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龙图阁学士滕公志铭(代张文定公作)1092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九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一五、《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卷二三、《文章正宗》续集卷九、《吴都文粹》续集卷三八、《三续古文奇赏》卷二四、《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二二六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神宗英文武圣孝皇帝临海内,厉精为治,旁求天下,以出异人,得英伟大度之士。
滕公元发始见知于英祖,而未及用,书其姓名藏于禁中,帝以是知之。
既见公,姿度雄爽,问天下所以治乱。
不思而对曰:「治乱之道,如黑白东西,所以变色易位者,朋党乱之也」。
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
公曰:「君子无党。
譬之草木,绸缪相附者必蔓草,非也。
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不治」。
帝太息曰:「天下名言也」。
遂以右正言知制诰谏院开封府,拜御史中丞翰林学士,且大用矣。
而公性疏达不疑,在帝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
帝知其诚尽,事无钜细,人无亲疏,辄以问公。
或中夜降手诏,使者旁午,公随事解答,不自嫌外。
执政方立新法,天下汹汹,恐公有言而帝信之,故相与造事谤公。
帝虽不疑,然亦出公于外。
翰林侍读学士郓州,移定与青,留守南都,徙齐、邓二州,用公之意盖未衰也。
而公之妻党有犯法至大不道者,小人因是出力挤公,必欲杀之。
帝知其无罪,落职,知池州
徙蔡,未行,改安州
既罢,入朝,未对。
而左右不悦者,又中以飞语,复贬筠州
士大夫为公危慄,或以为且有后命。
谈笑自若,曰:「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
乃上书自明,帝览之,释然,即以为湖州
方且复用,而帝升遐。
公读遗诏,僵仆顿绝。
久之乃苏,曰:「已矣,吾无所自尽矣」。
今上即位,徙公为苏、扬二州,除公龙图阁直学士,复以为郓州,徙真定河东
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将。
宦官为走马者,诬公病不任职,诏徙许州
御史论公守边奇伟之状,且言其不病,诏复留河东,而公已老,盖年七十有一矣。
即力求淮南,上不得已,乃以龙图阁学士、知扬州,未至而薨。
元祐五年十月二十四日也。
方平历事三宗,逮与天圣景祐间贤公卿游。
公虽为晚进,而开济之资,迈往之气,盖有前人风度。
以先帝神武英断,知公如此,而终不大用。
每进,小人辄谗之。
公尝上章自讼,有曰:「乐羊无功,谤书满箧。
即墨何罪,毁言日闻」。
天下闻而悲之。
呜呼,命也夫。
公讳甫,字元发
其后避高鲁王讳,以字为名,而字达道
东阳人也。
滕氏出周文公之子错,封于滕,所谓滕叔绣者。
十一代琮为唐国子司业,令琮生太常博士翼,翼生赠户部侍郎伉,伉生赠礼部侍郎盖,盖生户部侍郎右仆射珦,珦生太中大夫睦州刺史迈,迈生越州观察推官𦂿,𦂿生祠部郎中文规文规生公之曾祖讳仁俊,为温州永嘉
祖讳鉴,不仕。
皇考讳高,赠中大夫
曾祖母、祖母皆范氏,继祖母陈氏。
皇妣王氏,追封太原郡君生公之夕,梦虎行月中而堕其室。
九岁能赋,敏捷过人。
范希文,皇考舅也,见公而奇之,教以为文。
希文苏州,而安定胡先生瑗居于苏,公往从之,门人以千数,第其文,公常为首。
尝举进士,试于庭。
宋子京奇其文,擢为第三人,而以声韵不中法,罢之。
其后八年,复中第第三,授大理评事
通判湖州
孙元规钱塘,一见公曰:「名臣也,后当为贤将」。
授以治剧守边之要。
召试学士院,充集贤校理判吏部南曹,除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判户部勾院
公在馆阁,未尝就第见执政,故宰相不悦,不迁者十年。
既遇知神宗,为谏官,知无不言。
御史中丞王陶宰相押班为跋扈,上以问公。
公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为欺天陷人矣」。
开封府
三狱皆满,公视事之日,理出数百人,决遣殆尽,京师翕然称之。
御史中丞
中书密院议边事,多不合。
赵明与西人战,中书赏功,而密院降约束;
郭逵修堡,枢密院方诘之,而中书已下褒诏矣。
公言:「战守大事也,安危所寄,今中书欲战,密院欲守,何以令天下!
愿敕大臣,凡战守除帅,议同而后下」。
上善之。
谏官言宰相不当以其子判鼓院
上曰:「绘不习朝廷事,鼓院传达而已,何与于事」。
公曰:「人有诉宰相者,使其子传达之可乎?
且天下见宰相子在是,岂敢复诉事」?
上悟,为罢之。
种谔擅筑绥州,且与薛向发诸路兵,环、庆、保安皆出剽掠,西人复诱杀将官杨定
公上疏,极言亮祚已纳欸,不当失信,边隙一开,兵连民疲,必为内忧。
京师郡国地震,公三上疏指陈致灾之由。
大臣不悦,出公知秦州
上面谓曰:「秦州非朕意也」。
留不遣。
诏馆伴契丹使。
前此馆伴非其人,使者议神塔子事,往复纷然。
是岁,契丹萧林牙杨兴公来聘,朝廷忧之。
公见兴公,开怀与语,问其家世父祖事,委曲详尽。
兴公惊且喜,不复论去岁事。
将去,与公马上泣别。
林牙兴公曰:「君与滕公善,岂将留此乎」?
