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甲午盨铭 先秦 · 阙名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三
甲午八月丙寅,帝盥清庙,乍礼盨,吉蠲明神,神鉴□(殸,借为馨)德。
(畏,借为威。)帝迈年,永绥受命(拓本。案此与下一铭皆称帝,当是战国时齐湣王秦昭王所作,以干支纪岁,又神字重文不作二,亦为变例。)
为秦破从连横献书楚王 战国魏国 · 张仪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一
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
虎贲之士百馀万,车千乘,骑万匹,如丘山。
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
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
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
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
大王不与秦,秦下甲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
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
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
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
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
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
不如者,勿与持久。
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史记》作秦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秦西有巴蜀,方船《史记》作大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馀里。
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不费马汗之劳,不至十日而拒扡关。
扡关惊,则从竟陵已东,尽城守矣。
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已。
秦举甲出之武关,南面而攻,则北地绝。
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
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大王尝与吴人五战,三胜而亡之,陈卒尽矣;
有偏守新城,而居民苦矣。
臣闻之,攻大者易危,而民弊者怨于上。
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强秦之心,臣窃为大王危之。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甲于函谷关十五年以攻诸侯者,阴谋有吞天下之心也。
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通侯执圭死者七十馀人,遂亡汉中
楚王大怒,兴师袭秦,战于蓝田,又却,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
夫秦、楚相弊,而韩、魏以全制其后,计无过(《史记》作危)于此者矣。
是故愿大王熟计之也。
秦下兵攻卫阳晋,必开扃天下之匈。
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数月而宋可举。
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已。
凡天下所信约从亲坚者,苏秦封为武安君而相燕,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共地,乃佯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
夫以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
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太子入质于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
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战国策》十四,又《史记。张仪传》,少未廿一字。)
书谢孟尝君 战国齐国 · 齐湣王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沈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十一:「孟尝君就国于薛,梁王遣聘,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书谢孟尝君。」)
为书谢春申君 战国赵国 · 荀卿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九
疠人怜王,此不恭之语也。
虽然,不可不审察也。
此为劫弑死亡之主言也。
夫人主年少而矜材,无法术以知奸,则大臣主断国,私以禁诛于已也。
故弑贤长而立幼弱,废正适而立不义,《春秋》戒之,曰「楚王子围聘于郑,未出竟,闻王病,反问疾,遂以冠缨绞王杀之,因自立也」。
齐崔杼之妻美,庄公通之,崔帅其君党而攻,庄公请与分国,崔杼不许;
欲自刃于庙,崔杼不许,庄公走出,逾于外墙,射中其股,遂杀之而立其弟景公
近代所见,李兑,饿主父沙丘,百日而杀之;
淖齿用齐,擢闵王之筋,县于其庙梁,宿夕而死。
夫疠虽臃肿胞疾,上比前世,未至绞缨射股,下比近代,未至擢筋而饿死也。
夫劫弑死亡之主也,心之忧劳,形之困苦,必甚于疠矣。
由此观之,疠虽怜王可也。
因为赋曰:宝珍隋珠,不知佩兮;
祎布与丝,不知异兮。
闾姝子奢,莫知媒兮。
媒母求之,又甚喜之兮。
以瞽为明,以声为聪,以是为非,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惟其同!
《诗》曰:「上天甚神,无自瘵也(《战国策》十七,又《韩诗外传》四,小异。又略见《荀子。赋篇》。案《韩非子。奸劫弑臣篇》有此,益承用师说,唯篇未无赋耳。)」。
为齐遗赵三书 战国东周 · 苏厉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臣闻古之贤君,其德行非布于海内也,教顺非洽于民人也,祭祀时享非数常于鬼神也,甘露降,时雨至,年谷丰熟,民不疾疫,众人善之,然而贤主图之。
今足下之贤行功力,非数加于秦也;
怨毒积怒,非素深于齐也。
秦赵与国,以强徵兵于韩,秦诚爱赵乎?
其实憎齐乎?
物之甚者,贤主察之。
秦非爱赵而憎齐也,欲亡韩而吞二周,故以齐啖天下。
恐事之不合,故出兵以劫魏、赵。
恐天下畏已也,故出质以为信。
恐天下亟反也,故徵兵于韩以威之。
声以德与国,而实伐空韩,臣以秦计为必出于此。
夫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楚久伐而中山亡。
今齐久伐而韩必亡,破齐,王与六国分其利也。
亡韩,秦独擅之。
收二周,西取祭器,秦独私之。
赋田计功,王之获利孰与秦多?
