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孙礼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九
敬纳谠言,促遣民作(《魏志·孙礼传》)
清河平原争界案图宜属平原疏 曹魏 · 孙礼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七
管仲霸者之佐,其器犹小,犹能夺伯氏骈邑,使没齿无怨言。
受牧伯之任,奉圣朝明图,验地著之界,界实以王翁河为限;
而鄃以马丹侯为验,诈以呜犊河为界。
假虚讼诉,疑误台阁
窃闻众口铄金,浮石沈木,三人成市虎,慈母投其杼。
今二郡争界八年,一朝决之者,缘有解书图画,可得寻案擿校也。
平原在两河,向东上,其间有爵堤。
爵堤在高唐西南,所争地在高唐西北,相去二十余里,可谓长叹息流涕者也。
案解与图奏,而鄃不受诏,此臣软弱不胜其任,臣亦何颜尸禄素餐
辄束带著履,驾车待放(《魏志·孙礼传》)
傅子补遗下 其十八 西晋 · 傅玄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
畿与太仆李恢东安太守郭智有好。
子丰,交结英俊,以才智显于天下。
智子冲,有内实而无外观,州里弗称也。
畿为尚书仆射,二人各修子孙礼见畿,既退,畿叹曰:「孝懿李恢字)无子。
非徒无子,殆将无家。
君谋郭智字)为不死也,其子足继其业」。
时人皆以畿为误。
死后,中书令,父子兄弟皆诛。
冲为代郡太守,卒继父业,世乃服畿知人(《三国·魏·杜畿传》注)
沈氏述祖德碑 南齐 · 沈麟士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
沈莫盛于吴兴,始吾祖戎,建大勋,辞显秩,繇江北避地,居吴之馀不乡,其卒也,于永平元年,葬乡之金鳌山,时有金鹅飞集,三鸣而去,童谣曰:「金鹅鸣,沈氏兴,代代出公卿」。
遂更名其山曰金鹅。
夫天发物祥,人应歌咏,繇来之数,厥非偶然,盖由沈氏积善累行,肇基既远,而戎祖盛德大业,足以缵先绪,光祖宗,感天祐,昌后嗣,故吉祥之事,动而先见耳。
沈本姬姓,自帝喾之妃姜嫄,践巨人迹而生后稷,树艺五谷,开粒食之源,贻万世之利,书曰:「后稷播种,蒸民而粒」是也。
传[B]21玺叔望裔不窟生鞠,鞠生公刘,复修后稷之业,百姓怀之。
子庆节,国于幽,继皇仆、差弗、毁隃、公非辟方、高圉侯牟、亚圉云都、组绀诸盩、及古公亶父,笃于仁义,避狄迁岐,民皆舍故土而归之。
古公传王季文王,圣化普被,归命者四十国,孔子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武王受命,其同母弟聃季载,乃文王十子也。
有才德,为司空,封于汝南平舆沈亭,为沈子国,沈氏得姓,实始诸此。
聃季卒,子伯桓立,伯桓卒,子坰立,坰卒,子采立,采卒,子乙初立,乙初卒,子苏立,苏卒,无嗣,弟杼承统,杼之子庚向,壬局,而庚向入为周卿,勤于王事,仍封其子忽于沈,忽卒,子不离立,不离卒,子辛生立,辛生卒,子已济立,已济卒,子遇立,遇卒,子楫立,楫卒,子德胤立,德胤卒,子鯆立,鯆卒,子逞立,年尚幼,周敬王元年,吴伐之,奔楚,子嘉立,以不赴召陵之会,晋怒,使蔡人灭其国。
自聃季至嘉,历世十八,国虽小弱,然率忠厚,鲜有兵革之警。
嘉生尹丙、尹戌,才略杰出,精于兵机,入楚为令尹
戌生诸梁字子高,有五虎之威,九牛之力,怒发强须,摧锋敢战,楚封为叶公,生茂春及尹射尹文
茂春袭叶爵,传叶氏族。
尹射生尹赤尹未,隐华山尹文生随,楚内史司户参军
随生永中乙奇,永中生犹行,受业于曾子之门,仕卫大夫
犹行生安仁,安仁生同,俱齐大夫,居武城
同生,有才名,秦始皇并天下,诏封丞封(《元和姓纂》作「相」),辞徙江南
生平,平生祖,祖生保,汉文帝以征蛮功封竹邑侯
保生遵,太子太传敷德侯,家九江寿春
生达及逵,达为骠骑将军,生乾,拜尚书令,乾生南阳太守弘,弘生河南郡昂及勖,昂生御史中丞奋,奋生将。
大匠子恪,恪生尚书关内侯谏及谦,谦生济阴太守
谏生戎,《姓纂》云:「十二伐孙」。
字威卿,初为光禄勋,以九江从事,迁济阳太守,时尹良逆命,戎不烦兵甲,往谕降之,光武海昏侯,辞不受,因居吴兴,子孙蕃衍,秀产灵。
凡金鹅乡之沈,皆出于祖戎,德文并著,辉映后先。
戎子酆,字圣通零陵太守,有善政,芝草生,黄龙见。
次曰尚书令
酆子侍御史景,字孟高,安平相。
浒字仲高,帝以景端鲠清直,迁相河间王,捕诸奸佞,导王以,帝赐衣一袭以嘉之。
景子荆州刺史彦,彦子湘东守文涞,涞子海阳夔,夔子澜,澜子充,充子劲,官扬威将军,死节不屈,朝廷嘉其忠,赠东阳太守
劲子大长秋赤鲸及吏部尚书嘉。
赤黥长子膺期,大中大夫
中子叔任,益州刺史
少子说道,梓潼太守
嘉子发,散骑常侍
次子坰,车骑将军
期生四子,长庆之,累建大功,加始兴公,赠司空
次虔之,为乐安,居官清素,民皆德之。
次岳,次峻,并文名冠世,峻为西台学士
其他支派咸昌,名人代有,照耀史策,统而举之,或远引高蹈,或致君泽民,或立言垂范,或折冲御侮,或孝友于家庭,或忠节殉国难,沈氏之兴,莫是过也。
斯岂非戎祖盛德垂统之所致欤。
宋元嘉三年,伯父叔兄辈侍中怀文贞公演之,襄公庆之、乐安虔之、参军璞之、新宁男融之、吏部尚书昙庆,五兵尚书怀明、光禄大夫孟韪、征西长史叔仁等,念祖德不忘,表请于朝,诏曰:「东汉故臣沈戎,沈国嫡系,世有善行,才智兼长,忠义自矢,遂敢身入虎穴,谕以至诚,一矢不加,逆子格面,茅社之锡,用以旌功;
乃国难既夷,挂冠远遁,舍故宅为佛寺,弃封侯如脱履,进不为身,退不为名,忠上洁己,邦家之光,沈氏积善,唯述之,可追封为述善侯」。
并敕其所舍寺曰怀德寺
鸣呼,祖之德,久而弥彰矣。
夫人于利害之关,富贵之际,见不透,决不力,避难苟禄,死无得称,以视祖为何如邪,是知叶祥于天人,而昭显于嗣裔,赠爵于后王,皆繇德也。
麟士自愧固陋,雅志林泉,缉古人之遗书,考先世之德业,窃恐前徽或湮,后昆罔继,故述其大凡,勒之墓侧,以志不忘云。
时大梁天监癸未春三月吉旦(《湖录,金石考》四。案:所列世系,多与《宋书·沈约》、《元和姓纂》不合。)
许长史旧馆坛碑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七
悠哉旷矣,宇宙之灵也,固非言象所传,文迹可记,然则后之人奚闻乎?
