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宗晏”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苏氏族谱 北宋 · 苏洵
 出处:全宋文卷九二七、《皇朝文鉴》卷八八、《崇古文诀》卷二一、《文章辨体汇选》卷五五七、《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七四、《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一六、《名世文宗》卷二五、《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卷一○二
苏氏之谱,谱苏氏之族也。
苏氏出自高阳,而蔓延于天下。
唐神龙初长史味道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
而谱不及焉者,亲尽也。
亲尽则曷为不及?
谱为亲作也。
凡子得书而孙不得书,何也?
以著代也。
自吾之父以及吾之高祖,仕不仕,娶某氏,享年几,某日卒,皆书,而他不书,何也?
详吾之所自出也。
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皆曰讳某,而他则遂名之,何也?
尊吾之所自出也。
《谱》为苏氏作,而独吾之所自出得详与尊,何也?
《谱》,吾作也。
呜呼,观吾之《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
情见乎亲,亲见于服,服始于衰,而至于缌麻,而至于无服。
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
喜不庆,忧不吊,则涂人也。
吾之所以相视如涂人者,其初兄弟也。
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
悲夫,一人之身分而至于涂人,此吾《谱》之所以作也。
其意曰:分而至于涂人者,势也。
势,吾无如之何也已。
幸其未至于涂人也,使之无至于忽忘焉可也。
呜呼,观吾之《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
系之以诗曰:「吾父之子,今为吾兄。
吾疾在身,兄呻不宁。
数世之后,不知何人。
彼死而生,不为戚欣。
兄弟之亲,如足于手,其能几何?
彼不相能,彼独何心」!
苏氏讳釿(不仕,娶黄氏,享年若干,七月二十六日卒。)//子祈/无嗣/子福/子宗夐/子昭凤/子惟赞/子垂象/子垂正/子垂范/子惟善/子垂则/子昭庆/子惟德/子宝/子昭文/子渭/子瑗/子沆/子浩/子渐/子洙/子宗艺/无嗣/子宗琼/无嗣/子礼/子晫/子昭翰/子文质/子士元/子文圭/子士能/子士良/子士宁/子士嘉/子士宗/子晙/子昭遇/无嗣/子昭远/无嗣/子昭逸/无嗣/子昭建/无嗣/子暕/无嗣/子祐/子宗霭/子昭玘/子文实/子惟忠/子惟恭/子文宝/无嗣/子昭现/子文采/子士祥/子宗著/子德谦/子永/子讳祜/(不仕,娶李氏。享年五十四,七月三十日卒。)/子宗善/子昭图/子惟益/子允元/子允滋/子惟吉/无嗣/子昭越/无嗣/子宗晏/子昭/)((阙)无嗣/子宗昪/子德荣/子哲/子珵/子瑜/子德升/子淳/子舟/子德元/子汶/子讳杲,
/(不仕,娶宋氏,享年五十一,六月八日卒。)子讳序,
/(仕至大理评事,娶史氏,享年七十五,五月十一日卒)子澹/子位/子佾/子涣/子洵/子宗晁/无嗣/子德/子子勋/子慎言/子庆昌/子复圭/子澄/
按:《苏老泉先生全集》卷一四。又见《苏氏族谱》(《说郛》宛委山堂本卷七一)。
族谱后录下篇1055年9月 北宋 · 苏洵
 出处:全宋文卷九二七、《苏老泉先生全集》卷一四、《文章辨体汇选》卷五五七 创作地点:四川省眉山市
苏氏之先自昆吾以来,其最显者司寇忿生,三代之事,其闻于今不详。
周公作《立政》而特称之,以教太史
其后周室衰,司寇之子孙亦曰苏公,遭谗作诗以刺暴公,名曰《彼何人斯》。
惟此二人,见于《诗》、《书》,是以其传至今。
自苏氏入秦,而平陵侯建典属国武始显。
