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赵仲僩”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大宋故安镇国崇文耀武宣德守道中正功臣武胜军节度邓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师尚书令中书令使持节邓州诸军事邓州刺史上柱国邓王食邑九万七千户食实封壹万陆千玖百户赐剑履上殿书诏不名追封秦国王墓志铭(并序端拱二年正月 唐末宋初 · 慎知礼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卷一六
代天之工,必崇高而启其绪;
成物之务,惟光大以垂其式。
戴元后,总群牧,开国承家,守宗庙祭祀者,崇高而有之,秉聪明正直,□伟也;
绥中国,遏四夷,兴衰拨乱,息生民战伐者,光大而有之,达进退存亡,其难乎!
粤若高明下济,骏极上升,玄黄其光,素厚□凝。
□□身而及诸人,发于家而显于国。
致代天之用,用而克济;
宣成物之任,任而有终。
迹贲丹青,声融金石者,得之于圣朝矣。
王讳俶,字文德彭城人也。
唐季不嗣,我烈祖武肃王五诸侯霸,式遏寇虐,世位以德。
我显考文穆王率十连帅□,□□王家,有志四方,克开厥后,世勋显矣,盟府存焉。
王以立贤之义而嗣基,以稽古之训而为政。
非六籍不任,非五常不履。
叙人伦,敦教化,《诗》以导其源;
申典故,发训誓,《书》以体其要;
共祭祀,分吉凶,《礼》以通其变;
和神祇,平风俗,《乐》以中其节;
动静施舍,不离圣贤之域者,《□易》以几其道;
损益制度,不忘诸侯之职者,《春秋》以守其法。
服膺而行,则罔弗详备。
仁执心,以义应物。
礼持慎修之柄,智悬广照之源,信以□之,美全用也。
率性而动,固咸克终始。
虽服色正朔因,而每殊于沿革;
礼乐征伐尊周,靡变于艰难。
专征方国,缵戎祖考。
修车马,缮甲兵,克勤小物,用戒戎作,四郊之备有严于外;
养民力,谨邦赋,因地之利,任土作贡,三壤之共有勤于上。
胜残去杀,累仁恩于百年
保大定功,启明圣于千载。
太祖神德皇帝有舜玄德,缵周鸿绪,威怀广运,光灵肸响。
顾我早攀鳞翼,浚合江河之顺;
远倾肝膈,皎如日月之临。
元子奉于贽生,大夫旅于庭实。
将顺匪解,同寅用光。
朝飨叙班,爵命申锡。
则推乃眷,皆越维常。
缁衣二世,将赖武公之力;
朱旗两镇,是命伯禽为后。
九服之异焉,四国无拟者。
由是南面,专委东夏
开宝甲戌中,江淮拒召,帷幄议兵。
有事干戈,锡我鈇钺。
王祗承天旨,肃将帝威。
楼橹合而足以长驱,钲锔严而先之大讲。
方叔伐鼓,整六师而东下;
小白齐车,载迁主而西讨。
敷用七德,七德有常;
勤修百役,百役咸举。
时雨相庆,捷月屡成。
金既声而敌奔,刃不血而兵戢。
降王启封于安乐,勋臣议爵于灵台。
既櫜武库之兵,始展明堂之觐。
一之见太阳照为庆色,再之会湛露酌为华滋。
心朗德融,礼尊事极。
太师无穷问,鲁道有光;
相国第一功,汉章斯举。
诏就国,耿骖驷之未久;
会同轨,泣攀龙之不回。
今圣上五让缵于庆基,三揖迪于古训。
骏奔万里,象魏在朝。
山龙焕容,云天需乐。
入则伯舅以均礼,出则师老以联恩。
朝廷于是尊贤,搢绅有以观德。
迹诸体望,轶彼古今。
王惟曰光华在辰,文思当宁。
无外者三代之化,有道者万方所归。
藩辅固而寰宇宁,车书通而天地一。
举千乘之重,请藉有司;
三台之明,愿拱宸极。
于再于三而伏奏,拜手稽首以昌言。
诏曰:「锡山土田,启国淮海。
王其辅我,子也建侯」。
献地何惭于陇西,徙家诚喜于关内。
礼之异数,史不绝书。
寒暑推移,雨露优渥。
焫萧配祖,郊报屡严;
行苇厚贤,井赋滋广。
王处盛弥俭,守溢惟冲。
以疾罢朝,以告珍摄。
恭德自惧,爰居匪宁,则曰:「大元帅之任人臣,本于绥难;
明天子之育黎献,方务止戈。
西土既宁,窦宪不开于将幕;
北辰已正,子仪亦解于兵符。
表废置之权,述升平之遇」。
毕于克让,三乃曰俞。
沔汉南邦,其称甚伟;
茅土锡祚,移命益尊。
自诚而明者,寅畏之深;
利有攸往者,优适之美。
南阳故土,近地疏封。
让国重表于穰中,爵王兼陟于许下。
卧龙之野,荒龟即都。
小大咸和,文武是式。
三推帝藉,展庆华戎;
一字王封即真樊邓。
至于文昌之总百揆,紫微之受万机,时叙二司,具瞻三纪。
方将道合轩问,礼赞乾封,垂宪言于辟廱,飏康歌于衢室。
福善虚应,遘疾弥时。
降单轺之侍医,飞二星中使
交驰驿路,咫尺帝音。
君臣之间,始卒厚矣。
呜呼!
