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汲”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董汲秀才真赞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四○、《鸡肋集》卷三二
鹊实非脉假脉,而言太子可起;和实以脉遗脉,而知良臣将死。故鹊不能死生,而和不能生死。既有制之者矣,亦有知之者矣。术兼于道,是谓医理。谁其知之?惟汶阳董子。
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后序 宋 · 钱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四、《中国医籍考》卷七六、《宋以前医籍考》第三八二页、《钱氏小儿药證直诀》(明刻本)
余平生刻意方药,察脉按證,虽有定法,而探源应变,自谓妙出意表。盖脉难以消息求,證不可言语取者。襁褓之婴、孩提之童尤甚焉,故专一为业,垂肆拾年。因缘遭遇,供奉禁掖,累有薄效,误被恩宠。然小儿之疾,阴阳痫为最大,而医所覃思,经有备论。至于斑疹之候,篾然危恶,及惊搐伤寒、贰痫大同,而用药甚异,投剂小差,悖谬难整,而医者恬不为虑。比得告归里中,广川及之出方一秩示予,予开卷而惊叹曰:「是予平昔之所究心者,而子乃不言传而得之」。予深嘉及之少年艺术之精,而又惬素所愿以授人者,于是辄书卷尾焉。时元祐癸酉拾月丙申日,翰林医官、太医丞、赐紫金鱼袋钱乙题。
脚气治法总要序 宋 · 董汲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四○、宋以前医籍考
昔孙思邈著书,至其叙百病必先中风,叙中风必先入脚气,岂无意哉?盖以为风者百病之长,而卑湿蒸郁之气,中人也尤重。则圣人为治先后之次,明示后人,后学者愈当致详且慎焉。然中风方论,古人立说尤详,至于四方之治,食药之宜,无不备悉。而脚气一门,虽古今槩举其略,而治法论方多有未备,故人罕穷究是疾。甚至江、淮卑湿之地,相去辽远,人或有所不识。故疾虽重于中风,而患颇稀,是以古人为说不详,而末学治疗亦多致失误,可不痛哉!恭自本朝开壤最远,一统天下,属以承平日久,故食物无南北之异,道途无久远之期。或因宦游,或自客泛,故内地感此者,近日为多。汲自少小病此,约十馀年,遂博采《素问》、《九虚》、《灵枢》、《甲乙《、》太素》、《巢元》、《千金》《、外台》、《圣惠》、《小品》、《删繁《、》金匮》、《玉函》、诸家《本草》,及苏恭方论,前古脉书,凡古有是说者,无不究极。而藏府之论,针艾之法,脉證之辨,食饮之宜,四时之要,导引之术,以至淋煠蒸熨,备急要方,或经试验者,悉录而集之,名曰《脚气治法总要》,分为一十九门,通为一卷。非敢自谓有补于将来,亦欲传诸好事者,庶几临病有所證据焉。董汲序。
按:《脚气治法总要》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旅舍备要方序 宋 · 董汲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四○、《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一六、宋以前医籍考
汲少小多病,因习医药,常思世人荣辱汩驰,喜怒妄作,饮食不节,兴居无常,倏忽之间,疾起不测,迫于仓卒,不暇药饵,以斯致困,可不惜哉!况宦游南北,客涉道途,冒触居多,邪气易入,方药备急,尤当究心。且如触寒心痛,冒热中暍,厥风涎潮,伏暑霍乱,亟来急治,方可安全。推类求之,不能悉数。汲自业医以来,收经效奇方计百馀道,證详而法略,使览之者晓然可用,目之曰《旅舍备要方》,为一卷。庶几道途疾病,治疗有归。不敢私隐,具录如左。董汲序。
