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秋风辞 西汉 · 刘彻
出处:全汉文 卷三
汉武帝故事曰: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曰: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文选》四十五。《御览》五百七十、五百九十一并引《汉书》。《乐府诗集》八十四引汉武帝故事。合璧事类外集五十八引正本《汉书》本纪。《诗纪》一。又《书钞》百六引汉武故事。录河、波、歌、多四韵。《后汉书》马融传注引歌一韵。《文选》十三雪赋注引忘一韵。又十六别赋注引歌一韵。《御览》九引飞、归、河、波四韵。又七百六十八作武帝汾歌。引河、波二韵。○逯案。此辞《御览》数引皆曰《汉书》。合璧事类且谓出正本《汉书》。殊怪。事类谓案正本《汉书》本纪。天汉元年三月。上行幸河东。祀后土云云。秋风而曰三月。显有误字。考《汉书》。帝幸汾阴凡六次。然皆不在秋。惟郊祀志称。夏六月中。汾阴巫锦为民祠魏睢后土营旁。见地如钅句状。掊视得鼎。吏告河东太守胜。胜以闻之。乃以礼祀迎鼎至甘泉。从行上荐之云云。据武纪。事在元鼎四年。得鼎既在六月中。并经遣使验问。则帝之河东当值秋时。秋风辞其即此行之作乎。)。
天马歌 西汉 · 刘彻
《汉书》武帝纪。元鼎四年六月。得宝鼎后土祠旁。秋。马生渥洼水中。作宝鼎天马之歌。《史记》曰:尝得神马渥洼水中。复次以为太一之歌。歌曲曰:
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
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史记》乐书。《诗纪》一。又韵补三引里、友二韵。○逯案。此与郊祀天马歌文字稍异。故别入武帝集。)。
西极天马歌(广《文选》作蒲梢天马歌。《诗纪》同。) 西汉 · 刘彻
《汉书》武帝纪曰:太初四年。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作西极天马之歌。《史记》曰:后代大宛得千里马。马名蒲梢。次作以为歌。歌《诗》曰:
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史记》乐书。《白帖》十六。广《文选》十四。《诗纪》一。○逯案。此与郊祀天马歌文字稍异。故别入武帝集。)。
李夫人歌 西汉 · 刘彻
《汉书》曰:夫人早卒。帝思念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帝居帷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帝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令乐府诸家弦歌之。
是邪非邪。
立而望之。
偏何姗姗其来迟(《搜神记》作偏娜娜何冉冉其来迟。《类聚》同。○《汉书》外戚传。《搜神记》二。《类聚》四十三。《文选》五十八哀永逝文注。《御览》百四十四。《乐府诗集》八十四。《诗纪》一。○集氏笔乘云。武帝李夫人歌。是邪非邪。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之与迟一韵。许顗诗话云。立而望之偏。是退之走马看来立不正之所祖也。以偏字属上。不惟与韵不叶。立而望之偏。是何语邪。○逯案。焦说是也。又《类聚》此歌引《汉书》。与今本《汉书》绝异。与《搜神记》则同。未悉所据为何本也。)。
柏梁诗 西汉 · 刘彻
押词韵第三部
东方朔别传日。孝武元封三年。作柏梁台。诏群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者。乃得上坐。
日月星辰和四时。骖驾驷马从梁来。
郡国士马羽林材。总领天下诚难治。
和抚四夷不易哉。刀笔之吏臣执之。
撞钟伐鼓声中诗。宗室广大日益滋。
周卫交戟禁不时。总领从官柏梁台。
平理请谳决嫌疑。修饰舆马待驾来。
郡国吏功差次之。乘舆御物主治之。
陈粟万石扬以箕。徼道宫下随讨治。
三辅盗贼天下危。盗阻南山为民灾。
外家公主不可治。椒房率更领其材。
蛮夷朝贺常会期。柱枅欂栌相枝持。
枇杷橘栗桃李梅。走狗逐兔张罘罳。
啮妃女唇甘如饴。迫窘诘屈几穷哉(东方朔○《类聚》五十六。古文苑四。《诗纪》一。又书少五十引大将军镇抚四夷者也一句、五十三引台一韵、五十四引来一韵持一韵。匡谬正俗七引时、来、怠三韵。《初学记》十二引来一韵。《御览》三百五十二引东方朔传引时一韵、九百六十六引梅一韵、九百七十引梅一韵。○逯案。《诗纪》从章樵本古文苑。各官下附以人名。今据韩本删之。顾炎武日知录据史汉纪传年表。辨此诗年代官人皆相牴牾。因定为后世依托。然考《汉书》武帝纪。于建元六年即出大司农一官名。与此牴牾相同。吾人如信班书。不得独疑此诗。且此诗出东方朔别传。此别传即班书朔传所本也。)。