上闻之大喜。
因公奏事殿中,叹曰:「朕欲擢卿执政
卿逾月不对,而大臣力荐用唐介矣」。
公曰:「臣恨未有死所报陛下知遇,岂爱官职者」。
唐淑问孙觉言公短,上不信,悉以其言示公,所以慰劳公者甚厚。
公顿首曰:「陛下无所疑,臣无所愧足矣」。
河朔地大震,涌沙出水,坏城池庐舍,命公为安抚使
官吏皆幄寝,居民恐惧,弃家而茇舍。
公独卧屋下,曰:「民恃吾以生,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
民始归,安其室。
乃命葬死者,食饥者,除田税,察惰吏,修堤防,缮甲兵,督盗贼,河朔遂安
使还,大臣将除公并州,上复留公开封府
民有王颍者,为邻妇隐其金,阅数尹不能辨,愤闷至病伛,杖而诉于公。
公呼邻妇,一问得其情,取金还
奋身仰谢,失伛所在,投杖而出,一府大骇。
翰林学士
夏国秉常被篡,公言:「继迁死时,李氏几不立矣,当时大臣不能分建诸豪,乃以全地王之,至今为患。
秉常失位,诸将争权,天以此遗陛下。
若再失此时,悔将无及。
请择一贤将,假以重权,使经营分裂之,可不劳而定,百年之计也」。
上奇其策,然不果用。
欲以公为三司使,力辞,已而除公瀛洲安抚使
公入,顿首曰:「臣知事陛下而已,不能事党人,愿陛下少回昔日之眷,无使臣为党人所快,则天下皆知事君为得,而事党人为无益矣」。
上为改容。
公以皇考讳,辞高阳关,乃除郓州
治盗有方,不独用威猛,时有所纵舍,盗为屏息。
定州,许入觐,力言新法之害。
曰:「臣始以意度其不可耳。
今为郡守,亲见其害民者」。
具道所以然之状。
定州,以上巳宴郊外,有报契丹入寇,边民来逃者,将吏大骇,请起治兵。
公笑曰:「非尔所知也」。
益置酒作乐。
遣人谕逃者曰:「吾在此,虏不敢动」。
使各归业。
明日问之,果妄。
诸将以是服公。
韩忠彦使契丹杨兴公迎劳,问公所在,且曰:「滕公可谓开口见心矣」。
忠彦归奏,上喜,进公礼部侍郎,使再任。
诏曰:「宽严有体,边人安焉」。
公因作堂,以「安边」名之。
公去国既久,而心在王室,著书五篇,一曰尊主势,二曰本圣心,三曰校人品,四曰破朋党,五曰赞治道,上之。
其略曰:「陛下圣神文武,自足以斡运六合,譬之青天白日,不必点缀,自然清明」。
识者韪其言。
天下大旱,诏求直言。
公上疏曰:「新法害民者,陛下既知之矣,但下一手诏,应熙宁二年以来所行新法,有不便者悉罢,则民气和而天意解矣」。
富彦国之守青州也,尝置教阅马步军九指挥彦国既去,军稍缺不补。
公至青,复完之,至溢额数千。
其后朝廷屡发诸路兵,或丧失不还,惟青州兵至今为盛。
其谪守池、安,皆以静治闻,饮酒赋诗,未尝有迁谪意。
侍郎韩丕,旅殡于安五十年矣;
学士郑獬安人也,既没十年,贫不克葬。
公皆葬之。
著作佐郎木炎居丧以毁卒,公既助其葬,又为买田赒之。
敕使谢諲市物于安,因缘为奸,民被其毒,公密疏奸状,上为罢黜諲。
安定先生之亡,公常割俸以赒其子,及为湖州,祭其墓,哭之恸,东南之士归心焉。
自扬徙郓,岁方饥,乞淮南米二十万石为备。
郓有剧贼数人,公悉知其所舍,遣吏掩捕皆获,吏民不知所出。
郡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公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
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讼。
学者作《新田诗》以美之。
淮南京东皆大饥,公独有所乞米为备,召城中富民与约曰:「流民且至,无以处之,则疾疫起,并及汝矣。
吾得城外废营地,欲为席屋以待之」。
民曰:「诺」。
为屋二千五百间,一夕而成。
流民至,以次授地,井灶器用皆具。
以兵法部勒,少者炊,壮者樵,妇女汲,老者休,民至如归。
上遣工部郎中王古按视之,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
大惊,图上其事,有诏褒美。
盖活五万人云。
真定,乞以便宜除盗,许之。
然讫公之去,无一人死法外者。
大熟,积饥之民,方赖以生,而有司争籴,谷贵,公奏边廪有馀,请罢籴二年,从之。
知太原府
河东兵劳民贫,而土豪将吏皆利于有警,故喜作边事,民不堪命。
公始至,蕃族来贺,令曰:「谨斥候,无开边隙,有寇而失备,与无寇而生事者,皆斩」。
军司马沿边安抚以下,皆勒以军法。
西人猎境上,河外请益兵。
公曰:「寇来则死之,吾不出一兵也」。
河东十二将,其四以备北,其八以备西,八将更休,为上下番。
是岁八月,边郡称有警,请八将皆上,谓之防秋。
公曰:「贼若并兵犯我,虽八将不敌也。
若其不来,四将足矣」。
卒遣更休。