含吐万有,化育群生,本其所由,义归冥昧。
至于形域区分,性用殊品,事限观听,理穷数识者,倘或可论山之高,海之广,夫何故,以其有容焉。
大天之内,复有小天三十六所并,拓寓地空,亘涂水脉,辟闱风岫,通气云巘,此山本号句曲,其下是第八洞宫,名曰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分置三府,前汉元帝世,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任,故称茅山,具详传记。
至晋太和元年句容许长史在斯营宅,厥迹犹存。
宋初,长沙景王就其地之东,起道士精舍。
梁天监十三年,敕质(《山志》作「贸」)此精舍,立为朱阳馆,将远符先徵,定祥火历,于馆西更筑隐居住止,十四年,别创郁冈斋室,追玄洲之踪,十七年,乃缮勒碑坛,仰述真轨。
真人姓许,讳穆,世名谧,字思玄,本汝南平舆人后汉灵帝中平二年,六世祖光,字少张,避许相谀侠,乃来过江,居丹阳句容都卿之吉阳里,后仕,为光禄勋,识宇亮拔,奕叶才明。
祖尚,字元甫,有文章机见,吴中书郎
父副,字仲先,器度淹通,风格清简,晋宁朔将军下邳太守、西城侯长史,副第五子也,正生少知名,简文在藩,为世表之交,起家太学博士,朝纲礼肆,儒论所宗,出为馀姚,勤恤民隐,惠被邻邑,徵入觊闱,纳言帝侧,升平末,除护军长史、本郡中正,外督戎章,内诠茂序,遐邦肃律,乡采砥行。
太和中,迁给事中散骑常侍,蝉冕辉华,事归尚德,简文践极,方优国老,倏值晏驾,于焉告(原误「造」据《山志》校改)退,专静山庐,以脩上道,君虽搢绂朝班,讽议庠塾,而心标象外,志结霞门,第(原误「弟」,今据《山志》改)兄远游,永和四年,长(《山志》作「嘉」)遁不返。
君尚想幽奇,岁月弥轸,恒与扬君深神明之契,兴宁中,众真降扬,备令宣谕,龙书云篆,佥然遍该,灵谟(原误「模」,今据《山志》改)奥旨,于兹必究,年涉悬车,遵行愈笃。
太元元年解驾(原误「笃」今据《山志》校改)违世,春秋七十有二。
(原作「侄」,今据《山志》校改)窆虚柩于(原误「悬」,今据《山志》校改)西大墓,京陵之踪未远,飞剑之椁在焉。
谨案《真诰》,君挺命所基,缘业已久,周武王世,九宫上相长里薛公之弟也,兼许肇遗功,复应垂祉后胤,故乘运托生,因资成道,玉札所授,为上清真人,爵登侯伯,位编卿司,理仙抚治,佐圣牧民矣。
真传未显于世,莫能具述。
长史第三子,讳玉斧,世名翙,字道翔,正生母陶威女,先亡,已得在洞府,易迁宫中。
君清颖莹洁,特绝世伦,郡举上计掾,不赴,秕糠尘务,研精上业,即弘景玄中之真师也。
恒居此宅,缮修经法,扬君数相从就,亟通真感,太和五年,于兹告逝,时年三十。
《真诰》云,后十六年,当度东华,为上相(《山志》作青)童。
君之侍帝,晨受书为上清仙官。
与谷希子并职。
帝晨之任,比世侍中(《山志》此八字系小字注
君长兄揆,世名田川,次兄虎牙,世名联,并亦得道。
揆今有玄孙灵真在山,敕立嗣真馆。
以褒远祖之德。
皇上乘弘誓本力,来君此土,焘育苍祗,范铸群品,导法开俗,随缘启教,以隐居积蕴,三真经诰,久栖华阳,宜还旧宅,供养脩理,乃敕工匠建兹堂,请即仰祗帝则,兼阐大猷,束(《山志》作「柬」)青坛,西表素塔,坛塔之间,通是基趾,埋瓴掩瓦,投锸便埴,紫烟白雾,缠为(《山志》作「徊」)荫盖。
宅南一井,即长史所穿,井南大塘,乃郭朝遗制,源出田公之泉,路通姜巴之轨,傍枕雷平,前瞰下泊,东际连冈,北横长岭,柳汧阳谷,俱会西垂,四域之内,皆谓之金陵地肺者也。
长史所居,尤为标胜,方将驷云虬而高骋,驱奔鹤以追风,望洪涛之浩汗,眷故都以浸远。
古人有言,匪作奚传。
敢刊石颂,永属来贤。
浑枢鹜气,方祗吐灵。
依性分境,传识赋形。
化通八寓,功浃四溟。
巡迹电灭,测体渊渟。
旋区岳立,互海云舒。
抟风泳水,蹠实凭虚。
亦有幽匠,石架庐。
情高身远,天府地居。
萦峦巴曲,画壤肺浮。
五闱面启,九涂环周。
长隰旁岭,交汧比流。
乃称龙伏,实谓金丘
昔在西汉,三茅来宾。
爰暨东晋二许怀真。
裁基浚井,栖道接神。
允膺辅圣,锡兹侍宸
参差年代,絪缊名氏。
书诰具宣,精华未弥。
甀甃将沦,沈阶已毁。
拱树霜摧,脩庭草委。
肇馆华阳,岁躔二纪。
永观前猷,聿遵洪轨
帝曰懋哉,尔焉斯止。
经之营之,轮乎奂矣。
胜殿密响,泻瓶扬芬。
瑶宫碧简,绚采垂文。
璚函玉检,绮幕绣巾。
兰缸烈耀,金炉扬熏。
桐柏双教,方诸兼学。
并证心清,俱漏身浊。
离有离无,且华且朴。
结号虚皇,筌法正觉。
药徵质莹,禅感慧通
飞行欻恍,扪景带虹。
振苦排鄣,还明返聪。
物言是力,我见无功。
纷纷千古,汗漫两仪。
三相幻惑,舟壑自移。
缘来则应,不虑不为。
式题龟录,人天鉴知(本集,又略见《艺文类聚》七十八,《道藏》「师」字号《山志》)
邑义造丈八大像颂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全北齐文卷九
□□□□□□□□□□□□□□悲为怀,宏济五浊,□□权宜,朗鉴万法,随逐根□□□双林,缘尽居尸。
遂能□□□构刹,图仪波斯,从后末□□不仰慕圣容者哉。
是以邑义一百人等,以今大齐天统三年岁在丁亥五月十五日,共造丈八大像一躯,上为皇家永康,下为群品师僧□□累劫因缘,四生浛识,悉舍忘想,同登正觉。
其颂曰:
宝殿莲基,尊像静嘿,声闻菩萨,侍立其侧。
徒众和雍,僧□严饰,禅诵叹咏,昼夜无息。
以此福缘,寿报无极。
其置福处也,北连名山,太丘之庙,南有高岗,胡城永固;
处在中央,□水东注。
人民□祥,营造福□,□为帝皇,四海归凑,寿乐□疆,以斯愿力,俱会道场。
邑义诸人,皆元出四海,据□□□礼教自防,德达仁□□□为尊以法为□钦敬□□□□归投以斯福缘,永□□□(碑拓本)
