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张次立”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充御试官日记 北宋 · 赵抃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九
二月二十六日
宣赴崇政殿后水阁,同直孺内翰贯之杂端充编排官。
御前劄子三道下编排所。
二十七日晴。
上御崇政殿,试进士明经诸科举人
《王者通天地人赋》,《天德清明诗》,《水几于道论》(出老子《道经》。)圣驾幸后苑,往来迎驾。
御药院公文二道,传宣精加考校。
内臣二人传宣赐食并酒。
编排三四五等第一百二十七等。
二十八日晴。
内臣传宣赐「文儒」二字。
圣驾卯刻幸考校所。
编排经生。
特奏《毛诗》十一人,特奏《尚书》九人,特奏明法四人。
传宣赐食,二酒一茶。
二十九日阴,旬休。
传宣赐酒食七宝茶。
初考经学官王惟熙祝咨、夏璋。
覆考经学官王彭张兑、朱从道。
详定官贾寿吴中复
封弥官傅求王陶
义官王逢傅卞卢士宗
三月一日微寒,风。
圣驾幸考校所,起居四拜。
编排诸科卷子。
宣赐酒食果子。
二日晴。
圣驾幸覆考所,起居。
考到诸科卷子。
三日晴,上巳日
圣驾幸覆考所,起居。
上巳酒各二,果子一。
四日微雨,春寒。
圣驾幸覆考所,起居。
赐酒食果子。
五日阴,寒。
驾幸覆考所,起居。
宣赐酒食果子。
第一谓学识优长,辞理精纯,出众特异,无与比伦。
第二谓才学该通,文理周密,于群萃中堪为高等。
第三谓艺业可采,文理俱通(须合得及第者。)第四等谓艺业稍次,文理粗通,于此等中仍分优劣,优即为第四等上。
第五等(须必然合落者)谓文理疏浅,退落无疑。
不考,谓犯不考式。
纰缪,谓所试文字并皆荒恶。
六日阴,寒。
驾幸详定所,起居。
点检官:孙坦郑穆
进士初考官沈遘司马光裴煜陆经
进士覆考官祖无择郑獬李綖王瓘
点检官:孙洙(一作渊、)王广渊
详定官杨畋何郯王安石
读官胡稷臣苏衮傅尧俞张次立宋迪孟阳
特奏名进士三十八人。
《作乐荐上帝诗》,《谨用五事以明天道论》。
编排特奏名进士卷子。
赐酒、果、寒食节食。
七日晴。
驾幸详定所,起居。
寒食节上酒各二壶,果子一合。
又酒、果、冷食。
编排进士卷子共一百号,特奏名一号。
八日晴。
驾幸编排所,起居讫进呈进士卷子二道。
御药院录白中书劄子进士以下等第云云。
编排进士诸科等卷子。
赐食酒果。
九日清明,雨。
奏乞送焻字号卷重详定。
封弥关详定五号,奏取旨。
御药院关奉圣旨看详定夺鞃、𨑊、󱿐、䚟、虭五号等第。
赐酒食果子。
按:《芦浦笔记》卷五,中华书局一九八六年校点本。
类篇后记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一八、《类篇》卷末、《小学考》卷一七
宝元二年十一月翰林学士丁度等奏:「今修《集韵》,添字既多,与顾野王《玉篇》不相参协,欲乞委修韵官将新韵添入,别为《类篇》,与《集韵》相副施行」。
时修韵官独有史馆检讨王洙在职,诏修纂。
久之,卒。
嘉祐二年九月,以翰林学士胡宿代之。
三年四月宿奏乞光禄卿直秘阁掌禹锡大理寺丞张次立同加校正
六年九月宿迁枢密副使,又以翰林学士范镇代之。
治平三年二月范镇出知陈州,又以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代之。
时已成书,缮写未毕,至四年十二月上之。
优给吕溱后诏熙宁元年五月十五日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九、《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二之一四(第五册第四七四九页)、《宋大诏令集》卷二二○、《宋史》卷三二○《吕溱传》、《宋历科状元录》卷三
枢密直学士给事中吕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数年,无人肯为达之者。
朕近擢领要务,颇著风绩,今忽沦亡,甚可嗟悼。
素家贫,一子幼騃,遭此大祸,必至狼狈。
可令有司比本官常赙之外,量与优给,及一行葬事,官为辨集,庶示将来,以励臣节。
仍令屯田郎中、新知秀州张次立管勾葬事,令扬州借官舍居住,候服阕依旧。
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序 南宋 · 李焘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三、《宋代蜀文辑存》卷五三、《经外杂钞》卷一、《小学考》卷一二、一三、《王文公年谱》附录一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太尉祭酒许叔重始为《说文解字》十四篇,凡五百四十部,其文九千三百五十三。
后二十一年,当安帝建光元年叔重子冲乃具以献。
东莱惤令吕忱继作《字林》五卷,以补叔重所阙遗者,于叔重部叙初无移徙。
忱书甚简,顾为它说揉乱,且传写讹脱,学者鲜通,今往往附见《说文》,盖莫知自谁氏始(古文、籀文疑是吕忱始增入,今或以附见《说文》,或在阳冰以前。若《说文》原自有此,则林罕不应谓忱补许氏遗阙也。戍字当是增入,上字则《说文》元自有矣。更详之。)
左将军顾野王更因《说文》造《玉篇》三十卷,梁武帝大同末献之
其部叙既有所升降损益,其文又增多于叔重
唐上元末处士孙强复修野王《玉篇》,愈增多其文。
今行于俗间者,所修也。
叔重专为篆学而野王杂于隶书,用世既久,故篆学愈微。
野王虽曰推本叔重,而追逐世好,非复叔重之旧。
自强以下,固无讥焉。
大历间李阳冰独以篆学得名,时称中兴,更刊定《说文》,仍祖叔重,然颇出私意,诋诃许氏,学者恨之。
南唐二徐兄弟实相与反正由旧,故锴所著书四十篇,总名《系传》,盖尊许氏若经也,惜其书未布而锴亡。
本朝雍熙三年,锴兄铉初承诏与句中正湍、王惟恭等详校《说文》,今三十卷内《系传》往往错见,岂其家学同源,果无异派欤!
