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颜渊潜心仲尼 南宋 · 朱埴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二四、《论学绳尺》卷七
以静为学,深于道矣。
天下之理未有不由静而入,学而非静,则胶于口耳形迹之粗耳。
贤者求道,固恶夫昧昧,而尤恶皎皎
故必主乎静,而后无入而不自得焉。
静者何?
潜心是已。
心者神之舍,神者圣之寓也。
圣之所以为圣,亦心之精神为之耳。
吾惟于此反照内观,默通而冥晓,悟道不睹不闻之表,契道于无声无臭之天,自他人观之,虽若无所识者,而不知默而识之,乃真识之精。
虽若无所事乎言,而不知不言而喻,已造于不容言之妙。
天天相照,吾心一圣人也。
心在是则圣在是,深造于斯道也固宜
不然,舍静以求道,外吾心以求圣人,吾见其泛泛而已,潜云乎哉
扬子曰「颜渊潜心仲尼」,意或如此耳。
尝谓天下无心外之理,学者无心外之学,一心之中,盖浑浑乎其为圣人也。
故非潜心不足以希圣之事,非主静不足以潜心之法。
千古心学关键莫如大学一篇
统括之妙,则在于能静片辞
吾读《鲁论》「如愚」一语未尝不叹颜子善于大学也。
何则
愚非真愚,静而已矣。
惟玄惟默,守道之极,静之体也。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静斯妙焉。
《书》之沉潜,《诗》之潜伏皆是物也。
盖静则见善明而用心刚,信道弘而执德固,不矜博闻,而隐然于不闻之表有真闻;
不逞于多见,而超然于无见之中有真见,澄其思于退藏于密之时,而极其理于精义入神之妙,方寸之间空洞莹彻阴阳可以阖辟天地可以旋转
而况心同然之圣人,何彼乎?
何此乎?
羹墙见尧非心之外别有一尧也,是心之静乃真尧也。
蚤夜思舜,非心之外他有一舜也,是心之静乃真舜也。
诚以人心之间,何所不有一静之外何道不明
苟惟外此而求之,返己于物,沉真于伪,梏于形骸之内,见于肝膈之上,自以为道在是矣。
不知机慧巧诈性之障也,刻厉矫揉德之贼也。
圣人圣人,吾心自吾心,道深远矣,何潜之有?
故非至明不足以察静之机,非至健不足以察静之固。
古之人有颜氏子者,其知此。
且游乎洙泗之上而窥斯道之津涯者,岂独颜子哉?
子路勇果求,是其心荡而不能静
子贡辩给进,是其心泛而不知静;
冉求才艺进,是其心浅而不克静。
何如
论其勇不如子路,言其辩不如子贡,取其才不如冉求循循无所异于人,默默无所惊于世。
至于合志于冥,凝神于独,沈潜静定,默与道契者,则甚诸子之所企及也。
然则何如可以言潜?
好学不倦,非潜乎?
是其心好夫子之学而已未足为潜也。
无不说,非潜乎?
是其心说夫子之言而已未足为潜也。
钻坚仰高服膺勿失,非潜乎?
是其心慕夫子之善而已,亦未足为潜也。
夫潜,岂一朝一夕之故哉。
默通于闇室不睹之地,冥悟雷声渊默之间,探圣人之心以印我之初心久矣
善论者,不但观于好学不倦之时,惟当观于堕体黜聪之日;
不但验之于言无不说之始,惟当验之于离形去智之后
不但之于钻仰服膺之初,惟当之于心斋坐忘之馀。
盖道不悟于胶胶扰扰之地,而每契于冥冥默默之中。
堕体黜聪,是养之童子之蒙也,非道之源乎?
离形去智,是恬之以清夜之气也,非道乎?
心斋坐忘,是会于太极浑沦磅礴之天,非道溥博乎?
终日如愚,心无时而不仲尼也。
三月不违,心无日而不仲尼也。
步亦步,趋亦趋,步趋仲尼也。
在前,忽在后前后仲尼也。
力到功深超然领会,岂啻冰释风休云收雾霁
鹏抟鲲运,吾不知宇宙寥阔
帝骤王驰,吾不知古今广漠,但见万象森罗,皆吾方寸中之故物,果孰为圣人乎?
孰为吾心乎?
不自知其潜之之妙也。
岂惟不知之,虽夫子不知其潜于我也。
不然,「弗如」之叹,何待于知十之馀而后觉乎
「不愚」一语何待退省之后而后发乎?
吁,妙矣哉,静之为学也!
抑尝读《易》至《复》,而得颜子之学。
《复》之为卦一阳虽萌,然其时仲冬,其象为在地中,盖斯时也,木归其根,蛰坯其封,正复动于静,不事生化之时也。
圣人于《象辞》必曰「见天地之心」,何哉
吁!
有以天地生物之心惟于闭藏静定之时可见兹非潜心之学所本乎!
圣人赞《易》,独许颜氏子之庶几以此
虽然有心者累物,众人也。
无心者忘物,圣人也。
故静则生乐,乐则无心矣。
箪食瓢饮,若无若虚,方寸郁如也。
人为尽而天理融,机事忘而真性湛,随意所处浑然天成
前此则贤希圣之事,至此则圣希天之境矣。
夫子曰「未见其止」,亦曰「所立卓尔」,天精天粹万物作类,潜之妙何所限量乎!
呜呼
参乎不敏一唯而忘;
点尔何如一问而悟。
天假之年,颜其孔矣,孰曰未达一间
谨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