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何准”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通极论(并叙) 南北朝末隋初 · 释彦琮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三
原夫隐显二途,不可定荣辱;真俗两端,孰能判同异?所以大隐则朝市匪喧,高蹈则山林无闷。空非色外,天地自同指马;名不义裹,肝胆可如楚越。或语或默,良逾语默之方;或有或无,信绝无有之界。若夫云鸿震羽,孔雀谢其远飞;净名现疾,比丘惮其高辩。发心即是出家,何关落发;弃俗方称入法,岂要抽簪?此即染净之门,权实而莫晓;倚伏之理,吉凶而未悟。遂使庄生宗齐一之论,释子说会三之旨。大矣哉!谅为深远,实难钩致。窃闻阴阳合而万物成,咸淡和而八珍美,何废四时恒序,五味犹别?以此言之,岂真俗之混淆,隐显之云异?或有寡闻浅识,则欲智凌;微庸薄宦,便将位比帝王。强自大以立身,谓一人而已矣。不信有因果,遂言无佛法。轻毁泥□,贱懱沙门。愚袭腐儒,戏招冥祸。或有始除俗服,状如德冠天人;才挂僧名,意似声高海域。傲然尊处,详为极圣。岂知十缠犹障,三学靡闻?不随机而接物,竟抱愚而自守。悲夫!二子殊途,一何舛驳;高怀达士,孰可然哉?冀欲解纷挫锐,假设旗鼓,虽复俱有抑扬,终以道为宗致。其犹五色绮错,近须弥而会同;万像森罗,依虚空以总集。归根自芸芸之物,吞谷实茫茫之海。斯诚光赞于佛道,述奖于玄门。庶令无我无邪,允谦允敬,式贻后进。论之云尔。
梵行先生者,高屏尘俗,独栖丘壑,英明逸九天之上,志气笼八纮之表,藉茅枕石,落发灰心,粪衣殊羊续之袍,绳床异管宁之榻,自隐沦西岳,数十年矣。
确乎不拔,澹然无为。
每自叹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但苍生扰扰,絷以爱罗,不可自致清升,坐观涂炭,复须弃置林薮,分卫人间。
于是屈迹暂游,方践京邑,次于灞上
有行乐公子者,控龙媒于流水,飞鹤盖于浮云,绣衣侯服,薰风合气,璁勒金鞍,争光炫日。
定知掷果之爱,是属潘生;
割袖之宠,已迷汉帝。
接轸城隅,陪曹王之席;
连镳池侧,追山公之赏。
道逢先生,怪而问曰:「先生貌若燕、赵之士,发如吴、越之宾,容色似困陈、蔡,衣制不关楚鲁。
徐行低视,细语颦眉。
瓦钵恒持,无异颜回之瓢器;
锡音乍振,何殊原宪之藜杖。
此地未之睹,我尝所不闻,敢问先生,何方而至」?
先生静默良久,徐而对曰:「观子驰骋于名利,荒昏于色声,戴天犹不测其高,履地尚不知其厚。
吾闻坎井之内,本无吞舟之鳞;
榆枌之间,讵有垂云之翼。
吾非子之徒欤?
其可识乎?
试当为子言之,幸子暂留高听。
吾师也,德本深构,树自三祇之初;
妙果独高,成于百劫之末。
总法界而为智,竟虚空以作身。
应气禀二仪,道周万物而已?
斯故身无不在,量极规矩之外;
智无不为,用绝思议之表。
不可以人事测,岂得以处所论?
将启愚夫之视听,须示真人之影迹,其犹谷风之随啸虎,庆云之逐腾龙,感应相招,抑为常理。
于是降神兜率之宫,垂象迦比之域,氏曰瞿昙,种称刹利,俗名悉达,道字能仁,乃白净王之太子也。
家世则轮王迭袭,门风则圣道相因。
地中三千,既殊于雒邑
国朝八万,有逾于稽岭。
宗亲藉甚,孰可详焉?
暨吾师生也,坤形六动,方行七步,五净雨华满国,二龙洒水遍空,神瑞毕臻,吉徵总萃。
观诸百代,曾未之有。
然复孕异尧轩,产殊禹契。
至如黑帝入梦之兆,白光满室之徵,徒曰嘉祥,讵可拟议。
身边则金色一丈,眉间则白毫五尺。
开┇字于胸前,蹑千轮于足下。
大略以言,三十有二,非可以龙颜虎鼻,八采双瞳,方我妙色。
校其升降者也,虽复吕公之相高帝,世谓知人;
若譬私陀之视吾师,未可同日。
于是崇业大宝,正位少阳。
甲观洞开,龙楼迥建。
至如多才多艺,允文允武,非关师保,自因天骨。
或于太子池临泛之辰,博望苑驰射之际,力格香象,气冠神功。
试论姬发曹丕,莫之与拟;
汉盈、夏启足涉言?