京兆府请复尊号第二表803年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七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
京兆府长安县耆老臣石灵等言。伏奉墨诏批答臣所请复尊号。
未蒙允许者。捧对惶遽。
不知所裁。天实命之。
于臣何有。臣等诚恳诚惧顿首顿首。
臣闻圣君以奉天为心。不以执谦为德。
以顺人为大。不以崇让为优。
今陛下深拒天人之诚。犹怀谦让之道。
臣等愚惑。未知所归。
且百祥荐臻。特表昊穹之眷。
五谷蕃熟。用彰后土之勤。
亿兆嗷嗷。吁天请命。
上下交应。幽明同心。
举而违之。臣所未识。
况臣等共被仁育。同臻太和。
陛下德达上元。以丰臣之衣食。
道跻寿域。以延臣之岁年。
沐浴皇风。二十馀载。
儿童感化。鳏寡知恩。
故臣等出乡之时。欢呼遍野。
闾里勉臣以不进不止。妻孥誓臣以不遂不归。
惟竭血诚。退无面目。
便当殒首阙下。终不徒还。
伏惟陛下照臣恳迫之情。哀臣羸老之命。
臣等不胜呜咽惭恨之至。谨奉表陈谢以闻。
吴士矩端公五十韵(此后并江陵士曹时作)810年 中唐 · 元稹
 押词韵第十七部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
昔在凤翔日,十岁即相识。
未有好文章,逢人赏颜色。
可怜何郎吴生小字何郎)。(可怜:可爱。《方言》卷一:“怜,爱也。汝颍之间曰怜。”),二十才冠饰。
短发予近梳,罗衫紫蝉翼。
伯舅各骄纵,仁兄未摧抑。
事业在(一作若)杯盘(事业:才能。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四:“唐末五代,权臣执政,公然交赂,科第差除各有等差,故当时语云:‘及第不必读书,做官何须事业?’”在:原作“若”,据蜀本、卢本改。杯盘:此代指饮酒事。),诗书甚徽纆(徽纆:绳索。《易·坎》:“上六,系用徽纆。”陆德明释文:“刘云:三股曰徽,两股曰纆,皆索名。”此比喻束缚。)
西州戎马地西州:指凤翔凤翔府长安之西,故云。),贤豪事雄特
百万时可赢,十千良易借(借:蜀本、杨本作“惜”。何焯校:“宋板作惜者误。”)
寒食桐阴下寒食: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晋文公负其功臣介子推介子推愤而隐于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介子推抱树焚死。后人悯其不幸,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遂相沿成俗。而其实禁火乃周代之旧制,介子推事为后人所附会。),春风柳林侧
藉草送远游(藉草:坐卧于草地之上。《文选·孙绰〈游天台上赋〉》:“藉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李善注:“以草荐地而坐曰藉。”),列筵酬博塞博塞:即六博、格五等博戏。《庄子·骈拇》:“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成玄英疏:“行五道而投琼(即骰子)曰博,不投琼曰塞。”)
萎蕤云幕翠,灿烂红茵赩(赩:大赤色。《玉篇·色部》:“赩,大赤色。”)
脍缕轻似丝(鲙缕:细切之菜肴。鲙,《集韵·太韵》:“脍,《说文》:‘细切肉也。’或从鱼。”),香醅腻如膱(一作织)。(香醅:水上所结之薄膜。膱:原作“织”,与下文韵重,据卢校及文意改)
将军频下城,佳人倾国(倾国:倾倒一国之人,形容女性极其美丽。《汉书·外戚传上·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媚语娇不闻,纤腰软无力。
歌辞妙宛转,舞态能剜刻。
筝弦玉指调,粉汗红绡拭。
予时最年少,专务酒中职。
未能解(一作愧)生狞,偏矜任狂直。
曲庇桃根盏(桃根盏:酒杯名。桃根,晋王献之桃叶之妹。宋张敦颐六朝事迹·桃叶渡》:“桃叶者,王献之爱妾名也,其妹曰桃根。”),横讲捎云式(捎云式:疑为李捎(一作梢)云所创立之酒令。李肇《国史补》卷下:“国朝麟德中,璧州刺史邓弘庆始创平、索、看、精四字令,至李梢云而大备,自上及下以为宜然。大抵有律令、有头盘、有抛打,盖工于举场而盛于使幕。”)
乱布斗分朋,惟新间谗慝(“乱布”二句:谓参与者分成不同小组,一比高低,为取胜而不断变化花样,暗耍手段。斗,比赛,争胜。分朋,分组。苏轼上元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门前歌舞斗分朋,一室清风冷欲冰。”)
耻作最先吐,羞言未朝食。
醉眼渐纷纷,酒声频餩餩(爱墨切)。(餩餩:打嗝声。《广韵·去夬》:“餩,通食气也。”)
扣节参差乱,飞觥往来织(飞觥:传杯。)
强起相维持,翻成两匍匐
边霜飒然降,战马鸣不息。
但喜秋光丽,谁忧塞云黑。
常随猎骑走,多在豪家匿。
夜饮天既明,朝歌日还昃(昃:太阳偏西。《说文·日部》:“ (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荒狂岁云久,名利心潜逼。
时辈多得途(时辈:当时有名之人物。《三国志·魏志·孙礼传》:“卢毓同郡时辈,而情好不睦。”),亲朋屡相敕(敕:告诫。《说文· 部》:“敕,诫也。”)
闲因适农野,忽复爱稼穑(爱:卢本作“忧”。)