动静相倚,吉凶靡常。
徒致请于币玉,终有摧于栋梁。
彼玄化之涬溟,此人事之凄凉。
端拱元年秋八月二十四日薨于府署,享年六十。
皇帝闻哀撤悬,悼往出涕。
尊伊之设华冕,表霍之用黄肠。
诔行于素旃,追终于玉册。
特诏辍视朝七日,遣太中大夫尚书工部侍郎郭贽持节册命,追封秦国王太常谥曰忠懿
中常侍临奠恤哀,大行人备物护葬。
申命贵近,以专总督,丧所给者,诏加等焉。
孟冬十一日,柩启于邓。
墙柳归载,萋萋野色;
耆艾攀拥,哀哀路音。
二十有五日,馆丧于京师之东墅。
二年正月十五日,葬于河南府洛阳县贤相乡陶公里,礼也。
元妃孙氏,贤为女师,化被王国。
先朝肆觐,后车锡命。
册妃之典,自王而始。
禄鞠方茂,瑶华先
继室以楚国夫人俞氏。
子八人:嗣安远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国公惟浚,性受天和,美存世济。
文武二府,侍膝为海内之荣;
忠孝一家,匪躬存天下之式。
生尽其养,丧过乎哀。
镇国军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师惟治,发挥符采,含吐英华。
殿大邦于双油,广崇教于三戟
潍州团练使惟渲,次昭州刺史惟灦,次武卫将军惟溍,次从释,法名净照,次衙内都指挥使惟演,次衙内指挥使惟济。
善有馀裕,秀发其华。
友于闺门,见孔怀之兄弟;
达于邦国,知必大之子孙。
女七人:长适河东裴祚,次适钱塘元象宗,次适汝南慎从吉,次适故富春孙誧,早亡,次适富春孙诱,馀则笄年而犹室处。
皆苴麻泣血,栾棘变容,生而知之,礼无违者。
王禀奇骨之峻削,受正性于恬愉。
体貌肃如,神气穆若。
语默存道,动静求仁。
靡尚豫游,颇遵俭素。
爱人善愈于己能,闻人过率以情恕。
推诚于下,擢才不疑。
儒雅自勤,名教胥乐。
百家穷览,六义研机。
载笑载言,咸本事实;
曰兴曰比,动即编联。
所著诗为《政本集》,亦志在其中矣。
六书异体,五射名法,必有所尚,皆造其微。
思辅仁寿之化,颇尊天竺之教。
浮休内达,恻隐兼济。
鱼鳖不夭,草木恐伤。
终乎不自荒宁,以克永世
大矣哉!
当王位崇高,以聪明正直,尽人臣之能事;
洎王功光大,以进退存亡,服圣人之格言。
得不谓尽善尽美于斯者乎?
洪惟武肃王克慎厥始,文穆王克和厥中,洎王克成厥终。
三后叶心,四方是则。
语忠臣孝子者,百世可知也。
呜呼哀哉!
清洛旁注,碧嵩遥峙。
丘陇前后,云树迤逦。
风笳酸骨兮晓凝,霜籁断魂兮夕起。
吊千古兮谓何,叹九原兮已矣。
若夫世族之始,命官之次,则总列于庙碑,具存于国史。
约莫京之德,恭述叙焉;
申无愧之辞,泣为铭尔。
铭曰:
诸侯有土,孰为尊主?
表率鹰扬,我祖之武。
庶邦冢君,孰为世勋?