父王宿卫其严,喻视弥笃。
九重禁闼,声闻则四十里;
三时密殿,姬丽则二万人。
然以道性恬凝,志愿冲固,虽居三惑之境,不改一心之节。
历王城之四门,哀老病之三苦,乃自嗟曰:人生若此,在世何堪?
脱屣寻真,其于斯矣。
于时则新花落雨,青春始仲;
月则半轮低阁,永夜方深。
观妓直之似横尸,悟宫闼之如败冢。
天王捧白马而逾城,给使持宝冠而诣阙。
虽复秦世萧史周时子晋许由洗耳箕山庄周曳尾于濮水,方兹去俗,何其蔑如。
是以仙林始抽簪之地,禅河起苦行之迹。
沐金流之净水,游道场之吉树。
食假献縻,座因施草。
于是十方智圆,六通神足,魔兵席卷,大业克成,独称为佛。
是吾师也。
法轮则奈国初转,僧侣则憍陈始度。
至于迦叶兄弟,目连朋友,西域之大势,东方之遍吉,二十八天之主,一十六国之至,莫不服道而倾心,餐风而合掌。
于是他化宫里,乃弘十地,耆阇山上,方会三乘,善吉谈无得之宗,净名显不言之旨。
伏十仙之外道,制六群之比丘,胸前则吐纳江河,掌内则摇荡山谷,论劫则方石屡尽,辩数则微尘可穷。
斯乃三界之大师,万古之独步。
吾自庸才,谈何以尽。
纵使周公之制礼作乐,孔子之述《易》删《诗》,予赐之言语,商偃之文学,爰及左元放葛孝先河上公柱下史,并驱驰于方内,何足道哉!
自我含灵福尽,法王斯逝,遂使北首提河,春秋有八十矣。
应身粒碎,流血河追。
争决最后之疑,竞奉临终之供。
呜呼!
智炬消,慈云灭。
长夜诸子,诚可悲夫!
于是瞻相好于香檀,记筌蹄于贝叶。
三藏受持,四依补处。
而我师风无坠,特恃斯乎。
但世道纷华,群情矫薄。
人代今古,暨于像运。
既当徂北,稍复东渐。
所以金人梦刘庄之寝,摩腾伫蔡愔之劝。
遗教之流汉地,创发此焉,迄今五百馀年矣。
自后康僧会、竺法护、佛图澄、鸠摩什继踵来仪,盛宣方等,遂使道生、道安之侣,慧严慧观之徒,并能销声挂冠,翕然归向缁门,繁炽焉可胜道。
吾少长山东,尚素王之雅业;
晚游关右,慕之玄言。
俱是未越苦河,犹沦火宅。
可久可大,其唯佛教也欤!
遂乃希前代之清尘,仰群英之远迹。
归斯正道,拔自沉泥。
本号离欲之逸民,摧邪之大将,吾之俦党,其谓此乎」?
公子蹙頞而言曰:「观先生之辩,虽可谈天,然其所说,何太虚诞?
窃寻佛本启化之辰,当我宗周之运,自云娑婆总摄,靡所不归。
或复光照无际,声振有顶;
或复八部云臻,十方辐凑。
天竺去我十万里馀,俱在须弥之南,并是阎浮之内,那忽此间士庶,无至佛所?
如来亦何独简,不赐馀光,弗生我秦汉,靡载我坟籍?
详此二三,疑惑逾甚。
仆闻贞不绝俗,隐不违亲。
所以和光于尘里,披莲于火内。
至若束带重缨,无妨修德;
留须长发,足可闲居。
且道本虚通,触无不是,何必绝弃于冠簪,专在于锡钵?
窃以不伤遗体,始著孝心。
莫非王臣,终从朝命。
今既赭衣髡发,未详其罪。
不仕天子,无乃自高。
敢咨先生,请当辩析」。
先生曰:「吾闻大音不入于俚耳,其验兹乎?
犹欲以寸管窥天,小螺量海。
而我法门夐出,非吾子之能极。
吾且仰凭神力,更为言之。
吾师化道含弘,灵钧远被。
但众生缘薄,自为限碍耳。
何关佛威之不大,圣泽之无均。
其犹日月垂象丽天,雷霆发音动地,而简于聋瞽,岂光微声小者哉?
然佛游舍卫,有馀二纪。
三亿之家,犹不闻见。
何怪边地十万里乎?