平生中圣人(中(zhòng)圣人:醉酒之隐语。《三国志·魏志·徐邈传》:“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曰:‘中圣人。’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性修慎,偶醉言耳。”),翻然腐肠贼(腐肠贼:腐蚀肠胃之贼,古人多指美酒佳肴。汉枚乘《七发》:“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亦从酒仙去,便被书魔惑。
脱迹壮士场,甘心竖儒域(竖儒域:指科举考试。竖儒,即竖儒,对儒生之鄙称。《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何谓助秦攻诸侯乎?’”司马贞索隐:“竖者,僮仆之称。沛公轻之,以比奴竖,故曰‘竖儒’也。”)
矜持翠筠管(翠筠管:竹管,此代指毛笔。翠筠,翠竹。毛笔之管用制成,故云。),敲断黄金勒(黄金勒:用黄金制成之衔勒,形容极其珍贵。)
屡益膏灯膏灯:古代用泽兰子炼成油脂,用以点灯,故云。《楚辞·招魂》:“膏明烛,华容备些。”王逸注:“兰膏,以兰香炼膏也。”),犹研兔枝墨(兔枝墨:《玉台新咏考异》:“兔枝二字未详,吴氏注谓当作兔皮,所引《晁氏墨经》,支离不切,当阙所疑。”吴均《古意》诗:“泪研兔枝墨,笔染鹅毛素。”)
崎岖来掉荡,矫枉事沈默。
隐笑甚艰难,敛容还屴崱(屴崱:形容态度端正。)
与君始分散,勉我劳修饰。
岐路各营营,别离长恻恻。
行看二十载(行看:见卷3《遣兴十首》注。),万事纷(一作丝)何极。
相值或须臾(值:遇。五代徐锴《说文系传·人部》:“值,一曰逢遇。”),安能洞胸臆。
昨来陕郊(一作郏)会,悲欢两难克。
问我新相知,但报长相忆。
岂无新知者(知者:蜀本、卢本作“新知”。),不及小相得。
亦有生岁游(生岁:出生之年份,此处谓年龄相同。),同年不同德
为别讵几时,伊予坠沟洫。
大江鼓风浪,远道参荆棘。
往事返无期,前途浩难测。
一旦得自由,相求北山北北山:即钟山。《文选·孔雉圭〈北山移文〉》吕向解题:“钟山在郡北,其先周彦伦隐于此山,后应诏出为海盐县。今欲却过此山,孔生乃假山灵之意移之,使不许得至,故云‘北山移文’。”此代指归隐之地。)
加恩汴州 后唐 · 后唐明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
朕闻后来其苏。
动必从于人欲。
天监厥德。
静宜布于国恩。
近者优恩。
多因州使侥门。
淹留敕命。
或公然隐匿。
全不施行。
官吏但言幸浚郊。
暂离洛邑
盖逢岁稔。
共乐时康。
不谓奸官。
遽彰逆状。
为厉之阶既甚。
覆宗之祸自贻。
俾我生灵。
遘兹纷扰。
永言轸恻。
无辍寐兴。
宜覃雨露之恩。
式表云雷之泽。
汴州城内百姓。
既经惊劫。
须议优饶。
宜放二年屋税。
兼公私债负。
如是在城回图钱物。
及公私质库。
除点简见在外。
实经兵士散失者。
不计年月远近。
并宜蠲放。
兼不得辄差配。
管内户有因纳税入州。
便值更变。
或散失车牛。
其车牛许本主识认。
勤王之节。
虽出自勋贤。
入贡之劳。
抑繇于使介。
其有诸道进奉使
或巳入汴州
陷失土贡。
宜与收破。
无劳重有贡输。
专人经劫夺者。
宜与优给。
不轨之徒。
巳加显戮。
无辜之士。
当慰幽冤。
马彦超宋敬殷等宜与追赠。
逆人有子及弟侄者。
仰并释放。
一切不问。
辇辂之下。
奸逆遽兴。
既难戢于戈鋋。
因莫分于玉石。
昨王师攻下汴州之时。
剪除凶逆之际。
恐其士庶。
偶陷锋铓。
言念伤殂。
良多嗟悯。
宜令石敬瑭遍加存问。
兼勘在城杀伤人口奏闻。
量加给恤。
卫主亡躯。
摧凶效命。
偶徇胁从之势。
终怀忠荩之诚。
首议向明。
理宜行赏。
昨车驾初到城下之时。
有将士率先开门。
及下城朝见。
宜令石敬瑭奏闻。
当与甄酬。
禁暴戢兵。
实由武德
安民和众
乃契天心。
车驾自离洛京
戒严兵士。
不配一物。
不役一夫。
河流井水。
自此外无取。
尚恐州县以迎驾为名。
妄有配率。
如或察知。
必不容恕。
布泽之命。
必叶于群心。
宥过之文。
庶臻于至理。
应天下诸州府见禁囚徒。
除十恶五逆。
杀人光火劫盗。
合造毒药。
官典犯赃。
伪行印信屠牛外。
罪无轻重。
并宜释放。
瑕疵可涤。
既责其自新。
稂莠未除。
必从于去害。
应诸道或有人先偶曾为非。
及其背役衙官
惧罪藏隐。
宜令随处长吏
设法招携。
各勒归家。
一切不问。
诸色人不得辄有摇动。
如或自守狂迷。
尚且结集。
当令严加捕捉。
无致遁逃。
贵静封隅。
永安黎庶。
策名筮仕。
诚切于进身。
制禄命官。
义从于责实。
既惩黩货。
宜有代耕。
应天下州县官员逐月俸料。
如闻支给多不及时。
纵或支遣。
皆是烂弱斛斗。
既阙供输。
难责廉慎。
自此随处官员所破料钱。
宜逐县人户。
于合送纳税物内计折充支。
一则免劳于人户输纳。
一则便于官僚。
仍下三司
速与计度。
抡选之道。
虽在精研。
调业之劳。
颇闻艰苦。
应选人内。
有过格年深。
无门参选。
纵有材器。
难遂进趋。
宜令三铨磨勘行止。
即与今年冬集。
判成选人例。
量材注官。
如或诈称。
不在此限。
为政之要。
切在无私。
听讼之方。
唯期不滥。
天下诸州府官员。
如有善推疑狱。
及曾雪冤滥。
兼有异政者。
当具姓名闻奏。
别加甄奖。
敬老之规。
前王所重。
养亲之道。
为子居先。
应有年八十巳上。
及家长有废疾者。
宜免一丁差役。
俾遂奉养。
许国之心。
忠贞为本。
承家之法。
孝友为先。
应天下有孝子顺孙。
义夫节妇。
兄弟继世义居者。
随处长吏闻奏。
当行旌表。
嫌疑之衅。
多起于苍黄。
似是之非。
率难于明辨。
应去年四月一日诸州府军变内。
有诖误身没者。
并许子孙礼葬。
顷以两军对垒。
仍废交锋。
亡殁甚多。
暴露不少。
宜令滑濮郓澶卫等州。
各据地界内。
有暴露骸骨。
并与埋瘗。
仍差官致祭。
其馀诸道州府有暴露者。
亦委长吏指挥埋瘗。
夫天灾流行。
时雨愆亢。
