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上表 其二 东汉 · 窦武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六
臣闻明主不讳讥刺之言,以探幽暗之实,忠臣不恤谏争之患,以畅万端之事。
是以君臣并熙,名奋百世。
臣幸得遭盛明之世,逢文武之化,岂敢怀禄逃罪,不竭其诚?
陛下初从藩国,爰登圣祚,天下逸豫,谓当中兴。
自即位以来,未闻善政。
梁、孙、寇、邓,虽或诛灭,而常侍黄门,续为祸虐,欺罔陛下,竞行谲诈,自造制度,妄爵非人,朝政日衰,奸臣日强。
伏寻西京放恣王氏,佞臣执政,终丧天下。
今不虑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臣恐二世之难,秘将复及,赵高之变,不朝则夕。
近者奸臣牢脩,造设党议,遂收前司隶校尉李膺太仆杜密御史中丞陈翔太尉掾范滂等,逮考,连及数百人,旷年拘录,事无效验。
臣惟等建忠抗节,志经王室,此诚陛下稷、离、之佐,而虚为奸臣贼子之所诬枉,天下寒心,海内失望。
惟陛下留神澄省,时见理出,以厌人鬼喁喁之心。
臣闻古之明君,必须贤佐,以成政。
台阁近臣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尚书朱宇、荀绲、刘祐魏朗刘矩尹勋等,皆国之贞士,朝之良佐,尚书郎张陵妫皓苑康杨乔边韶、戴恢等,文质彬彬,明达国典。
内外之职,群才并列。
而陛下委任近习,专树饕餮,外典州郡,内干心膂。
宜以次贬黜,案罪纠罚,抑夺宦官欺国之封,案其无状诬罔之罪,信任忠良,平决臧否,使邪正毁誉,各得其所,宝爱天官,唯善是授。
如此,咎征可消,天应可待。
间者有嘉禾芝草、黄龙之见。
夫瑞生必于嘉士,福至实由善人,在德为瑞,无德为灾。
陛下所行,不合天意,不宜称庆(《后汉·窦武传》)
庞安常志铭元符二年闰九月1099年闰9月 北宋 · 张耒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六九、《柯山集》卷四九 创作地点:湖北省湖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天门市
吾尝谓医之在天下,其资民生之用,盖与谷帛等,窃怪世之工其道者何少也!
自三代以来至今,以医名世者多矣,其为论说方术大备矣。
又尝怪夫世之医者,皆忽而不学,大抵从里闾俗师,其治病苟不杀人,众已指为良医矣。
使孝子慈孙不能无恨于疾苦之际者,以此也,可不悲哉!
予少多病,世之医往往与之游,率按前人成说而用之,未有心得而能原其所以说者也。
盖医之为道,推本天地阴阳,经纪寒暑日星,考验国土山川。
而人身外则骨节、脉络、腧穴,内则脏腑、焦鬲、井谷,其出入会通之变,甚多且微,非夫致至精之察,不惑之知,不足以尽之。
而世医不以术易衣食者鲜矣,何暇及此哉?
宜工之者寡,而古学之废也。
意必有聪明微妙之君子,悯兹学之不振,悼生人之疾疠,独治其道,修其术,而莫或知之者焉。
绍圣丁丑,予得罪谪官齐安,而得蕲水庞君焉,其于医殆所谓聪明微妙者也。
君讳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
其在孕时,颇有异。
及儿时读书,隽颖绝人,一经目辄终身不忘,乡党奇之。
其父讳之庆,号高医,年老且病。
君问医于父,父授以脉诀,君曰:「是不足为也」。
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辩诘不可屈,父大惊,君时未冠也。
已而病聋,君曰:「天使我隐于医欤」?
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贯通。
时时为人治病,有奇功,率十愈八九。
而君性恺悌明豁,好施而廉,于是有舆疾自千里踵门求治者,君为辟第舍居之,亲视饘粥药物,既愈而后遣之,如是常数十百人不绝也。
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亦不复为治。
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戊寅之春,予见君于蕲水山中,深衣幅巾,延客坐堂上,视其貌伟然,听其议博而不繁,妙而易晓。
告予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盖所谓《难经》者也。
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详,意者使后人自求之欤?
予之术盖出于此,以之视浅深,决死生,若合符节。
且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脉阴阳相应,如两引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
凡平人之脉,人迎大于春夏,寸口大于秋冬。
何谓人迎?