窃以之生,本惟华夏之邑,夷狄不信其理何邪?
至于东方朔之升天,淮南王之入箓,然乘鸾排雾,世有其人,欲不长于神仙,犹密之而弗载,宁解味吾师之道术,书之于惇史乎?
况值秦皇焚典,经籍不全。
何容守此局文,遂无大见?
然有惑彼正真,甘兹随俗,未悟身之非洁,岂达命也无常?
服玩则数重不止,悭贪则一毛难落。
屑屑顽民,可悲之甚!
吾已无保于形骸,谁有营于炫好。
须发既剪,我心自伏;
衣惟坏色,爱情何起?
所以五缀而持想,六时而系念,萧然物外,是曰逆流。
窃闻夏禹疏川,则有劳手足;
墨翟利物,则不吝顶踵。
杀身以成仁,饿死而存义,此并有违于大孝,然犹盛美于群书。
吾养性栖玄,立身行道,方欲广济六趣,高希万德
岂学子拘之于小节,顾在肤发之间哉?
扇逐荣名馀事,从北面之朝也。
其若效浅禄微,唯劳诺走无暇。
功高位极,常惧危溢不安;
千仞弃珠,一何贱宝。
但火内之莲,非吾所发;
染而不染,何尔能知」?
公子曰:「先生强夸华以饰非,护墙茨而不埽。
请听逆耳之笃论,略条其弊也四焉。
仆闻玉树不林于蒹葭,威凤不群于燕雀。
先生道虽微妙,门人独何庸猥?
或形陋族微,或类卑神闇。
无三端可以参多士,无十亩可以为匹夫。
堕王事之不间,耻私门之弗立。
寄逃役于佛寺之内,才容身于法服之下。
见人不能叙寒温,读经不解立正义,空知高心于百姓。
背礼于二亲,非所以自荣。
其弊一也。
仆闻采椽士阶之俭,唐尧之所以字民;
琼室玉台之盛,商辛之所以败俗。
况如来行惟少欲,德本大悲,只应宴坐于冢间,经行于树下。
何宜饰九层之刹,建七宝之台,不悯作者之劳,不惭居者之逸,非所以自约。
其弊二也。
仆闻无自伐功,老聘之极教;
不赞己德,唯佛之格言。
劳谦则君子终吉,克谦则圣人尚美。
必若内德充盛,自然外响。
驰应宾侣,坐致揄扬。
岂况佛心澄静,亡诸得失之咎?
如何独许世尊之号,不欲推人?
然彼群经莫二之宗,各谈第一之称,自生矛盾,将何以通?
非所以自逊。
其弊三也。
仆闻情存两宝,心慎四知。
方曰通人之雅怀,廉士之高节。
或散之于宗族,或弃之于山水。
况玄道清净,反俗沙门
而复纵无厌之求,贪有为之利,劝俗人则令不留髓脑,论《贝亲》施则便无让分毫。
或胜贵经过,或上客至止,不将虚心而接待,先陈出手之倍数。
此乃有识之同疾,海内之共知。
非所以自廉。
其弊四也。
仆直言虽苦,可为药石。
先生高见,览以详之」。
先生曰:「吾子不肖,何谓道邪?
子但好其所以同,宁知其所以异。
徒欲圮毁,未损金刚。
吾道弘邃,岂可轻矣?
吾闻万机斯总,圣皇所以称大;
百川是纳,巨壑所以为深。
王则不耻于细民,海则无逆于小水。
况吾师大道,旷无不济。
有心尽摄,未简怨亲。
自当品戒德之小大,混族类之高下。
故有除粪庸人,翻渺不生之位;
应书贵士,倒坠无间之狱。
内秘难识,外相孰知?
子何自擅为铨衡,吾未相许为水镜。
若但以貌取人,失之远矣。
遂使叔向鬷蔑之语,长者悟沙弥之说。
且复穷通有运,否泰无恒。
或始荣而后辱,或初微而后盛。
异辙纷纶,可略言也。
至如立锥无地,非慕之德;
馀苗不绍,岂传汤武之圣。
讵知吞并六国,其先好马牧人;
约法三章,则唯亡命亭长
樊、灌起贩屠之肆,出厨钓之间。
历代因循,高门相袭,遂为四海强族,五陵贵氏,冠冕陵云,风流盖世。
暨若朝阳晞露,羡皂隶之难留;
宿草负霜,混蝼蚁之莫别。
是知用与不用,虎鼠何常?
寻末穷本,人伦一概。
那忽轻以乘轩,蔑兹瓮牖。
虽复才方周旦,亦何足观。
尝试言之,朝市虚烦,身心空弊,智者同弃,贤人共鄙。
但觉斯怀之可入,所以避地而归来。
吾则厌来苦而知昨非,子便耽往欲而惑今是。
宁自安贫乐道,少贱多能?