既关地分。
宜减国租。
今岁岐华登莱。
自夏稍旱。
须加轸念。
以示优恩。
四州所管百姓。
长吏切加安恤。
其所旱损田苗。
宜令检行。
诣实申奏。
与蠲减税租。
仍不得有差徭科配。
于戏。
罪已责躬。
前王之大德。
涤瑕荡秽。
往世之深仁。
致逆孽之乱常。
盖眇冲之寡德。
诚深惕厉。
罔敢怠荒。
既行逮下之恩。
当守不移之信。
更在朝廷卿士
藩翰侯王。
同坚奉守之心。
共致治平之道。
宜布遐迩。
当体朕怀。
礼乐论 其四 雅乐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〇、《乐全集》卷一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一四、一一六、一一九
臣闻人函阴阳五行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心术所形,随感而动。
动而无节,则必有淫佚诈伪之心,勃乱暴慢之事。
是以圣人立礼以文其外,作乐以理其中,发于咏歌律吕,播于金石管弦,调雅正之声,导生气之和,全其天理,起其善心,而不使邪气僻情得接焉。
古之天子、诸侯、卿大夫,无故不彻乐,士无故不去琴瑟。
纮歌雅颂之音,洋洋乎流于族党乡州之中,民共闻之,莫不油然有易直子谅之心,慈爱肃庄之意,是以天下和悦,礼义有序。
故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谓其感人之深也。
教化治世之要,必本于礼乐焉。
乃自周衰,王道丧败,礼坏乐散,诸侯各溺所好,异国殊俗,而郑、卫、燕、赵、秦、齐、楚、越,淫过凶嫚、傲辟促数之声作,断弃先王之乐,用变乱正声。
秦、汉已还,承习备用。
魏晋南北,兵祸烦多,杂之以巴吴,揉之以淫哇,耳目荧溃,心志骄放,古者所以兴礼,后世更用致乱焉。
其雅声金奏,虽世议完补,然登歌下管,既非宾飨所用;
崇牙树羽,徒为备物之设。
惟于郊庙,击拊成礼而已。
间者伏闻朝廷招集诸生,考正雅乐,盖国家深维治本,修起颓废,上以尊宗庙,下以美风俗者也。
臣诚愚鄙,不达乐意,窃思有以仰赞盛事,少裨景化者。
臣闻昔在帝舜,命夔典乐,教胄子;
《周官》大司乐掌成均之学政,至于师胥瞽矇,皆用有道德、通教化者,世其官业,通其精义。
故能用之祭享而鬼神格,施之朝廷而君臣正,展之律吕而阴阳和,作之庠序而万民协。
汉氏叙得人之盛,而协律在乎儒雅质直之列。
又汉制,卑者之子不得舞宗庙之酎,取二千石关内侯适子,方为舞者。
历代而下,乐府令丞多用士人。
臣伏见太常乐工,率皆市井闾阎屠贩末类,猥恶污浊,杂居里巷,国有大事,辄集而教之,礼毕随散,则其艺安得而详,安得而精?
亵慢三灵,诬黩典礼,岂人君虔奉天地、祖宗之意乎!
今夫执技以事上者,历象则有司天之监,医药则有翰林之署,其琴弈书画一艺之微者,莫不厚赋廪稍,间蒙好赐,联翩美仕,朱紫垂章者亚肩于朝。
太乐诸工,真古者大夫、士之职也,所习者,先王所以风化天下、交接天人之具,用则天子斋戒,被法服,仪典咸具,而后设之,是其于邦国之诚重矣。
而乃蓄养之至薄,隶习之至简,曾不得齿乎医卜杂艺之末,以沾一命之荣,是以人望太常之门,径趋而过矣,又何暇一倾耳乎钟磬之者欤!
今幸得朝廷兴起古道,较定钟石。
臣谓宜特立太乐署,略依司天监为之官次秩序,补用知钟律之士以充其选。
择衣冠之后,或设为官荫若汉太常弟子,为选者如太庙斋郎室长之制,领属太常,使专隶习焉,以奉郊庙之飨,以尽孝恭之诚。
其天下有学校庠序之所,使得备金石之乐,春秋释奠,行乡射之,则奏焉,以风示天下,化民广教。
则庶乎神人接洽,上下恭顺,正四气之和,奋至德之光,民知乡方,而人伦清矣。
谨论。
奉养第二劄子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八六、《司马公文集》卷二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国朝诸臣奏议》卷九、《东都事略》卷八七上、《九朝编年备要》卷一七、《太平治迹统类》卷一一、《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右编》卷一一
臣累曾上言,乞陛下加意奉养,躬亲万机,言辞拙讷,未蒙采纳。
臣窃惟当今切务无大于此,是敢不避斧钺,重有敷陈。
至于奉亲之礼,报德之义,为君之职,访善之道,臣向来文字,叙述已详,不敢复烦圣听。
独以目前利害言之,陛下试详择焉。
窃以皇太后,母也;
陛下,子也。
皇太后母仪天下已三十年,陛下新自藩邸入承大统,若万一两宫有隙,陛下以为谁逆谁顺、谁得谁失?
仁宗皇帝恩德在民,藏于骨髓。
陛下受其大业,而无以报之,则何以慰天下之望?
若陛下上失皇太后之爱,下失百姓之望,则虽有大宝之位,将何以自安?
凡人主所以保国家者,以有威福之柄也。
故民畏之如神明,爱之如父母。
今陛下即位将近期年,而朝廷政事,除拜赏罚,一切委之大臣,未尝询访事之本末,察其是非,有所与夺。
臣恐上下之人习以为常,威福之柄寖有所移,则虽有四海之业,将何以自固?
位则不安,业则不固,于陛下果何所利乎?
陛下必以为事皇太后之礼,止如是亦不失矣;
亲万机之务,止如是亦无阙矣,臣窃以为不可。
臣闻陛下昔在藩邸,事濮王承顺颜色,备尽孝道。
凡宫中之事,濮王皆委陛下干之,无不平允。
陛下事皇太后,当一如濮王然后可;
视天下之政,当一如宫中之事然后可。
濮王之亲以恩,皇太后之亲以义,其奉养之谨,非特有所加,则无以取信也。
宫中之事小,天下之事大,其听断之勤,非特有所加,则无以致治也。
傥奉养极其谨,听断极其勤,则陛下仁孝之名流于万世,英睿之德达于四表。
宗庙永安,子孙蒙福,于陛下有何所害,而久不肯为哉?
