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洞山寘田记 南宋 · 释宝昙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八七、《橘洲文集》卷五
言田其佛之末世欤!
佛大圣人,顾方食时,即与其徒人持一盂诣舍卫大城,餍饱而归,趺坐宴如也。
佛灭度已,比丘犹有过午不食得道者亦称是数世之后,道人始有厌听钟鼓之患矣。
虽然,法固颠仆,而世亦如之,异时以黄金为泥涂、视大贝明珠为瓦砾者,岂复有也!
谚曰:「河满则井盈,河竭矣,井乌有哉」?
吾之田亦岂得已也。
洞山古刹,昔尝饭千指而不烦一犁,得非以缁为田、以施为雨乎?
岁时变迁,主者勤动,曾莫支一岁之食。
有先住持正升者,筑并湖之田一十亩;
智朋者,刱净土院,亦售田若干。
惠球用力甚勤,一豪之施亦等心受之,不为薄厚欣戚意。
劝人礼拜,什伯为伍,人辍数十钱与之。
遇施之丰,不过木一章、薪一舆,贸易为田之助。
大丞相魏国史公挥金成就,后先所寘几一顷。
于戏,亦可谓盛矣!
住山思觉道俗缘胜,内外无异词,师资同出魏公之门,球固德之,而觉亦赖球也。
譬若一人之身,肘股相卫,奚事而不济哉?
若夫岩栖林壑之幽,土深而泉冽,则有昔人之胜游在,余不得而记之,以俟来者。
年月日,竹院老衲记。
宜章县水石记 南宋 · 吴镒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七二、《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二九三、万历《郴州志》卷六、嘉庆《湖南通志》卷二○
始余来宜章,希盗讼,足于燕闲而寡僚友,无与游晤,翻研书传之倦,时思赏咏水石息焉。
考图志,访故老,得石窦于道观景星之东,怪石林立,妍丑异态。
石林之巅,有岩岈然,穹堂库户,离萦坤牖。
其趾双泉左儒右武,规为澄池,衍之修渠。
岩以屏暑,泉以延月,于夏秋最宜。
得泉涧于宝相佛寺北山断川,开石乱水,急束隘激,险如峡如。
赣亦有双泉,瀵发横贯,人者井甃,天者鐻溜,井泉琴鸣,涧流鼓答,永夜以忘寐,陟岩厉涧,意未足也。
又他日沿弯崎见崖壁,是有异焉。
奇峰巧岭,谁剖其半!
屏植图张,宜负为亭,侧西片䃜,矫欲骞举,远眺舒掌,近睨拥扇,砥平肪润,可书可刊,余心盖属厌焉。
久之,有骤以异境告者,迨夫强往,上岩俯入,秉烛数里无奇。
下岩揭石千钧,得路横咫,其中三之,纵入九之,规剜矩削,神工鬼力。
潜流穴溢,旋归嵌隐,黝然幽深,疑宅异物。
稍前近阳,因抵为台,湜湜其周,六七月之间,寒气慄然。
屡叹有是尤物,几失之也。
呜呼!
仁智静寿动乐,圣人讵专夫耳目哉!
或谓昭幽展閟,慰彼沉郁,若披奇擢胜,陶畅自娱者,浅乎其取于山水也。
于是首得之岩命之以蒙,上岩下泉,《蒙》之象也,厥终在初,《蒙》之义也。
末得之岩命之以艮,两岩兼重,《艮》之象也,动静惟时,《艮》之义也。
蒙之泉源之发同,流之归又同,谓之友泉。
艮之泉始险而伏,卒达而行,谓之亨泉
涧曰槃涧,忧世而乐天,中广外胖者居之。
崖壁曰介石,道大而物小,易举难集者居之。
弯崎之下则曰鱼渊,鱼在鱼渊,忘水如空,泳需徐,忽跃瞥决。
天理自然,可以言传,中庸至矣,彼周施安知之?
乃求名笔,历识其所,而自述其总槩如此。
嗟乎!
予老矣,业落志堕,没没昧昧,徒能发之,莫或践之。
顾自今兹至无穷终,陵谷未迁,水石亡恙,士学于斯,吏官于斯,宾旅游于斯,休焉玩焉,即物以察己,必将有乐于斯焉,亦将有叹于斯焉。
淳熙戊申五月庚戌望临川吴镒记。
会奠邑宰君辞 南宋 · 杨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四四、《慈湖先生遗书续集》卷一
具位某谨奉奠于故令君。
于乎!