奚用太庙之牺牲,竖子之烹雁?
吾今素质自居,默念无杂,不假导于仁义,岂乱想于繁华?
固亦骑遗牝牡,自忘寝膳,讵守寒温之小才,音义之薄伎。
修心可以报德,何局定省之仪?
弘化可以接引,宁止俯仰之事?
此吾所谓一胜也。
吾师空间乐处,不唯聚落;
轻微务纳,岂独珠璎?
是以栖形五山,游神三径。
或受童土,或餐马麦。
赞净心之小施,讥杂相之多舍。
庶令藉此而建善根,因兹而表诚信。
斯自束修大体,供养恒式。
岂佛身之欲须,乃含生之达志。
便以凡俗难悟,憍嫉未除,竞献名宝,利收多福。
所以玉槃高刹,掩日耸于半天;
绣桷飞甍,连云被于宇内。
争名好尚,善将焉在?
著相寡识,遂及乎斯。
虽乖至真之理,足感荣华之乐。
生民唯此为功,如来亦何抑说。
此吾所谓二胜也。
吾闻谈无价之奇宝,冀欲拯贫;
赞不死之神香,只将愈疾。
但众生信邪巫之狂药,舍正觉之甘露,困毒已深,怀迷自久。
吾师之出世也,本许救济为功。
知我者希,无容缄默。
使物识真以回向,何是非而自取?
若夫二佛不并于世,两日不共于天,厥号无等,庶弘至教,非如君子之小圣,事谦让之风者已。
然至理同归,逐情异说,是经称最,各应宜闻。
此吾所谓三胜也。
吾闻不趋四民之利,莫致百镒之金。
但大患未亡,有待须养。
吾称乞士,则受之以知足;
子名施主,则倾之以国城。
何容责我之贪非,不自揣己之悭蔽?
是验分财相得,独应乎?
吾闻天王武库,出给尚不由臣下。
况吾师福物,取与宁独任凡僧?
本虽四辈而来,今属三宝而用,为道兴供,义乖行福。
既为十方常住,非曰私拟诸己。
自专则法律不许,请众则和合无由。
不知子何德以能销,吾何情而敢擅?
只惧我之同咎,岂欲贪利者哉!
窃以粒重七斤,投水则烟火腾沸;
饭馀一钵,与人则群类充满。
佛犹无吝于饥犬,宁有惜于饿乌?
是知辄用固以招愆,回施许而获益,真是众生之薄福,则非吾师之褊心。
至如饿鬼不睹川流,病人弗觉美味,罪关于饿病,岂流味之无也?
窃闻功臣事主,粟帛不次而酬勋,明主责躬,苍旻不言而效德。
子弗能自慨之无感,专谤吾师之不惠,持此饕餮,何以为人?
至若郑侯倾产于交游,田君布心于宾客,空规豪荡之声势,讵拟福田而推扬。
此吾所谓四胜也。
吾虽言不足,而理有馀。
子但惊所未闻,惑于所不见。
吾之所说,子可悟矣」。
公子曰:「先生虽高谈自雪,终类守株。
所论报应,何其悠眇。
仆闻开辟混元,分剖清浊,薄淳异禀,愚圣派流。
至如首足之方圆,翔潜之鳞羽,命分修短,身名宠辱,莫非自然之造化,讵是宿业之能为。
窃见景行不亏,夭身世而婴祸;
狂勃无礼,竟天年而享福。
遭堕若斯,因果何验!
且气息则聚生散死,形神则上归下沉。
万事寥廓,百年已矣。
何处天宫,谁为地狱?
庸人之所信,达士未之言。
先生犹或系风,请更量也」。
先生曰:「公子辩士哉,见何庸浅!
所谈不逾百世,所历无越八荒,讵能晓果报之终期,察因缘之本际?
不可局凡六识,罔圣三明者也。
吾闻播殖百谷,非独水土之功;
陶铸四生,讵止阴阳之力。
既有根于种类,亦无离于集起。
窃见或体合夫妻,子孙不孕;
或身非鳏寡,男女莫均。
至于萤飞蝉化,蜂巢蚁卵,非构两精之产,岂从二藏之妊?
若但禀之于乾坤,人亦奚赖于父母?
一须委运,慈孝何归?
是知因自参差,果方环互;
支分三报,星罗万品。
或今身而速受,或来世而晚成。
此理必然,亦何而朽?