说士之计曰:「韩亡三川,魏亡晋国,市朝未变而祸已及矣」。
燕尽齐之北地,去沙丘钜鹿敛三百里,韩之上党邯郸百里,燕、秦谋王之河山,间三百里而通矣。
秦之上郡近挺关,至于榆中者千五百里,秦以三郡攻王之上党,羊肠之西,句注之南,非王有已。
逾句注斩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于燕,代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亦非王有已。
王久伐齐,从强秦攻韩,其祸必至于此。
愿王熟虑之。
且齐之所以伐者,以事王也。
天下属行,以谋王也。
燕秦之约成而兵出有日矣。
五国三分王之地,齐倍五国之约而殉王之患,西兵以禁强秦,秦废帝请服,反高平、根柔徐广曰:「根柔,一作芸柔,一作平柔)
于魏,反巠分、徐广曰一作王公。)先俞于赵。
齐之事王,宜为上佼,而今乃抵罪,臣恐天下后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
愿王孰计之也。
今王毋与天下攻齐,天下必以王为义。
齐抱社稷而厚事王,天下必尽重王义。
王以天下善秦,秦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名宠制于王也(《史记。赵世家》:「赵与韩魏秦共击齐,齐王败走,燕独深入取临菑十六年,秦复与赵数击齐,齐人患之,苏厉为齐遗赵王书,于是赵乃辍秦不击齐。」案《战国策》十八作苏秦,彼篇多误,当以《史记》为正)
宿沙瞿子善煮盐,使煮滔沙(《御览》作溃沙,虽十宿沙,不能得也。《北堂书钞》一百四十六,《御览》八百六十五) 其七 战国齐国 · 鲁仲连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陆子谓齐湣王曰:「鲁费之众臣,甲舍于襄贲(《水经。沂水注》)」。
秦皇楚王陈胜等守冢诏高帝十二年十二月 西汉 · 汉高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秦皇帝楚隐王魏安釐王齐悯王赵悼襄王皆绝亡后,其与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楚、魏、齐各十家,魏公子亡忌各五家,令视其冢,复亡与它事(《汉书·高纪》下)
显志赋(又自论) 东汉 · 冯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
冯子以为大人之德,不碌碌如玉,落落如石。风兴云蒸,一龙一蛇,与道翱翔,与时变化,夫岂守一节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进退无主,屈伸无常。故曰:「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与物趣舍。」常务道德之实,而不求当世之名,阔略杪小之礼,荡佚人间之事。正身直行,恬然肆志。顾尝好俶傥之策,时莫能听用其谋,喟然长叹,自伤不遭。久栖迟于小官,不得舒其所怀。抑心折节,意凄情悲。夫伐冰之家,不利鸡豚之息;委积之臣,不操市井之利。况历位食禄二十余年,而财产益狭,居处益贫。惟夫君子之仕,行其道也。虑时务者不能兴其德,为身求者不能成其功。去而归家,复羁旅于州郡,身愈据职,家弥穷困,卒离饥寒之灾,有丧元子之祸。先将军渭陵哀帝之崩也,营之以园。于是以新丰之东,鸿门之上,寿安之中,地势高敞,四通广大,南望郦山,北属泾、渭,东瞰河华、龙门之阳,三晋之路,西顾酆、鄗周、秦之丘,宫观之,通视千里,览见旧都,遂定茔焉。退而幽居。盖忠臣过故墟而歔欷,孝子入旧室而哀叹。每念祖考著盛德于前,垂鸿烈于后,遭时之祸,坟墓芜秽,春秋烝尝,昭穆无列。年衰岁暮,悼无成功,将西田牧肥饶之野,殖生产,修孝道,营宗庙,广祭祀。然后阖门讲习道德,观览乎孔、老之论,庶几乎、乔之福。上陇阪,陟高冈,游精宇宙,流目八纮。历观九州山川之体,追览上古得失之风,悯道陵迟,伤德分崩。夫睹其终必原其始,故存其人而咏其道。疆里九野,经营五山,眇然有思陵云之意。乃作赋自厉,命其篇曰《显志》。显志者,言光明风化之情,昭章玄妙之思也。其辞曰:
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
甲子之朝兮,汨吾西征。
发轫新丰兮,裴回镐京
飞廉而太息兮,登平阳而怀伤。
悲时俗之险厄兮,哀好恶之无常。
弃衡石而意量兮,随风波而飞扬。
纷纶流于权利兮,亲雷同而妒异;
独耿介而慕古兮,岂时人之所喜?
沮先圣之成论兮,邈名贤之高风;
忽道德之珍丽兮,务富贵之乐耽。
遵大路而裴回兮,履孔德之窈冥;
固众夫之所眩兮,孰能观于无形?
行劲直以离尤兮,羌前人之所有;
内自省而不惭兮,遂定志而弗改。
欣吾党之唐、虞兮,悯吾生之愁勤;
聊发愤而扬情兮,将以荡夫忧心。
往者不可攀援兮,来者不可与期;
病没世之不称兮,愿横逝而无由。
陟雍畤而消摇兮,超略阳而不反。
念生人之不再兮,悲六亲之日远。
陟九嵏而临㟞薛兮,听泾、渭之波声。
鸿门而歔欷兮,哀吾孤之早零。
何天命之不纯兮,信吾罪之所生;
伤诚善之无辜兮,赍此恨而入冥。
嗟我思之不远兮,岂败事之可悔?
虽九死而不瞑兮,恐余殃之有再。
泪泛澜而雨集兮,气滂浡而云披;
心怫郁而纡结兮,意沈抑而内悲。
瞰太行之嵯峨兮,观壶口之峥嵘;
悼丘墓之芜秽兮,恨昭穆之不荣。
岁忽忽而日迈兮,寿冉冉其不与;
耻功业之无成兮,赴原野而穷处。
伊尹之干汤兮,七十说而乃信;
皋陶钓于雷泽兮,赖虞舜而后亲。
无二士之遭遇兮,抱忠贞而莫达;
率妻子而耕耘兮,委厥美而不伐。
韩卢抑而不纵兮,骐骥绊而不试;
独慷慨而远览兮,非庸庸之所识。
卫赐之阜货兮,高颜回之所慕;
重祖考之洪烈兮,故收功于此路。
循四时之代谢兮,分五土之刑德;
相林麓之所产兮,尝水泉之所殖。
神农之本业兮,采轩辕之奇策;
追周度之遗教兮,轶范蠡之绝迹。
陇山以隃望兮,眇然览于八荒;
风波飘其并兴兮,情惆怅而增伤。
览河、华之泱漭兮,望秦、晋之故国。
冯亭之不遂兮,愠知之遭惑。
流山岳而周览兮,徇碣石与洞庭
浮江、河而入海兮,溯淮、济而上征
瞻燕、齐之旧居兮,历宋、楚之名都;
哀群后之不祀兮,痛列国这为墟。
中夏而升降兮,路纡轸而多艰;
讲圣哲之通论兮,心愊忆而纷纭。
惟天路之同轨兮,或帝王之异政;
焕其荡荡兮,禹承平而革命。
并日夜而幽思兮,终悇憛而洞疑;
高阳邈其超远兮,世孰可以论兹?
