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谢袭”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哲宗哀册元符三年七月二十日 北宋 · 章惇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五、《宋大诏令集》卷一○、《宋会要辑稿》礼二九之七六(第二册第一一○一页)
维元符三年岁次庚辰正月戊辰朔十二日己卯哲宗钦文睿武昭孝皇帝崩于福宁殿,旋殡于殿之西阶
七月丙寅朔廿日乙酉,迁座于永泰陵,礼也。
龙輴撤菆,蜃车载路。
夙占远日之良,将即因山之固。
二仪改色以云愁,四海陨心而涕慕。
哀弟嗣皇帝臣某义隆继体,创深陟岗。
笃因心于致美,钦尽礼于方丧。
仰神灵之如在,痛衣冠之永藏。
乃命弼臣,具扬烈光。
其词曰:惟天祚宋,惟宋配天。
祖功宗德,以道相沿。
子继弟及,以圣相传。
化洽区宇,治登古先。
于穆哲宗,垂运应期。
岐嶷圣质,循齐天资。
爰在幼龄,遂纂丕基。
神器有属,人心不危。
执其徽柔,保以恭默。
玩心神明,不大声色。
晦若冲机,曷从而测?
澹然众美,莫知其极。
量固参于天地,功永孚于社稷。
迨乾纲之独运,申巽令而风从。
万微以决,一言乃雍。
监观治本,允成圣功。
凡设施于天下,已素定于胸中。
深察朋比,稔为奸欺。
擅国不道,罔上徇私。
交修旧怨,释憾一时。
俾正邦宪,用垂世规。
国是既定,王威以强。
孰敢项领,以缺斧斨。
前律后令,小纪大纲。
法行不挠,治具必张。
远抚旁招,公听一视。
翕受九德,乐育多士。
坏植无党,使能以器。
惩虚誉于窾言,擢异才于不次。
昔在神考,缉熙庶绩。
农服先畴,士守常职。
官无滥名,法有成式。
乃者纷更,莫不𠎝忒。
趋异为贤,惟变是力。
民彝攸斁,众听卒惑。
帝用衋然,孝思维则。
有坏必举,既废斯植。
具遵贻谋,益显休德
昔在神考,兼抚四夷。
丕昭圣武,伐罪正辞。
驱彼犬羊,固我边陲。
迩者废弛,大兴谤疵。
尽弃险阻,以坏藩篱。
羌势益张,不可指麾。
帝用赫然,聊命偏师
授缨以缚,折箠而笞。
旧壤加斥,胜算无遗。
神考之制而扬功,继神考之志而述事。
格典不刊,治效已试。
文柔武憺,外宁内治。
殊方知中国之尊,万物蒙大君之赐。
惟德之隆,惟孝之至。
致严郊社,修敬宗祊。
刺经考古,备物致诚。
原制作于义起,洁精意而力行。
一代之典既具,三王之制复明。
智崇于天,仁根所性。
时敏道学,日跻圣敬。
报德劬劳,问安温凊。
致色养于两宫,示本敬于百姓。
嗟功业之日懋,弃春秋于鼎盛。
呜呼哀哉!
地不爱宝,天方降康。
玉玺呈瑞,神光效祥。
集珍符之遝遝,何灵贶之茫茫。
文王之寿或损,而周世之卜罙长。
呜呼哀哉!
憬彼藩酋,请降纳土。
灵台颁偃伯之诏,端门受衔璧之俘。
盛事久废,大仪斯举。
方兹累足而至,不及重瞳之睹。
呜呼哀哉!
听断忘疲,忧勤致厉。
方效金縢之祝,已闻玉几之誓。
铸鼎遽成,脱屣俄逝。
白云帝乡,遗黄屋于人世。
呜呼哀哉!
丧仗列素,箫笳荐悲。
薤歌递发,柳翣前驰。
背高阙之岧峣,遵去路以逶迤。
极爱兄于仁抱,恸哭子于母慈。
呜呼哀哉!
祖于廷兮路軷,引既发兮难攀。
望秋景兮益远,傃幽室兮不还。
银凫闭兮长夜寂,铜麟跱兮白日闲。
已掩弓剑,永想威颜。
呜呼哀哉!
君临天下,十有六年
德泽浸乎含识,休声振乎无前。
轩昊接踵,尧虞比肩。
噫!
寿算之奄忽兮,起万方之沉冤。
焕睿哲之号名兮,亘亿世而不骞。
呜呼哀哉!