而将吏惧甚,扣閤争之。
公指其颈曰:「吾已舍此矣,颈可断,兵不可出」。
卒无寇,省刍粟十五万。
河东之所患者,盐与和籴也。
公稍更其法,明著税额,而通盐商,配率粮草视物力高下,而不以占田多少为差,民以为便。
阳曲县旧治城西,汾决,徙城中,县废为荒田。
公奏还之,使县治堤防如黄河,民复成市。
诸将驻列城者,长吏或不欲,捃诬以事,有至死者。
公奏立法,将有罪,徙他郡讯验。
诸将闻之,喜曰:「公保吾生,当报以死」。
西夏请复故地,诏赐以四寨,而葭芦隶河东
公曰:「取城易,弃城难。
昔弃啰凡,西人袭我不备,丧金帛不赀,且为夷狄笑」。
乃命部将訾虎、萧士元以兵护迁,号令严整,寇不能近,无一瓦之失。
将赐寨,公请先画界而后弃,不从。
西人已得地,则请凡画界以绥德城为法,从之。
公曰:「若法绥德,以二十里为界,则吴堡去葭芦百二十里,为失百里矣。
兵家以进退尺寸为强弱,今一举而失百里,不可」。
力争之。
已而谍者得西人之谋曰:「吾将出劲兵于义、吴二寨之间,劫汉使不得出兵,则二寨亦弃矣」。
公遂复前议,章九上,至数万言。
议者谓近世名将无及公者。
公为文与诗,英发妙丽,每出一篇,学者争诵之。
笃于行义,事父母,抚诸弟,以孝友闻。
临大事,决大义,毅然不计死生。
至于己私,则小心庄栗,惟恐有过。
其事上及与人交,驭将吏,待妻子奴婢,一以至诚。
仕自大理评事右光禄大夫,职至龙图阁学士,勋至上柱国,爵至南阳郡开国侯食邑至一千六百户,实封至八百户,赠银青光禄大夫
有文集二十卷。
娶李氏,唐御史大夫栖筠之后,晋卿之女,累封建安郡君,先公卒,赠永宁
子三人,祐、祁皆承奉郎,裕尚幼。
女五人,长适朝请郎楚州何洵直,次适宣德郎秘书省正字王炳,早卒,次适宣德郎太学博士王涣之,次复适王炳,季适方平之子朝散郎南京通判恕。
孙男六人。
将以元祐七年八月二十二日癸酉,葬于苏州长洲县彭华乡阳山之栗坞。
铭曰:
天之降材,千夫一人。
人之逢时,千载一君。
生之既难,得之岂易。
而彼谗人,曾不少置。
昔在帝尧,甚畏巧言。
谗说震惊,虽亦然。
伟哉滕公廊庙之具
帝欲用公,将起辄仆。
赖帝之明,虽仆复兴。
小试于边,戎狄是膺。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老成云亡,吾谁与处。
若古有训,无竞维人。
公之治边,折冲精神。
猛虎在山,藜藿茂遂。
及其既亡,樵牧所易。
公官三品,以寿考终。
我铭之悲,夫岂为公。
乞省察臣言张廷坚诸事奏绍圣四年九月 北宋 · 曾布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三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一
高科中,惟陈瓘张廷坚王涣之三人可称,皆斥逐在外。
张廷坚无故罢职事,与汉州通判,仍待二年阙:此尤可怪。
臣衰残自知,不能久事陛下,然每以赤心报国,倾竭肝胆,无有所隐。
如论及言事官,他人或避嫌不敢启口,臣度无与言者,交通之术,亦不敢有所避。
其所以反覆开陈,冀陛下省察。
手记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四七、《范太史集》卷五五
傅尧俞/钦之苏轼元祐五年正月乞召还。)/苏辙/子由赵彦若元考/司马康/公休元祐三年讲官,除侍讲。)王岩叟彦霖/朱光庭公掞/吴安诗正)/贾易/明叔元祐四年两省同举御史,除殿中。)刘安世/器之吕陶/元钧吕大忠进伯/吕大临/张舜民/芸叟李周纯之/杨国宝/应之元祐六年闰八月二十七日御史。)杨瑰宝器之/谢卿材/仲适游师雄景叔/常安民/希古王汾/彦祖姚勔辉中/张耒文潜/晁补之无咎/刘唐老/寿臣廖正一明略/郝辟之希孟/吴立礼/张举子/(厚阙。志趣高洁,词学清赡,甲科登第。二十馀年,侍亲终养,屏居不仕,安恬之节,臣实不如。)曾孝纯/元祐五年十月二十八日馆阁。)孙贲/钱世雄/元祐五年八月,升陟,时权进奏院户部检法官。)宋大章/乐京/(已卒)丁骘/公默吴师仁坦求元祐五年四月一日三免讲,乞擢用。前此十科讲读。)/邵伯温/子文杜敏求拙翁元祐四年台阁清要,升。)/刘敦夫元祐四年著述科。)/龚史彦和/冯如晦叔明/冯山/允南陈鹏/图南赵伋/思诚张康国/饶州教授改官。徐铎榜及第,元祐七年学官。)章元弼(蒙之子。公肃纪常极称其有文。元祐五年学官七年再荐。)/马涓/朱绂/郑倞/周行己/师正叔)秦觏(能文)/程遵彦/(杭签。子瞻极称其才,云温公亦知之,而口未尝言。)苏坚/(衮子。子瞻称之如程。)韩纯彦(好学有文,申公尝欲除馆职。)/侯临/邵光子瞻称之。已卒。)/韩宗直/公掞称之)王普/王当/李楚怀州人,能文。)/范致明/(应制,能文。)