夏启于甘泽兮,伤帝典之始倾;
之载德兮,咏《南风》之高声。
思唐、虞之晏晏兮,揖以为朋;
昔裔纷其条畅兮,至汤、武而勃兴。
昔三后之纯粹兮,每季世而穷祸;
夏桀于南巢兮,哭殷纣于牧野。
伊尹于亳郊兮,享吕望于酆州;
功与日月齐光兮,名与三王争流。
杨朱号乎衢路兮,墨子泣乎白丝
渐染之易性兮,怨造作之弗思。
美《关雎》之识微兮,悯王道之将崩;
拔周、唐之盛德兮,捃桓、文之谲功。
忿战国之遘祸兮,憎权臣之擅强;
黜楚子于南郢兮,执赵武溴梁
善忠信之救时兮,恶诈谋之妄作;
聘申叔于陈蔡兮,禽荀息于虞、虢。
诛犁锄之介圣兮,讨臧仓之愬知;
𡢀子反于彭城兮,爵管仲于夷仪。
疾兵革之浸滋兮,苦攻伐之萌生;
孙武于五湖兮,斩白起于长平。
恶丛巧之乱世兮,毒纵横之败俗
流苏秦于洹水兮,幽张仪鬼谷
德化之陵迟兮,烈列罚之峭峻;
商鞅之法术兮,烧韩非说论
始皇之跋扈兮,投李斯于四裔;
灭先王之法则兮,祸浸淫而弘大。
援前圣以制中兮,矫二主之骄奢;
馌女齐于绛台兮,飨椒举于章华。
摛道德之光耀兮,匡衰世之眇风;
宋襄于泓谷兮,表季札延陵
摭仁智之英华兮,激乱国之末流;
郑侨于溱、洧兮,访晏婴于营丘。
日曀曀其将暮兮,独于邑而烦惑;
夫何九州之博大兮,迷不知路之南北。
驷素虬而驰骋兮,乘翠云上佯;
伯夷而折中兮,得务光而愈明。
子高于中野兮,遇伯成而定虑;
钦真人之德美兮,淹踌躇而弗去。
意斟愖而不澹兮,俟回风而容与;
善卷之所存兮,遇许由于负
轫吾车于箕阳兮,秣吾马于颍浒;
闻至言而晓领兮,还吾反乎故宇。
览天地之幽奥兮,统万物之维纲;
究阴阳之变化兮,昭五德之精光。
跃青龙于沧海兮,豢白虎于金山;
凿岩石而为室兮,托高阳以养仙。
神雀翔于鸿崖兮,玄武潜于婴冥;
伏朱楼而四望兮,采三秀之华英(《文选·登楼赋》注,谢朓《鼓吹曲》注)
纂前修之夸节兮,曜往昔之光勋;
披绮季之丽服兮,扬屈原之灵芬。
高吾冠之,岌岌兮,长吾佩之洋洋;
饮六醴之清液兮,食五芝之茂英。
揵六枳而为篱兮(《文选·天台赋》注、《闲居赋》注),筑若而为室;
播兰芷于中庭兮,列杜衡于外术。
攒射干杂蘼芜兮,构木新夷
光扈扈而断耀兮,纷郁郁而畅美;
华芳晔其发越兮,时恍惚而莫贵;
莫惜身之坎轲兮,怜众美之憔悴。
游精神于长兮,抗玄妙之常操;
处清静以养志兮,实吾心之所乐。
山峨峨而造天兮,林冥冥而畅茂;
鸾回翔索其群兮,鹿哀鸣而求其友。
诵古今以散思兮,览圣贤以自镇;
孔丘之知命兮,大老聃之贵玄;
德与道其孰宝兮?
名与身其孰亲?
陂山谷而闲处兮,守寂寞而存神夫庄周之钓鱼兮,辞卿相之显位;
于陵子灌园兮,似至人之仿佛。
盖除约而得道兮,羌穷悟而入术;
离尘垢之窈冥兮,配乔、松之妙节。
惟吾志之所庶兮,固与俗之不同;
既俶傥而高引兮,愿观其从容(《后汉·冯衍传》,又略见《艺文类聚》二十六)
风俗通义佚文卷:氏姓下 其一百六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
公玉氏。
齐湣王臣有公玉冉,其后也(《史记·孝武纪》索隐)
乐论 其一 曹魏 · 阮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六
刘子问曰:「孔子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夫礼者,男女之所以别,父子之所以成,君臣之所以立,百姓之所以平也;
为政之具靡先于此,故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也。
夫金、石、丝、竹,钟鼓管弦之音;
干、戚、羽、旄,进退俯仰之容有之何益于政,无之何损于化,而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乎」?
阮先生曰:「善哉!