与奉车子侯家诏 其二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四
帝与子侯家语云:「道士皆言子侯仙去,不足悲(《史记·封禅书·索隐》。顾胤案:《武帝集》。)」。
骠骑论功论 其一 西汉 · 吾丘寿王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七
骠骑将军霍去病征匈奴,立克胜之功,寿王作士大夫之论,称武帝之德,曰:
士或问于大夫曰:「侧闻强秦之用兵也,南不逾五岭,北不渡大河,海内愁怨,以丧其国。汉兴六十馀载矣,命将帅以抗愤,用干戈于四荒,南排朱崖,北建朔方,东越沧海,西极河源,拓地万里,海内晏然。鄙人不识,敢问其踪」?大夫曰:「昔秦之得天下也,以力而不以德,以诈而不以诚。内用商鞅、李斯之谋,外用白起、王剪之兵,窥间伺隙,既并海内之后,以威力为至道,以权诈为要术,遂非唐笑虞,绝灭旧章,防禁文学,行是古之戮,严诽谤之谋,十馀年遂滂沲则盈溢。是故皇天疾灭,更命大汉反秦政,务在敦厚,至今六世,可谓富安。天子文明,四夷向风,徒观朝廷下僚门户之士,谋如涌泉,动如骇机,皆能安中国,吞四夷,君臣若兹,何虑而不成,何征而不克?虽拔泰山填苍海,可也(《艺文类聚》五十九。)」。
讼太子丹 西汉 · 赵王彭祖
出处:全汉文 卷十二
充逋逃小臣,苟为奸讹伪,激怒圣朝,欲取必于万乘,以复私怨。后虽烹醢,计犹不悔。臣愿选从赵国勇敢士,从军击匈奴,极尽死力,以赎丹罪(《汉书·江充传》:充有女弟嫁赵太子丹,充因得幸。久之,丹与充忤。遂捕充,充亡,诣阙告丹。武帝怒,收丹,下魏郡狱,法至死。彭祖上书讼丹,不许,后竟赦出,不得立。)。
北方有佳人 西汉 · 李延年
押词韵第十七部
《汉书》曰: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延年侍上。起舞。歌曰云云。上叹息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书》外戚传。玉台新咏一。《类聚》十八、四十三。《初学记》十、十九。《白帖》七。《文选》二十一秋胡诗注。古籍丛残石室本《文选》西京赋注。《御览》百三十六、百四十四、三百八十、三百八十一、五百十七、五百七十四。事类赋舞赋。草堂诗笺十六佳人诗注。《文选》补遗三十五作佳人歌。《诗纪》二。○刘子卷三辨乐篇。袁注云。延年者。李延年也。姿颜色艳。武帝嬖之。任为协律都尉。帝令造新声。延年于坐起舞而歌曰:南国有佳人。美者颜如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不惜倾城国。佳人不再得。武帝宠之。问左右曰:天下更有美人乎。对曰:延年有一妹。极端正。姿容绝代。帝即诏之。美貌无匹。遂纳为夫人。时人语曰: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逯案。袁注殆凭记忆。未尝一检《汉书》。又一雌复一雄。本苻坚时谚。所以刺慕容氏者。袁氏亦竟误归延年。冯氏《诗纪》、杨氏古诗存目皆沿其误。)。
上书言得失 其一 口钱 西汉 · 贡禹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四
古民亡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汉书·贡禹传》)。
上书言得失 其六 赎罪 西汉 · 贡禹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四
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亡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四百,与刑错亡异。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从耆欲,用度不足,乃行壹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伏其诛,则择便巧史书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轨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桀,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坏败,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崇财利,诛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臧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孔子,匹夫之人耳,以乐道正身不解之故,四海之内,天下之君,微孔子之言,亡所折中。况乎以汉地之广,陛下之德,处南面之尊,秉万乘之权,因天地之助,其于变世易俗,调和阴阳,陶冶万物,化正天下,易于决流抑队。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
