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论乞进读本注音切 南宋 · 周麟之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一七、《海陵集》卷三、《历代名臣奏议》卷八、《海陵文徵》卷二
臣闻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于他,在乎加之意而已」。
斯言初止为学者设也。
董仲舒举此以告汉武帝,然后知帝王之学亦当如是。
仰惟皇帝陛下圣质天粹,自诚而明,敏脩之功,纯亦不已。
至于博览经史,固已识其大者,举而措之天下,国家日臻于嘉靖矣。
而犹不忘讲学之益,退朝清燕,躬御迩英,博延儒流,敷绎古艺,方且以西汉一代之史命官进读。
是将以因事立教,鉴往知今,求化源,恢张国纪,固不在于考文艺,辨音训,为书生章句之习也。
然臣窃谓三代而下,惟西汉为近古,诸史之作,惟班固为名家。
读之者考文义而后见纪事之本原,辨音训而后知立言之法则。
然文义或有难见,非注解无以发明;
音训或有难知,非翻切无以辨證。
多闻之助,或有取于此也。
臣不佞,叨以读诵为职。
苟不能尽心于此,或迷金根之义,或误雌霓之呼,以上昧天听,臣则有罪。
敢陈一二,愿从圣训而订正之。
夫服膺曩说,疏紊既多,苏、晋众家,剖断亦鲜,蔡氏纂集,尤为牴牾。
颜师古激扬郁滞,釐正暌违,援据精详,有补学者。
然则注解不同,臣欲以师古之说为正。
《汉书》旧文,多用古字,间从假借,其类实繁,古今异言,方俗殊语,本音他切,互见其中。
颜师古备著科条,剖析无滞。
字涉稍异,随即翻音,字协音谐,举当乎理。
然则音训不一,臣欲以师古所立为定,仍乞于进读本内间注音切。
臣非不知帝王之学志于治道,初不问此区区之言,可谓矜小节而闇大体矣。
然而列职禁近,献纳论思,事无巨细,皆欲详审不可茍,况执经史以备顾问乎?
今兹所陈,庶几下以见愚臣尽心率职之诚,上以副陛下加意典学之美。
取进止。
贺皇太子冬节1171年11月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八九、《诚斋集》卷四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土圭景至,有融重日之光;
葭琯气浮,丕应一阳之复。
宜鼎来于祉福,以钟美元良
恭惟皇太子殿下仁孝日跻,温文天粹
东序舞籥,泳礼乐之缉熙;
西学尚贤,挹诗箴之儆戒。
俶临华始,翕受邦休。
某縻以攸司,隔于称庆。
仰惟子职,钦承二圣之欢;
乐只时和,奉上万年之寿。
莫府君圹记庆元四年二月 南宋 · 孙应时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九三、《烛湖集》卷一二
会稽馀姚乡长者曰莫府君,讳及字子晋
其先自吴兴来徙家,世世积善好施。
今其近族有为天子从臣,或魁天下宦学者,益彬彬出焉。
府君之曾祖襄,祖若思,父晔,皆不仕。
母同县李氏。
府君宣和五年二月十二日生,早孤,业进士不偶,自力营家。
兴其先人之废宇,崇坟墓,联宗族,爱育弟侄,与诸从弟同甘苦、无间言者四十年。