子之问也。
昔者孔子著其都乎,且未举其略也。
今将为子论其凡,而子自备详焉。
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
合其体,得其性,则和;
离其体,失其性,则乖。
昔者圣人之作乐也。
将以顺天地之性,体万物之生也。
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气。
故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观,九州一其节,奏之圜丘而天神下降,奏之方岳而地祗上应。
天地合其德则万物合其生,刑赏(一作「罚」。)不用而民自安矣。
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
道德平淡,故无声无味
不烦则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
日迁善成化而不自知,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此自然之道,乐之所始也。
其后圣人不作,道德荒坏,政法不立,智慧扰物,化废欲行,各有风俗。
故造子(一作「始」。)之教谓之风,习而行之谓之俗。
楚越之风好勇,故其俗轻死;
郑卫之风好淫,故其俗轻荡
轻死,故有火焰、赴水之歌;
轻荡,故有桑间、濮上之曲。
各歌其所好,各咏其所为,欲之者流涕,闻之者叹息,背而去之,无不慷慨。
怀永日之娱,抱长夜之叹,相聚而合之,群而习之,靡靡无已,弃父子之亲,驰君臣之制,匮(一作「遗」。)室家之礼,废耕农之业,忘终身之乐,崇淫纵之俗;
江淮之南,其民好残;
漳、汝之间,其民好奔。
吴有双剑之节,赵有扶琴之客。
气发于中,声入于耳,手足飞扬,不觉其骇。
好勇则犯上,淫放则弃亲。
犯上则君臣逆,弃亲则父子乖;
乖逆交争,则患生祸起。
祸起而意愈异,患生而虑不同。
故八方殊风,九州异俗,乖离分背,莫能相通,音异气别,曲节不齐。
故圣人立调适之音,建平和之声,制便事之节,定顺从之容,使天下之为乐者莫不仪焉。
自上以下,降杀有等,至于庶人,咸皆闻之。
歌谣者咏先王之德,頫仰者习先王之容,器具者象先王之式,度数者应先王之制;
入于心,沦于气,心气和洽,则风俗齐一。
圣人之为进退頫仰之容也,将以屈形体,服心意,便所修,安所事也。
歌咏诗曲,将以宣平和,著不逮也。
钟鼓所以节耳,羽旄所以制目,听之者不倾,视之者不衰;
耳目不倾不衰则风俗移易,故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也。
故八音有本体,五声有自然,其同物者以大小相君
有自然,故不可乱;
大小相君,故可得而平也。
若夫空桑之琴,云和之瑟,孤竹之管,泗滨之磬,其物皆调和淳均者,声相宜也。
故必有常处;
以大小相君,应黄钟之气,故必有常数。
有常处,故其器(一作「气」。)贵重;
有常数,故其制不妄。
贵重,故可得以事神;
不妄,故可得以化人。
其物系天地之象,故不可妄造;
其凡似远物之音,故不可妄易。
《雅》、《颂》有分,故人神不杂;
节会有数,故曲折不乱;
周旋有度,故頫仰不惑;
歌咏有主,故言语不悖。
导之以善,绥之以和,守之以衷,持之以久;
散其群,比其文,扶其天,助其寿,使去风能之偏习,归圣王之大化。
先王之为乐也,将以定万物之情,一天下之意也。
故使其声平,其容和。
下不思上之声,君不欲臣之色,上下不争而忠义成
正乐者,所以屏淫声也,故乐废则淫声作。
汉哀帝不好音,罢省乐府,而不知制正礼,乐法不修,淫声遂起。
张放淳于长骄纵过度,丙疆、景武当(或作「富溢」。)于世。
罢乐之后,下移逾肆
身不是好,而淫乱愈甚者,礼不设也。
刑、教一体,礼、乐外内也。
刑驰则教不独行,礼废则乐无所立。
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
人安其生,情意无哀,谓之乐。
车服、旌旗、宫室、饮食,礼之具也;
钟磬鞞鼓、琴瑟、歌舞(《艺文类聚》四十无「歌舞」二字,疑此衍。),乐之器也。
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
礼定其象,乐平其心;
礼治其外,乐化其内。
乐正而天下平。
昔卫人求繁缨、曲县而孔子叹息,盖惜礼坏而乐崩也。
夫钟者声之主也。
县者钟之制也。
钟失其制则声失其主;
主制无常则怪声并出。
盛衰之代相及,古今之变若一,故圣教废毁则聪慧之人并造奇音。
王喜大钟之律,平公师延之曲,公卿大夫拊手嗟叹,庶人群生踊跃思闻,正乐遂废,郑声大兴,《雅》、《颂》之诗不讲,而妖淫之曲是寻。
所造倾城之歌,而孝武思女靡女曼之色;
雍门之音,悯王念未寒之服。
猗靡哀思之音发,愁怨偷薄之辞兴,则人后有纵欲奢侈之意,人后有内顾自奉之心;
是以君子恶大凌之歌,憎北里之舞也。
昔先王制乐,非以纵耳目之观,崇曲房之嬿也。
必通天地之气,静万物之神也;
固上下之位,定性命之真也。
故清庙之歌咏成功之绩,宾飨之诗称礼让之则,百姓化其善,异俗服其德。
淫声之所以薄,正乐之所以贵也。
然礼与变俱,乐与时化,故五帝不同制,三王各异造,非其相反,应时变也。
夫百姓安服淫乱之声,残坏先王之正,故后王必更作乐,各宣其功德于天下,通其变,使民不倦。
然但改其名目,变造歌咏,至于乐声,平和自若。
黄帝咏云门之神,少昊歌凤鸟之迹,《咸池》、《六英》之名既变,而黄钟之宫不改易。
故达道之化者可与审乐,好音之声者不足与论律也。
舜命夔与典乐,教胄子以中和之德也:「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又曰:「子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曶以出纳五言。
女听」!
夫烦手淫声,汨湮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
正乐通平易简,心澄气清,以闻音律,出纳五言也。
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
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吾攴,笙镛以间,鸟兽跄跄;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言天下治平,万物得所,音声不哗,漠然未兆,故众官皆和也。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言至乐使人无欲,心平气定,不以肉为滋味也。
以此观之,知圣人之乐和而已矣。
西陵、青阳之乐皆取之,听凤凰之鸣,尊长风之象,采大林之(缺,)当时之所不见,百姓之所希闻,故天下怀其德而化其神也。
夫雅乐周通则万物和,质静则听不淫,易简则节制令(一作「全」。)神,静重则服人心:此先王造乐之意也。
自后衰末之为乐也。
其物不真,其器不固,其制不信,取于近物,同于人间,各求其好,恣意所存,闾里之声竞高,永巷之音争先,童儿相聚以咏富贵,刍牧负载以歌贱贫,君臣之职未废,而一人怀万心也。
当夏后之末,兴(一作「舆」。)女万人,衣以文绣,食以粮肉,端噪晨歌,闻之者忧戚,天下苦其殃,百姓伤其毒。
殷之季君,亦奏斯乐,酒池肉林,夜以继日;
然咨嗟之音未绝,而敌国已收其琴瑟矣。
满堂而饮酒,乐奏而流涕,此非皆有忧者也,则此乐非乐也。
当王居臣之时,奏新乐于庙中,闻之者皆为之悲咽
桓帝楚琴,凄怆伤心,倚扆而悲,本作「倚房」,从《续汉·五行志》注、《艺文类聚》四十四改,又《御览》五百七十七作「倚户」、五百七十九作「倚痹」。
慷慨长息曰:「善哉乎!