范致虚/元祐三年及第。文甚豪。)贺铸(班行,有文。)/朱勃逊之元祐六年闰八月二十七日,与公掞御史。)/王浃/(能诗赋)杜常(诗学)/王奎永兴通判回,方识。久在陕西,言边事甚详,言:元祐二年秋,西人数十万点集;半年方起,至镇戎城下,五日而去。本无意入寇,乃梁沁布欲姑以此人情也。三家共一驼载乾粮,人甚苦之。既无所得,自后未易点集。沁布更以恩结人心,又欲立功以服国人。年方三十二。泾原之寇,先杀烽子,故无斥堠,边吏亦不知。六年六月三日镇戎之役,官军聚城中不出,并听张之练节制,帅臣无所施为。李由颐云:沁布保护嗣子,乃之伊、霍,观其所为,无篡夺之形。)/赵竦/(平吕梁百步洪之险。元祐七年举公私俱便。善治财赋。)/李潜元祐六年台阁清要。)/张瓛/游冠卿/雍钧/苏嘉元祐七年升擢清要。)/石嗣庆/李格之、子敦极称之。)/孙谔元祐七年台阁。)/陈沂/元祐七年升擢。)杨宗惠/敦夫处厚敦夫。唐大极称之。)/赵令畤/(颍签。子瞻字之曰德麟,作字说,并书来,盛称之,云已荐馆阁。)宇文邦彦/傅耆/杨阜/王涣之/张东元祐八年著述。)/商倚/刘羲仲/尹材/处初元祐四年献纳科。卒。)张云卿/伯纪元祐八年学官。)陈师锡/伯修秦观/少游陈轩元舆。坡自代。)/孔武仲彦常/应昭纬/苏炳/周尹/正孺。卒。)李由(养正)/朱光裔公远/陈元直/叔正陈元纮/张重子威/吴俦/陈瓘莹中/李百禄祐父/荣辑/子雍元祐八年学官。)陈恢/宋匪躬(履中)/宋景年遐叔/家彬中孺元祐六年台阁。)/石景略/蔡肇天启元祐六年台阁。)/李格非/李彻/(择之)韩宗质/王寔/仲弓王宁/幼安徐铎(振父)/游酢/元祐五年著述科。)田述古/(明之)李豸/方叔张庭坚/广安人盛侨司业称之。)李纯中/(师中弟。李彻言:正叔尝责尧夫不与换官。)鲜于绰大受/祝康/(法家)孙览傅师/程之才/程之元德孺/程之邵(懿父)/高士英子容/范子奇/中济刘昱/晦叔乔执中/希圣谢绶/(乔云:论议似从二程淮南发运司。)赵屼景仁元祐五年十月,与两省御史。)/范纯礼/夷叟自代。)赵泽/元祐四年两省御史。)郭晙(已卒。)/刘当时/叔郑富绍庭德先/田子谅/丁綖邃翁/陈陔/孙安(永弟。长社宰,宣德有能政。)/苏京/罗适/张升卿(与张宗谔以茶法勒停。)/文勋/徐君平(久从荆公学,当国时不随,子由称其文字。)/李曼/修儒。有吏才。元祐六年荐献纳。)宇文昌龄/伯脩安鼎/元祐四年两省御史。)赵君锡/无愧郑穆/闳中元祐五年正月经筵。)郑雍公肃元祐五年正月经筵。)/李栝元祐五年洋州回始识。)/石亘/毛渐(知高邮军,复三十六堰。)/朱京/杨畏子安/傅传师/传正弟。原明称之。)李君卿(考课第一,未奖。)/张安上(能吏也。)/刘涣公济元祐五年七月博士。)/李傅/(同上荐。)张景仁(同上荐。晁无咎称之。除教授。)/张咸/元祐五年七月乞免应制。)司马槱/元祐五年八月贤良。)谢良佐/公掞正叔皆称之。元祐六年著述。)畅大隐/虞策/元祐五年十月,与两省御史,自湖南运判除监察。)裴纶元祐五年御史,辞不就。)/郭知章/陈祥道/用之。精礼学。元祐五年十月二十八日劄乞其所进《礼书》。元祐七年四月二日又荐,乞复为礼言。)丰稷/泽夫彭汝砺/器资藩兴嗣/晁说之(作《扬雄别传》,有史才。又六荐著述科。)/李/(同年。袭弟。廷珍称其文与李傅相上下。)吴仪传正侄,极称其文。)/许奉世/尧夫荐经,特就殿试。注《孝经》。)扈充元祐六年升擢清要。)/鲜于之武元祐六年台阁清要。)/周锷廉彦/许彦(处中。元祐七年台阁元祐七年十二月宫教。)/司马庭直孺/王任叔重元祐七年著述。)/李晰(邛人。能文。元祐八年学官。)/晁将之/元祐八年学官。)孙协元祐八年荐学。)/刘逵/焦蹈榜第二人。)李瑺/纪常称其能文。)虞芮乔希圣贤良,极称之。)/王谊/王发刘器之贤良。子瞻称其文。)/舒焕/吴默
台谏官劄子元符三年三月二十五日上,二十八日,谔以右司谏召。)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〇二、《陶山集》卷四
元符三年三月初五日尚书省劄子,奉圣旨:「台谏官员阙甚多,内外两制以上,可各选举合入通判以上资序朝官,须学问该博,操履端方,德义著闻,明于治体,可任言责三人,密具姓名闻奏」。
右,臣伏睹承议郎枢密院编修文字王涣之承议郎孙谔奉议郎、前太学博士吕益柔,问学该通,行义修饬,兼明治体,守正不回,可任言责。
谨录奏闻。
谨奏。
书简帖 其三十六 北宋 · 米芾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九八、《宝真斋法书赞》卷一九
惶恐再拜。
私居杜门,以禅悦为乐。
彦舟去后,不闻左右动静,向风永怀,不能已已。
腊寒,比日官况何如?