奉成燕翼,我宗之文。
以贤为嗣,文武不坠。
政刑交修,干戈有备。
惟圣建中,车书大同。
玉帛奉职,圭瓒飨功。
将命徂征,问仪请觐。
光大成绩,周旋履顺。
五瑞既辑,万方载会。
君子知微,圣人无外。
全吴之墟,赋千乘车,献为内地,恭乎显诸;
南邓之野,锡五色社,往即新邦,宠之优也。
煌煌紫垣三台拆裂。
峨峨明堂,一柱摧折。
君恩天地,臣心日月。
存亡迹均,哀荣事绝。
有国有家兮世烈辉光,乃相乃侯兮庆祚灵长。
身委道兮终万化,葬备物兮形四方。
兆兹域兮泰筮有常,垂斯文兮德音不忘。
志□孝之墓者,有秦国王
按:《芒洛冢墓遗文》卷下,台湾文丰出版公司石刻史料新编本。
原教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南阳集》卷五
道之为物也,无常名,圣人之所存者七。
《中庸》曰:「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而其具有五:曰仁、义、礼、智、信,合而言之,是为七。
七者,皆道之所由生也。
《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由是明之之谓道,由是行之之谓教」。
教所以存天下也。
、有巢之世,其民饮茹而朴,道易而教隆,不亲亲,不子子,巢之穴之,然则七者具于其中矣。
圣人者,能因其化,不烦于教也,故七者不复萌。
以降,氓之性不由道矣,然而圣人者不以其不由道而弃之。
是故宫室之、庖燧之,衣服之,寒燠之,暑凉之,而后教之以七者。
禁不齐则礼,礼不齐则刑。
示之以君臣、父子、夫妇之事,节之以喜、怒、哀、乐、爱、恶、欲之道。
是七者之教,圣人无他心,但欲其复道而已矣。
或曰:「二帝之氓,亦之氓也。
不教而二帝教之,不教者朴,而教者不朴,岂亦二帝之心,不为乎」?
呜呼!
其亦不知道者也。
去天地之近者也,二帝去天地之远者也。
近者易而远者难,吾亦有说焉。
天地之未辟,浑浑焉,亦若子之胎其母也,罔然而不分。
既辟焉,苍苍焉,亦若子之胎免其母也,游然而不辨。
既定也,空空焉,亦若子之怀其母也,乳哺之、声习之、寝之息之、沐之浴之、鞠之育之,皆信其母也,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未形,盖氏之氓也,其不教而自化者,可知矣。
至三皇氏之氓,亦若子之乳乎三四月焉,指其颐则笑,怒其声则啼,熟视者则附之,不熟则视则离之,观其喜、怒、哀、乐、爱、恶、欲且形矣。
情与性纷纷焉交乎其中,乱乎其外,喜、怒、哀、乐、爱、恶、欲而得常,盖其生也久矣。
天地之远,教道之难,又不可见矣。
然则教之,勤亦至矣。
俾其成人而反乎胎也,其为教愚,见之易、之难也。
教之于无知之前,教之于有知之后。
无知者性情也,教有知于无知,不亦难乎?
或曰:「七者之过,氓知是七者,若之何能无知乎」?
对曰:「亡是七者,禽兽也。
古之无知者,心湛然坐忘遗照,性情之不挠,喜怒哀乐之未形,暴乱奸邪之不作,果混乎禽兽而不疑。
然而七者作,岂害于无知乎?
道存而已矣。
性情者,生乎人之心者也。
七者,治人之性情也,七者果存道焉。
《易》曰:『圣人以此而洗心』。
七者作于外而存乎内,喜怒哀乐之不生,之,然,寂寂然,以乐天下之不争者,是复之于无知也。
故曰:教者本乎道,道本乎性情,性本乎心,非在乎无知有知之相害也。
之后,、文、武、周公孔子咸以是教天下,无他说焉」。
或曰:「杨、墨之不为教也,如之何」?
曰:「小是七者」。
「申、韩之不为教,如之何」?
曰:「亡是七者」。
「然则亦有以教人也」?
曰:「非教也,惑辞而已矣」。
噫!
杨、墨之小,申、韩之异者,皆所以惑人之心。
心惑则情性乱,情性乱则道异,道异则教舛,君臣、父子之不分,暴乱、奸邪之不息,其欲教有知而至于无知,呜呼,其不可知其几矣!
王元直(一 黄州1080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三、《文章辨体汇选》卷二六三、《八代文钞》第二八册、光绪《眉州属志》卷五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
黄州真在井底。
杳不闻乡国信息,不审比日起居何如,郎娘各安否?