迁于赵,而并州刺史章、益州长史味道始有闻于世。
迁于眉,而至于今无闻,夫是惟谱不立也。
昆吾至《书》之苏公,五百有馀年;
自《书》之苏公至《诗》之苏公,二百有馀年,自《诗》之苏公至平陵侯建典属国武,七百有馀年;
平陵侯建典属国武,至并州刺史章,二百有馀年;
并州刺史章,至益州长史味道,五百有馀年;
益州长史味道,至吾之高祖,二百有馀年。
以三十年而一易世,则七十有馀世也。
七十有馀世,亦容有贤不贤焉,不贤者随世磨灭,不可得而闻,而贤者独有七人。
七十有馀世,其贤者亦容不止于七人矣,而其馀不传,则谱不立之过也。
故洵既为《族谱》,又从而记其所闻先人之行。
昔吾先子尝有言曰:「吾年少而亡吾先人,先世之行,吾不及有闻焉。
盖尝闻其略曰:苏氏自迁于眉而家于眉山,自高祖泾则已不详。
自曾祖釿而后稍可记。
曾祖娶黄氏,以侠气闻于乡闾。
生子五人,而吾祖祜最少最贤,以才干精敏见称,生于唐哀帝天祐二年,而殁于周世宗显德五年,盖与五代相终始。
殁之一年,而吾太祖始受命。
是时王氏、孟氏相继据蜀,蜀之高才大人皆不肯出仕,曰不足辅。
仕于蜀者皆其年少轻锐之士,故以再亡。
太祖受命,而吾祖不及见也。
吾祖娶于李氏。
李氏,唐之苗裔,太宗之子曹王明之后世,曰瑜,为遂州长江,失官,家于眉之丹棱。
祖母严毅,居家肃然,多才略,犹有窦太后、柴氏主之遗烈
生子五人,其才皆不同。
宗善、宗晏、宗昪,循循无所毁誉。
少子宗晁,轻侠难制。
而吾父杲最好善,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乡闾之人,无亲疏皆敬爱之。
娶宋氏夫人,事上甚孝谨,而御下甚严。
生子九人,而吾独存。
善治生,有馀财。
时蜀新破,其达官争弃其田宅以入觐,吾父独不肯取。
曰:『吾恐累吾子』。
终其身,田不满二顷,屋弊陋不葺也。
好施与,曰:『多财而不施,吾恐他人谋我,然施而使人知之,人将以我为好名』。
是以施而尤恶使人知之。
族叔父玩尝有重狱,将就逮,曰:『入狱而死,妻子以累兄。
请为我诇狱之轻重,轻也以肉馈我,重也以菜馈我。
馈我以菜,吾将不食而死』。
既而得释,玩曰:『吾非无他兄弟,可以寄死生者惟子』。
及将殁,太夫人犹执吾手曰:『盍以是属子之兄弟』。
笑曰:『而子贤,虽非吾兄弟,亦将与之;
不贤,虽吾兄弟,亦将与之。
属之何益?
善教之而已』。
遂卒。
卒之岁,盖淳化五年
推其生之年,则晋少帝开运元年也」。
此洵尝得之先子云尔。
先子讳序,字仲先,生于开宝六年,而殁于庆历七年
娶史氏夫人,生子三人: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
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
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
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
观其诗虽不工,然有以知其表里洞达,豁然伟人也。
性简易,无威仪,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
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
见士大夫曲躬尽敬,人以为谄,及其见田父野老亦然,然后人不以为怪。
外貌虽无所不与,然其中心所以轻重人者甚严。
居乡闾,出入不乘马,曰:「有甚老于我而行者,吾乘马,无以见之」。
敝衣恶食,处之不耻,务欲以身处众之所恶,盖不学《老子》而与之合。
居家不治家事,以家事属诸子。
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反覆而不厌。
凶年尝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曰:「吾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
卒不肯受。
力为藏退之行,以求不闻于世。
