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张宗演”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三十六代天师母倪氏墓志铭 宋末元初 · 马廷鸾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九○、《碧梧玩芳集》卷一九
晋真人之母,登真度世,而《真诰》纪焉。
唐哀子李训之母,铸像刻词,而《碧落碑》称焉。
道家本以经功道恩拔亲超祖,度上南宫为事,无所蕲于文字之传,且其学幻言庞,非书生之所得闻也。
然欧阳公、程伯子或读焉,或录焉。
得非五经之外自有书,六合之表自有人;
而孝子顺孙,发于天典民彝者,又自有所寄耶?
三十六代嗣教天师张君宗演之母倪氏,殁于其宫,谒铭于余。
介其先人观妙先生所得于先正江文忠公之志,若曰:观妙异时,驾风鞭霆,回渊却海,受知穆陵
玉圭象简,瑶扇宸章,照耀林谷。
其所亲浙漕进士王君之状,则曰:倪氏齐家有序,主馈有则,相夫有佐佑功行之劳,教子有勤饬严整之规。
妇道母仪,两无所愧。
是观妙之室也。
余读文忠《宾天抱弓之铭》:「乾端坤倪,云徂何往?
将伸纸濡墨,固已陷膺腐眦矣」。
是天典民彝也,尚忍续之铭乎?
然怀雨露之明恩,奉金石之旧章,而托之山哀浦思之人,亦天典民彝也,又尚忍辞之铭乎?
张氏养素名山,董道垂教,大中祥符以来,飙车羽轮,温纶促之,霞子云孙,嘉号录之。
石󰬒芝田,上腴续之。
瑶殿矗矗,银宫旟旟。
握帝之符,佩神之诀;
岳祇受职,星伯扬灵。
去之千万世,思禹而河洛皆禹,而云天皆尧。
传曰:「纵子忘之,山川鬼神其忘诸乎」?
且独不究其祖之所逮闻乎?
圯上一编,佐兴炎刘,以仁义公恕统天下者四百年。
其间当涂受任者,奋身持危,与国俱敝,而家人女子,率为飞迁,固难为浅见寡闻者道也。
琼英之兄,乘烟之父,彼皆何人?
载在史册,汉德可谓允怀矣!
张氏之教,源流于汉。
既彷佛宣城赤松之遗风,则生居灵宅,殁言仙姑者,宁无感于此乎!
久矣!
余之不托于文也。
昔之人,固有制形练魄,遗俗独存,以究观无穷沓来之世变,则赋湘灵,记麻姑者,岂独女妇之云乎?
呜呼!
铭曰:
嗟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
窥前灵于往代兮,寻羽人丹丘
身扶日而弗支兮,家蹑云而上浮。
美琼英之遗则兮,羡乘烟之良俦。
惟彼元君,卓为灵匹。
含冲葆真,金堂玉室。
往讯其人,呼之或出。
天师张简斋 宋末元初 · 谢枋得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一四、《叠山集》卷五
某介怙慈仁,辄有忱恳。
右武夷一派士大夫尊道传法者固多,能推广教主美意者宁几人?
以某所见察之,奉行正一教法,的有契人行道、济物活人之功者,惟建安周君震一。
君儒者也,厥祖告院先生乃一世名流,赵愚庵信庵吴履斋徐意一余樵隐,咸罗致门下为重客,建士黄魁以下习《春秋》者皆师之;
其尊丈质轩先生累膺旌币,逃名山林,年六十四之精神丰度如三十少年,杜门谢客,翛然出尘,望而知其为有道君子。
家在城府,不妄友一人,某游建上,一见如故交,辱馆粲于迎仙道院者两旬,因识其子孙八九人,孝慈友悌,一家之三代也。
持敬乃其冢子,晨夕事玉虚玄帝如严君,婚友疾病艰厄有祈焉,如响斯答。
武夷观阨于河西僧,上下无敢出一手援,持敬默祷之帝,一夕僧感梦震惊,狱遂散。
某遇夜朝斗,忽见四人跨高马而来,一人黑衣披发,端坐于庭前,乃玄帝也。
道士黄君亦熟视礼拜,此持敬至诚所感召也。
持敬慕简斋如天人,隆师尊道,一念真切,行五百里而瓣香参礼。
傥蒙异眄而厚遇之,如某受赐,亦足以劝天下学道者
意长纸短,益重怀慕,仰祈台照。
道士武仲 宋末元初 · 谢枋得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一四、《叠山集》卷五