塾舍常有名师,日延宾客文字饮,取有益于子弟。
里中义事,踊跃先之,忘其力之不足,以故贤称籍籍郡邑,而家实贫。
比老贫益侵,交游散落,郁悒不得意,且抱末疾。
年七十有五,庆元三年十二月十三日卒。
七子:叔昌、叔广、叔献、叔越、叔兴叔向、叔止。
一女,适汝翼。
孙男十人:子咏、子疆、子应、子庆、伯厚伯顺、伯和、伯承、伯华伯祥
孙女五人。
其明年二月十六日,葬于上林乡清果院之西,合陈夫人之兆,且依祖茔也。
平生刻意教诸子,日夜望其兴立门户。
次子举国子进士
逢国大庆,人争傅会稽籍,以官其亲,府君弗许,其识尤远矣。
天之报善不忒,不荣其生,将显诸后乎。
某不佞,蒙府君德最厚,欲详其行事而铭之,未能也,乃略书岁月本末,纳诸圹云。
贺邵中书即真直院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四七、《橘山四六》卷二
西掖之真除,仍北扉之旧直。
明命初播,佥言具孚。
窃以司献纳于雨露之边,鼓号令于雷风之表。
词垣文士之极任,而翰苑称天子之私人。
古今尤难,内外并掌。
妙五花之判,非大手笔以安能;
焕六经之麻,有兼人材而乃办。
简在上意,允属巨公。
恭惟某官学包九流,名满六合。
道比孟轲,而过况雄为不少;
文似子长,而视岂足多。
浑然天粹不琢之姿,凛乎岁寒后凋之操。
虽轩冕傥来,非志之所乐;
而舟楫大用,何时而弗宜。
特达宸旒之知,穹窿朝著之望。
紫宸香案而立,已高蹑于禁班
分金銮烛跋之光,方密承于睿眷。
俄惊一佛之出世,共知四户之得人。
增重持,参陪视草。
舍人样而见赏,盖才识之素优;
谓宰相器者非谀,即诏辞而可决。
要观伟业,以济昌时
某久被隆恩,初无异技,见西施自憎其貌恶,舍伯乐难遇于己知。
昔常闻君子之爱人,今得与诸侯之下客。
方叹坐毡之冷,载欣除綍之温。
凡一时稽古所蒙,使千里闻风而起。
坐甘棠之舍,爱美荫之犹存;
登红药之阶,觊清芬之旁及。
寸悰所激,尺喙难宣。
陈尚书率除吏部尚书仍兼内翰(成都运司作)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八○、《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一七、《翰苑新书》续集卷六、《启隽类函》卷三八
峻长六卿,增崇八座。
惟王有成绩,纪于日月之常;
汝作纳言,引此星辰之履。
仍专鳌禁,增重鸡翘
恭惟某官学哜道真,器函天粹
绝识洗空于万马,全材立解于千牛
江汉经营之劳,有河山带砺之烈。
允文允武,立德立功。
还颇、牧于禁中,悍卒回心于读诏;
讲唐、虞于毡上,顽民听命于舞干。
兹膺典选之升,始是奋庸之渐。
文昌垂象,实为上将上相之躔;
武帐前龟,行有为保为师之命。
暂烦长文制九品之任,行见曲逆遂万物之宜。
某未解漕冰,正驰驿路。
尚书之践台斗,或垂念于孤槎;
听散人之拜江湖,早归身于三径。
代回扬州崔安抚与之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八二、《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二一
建纛偃藩,方欲驰于庆牍;
滥巾分阃,何遽辱于朋缄!