为琴若此,一而已足矣」。
顺帝恭陵,过樊衢,闻鸟鸣而悲,泣下横流,曰:「善哉鸟鸣」!
使左右吟之,曰:「使丝声若是,岂不乐哉」!
夫是谓以悲为乐者也。
诚以悲为乐,则天下何乐之有?
天下无乐,而有阴阳调和,灾害不生,亦已难矣。
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初学记》「远」作「百」。),故谓之乐也。
今则流涕感动,嘘唏伤气,寒暑不适,庶物不遂,虽出丝竹,宜谓之哀,柰何俯仰叹息,以此称乐乎!
昔季流子向风而鼓琴,听之者泣下沾襟,弟子曰:「善哉鼓琴!
亦已妙矣」。
季流子曰:「乐谓之善,哀谓之伤;
吾为哀伤,非为善乐也」。
以此言之,丝竹不必为乐,歌咏不必为善也;
墨子之非乐也。
悲夫!
以哀为乐者,胡疵玄耽哀不变,故愿为黔首;
李斯随哀不返,故思逐狡兔。
呜呼!
君子可不鉴之哉(本集,又略见《续汉·五行志》注,《艺文类聚》四十,又四十四,《初学记》十五,《御览》三百九十二、五百七十七、五百七十九)」?
《春秋左氏传》后序 西晋 · 杜预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三
太康元年三月,吴寇始平,余自江陵襄阳,解甲休兵,乃申抒旧意,修成《春秋释例》及《经传集解》。
始讫,会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大得古书,皆简编科斗文字
发冢者不以为意,往往散乱。
科斗书久废推寻,不能尽通。
始者藏在秘府,余晚得见之。
所记大凡七十五卷,多杂碎怪妄,不可训知。
《周易》及《纪年》最为分了。
《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别有阴阳说而无彖象文言系辞,疑于时仲尼造之于鲁,尚未播之于远国也。
其《纪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无诸国别也。
唯特记晋国,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
庄伯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
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编年相次。
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记也。
推校哀王二十年,太岁在壬戌是周赧王之十六年秦昭王之八年韩襄王之十三年赵武灵王之二十七年楚怀王之三十年燕昭王之十三年齐湣王二十五年也。
上去孔丘卒百八十一岁,下去今太康三年五百八十一岁。
哀王于《史记》,襄王之子,惠王之孙也。
惠王三十六年卒,而襄王立
十六年卒,而哀王立
古书《纪年篇》,惠王三十六年,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即惠王也。
疑《史记》误分惠成之世,以为后王年也。
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不称谥,谓之今王,其著书文意,大似《春秋经》,推此足见古者国史策书之常也。
文称鲁隐公邾庄公盟于姑蔑,即《春秋》所书邾仪父,未王命,故不书爵。
仪父,贵之也。
又称晋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即《春秋》所书虞师、晋师灭下阳,先书虞,贿故也。
又称周襄王会诸侯于河阳,即《春秋》所书天王狩于河阳,以臣召君,不可以训也。
诸若此辈甚多,略举数条,以明国史皆承告据实而书时事。
仲尼修《春秋》,以义而制异文也。
又称卫懿公及赤翟战于洞泽,疑「洞」当作「洞」,即《左传》所谓荧泽也。
齐国佐来献玉磬纪公之嶭,即《左传》所谓宾媚人也。
诸所记多与《左传》符同,异于《公羊》、《谷梁》,知此二书,近世穿凿,非《春秋》本意审矣。
虽不皆与史记尚书同,然参而求之,可以端正学者。
又别有一卷,纯集疏《左氏传》卜筮事,上下次第,及其文义,皆与《左传》同,名曰《师春》,「师春」似是钞集者人名也。
《纪年》又称,殷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尹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也。
伊尹即位,太甲七年,太甲潜出知桐,杀伊,乃立共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而中分之。
《左氏传》伊尹太甲而相之,卒无怨色,然则大甲虽见放,还杀伊尹,而犹以其子为相也。
此为大与《尚书》叙说太甲事乖异,不知老叟之伏生,或致昏忘,将此古书亦当时杂记,未足以取审也。
为其粗有益于《左氏》,故略记之,附《集解》之末焉。
船赋 西晋 · 枣据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七
伊河海之深广,兮嗟绵邈而无垠。
彼限隔而靡睹兮,此由兹而莫闻。
虽后土之同载兮,实殊代而乖分。
嘉圣王之神化兮,理通微而达幽。
悼民萌之隔塞兮,悯王教之不周。
立成器以备用兮,因垂象以造舟。
济凌波之绝轨兮,越巨川之玄流。
水无深而不渡兮,路无广而不由。
运重固之滞质,虽载沉而载浮;
