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郤诜”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启事 其三十八 西晋 · 山涛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四
郤诜志器局,堪为黄散。
山涛 西晋 · 魏舒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四
郤诜至孝,中间去郎,正为母耳,居丧毁瘁,殆不自全。
其父丧在缑氏,欲改葬不能自致,故过时不葬。
后于家堂北假葬埏道通堂中,不时闭,服欲阕乃闭。
葬后经年乃见用。
平舆监军长史,任意伤欲,以葬不时,闲常为舒口语,其事灼然,无所为疑(《通典》一百三)
请议郤诜假葬除服表 西晋 · 卫瓘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
太子洗马济阴郤诜寄止卫国文学讲堂十馀年,母亡不致丧归,便于堂北壁外下棺,谓之假葬。
三年即吉,诏用为征东参军
或以为城寺之内屋壁之间无葬处,不成葬,则不应除服。
主者今欲明用权不过。
其举下司徒博士评议(《通典》一百三。太康中。)
策问贤良郤诜泰始中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六
盖太上以德抚时,易简无文。
至于三代,礼乐大备,制度弥繁。
文质之变,其理何由?
虞夏之际,圣明系踵,而损益不同。
周道既衰,仲尼犹曰从周。
因革之宜,又何殊也?
圣王既没,遗制犹存,霸者迭兴而翼辅之,王道之缺,其无补乎?
何陵迟之不反也?
岂霸德之浅欤?
期运不可致欤?
夷吾之智,而功止于霸,何哉?
夫昔人之为政,革乱亡之弊,建不刊之统,移风易俗,刑措不用,岂非化之盛欤?
何修而向兹?
朕获承祖宗之休烈,于兹七载,而人未服训,政道罔述。
以古况今,何不相逮之远也?
虽明之弗及,犹思与群贤虑之,将何以辨所闻之疑昧,获至论于谠言乎?
加自顷戎狄内侵,灾害屡作,边氓流离,征夫苦役,岂政刑之谬,将有司非其任欤?
各悉乃心,究而论之。
上明古制,下切当今。
朕之失德,所宜振补。
正议无隐,将敬听之(《晋书·郤诜传》)
泰始七年举贤良对策 西晋 · 郤诜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八
诏曰:「盖太上以德抚时,易简无文。
至于三代,礼乐大备,制度弥繁。
文质之变,其理何曲,虞夏之际,圣明系踵,而损益不同。
周道既衰,仲尼犹曰从周。
因革之宜,又何殊也?
圣王既没,遗制犹存,霸者迭兴而翼辅之,王道之缺,其无补乎?
何陵迟之不反也?
岂霸德之浅欤?
期运不可致欤?
夷吾之智,而功止于霸,何哉?
夫昔人之为政,革乱亡之弊,建不刊之统,移风易俗,刑措不用,岂非化之盛欤?
何修而响兹?
朕获承祖宗之休烈,于兹七载,而人未服训,政道罔述。
以古况今,何不相逮之远也?
虽明之弗及,犹思与群贤虑之,将何以辨所闻之疑昧,获至论于谠言者乎?
加自顷戎狄内侵,灾害屡作,边氓流离,征夫苦役,岂政刑之谬,将有司非其任欤?
各悉乃心,究而论之。
上明古制,下切当今。
朕之失德,所宜振补。
正议无隐,将敬听之」。
诜对曰:伏惟陛下以圣德君临,犹垂意于博采,故招贤正之士,而臣等薄陋,不以降大问也。
是以窃有自疑之心,虽致身于阙庭,亦僶俛矣。
伏读圣策,乃知下问之旨笃焉。
臣闻上古推贤让位,教同德一,故易简而人化;
三代世及,季末相承,故文繁而后整。
虞夏之相因,而损益不同,非帝王之道异,救弊之路殊也。
周当二代之流,承雕伪之极,尽礼乐之致,穷制度之理,其文详备,仲尼因时宜而曰从周,非殊论也。
臣闻圣王之化先礼乐,五霸之兴勤政刑。
礼乐之化深,政刑之用浅。
勤之则可以小安,堕之则遂陵迟。
所由之路本近,故所补之功不侔也。
而齐桓失之葵丘,夷吾沦于小器,功止于霸,不亦宜乎!
