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马嘉运”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易正义序 隋末唐初 · 孔颖达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六
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
圣人有以仰观俯察。象天地而育偫品。
云行雨施。效四时以生万物。
若用之以顺。则两仪序而百物和。
若行之以逆。则六位倾而五行乱。
故王者动必则天地之道。不使一物失其性。
行必协阴阳之宜。不使一物受其害。
故能弥纶宇宙。酬酢神明。
宗社所以无穷。风声所以不朽。
非夫道极元妙。孰能与于此乎。
斯乃乾坤之大造。生灵之所益也。
若夫龙出于河。则八卦宣其象。
麟伤于泽。则十翼彰其用。
业资九圣。时历三古。
及秦亡金镜。未坠斯文。
汉理珠囊。重兴儒雅。
其传易者。西都则有丁孟京田。
东都则有荀刘马郑。大体更相祖述。
非有绝伦。惟魏世王辅嗣之注。
独冠古今。所以江左诸儒。
并传其学。河北学者。
罕能及之。其江南义疏十有馀家。
皆辞尚虚元。义多浮诞。
原夫易理难穷。虽复元之又元。
至于垂范作则。便是有而教有。
若论住内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说。
斯乃义涉于释氏。非为教于孔门。
既背其本。又违于注。
至若复卦云。七日来复。
并解云。七日当为七月
谓阳气从五月建午而消。至十一月建子始复。
所历七辰。故云七月
今按辅嗣注云。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
则是阳气剥尽之后。凡经七日始复。
但阳气虽建午始消。至建戌之时。
阳气犹在。何得称七月来复。
郑康成引易纬之说。建戌之月。
以阳气既尽。建亥之月。
纯阴用事。至建子之月。
阳气始生。隔此纯阴一卦。
卦主六日七分。举其成数言之。
而云七日来复。仲尼之纬分明。
辅嗣之注若此。康成之说。
遗迹可寻。辅嗣注之于前。
诸儒背之于后。考其义理。
其可通乎。又蛊卦云。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辅嗣注云。甲者创制之令。
又若汉世之时甲令乙令也。辅嗣又云。
令洽乃诛。故后之三日
又巽卦云。先庚三日
后庚三日辅嗣注云。
申命令谓之庚。辅嗣又云。
甲庚皆申命之谓也。诸儒同于郑氏之说。
以为甲者宣令之日。先之三日而用辛也。
欲取改新之义。后之三日而用丁也。
取其丁宁之义。王氏注意。
本不如此。而又不顾其注。
妄作异端。今既奉敕删定。
考察其事。必以仲尼为宗。
义理可诠。先以辅嗣为本。
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徵。
文简。其理约。
寡而制众。变而能通。
仍恐鄙才短见。意未周尽。
谨与朝散大夫太学博士马嘉运太学助教臣赵乾叶等对共参议。详其可否。
至十六年。又奉敕与前修疏人及给事郎四门博士上骑都尉臣苏德融等对敕使赵宏智覆更详审。
为之正义。凡十有四卷。
庶望上裨圣道。下益将来。
故叙其大略。附之卷首尔
春秋正义序 隋末唐初 · 孔颖达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六
夫春秋者。记人君动作之务。
左史所职之书。王者统三才而宅九有。
顺四时而理万物。四时序则玉烛调于上。
三才协则宝命昌于下。故可以享国永年。
令闻长世。然则有为之务。
可不慎欤。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祀则必尽其敬。
戎则不加无罪。盟会协于礼。
兴动慎其节。失则贬其恶。
得则褒其善。此春秋之大旨。
为皇王之明鉴也。若夫五始之目。
彰于帝轩。六经之道。
光于礼记。然则此书之发。
其来尚矣。但年纪绵邈。
无得而言。暨乎周室东迁
王纲不振。楚子北伐。
神器将移。郑伯败王于前。
晋侯请隧于后。窃僭名号者
何国不然。专行征伐者。
诸侯皆是。下陵上替。
内叛外侵。九域骚然。
三纲遂绝。夫子内蕴大圣。