飘燕鼎于吴会,转金石于洪涛。
溯无涯之浩浩,不抑进而辍兮。
登阳侯之激浦兮,方鱼翔而龙游。
虽滔天而横厉,长抱乐而无忧;
且论器而比象,似君子之淑清。
外质朴而无饰,内空虚以受盈。
乘流则逝,遇坻而停;
受命若响,唯时而征。
不辞劳而恶动,不偷安而自宁;
不贪财以徇功,不爱力而欲轻。
丰俭随乎质量,所胜任乎本形。
虽不乘而常浮,每涉险而必正。
且其行无辙迹,止无所根;
不疾而速,忽若驰奔。
周游曲折,动与时并;
博载善施,心无所营。
囊括品物,受辱含荣。
唯载涉之所欲,混贵贱于一门。
包涵通于道德,普纳比乎乾坤。
感斯用之却广,信人道之所存(《艺文类聚》七十一。《北堂书钞》一百三十七引两条。《初学记》二十五。《御览》七百七十引三条。)
忧赋863年 唐 · 皮日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许昌市
草茅臣日休见南蛮不宾。天下徵发。民力将毙。乃为赋以见其志。词曰。
上有太古。
粤有民族。
颛若混命。
愚如视肉。
当斯时也。
虽三王之道不能化。
五帝之泽不能沐。
迨乎混沌欻起。
觇视騞分。
其形也有精有神。
其心也有伪有真。
既凋其质。
又秀其纯。
有智有机。
有义有仁。
有怨有怼。
有悲有辛。
居人灵府者。
总属于神。
神之生也。
摄爽孕精。
胎意婴情。
不迹不眹。
无臭无声。
不居于愚。
不侵于婴。
先物而动。
先人而行。
不注而溢。
不丝而萦。
神之居也。
填胸塞臆。
冥冥默默。
静如寐魔。
将语不得。
其遇如噎。
其饮如食。
其轻者瘠。
其重者殛。
神之行也。
其居幽幽。
其行悠悠。
来不可抑。
去不可留。
其情如剸。
其绪如抽。
其刚为愤。
其弱为羞。
其子为恨。
其孙为愁。
入人之心也。
如毒如螫。
如虔如刘。
不纶而渔。
不兵而蒐。
其坚也龙泉不能割。
其痛也蓖荔不能瘳。
入人之怀也。
倘倘佯佯。
隐隐遑遑
牢然不胜。
悒若有亡。
威能制佚。
力可摧刚。
乖人之性。
反天之常。
不丧而戚。
不役而忙。
不触而醉。
不驰而狂。
是知食鯈鱼者不能巳。
树萱草者不可忘。
倘怀如嚄唶者。
其人立伤。
入人之神也。
昧人之精。
烁人之英。
痴然而作。
如病宿酲。
虽有王澄之色必俛。
乐广之神不清。
入人之首也。
欻从内热。
郁而上结。
不劳膏沐。
自清其发。
有久而释者。
则其人也。
冠丝簪雪。
入人之眉也。
于悒摧颓。
思不自裁。
动如葭灰。
飞上眉来。
颦然无力。
自落金杯。
有积而未巳者。
双眉之翠如一月不开。
入人之目也。
端坐日晏。
凝然忘倦。
注睫直视。
外象不遍。
虽有斧藻之绣。
毛嫱骊姬到于前。
昏如有事。
入人之耳也。
希希夷夷。
俯而不思。
殷然满耳。
其身如尸。
师旷之善听。
苟入之也。
迅雷烈风。
亦不闻之。
入人之齿也。
噤其齿牙。
淡其含咀。
悲嗟既巳。
哆如饿虎。
虽有膹炙餫𩝧堆其前。
粝不可茹。
入人四枝也。
如絷如维。
如劳如疲。
其力如
弱不可支。
苟甚者。
消骨枯髓。
夺色削肌。
其人也立不胜衣。
噫嘻呜呼。
忧之甚也如斯。
向其入之也。
臣皆有之。
然犹未忧。
何实为师。
既忧其身。
须忧其时。
苟肉食者谋失。
而藿食者殃罹。
可不忧欤。
可不忧欤。
夫于政而疲。
于禄而尸。
王道不宣。
皇纲不维。
元恶作矣。
大盗乘之。
是臣忧也。
后之际。
阴教规矩。
夏德涂山
周赞文母
牝鸡无晨。
中馈有主。
苟奇邪而不黜。
乃神器之可取。
宫掖紊乱。
奸邪麀聚
文信为相而私后。
董偃作庸而尚主。
其甚也。
汉成母以国循姓。
周宣后将权授父。
是臣忧也。
储后之选。
实贤与良。
少海增润。
重离益光。
辅导不至。
乃为猖狂。
叹戾园之思子。
嗟临江之悯王
斯爱是即。
恶乃易彰。
其甚者。
悯怀死而晋乱。
房陵易而隋亡。
是臣忧也。
宗王嫡。
所以贵亲。
茅土足以继其后。
印绶足以饰其身。
至乃割域中之土宇。
半天下之黎民。
王犹未足。
乱以遄臻。
其甚者。
篡则王伦孙秀
杀则清河万人。
是臣忧也。
辅之而王。
在忠与良。
致叔父于折木。
太公钓璜
宠之极也。
其化为权。
权之极也。
其化为强。
其甚者。
曹操以兵而上殿。
高澄抑帝而劝觞。
是臣忧也。
内竖之臣。
乃宠而绥。
竖刁乱齐之日。
伊戾祸宋之时。
西汉中令扇迹。
东京则鄛卿构基。
举手天转。
切齿国危。
其甚者。
陈蕃以贤而陷矣。
何进用忠而僇之。
是臣忧也。
贾谊爱时。
仕止于国傅。
桓谭非谶
官止于郡丞
是臣忧也。
将在于军。
君命不复。
魏绛之法行。
条侯之令肃。
郭开受谏。
李牧就诛。
范睢一言。
武安被僇。
是臣忧也。
王臣蹇蹇。
言须逆耳。
治乱终书。
善恶必纪。
赵盾终屈于董狐
崔杼竟书于太史
至有陈象极言以族灭。
李云上书而身死。
是臣忧也。
悬官待贿。
命相取资。
崔烈作司徒之日。
曹嵩太尉之时。
未搜岩穴。
莫访茅茨。
秦缪既诛于五羖
桓魋将退于仲尼
是臣忧也。
如网。
随而补之。
肺石之上。
落人涕洟。
公孙鞅恢令之法。
严延年扫墓之期。
是臣忧也。
命将兴师。
夸力四夷。
既侵岭徼。
定边陲。
以无用之沙漠。
竭有限之民资。
是以先王谓之荒服。
后嗣谓之羁縻
岂可使亲帅武旅。
躬挥战阵。
汉高白登之辱。
隋炀雁门之围。
是臣忧也。
出警入跸。
以示严肃。
非有事于名山。
即展义于群牧
昭王游汉水以无归。
宣帝幸中山而不复。
是臣忧也。
功作非宜。
夺民农时。
我簠不粢。
阻饥。
倾宫既作。
阿房又施。
人既怨矣。
鬼其泣之。
是臣忧也。
头会箕敛。
关征市赋。
民之胥怨。