此中凡百粗遣,江边弄水挑菜,便过一日。
每见一邸报,须数人下狱得罪。
方朝廷综核名实,虽才者犹不堪其任,况仆顽钝如此,其废弃固宜。
但犹有少望,或圣恩许归田里,得欸段一仆,与子众丈杨宗文之流,往来瑞草桥,夜还何村,与君对坐庄门吃瓜子炒豆,不知当复有此日否?
存道奄忽,使我至今酸辛,其家亦安在?
人还,详示数字。
馀惟万万保爱。
李方叔惠墨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二、《苏文忠公全集》卷七○
李方叔遗墨二十八丸,皆麝香气袭人,云是元存道曾倅阴平,得麝数十脐,皆尽之于墨。
虽近岁贵人造墨,亦未有用尔许麝也。
夫人叶氏墓志铭元祐四年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六六、《演山集》卷三四
熙宁己酉孟夏之朔日湖州归安少府章君存道莅事之明日,入谒郡守,夫人叶氏告之以亟归。
既归,夫人曰:「俟君久矣」!
闭目而化,享年二十有五。
后二十年存道贻书曰:「来年之春,葬叶氏于故里,愿得志铭以瘗焉」。
夫人仙游人,曾祖赠太常少卿
都官员外郎、知耀州事。
将仕郎泉州司户参军
幼亡其亲,蓄于嫂。
及归,念其嫂犹亲也。
叶为闽中大姓,夫人谨饬无骄气,虽出中门,必以其妾从。
与其姊卜邻于钱塘,无故不辄造其门,时遣人问安否而已。
夫不在,虽族人相过,弗敢见也。
女公事佛,蔬食不嫁,夫人归而语诸母曰:「予以不逮事舅姑为恨,幸而有女公可事矣」。
有肉先具斋食以进,乃敢食。
姊有馈,兼为之具,然后致之。
有肉,而己宁置而弗食。
养甥女犹己子。
存道宾客,乏肴樽,辄先意为之具。
无忌妒之行,常饰妾妇以进焉。
死数年后,至侍儿闻风而慕之,常恨不及事云。
为之铭曰:
方变即化,非愚乃贤。
子将安归?
在人在天。
今二十年,乌知其天?
葬子故山,有情有缘。
缘也不负,情也不牵。
谁其友之?
晓烟夜蟾。
司马温公与元氏简尺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一五、《山谷全书·别集》卷六、《豫章先生遗文》卷一○
温公人物,所谓圭璋特达者也。
书所谓「元君公亮」,大夫公也。
「二凤毛」,圣庚、存道也。
思堂书。
承议郎陆公墓志铭政和七年十月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九、《嵩山文集》卷一九
君讳惇彦,字德充吴人
自其祖徙开封,曾祖工部郎中直史馆、赠工部尚书讳若冲,祖龙图阁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赠太尉讳诜,父朝请郎、充宝文阁待制、赠正奉大夫讳师闵
硕人范氏。
德充生而沈厚寡笑言,元丰中侍郎使蜀,德充尚幼也。
闭门谢诸少年,读书至达旦,非母夫人为之撤烛,则不止。
长游太学,犹在蜀时独处也。
以王氏《诗》再试礼部
绍圣元年乃以赋辞中第,调怀州武陟县主簿
侍郎帅秦,遂管句书写经略安抚使机宜文字
随府罢,调京兆府蓝田县主簿
侍郎帅雍,改凤翔府盩庢县主簿
瀛州防禦推官澶州濮阳县,辟监解州解县盐池知县事
未赴,丁外艰
除丧,为从事郎,辟陕西路转运司句当公事。
累迁承直郎
丁内艰,除丧,迁奉议郎,为颍昌府司兵曹事。
未赴,除监在京作坊物料库,迁承议郎
政和五年六月戊申以疾卒,年四十有七。
德充居丧类子羔,官非其所宜,尚何可为德充道者
德充无恙时,自所鄙而不有之矣。
陕西有三中贵人,竞兴功利,诚云博矣。
人不自重,皆以必进,满意金帛爵秩,德充乃独惴不敢前。
部使者怒之,檄办积石军军须。
德充即日上道,群秦、陇、岐、凤、阶、成之民与共辛苦,委曲利害以告之,民始悟前日之非是,相率以力,期会欣然。
见之者曰:「自军行来,未之或有也」。
德充形仪不适时好,以谓必多不如律令,其绳墨不遗纤芥,卒德之异于他人。
嗟夫,德充少施设,宜如何哉!