逢时若此。欲垂之以法则无位。
正之以武则无兵。赏之以利则无财。
说之以道则不用。虚叹衔书之凤。
乃似丧家之狗。既不救于已往。
冀垂训于后昆。因鲁史之有得失。
据周经以正袖贬。则一字所嘉
有同华衮之赠。一言所黜。
无异绣斧之诛。所谓不怒而人威。
不赏而人劝。实永世而作则。
历百王而不朽者也。至于秦灭典籍。
鸿猷遂寝。汉德既兴。
儒风不绝。其前汉传左氏者。
张苍贾谊尹咸刘歆后汉郑众贾逵服虔惠卿
各为诂训。然杂取公羊谷梁以释左氏。
此乃以冠双履。将丝综麻。
方凿圆枘。其可入乎。
晋世杜元凯又为左氏集解。传取邱明之传。
以释孔氏之经。所谓子应乎母。
以胶投漆。虽欲勿合。
其可离乎。今校先儒优劣。
杜为甲矣。故晋宋传授
以至于今。其为义疏者。
则有沈文何休苏宽刘炫。然沈氏于义例粗可。
于经传极疏。苏氏则全不体本文。
惟傍攻贾服。使后进之士。
钻仰无成。刘炫于数君之内。
实为翘楚。然聪惠辨博。
固亦罕俦。而探赜钩深
未能致远。其经注易者。
必具饰以文辞。其理致难者。
乃不入其根节。又意在矜伐。
性好非毁。规杜氏之失凡一百五十馀条。
杜义而攻杜氏。犹蠹于木。
而还食其木。甚非其理也。
虽规杜过。义又浅近。
所谓捕鸣蝉于前。不知黄雀于其后。
僖公三十三年经云。晋人败狄于箕。
杜注云。郤缺称人。
时未为卿。刘炫规云。
晋侯称人。与殽战同。
按殽战在葬晋文公之前。何得云背殡用师。
以微者告。箕战在葬晋文公之后。
非有背殡用师。何得云与殽战同。
此则一年之经。数行而已。
曾不省览上下。妄规得失。
襄公二十一年传云。邾庶其以漆闾邱来奔。
公以姑姊妻之。杜注云。
盖寡者二人。刘炫规云。
襄公之姑。成公之姊。
只一人而已。按成公二年
成公之子公衡为质。及宋逃归。
按家语本命云。男子十六而化生。
公衡已能逃归。则十六七矣。
儿年如此。则于时成公三十三四矣。
计至襄公二十一年成公七十馀矣。
何得有姊而妻庶其。此等皆其事历然。
犹尚妄说。况其馀错乱。
良可悲矣。然比诸义疏。
犹有可观。今奉敕删定。
据以为本。其有疏漏。
以沈氏补焉。若两义俱违。
则特短见。虽课率庸鄙。
仍不敢自专。谨与朝请大夫国子博士谷那律四门博士杨士勋四门博士臣朱长才等对共参定。
至十六年。又奉敕与前修疏人及朝散大夫太常博士上骑都尉马嘉运朝散大夫太学博士上骑都尉臣王德韶给事郎四门博士上骑都尉臣苏德融登仕郎太学助教云骑尉臣随德素等对敕使赵宏智覆更详审。
为之正义。凡三十六卷。
冀贻诸学者。以裨万一焉。
文思博要序 隋末唐初 · 高俭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四
大矣哉。
文籍之盛也。
范围天地。
幽赞神明。
用之邦国。
则百官以乂。
用之乡人。
则万姓以察。
而对振古。
墐户牖而觌遐方。
故先王以之建极。
圣人以之设教。
师范百代。
弥纶四海。
是以刊之金石。
与天壤而相弊。
书之竹素。
与日月而俱悬者。
莫尚于此。
爰自卦起龙图
文成鸟策。
坟典开其绪。
邱索导其流。
虞夏之书。
犹旭日之始旦。
殷商之诰。
若覆篑之为山。
曲阜佐周。
摄政践祚。
而又阙里自卫。
将圣多能。
损益礼乐。
极乎天而蟠乎地。
祖述
系星辰而振河海。
郁郁焉鼓王风于九合。
訚訚焉辟儒门于百代。
既而雅道虽废。
学者未衰。
挟册如林。
遂偶纵横之运。
怀经成市。
俄属坑焚之灾。
下土怨咨。
上天回眷。
咸洛基命。
悬赏而崇儒术。
曹马御纪。
疏爵而启胶庠。
拾青紫
家握铅素。
求古文于孔壁。
专门者重阐。
收竹书于汲冢。
异说者无遗。
逮乎有隋失御。
偫凶竞逐。
辟雍蔓于荆棘。
延阁殚于煨烬。
孟坚九流。
与川渎而俱竭。
宏度四部。
随岳牧而分崩。
淹中许下。
博古洽闻之生。
尽殄散矣。
兰台藏室。
金玉匮之文。
咸残逸矣。
皇帝仰膺灵命。
俯叶萌心。
知周乾坤之表。
道济宇宙之外。
操参伐而清天步。
横昆海而纽地维。
櫜弓矢于灵台。
执贽者万国。
张礼乐于太室。
受职者百神。
苍旻降祥。
黔黎禔福。
置成均之职。
刘董与马郑风驰。
开崇文之馆。
扬班与雾集。
搢绅先生聚蠹于内。
輶轩使者采遗篆于外。
刊正分其朱紫。
缮写埒于邱山。
外史所未录。
既盈太常之藏。
中经所不载。
盛积秘室之府。
比夫轩皇宛委。
穆满羽陵。
炎汉之广内。
有晋之秘阁
何异乎牛宫之水。
争浮天于谷王
蚁垤之林。