旱旻垂雨,雷动风行,而云徂矣。
月明哉生,已光照吾邑,而旋促西驭之车矣。
婴儿待哺,哺及唇隅,而夺其母矣。
只言单语,微施略为,已传诵百里。
百里士民,谓有父母,我者至矣。
于乎天乎!
天德好生,好生之德即降,遽敛而去之,殊非天意。
蹙额相告,不知所谓。
玉德孚尹,介石不贰。
英萃外发,奸宄消气。
曾未涤龟,民已蒙惠。
如何不淑,天星忽坠。
良善无依,凶狡无忌。
赪旌肇铭,邑人殄瘁。
某等奉奠,痛心殒涕。
宜春东湖呈赵使君 南宋 · 戴复古
五言律诗 押侵韵
东园有佳趣,五马共登临。
介石见古意,月台延赏心。
虽然近城郭,元不远山林。
能使一州润,秀江秋水深。
澹岩纪游 其三 宋 · 洪彦华
 押先韵
辟秦人去几千年,介石于今尚块然。
指□载鱼行播□,争如流水亦称贤。
介轩 南宋 · 包恢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三一、《敝帚稿略》卷七
昔有清江友人以介名其亭者,尝求予为之发挥其旨矣。
今又有章贡友人陈君翔卿,亦以介名其轩,复欲予为之剖决其义焉。
予谓介无二理,则亦无二说,乃再以告君曰:世之言介者小矣,予请大之。
介云介云,性行之一节云乎哉!
为直方,为强义,为坚确,为正固,为果断,为《乾》之刚,为《夬》之决,为《大畜》之止健,为《大壮》之正大。
其本之心则卓乎中,立焉有所倚,思不出位,立不易方,无陂无比,无偏无党,无反无侧,有屹乎其不可动、截乎其不可踰者存焉。
其见诸用,则无为其所不为,不为然后可以有为,又非徒曰狷者有所不为,乃有所不为而达之于其所为者也。
若精则非礼非义之礼义,大人弗为;
粗则诡遇得禽若丘陵,御者弗为。
为上者则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是矣,与彼为宫室之美为之,为妻妾之奉为之,为所识穷乏得我而为之,甚至放僻邪侈之无不为者,何啻霄壤之异哉!
故凡处是非、邪正、公私之间,当行止、取舍、去就之际,分限明而界隔严,犹律度之定而分寸长短不可乱也。
惟知有一公、一是、一正而已,不则为私、为非、为邪,毫釐不犯焉;
惟知有当行、当取、当就而已,不则必止、必舍、必去,丝发不妄焉。
虽或有可不可之疑似者,亦眇微不差而无或有伤焉。
义所弗乘则舍车,虽马千驷弗视;
义所不食则远行,虽一箪食不受。
细而于人一介之不取,上而禄以天下而弗顾,皆以非义之故,不可越出此界也。
不以道得,则虽所欲不处,而富贵不能淫;
不以道去,则所恶不去,而贫贱不能移。
非其招不往,则在壑丧元不忘,而威武不能屈。
死生亦大矣,成吾仁则杀身而不惮,害吾仁则求生之不屑。
一豆羹得失之虽微,而系一生一死之匪轻。
或嘑而与之,死亦不受。
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故生不为苟得,患有所不避。
以生死之大而其介如此,则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浩气充塞,配义与道,举天下孰有一事一物之足以动其心哉!
介也果可以一节名乎哉!
然此非可以强勉矫激而为之者。
非知道之至而谓之至道之凝,非明义之精而谓之精义之神,未易以言介也。
《豫》之「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言其道之至、义之精而知几之神者乎?
夫悦豫之情,乃人之顺境欲界,最易于流入而难于拔出者。
惟隐然微动之初,超然见几之早,能决然如石之确,而脱然速去之无留滞也,此圣人于《豫》所以特以介石而发知几之神所谓,断可识矣。
况《豫》独取六二为介,正以为中正而介,非一节之偏明甚。
盖豫者悦也,既能使人之气弱;
六者阴也,又能使人之意柔。
惟二有中正之德,故弱而能强,柔而能刚,虽处阴悦之中,独有刚强之守而不出中正之界。
如石之不可轻动而几之未能先见,此其所以介也。
故由介之知几,推而至于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以为万夫之望,则介之为道为义大矣哉!