无所赴愬
人厌进修。
家为积聚。
卜式出于富人。
宏羊拔于贾竖。
是臣忧也。
外戚之贵。
上公是列。
西汉王根玉山
东京郭况制金穴。
国步将移。
天泽未歇。
不师殷鉴。
尚遵覆辙。
是臣忧也。
大乐既没。
淫声是起。
宋都已改。
行人贪贿。
如斯陈国一时雄。
玉树后庭花至死。
是臣忧也。
先之而昌。
后之而亡。
先之者尧兴唐
舜兴虞。
后之者癸丧
辛丧商。
故王之忧国者而日旰不食。
士之忧位者而载贽出疆。
鹑居●8766食者何汲汲。
者何遑遑。
故臣之忧也。
尽此而巳矣。
愿陛下忧之。
治可致乐康
道可跻羲皇
则天下幸甚。
志在春秋赋宣父之志,因史成法。)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三、《宋景文集》卷三
志假文表,事由教宣。
考彼信书之作,明乎素王之权。
自显惟微,举二中而明岁;
因初正末,包五始以承天。
当其道阙东周,化兴尼父,时不吾用,仁非尔辅。
由是约史法于当世,尊礼经于下古。
素蕴内发,遗章远取。
立诚不昧,方祖述于唐虞;
覃恩无邪,遂宪章于文武。
志者孰为,圣人之所之。
欲成功于拨乱,非务丽于属辞。
笔靡藏弆,神无越思。
只字论褒,与山龙而并贵;
一言示贬,将斧钺以同施。
莫不昭列异同,谨敷名器。
贤虽小,不能逊其善;
恶虽大,无所容其伪。
动不遗策,举皆善类。
亲则讳而贤则讳,互写精衷;
闻异辞而见异辞,迥分深意。
得非圣人之道也,达加乎民;
圣人之志也,穷止乎身。
故我悯王政之弗著,抗策书而有伦。
文岂虚设,教将有因。
桓靡书王,所以谨明乎罚;
豹惟称盗,所以彰判乎人。
是则吾志所存,存乎三代之美;
吾志所极,极乎万物之理。
然建乃至道,即乎旧史。
赴告以之不失,盟会为之成纪
以宣盛德大业,以惧乱臣贼子。
称族舍族,见尊卑之不踰;
传信传疑,示质文之有体。
故得郊麟表应,斗玉告成。
具四时而言备,大一统而化行。
外略内详,游夏之辞莫措;
微显志晦,隐桓之日咸明。
异哉,肇述宏猷,敷施大业。
既黜周而拒乱,终授刘而抗法。
宜乎继志之文,贯百王而不乏。
田单 北宋 · 王安石
 押先韵
湣王万乘齐,走死区区燕。
田单即墨,扫敌如风旋。
舞鸟怪不测,腾牛怒无前。
飘飖(张本作飘)乐毅去,磊砢功名传。
掘葬与劓降,论乃愧儒先。
深诚可奋士,王蠋岂非贤。
郭崇韬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三、《栾城后集》卷一一、《历代名贤确论》卷九九、雍正《山西通志》卷二一一、光绪《代州志》卷八
国无衅,而后可以伐人。
冒衅以伐人,敌无衅则己受其灾,敌有衅则我与敌皆毙。
楚灵王残民以逞,举思乱之民以伐吴,吴不可动,而弃疾攻之,若升虚邑,灵王遂死于外。
齐湣王贪而好胜,知桀宋之可攻,而忘齐国之既病。
燕师乘之,遂以失国。
自古冒衅以攻人,其祸如此矣。
唐庄宗勇而善战,与梁人夹河相攻,十战九胜,涉河取郓,不十日而克梁,威震诸国。
五代用兵,未有神速若此者也。
然其克敌之后,幸一日之安,沉湎声色之娱。
宦官伶人,交乱其政。
府库之积,罄于耳目之奉。
民怨兵怒,国有土崩之势而不知也。
一时功臣,皆武夫倔起,未有识安危之几者。
枢密使郭崇韬,智勇兼人,知其不可,力言而不见听,求去而不见许。
中外佞倖视之仄目,崇韬深病之矣。
时方欲伐蜀,崇韬欲立大功,为自安之计,议以魏王继岌元帅,而己为之副,将兵六万以出。
兵不逾时而克成都,降王衍,料敌制胜之功,可谓盛矣。
崇韬知蜀之易与,而不知唐之已乱。
挈其良将劲兵,西行数千里,虽立大功,而不免谗死于蜀。
征蜀之兵未还,而赵在礼为乱河朔
明宗北征,遂与在礼皆反,帅兵南向,克汴入洛,遂无一人能御之者。
向使西师不出,蜀虽未下,而京师有重兵;
崇韬不死,河朔叛臣心有所畏,不敢妄动,则庄宗不亡,崇韬不死,祸福未可知也。
嗟乎,崇韬冒衅以伐人,蹈齐湣之祸而以为安,惜其有智而未始学也。
论敌情当为备海道未可进 南宋 · 汪应辰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六四、《文定集》卷二、《永乐大典》卷一○八七六
臣猥以庸陋,待罪近侍,无所补报,朝夕愧恐。
今者遇有见闻,思欲罄竭,不敢频数请对,辄具画一奏闻如后。
臣比者面对,伏蒙圣慈谕以近日探报皆不敢信,但只沿边严兵为备。
臣窃叹仰,以为圣慈高远,非常所及。
今者复闻金国遣人至盱眙,喻吾使者以国有内乱,则非特如探报者之道听涂说而已。
盖自古楚灵王吴夫差齐湣王,皆劳民于远而变生于内。
今敌人荒淫侈汰,暴戾苛虐,兼此三君而又有甚焉。
以天人之理、往古之事观之,其不免必矣。
然而有识之士犹有私忧过计者,夫不足者示人有馀,此人情之常也。
汉高帝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徒见老弱羸畜。
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易击,独奉春君娄敬以为「两国相击,此宜矜夸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胔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其后卒如奉春言。
夫差方与晋侯争长于黄池,越人乘虚而入其国,夫差恶其闻也,自刭七人于幕下以绝口。
今敌有内变,所以蔽匿避忌,惟恐人知,而遽自振暴其短于我,此殆非人之情意者,复如奉春之言乎!