陛下诚深念高祖之苦,醇法太宗之治,正己以先下,选贤以自辅,开进忠正,致诛奸臣,远放谄佞,放出园陵之女,罢倡乐,绝郑声,去甲乙之帐,退伪薄之物,修节俭之化,驱天下之民皆归于农,如此不解,则三王可侔,五帝可及。唯陛下留意省察,天下幸甚(《汉书·贡禹传》,又见《艺文类聚》五十四。)。
奏宜放古自节 西汉 · 贡禹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四
古者宫室有制,宫女不过九人,秣马不过八匹;墙涂而不雕,木摩而不刻,车舆器物,皆不文画,苑囿不过数十里,与民共之;任贤使能,什一而税,亡它赋敛繇戍之役,使民岁不过三日,千里之内自给,千里之外,各置贡职而已。故天下家给人足,颂声并作。
至高祖、孝文、孝景皇帝,循古节俭,宫女不过十馀,厩马百馀匹。孝文皇帝衣绨履革,器亡雕文金银之饰。后世争为奢侈,转转益盛,臣下亦相放效,衣服履绔刀剑,乱于主上,主上时临朝入庙,众人不能别异,甚非其宜。然非自知奢僭也,犹鲁昭公曰:「吾何僭矣」?
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臣愚以为尽如太古难,宜少放古,以自节焉。《论语》曰:「君子乐节礼乐」。方今宫室已定,亡可奈何矣,其馀尽可减损。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厩马食粟将万匹。臣禹尝从之东宫,见赐杯案,尽文画金银饰,非当所以赐食臣下也。东宫之费,亦不可胜计。天下之民,所为大饥饿死者,是也。今民大饥而死,死又不葬,为犬猪所食。人至相食,而厩马食粟,苦其大肥,气盛怒至,乃日步作之。王者受命于天,为民父母,固当若此乎!天不见邪?武帝时,又多取好女,至数千人,以填后宫。及弃天下,昭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臧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臧之,又皆以后宫女置于园陵,大失礼,逆天心,又未必称武帝意也。昭帝晏驾,光复行之。至孝宣皇帝时,陛下乌有所言,群臣亦随故事,甚可痛也!故使天下承化,取女皆大过度,诸侯妻妾或至数百人,豪富吏民,畜歌者至数十人,是以内多怨女,外多旷夫。及众庶葬埋,皆虚地上以实地下。其过自上生,皆在大臣循故事之罪也。
唯陛下深察古道,从其俭者,大减损乘舆服御器物,三分去二。子产多少有命,审察后宫,择其贤者,留二十人,馀悉归之。及诸陵园女亡子者,宜悉遣。独杜陵宫人数百,诚可哀怜也。厩马可亡过数十匹。独舍长安城南苑地,以为田猎之囿,自城西南至山西至鄠,皆复其田,以与贫民。方今天下饥馑,可亡大自损减以救之,称天意乎?天生圣人,盖为万民,非独使自娱乐而已也。故《诗》曰:「天难谌斯,不易惟王」。「上帝临汝,毋贰尔心」。「当仁不让」。独可以圣心参诸天地,揆之往古,不可与臣下议也。若其阿意顺指,随君上下,臣禹不胜拳拳,不敢不尽愚心(《汉书·贡禹传》)。
上书请立武帝庙 西汉 · 燕王旦
出处:全汉文 卷十二
窃见孝武皇帝躬圣道,孝宗庙,慈爱骨肉,和集兆民,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威武洋溢,远方执宝而朝,增郡数十,斥地且倍,封泰山,禅梁父,巡狩天下,远方珍物陈于太庙,德甚休盛,请立庙郡国(《汉书·武五子传》)。
上疏请入宿卫 西汉 · 燕王旦
出处:全汉文 卷十二
昔秦据南面之位,制一世之命,威服四夷,轻弱骨肉,显重异族,废道任刑,无恩宗室。其后尉佗入南夷,陈涉呼楚泽,近狎作乱,内外俱发,赵氏无炊火焉。高皇帝览踪迹,观得失,见秦建本非是,故改其路,规土连城,布王子孙,是以支叶扶疏,异姓不得间也。今陛下承明继成,委任公卿,群臣连与成朋,非毁宗室,肤受之诉,日聘于廷,恶吏废法立威,主恩不及下究。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不降,还亶为典属国。今大将军长史敞无劳,为搜粟都尉。又将军都郎羽林,道上移跸,太官先置。臣旦愿归符玺,入宿卫,察奸臣之变(《汉书·武五子传》)。