喉旁取之,《内经》所谓别于阳者也。
越人不尽取诸穴之脉,但取手太阴之行度,鱼际后一寸九分,以配阴阳之数,而得关格之脉。
然不先求喉手引绳之义,则脉尺寸、阴阳、关格之所起,寸四倍于尺,则上鱼际而为溢。
故言溢者,寸倍尺极矣。
溢之脉,一名外关一名内格一名阴乘之脉
曰外关者,自关以上外脉也。
拒阳而出,故曰内格。
阴生于寸,动于尺。
今自关以上溢于鱼际,而关以后伏行,是为阴壮乘阳而阳竭,阳竭则死脉,有是者死矣。
此所谓寸四倍于人迎,为关阴之脉者也。
关以后脉当取一寸而沈,过者谓尺中,倍于寸口,至三倍则八寸而为覆。
故言覆者,尺倍寸极矣。
覆之脉,一名曰内关一名曰外格一名曰阳乘之脉
曰内关者,自关以下内脉也。
外格者,阳拒阴而内入也。
阳生于尺,动于寸,今自关以下覆入赤泽,而关以前脉伏行,则为阳亢乘阴而阴竭,阴竭亦死脉,有是者死矣。
此所谓人迎四倍于寸口,为格阳之脉者也。
《经》曰:『人迎与寸口皆盛,过四倍则为关格。
关格之脉赢,不能极天地之精气而死』。
所谓关格者,覆、溢是也。
虽然,独覆独溢,则补泻以生之。
尺部一盛,泻足少阳,补足厥阴。
二盛,泻足太阴,补足少阴。
三盛,泻足阳明,补足太阴
皆一泻而一补之。
四盛,则三阳极,导之以针,当尽取少阳、太阴、阳明之穴。
脉静者取三阳于足,脉数者取于手。
泻阳二,当补于阴一,至寸而反之。
脉有九候者,寓浮、中、沉于寸、关、尺也。
越人不取十二经诸穴,直以二经配合于手太阴行度,自尺至寸一寸九分之位,复分三部,部中有浮、中、沉,以配天、地、人也」。
又曰:「中风、木伤寒、金湿、水热、火温,病起于湿,湿则土病,土病而诸脏受害,其本生于金、木、水、火四脏之变也。
阳浮阴濡为风温,阳数阴实为温毒,阳濡阴急为湿温,阴阳俱盛为温疟。
其治之也,风温取足厥阴木,手少阴火。
温毒专取少阳火。
伤寒取足太阴金,手少阴火。
温湿取足少阴水。
乡人皆谓我能与伤寒语,我察伤寒与四温之变,辨其疑似而不可乱也。
故定阴阳于喉手,配覆溢于尺寸,寓九候于浮溢,分四温于伤寒。
此皆扁鹊略开其端,而予参以《内经》诸书,考究而得其说,审而用之,顺而治之,病不得逃焉」。
君为予言者尚多,独著其大者。
又曰:「予欲以其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解》数万言。
观草木之性与五脏之宜,秩其职位,官其寒热,班其奇偶,以疗百疾,著《主对集》一卷。
古今异宜,方术脱遗,备伤寒之变,补仲景《伤寒论》。
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一卷。
吁,其备矣」。
予问以华佗之事,君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
某尝病风痹数年馀,苦未尽瘳。
君切脉曰:「脏病传所胜,君之疾,肝传于脾,脾气欲转运而肝制之也。
去木邪,行土气,而后愈」。
因授予以方。
少焉,疾有间,又曰:「一方不可瘳,当增损之以应疾」。
时时致方与药之难得者,察君于予尽心焉。
见君之岁,是冬而君痼疾作,明年春而剧。
门人请自视脉,君笑曰:「予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
予胃气已绝,死矣」。
因尽屏药饵,忽为韵语数句,授其婿魏渊,盖超然达者语也。
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年五十八,时二月初六也。
君性喜读书,闻人有异书,购之若饥渴。
书工日夜传录。
君寒暑疾病未尝置卷,其藏书至万馀卷,然皆以考医方之事。
晚好佛学,盖有得焉。
是年闰九月二十七日,葬于蕲水龙门乡图佛村。
君曾祖讳慥,祖讳震,及父,皆不仕。
娶陈氏,生二男子,曰瓘,曰琪,皆笃孝修饰。
二孙,曰仲容叔达
三女已嫁,魏渊、郭迪、陈翔其婿也,各举进士
君临终以书遗予,若托以铭其墓者。
嗟夫!
予名微位卑,又方得罪于时,何足以为君重。
然君尝有德于予,且其孙必以见属,不得辞也。
既铭其藏,又著所尝治而愈、人所传道者,更刻于碑阴,且以为法。
铭曰:
生民之病,是医。
惟周与孔,世之良师。
遘疠于身,扁鹊善治。
惟民与身,同一矩规。
猗欤庞君,有见于兹。
独显以方,用不大施。
孰疾于衷,孰毒于肢。
有来求予,径取无遗。
饮酒著书,终身遨嬉。
欲知其仁,吊者垂洟。
即化而安,不爽厥知。
有考其书,铭以昭之。
复次前韵十一叠呈梅山 其六 清 · 李瑞雨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松坡集卷之二
谈论吾非蜀二郎,贵珍君是汉陈翔
扬鞭未试骅骝步,涉笔曾惭雁鹜行。
落魄风尘同酒肆,知音天地一琴囊。
幽期岁晏如相问,青嶂中间绿水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