凡此利害之明,有如白黑;
取舍之易,有如返掌。
陛下今日回意易虑,犹为未晚。
若固守所见,终无变更,臣恐日月寖久,衅隙愈深,不可复合;
威权已去,不可复收。
后虽悔之,亦无及已。
臣受国家累世大恩,不敢爱死,为陛下极陈社稷之计,肝胆所蓄,尽此而已。
伏望陛下少留意察之。
取进止。
顺济王敕书祝文刻石序1076年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五三、《元丰类稿》卷一三、《曾文定公集》卷七 创作地点:江西省南昌市
言:世称麟凤龟龙,王者之嘉瑞,则盖不常出,而德有不能致者。
又称麟凤龟龙四灵以为畜,则至治之世,盖可狎而扰也。
故官有豢龙,而刘累以善其职事。
至夏之衰,乃不能驯,而或漦于庭,至周卒为女祸。
盖龙之为祥异,通于治乱如此。
伏惟陛下仁圣之德达渊泉,故龙实来慕,若可扰也。
其自今以往,盛德日跻,则必有游于宫沼,或负图出河,而且将领在有司,群于庶物,故臣敢刻敕书祝辞于石以俟。
谨序。
宁宗朝享三十五首 捧俎用《丰安 宋 · 郊庙朝会歌辞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三部
簋豆荐牲,铏笾实馈。
其俎孔庶,吉蠲为饎。
德达馨,以忱以贵。
神既佑享,祉贶来暨。
冲素处士 南宋 · 吕祖谦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九八、雍正《浙江通志》卷二二三
处士讳志行字公择
八行先生,州里之所通称;
冲素处士,朝宁之所旌号也。
为之铭曰:
粹然之行,奕然之文。
三辞徵辟,天子不臣。
嘉遁林泉,富贵浮云
穷理乐道,绝类离群。
操坚冰石,德达穹窿。
先正典型,昭代儒宗。
遗祠翼翼,流水淙淙。
范模百世,高节清风。
徐孺人黄氏墓志铭淳祐四年十月 南宋 · 徐经孙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九三、《徐文惠公存稿》卷五
孺人黄氏,世为豫章丰城人
曾祖讳巷,祖讳仙,父讳昌,隐德勿耀。
孺人在父母家,孝谨专静。
从祖柳州录事参军文林公奇之,曰:「是女必贵且寿,勿以与凡子」。
年十七,归我族父徐居士
上侍重堂,礼无违者。
居士家尚微,孺人相以俭勤;
姑叔多幼,孺人视犹弟妹,迨毕婚嫁,资助为多。
閤闾五房,性静躁不一,食指且千,孺人尽己而恕人,门内肃雍,帅之为顺,至相语曰:「我学长姒」。
诸子少长,居士遣从师资,或延至家塾,孺人仰承尽礼。
居士既捐馆,孺人诲子若孙尤笃。
介然自守,持门户益严,经理有方,家益裕。
然自奉简约,则履其素。
岁在辛未,天子庆东朝寿,驰恩区内,凡父母年高者赐有差。
孺人年应诏书,县府以闻,始受封。
子燮新堂落成,迎养有伟,经孙为取命书「其锡华偕,以开寿域」之辞,扁曰「华寿」,湖南常平使者姚公大书之。
拜命之日,子妇孙曾罗拜,上千岁寿,孺人饮而醮,且曰:「吾逮事曾舅姑,今抱曾孙,頫仰六世,老身康健,且拜天子锡命,何以报造物?
惟一念乎善,尚庶几焉。
汝曹共勉之」。
淳祐癸卯三月甲申,以疾卒。
孺人庄重寡言笑,至有所教戒,言从理到,闻者心服。
待族姻以厚,凡贫无妇,或不能自衣食者,随力赒之。
岁凶少食,不自足而饱饥者;
御臧获以恩,不责所短。
晚岁尤乐善事,老佛之宫,有谒必施,日课西方书,若有所自得者。
居士讳椿年,季父通直公尝铭其墓,曰:「资之奇,学之时,材与命违」。
人人以为至论。
子男四人:曰煜,曰炎,皆先卒。
曰燮,曰熹,好学能家。
孙男九人,方竞于学。
女二人,适同里进士孙礼仲、范峹。
曾孙男二人。
女孙三人:长适同里黄瑀,馀尚幼。
其孤将以卒之明年十月癸酉,奉孺人柩葬于所居富城乡罗坑之源羊角峰之下。
前事,燮、熹缞服过经孙,哭且拜曰:「先亲葬有日,敢乞铭」。
经孙自念幼辱知怜,长蒙授馆,且母与孺人生相好,谊不敢辞,谨序而铭之。
铭曰:
婉娩令仪,允妇允母。
始于俭勤,终贵且寿。
鸾诰煌煌,天子之锡。
人曰以年,天其以德。
羊角之峰,郁天其苍。
山环水环,子孙其昌。
跋礼菊泉诗集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七九、《无文印》卷一○
参寥以十四字受印可于东坡,举天地之大不足以容其名。
孙礼菊泉嗜诗,有家法,如「莺在元丰树上啼」、「扫阶云上帚」、「乱泉飞作雨」,读之如嚼秋菊,酌寒泉,心脾肝肺皆乾坤清气。
使生长元祐间,猎猎脩名,未必落参寥手矣。
天下未尝无参寥,百世唯一东坡
余尝尽读参寥诗,重为菊泉太息。
重修广州净慧寺塔记后识宝祐二年二月 南宋 · 李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八、光绪《广东通志》卷二○九、《广州府志》卷一○一
竺乾氏以建塔庙有大功德,□□教有大因果,作善念有大报应,童子聚沙为塔,犹作礼三匝,况九级浮图,人天所瞻仰乎?
揆之报应,福田利益可知。
净慧羊城乙刹,顷遭回禄,塔岿然如鲁灵光,邦人异之。
旧碑既燬,无不为拈出。
智超领帖住,首辨肯心,访诸宿老,皆曰:「塔创于林修,今德达乃十世孙也」。
智超如其言,造门求谒,语未竟,林氏子曰:「师莫便是建塔之长老乎」?
即以旧刻示之,以所刻砻石碑再刻焉,并出其祖与山谷诸公交游墨帖,益信作善之报。
未□□庸曰:「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林氏子有焉。
佛语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智超有焉。
智超毗陵人,求数语于余,敬书于后。
宝祐甲寅仲春都梁李谨识。
净慧禅寺住持僧智超立。
按:同治南海县志》卷二八,同治十一年刻本。
袁稼学重刊勉斋讲义序 宋末元初 · 牟巘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二八、《陵阳先生集》卷一三
勉斋黄文肃公《讲义》二十馀卷,大抵本朱子,提纲挈领,不为文辞,而简要严切,深中学者陷溺沉痼之病,世不可无此书。
旧板久废,良足叹。
稼学袁君,守儒笃学,乃裒散帙为一编,朝夕玩味,精加雠勘,辍衣食,合众助,重刻之以贻无穷,意甚勤而工甚夥。
其子德达术训,嗣事绪成之,自今家有其书。
勉斋所讲以求朱子之言,其为发明宏益多矣。
余昏眊废学,喜见其成。
窃惟在三之义,父师居二焉。
勉斋力阐师说,有益世教,固已无愧其门;
稼学之子,能继父志,以广是书之传,亦可尚者。
当牵联俱书,用识其末。
稼学俊明云。
文丞相 宋末元初 · 郑思肖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三九、心史·杂文
国之所与立者,非力也,人心也。
善观人之国家者,惟人心何如尔。
此固儒者寻常迂阔之论,然万万不踰此理。
今天下崩裂,忠臣义士死于国者,极慷慨激烈,何啻百数,曾谓汉唐末年有是夫?