门中上下均庆。
去岁之念,必少弥忘。
闻其素属疾,非小儿五日间忽然不见者。
幻法有如是,不以禅悦,何以为遣?
腊寒,千万珍重。
二月或所请宫观不报,即扣阁。
惟珍葆珍葆!
顿首再拜,厚之知府学士德友
书简帖 其三十八 北宋 · 米芾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九八、《宝真斋法书赞》卷一九
二十五日,上启:得十四日书,知已到官。
虽国士失进躐之序,聊为知己屈,甚善甚善!
专启叙怀。
顿首再拜,彦舟学士枢僚仁友。
彦舟字序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一、《石门文字禅》卷二四
大绎持海于净土为亲闻,如水传器;
鸠摩罗什于真丹为四依,如印印泥。
其荷负大法,提携有情之功,可书法王之凌烟。
耶舍尊者阅重翻《维摩经》,叹曰:「什公真苦海法船也,不然,何形容不传之妙乃尔昭著耶」?
当时从之以游者称四圣,与之上下议论,校微争妙,声振后世。
觉天之日月,苦海之云雷,摩肩并首趋而出,可谓盛矣。
殆从中世陵夷,贤圣窜伏,迄今咸无焉,可谓衰矣。
于佛法衰残之秋,有一比丘粹然而出,以法什自名其志,可以支已坠之玄纲,续将灭之慧焰。
吾未究其才,观其志,亦可以击节矣。
耶舍以什为法船,余字法什为彦舟,坐客肯首以为然,于是乎书耳。
李伯时马图绍兴四年七月 宋 · 曾纡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四、《清河书画舫》卷八
绍圣丙子伯时为予摹韩马;
后为王彦舟取去,又在此马后七年也。
王元规所得刘景文家紫燕,亦名世之画,又败其足,岂圉人太仆为祟乎?
二画真迹,后皆入宣和御府,今悉从胡尘北去,痛哉!
绍兴甲寅七夕后一日空青老人曾纡公卷题。
衢州溪桥记(为王八侍郎作。)1108年4月1日 宋 · 程俱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三九、《北山小集》卷一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
衢之为郡,郊邑疆理错处众山间,大溪贯其中,东会浙江入于海。
其源实出岩谷畎涧,至郡城始大。
郡西三邑之人输赋租、走期会、适市井,与行旅之出入荆闽者,皆绝溪往来,深则杭,浅则揭以涉。
春夏积雨,四山之水从地出,所谓岩谷畎涧之流与大溪相吞激,势益张怒,操舟绝流,失毫发便辄覆溺漂转,漫不见踪迹,人皆病之。
大观元年,邦人相与谋跨溪为梁,裒其材用于众。
明年春三月,梁成,凡三十五架,其修二百六十步,会其费庸为钱四百万。
于是负乘扶携,往来不择昼夜,虽大水时至,安如平地然。
有为邦人请于余者曰:「衢,公之故乡,溪桥之功,衢之大利也。
公不书,无以示来者,俾知始事之勤与溪桥之有无利害也」。
则叙其所以,畀刻诸石焉。
二年夏四月辛巳显谟阁待制荆湖南路安抚使王涣之记。
陈彦明下一行官兵等奖谕敕书八月二日 宋 · 綦崇礼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四七、《北海集》卷一六
陈彦明下一行官兵等:黠贼彦舟负国大恩,甘心伪命,罪盈恶稔,天罚可逃?
汝等各保忠诚,弗从叛乱,克整其众,自归本朝。
使臣以闻,良用嘉叹。
已命大帅收抚师徒,尚肩一心,以图报力。
故兹奖谕,想宜知悉。
秋凉,汝等比好否?
遣书,指不多及。
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 宋 · 李弥逊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七、《竹溪先生文集》卷二四
江淮之南有大禅师号曰佛眼
道行闻于朝,敕居和州褒禅山
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
远近奔凑,执弟子礼以求法者不知几何人。
名山大刹驰使延请者,方来而未已也。
宣和二年冬至之前一日,饭食讫,整衣趺坐,合掌加额,怡然而逝。
其徒哀慕,如亡津梁,如失舟楫,莫知攸济。
嗣法兄佛果大师克勤状师之行,且谓某曰:「师之于公,风闻而悦,一言而契。
今其逝,公实见之。
知师莫若公,是宜为铭」。
乃序而铭云:师姓李氏,名清远临邛人
舍家,十四受具,尝依毗尼师究其说。
因读《法华经》,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持以问讲师,莫能对,乃曰:「义学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
遂捐旧习,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
舒州太平演道者为世第一流宗师,径造其室,恭事请。
既入益坚,演深奇之,谓可以弘持法忍,壁立不少假,冀其深造。
七年未尝妄发一语,一日有所契,洞彻超诣,机辨峻捷,莫当其锋。
自是释子争归之,而师益静默自晦,不自为得。
隐居四面山大中庵
属天下新崇宁万寿寺,方择人以处,舒守王公涣之迎师住持。
未几引去,会龙门虚席,遂补处焉。
居十有二年,迁住褒禅山
三领名刹,所至莫不兴起。
其在龙门,道望尤振,四方学者皆曰:「吾必师龙门」。
由是云集,至居无所容。
师不起于坐,而化湫隘为巨刹,壮者效觔力,智者授轨度,富者施资财,初不祈也。
师严正静重,澹泊寡言笑,动有矩则,至出语和怿中节,人服膺之。
其为教则简易深密,绝蹊径,离文字,不滞于空,无汗漫之说,不以见闻言语辩博为事,使人洞真源,履实际。
非大有所契證,不妄许可。
平居以道自任,不从事于务,尝曰:「长老但端居方丈,传道而已」。
与士大夫游,不为世利屈。
苟道合,则欣然造之;
不尔,虽过门或不得见。
公卿大人高之。
枢密邓公洵武闻其风,奏锡紫衣师名。
司谏陈公瓘见所传法语,叹曰:「诸佛心宗,众生性海,远公涵泳深矣」。
皆未识师也,况其亲炙者乎?