娶荣氏,安武军节度推官存道之女。
荣卒时,德充年甫四十,而萧然独擅一室,目未尝留色以至终身,虽深山习死之士不是过也。
男一人旦,从祖任将仕郎,秀颖可喜,识者交誉之曰:「德充必有是子也」。
德充卒未踰年,旦亦卒,年二十二岁。
德充弟钦彦以政和七年十月甲子改卜考妣于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德充乃葬其壬穴。
钦彦来求铭于说之说之初见君长安,曰:「吾乡里姻娅之人也」。
后数年见君于京师,稍往来,乃叹曰:「德充瑚琏宗庙之器也」。
又二三年,复见君京师,往来益密,叹曰:「赤刀河图国器也」。
我将筑室箕颍之间,相与讲学躬耕者,非斯人耶?
奈何今舍我而死耶?
窃惟庐山刘道原之为人贤,饥寒而不得衣之食之者。
太尉公帅时,辟道原从事,温公尝称之矣,则宜其门中有人物如此。
彼寿夭穷达,则君子不敢知。
铭曰:
山鬼降兮鱐饭,何所施兮瑚琏。
纷群巫兮鸡卜,彼河图兮自远。
吾敢忝兮厥祖,不我寿兮踵武。
吾何恨兮有子,又谁夺兮弗与。
可使绝兮不世,何可毁兮大器。
彼斯世兮寿夭,亿万年兮谁嗣?
吾自得兮本末,又何有兮穷达。
嵩隗望兮新阡,郁吾铭兮不没。
到京帖 宋 · 邵𪛌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六艺之一录》卷三九四、《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一二、《三希堂法帖》第二八九六页、《宋人法书》第二册
𪛌启:到京俗事区区,遂不果频上状,乡往何可言!
秋暑尚尔,不审迩来公外动静何如?
𪛌无状,承乏东排岸,勉力祗职。
未缘聚会,谨勒手启候起居,唯祈以时保卫,不宣。
𪛌再拜存道良亲司理阁下。
慈明禅师真赞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八、《石门文字禅》卷一九、楚宝外编
钟山僧远庵居五十年,而二十年掬涧而饮。
长安窥基,三车随行,而一车酒胾,逍遥罗什,口析妙义,而畜靡嫚之倩。
曰:「吾有欲障」。
清凉澄观已任大教,而畏五色粪,且以十愿律身。
是四比丘者,举人类精奇,风流相映,何其制行乃尔相戾耶?
盖知其所同者道,所不同者迹,故其所履正权异,救时存道,皆非苟然。
使其无权时之智,则教之延远,要未可必也。
《传》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非特为教者为然,则傅大士其悲智所施亦然也。
故吾慈明禅师汾阳昭之嗣,黄龙南之师。
之玉立,有清凉之风;
昭之精严,挺钟山之操。
而公独平等逆顺,嬉戏垢污,甚于什,而其道能支临济与日争光,真不缠凡圣,超然不测人也。
自公化去六十年,而余始至其庐,拜其塔,瞻其像,稽首为之赞曰:
缘生诸法名体绝,如空字身水鱼迹。
是无相门缘寂宗,一切智智差别海。
公于是中如法船,汎然出没无所畏。
使诸游者心泰定,种种惊怖成虚空。
平生神兵双不借,玄机不动万象惊。
而公宴坐不言中,诸有求心如古井。
钝根阿师终听莹,法味迷醉如惺惺。
矍然奋迅为一戏,句里明人揳出揳。
紫金锁骨眠空山,吁嗟音容不可觌。
当知其声如雷霆,稽首慈明常出现。
凝翠阁宣和二年五月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六○、《梁溪集》卷一三二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沙县
宣和改元之夏,某备员左史,以愚触罪。
幸天子矜怜,不忍置之斧锧,黜守筦库,使食其禄,以自循省。
仰戴隆恩,虽天地父母之施,无以加也。
迨抵沙阳,虽号僻远,而溪山秀发,食有鱼之饶,士夫多贤者。
方窃自幸,而视事之夕,民居延火,几爇官局,力救获免。
临溪有阁,以为征商之所,是夕火焚,靡有遗孑,久不克搆。
其明年夏邑令存道、丞曾昂、尉吴灿相与谋曰:「吾邑溪山之胜,兹阁所得居多,且征商之所不可阙也,莫若因其基而增广之,公务不废,而暇日得以资登临之乐,不亦可乎」?