按:《旅舍备要方》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序 宋 · 董汲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四○
夫上古之世,事质民淳,禀气全粹,邪不能干。纵有疾病,祝由而已。虽大人方论,尚或未备。下逮中古,始有巫方氏者,著《小儿颅𩕄经》,以卜寿夭,别死生。历世相援,于是小儿方论兴焉。然在襁褓之时,藏府嫩弱,脉促未辨,痒不知处,痛亦难言,祗能啼叫。至于变蒸惊风,客忤解颅,近世巢氏一一明之。然于斑疹欲出,證候与伤风相类,而略无辨说,致多谬误。而复医者不致详慎,或乃虚者下之,实者益之,疹者汗之,风者温之,转生诸疾,遂致夭毙,嘘可叹也。今采摭经效秘方,详明證候,通为一卷,目之曰《斑疹备急方》。非敢有补于后世,意欲传诸好事者,庶几鞠育之义存焉。东平董汲之序。
按:《董氏小儿备急方》卷首,清康熙刻本。又见《郑堂读书记》卷四二,《中国医籍考》卷七六。
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序 北宋 · 孙准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一三、《中国医籍考》卷七六
世之人有得一奇方、可以十分愈疾者,恐恐然惟虑藏之不密,人或知之,而使其药之不神也,其亦陋矣。夫药之能愈病,如得人人而告之,使无夭横,各尽其天年以终,此亦仁术也。吾友董及之少举进士不第,急于养亲,一日尽弃其学,而从事于医。然医亦非鄙术矣,古之人未尝不能之,如张仲景、陶隐居、葛洪、孙思邈,皆名于后世。但昧者为之,至于异贵贱,别贫富,自鄙其学,君子不贵也。及之则不然。凡人之疾苦,如己有之,其往来病者之家,虽祁寒大暑,未尝少惮,至于贫者,或昏夜自惠薪粲,以周其乏者多矣。他日携《小儿斑疹方》一帙见过,求序于余,因为引其略,亦使见及之之所存,知世之有奇方可以疗疾者,不足贵也如此。东平十柳居士孙准平甫序。
按:《董氏小儿备急方》卷首,康熙本。
痘诗付彭孙(丁巳二月二十五日。) 清 · 祁寯藻
押阳韵 出处:䜱䜪亭后集卷九
北宋前无治痘方,字书孳乳亦未详。
董君(汲。)斑疹论已佚,周(密。)赵(宾旸。)数语其滥觞。
斑犀玳瑁髣髴似,陈家小儿(黯。)花面妆。
元明以后诊法备,仁端录始徐仲光(明徐谦。)。
探索群书著理辨,专门继者祁门汪(机,明人,著《痘症理辨》。)。
大抵胎元主一说,岁气之论刱于黄(元御,国朝人。以上见《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陈黯诗载《文苑英华》。)。
或云武溪蛮流毒,薏苡傅会殊渺茫(李时珍说。)。
或云染自辽入汴,时医口传难校量。
人情耆欲如沸汤,以酒为浆妄为常。
即谓先天气所禀,何至近代疾始彰。
若使岁气由温疫,何以一发不再创。
疹虽似痘痘非疹,以今考古数典忘。
窃疑古者重改火,钻木以时传燧皇。
施诸饮食逮乳哺,襁褓或免瘠与疡。
木火究殊石火烈,纵有疾病差易防。
清明日赐百官火,古风沿袭终李唐。
宋初此举尚不废,石泉槐火存断章。
自从石火取携便,木乃休囚火遁藏。
星吞电吸灼肺腑,冬愆夏伏乖阴阳。
遂令二竖巧乘隙,出入鼻息潜膏肓。
虚实攻补议蜂起,百草乱斗谁敢尝。
金童玉女环守床,求医不得祈神禳(时俗小儿出痘,必祀痘神。)。
岂知中医常不药,和缓孰是古之良。
仰瞻金鉴补造化,种痘有术同莳秧(钦定《医宗金鉴》有种痘一门。)。
庶几十全百不失,物无夭札天降康。
昔我孩提今老苍,抱孙就塾若有望。
先时培植病未遑,犹幸医药慎所当。
俸钱独愧民流亡,保赤无力心暗伤。
期尔黄犊头角强,它日为翁胜服箱,作诗念哉孙彭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