竞拂日于若木也。
帝听朝之暇。
属意斯文。
精义穷神。
微言探赜。
纡楼船于学海。
获十城之珍。
驻羽盖于翰林
搴三珠之宝。
以为观书贵要。
则十家并驰。
观要贵博。
则七略殊致。
自非总质文而分其流。
混古今而共其辙。
则万物虽众。
可以同类。
千里虽遥。
可以同声。
然则魏之皇览。
登巨川之滥觞。
梁之遍略。
崇山之增构。
岁月滋多。
论次逾广。
类苑耕录。
齐玉●89DD而并驰。
要略御览。
扬金镳而继路。
虽草创之指。
义在兼包。
而编录之内。
犹多遗阙。
并未能绝云而负苍天。
杜罻罗之用。
激水而纵溟海。
息钩饵之心。
帝乃亲萦圣情。
曲留元览
垂权衡以正其失。
定准绳以矫其违。
顿天网于蓬莱。
纲目自举。
驰云车于策府
辙迹可寻。
述作之义坦然。
笔削之规大备。
特进尚书右仆射申国公士廉
特进郑国公魏徵
中书令驸马都尉安郡公杨师道
中书侍郎江陵县子岑文本
中散大夫尚书礼部侍郎颜相时
中散大夫国子司业朱子奢
给事中许敬宗
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刘伯庄
朝散大夫太常博士吕才
秘书丞房玄龄
朝散大夫太学博士马嘉运
朝散大夫起居舍人褚遂良
朝议郎守晋王友姚思聪(一作廉)
太子舍人司马宅相。
秘书郎宋正跱。
笼缃素则一字必包
举残缺则片言靡弃。
繁而有检。
而不失。
同兹万顷。
塍埒自分。
譬彼百川。
派流无壅
讨论历载。
琢磨云毕。
勒成一家。
名文思博要。
一百二十帙一千二百卷。
并目录一十二卷。
义出六经。
事兼百氏。
帝王之则。
极圣贤之训。
天地之道备矣。
人神之际在焉。
昭昭若日月。
代明于下土。
离离若星辰。
错行于躔次。
斯固坟素之苑囿。
文章之江海也。
是为国者尚其道德。
为家者尚其变通。
纬文者尚其溥博。
谅足以仰观千古。
同羲文之爻彖。
俯观百王。
之礼乐。
岂止刻石汉京。
悬金秦市。
邱明之作传。
侔子长之著书而巳哉。
孔颖达 北宋 · 张唐英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
孔颖达尝撰《周易正义》,又与马嘉运、赵乾协、苏德详等参详,以行于世。
观其发明三圣之旨,通贯万化之蕴,其亦深于《易》乎。
然于下《系》云:「案诸儒象卦制器,皆取卦之爻、象之体。
韩康之意,直取卦名,因以制器。
案上《系》云『制器者尚其象』,则取象不取名也。
韩氏乃取名不取象,于义未善。
今既遵韩氏之学,且依此释之」。
甚哉颖达之失!
圣人之道至深远,而学者不悟,故洪生硕儒为注疏,以启导后进,而使得其馀。
今韩氏既失于取象之义,己为《正义》,当为刊正指归,以为后人之师法;
奈何既知其失,不为剖析是非,又从而蹈其失哉!
夫「斲木为耜,揉木为耒」,盖取诸《益》。
《益》者,《震》下《巽》上。
《震》阳,木动也;
《巽》阴,木可揉也。
而揉以为耒耜之象,其动在下,耕田之象也。
而韩谓「制器致丰,以益万物」。
又「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之象,而韩谓「乘理以散通也」。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盖取《小过》。
《小过》者,《艮》下而《震》上。
《艮》,山也;
《震》,木也。
山止于下,木动于上,杵、臼之象,而韩谓「以小物济用」。
诸如此类,失者甚众,不可备举。
韩氏妄肆臆说,颖达又不发明其得失,诚可惜也。
类而推之,则圣人之旨皆可见矣,学者宜自求之(《历代名贤确论》卷七一。又见《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二。)
之:原脱,据十三经注疏本《周易·系辞下》补。
孔颖达墓下作甲申 清 · 蒋士铨
 出处:忠雅堂诗集卷一一
老师宿儒遣刺客,文学之途何偪仄。
三世司业经师,时人亦复称美之。
以谦训君太宗许,以法养蒙太子侮。
乳媪焉知事君义,儒者杀身期有补。
君不见颜秘书,仕宦不进空著书。
阖门谢客负初志,巾帔萧散游林墟。
又不见陆德明世充聘之不肯行。
先生毕世享令闻,马郑之徒功岂逊。
文人坎坷死不免,尚有沙门马嘉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