窃以赏罚不滥,王者之明法
罪福无舛,业道之大功。
政治则五刑罚禄位赏,幽祇则三涂罪人天福。
目前可以为鉴诫,岂伊、吾之构虚论哉!
子未陷囹圄,谁信有廷尉
不游岱宗,便谓无鬼府。
但善恶积成,则殃庆有馀。
被之茂典,尔所未悉。
至如疏勒涌泉之应,大江横石之感,羊公白玉,郭巨黄金,骢标鲍宣之马,珠降哙参之鹤,爰及宣王之崩于杜伯襄公之惧于彭生白起甘死之徵,李广不侯之验,陆抗殃则遗后,郭恩祸则止身,斯甚昭著,孰言冥杳?
虽有知无知,六经不说,然祭神祭鬼,三代攸传。
必也死而寂寥,何求存以仁行?
无宁弃儒、墨之小教,失幽明之大理
子可惜良才,大甚愚僻,早须归悔,体我真言」。
公子曰:「先生虽悬河逸辩,犹有所蔽。
仆闻天蒸民,刚柔为匹,所以变化形器,含养气灵。
婚烟则自古洪规,嫁娶则列代恒礼。
罪应不关于子胤,道亦无碍于妻妾。
遂使善慧许卖华之约,妙光纳施珠之信。
众香六万,尚曰法师
毗邪二千,犹名大士
何独旷兹仇偶,拥此情性?
亢龙有悔,其欲如之。
品物何以
佛种谁因续?
先生之一蔽也。
仆闻猛兽为暴民之业,毒虫含伤物之性。
所以顺气则秋姿,除害则夏苗,天道之常,何罪而畏?
至如牛豕充牺,羔雁备礼,运属厨人之手,体葬嘉宾之腹,本天所生,非此焉用?
然复鸟残自死,虎听内律,如何阙养形命,空作土尘?
先生之二蔽也。
仆闻天列箕星,地安泉郡。
酒之为物,其来尚久。
销愁适性,独可兹乎?
所以、阮七贤,兴情于斗石之量;
勋、华两圣,盛德于钟壶之饮。
管则藉此而谈玄,于则因兹而断欲。
闻诸往哲,未尝不宴。
但自持之于礼,何用阻众独清?
先生之三蔽也。
仆闻八政著民天之食,五味资道器之身。
降兹呼吸风霞,饵饮芝露,敢为生类,罔弗由之?
自可饱食用心,无废于道业,何假持斋倦力,有乏于勤修?
先生之四蔽也。
先生若改斯蔽,仆亦慕焉」。
先生曰:「吾闻刚强难化,固当尔耳。
子之蔽乎,自不知其蔽;
吾之通也。
子岂识其通?
由此观之,未可与言道也。
窃以鄙言无逊,尚避至亲;
邪行不仁,犹惭先达。
然其男则才离襁褓,羡双飞以求娶;
女则仅辞乳哺,怨空房而感情。
苟贪小乐,公行世礼,积习生常,混然谁怪?
此而无耻,尤类鹑鹊。
勿将群小之制婚,敢非高尚之敦雅。
且婚者,昏也。
事寄昏成,明非昌显之裁范,谅是庸鄙之危行。
独有展禽柳下之操,可以厉淫夫;
彭祖独卧之术,可以养和性。
斯固播之于良书,美之于方策。
况乃吾师之成教也,弘净行之宗经。
岂复顺彼邪风,婴兹欲网?
将出六天之表,犹无携妓妾;
既超四空之外,焉可挟妻孥?
唯有二果白衣,系业通许;
一床居士,精而难混。
但品物之,自有缘托,何必待我之相配?
方嗣于吾师,独不闻同一化生,士无女业,咸屏四大,法喜资形。
此吾所谓一通也。
吾闻生死去来,本方步蠖;
显晦上下,无异循环。
业之所运,人畜何准
是以卫姬、蜀帝之徒,牛哀伯奇之类,狐为美女,狸作书生,抑亦事归难思,岂易详也?
窃以持戒无畏鬼龙,含德不惧蜂虿。
怖鸽投影,猛虎越江。
我善则报之以明珠,人恶则应之以毒气,谅由息之生杀,岂禽兽唯害物邪?
虽复飞走别形,惜身莫异,轮回无始,谁非所亲?
恕己为喻,亦何不忍!
讵可宰有生之血肉,充无用之肌肤。
至若死而归土,物我同致,所以黄不食鼋,孔犹覆醢。
况吾仁慈之隐恻,孰甘美于肥鲜?
但五律渐开,双林永制。
此吾所谓二通也。
吾闻酒池牛饮,著乎在晋。
百六数穷,亦乱国斯起。
三十五失,抑有由之?