乞贬黜邓温伯元祐五年七月 北宋 · 孙升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五
臣闻天下治乱,由邪正之消长、赏罚之是非也。
邪正混淆则乱之所由生,是非无别则公道废矣。
夫进贤退奸,取是去非,左右大臣之任也。
察邪正,辨是非,谏官、御史之责也。
邪正不分,是非无别,以误主听,过在左右,罪归谏官、御史
臣愚不肖,误蒙选择,置在御史夙夜自思,无以塞责。
臣前后论列邓温伯所为蔡确麻制之词,朋奸罔上,负国欺天,终未蒙圣意省察。
臣恐陛下犹以蔡确麻制之词为溢美,未照温伯之意为朋奸,故邪正、是非,久而未明,谏官、御史,为之失职。
臣既未能自劾其罪以去,愿竭诚毕义,以终其言。
温伯于二相之中,独称蔡确有定议之功,比方汉之周勃,可属大事,岂得谓之溢美?
此必私温伯者,进说以误圣听也。
臣试为陛下详言之。
凡命制词者,比其臣为,则其君为、汤、武,不言可知矣。
温伯既比蔡确周勃诛诸吕、定刘氏,则未审以何后比方圣上也?
岂不知有所嫌哉?
治平中翰林学士范镇韩琦制词云「史称霍光,义形于主」。
既以韩琦霍光,则上当为昭帝矣。
英宗深嫌之。
范镇本无奸心,止以比失当,犹罢学士,出知陈州
温伯明见太皇保祐之功格于天地,朋附奸臣,遂以社稷大事,归之蔡确,比汉之周勃诛诸吕、定刘氏,褒臣贬主,略无嫌避,负国欺君,非范镇之比。
且汉遭吕氏之乱,社稷、大臣无所属,乃属之于周勃
今日朝廷治安,圣慈在上,岂宜言以大事属蔡确也?
说者谓之溢美可乎?
自昔撰次麻制,为文之体,有讲德之词,有叙事之词。
如麻制称蔡确智崇而虑远,器博而用周」,此言材器也;
「包深厚之训词,蹈高明之善学」,此言学术也。
此皆讲德之词,容有溢美也。
及称蔡确「服采禁涂之近,特为先帝之知」,此言遭遇事也;
「统厥百官,进贰中台之令;
閒于两社,首持黄闼之钧。
外辑三垂,内遂万物」,此言宰相事也;
「及在受遗之列,尤嘉定议之功。
安劝庶邦,有若召公之老;
可属大事,莫如周勃之患」,此言受遗事也。
此皆叙事之词,事不可无实也。
盖讲德止为其人一身而言,叙事乃为天下后世而发,故讲德容有溢美,而叙事不可无实也。
恭惟皇帝绍膺圣统,乃先帝以万世不易之理而与子,太皇太后以大公至正之道而立孙,天人同心,上下一意。
当受遗之际,谁为可疑之人,谁发可疑之议,致危疑不决,赖而后定哉?
必有事实,方形制词。
既无其人,又无其事,而温伯乃独称为定议,以无为有,以虚为实,形之制命,以传天下,以信后世,朋奸罔上,负国欺天,罪在不赦!
流窜新州之后,邢恕以鼓唱私言,推蔡确为社稷之臣,同时已从贬责。
王觌近除权礼部侍郎,以尝语同列,谓蔡确有功于国,犹从外补。
邓温伯公然于制命之中,独称蔡确有定议功,比方汉之周勃可属大事,诛诸吕、定刘氏,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传播天下后世,朋奸罔上,负国欺天,褒臣贬主,略无嫌避。
罪恶如此,安得指为溢美,上误圣听,使与正人并立于朝也?
伏望陛下以臣所论宣付大臣,早定邪正是非,庶他日奸臣无以藉口,则天下幸甚!
蔡确通议大夫元丰八年三月庚申 北宋 · 宋哲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二一、《宋大诏令集》卷六二
门下:朕蒙休烈圣,锡羡我家。
承明继成,惧未堪于多难;
赞元经体,思图任于旧人。
乃眷炳臣,久宰路
协筹谟于一德,挈法度于四方。
褒序元功,赐颁显册。
智崇而虑远,器博而用通。
包深厚之训辞,蹈高明之善学。
服采禁途之近,特为宣帝之知。
总厥百官,进贰中台之令;
间于两社,首持黄闼之均。
外缉三陲,内遂百物。
及处受遗之列,尤嘉定议之功。
安劝庶邦,有若召公之老;
可属大事,莫如周勃之忠。
是用进以崇阶,陪之多井,以昭眷倚,以协荣怀。
于戏!
钦若圣神之谟,新美政事之序。
其风采号令,足以震慑于四裔;
其典章文物,足以维持于亿年。
嘉与忠贤,共循大治。
觊成前烈,永底丕平。
上蔡论语解后序宣和四年五月 宋 · 胡寅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七五、《斐然集》卷一九、《经义考》卷二一四
《论语》一书,盖先圣与门弟子问答之微言,学者求道之要也。
而世以与诸子比,童而习之,壮而弃焉,训诂所传,虽未尝绝,然智不足以知圣人之心,学不足以得道德之正,遂以私智簧鼓其说,以眩天下。
夫其侮圣人之言,何足深罪?