若后世则不识其大者而小之矣,以通与介而对言者误矣,以廉与介而并言者末矣。
抑逮德下衰,真知介者难矣。
徒见其通者多而廉者少,往往通者又指廉者为不通,而廉者亦有时变而为通矣。
廉特介中之一细事尔,犹未易得也,况于介乎?
使有知介之为道义大而进学焉,则岂止不为界污之通而仅为似洁之廉哉!
可速则去,可久则处,可仕则不去,非通而实介也;
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非廉而实介也。
坚磨而不磷,白涅而不缁,其为介也不可及矣。
且大知识者以圣人为师,斯可矣。
是说也,非为名义之虚言,而皆为履行之实言。
无狃于虚而必履其实,则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君其懋之!
谢浙西王宪荐举启 南宋 · 王迈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四七、《臞轩集》卷七
幕府底寮,甘守雌甲辰之拙;
职司荐剡,首膺大戊子之知。
士论荣之,德念深矣。
惟今当荐举之路,夫谁无故旧之交?
升潜既殊,气味随改。
一贵一贱而情乃见,望望去之;
须奸须媚而位可求,滔滔皆是。
在上者徇情而忘义,为士者屈道以从人。
未有方持绣斧之新,而乃重念绨袍之旧,必居名下,方在选中。
如某者独抱古心,熟谙世味,挈来京兆之幕,远引王公之门。
凡同年而同官,多得时而得位。
君乘车,我戴笠,命实不犹;
子鼓瑟,王好竽,物难苟合。
宁人不顾,耻己自媒。
此心常质于神明,一语不谋于妻子。
敢意云天之高谊,不忘湖海之奇人。
每与丁宁,辄相唯诺。
正伦杜曲之族,支派不殊;
谢庄康乐之游,岁时已久。
此吾意气所许者,不待干求而予之,故澄清之辔方还,而破白之章已至。
在昔文正,雅爱沂公。
岂独以谱系之偶同,私相延誉;
盖观其器识之远到,预有相期。
公子援故事以举行,仆自顾菲才之莫称。
兹盖伏遇某官文得双岩之正印,学障百川之狂澜。
驻足于万马之群,不移定力;
论事如独鹘之击,凛有英风。
乘轺察吏而山岳摇,悬镜阅人而泾渭判。
谓荐贤所以报国,而行道非以市恩。
扬清激浊之风声,作兴一道;
登明选公之相业,根本此时。
致使妄庸,亦叨收录。
某敢不秉心介石,厉行饮冰。
纵未图即报于隆知,决不敢自叛其素学。
升沉有分,安能计迟速于荣途;
名节自持,或可附声光于青史。
仓使 南宋 · 王迈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五一、《臞轩先生四六》卷一
诺仕神皋,早识儒宗之名节;
司文宗校,晚依肤使之光华。
敬饬赫蹄,仰尘英簜。
恭惟某官出处关于世运,忠孝通于神明。
学问渊源,续伊洛诸公之正派;
文章深峻,得水心夫子之单传。
功名自许于盛年,器识可占其远业。
夜雪草太原之檄,慷慨己筹;
春风鸣单父之琴,从容县谱。
缘此奏最,居然留中。
司匦清朝,横经朱邸。
四方民隐,敷陈露鼓之前;
群籍法言,讲贯皋比之上。
刚肠介石硬语盘空,勇排九虎之威,遑恤群狙之怒。
权门落落,耻如桔槔之从人;
义气堂堂,自觉江湖之入梦。
籍甚玉山之政,过于浙水之清。
野史纪功,御屏录最。
及闽峤有潢池之警,命健为原隰之行。
烈日严霜,威凝吏胆;
醴泉甘露,泽渗民肌。
昔僚属举员,求者挟城狐之势;
常平桩额,久焉恣硕鼠之贪。
自后六辔之爰诹,最于二事以留念。
宾墀谕意,断不受帝城之书;
属县劝储,锐欲行青社之法。
人皆如此,国其庶几。
惟是时事日新,善类星散。
名义颓而莫为振起,议论胜而罕见施行。
向焉誇嘉橘之栽,今多成枳;
甚者悔芳兰之佩,甘化为
此为元气之受伤,纵有上医而不使。
天如祚宋,公亟还朝。
万丈乔松,入作栋梁之用;
千年汗竹,永垂宇宙之名。
伏念某少亦激昂,老而困踬。
比忝京畿之赞画,偶叨殿陛之校文。
但凭己见去留,辄忤要官风旨。
大事从长,不能委其规矩准绳;
他人有心,驱而纳之罟擭陷阱。
吹齑引咎,食檗忍穷。
使其有田之可耕,便当誓墓而不出。
朅来倚席,寒甚无毡。
每与名胜谈人物之宗,皆谓执事喜耿介之士。
昨尝晋拜,即之甚温。
问脚色而颇详,怜头衔之未换。
岂以辱交于小既,故不见鄙于大方。
气类相求,敢比庭兰之子弟;
品题有望,倘陪玉笋之门生。
词短意长,形留神往。
端砚铭 南宋 · 王迈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五九、《臞轩集》卷一○、《宋元学案补遗》卷八一
砚则必端之求,友则不端之取。
甚至于外无润身之容,中无介石之守,见此石君亦颜之厚。
介石语录序 南宋 · 林希逸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三一、《鬳斋续集》卷一二
介石向在南山,余尝一见之,道貌粹然,出语有味,为其乡人也爱之,为其名辈也敬之。
寂久矣,侍者景恢乃以此录远求著语。
余曰:有句无句,如倚树;
横说竖说,如水漉月。
师既如此供通,如此漏逗,我又如何分雪?