锴亡恙时,铉苦许氏偏旁奥密,不可意知,因令锴以切韵谱其四声,庶几检阅力省功倍。
又为锴篆名曰《说文韵谱》,其书当与《系传》并传。
今《韵谱》或刻诸学官而《系传》迄莫光显,余蒐访岁久,仅得其七八,阙卷误字,无所是正,每用太息。
盖尝谓小学放绝久矣,欲崇起之,必以许氏为宗,而铉、锴兄弟最其亲近者,如阳冰林罕郭忠恕等辈,俱当收拾采掇,聚为一书,使学者复睹纯全,似非小补,顾力有所不及耳。
《韵谱》仍便于检阅,然局以四声则偏旁要未易见,乃因司马光所上《类篇》,依五音先后,悉取《说文》次第安排,使若鱼贯然,开编即可了也。
《说文》所无而《类编》新入者皆弗取,若有重音则但取其先而略其后,虽许氏本在上、去、入声而《类篇》在平声,亦移载平声,大抵皆以《类篇》为定。
《类篇》者,司马光治平末所上也。
先是景祐初宋祁郑戬建言,见行《广韵》乃陈彭年丘雍景德末重修,繁省失当,有误科试,乞别刊定。
即诏贾昌朝同修,而丁度李淑典领之。
宝元二年书成,赐名《集韵》。
等复奏《集韵》添字极多,与彭年等前所修《玉篇》不相参协,乞别为《类篇》,即以命洙。
洙寻卒,命胡宿代之,宿奏委掌禹锡张次立同加校雠。
宿迁,又命范镇代之,出而代之,乃上其书。
自《集韵》、《类篇》列于学官,而《广韵》、《玉篇》微矣。
小学放绝,讲习者寡,独幸其书具存耳。
所谓《广韵》则隋仁寿初陆法言等所共纂次,而唐仪凤后郭知玄等又附益之,时号《切韵》。
天宝末陈州司法孙愐者以《切韵》为谬略,复加刊正,别为《唐韵》之名。
在本朝太平兴国雍熙景德,皆尝命官讨论,大中祥符元年,改赐新名曰《广韵》。
今号《集韵》,则又宝元改赐也。
《切韵》、《广韵》皆不如《集韵》之最详,故司马光因以修《类篇》。
《集韵》部叙或与《广韵》不同,锴修《韵谱》尚因之。
今五音先后并改从《集韵》,盖《类篇》亦以《集韵》为定故也。
呜呼!
学无小而古则谓字书之学为小,何哉?
亦志乎学当由此始尔。
凡物虽微,必有理存,何况斯文幼而讲习磨砻,浸灌之久,逮其长也,于穷理乎何有!
不则躐等陵节,君子不贵也。
今学者以利禄之路初不假此,遂一切弃捐不省,喜字书者求其心尽端方已绝不可得,但肆笔趁姿媚耳,偏旁横竖且昏不知,矧其文之理邪?
先儒解经固未始不用此,匪独王安石也。
安石初是《说文》,覃思颇有所悟,故其解经合处亦不为少,独恨求之太凿,所失更多,不幸骤贵,附和者益众而凿愈甚。
盖字有六义而彼乃一之,虽欲不凿得乎?
科试竞用其说,元祐尝禁之,学官导谀,绍圣复用,嗜利禄者靡然风从,凿说横流,汩丧道真,此吾苏氏所以力攻王氏而不肯置也。
若一切置此弗道则又非是,今国家既不以此试士,为士者可以自学矣,乃未尝过而问焉,余窃哀之。
虽老矣,犹欲与后生共讲习此,故先为此《五音韵谱》,且叙其指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