但令身酩酊,是焉可验?
来生幽暗,将复何已?
至如文举之樽不空,玄石之瞑难悟,盖惟耽酒之狂客,曷可以论至道哉!
但使深酣则过多,微宴则愆薄,欲言饮而无失,未之有也。
往贤之所严戒,良以此乎?
纵不关物命,亦无宜举酌。
此吾所谓三通也。
吾闻戒自禁心,斋唯齐志,可谓入道之初行,教民之本法。
但支立而已,身亦何知?
若纵情嗜欲,终为难满。
所以节限二时,足充四大。
觉翳螳之附后,见野狼之对前。
危亡之期既切,饥渴之情遂缓。
自忻道胜而肥,何嗟食短而倦!
窃以帝王之祠宗庙,夫子之请伯阳,犹须绝味辛荤,清居斋室,况吾欲亡身而访道,宁复留心于美膳者哉?
此吾所谓四通也。
莫谓子所不能,谓吾为蔽。
吾之所辩,幸子择以从之」。
公子于是接足叩头,百体皆汗,魂飞胆丧,五色无主。
既如料虎,复似见龙。
恍焉若狂,莫知所对。
先生摩顶劳曰:「吾唯悯物,子何怖邪」?
公子稍乃自安,泣而对曰:「仆本生下邑,无闻大觉之名,禀性疏野,翻踵外邪之见,不遇先生,几将祸矣。
比承下风之末,精义入神,仰恃大慈,追收前失,请容剃落,受业于先生之门也」。
先生曰:「子悟迷知返,善矣哉(《广弘明集》四)」!
史记索隐序 唐 · 司马贞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
史记者。
汉太史司马迁父子之所述也。
自以承五百之运。
继春秋而纂是史。
其褒贬覈实。
颇亚于邱明之书。
于是上始轩辕
下讫天汉。
作十二本纪。
十表。
八书。
三十系家。
七十列传。
凡一百三十篇。
始变左氏之体。
而年载悠邈
简册阙遗。
勒成一家。
其勤至矣。
又其属稿
先据左氏国语系本战国策楚汉春秋。
及诸子百家之书。
而后贯穿经传。
驰骋古今。
错综檃括。
各使成一国一家之事。
故其意难究详矣。
比于班书。
微为古质。
故汉晋名贤。
未知见重。
所以魏文侯听古乐则惟恐卧。
良有以也。
逮至晋末。
中散大夫东莞徐广
始考异同
作音义十三卷。
外兵参军裴骃
又取经传训释作集解。
合为八十卷。
虽粗见微意。
而未穷讨论。
南齐轻车录事邹诞生
亦作音义三卷。
音则微殊。
义乃更略。
尔后其学中废。
贞观中
谏议大夫崇贤馆学士刘伯庄
达学宏才。
钩深探赜。
又作音义二十卷。
比于徐邹。
音则具矣。
残文错节。
异音微义。
虽知独善。
不见旁通。
欲使后人从何准的。
贞謏闻陋识。
颇事钻研。
而家传是书。
不敢失坠。
初欲改更舛错
裨补疏遗
义有未通。
兼重注述。
然以此书残缺虽多。
实为古史。
忽加穿凿。
难允物情。
今止探求异闻
采摭典故。
解其所未解。
申其所未申者。
释文演注。
又为述赞。
凡三十卷。
号曰史记索隐
虽未敢藏之书府。
亦欲以贻厥孙谋云。
宰相启二首 其一 唐 · 温庭筠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六
某闻日丽于天。
洪纤必及。
月离于毕。
枯槁皆苏。
斯则推彼无私。
彰于大信。
苟关于宰匠。
咸仰以生成。
其或润接西郊。
流金未已。
光承北陆。
丰蔀犹深。
则亦分作穷人。
甘为弃物。
岁华超越。
京洛风尘
忽尔号咷。
固非阮籍
泫然沾洒。
不为杨朱
略亡腼冒之辜。
惟以哀矜为主。
伏念三馀简堕。
六尺伶俜。
临济辉华。
洛阳羁旅。
今造膺门。
己惊于自叶流根。
敢望于裒多益寡。
但以谢家故墅。
事属临川
陆氏先畴。
名迁好畤
同气虽均于昭泰。
连枝或累于荣枯。
是以更就洪钧。
来呈琐质。
戴逵之弟。
志尚无闻。
何准之兄。
恩辉已遍。
岂宜苟希河润。
更望馀波。
投骥尾以容身。
执豚蹄而望岁。
然则迹同袁子。
质异山郎。
梓柱云楣。
独居蜗舍
绮襦纨裤。
卧牛衣
若乃清旦问安。
长筵称寿。
貂珰毕集。
少长俱来。
膏沐之馀。
则飞蓬作鬓。
银黄之末。
则青草为袍。
莫不顾影包羞。
填膺茹叹。
倘或王庭辨贵。
许厕九疑
京县坐曹。
令悬五色。
校于同列。
未越彝章。
则卫馆遗孤。
常闻出涕。
山阳旧曲。
不独伤心。