或以为事已藉藉,彼自度其不可掩也,故不若以情告我,此固或有之。
窃怪其于所讳言之事,何其前后谆复,得已而不已也?
此其可忧者一也。
使诚如敌人之言,国有内变,彼能讨伐以平之,则其为强盛固未可轻也。
有如不胜,则中国之所当患而豫防者,无乃或甚于今日乎?
此其可忧者二也。
臣愿陛下懋昭圣德,如近日罢教坊、出宫人之类;
增修国政,如近日选任大将,斥遂憸人之类。
兢兢业业,长虑却顾,务为自治之策,不可胜之备,不使有毫釐之差,窾隙之阙,虽事变之来靡有终极,而吾常有以待之,则终于不足虑也。
仰惟圣策先定,皆有成算,而臣犹复有言者,盖不胜惓惓之诚,惟陛下幸赦其罪。
窃闻温州王宪者,自谓习于海道,又谓已招诱团结二千馀人,更乞朝廷应付人船器械,欲以直捣登、青。
以臣愚虑,未见其可。
诚如其说,于彼固未有甚损,而在我初无益也。
奈何以不赀之费而为无益之举哉?
熙宁初,命宰臣韩绛宣谕陕西,所费才十八万缗,时论沸腾,以为大咎。
比年以来,只以诸州措置海道事论之,其所谓十八万缗者,不知其几倍也。
宪之行,又当厚有所费,亦无怪乎公私之困乏也。
且非徒无益而已,使敌势尚强,则胜负未可知也。
有如一夫被执,必且提掖搜索,穷问其所从来,是趣其生不肖之心而自我致寇也。
使敌无能为也山东之地必有起而割据者,亦岂肯束手受毙哉?
又使如前所虑,幸而万一无之,可以恣其如往而无所滞碍,然小民之心,惟利是视,必且肆情极力,卤掠蹂躏,以充其欲,亦岂中原赤子所望于父母者哉?
臣以事之利害,理之是非,反复思之,无一而可。
孙权时,江边诸将多陈便宜,有所掩袭,以访顾雍曰:「兵法戒于小利,此等所陈,欲邀功而为其身,非为国也,宜加禁制。
苟不足以耀威损敌,所不宜听也」。
吴之与魏,固已显为仇敌,然犹不肯为掩袭之计,况今日之于敌人,犹且羁縻不绝哉?
臣以为诸如此类,皆不当为。
所谓王宪者,或尚未行,犹可及止。
如以臣言为然,伏乞速赐裁处。
碧蹄驿 明 · 丁寿岗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月轩集卷之三
碧蹄晓起俶行装,催上王程去意忙。
岁晏空山看落叶,风高衰草已经霜。
临津渡口哀般若,兜率院中吊悯王
往事茫茫无处问,唯馀古迹使人伤。
乐府变十章 其一 悯王 明 · 王世贞
不佞于嘉靖末盖多浮沈闾里云而以尝备皂衣西省故时时闻北来事意不能自己偶有所纪被之古声以附于寺人漆妇之末其前集取亡害者半留之几欲削去其余既复自念三百篇不废风风人之语其悼乱恶谗不啻若自口出乃犹以依隐善托称之诗亡然后春秋作至直借赏罚之柄而不闻有议其后者秦兴而始禁偶语焚载籍然不久而汉竟洗之以国家宽大显信其必亡虑于它可推已余老矣夫又安能刺刺颊舌之恤乃复收而录诸箧笥不敢希太师之采庶几以备异时信史一二云尔
悯王,坐武昌,金瓶酒寒夜未央
中弦调移角奋扬,铁椎交飞血从横。
可怜玉匣黄金床,不得全颅置中央。
太子距跃不下堂,美人如花列两行。
含辛饮泪娱新王,焉用擗棘茨垣墙。
御史来,鼓彭彭
黄纸当头槛车迎,长安大人食枭羹。
食枭羹,语枭子,而枭之父亦如此。
王考功子底宋观察玉叔 清 · 陈廷敬
五言排律 押东韵 出处:午亭文编卷十一
素旐齐城北,朱幡蜀道东。
萧条万里外,沦没一年中。
世路怜诸子,交情尽二公。
招魂伤宋玉,死孝悯王戎。
赋鵩才犹壮,哀麟笔遂终。
玉棺天上落,瑶瑟寝堂空。
暮雨悬邻杵,秋云冷殡宫。
夜台归有伴,泉路恨何穷。
前后铨衡地,凄凉诏狱同。
范滂真蹇谔,裴楷清通
藻镜南曹月,琅珰北寺风。
宦途纷轗轲,襟抱得冲融。
颠踬非天意,生全圣聪荔裳西樵前后官吏部下诏狱)
追随思夙昔,狂醉笑儿童。
名列盛,文兼工。
妍媸惭刻画,瑕垢属磨砻。
章句功名薄,生涯负贩雄。
霜摧汉畤,风折峄阳桐。
岁月鱼吞饵,乾坤鸟触笼。
漂摇惊汎梗,惨澹送飞蓬。
肠断山阳笛,悲迷朔塞鸿。
池塘春草绿(谓阮亭艾石),丘陇野棠红。
腹巳真成痛,心还暗欲忡。
九原人在否,洒泪向荒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