然行之既久,则乡人亦多知之,以为古之隐君子莫及也。
以涣登朝,授大理评事
史氏夫人,眉之大家,慈仁宽厚。
宋氏姑甚严,夫人常能得其欢,以和族人。
先公十五年而卒,追封蓬莱县太君
洵闻之,自唐之衰,其贤人皆隐于山泽之间,以避五代之乱。
及其后,僭伪之国相继亡灭,圣人出而四海平一,然其子孙犹不忍去其父祖之故,以出仕于天下,是以虽有美才,而莫显于世。
及其教化洋溢,风俗变改,然后深山穷谷之中,向日之子孙乃始振迅,相与从官于朝。
然其才气,则既已不若其先人质直敦厚,可以重任而无疑也。
而其先人之行,乃独隐晦而不闻,洵窃深惧焉。
于是记其万一而藏之家,以示子孙。
至和二年九月日。
承议郎集贤校理蔡公墓志铭元祐元年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四六
临川蔡景繁讳承禧,吾亡友浚冲元导之子,休文元翰之从子,尚书职方员外郎、知南剑州宗晏之孙。
初,天禧中,我先人与职方公先后为宜州军事推官,实相交承,情好尤厚。
浚冲兄弟以文章见知,留处门馆,使某同笔砚,习六科。
景祐五年,二君俱以茂才异等召试秘阁,时如格者众,遂不得预廷策。
其后屡试不捷,休文卒死布衣,浚冲景繁父子同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浚冲终南剑州军事推官景繁太平州司理河南府军巡判官大理寺丞、知虔州雩都县
熙宁七年,召对便殿,访以时事,极陈用人立法之弊,擢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满二岁,加集贤校理提点开封府县镇公事,入为开封府推官,改判官管勾使院公事兼提举三司帐勾磨勘司
累迁太常博士,官制换承议郎,出为淮南计度、转运副使,以疾卒于泗州行司元丰七年十二月某日也。
景繁为州时,年尚少,吏颇易之。
一日,谪其舞文鬻狱者上于州,州为斥逐之。
太守张伯方爱其刚方有守,数与议论,不以僚掾礼待之。
其治雩都县,事无细大,皆自详处,胥吏畏缩,无所措手。
溪水暴溢,几没城郭,为之具枋筚以济生聚,而溺者获出水。
遇艰食,又出常平仓以赈绝乏,而饥者不流。
监司劾奏其擅发仓廪,诏释不治。
当时论者以为景繁为小官能任大责,使之遭时得位,顾其设施岂易量耶?
及为御史,论大臣之任事怙权者拔用亲党,遍布要路,非国家之福。
章言廷诤,前后十数,神宗悟,为之罢免其党辈者数人。
又论用兵交趾,不可与争旦夕利,所遣北军,难以深入,及不宜用中人主兵柄,唐季之事,可用鉴也。
凡此皆近臣之所难言者,人皆为之危,而上独称其忠荩,面赐绯衣银鱼,谓曰:「聊以旌卿谠直耳」。
熙宁某年,接伴辽使还,献《治边十三事》,深惬上旨。
李复圭坐小法罢边帅,张商英以言事黜官,景繁连疏救解,以为二人者皆美材可用,不当留滞远方。
开封府治中贵人狱,得其闺门阴事,连逮甚众,尹与中人有恩旧,迁延不讯。
景繁即合同僚辨争累日,至论列上前,尹辞诎,坐贬官。
它日上又谓曰:「向览卿台章,甚合理道,凡有闻见,不可以不在其位而遂钤嘿也」。
景繁自以起疏远,遭知己之主,茍有可裨益时政,虽逆鳞遌物,终无所避就。
既而复上数十事,多指摘时病,竟留中不出。
议者谓其必复言职,俄而有使淮之命。
其为使者务举大体,严而不苛,吏有建征利之言者,一切不用。
权庐、扬二州,虽日月不久,而民多能道其善状。
大概志在爱君拊民,一闻忠义之语,必力行而极言之,未尝顾以利害。
不幸年止五十,不得大施于时,究极其缊,是可伤也。
自少时笃学力文,博记善说,进对上前,亹亹有绪。
故屡见称奖。
居家教训子弟,讲论道义,常至夜分。
善与人交,不为炎凉改观。
予家人官其部属者,至则荐之。
人问其能否?
对曰:「吾先人所知,其家人固多善士,岂必问也」。
接物和裕,侃侃不折。
虽恭上厚下,而不可挠以私。
周旋族中贫乏,待以济者甚众。
尤喜兴奖名教,诱掖后进。
雩都素少士人,人未知学,为之择秀民以诲导之,勉以进取。
其后成就弟子若郭峻之徒,相继有登科第者。
邑人怀德,至祠而报之。
夫人何氏,临江著族,克配君子,能成厥家,封崇德县君
二子:居厚、居易。
四女:二嫁青州范世、抚州邹璠,二在室。
居厚尝举临江进士,同试者千馀人,首中乡书,以家艰不赴礼部
居易八岁,亦知向学。
呜呼!