于是僝工鸠材,不踰月而告成,楹栋窗槛,完洁显敞,不侈不陋,饰以黝白。
下瞰平津,前揖七峰,层峦远岫,左右环抱,云林烟草,映带连绵,四望一色,因目曰「凝翠阁」,而置酒以落之。
酒酣,某举觞以属二三子曰:「天下之事,似夫偶然之中有数存焉。
兹阁也,回禄焚而辟之,二三子搆而成之,罪戾之迹,又适来此,为之名而书之,皆似夫偶然,而实非偶然者也。
溪山风物之美无穷也,而二三子官守有时而去也。
罪戾之迹,虽已废斥,异时傥缘恩霈得归养亲,以自屏于山林,亦不长絷于此也。
苟不记其岁月,何以示来者,且慰他日追念游从眷眷之思乎?
子为我具碑材,请以鄙文记之」。
皆应曰:「然」。
已而碑材具,乃述其始末,与相告之辞以为之记。
时宣和二年五月十六日梁溪居士李某记并书。
赐玉带谢皇孙王启 宋 · 史浩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一三、《鄮峰真隐漫录》卷二八
衮绣辉华,再进面之三事;
琼瑶璀璨,更纡宝带万钉
得过所期,荣不盖愧。
伏念某学知为己,材不逮人。
偶遭神圣之兴王,遂秉钧枢而作辅。
迄无劳效,乃请閒休。
兹因介寿于慈皇,遂获观光于宸极。
已深幸会,复被恩怜。
束以立朝,何异于辎车乘马;
下而存道,未妨于雪案萤窗。
伊出处之咸宜,实吹嘘之有自。
兹盖伏遇皇孙某官聪明天赋,问学日新。
晨造三宫,拥䌽衣而容与;
夜披六籍,味黄卷以精勤。
载惟衰瘁之踪,每优隆之眷。
致令锡赉,猥及贱微。
某敢不珍重身章,感铭君赐!
都门祖饯,快群目之观瞻;
田舍归耕,敢非时而佩服。
誓殚晚暮,以答生成。
感戴之私,敷宣奚既。
题鸳鸯浦溆图 宋 · 无名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睡足鸳鸯各欲飞,水花攲岸两三枝。
多情公子因乘兴,写出江春日暖时《宣和画谱》卷一六 《宣和画谱》:宗室仲僩字存道,雅好绘画。每岁都城士大夫有园圃者,花开时必纵人游观。仲僩乃载酒行乐,遇兴来,见高屏素壁,随意作画。尝于华阳郡王宪林亭间作《鸳鸯浦溆》,顷刻而就,至于设色,唯轻淡点缀而已。有人题诗于后云云。)
洞阳馆记嘉熙元年十一月 南宋 · 张湜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六二、《句容金石记》卷五
宣和间道士沈洞元鍊大药,人知神其医而已。
侍郎王公汉之金陵,为人择地,乃之华阳之南,四平之北,修筑馆舍,仍旧号曰洞阳,并祠其先世。
盖道书称洞阳为朱陵升度之馆,又以据洞府之阳而名焉。
思陵在御,岁遣使清真观,建万道斋,斋时群鹤翔集,盖三月十八日称鹤会始此。
淳熙初,洞元之徒皆远游,贰车光国克承先志,为地择人,道者王介叔草衣木食,主天市坛,遂邀致来洞阳。
介叔之徒曰丁道存,相与刻志道业,招徕四方之士,而鹤会之盛,既无前代赐予,不在清真,而在洞阳矣。
三十四代宗师薛君汝积强以祠牒衣冠之,以表其容,众俾为善日益不怠。
珥陵推官汤乔年田二顷,以续岁供,意亦以增冥福,为报本地。
其手泽付予,周防甚至。
未几为汤后者肯获功亏,用不能久,而归洪氏。
洪氏有名秉钧,长且贤,四中乡选,投笔高蹈,士类因以真隐称。
真隐知田之自,乃集子侄议举半入延庆饭僧,具百亩复施洞阳,若将使汤推官少偿夙愿于地下。
吁,汤君之施,出于有心,而真隐未始容心,此岂周防思虑所及哉!
洞阳既再入田,乃绍定庚寅,予偕诸侄成存道之志,为建斋寮,大隶题榜,并识始末,以传永久,且为贤不肖子孙之世鉴云。
嘉熙丁酉日南至丹阳张湜撰并书。
朝奉大夫、监行在左藏西库丁宗魏篆额。
按:《山志》卷二六,影印正统道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