于是可以觇国家气数矣。
艺祖曰:「宰相须用读书人」。
大哉王言,直验于三百年后。
丞相文公天祥,才略奇伟,临大事无惧色,不敢易节。
德祐一年乙亥夏,遭鞑深迫内地,公时居乡,挺然作檄书,尽倾家赀,纠募吉、赣乡兵三万人勤王,除浙西制置使
九月,至平江开阃。
十一月,朝廷召公浙西制置使勤王,入行在。
二年丙子正月,鞑兵犯行在皋亭山丞相陈宜中奏请三宫,不肯迁驾,即潜挟二王奔浙东。
鞑伪丞相伯颜闻而心变,意欲直入屠弑京城
在朝公卿咸惊惧,众怂恿文公使鞑军前与虏语,朝廷假公以丞相名。
及出,一见逆臣吕文焕,即痛数其罪,又见逆臣范文虎,亦痛数其罪,文焕文虎意俱怒。
导见虏酋伯颜,公竟据中坐胡床,仰面瞠目,撚须翘足,倨傲谈笑。
虏酋伯颜问其为谁,公曰:「大宋丞相文天祥」。
伯颜责不行胡跪之礼,公曰:「我南朝丞相汝北丞相丞相丞相,不跪」。
遂终不屈。
其他公卿朝士见虏酋,或跪或拜,卖国乞命,独公再三与鞑酋伯颜慷慨辩论,尚以理折其罪,辩析夷夏之分,语意皆不失国体。
深反覆论文焕之逆,伯颜竟解文焕兵权。
又沮遏伯颜直入屠弑虏掠京城百姓之凶。
伯颜始怒终敬,为其所留,不复纵入京城,竟挟北行。
京口,贼酋阿术丞相诸使亲札谕维扬降鞑,独文公不肯署名,虏酋暂留公京口虏馆。
维扬坚守城壁,与贼酋阿术京口对垒。
虏贼禁江禁夜,把路把巷,甚严密。
公间关百计,掷金买监绊者之心,寓意同监绊虏酋往来妓馆,亵狎买笑,意甚相得相忘,又得架阁杜浒相与为谋。
二月晦,夜遁出城,偷渡江,登真州岸,偷历贼寨,劳苦跋涉难譬。
时全太后、幼帝北狩,将道经维扬,公欲借扬州兵与贼战,邀夺二宫还行内
公叫扬州城扬州疑公,不纳。
复西行叫真州城,即差军送东往泰州,由海而南,南北之人悉以公为神。
朝廷重拜为右丞相
又于汀漳间募士卒万馀人,剿叛臣,易正大,驱驰二三年。
景炎三年岁在戊寅十一月潮阳县值贼,服脑子不死,为贼所擒,终不屈节,谈笑自若。
贼以刀胁之,笑曰:「死,末事也,此岂可吓大丈夫耶」!
尝伸颈受之。
贼逼公作书说张少保世杰叛南归北,公曰:「我既大不孝,又教人不孝父母耶」?
不从其说。
贼擒公至幽州,见伪丞相博罗等,不跪。
众虏控持,搦腰捺足,必欲其跪,则据坐地上,叱骂曰:「此刑法耳,岂礼也」!
贼命通事译其语,谓公曰:「不肯投拜,有何言说」?
公曰:「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及将相,灭亡诛戮,何代无之?
我今日忠于大宋社稷,至此何说!
汝贼辈蚤杀我,则毕矣」!
贼曰:「语止此?
汝道『有兴有废』,古时曾有人臣将宗庙城郭土地付与别国了,又逃去,有此人否」?
公曰:「汝谓我前日为宰相奉国与人,而后去之耶?
奉国与人,是卖国之臣,卖国者有所利而为之;
去之者,非卖国者也!
我前日奉旨使汝伯颜军前,被伯颜执我去,我本当死;
所以不死者,以度宗之二太子在浙东,老母在广,故为去之之图尔」!
贼曰:「德祐嗣君非尔君耶」?
公曰:「吾君也」。
贼曰:「弃嗣君,别去立二王,如何是忠臣」?
公曰:「德祐嗣君,吾君也,不幸失国。
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我立二王,为宗庙社稷计,所以为忠臣也。
怀帝悯帝而北者,非忠臣;
从元帝为忠臣。
徽宗钦宗而北者,非忠臣;
高宗为忠臣」。
贼曰:「二王立得不正,是篡也」。
公曰:「景炎皇帝度宗长子,德祐嗣君之亲兄,如何是不正?
登极于德祐已去之后,如何是篡?
陈丞相奉二王出宫,具有太皇太后圣旨,如何是无所授命?
天与之,人与之,虽无传受之命,推戴而立,亦何不可」?
贼曰:「你既为丞相,若奉三宫走去,方是忠臣。
不然,则引兵与伯颜决胜负,方是忠臣」。
公曰:「此语可责陈丞相,不可责我,我不当国故也」。
贼曰:「汝立二王,曾为何功劳」?
公曰:「国家不幸丧亡,我立君以存宗庙,存一日则一日尽臣子之责,何功劳之有」!
贼曰:「既知不可为,何必为」?
公曰:「人臣事君,如子事父。
父不幸有疾,虽明知不可为,岂有不下药之理?
尽吾心尔,若不可救,则命也。
今日我有死而已,何必多言」!
贼曰:「汝要死,我不教汝死,必欲汝降而后已」。
公曰:「任汝万死万生煅炼,试观我变耶不变耶!
我,大宋之精金也,焉惧汝贼辈之磷火耶!
汝至死我而止,而我之不变者初不死也。
叨叨语十万劫,汝只是夷狄,我只是大宋丞相
杀我即杀我,迟杀我,我之骂愈烈。
昔人云:『之性,到死愈辣』。
我亦曰:『金石之性,要终愈硬』」!
公后又云:「自古中兴之君,如少康以遗腹子兴于一旅一成;
宣王厉王之难,匿于召公之家,召、周二相立以为王;
幽王废宜臼,立伯服太子,犬戎之乱,诸侯迎之,宜臼是为平王
汉光武兴于南阳蜀先主帝巴蜀,皆是出于推戴。
唐肃宗即位灵武,不禀命于明皇,似类于篡,然功在社稷,天下后世无贬焉。
禹传益,不传启,天下之人皆曰,『启,吾君之子也』,讴歌,讼狱者归之。
汉文帝即是诸臣所立,岂有高祖惠帝吕后之命?
春秋亡公子入为国君者何限,齐桓、晋文是也,谁谓奔去者不当立?
前日汝贼来犯大纪,理不容不避,二王南奔,势也。
程婴公孙杵臼辈出,存赵氏,为天下立纲常主,揆诸理而不谬,又宁复问『有无授命』耶?
惜乎先时不曾以此数事历历详说与贼酋一听」!
此皆公首陷幽州之语。
公始被贼擒,欲一见忽必烈,大骂就死;
机泄,竟不令见忽必烈
因叛臣青阳留梦炎忽必烈曰:「若杀之,则全彼为万世忠臣;
不若活之,徐以术诱其降,庶几郎主可为盛德之主」。
忽必烈深善其说,故公数数大肆骂詈,忽必烈知而容忍之,必欲以术陷之于叛而后已。
数使人以术劫刺耳语,公始终一辞,曰:「我决不变也,但求早杀我为上」。
贼屡遣旧与公同朝之士,密诱化其心。
公曰:「我惟欲得五事:曰剐,曰斩,曰锯,曰烹,曰投于大水中,惟不自杀耳」!
