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遗书敕子胤 东汉 · 赵咨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六
夫含气之伦,有生必终,盖天地之常期,自然之至数
是以通人达士鉴兹性命,以存亡为晦明,死生为朝夕,故其生也不为娱,亡也不为戚。
夫亡者,元气去体,贞魂游散,反素复始,归于无端。
既已消仆,还合粪土。
土为弃物,岂有性情,而欲制其厚薄,调其燥湿邪?
但以生者之情,不忍见形之毁,乃有掩骼埋窆之制。
《易》曰:「古之葬者,衣以薪,藏之中野,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棺椁之造,自黄帝始。
爰自陶唐,逮于虞、夏,犹尚简朴,或瓦或木,及至殷人,而有加焉,周室因之,制兼二代。
复重以墙翣之饰,表以旌铭之仪,招复含敛之礼,殡葬宅兆之期,棺椁周重之制,衣衾称袭之数,其事烦而害实,品物碎而难备。
然而秩爵异级,贵贱殊等。
以下,其典稍乖。
至于战国,渐至颓陵,法度衰毁,上下僭杂
终使晋侯请隧,秦伯殉葬,陈大夫设参门之木,宋司马造石椁之奢。
爰暨暴秦,违道废德,灭三代之制,兴淫邪之法,国赀糜于三泉,人力单于郦墓,玩好穷于粪土,伎巧费于窀穸。
自生民以来,厚终之敝,未有若此者。
虽有仲尼重明周礼,墨子勉以古道,犹不能御也。
是以华夏之士,争相陵尚,违礼之本,事礼之末,务礼之华,弃礼之实,单家竭财,以相营赴。
废事生而营终亡,替所养而为厚葬,岂云圣人制礼之意乎?
记曰:「丧虽有礼,哀为主矣」。
又曰:「丧,与其易也宁戚」。
今则不然,并棺合椁,以为孝恺丰赀重襚,以昭恻隐,吾所不取也。
昔舜葬苍梧二妃不从。
岂有匹配之会,守常之所乎?
圣主明王,其犹若斯,况于品庶,礼所不及。
古人时同即会,时乖则别,动静应礼,临事合宜。
王孙裸葬,墨夷露骸,皆达于性理,贵于速变。
梁伯鸾父没,卷席而葬,身亡不反其尸。
彼数子岂薄至亲之恩,亡忠孝之道邪?
况我鄙暗,不德不敏,薄意内昭,志有所慕,上同古人,下不为咎。
果必行之,勿生疑异。
恐尔等目厌所见,耳讳所议,必欲改殡,以乖吾志,故远采古圣,近揆行事,以悟尔心。
但欲制坎,令容棺椁,棺归即葬,平地无土坟,勿卜时日,葬无设奠,勿留墓侧,无起封树。
于戏小子,其勉之哉,吾蔑复有言矣(《后汉·赵咨传》)
遗令诫子孙文 唐 · 姚崇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
古人云。
富贵者。
人之怨也。
贵则神忌其满。
人恶其上。
富则鬼瞰其室。
虏利其财。
自开辟巳来。
书籍所载。
德薄任重。
而能寿考无咎者。
未之有也。
范蠡疏广之辈。
知止足之分。
前史多之。
况吾才不逮古人。
而久窃荣宠。
位逾高而益惧。
恩弥厚而增忧。
往在中书
遘疾虚惫。
虽终匪懈。
而诸务多缺。
荐贤自代。
屡有诚祈。
人欲天从。
竟蒙哀允。
优游园沼。
放浪形骸
人生一代。
斯亦足矣。
田巴云。
百年之期。
未有能至。
王逸少云。
俛仰之间。
巳为陈迹。
诚哉此言。
比见诸达官身●以后。
孙既失覆荫。
多至贫寒。
斗尺之间。
参商是竞。
岂唯自玷。
乃更辱先。
无论曲直。