佛果、佛鉴同门莫逆,道价相高,世称东山二一远云。
尝宗《百门》义,著《圆融礼文》。
又摭《楞严》、《法华》,著《普门礼文》,并行于世。
其参学得法者无虑数十人,士圭善悟为之首,而宿松无著道人李法慧颇臻其奥。
师寿五十有四,僧腊四十。
将逝,谓其徒曰:「诸方老宿,必留偈辞世,世可辞耶,直将安往」?
逮终无一言。
初,在龙门,作灵光台,以会葬苾刍之火化者,且自为志曰:「余它日亦藏于此」。
后门人函骨以归龙门,龙门人悲且喜,奉之如生。
宣和三年正月壬寅塔成。
铭曰:
大智唯心,无南北祖。
一离其源,遂开牖户。
守玄尚同,执解随趣。
岐行派流,既倒莫愬。
洪融混合,演得其醇。
师则嗣之,道益以尊。
如收全潮,众波莫分。
如举大地,万有以陈。
用晦而明,厥问四驰。
觉迷解缪,远迩是依。
用舍孰测,动言有规。
严以治己,夷以示机。
端居丛林,唯道是则。
化行事修,不失静默。
大兴龙门,蛊坏以饰。
洞明真源,深履实际。
《圆融》、《普门》,并照兼利。
最后说法,不立一偈。
呜呼师乎,孰识其归?
渊澄月现,舟行岸移。
于一举手,示大慈悲。
元珠在前,罔象莫窥。
后学谁师,灵光之碑。
跋听雨图 南宋 · 刘宰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三九、《漫塘集》卷二四
蔡天启中书集》中有跋画一段云:「余官京师十五年,日有薮泽之思,偶得尺素,作平岗老木,以其馀地授伯时,请加远水归雁,以扁舟载。
仆因题诗其左,曰:『鸿雁归时水拍天,平岗老木尚寒烟。
付君馀地安渔艇,乞去我春江听雨眠』。
伯时唯唯,然懒不能竟。
他日彦舟取去,以示令戬,即取笔点染如诗。
明年冬,余补常倅,归过彦舟,壁间见颇有佳思。
初夏泛小舟至村舍归,溯珥渎河十八里店遇雨,宿横塘埭下。
闭卧篷中,夜分不寐,闻归雁声,因记曩时,复作绝句云:『平野风烟入梦思,殷勤作画更题诗。
扁舟卧听横塘雨,恰值江南归雁时』。
自作诗画至今六年,而竟践之。
念旷荡之可乐,悼岁月之不留,于是怅然者甚久。
舟过丹阳,宿北山僧舍,因书以遗令戬,且寄彦舟以跋前画云」。
李伯时风流文雅,无所不学,而于画尤工。
令戬宗枝之秀,彦舟王氏涣之,与兄汉之俱为名侍从,皆一时见推于苏门者。
余里中友王君虎文,彦舟曾孙,其家收古书画甚多,窃意蔡天启所题画轴犹为家宝,故书其事遗之,亦缀小诗云:「我是江南把钓翁,横塘埭下几经从。
开编喜见诗中画,太息难追物外踪」。
新获明永乐周定王兰亭小本。万历益王重摹刻者。记以七言长歌(男命准补注。准按明史。周定王名橚太祖高皇帝第五子。洪武三年庚戌夏四月封子九人为王。封王吴。后改王周。○益王名祐槟宪宗纯皇宗皇子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秋七月封子五人为王封祐槟为益王。○永乐。成祖文皇帝年号。○万历。神宗显皇帝年号。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王羲之与亲友四十二人。修稧于会稽兰亭。挥毫制序。兴乐而书。遒媚劲健。谓有神助。后连日再书数十百纸。终不能及。羲之自珍爱之。秘藏于家。七传而至智永子徽之派也。舍俗为僧。居越之永欣寺。以能书名。其兰亭序跋。授弟子辨才。辨才宝爱此帖。藏之室中梁上。置匣贮之。人所罕见。唐太宗深好右军。收真迹几三千六百纸。惟未得兰亭。寻访此帖。知在辨才处。乃敕追师入内庭。场供养恩赉。因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辨才确称往日侍先师。实尝获见。自师没后。荐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既而不获。遂放归越中。后帝谓侍臣曰。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梦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得一智略之士。取之必获。房玄龄乃荐监察御史萧翼可充此使。太宗遂召见。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至彼。须得二王杂帖三四通。太宗依给。遂改冠微服。至洛潭。随商人船下至越州。衣黄衫宽长。潦到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过辨才院。止于门前。辨才遥见问曰。何处檀越。答以北人。寒暄既毕。语意投合。延入。围棋抚琴。情甚相得。每恨相知之晚。晓乃去。约以再会。绸缪踰月。因谈论翰墨。曰。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自幼耽玩。亦有数本自随。辨才欣然约以明日携至。如期而往。熟视数过曰。是则是矣。非得意时书。贫僧有一真迹。曰何帖。答以兰亭佯笑曰。数经乱离。料真迹岂在。辨才曰。先师宝惜此帖。临终亲付于吾。付授有绪。明朝来看。至。辨才自梁上匣内出之。故指瑕摘类。分竞不定。自示翼之后。不更置梁上。并翼二王帖。皆留几间。辨才时年六十。尚日临数过。老而弥笃。往还既密。无他猜疑。辨才偶出严迁家斋。来谓守房弟子曰。忘净巾在内。乃为撤关。取兰亭并二王书。亟出于永安驿。呼驿长凌愬告之曰。我是御史。奉墨敕在此。