贼又勒太皇传谕说公降鞑,公亦不听。
诸叛臣在北妒其忠烈,与贼通谋,密设机阱夺其志,公卒不陷彼计,反明以语鞑,众酋尽伏其智。
且俾南人群然问六经、子史、奇书、释老等疑难之事,令堕于窘乡,众谋折其短误;
公朗然辨析,议论了无不通,强辨者皆屈。
北人有敬公忠烈,求诗求字者俱至,迅笔书与,悉不吝。
公妻妾子女先为贼所虏,后贼俾公妻妾子女来,哀哭劝公叛,公曰:「汝非我妻妾子女也;
果曰真我妻妾子女,宁肯叛而从贼耶」!
弟璧来,亦如是辞之。
璧已受伪爵,尝以鞑钞四百贯遗兄,公曰:「此逆物也,我不受」!
璧惭而卷归。
后公竟如风狂状,言语更烈。
一见鞑之酋长,必大叱曰:「去」!
有南人往谒,公问:「汝来何以」?
曰:「来求北地勾当」。
公即大叱之曰:「去」!
是人数日复来谒,已忘其人曾来,复问曰:「汝来何以」?
是人晓公意恶鞑贼,绐对曰:「特来见公,馀无他焉」。
公意则喜笑垂问,如旧亲识。
他日是人复来,公又忘之矣。
叛臣留梦炎等皆骂曰「风汉」,北人指曰「铁汉」。
千百人曲说其降,公但曰:「我不晓降之事」。
虏酋曰:「足跪于地则曰降」。
公曰:「我素不能跪,但能坐也」。
贼曰:「跪后受爵禄富贵之荣,岂不为乐,何必自取忧苦」?
公曰:「既为大宋丞相,宁复效汝贼辈带牌而为犬耶」!
或强以虏笠覆公顶上,则取而溺之,曰:「此浊器也」。
德祐八年,忽有南人谋刺忽必烈,战栗不果,被贼杀。
或谓久留公,终必生变,非利于鞑。
忽必烈数遣叛臣留梦炎等坚逼公归逆,谓忽必烈曰「鞑靼不足为我相,惟文公可以为之,得其降则以相与之」,公曰:「汝辈从逆谋生,我独谋尽节而死。
生死殊涂,复何说!
大宋气数尚在,汝辈大逆至此,亦何面目见我」?
遂唾梦炎等去之。
会有中山府薛姓者,告于忽必烈曰:「汉人等欲挟文丞相拥德祐嗣君为主,倡义讨汝」。
忽必烈文公至,问之,公慨然受其事,曰:「是我之谋也」。
全太后、德祐嗣君至,则实无其事。
公见德祐嗣君,即大恸而拜,且曰:「臣望陛下甚深,陛下亦如是耶」?
谓嗣君亦从事于胡服也。
忽必烈始甚怒公,然忽必烈意尚悯公忠烈,犹望公降彼,再三说谕,公数忽必烈五罪,骂詈甚峻。
忽必烈问公欲何如,公曰:「惟要死耳」!
又问;
「欲如何死」?
公曰:「刀下死」。
忽必烈意欲释之,俾公为僧,尊之曰「国师」;
或为道士,尊之曰「天师」;
又欲纵之归乡。
公曰:「三宫蒙尘,未还京师,我忍归忍生耶?
但求死而已」。
且痛骂不止,诸酋咸劝杀之,毋致日后生事,忽必烈始令杀之。
公闻受刑,欢喜踊跃,就死行步如飞。
临下刃之际,忽必烈又遣人谕公曰:「降我则令汝为为头丞相,不降则杀汝」。
公曰:「不降」!
且继之以骂。
及再俟忽必烈报至,始杀公,公之神爽已先飞越矣。
及斩,颈间微涌白膏,剖腹而视,但黄水,剖心而视,心纯乎赤。
忽必烈取其心肺,与众酋食之。
昔公天庭擢第,唱名第一,出而拜亲,革斋先生京师,病已亟,命之曰:「朝廷策士,擢汝为状头,天下人物可知矣。
我死,汝惟尽心报国家」。
母夫人遭德祐变故,逃避入广,又尝教公尽忠。
故公始终不违父母之训,尽死于国家,无二心焉。
自号「三了道人」,谓儒而大魁、仕而宰相、事君尽忠也。
忠臣、孝子、大魁、丞相,古今惟公一人。
南人慕公忠烈者,已摭公之《哭母诗》「母尝教我忠,我不违母志。
及泉会相见,鬼神共欢喜」之语,作《鬼神欢喜图》,私相传玩。
公在患难中,尝终日不语,冥然默坐,若无萦心者。
五载陷虏,千磨万折,难殚述其苦。
事事合道,言言皆经。
一以相去远,二以人畏祸不肯传,百仅闻其一二。
累岁摧挫之馀,老气峥嵘,视初时愈劲。
时作歌诗自遣,皆许身徇国之辞。
间见数篇,虽有才学,然怪其笔力不能操予夺之权,气索意沮,深疑其语;
后乃知叛臣在彼,谀虏嫉公,或伪其歌诗,扬北军气燄,眇我朝孤残,怜馀喘不得复生之语,杂播四方,损公壮节。
公自德祐二年陷虏北行,作《指南集》。
景炎三年陷虏,作《指南后集》。
公笔以授戴俊卿文公自叙本末。
有称贼曰「大国」、曰「丞相」、又自称曰「天祥」,皆非公本语,旧本皆直斥虏酋名,不书其僭伪语。
观者不可不辨,必蔽于贼者畏祸易为平语耳。
诗之剧口骂贼者,亦以是不传。
礼部郎中邓光荐蹈海,为贼钩取,文公与之同患难,颇多唱和。
杜浒尝除侍郎,海中杀贼颇夥,后以战死。
公之家人皆落贼手,独妹氏更不改嫁贼曹,谓:「我兄如此,我宁忍耶」!
惟流落无依,欲归庐陵,贼未纵其还乡。
公名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人
父名仪,号革斋
公被擒后,己卯岁往北,道间作祭文,遣孙礼庐陵革斋先生下为祭,仍俾侄升立为嗣。
宝祐四年年二十一岁廷对,擢为大魁,四十一岁拜丞相,乱后出处大略如此。
平生有事业文章,未悉其实,未敢书。
思肖不获识公面,今见公之精忠大义,是亦不识之识也。
人而皆公也,天下何虑哉?
意甚欲持权衡笔,详著《忠臣传》,苦耳目短,不敢下笔。
然闻为公作传者,甚有其人,今谅书所闻一二,助他日太史氏采摭,当严直笔,使千载后逆者弥秽,忠者弥芳,为后世臣子龟鉴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