虽然,师尝七见浙翁,末后举黄龙三关因缘,遂得关南一拳,打夫鼻孔,有许㦬忉,有许作略,生平受用不尽。
又欲分付后人,究竟正为谁底?
介石耶?
浙翁耶?
黄龙耶?
昔人有云:一字三写,写焉乌成马。
何况又有上碑石者,又有下注脚者。
莫将黑豆自换眼睛,则木马嘶风,泥牛入海去也。
湖北章帅启 南宋 · 徐元杰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五二、《梅野集》卷九
佐元戎之幕,久瞻名阀之簪缨;
步兵之厨,幸托宾筵之领袖
不谓小人之奔走,今惟夫子之步趋。
事长惟新,修辞敢后!
恭惟某官搢绅模楷,台阁羽仪。
文章皆《尔雅》之辞,学问在《中庸》之奥。
故国非谓乔木,犹有典刑;
此笏乃今甘棠,具存风烈。
芝草、凤凰,而人知其瑞;
如珊瑚、騄駬,而世固所希。
粤策足于要津,即流声于上国。
文书佐聘,肤使其犹劣诸;
廪庚攸司,委吏曰当而已。
雷封之奏最,由月驾以升华。
谓宜贾谊于席前,奚乃屈栾针于戎右!
公虽廉取,上岂久淹?
夜观成吟,姑继荆州仲宣之赋;
昕庭览奏,已知大名强至之文。
凡此时幕谋檄笔之游,皆指日从橐卿圭之选。
眉黄行见,诏紫立颁。
某壮齿渐骎,童心犹騃。
父稼漫勤劳之袭,子薪犹负荷之羞。
夜雨挑灯,叹书痴之未熟;
秋风落帽,顾酒圣以何知。
不图乌府之过怜,乃以黄垆而分属,材非刈楚,忧甚据
兹焉冒昧以敢前,赖有帡幪之在上。
介石之不俟终日,虽惭莫赞于机筹;
揉木而尚迟期年,敢冀曲成于规矩。
四川郑制帅 南宋 · 徐元杰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五三、《梅野集》卷九
三月河阳,幸获缀大夫之幕;
五日京兆,先令解掾史之官。
义既尽于始终,礼当明于进退。
介圭将觐,吏鞅难縻。
中心非敢于轻违,大意不容于他就。
恩门曲徇,分地知安。
窃惟上之待士,以礼为罗;
士之事人,以身委质。
荣辱实相为之喜戚,出处抑亦因其去留。
昌黎赋淮西之归,欣若有向阙联镳之咏;
子谅并州之别,怅然形临路睹丝之嗟。
盖晋公方膺命圭相印之新,而越石素加骍弓翘马之旧。
念五年之待接,叹慨良劳;
携诸吏以峥嵘,欣愉乃寓。
兹人情之常耳,在贱隶以曷如!