特以斯文兴丧,于此系焉,此忧世之士所为动心者也。
上蔡谢公得道于河南程先生元祐中掌秦亭之教,遂著《论语解》,发其心之所得,破世儒穿凿附会浅近胶固之论。
如五星经乎太虚,与日月为度数,不可易也。
其有功于吾道也卓矣,而学者初不以为然也。
某年二十一,当政和戊戌,在太学得其书,时尚未盛行也,后五年传之者盖十一焉。
呜呼!
师友道废久矣,欲求吾资,莫与为方圆,欲得吾助,莫与为切磋,所可决信而不疑者,独圣贤所馀纸上语尔。
同舍建安谢袭智崇传于山阳马震知止,欲以其传授粥书者使刻板焉,庶以道好善。
君子欲博文求徵而不得者,其志足称矣。
然某以往昔所见,比智崇今本文义有或不同,意先生年邵而智益明,有所是正,故更欲得善本参校,然后传之。
虽然,大略当不外是也。
以今日好者渐众,安知来者之不愈于今乎?
使有诚好而力行焉,固将默识神受,见于参倚之间。
不者,几何不按剑而向夜光之投乎?
此非某之志也,先生之志也。
宣和壬寅仲夏望日后序。
朝议大夫田公墓志铭绍兴十二年三月 宋 · 胡寅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八九、《斐然集》卷二六
公讳有嘉,字会之,世居开封
祖皓,赠右卫将军
祖澄,赠左屯卫将军
父世立,赠金紫光禄大夫
母赵氏,太宁郡夫人
公未冠,当元祐间太学生居士林有誉。
娶母党女。
以恩授右班殿直,试换登仕郎,历任扶沟县南京留守司判官,监在京粳米仓,监军资库军器监主簿提辖军器所通判信州通判筠州,最后知南康军
累官至朝议大夫,享年六十有六。
畿内上军逃,至死捕获,赏格随而重,用以改京秩者武相接也。
公得之,察其或无他,即令自首,所活凡数百人。
月廪给,贵贱有疏凿,中常侍胥徒欲一品,朱娄以语胁公,公确守不为之变。
苗傅刘正彦称乱于周庐,败突西走,信当其冲,人情汹汹将溃,公率郡兵逆拒之,贼卒不测,退入闽山。
饶之安仁与信接境,民习妖为寇,呼吸至数万,受讨伐之任者往往纵锋刃禽狝之,公必为之别白,孰胁从,孰诖误,俾还生业,惟真寇始付有司。
于是魔党始散,渠魁授首。
时有制置大使经从,调民丁五百,峻急甚,下吏奉承,或絷贯之,闭诸空舍以待,至有三三五五饥冻而毙,则又驱负薪鬻菜之人以足之,怨嗟载路。
公见大使具道其状,且曰:「不许役民,故有近诏,率先遵奉,宜在重臣」。
大使颈颊赤而语噤,乃风部使者捃摭公,公不少屈,卒亦无事。
南康李成残劫,户口耗十八,而赋敛按承平之旧。
公既至,民闻曰:「是必肯恤予瘼者」。
即群愬焉。
公力恳于朝,得据寔蠲减。
或建议造楼船为江防,其数多,其制修广,器械悉具,木必十围,工殆百万。
公曰:「劳民费财,而非禦敌便利之事」。
丐寝之,不许,继请稽违之罪,不报闻。
卒之船,无补于用。
一日视事,退坐正寝,呼诸子侍左右,泊然而化,寔绍兴壬戌二月三日
公之丧父也,哀几毁,庐墓次,终三年。
履岁时雨露之变,慕思弗怠。
自少笃学,亲贤友善孜孜焉,资气宽厚,推心待人,未始有嫌隙。
其仕也,安分自信,无枉道希求之习。
奉身调度甚约,专以教子为务。
妻封令人,先亡。
四男子:昕,右奉议郎签书常德军判官
昉,从义郎
旼,右从政郎常州司理参军
昭,右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
二女:长适右承事郎荆湖南路安抚司属官谭知古,次适右通直郎、知梧州蔡传素。
孙男十一人,孙女七人。
诸孤以其年三月二十七日葬公于信州贵溪县化行乡新昌山田院之后。
予昔守桐庐郡,昕为属邑丞,官无负。
今以左迪功郎鼎州观察推官谢袭所状公行治来求志文,予不得辞,既书其大者如此,从之以铭。
铭曰:
受皇降衷,孰以养。
率元祐教,迪己弗枉。
诒厥后人,高山可仰。
存以斯文,有逝无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