可报尔都督齐善行驰至则宣示墨敕。促召辨才。时犹在严迁家。闻命不知所以。见所谓御史者。乃也。闻取帖已。惊倒仆地。久始苏。遂奉帖驰驿以进。太宗大悦。以玄龄举得其人。赏锦丝千段。擢拜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缕瓶一,玛瑙碗一。始怒老僧悭吝。数日后。仍赐物三千缎,谷三千石。辨才不敢自私有。施于寺。建塔三级。帝既得帖。命供奉赵模等。各榻数本。分赐皇太子王近臣。而时能书者如欧虞褚诸公。皆临榻相尚。后以真迹从葬昭陵。世无从见矣。右见何延之兰亭记,尚书故宲并唐野史。载原帖。后周王书也。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常游山阴。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石高平郗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林。并逸少子凝,徽,操之等四十有一人。修祓稧之礼。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字。皆搆别体。就中之字最多。)甲午 清 · 申纬
 押麌韵 出处:警修堂全藁册二十二山房纪恩集一
薛氏兰亭称定武(准何子楚跋语。唐太宗诏供奉。临兰亭序惟率。更令欧阳诵自榻之夺真。勒石留之内府。他付之于外。一时贵尚。争相打拓。内府石本。人不可得。石独完善。石晋不纲。契丹自中原辇宝货图书以北。至杀胡林德光死。永康立国。乃交兵。弃石而归。庆历中李学究者得之。韩忠献婿也。始以墨本示公。公索石观。李瘗之地中。后其子出石。始售于人。必千钱。由是好事者稍得之。所谓定武也。大观中。诏取此石。后于薛氏家。其子嗣昌进上御府徽宗龛置宣和殿。太平寰宇记。河北道定州博陵郡。皇朝为定武节度元和郡县志。定州战国时中山国。与六国并称王。地方五百里。汉分赵钜鹿。置常山中山二郡。魏道武定州。准按蔡方炳增订广舆记。常山顺德府中山。属真定府。陆应扬广舆记。真定府定州。汉中山。博陵定州。续通鉴长编。元祐八年六月苏轼定州。准按苏文忠集。有雪浪石斋铭及诗。此是定武故宲也。又被命南迁途中。寄定武同僚诗。适见恩纶临定武。又惠州上元夜诗。去年中山府。老病亦宵兴。曾宏父稧帖审定诀。书家一词称定。审定由来有要领。),大小肥瘦纷无数(准宋姜尧章续书谱。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精神顿异。所贵详谨。世所有兰亭。何翅数百本。而定武为最佳。然定武有数样。今取诸参之。其位置长短大小无不同。而肥瘦刚柔工拙要妙之处。如人面无有同者。以此知定武虽超石刻。又未必得真迹之风神矣。唐窦泉字格。龟临洞穴。没而有馀日肥。鹤立乔松。长而不短曰瘦。黄文节曰。兰亭真迹。今竟失之。书家晚得定武石。髣髴存古人笔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战国策。吕不韦谓其父曰。立国家之主几倍,曰无数定云耳。)
永乐藩王大小临(准文献通考封建考。陈置九等郡。有王,嗣王藩王开国郡县。公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开国县。男沐食侯,乡亭侯关内侯。○临摹也。古人谓摹书为临书。),小者尤赫驰书谱(准益王跋云。兰雪亭图本大小各异。而小者尤精。米海岳宝章待访录。王右军有书家谱。在山阴王氏家。越州教授王涣之以书抵某。具言有此书。又孙过庭有书谱。姜尧章亦有续书谱。)
邸第绿阴百花过(准前汉文帝纪。至邸而议之注。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前汉高帝纪。为列侯者赐大第注。孟康曰。有甲乙次第故曰第。翁覃溪萧翼兰亭图诗自注云。昔之为是图者。皆作萧与辨才对坐之状。予出意作萧得展帖。阅百花放尽。又诗云。花开岁在贞观四。直接永和三月三。当有据而今失考。)兰雪轩中闰夏五(自注。兰雪周王轩名。王自跋云。永乐十五年闰五月九日。书于东书堂。)
小砚新铭割紫云(公自注。王有小砚铭云。割紫云之片石兮。漾璧水之元光兰雪凡十五字。见翁文达集中。),磨墨试腕工临古(准苏文忠答舒教诗。非人磨墨墨磨人王十朋注云。公尝曰吾有佳墨七十丸。而犹求取不已。不近愚耶。石昌言蓄廷圭墨。不许人磨。或曰子不磨墨。墨当磨子。今石昌墓木拱矣。墨故无𧏮。元郑杓衍极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陶隐居真诰。张芝所以能善书。工学之积也。范至能米元章献之帖。元章少时书法。盖自沈传师后。始入大令之室。结体超轶。一用其笔意。此帖元章所作。临池用工如此。)
真迹何必崇三点(公自注。是帖崇字。不从三点。准欧阳文忠集古录。太宗皇帝万机之馀。留神翰墨。尝诏天下购募钟,王真迹。集为法帖十卷。摸刻以赐群臣。宝章待访录。王右军兰亭燕集序。唐粉蜡纸双钩摹在苏激处。精神笔力。毫发毕备。下真迹一等。此几冯承素辈拓赐大臣者。翁覃溪苏米斋兰亭考。崇字则定武本三点俱见者。最上之。旧本又载崇字。山下三小点全者。如赵文敏所得独孤本。赵子固落水本。越州石氏本。天目山房本是也。准按我国新罗鍪藏寺碑。中国赏鉴家俱称其深得右军之髓者。而内崇字山下三点。亦皆全云耳。),瘦者已知其法乳(准周王自跋云。定武有肥瘦本。而瘦者尤好。达摩大师观心论。佛成道时。由食此清净法乳。方證佛果。又微妙法乳。乳养一切。求解脱者我。)