顾方资知其主以信其宾,又始因善其父而辟其子,两贤旧抱,一旦偶同。
伏念某人品至凡,天资不颖。
见谓庸庸琐琐徒劳于州县,不能磊磊落落自取于功名。
凭藉家庭,侥踰仕宦。
弗播矧肯穫,凛诗礼之贻羞;
不稼胡取禾,惧简书之积谴。
依栖万里,荏苒五期,荐扬备至于再三,推挽不遗于尺寸。
比搜罗于药笼,俾依泛于莲池
自知分素无蓬岛之缘,若为梦乃到邯郸之境。
临江横槊,熟亲诗酒之清;
乘月登楼,细侍枰棋之适。
顾绵力未殚于毫发,而好音忽锡于丝纶。
表正还朝,固窃喜屋乌之好;
诗吟出幕,讵无悲巢燕之离?
初期锦缆之行,后问䌽衣之养。
复于其所,已贻轲书入谷之讥;
退不以时,虑失羲《易》介石之训。
钟鸣霜降,舟引风回。
惟何所不容于大贤,斯今而知免于小子。
恭惟某官德隆泰华,勋盖堪舆。
成明堂一柱之材,来任坤维半壁之寄。
张忠定一个信,人心自尔而相孚;
老子百万兵,贼胆闻之而皆破。
上以尧殿风云之幸会,公其汉关雨雪之久劳,遂班晋康侯接日之音,爰示师丈人承天之宠。
翘材馆,郑缁自得于青毡;
政事堂周衮归于黄阁
岂特士夫以用韩公社稷之幸,将见将相出子幕府之游。
何幸么微,尝蒙料理。
况近亲于训谕,屡复许之驱驰。
是虽未既于趋承,犹冀方来之勉励。
饥鹰侧翅,初无饱则飏去之心;
驽马恋轩,愿使群无留良之叹。
杨知府 南宋 · 释智朋
 押词韵第十七部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七七
丹成于太初之先,道济乎后地之极。
负勋名阀阅之寄,忘生长富贵之习。
时行时止,无固无必。
操须弥之笔,亦难写此圭璋之质(以上《介石智朋语录》)
宗门会要序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七八、《无文印》卷九、《柳塘外集》卷三
宗门书自《传灯》后传记日出,学者既不能尽见,亦不暇周览。
朋介石为书曰《宗门会要》,根以统要,参以五灯,远而古宿之代别,近而诸方之拈颂,旁而佛鉴、大圆之法语,八方珠玉,一展卷而灿焉在目,其惠后学不浅矣。
予尝侍无准痴绝二老,语及近世丛林有书曰《类要》,颇便览考,二老作而曰:「古人活意寄之言外,今指为实法,类而编之,他日必有指为故事用者,古人有灵,当不瞑目」。
今观此编初不区分类次,博而不烦,约而不略,惜二老不见之耳。
大抵宗门之答问抑扬,皆自根本而达枝叶,善观者当从枝叶而及根本。
今有人焉,未展卷时机动眼活,则古人性命皆悬于陈案旧牍,何地可着手哉?
介石朝勘夕较,积三十年始为成书,检阅编摩,其子彻侍者实侍其侧。
扬雄草《玄》而童乌不与,后世惜之,彻乎何止较昔人三步!
剑门出世南康能仁疏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七、《无文印》卷一一
三百六十岩,受天地至清之气;
八万四千偈,发口耳不到之机。
南山之阳,主人来西湖之上。
某人自小行脚,如新发硎。
踏折断桥,丧却赤穷性命;
踢翻介石,悟得向上机轮。
眼明庐阜之诸峰,面带延平之秋色。
吸乾左蠡,尽收透网金鳞;
竖起剑门,且验过关衲子
如此祝圣,无愧开堂。
发运洪右司 南宋 · 姚勉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三三、《雪坡舍人集》卷三一
江西下士,素钦先正之风节文章,恨不获身亲而师之。
象贤有人,如老泉东坡紫岩南轩,乃所愿承下风而望馀光也。
不自意癸丑侥倖误恩,时遇先生长者弥纶省闼,某得遂拜履幕下,辱盼甚异。
又值褰裳去国,凛然高风,万年莫能回之。
某虽欲再侍见,不可得也。
仅以拙句鸣心,过廑览掷。
自时厥后,某罹天之屯,值人之否,致命遂志,于山林之间,望紫气如隔蓬莱弱水三万里,无夤缘听教诲。
独日冀金昆玉友,正人登用,转旋机轴,以福天下。
而眼钉未拔之日,乃闻确执先正在宝、绍间介石之贞心,不为利屈,化弦既改,盍似端平而犹烦使传,何耶?