一谦之光,三复以愧。
恭惟某官气涵天粹,材应时需。
德性得南方之强,文字喧西都之价。
仁勇充然于六馆,独何蕃欤;
言行考之而一人,如清河者。
群飞方锐,勇退尤高。
甫跻郎舍之华,即领帅垣之寄。
堰横古埭,尚如召伯之棠;
地对长江,曾击祖生之楫。
良刺史,尚友古人。
使功名配于前闻,则富贵乃其馀事。
某何功湘楚,又守勾吴。
捲雨西山,良有愧阎公之望;
观梅东閤,恨莫窥何逊之诗。
代回添差吴运筦钥启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九二、《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三○
戚侯四姓,既联中秘之华;
部使六条,顾倚上宾之重。
方欲展大僚之敬,乃先勤小牍之恭。
一谦尊光,三复愧感。
恭惟某官器函天粹,材轶人群。
太姒徽音,虽不闻而亦式;
少君高节,岂以贵而自骄。
荣通东壁之图书,暗接西厢之笔橐。
顾肯参联于冰潜,不辞主诺于日畿。
世选尔劳,聊复养脩门之望;
徒得君重,讵真烦细务之亲。
无王事鞅掌之勤,有皇华咨诹之任。
铜龙甲观,生民又望于姜嫄
路马乘车,褒赏谁如于申伯
某凄其纷白,复此依红。
蛙以墟拘,岂是缘青冥之脚;
鱼于川泳,尚或同白水之心。
贺诸司正启庚寅荣州作)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九八、《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三九
庚寅孟陬,六十龄之复见;
甲子朔旦,四五纪之罕逢。
其在皇皇之华,宜膺简简之福。
恭惟某官德潜天粹,政播民和。
圆万物以青规之仁,厥临孔惠;
转八荒于洪钧之气,其泰大来。
盘既颂于椒花,户益蟠于桃实
某得州斗绝,触绪冰寒。
多且旨,旨且多,不敢贡柴之酿;
炽而昌,昌而炽,但知祝椿之祺。
颂傒惟深,敷陈罔既。
江油县冯君墓志铭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二一、《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七九、《经义考》卷三二、嘉庆《四川通志》卷一八三
予守潼川日,录事参军冯君甲有士行,予知之未及举,会君命召,则以属诸后至者。
久而未有闻,或曰以疾去矣,予未之信也。
后数年迁靖,甲以书来曰:「我先君以开禧二年四月乙卯卒,以嘉定八年十月丁酉葬于魏城县清泉乡艮山卯穴,今墓木拱矣而未有以铭其竁。
昔岁幸备僚吏,将以请而弗之敢,既而疾病连年,几不能生。
今幸少间,敢以吾友李茂龙之状控于执事」。
予执书慨然,曰昔负蔽贤之过未有以赎也,乃弗果却。
冯氏之始以毕万,支子食采冯亭,为氏。
至唐有礼部尚书伉。
四世孙存,官长史,随僖驾入蜀,徙名数于绵。
长史之孙光傅,以行谊刑于乡,生承奉郎因,因生堂。
堂生汝舟,以太学上舍生同陈伯阳东上书论时政,请斩六贼,后劝进应天府,庭叱王时雍,一时想闻风采。
张忠献公为至交。
一子鈇,以奉议郎致仕,赠朝议大夫
娶文氏,生四子:长适之,举绍兴三十年进士,终朝奉大夫、知普州
次宜之,举淳熙十四年进士,终通直郎
次即府君讳诚之字明仲
次思复,举绍熙元年进士,终通直郎,为范氏姑后。
盖同产兄弟皆以儒科奋,维君屡试有司不利而著书,从游者数百人。
仅以乾道四年乡举该累举恩授迪功郎,则君盖倦游矣。
