之冗,有「羡郑涵校理」之句。
尔前典教宗庠以行谊选,兹为郎秘监以才学进,清资华贯,尔迭居之,比之是正校雠步武高矣。
培风而上者九万里,所至讵可量哉!
可。
故事 其六 唐高锴中词科知贡举 南宋 · 孙梦观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一四
高锴连中进士宏词科开成元年权知贡举
帝曰:「比年文章卑弱,今所上差胜于前」。
郑覃曰:「陛下矫革近制,以正颓俗,而乃能为陛下得人(出《唐书》本传。)」。
臣闻词学之选,其难尚矣。
非其选之果难也,自夫为士者无家薰户习之素,其能以此试于有司者,盖绝无而仅有也。
惟其绝无而仅有也,故司文衡者亦每难其人。
迩来南宫竣事,请于科举三场之外,愿试词学者听,玉音俞之,固足以新美天下之士矣。
岁当大比,科诏将颁,其为收拾人才之计,尤不容不加之意也。
明月夜光暗投,则疑高山流水知音者少,是必有非常之识,而后足以察非常之材。
非常之材固不易得,而有非常之识者,又岂多见?
臣尝观诸路漕司差官考校,多取具于见任之人,虽假手叨第,徇情拘法,皆取不弃。
谬种相传,无有穷已。
且识穷彩霓,过眼终迷。
有司之明者犹不免,况謏闻寡见之人,而责其求绝类离伦之士,天下固无是理也。
唐朝进士得人为盛,郑覃以为知贡举高锴之力。
中词科者也。
今天下郡国固不多高锴,然作新之初,选择而使,亦岂可不为之地?
臣愚以为莫若戒谕漕臣,见任官文墨议论不足动人者,权与免差,于寓居中精加遴选,以足其数。
庶几命题校艺,皆有原委,则丁度程琳之徒,将弹冠而相庆矣,罔俾高锴专美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