景繁其不亡矣。
平生所为文章甚多,未遑诠次。
居厚裒而类之为三十五卷:曰《论语指归》十卷,曰《奏议集》十卷,曰《文集》十五卷。
宝文阁待制何公正臣尝称景繁至诚,所发本于仁义忠信,有之辞,有骚人之讽谕,有折槛、引裾之忠謇。
闻何公之言,可以知景繁之心矣。
蔡氏出济阳,至唐弘文阁学士允恭始居长安,子孙家焉。
其后南唐清徽殿侍书士煜又居金陵,煜之子曰倚复徙临川,倚之孙曰为政,皇朝赠尚书比部郎中、职方,即其子也。
自倚至浚冲六世居临川
景繁尝游京口,见其山川而乐之曰:「吾老必归此」。
于是居厚用其遗言,择地丹徒,以元祐元年某月某日葬某乡某里之西南原,因家于润,遂为润人也。
居厚以予其世通旧,求其墓,感今怀昔,不得无言,又系之以铭。
铭曰:
蔡出济阳长安之系。
允恭,祖煜避地。
始迁金陵,以书入侍。
再徙临川,服儒数世。
职方允文,首中名第。
中司荐才,诎于不试。
徊翔外迁,终老州寄。
二子袖然,贤科赴制。
仲氏差池,殒于壮岁。
伯也及子,同登进士
先后祖孙,并时兄弟。
儒学一门,时称盛事
蔚矣集贤,干时良器
文中御史,简在先帝。
绳纠不私,权豪沮气。
道直难进,势危易踬。
出案甸圻,清衷益记。
入佐京尹,复摧宠贵。
帝曰「尔言,不系其位」。
方伫嘉谋,遽膺外任。
淮海百城,徵诛未乂。
轺车一临,民宽吏惴。
惟其设施,在经济。
千里修涂,未半而逝。
平日有言,京口吉地。
生居死藏,存殁之利。
嘉哉孝嗣,命从其治。
果得佳城,卒如素志(《苏魏公文集》卷五六。)
钤:库本作「啽」。
菩提简宗师传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一○、《北涧集》卷五
戒、定、慧三学,必先戒。
越戒而学定、慧,邪说也。
菩提宗师师简由戒而求定、慧,遂昌厥毗尼。
字仲廉号止堂,严之建德任氏子。
少好读书,少长,学举子业。
暇日游景德寺,闻应堂惟定讲《兰盆经》,若有所感,遂超俗于杭之法显寺,事景瑫为比丘
受具毕,即往不空,学于法海师
一钵亭午,终日淡如,非胜己不友,非众法不出。
本宗文字,沉潜反覆,虽前辈未发之蕴,必了了乃已,一时宗匠盛称赏。
普救寺首座元印师号精律学,诸师畏敬。
解后相遇,以资持会正同异,卒然相诘难,随语剖析,不少伫思,闻者悦服。
后见宗芬、宗晏永嘉,芬器之,留三年。
至是总别持犯,双单止作之疑,无复碍膺。
已而归杭,依论宗大法主智昙师,学《唯识百法》、《华严台衡》,则次第与其宗之翘楚者抑扬商略。
无相宗印师稔其籍甚,虚第一座以俟。
出世于演法寺,其次不空,两记并行,取舍适中。
临坛岿然,有南山家法。
晚居菩提,九年而寂,嘉定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也。
度弟子绍闻、行依,孙曰文秀,得其传而潜符密證者梵威首选。
垂寂之顷,谓行依曰:「平生苦心,以律自严,不空了然师知之深,舍是莫可嘱身后」。
言既而逝,端庄如生。
寿七十一,腊四十七。
龛留一七日而阇维,骨石舍利归普同塔。
赞曰:经律论三,一戒定慧。
昧夫击小弹偏,以顿归渐者,罔不流于诤论。
简以律部自任,而博约诸宗之所同异,故其成就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