亲䣊勉之仕,调龙州江油县
吾外舅杨公熹为守,首加论荐。
主管茶事彭辂宕昌茶帛库,不敢吏也,留之莫府而师事之。
改帅安康,又辟为属。
会以檄归至汉中之属邑而卒,年六十有四。
取章氏,直庵居士梁之子。
三男子:沆,先卒;
次显臣;
季甲,举嘉定四年进士
七女,长适文寅之,次章夔一,次箕畴,次段镇,次樊巽,次某、某。
孙男□人,外孙□人。
君性端愿,事大父母、父母以孝著。
方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诸子环侍,东西两庑篝镫相望,书声率至夜分。
朝议即世,君之兄弟发星星矣,哀毁过制。
终丧,兄弟相持泣,义不析爨,三世聚指千,无一间言。
杨伯昌子谟校官虞仲易刚简通守,皆愿交焉。
士有越足绳检者,或责之,则怅然曰:幸勿使冯公知。
前言往行后生不及闻者,必缕数之。
后进有片长,动色推奖。
间有言人过者,正色不顾。
成都同舍生以窃衣被执,君自外至,曰非吾衣也,释之。
其人愧悔,卒为善士。
有亡友之女失身贵人家,君袖金叩门请赎,以妻名家子。
其它药疾赒贫,殆不可悉数。
虽以是赀用日乏,居之晏如也。
方待戍江油,饟所召君摄大安军仓官,隐陷凡千石有奇,樽浮滥,精出纳,踰年偿旧逋之半。
又白饟使以实数闻,前官吏咸赖以免,而军饟无阙,将士感悦。
寻又被檄市缣于潼之属邑,吏以恶缣呈白,君愀然曰:「民供军以自安也,今以高直易沽滥,是负民负国也」。
尽澄宿蠹,仍得善缣。
江油,不遣吏卒入乡,异时官取鱼鹿动千计,守贰以次皆有馈,君曰:「废例请自我始」。
姿敏悟,书过目成诵。
未弱冠,谒李知几石成都学官,一见改容,延之学职。
嗜周、程子书,学禁方严,不肯挠屈,宁文之不售也。
黎明正衣冠危坐,与诸生共讲,退又反覆涵泳。
每谓为学自一念始,一念欲萌,天地鬼神实临之,故事亲必孝,事兄必悌,交友必信,临民翼翼,惟恐伤之。
进趋有度,乡党会聚,君在则哗者寂,谑者庄,识与不识望而知其为复庵先生也。
不事造请,张季长演守郡,欲一见不可。
后以乡饮之礼踵门访君,且以文为贽,乃强起焉。
李公石、史公、李公叔献,君所师也;
刘公仪凤、黄公钧陈公损之、章公森、李公崟,君所友也,而李之情分尤厚。
君前后著书有《复庵读论语》十卷、《诗解》二十卷、《书传》二十卷、《易英》十卷、志铭赞记诗文五十卷,藏于家。
茂龙之状曰:「先生之学足以用世,而私淑诸生
先生之行足以厚俗,而官止九品」。
愚谓士大夫出则师保万民,居则父师乡里,其为成己成物一也。
大学》曰:「一家仁,一国兴仁;
一家逊,一国兴逊;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且贪止一人而害贻一国也,然则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其功用不已大乎!
况居官则小大相维,未必尽如己志,固不若淑党类,厚风俗,则善人蕃殖,所及滋广也。
是宜铭,铭曰:
遇不遇有命,行不加,居不损有性。
而况国人被其忠信,子孙世其笃敬,其为遇则已多,虽九品其奚恨!
元老壮猷之堂记1246年1月 南宋 · 李昴英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四三、《文溪集》卷二、《广东文献初集》卷三、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一八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唐合四管疆西道,而大府部自为东,一当四,广莫可知。