某于建宁城中识周质轩先生有道之士,近古之逸民也。
其人忠厚笃敬,言不妄发,人不妄交,行不妄动,犹有赵信庵王脩斋之风。
家在城府,与时贵寓公士友无一人往来。
某不知何何饰,独蒙异顾,馆粲两旬,听其议论,挹其精神,翛然出尘埃之外,真可谓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者。
其令似周兄持敬,少慕道教,真行法,以济活人为心,一毫无所利,舍宅为道院,奉事玄帝如严君,玄帝助之如父诏子,感应神异,不可一二数。
建邵得道者,此其第一流也。
持敬平生以不登祖师正一玄坛,不识简斋天师真人为大欠,行六百里,持瓣香参礼,可谓尽心焉耳矣。
某既拜书简斋,不封蜡而经台览。
持敬与某交通如兄弟,望尊契兄留之门墙,介之简斋,倘有所祈,全赖吹嘘,将大与之力。
黄兄方外,亦古君子,某甚敬之,并累造化。
惟仁贤留意焉。
嗣汉三十六代天师简斋张真人墓志铭 宋末元初 · 刘辰翁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七六、《隐居通议》卷一六
昌意以来,号称神明之胄者,既无不历乱磨灭,独汉天师张氏祖讳良,以剑印传,如禹鼎,延至魏、晋、六朝、隋、唐、五季,逾久而著。
其承承至此,必亦有尤异,取信不惑者,然犹未至益人国也。
祥符,冠褐始召,崇、观符箓始盛,其时有虚靖先生,道始显。
穆陵赐号观妙先生可大甫,三十五代,其退潮拯旱犹信。
由是龙虎山宫观压东南,为福地第一。
化人之蒙袂四出者致方物,修士之赢粮访道者贾挚币,祈者谢者、不宁令者膝行而踵至,居如市,市如邑,儿童下走,顺风而呼,赝而售者滋富,至莫辨,于是用物宏矣。
乃三十六代天师宗演,起绍陵,讫德祐,且十年,方禁中奉秘祝,谨然不召。
至乙亥、丙子间,金陵已不守,信未下,然北使已先传张天师召,召且亟。
当是时,环江南之冰泮者无息壤,兹山独师是恃,而师不自保。
然未几时,而锡冠剑,陟师号,予护持,免徵发,掌教事,度诸品,若曰神仙子孙而不名。
由是宠光赫然,又前代盛时所未有。
由是士大夫有不能出者,贫无处者,阡陌之负耒往者,亲者故者,莫不挂冠易服,庇风雨寒暑,由是入其境者若华胥
军行而狼顾者曰「天师之四履也」,催科而旦适者曰「天师之所抚存也」。
物之熙熙然者不惟不知陵谷,亦不知谁氏之子
如是者十又七年,而演道灵应冲和真人死,其君子曰:「是号简斋,真能简者也」。
其弟子曰:「吾师度世解厄,非死也,殆天师复生」。
先是,相传其教三十六代厄,故一终一摄,不以闰居正,惧及也。
至师而遭讫箓之难,或谓道盈亦无所逃于数,然惟师以愚守智,惟师以俭致福,惟师以清静禦外物,故能涉乎边境而不祸,抟乎九万而不中道夭,而又能以馀力济世得名,又非特脱于其厄而已,乃至是始昌
若论其存亡绝续之际,有不可胜述者焉。
其从容,若不得已而应;
其寡默,善为上而不争。
或曰,天师非世人也,盖必有出乎人间耳目之表者,独恨不尽知耳。
闻其初至北也,不敢挟剑以行,及其呼剑而剑至。
又云,北有二虎,抚之,「汝吾左、汝吾右」,皆靡然如命。
凡流俗好怪,所传闻皆若此,皆如说东方朔者,非实也,亦非道也,道在平易,即简斋者是已。
吾方以其简为近道,而彼欲以小夫曲说神之,以此胜魔,非魔道邪?
然吾闻山中人言,其将逝也,亦不能无小异。
最后北行之日,所居面里所山崩,辛卯得白兔,然不死,此其可信者。
其三代见世系,其子孙见碑阴。
淳祐甲辰,死至元辛卯,葬里之澥田,实己亥九月癸酉
天师与棣,赐号体元宏道广教真人,是为三十七代。
观妙先生铭,吾师庐山相国老笔也。
天师能不远介其徒以属我曰:「斯文托再世矣」。
以吾从古心之后,为有愧也,乃依楚歌为辞以系之。
辞曰:
山龙衣兮翠黄,英琼瑶兮五梁
俨归奏兮玉皇,我祖兮抚我大荒。
途迷兮屏翳骖左,指穷于薪兮不穷于火。
阳平兮赐履于讴,于讴兮山中之子。
风枝号兮,老龙吉死。
我祖兮在天,览揆锡兮兹兹千,重斯文兮以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