俱受嗤毁。
庄田水碾。
众有之。
递相推倚。
或至荒废。
陆贾石苞
皆古之贤达也。
所以预为定分。
将以绝其后争。
吾每静思。
深所叹服。
孔子至圣。
母墓毁而不修。
梁鸿至贤。
父亡席捲而葬。
杨震赵咨卢植张奂
皆当代英达。
通识今古。
咸有遗言。
属令薄葬。
或濯衣时服。
或单帛幅巾。
知真魂去身。
贵于速朽。
子孙皆遵成命。
迄今以为美谈。
凡厚葬之家。
例非明哲。
或溺于流俗。
不察幽明。
咸以奢厚为忠孝。
以俭薄为悭惜。
至令亡者致戮尸暴骸之酷。
存者陷不忠不孝之诮。
可为痛哉。
可为痛哉。
死者无知。
自同粪土。
何烦厚葬。
使伤素业。
若也有知。
神不在柩。
复何用违君父之令。
破衣食之资。
吾身亡后。
可殓以常服。
四时之衣。
各一副而巳。
吾性甚不爱冠衣。
必不得将入棺墓。
紫衣玉带。
足便于身。
念尔等勿复违之。
且神道恶奢。
冥途尚质。
若违吾处分。
使吾受戮于地下。
于汝心安乎。
念而思之。
今之佛经。
罗什所译。
姚兴执本。
与什对翻。
姚兴造浮屠于永贵里。
倾竭府库。
广事庄严。
命不得延。
国亦随灭。
又齐跨山东
周据关右。
周则多除佛法。
而修缮兵威。
齐则广置僧徒
而依凭佛力。
及至交战。
齐氏灭亡。
不存。
寺复何有。
修福之报。
何其蔑如。
梁武帝以万乘为奴。
胡太后以六宫入道。
岂特身戮名辱。
皆以亡国破家。
近日孝和皇帝发使赎生。
倾国造寺。
太平公主武三思悖逆庶人张夫人等皆度人造寺。
竟术弥街。
咸不免受戮破家。
为天下所笑。
经云。
求长命。
得长命。
求富贵。
得富贵。
刀刃段段坏。
火坑变成池。
比来缘精进得富贵长命者为谁。
生前易知。
尚觉无应。
身后难究。
谁见有徵。
且五帝之时。
父不葬子。
兄不哭弟。
言其致仁寿无夭横也。
三王之代。
国祚延长。
人用休息。
其人臣则彭祖老聃之类。
皆享遐龄。
当此之时。
未有佛教。
岂抄经铸象之力。
设斋施佛之功耶。
宋书西域传。
有名僧为白黑论。
理證明白。
足鲜沈疑。
宜观而行之。
且佛者觉也。
在乎方寸。
假有万像之广。
不出五蕴之中。
但平等慈悲。
行善不行恶。
则福道备矣。
何必溺于小说。
惑于凡僧
仍将喻品。
用为实录。
抄经写像。
破业倾家。
乃至施身。
亦无所吝。
可谓大惑也。
亦有缘亡人造像。
名为追福。
方便之教。
虽则多端。
功德须自发心。
旁助宁应获报。
递相欺诳。
浸成风俗。
损耗生人。
无益亡者。
假有通才达识。
亦为时俗所拘。
如来普慈
意存利万。
损众生之不足。
厚豪僧之有馀。
必不然矣。
且死者是常。
古来不免。
所造经像。
何所施为。
释迦之本法。
为苍生之大弊。
汝等各宜警策。
正法在心。
勿效儿女子曹终身不悟也。
吾亡后必不得为此弊法。
若未能全依正道。
须顺俗情。
从初七至终七。
任设七僧斋。
若随斋须布施。
宜以吾缘身衣物充。
不得辄用馀财。
为无益之枉事。
亦不得妄出私物。
徇追福之虚谈。
道士者。
本以元牝为宗。
初无趋竞之教。
而无识者慕僧家之有利。
约佛教而为业。
敬寻老君之说。
亦无过斋之文。
抑同僧例。
失之弥远。
汝等勿拘鄙俗。
辄屈于家。
汝等身殁之后。
亦教子孙。
依吾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