给馈之不穷,议筑之不扰,简在上心,而擢用必矣。
某疏谫,不足为时用,去年乡侯陈删修家书,能道执事先生力借齿牙馀论于公朝,俾叨误召。
不求而荐,此前辈诸老之用心,而今人之所无者,某何以得此于门墙哉。
自为此来,首合即以书谢。
又念执事先生方为古人之公,某何敢为今人之私,用是未敢。
然每念及此,亦不满宝缄珍馈,反拜先施,某之愧可死矣。
回风略此声意,又不能端且悉。
图君子之归,为国士之报,则所愿也。
伏丐赐察。
淮西尤帅漕启 宋 · 李曾伯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四七、《可斋杂藁》卷六
给馈饷,镇关中,肇开大府;
求文武,致幕下,猥及庸人。
以枌梓之寒荄,在芙蓉之华选。
允由公计,固岂私情!
属襆被以首途,敢擘笺而奏记
窃数右淮之参佐,盛推先代之材能。
幼度风鹤之师,则谢石、元伊赞其夫;
晋公雪鹅之捷,则马揔、韩愈相其行。
佳哉宾主,韪在方册。
慨遐踪于往昔,图盛举于方今。
内而固吾圉之藩篱,外以应中原之机会。
介石终日,其间发之不容;
断金同心,未免肘之或掣。
故凡引而心腹之助,必自择于耳目之间。
如某者种学尚,赋资不颖。
非睎骥之乘也,类沐猴而冠之。
薄宦尘棼,鬓骎骎兮欲雪;
积忧熏灼,心炯炯者几灰。
固尝执櫜弭于戎行,供文书于会府
祁山斜谷,登梁蜀用武之墟;
汉水方城,览春秋争雄之迹。
险阻难更于边面,梦寐不到于淮头。
敢期公方拯沟壑之孤踪,乃值上适有金汤之隆委。
偶同啐啄,遂在驱驰。
顾无祖生先著鞭之才,曷称慈明未下车之辟?
一新造化,百倍声光。
暗月登城,再忆从军之赋;
平沙列幕,重怀出塞之吟。
抚微分之侥盈,佩异知之特达。
恭惟某官爽邦巨哲,经国远猷。
文献典型,蔚有乾道淳熙之旧;
渊源师友,亲承武夷洛学之传。
由涵养熟而践履纯,斯力量到而事功伟。
上第早年之巍占,大庭诸老之争推。
州县备更,不作劳人之叹;
江湖高卧,每怀忧世之心。
幸杲日之大明,喜片云之慰望。
萧艾去而方盛,鸱枭伏而鸾凤飞翔。
去国几年,直气仍存于凛凛;
分曹两地,嘉谟克赞于洋洋。
进退实系于重轻,仕已不形之喜愠。
甫辞北阙,复起东山
缓带临戎,胆落薮渊之颤獭;
轻车转漕,气增壁垒之虎貔。
意局面今类乎雌雄未决之棋,非医手莫起乎膏肓既坏之症。
草木素闻万福,此敌何忧;
朝廷熟知弱翁,岂公人外。
伫洗三边之氛祲,即携诸吏以峥嵘。
曷售蜡鞭,亦尘珠履。
某敢不服膺左右,尽瘁始终。
朝取一人,暮取一人,非处士之尤而则愧;
智者千虑,愚者千虑,有狂夫之画以愿殚。
湖北章帅机 宋 · 李曾伯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四八、《可斋杂藁》卷六
佐元戎之幕,久瞻名阀之簪缨;
步兵之厨,幸托宾筵之领袖
不谓小人之奔走,今惟夫子之步趋。
事长维新,修辞敢后!