奏立皇曾孙 西汉 · 杨敞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二
《礼》曰「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太宗无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武帝时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躬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庙,子万姓。臣昧死以闻(《汉书·霍光传》:光复与丞相敞等上书,皇太后诏曰「可」。)。
上书言宜尚德缓刑 西汉 · 路温舒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二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馀辜。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媮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藏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汉书·路温舒传》: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又见《说苑·贵德》,少篇首二百五十字。)。
上封事荐张安世 西汉 · 魏相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九
圣王褒有德以怀万方,显有功以劝百寮,是以朝廷尊荣,天下乡风。国家承祖宗之业,制诸侯之重,新失大将军,宜宣章盛德以示天下,显明功臣以填藩国。毋空大位,以塞争权,所以安社稷绝未萌也。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馀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夙夜不怠,与大将军定策,天下受其福,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毋令领光禄勋事,使专精神,忧念天下,思惟得失。安世子延寿重厚,可以为光禄勋,领宿卫臣(《汉书·张汤附传》:大将军霍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
奏平干王元不宜立嗣 西汉 · 大鸿胪禹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二
元前以刃贼杀奴婢,子男杀谒者,为刺史所举奏,罪名明白。病先令,令能为乐奴婢从死,迫胁自杀者凡十六人,暴虐不道。故《春秋》之义,诛君之子不宜立。元虽未伏诛,不宜立嗣(《汉书景十三王传》武帝以亲亲故,立赵敬肃王小子偃为平干王,子缪王元嗣薨,大鸿胪禹奏云云。奏可,国除。案:《诸侯王表》元薨于元凤二年,是时大鸿胪禹,《百官表》失载。)。
奏记霍光议立皇曾孙 西汉 · 丙吉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九
将军事孝武皇帝,受襁褓之属,任天下之寄,孝昭皇帝早崩亡嗣,海内忧惧,欲亟闻嗣主,发丧之日以大谊立后,所立非其人,复以大谊废之,天下莫不服焉。方今社稷宗庙群生之命在将军之壹举。窃伏听于众庶,察其所言,诸侯宗室在位列者,未有所闻于民间也。而遗诏所养武帝曾孙名病已在掖庭外家者,吉前使居郡邸时见其幼少,至今十八九矣,通经术,有美材,行安而节和。愿将军详大议,参以蓍龟,岂宜褒显,先使入侍,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后决定大策,天下幸甚(《汉书·丙吉传》:昌邑王废,吉奏记光,光览其议,立皇曾孙。)!
黄鹄歌 西汉 · 刘弗陵
西京杂记曰:始元元年。黄鹄下太液池。上为歌曰:
黄鹄飞兮下建章。
羽肃肃兮行跄跄。
金为衣兮菊为裳。
唼喋荷荇。
出入蒹葭。
自顾菲薄。
愧尔嘉祥(○西京杂记一。《御览》五百九十二。古文苑四。《乐府诗集》八十四。广《文选》十四。《诗纪》一。又《初学记》三十引章、跄、祥三韵。《白帖》二十九引章、裳二韵。《御览》九百十六经章、跄、裳、祥四韵。《说文》系传足部𨄚下作汉宣帝歌。引章、𨄚二韵。《尔雅》翼三作汉武帝歌。引裳一韵。○逯案。鹄、鹤。古率通用。故此鹄或作鹤。又出入蒹葭句。葭字似与章、祥等不韵。惟检安世房中歌。寙与光、行、芒、章相叶。是歌阳混押。本有其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