水数千里,旁午必趋漓,东下清海,一大都会,盖天造地设也。
镇治雄压粤,连偪后城,两浦臂挟之,尤胜者石。
柳子厚《飨军堂记》谓治城西北陬,泉池如在林壑,弥望极顾,莫究其往,黄发相传,即此地。
握穗骑羊之仙,幻五石其前。
老夫臣故台之山,闯睥睨,送青入,巨石竛竮倚池立如呀如伛,如蹲如舞,疑海神挥巨灵,擘昆崙,鞭驱之来。
狗脚朕强,以月峡珠池号石君,终傲兀不肯得。
本朝名人,题刻其间益重。
嘉定壬申,有堂于池之北,扁「壮猷」者,架以脆耎,成之遳劣,怒风雨残剥之,久而莫之葺。
方公大琮治一路,视其家,据案勤文书,至于日中昃无倦。
胸次有方壶,处浩穰纷纶中,益竞爽从容,意行伟境之倔奇,而陋堂之非敌也。
命毁撒徙去,除榛秽,展其狭,走畚锸,起其卑,规模巧出心匠,匠伯巧图位置,不敢秋毫之差。
千夫砉其斤风,争奋锐骋拔,栋隆崇其鳌立,梁𧍘蟉其虹跨,椽嶟嶟,瓦濈濈,欲飞动入霄汉,绮疏闿敞,文甃缜致。
蹑数级而前楹,又进数级始堂,廉藩以浚,房殿以邃,阁望之岳岳也,即之闳闳也,游焉近而息焉閟也。
尺其从百有十,而衡八十有四。
堂之北,苍莨玉立,千个风月无尽藏,旁筑梯城路二,幪复屋而上有亭。
东曰连天观阁,凭虚引览,则远峰竦烟,霏翠冥濛湿晴空,野阔溪长,琉璃田渺千顷。
西曰先月楼台,于圆牖中见层楼拥乔木,宛其桂影婆娑,与广寒宫隐映。
堂之南运石洲大湖甲品列于前七。
奇拔端凝,可敬可友。
修廊翼如,演迤纡纾,以夷繇散屦,东凡二十有七间,西羡一焉。
运甓斋、飨军堂对敞其上,存古也。
界池矼方桥联络之,穹栏横槛,若长龙饮泱漭,爪鳞撑拒,轮奂四面,相缪碧渥,彤融交煜可鉴。
偶彩榭为舫舲舣,步上下水,木芙蓉浮游。
出桥之南,登对越亭,则桥以北渠渠耽耽之屋,尽成罨画。
东北隅又廊,绕燕寝之背。
东园、兰、菊所至而有。
随物态着小斋,短轩曲折,丈室行窝,雅有壶翁橘叟趣,妙巧无以踰之。
若夫旷垠衍沃,登闳曷奕,则西园专美,仿佛乎秘林木天,但未知海上三山,玲珑五云之宇何如尔。
大宾客,则张具横陈,歌乐递作,堵妓围棚,优狡缥缈乎幔亭之集仙也。
军有劳,则竿鱼旃熊,旂威蕤,垂云戚,柲櫜韔,森肃乎后先,元帅戎服中坐,诸将俯伏拜庭下,跼蹐就位,鼓磅硠然,士伍鞮鞪铠捍,俛听号令无哗,徐解录沉黄,间席地于庑,行以列甚整,渑酒坻肉,滂浪脂腴,莫不浃匝属厌,轰腾乎魏博之欢雷也。
花时无禁,邦人群敖争先,帽桐之耋,骑竹之稚,韶妆缦裳之丽,遍绣台馆,秋千蹴鞠,姱嬉老高柳边,杂还乎滁亭之游人也。
公于财用,爱惜锱粒,出不妄,凡可以新美炎邦,被无穷者,则倾倒弗靳。
是役也,最钜且完,固可坚久,非苟焉欲速成比。
厥费无算,皆撙缩之赢乎出,民未尝劳其劳,故乐其乐。
停杯说军府者咸曰:「丕哉铄乎!
州自汉初以来未有此也。
于以抗飓母,伏天吴,瘴雾蜃气,一洗空之,岂徒靡曼赫戏,骇眙南人哉」!
按《州志》蒋公之奇尝隅城筑石屏台,湮没无复遗迹,龚公茂良广平堂,来者润色之常如新,二公皆十连两地。
后之有人心者好恶则甚公。
天粹其姿,浑涵歛圭角,立朝特劲敢言,清名厚德重一世。
天子久倚公,哯呕葭萌,调虞猺蛮,治声休其称最,行且入为明堂一柱。
是堂也,将与潞国德威韩魏公之昼锦俱不朽,额曰「元老壮猷之堂」,沿旧名而广益之也。
客曰:「公其以方叔自况乎」?