宋人之书狂渐讹,王之所欲严绳矩(公自注。王自跋云宋人之书不肥则狂。殊乏气韵。准孟子王之所大欲。可得闻欤。苏文忠韩康公绛挽词。旧学严诗律。续书谱。泯规矩之方圆绳钩之曲直。)
然且已非永乐旧,后二百年重抚取(准益王跋云自永乐十五年。讫今万历。世祀历逾二百。不无漫漶。余每病之。大者已刻之邸中矣。复出小本。命吴下精工。再摹一通。以还旧观。准按永乐十五年丁酉至万历三十年壬寅。恰为一百八十六年耳。吴郡沈幼文章。田摹勒。)
潢南道人(公自注。益王号也。)兰雪,雅好翰墨名迹聚(准玉篇。雅素也。史记张耳陈馀传。张耳雅游注。韦昭曰。雅素僧文莹玉壶清语。唐彦猷询与弟彦范诏。俱标一时才雅之誉。彦猷知书好古。彦范文章气格。高简不群。尤精翰墨。遣一小札。亦必华笺。米海岳书史太宗皇帝文德化成。靖无他好。留意翰墨。润色太平。查慎行云。鲁直常谓东坡心通得于翰墨之外。翰墨字。又见集古录。)
端冕不倦听古乐(准益王跋云。端冕听古乐而不倦。古人以为难。自谓此胜田腊驰骋。不几多乎。学记疏。武王践阼以下。皆大戴礼武王践阼篇也。云端冕者。谓衮冕也。其衣正幅与玄端同。皇氏云。武王端冕。谓衮冕也。乐记。魏文侯端冕。谓玄冕也。师尚父亦端冕。陈应麟云。按大戴礼无此文。苏文忠子由记园中草木诗。汝独观不倦。孟子。今之乐。由古之乐也。),王之所嗜卓有树(准柳柳州崔黯书云。凡人好词工书。皆病癖也。吾尝见病心腹人。有思陷土炭嗜酸咸者。不得则大戚。观吾子之意。亦已戚矣。杜文贞诗。树立甚宏达。)
髣髴周邸有益邸(准楚辞。存髣髴而不见。),何幸贞珉延一缕(公自注。益王跋云。余虽不能书如先王。而翰墨之好。雅亦髣髴。准珉石之美者。古人谓金石文字。曰吉金贞石,贞珉字。见翁覃溪集中。湘山野录。江南徐省骑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
莫云面目各殊异(准史记项羽本记。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之。楞严经。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献之书谓之古肥。张旭书谓之今瘠。古今殊异。肥瘠颇反。续书谱。数画并施。其形各异。),子孙血脉传初祖(准南唐后主李煜书评曰。善法者。各得其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其拗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传灯录。梁武帝通天元年。达摩来自西土。为初祖。慧可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宏忍为五祖。慧能六祖。自中华五祖之下。曹溪六祖为南宗。神秀大师为北宗。又达摩西来为禅宗初祖。递传至宏忍为五祖。自北而下。分南北二宗。南宗以慧能六祖。北宗以神秀六祖。)
何时此帖东渡(准此帖宗见何延之兰亭记及范至能跋米帖。),又二百年喧书圃(准按自万历三十年壬寅。讫今甲午。恰为二百三十三年。)
遂与冯家砚背本(公自注。余前所获葫芦砚。冯承素缩本兰亭。已有诗。准按葫芦式砚。环刻兰亭缩临足本。背镌大唐开元十三年。奉圣旨臣冯承素恭摹凡十九字。又有乾隆宸翰云。米记韩冯惜未见。今看承素砚存真。虽欣无翼联珍羽。艰致却惭似褚人。壬辰小春御题凡三十四字。尾有印二方文曰乾隆法书。苑王右军兰亭稧序帖真本。以茧纸书。唐太宗初得之。命赵模冯承素,诸葛贞之流拓本。以赐诸王。冯临兰亭。又见宝章待访录中。),针眼蟹爪争媚妩(准姜尧章稧帖偏傍考。仰字如针眼蟹爪。殊字如蟹爪。列字如丁形。翁覃溪自题缩临兰亭诗。针眼蟹爪间。妙入豪分。上林赋。青琴宓妃之徒。妩媚纤弱。旧唐书。太宗大笑曰。人言魏徵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字格。意在形外曰媚。陶隐居真诰。拘则乏势。放又小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则浮涩。多笨钝。)
安知右军千载魂(准按逸少右将军苏文忠墨妙亭诗。千载笔法留阳冰。),不哂刻舟掌屡拊(准吕氏春秋。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刻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刻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右军传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陆云传。张华抚手大笑。苏文忠李邦直诗。抚掌笑颐。)
我亦有感于斯文(准用本序。),养砚舫阁虹光吐(准庚寅春孝明世子洒翰作养砚山房四大字。以赐公铭室。欧阳文忠诗。昔年叨入武成宫。曾见挥毫气吐虹。黄文节戏赠米元章诗。沧江静夜虹贯月。定是米家书画船。准用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