誓将居必在勤。
行惟鞭后。
潜知寄托。
所望于江州
必效忠贞。
得酬于吏部
无任惶惧之至。
宰相启二首 其二 唐 · 温庭筠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六
某闻仁祖乘流。
先知彦伯
张凭植棹
正值刘惔
岂惟俄顷遭逢。
抑亦初终汲引。
当其羁游临汝
旅泊丹徒
遐思謦欬之音。
杳绝烟云之路。
苟无直道。
将委穷途。
何异于悬水扬音。
九弄有潺湲之曲。
严霜戒节。
两栾含清越之仪
某融襟蚁术。
造迹龙门
三千子之声尘。
曾参讲席。
十七年之铅椠。
夙预元图
而性禀半痴。
机无两可。
收尧羝而寡术。
举舜凤以无缘。
使何准之兄。
皆为梓。
戴逵之弟。
独守蓬茅。
至于词藻辛勤。
儒林积习。
自期燕笥。
不愧秦台。
伏以相公周辂轮辕。
虞琴节奏。
早振经邦之业。
果敷华国之姿。
伊尹安危。
本同于兆庶。
深源行止。
必系于兴衰。
既而放迹戎轩。
遗荣画室。
刘尹秣陵
尚有清风。
召公陕服之棠。
空留美荫。
窃闻谣咏。
即付枢衡。
是以负笈趋尘。
赢粮载路。
愿奏书于台席
思撰履于侯门。
张禹尊高。
犹为戴荣说礼。
郑元严毅。
便令服慎闻诗。
敢叹朝饥。
诚甘夕死。
加以旅途劳止。
末路萧条。
不无悽恻之怀。
岂只羁离为主。
仰瞻旌棨。
如望蓬瀛。
不任恳迫之至。
学士舍人启二首 其二 唐 · 温庭筠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六
某步类寿陵
文惭涣水。
登高能赋。
本乏材华。
独立闻诗。
空尊诣道。
蜀郡而惟希狗监
溯河流而未及龙门
常叹美玉在山。
但扬异彩。
更恐崇兰被径。
每隔殊
徒自沈埋。
谁能攀撷。
一旦雕于敏手。
佩以幽襟。
免使琳惭。
宁贻蕙叹。
潜虞末路。
未有良期。
今乃受荐神州。
争雄墨客。
空持砚席。
莫识津涂。
既而临汝运租。
先逢谢尚
丹阳传教。
取觅张凭
辉华居何准之前。
名第在冉耕之列。
俄生藻绣。
便出泥沙。
谁言献辂车軨。
先期毕命。
犹惧吹竽乐府。
未称知音。
倘更念毛輶。
终思翼长
赎彼在途之厄。
仍遗生刍。
脱于鸣坂之劳。
兼贻半菽。
平生企望。
终始依投。
不任感恩干冒之至。
蠲减三司于诸州军科买物色诏天圣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北宋 · 宋仁宗
 出处:全宋文卷九四七、《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七之一一(第六册第五四五三页)、《宋会要辑稿补编》第八七八页
三司逐年于诸州军科买物色,访闻甚是劳扰。
三司速具逐年科买诸般物色名件,开坐数目及作何准备使用,具委无漏落结罪文状申奏,当议特差近上臣僚与三司详定蠲减。
如将来除详定名件外,非次合要物色,并须奏候敕命,方得行下诸处。
兴化黄主簿(黄字原禹,少年奉道,世味殊薄。甲戌四月海陵赋)1094年4月 北宋 · 贺铸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泰州市
何准第五不足称,黄童无双非自名。
卑栖鸾凤安初仕,葆练龙虎(清抄本、四库本作虎龙)希长生。
明月高吟紫芝曲,红尘先老白云兄。
莫辞一力走三舍,遽未能来频寄声。
策问 其二 1105年7月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九二、《杨龟山先生集》卷一五 创作地点:湖北省鄂州市
孟子没,圣学失传,六经之旨晦蚀于异端,诸子之书名家而传后世者,非一人也,然而论不诡于圣人者无几焉。
扬雄之《太玄》,王通之《续经》,皆拟圣人之作也。
二人者亦以斯文为己任,其为书宜有异于诸子焉。
然当时之论尚或以非圣人而作经,犹吴楚之君僭号而称王,盖贬绝之罪也。
后之论通者亦然。
予以谓为此论者,是特以名讥之,未究其实也。
使其书不谬于圣人,而有补于六经,则二子也奚罪焉?