恭惟某官搢绅模楷,台阁羽仪。
文章皆《尔雅》之辞,学问在《中庸》之奥。
故国非谓乔木,犹有典型;
此笏乃今甘棠,具存风烈。
芝草凤凰而人知其瑞,如珊瑚騄駬而世固所希。
粤策足于要津,即流声于上国。
文章佐聘肤使,其犹劣诸;
廪庾攸司委吏,曰当而已。
雷封之奏最,由月驾以升华。
谓宜贾谊于席前,奚乃屈栾针于戎右。
公虽廉取,上岂久淹。
夜观成吟,姑继荆州仲宣之赋;
昕庭览奏,已知大名强至之文。
凡此时幕谋檄笔之游,皆指日从橐卿圭之选。
眉黄行见,诏紫立颁。
某壮齿渐骎,童心犹騃。
父稼谩勤劳之袭,子薪犹负荷之羞。
夜雨挑灯,叹书痴之未熟;
秋风落帽,顾酒圣以何知。
不图乌府之过怜,乃以黄垆而分属。
材非刈楚,忧甚据
兹焉冒昧以敢前,赖有帡幪之在上。
介石之不俟终日,虽惭莫赞于机筹;
揉木而尚迟期年,敢冀曲成于规矩。
四川郑制帅 宋 · 李曾伯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四九、《可斋杂藁》卷七
三月河阳,幸获缀大夫之幕;
五日京兆,先令解掾史之官。
义既尽于始终,礼当明于进退。
介圭将觐,吏鞅难縻。
中心非敢于轻违,大意不容于它就。
恩门曲徇,分地知安。
窃惟上之待士,以礼为罗;
士之事人,以身委质。
荣辱实相为之喜戚,出处抑亦因其去留。
昌黎赋淮西之归,欣若有向阙联镳之咏;
子谅并州之别,怅然形临路睹丝之嗟。
盖晋公方膺命圭相印之新,而越石素加骍弓翘马之旧。
念五年之待接,叹嘅良劳;
携诸吏以峥嵘,欣愉乃寓。
兹人情之常耳,在贱隶以曷如。
顾方资知其主以信其宾,又始因善其父而辟其子。
两贤旧抱,一旦偶同。
伏念某人品至凡,天资不颖。
见谓庸庸琐琐,徒劳于州县;
不能磊磊落落,自取于功名。
凭藉家庭,侥踰仕宦。
弗播矧肯穫,凛诗礼之贻羞;
不稼胡取禾,惧简书之积谴。
依栖万里,荏苒五期。
荐扬备至于再三,推挽不遗于尺寸。
比搜罗于药笼,俾依泛于莲池
自知分素无蓬岛之缘,若为梦乃到邯郸之境。
临江横槊,熟亲诗酒之清;
乘月登楼,细侍析棋之适。
顾绵力未殚于毫发,而好音忽锡于丝纶。
表上还朝,固切喜屋乌之好;
诗吟出幕,谁无悲巢燕之离。
初期锦缆之行,后问䌽衣之养。
复于其所,已贻轲书入谷之讥;
退不以时,虑失羲《易》介石之训。
钟鸣霜降,舟引风回。
惟何所不容于大贤,斯今而知免于小子。
恭惟某官德隆泰华,勋盖堪舆。
成明堂一柱之材,来任坤维半壁之寄。
张忠定一个信,人心自尔而相孚;
老子百万兵,贼胆闻之而皆破。
上以尧殿风云之幸会,公其汉关雨雪之久劳。
遂颁晋康侯接日之音,爰示师丈人承天之宠。
翘材馆,郑缁自得于青毡;
政事堂周衮归于黄閤
岂特士夫以用韩公社稷之幸,将见将相出子幕府之游。
何幸么微,常蒙料理。
况近亲于训谕,屡复许之驱驰。
是虽未既于趋承,犹冀方来之勉励。
饥鹰侧翅,初无饱则飏去之心;
驽马恋轩,愿使群无留良之叹。
回薛督机启 宋 · 李曾伯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五四、《可斋杂藁》卷一二
丞相以董师,肇开大府;
柬世臣而列属,爰晋上宾。
当声类之相求,乃机缘之自至。
羽言何力,藻翰过情。
若昔魏公制陕西之师,子羽者在;
叶相视江上之役,雍国佐之。
此一时主宾之良,乃百世人物之表。
缅怀惟旧,亲见于今。
恭惟某官梧竹丰标,鼎槐文献。
精神满腹,汉廷诸老之争推;
富贵压头,魏笏遗风之未远。
蝉蜕绮繻之习,鹏骞簪绂之津。
比辍鹓行,小迟骥足。
题舆岸帻,了不费于剸裁;
击楫著鞭,盖每怀于经济。
兹由丞监,其赞督师
坐决介石终日之机,密赖断金同心之益。
昌黎之佐裴度,淮上何忧;
王导之得贺循人大悦。
自此未四十而持麾节,不旬月而取侯封。
由是而升,必复其始。
某壮心零落,倦影沈浮。
载驰载驱,政无能役;
亦趋亦步,兹幸有依。
当龙泉出匣之方新,顾驽马望尘而不及。
少出山东薛公之策,式慰主心;
俾无陇西李氏之羞,实惟公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