公曰:「不然。
夫一之谓元,先觉之谓老,正大之谓壮,而猷,道也。
能正而一,是闻道先乎人,可以为师帅矣。
留南垂五年,幸士民熟信而相亲,验之政,揆之心,粗无愧是道也。
尝闻之诸老,不敢不勉。
且有望于后之主此堂者进此道,以福此民也,老以齿言肤矣」。
客曰:「唯」。
淳祐六年正月
颜渊潜心于仲尼 南宋 · 朱埴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二四、《论学绳尺》卷七
以静为学,深于道矣。
天下之理未有不由静而入,学而非静,则胶于口耳形迹之粗耳。
贤者之求道,固恶夫昧昧,而尤恶夫皎皎。
故必主乎静,而后无入而不自得焉。
静者何?
潜心是已。
心者神之舍,神者圣之寓也。
圣之所以为圣,亦心之精神为之耳。
吾惟于此反照而内观,默通而冥晓,悟道于不睹不闻之表,契道于无声无臭之天,自他人观之,虽若无所识者,而不知默而识之,乃真识之精。
虽若无所事乎言,而不知不言而喻,已造于不容言之妙。
天天相照,吾心一圣人也。
心在是则圣在是,深造于斯道也固宜。
不然,舍静以求道,外吾心以求圣人,吾见其泛泛焉而已,潜云乎哉。
扬子曰「颜渊潜心于仲尼」,意或如此耳。
尝谓天下无心外之理,学者无心外之学,一心之中,盖浑浑乎其为圣人也。
故非潜心则不足以言希圣之事,非主静则不足以言潜心之法。
抽千古心学之关键,莫如《大学》一篇。
然统括之妙,则在于能静之片辞。
吾读《鲁论》「如愚」一语,未尝不叹颜子之善于学大学也。
何则?
愚非真愚,静而已矣。
惟玄惟默,守道之极,静之体也。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静斯妙焉。
《书》之沉潜,《诗》之潜伏,皆是物也。
盖静则见善明而用心刚,信道弘而执德固,不矜其博闻,而隐然于不闻之表有真闻;
不逞于多见,而超然于无见之中有真见,澄其思于退藏于密之时,而极其理于精义入神之妙,方寸之间空洞莹彻,阴阳可以阖辟,天地可以旋转。
而况我心同然之圣人,何彼乎?
何此乎?
羹墙见尧,非心之外别有一尧也,是心之静乃真尧也。
蚤夜思舜,非心之外他有一舜也,是心之静乃真舜也。
诚以人心之间,何所不有,一静之外,何道不明?
苟惟外此而求之,返己于物,沉真于伪,梏于形骸之内,见于肝膈之上,自以为道在是矣。
不知机慧巧诈性之障也,刻厉矫揉德之贼也。
圣人自圣人,吾心自吾心,道深远矣,何潜之有?
故非至明不足以察静之机,非至健不足以察静之固。
古之人有颜氏子者,其知此。
且游乎洙泗之上而窥斯道之津涯者,岂独颜子哉?
子路以勇果求,是其心荡而不能静
子贡以辩给进,是其心泛而不知静;
冉求以才艺进,是其心浅而不克静。
也何如?
论其勇不如子路,言其辩不如子贡,取其才不如冉求,循循而无所异于人,默默而无所惊于世。
至于合志于冥,凝神于独,沈潜静定,默与道契者,则甚非诸子之所企及也。
然则何如斯可以言潜?
好学不倦,非潜乎?
是其心好夫子之学而已,未足为潜也。
言无不说,非潜乎?
是其心说夫子之言而已,未足为潜也。
钻坚仰高,服膺勿失,非潜乎?
是其心慕夫子之善而已,亦未足为潜也。
夫潜,岂一朝一夕之故哉。
默通于闇室不睹之地,冥悟于雷声渊默之间,探圣人之心以印我之初心也久矣。
善论者,不但观于好学不倦之时,惟当观于堕体黜聪之日;
不但验之于言无不说之始,惟当验之于离形去智之后;
不但之于钻仰服膺之初,惟当之于心斋坐忘之馀。
盖道不悟于胶胶扰扰之地,而每契于冥冥默默之中。
堕体黜聪,是养之以童子之蒙也,非道之源乎?