学者审其是而已,又奚以名为然?
之书,三摹、四分、九据,极八十首、七百二十九赞。
其用自天元推一昼一夜,阴阳气候,星日度数,律历之纪,无不备具。
其闳意妙旨,驰骋乎有无之际,可谓至矣,其于《易》也何准焉?
通之《续经》,其始终之义,四名五志,策命诰诏,赞议诫谏,断疑褒贬之法,具载于其书,可考而知。
诸君试明其所以《易》之旨,与夫《续经》之作,是非得失,详择而折衷之,以释论者之疑焉,毋或谓其僭拟而不足道也。
聚物 南宋 · 王迈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臧谷亡羊等是痴,塞翁失马浪成悲。
本非真鹿梦何准,未必无鳌钓且迟。
蛟龙暂与蚖蛇肆,鸿鹄那教燕雀知。
暮四朝三狙莫怒,会看挟乙走狐狸(以上《臞轩集》卷一五)
望雪 其二 明末 · 陈子壮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天意曾回一日风,肯令三白笑田公。
纷纷占繇知何准,南北阴阳讶许同(繇古作籀)
咏怀武原古迹二十六首 其九 乌夜村 明末清初 · 彭孙贻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茗斋诗
女墙背郭望巫门,明月乌啼自有村。
不见宫花连戚畹,惟馀野雀噪空原。
长秋晋室椒房尽,子夜江南羽调存。
休问昔时何准墓,高林松栝锁颓垣。
鸳鸯湖棹歌一百首 其七十一 甲寅 清 · 朱彝尊
七言绝句 押齐韵 出处:曝书亭集卷第九
劝郎莫饮黄支犀,劝郎莫听花冠鸡。
闻琴桥东海月上,乌夜村边乌未啼(闻琴桥在海盐城东。乌夜村,何准宅旧址。)
周让谷同年长安旅寓述怀韵四首 其四 壬申 清 · 王又曾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出处:丁辛老屋集卷十
草堂好去缚榛菅,从古高才例得闲。
越鸟依巢便野性,佳人遗世惜朱颜。
眼看凫乙评何准,齿冷鸡虫趣本悭。
径袖平生簪笔手,五湖深处钓䑳娴。
将抵焦山先柬方丈僧清恒觉灯戊辰 清 · 洪亮吉
 出处:更生斋诗续集卷十
升平过百年,人已塞寰宇。
如何空山中,鹰隼复掠取。
鱼龙占海鹰占山,却剩隙地开禅关。
海门庵前浪头黑,鹰粪积山山亦白。
此时惟有法界僧,夜半起剔虚堂灯。
禅心一切泯爱憎,见怪不怪吾还能。
一年一度来何准,只借蒲团卧方稳。
贻师先采雨前茶,为我别烹春后
夜雷雨至晓而晴(初七) 其四 己丑 清末至现当代 · 何振岱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我春室诗集
阐发将何准,平生近圣贤。
从知天有定,不信海无边。
所得果何得,真传或不传。
名家凭笃信,未必尽随缘。
蝶恋花稼轩 现当代 · 俞平伯
 押词韵第六部 出处:古槐书屋词
红烛樗蒱争赌胜。
明岁明朝,春上吴盐鬓。
云水闲悰聊一省。
卅年京国桑田恨。

去日苦多其可问。
稚子喧喧,便觉中年近。
风雨艳阳初不定。
花开燕子来何准
晋中蜂难廿韵戊戌 当代 · 幻庐
 押寒韵
为探村墟古,意外罹祸端。
埋伏草庄口,群蜂充保安
进村遭突袭,采花加美餐。
虿毒何准狠,独向吾身拚。
去冠顶无发,更怜短衣单。
见蜂诚非扰,所欠行颟顸。
前行让张,俱怪两躯完。
失救翻掩笑,犹效壁上观。
忽蛰肩及耳,痛彻心与肝。
顿教耳乍肿,左肩凸赤瘢。
当此七夕夜,满月面檀圞。
虽可默忍受,消毒欲药丸。
但只强颜色,男儿和泪弹。
自度非盗贼,亦赞打贪官。
竟以何怨结,陷彀足兴叹。
本来耽雅趣,历险几伤残。
平白溷善恶,始信作人难。
破壁蜂出入,恨不塞火团。
井绳吾岂惧,惟遇蜂巢寒。
家近北蜂窝,归来未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