离形去智,是恬之以清夜之气也,非道之乎?
心斋坐忘,是会于太极浑沦磅礴之天,非道之溥博乎?
故终日如愚,心无时而不仲尼也。
三月不违,心无日而不仲尼也。
步亦步,趋亦趋,步趋一仲尼也。
瞻在前,忽在后,前后一仲尼也。
力到功深,超然领会,岂啻冰释而风休,云收而雾霁。
鹏抟鲲运,吾不知宇宙之寥阔;
帝骤王驰,吾不知古今之广漠,但见万象森罗,皆吾方寸中之故物,果孰为圣人乎?
孰为吾心乎?
亦不自知其潜之之妙也。
岂惟不知之,虽夫子亦不知其潜于我也。
不然,「弗如」之叹,何待于知十之馀而后觉乎?
「不愚」一语,何待于退省之后而后发乎?
吁,妙矣哉,静之为学也!
抑尝读《易》至《复》,而得颜子之学。
《复》之为卦,一阳虽萌,然其时为仲冬,其象为雷在地中,盖斯时也,木归其根,蛰坯其封,正复动于静,不事生化之时也。
而圣人于《象辞》必曰「见天地之心」,何哉?
吁!
有以知天地生物之心惟于闭藏静定之时可见,兹非潜心之学所本乎!
圣人赞《易》,独许颜氏子之庶几也以此。
虽然,有心者累物,众人也。
无心者忘物,圣人也。
故静则生乐,乐则无心矣。
箪食瓢饮,若无若虚,方寸郁如也。
人为尽而天理融,机事忘而真性湛,随意所处,浑然天成。
前此则贤希圣之事,至此则圣希天之境矣。
夫子曰「未见其止」,亦曰「所立卓尔」,天精天粹,万物作类,潜之妙何所限量乎!
呜呼!
参乎不敏,一唯而忘;
点尔何如,一问而悟。
天假之年,颜其孔矣,孰曰未达一间?
谨论。
回童倅启 南宋 · 姚勉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三○、《雪坡舍人集》卷二四
伏审疏恩天陛,借重星屏。
虎槛宣威,久服童君之善政;
渔竿借钓,幸安姚子之閒居。
将披睹于云天,遂帡幪于风雨。
迎轩胥庆,拜椟有严。
恭惟某官硕望耆儒,清名厚德。
天粹气,得湘潭岳麓之至清;
随地政声,与石壁洪岩而俱峻。
盍听星辰之履上,乃将风月之权分。
清朝自近世以来,半刺异初基之重。
以乌有子虚之课额,当白崖赤打之浪头。
纲解取办于凿空,事势几成于筑底。
秪如道院,本非有蟹之邦;
必也通才,可胜展骥之任。
而况教适新于董学,粜专主于平农。
民命几何,所重惟食。
士风坏矣,在正其心。
宜有良规,耸闻新政,第虞装趣,不待席温。
刺史相必考所行,丕拜玺书之宠;
耆寿俊越在厥服,人观璧帛之迎。
某禄不逮亲,学难偕世。
盟鸥结社,聊自乐于孤闻;
骑马朝天,终惭随于群队。
分甘藜藿,归隐菰蒲,欣闻佐郡之来,端有事贤之幸。
燕雀之喜以贺厦,知可依栖;
龙蛇之蛰以存身,尚祈覆护。
祝炜明仲字说 南宋 · 赵汝腾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八○、《庸斋集》卷五
吾闻降衷,湛然虚灵。
贯理与事,统性及情。
上智养之,天粹天精。
下愚汩之,日困不醒。
是以君子,问学营营。
学为启瞆,春空震霆。
学为剖蒙,灵曜运行。
昭明为晋,明本自生。
辉光为蓄,光以养成。
浊明外景,如火烛冥。
清明内景,如水鉴形。
澄之又澄,大学明明。
明仲懋哉,知至意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