策曰:「建不刊之统,移风易俗,使天下洽和,何修而向兹」?
臣以为莫大于择人而官之也。
今之典刑,匪无一统,宰牧之才,优劣异绩,或以之兴,或以之替,此盖人能弘政,非政弘人也。
舍人务政,虽勤何益?
臣窃观乎古今,而考其美恶:古人相与求贤,今人相与求爵。
古之官人,君责之于上,臣举之于下,得其人有赏,失其人有罚,安得不求贤乎!
今之官者,父兄营之,亲戚助之,有人事则通,无人事则塞,安得不求爵乎!
贤苟求达,达在修道,穷在失义,故静以待之也。
爵苟可求,得在进取,失在后时,故动以要之也。
动则争竞,争竞则朋党朋党则诬誷,诬誷则臧否失实,真伪相冒,主听用惑,奸之所会也。
静则贞固,贞固则正直,正直则信让,信让则推贤,推贤不伐,相下无餍,主听用察,德之所趣也。
故能使之静,虽日高枕而人自正;
不能禁动,虽复夙夜,俗不一也。
且人无愚智,咸慕名宦,莫不饰正于外,藏邪于内,故邪正之人难得而知也。
任得其正,则众正益至;
若得其邪,则从邪亦集。
物繁其类,谁能止之!
故亡国失世者,未尝不为众邪所积也。
方其初作,必始于微,微而不绝,其终乃著。
天地不能顿为寒暑,人主亦不能顿为隆替;
故寒暑渐于春秋,隆替起于得失。
当今之世,宦者关梁,邪门启矣;
朝廷不责贤,正路塞矣。
得失之源,何以甚此!
所谓责贤,使之相举也;
所谓关梁,使之相保也。
贤不举则有咎,保不信则有罚。
故古者诸侯必贡士,不贡者削,贡而不适亦削。
夫士者,难知也;
不适者,薄过也。
不得不责,强其所不知也;
罚其所不适,深其薄过,非恕也。
且天子于诸侯,有不纯臣之义,斯责之矣。
施刑之道,宁纵不滥之矣。
今皆反是,何也?
夫贤者天地之纪,品物之宗,其急之也,故宁滥以得之,无纵以失之也。
今则不然,世之悠悠者,各自取辨耳。
故其材行并不可必,于公则政事纷乱,于私则污秽狼籍。
自顷长吏特多此累,有亡命而被购悬者矣,有缚束而绞戮者矣。
贪鄙窃位,不知谁升之者?
兽兕出槛,不知谁可咎者?
漏网吞舟,何以过此!
人之于利,如蹈水火焉。
前人虽败,后人复起,如彼此无已,谁止之者?
风流日竞,谁忧之者?
虽今圣思劳于夙夜,所使为政,恒得此属,欲圣世化美俗平,亦俟河之清耳。
若欲善之,宜创举贤之典,峻关梁之防。
其制既立,则人慎其举而不苛,则贤者可知。
知贤而试,则官得其人矣。
官得其人,则事得其序;
事得其序,则物得其宜;
物得其宜,则生生丰植,人用资给,和乐兴焉。
是故寡过而远刑,知耻以近礼,此所以建不刊之统,移风易俗,刑措而不用也。
策曰:「自顷夷狄内侵,灾眚屡降,将所任非其人乎?
何由而至此』?
臣闻蛮夷猾夏,则皋陶作士,此欲善其末,则先其本也。
夫任贤则政惠,使能则刑恕。
政惠则下仰其施,刑恕则人怀其勇。
施以殖其财,勇以结其心。
故人居则资赡而知方,动则亲上而志勇。
苟思其利而除其害,以生道利之者,虽死不贰;
逸道劳之者,虽勤不怨。
故其命可授,其力可竭,以战则克,以攻则拔。
是以善者慕德而安服,恶者畏惧则削迹。
止戈而武,义实在文,唯任贤然后无患耳。
若夫水旱之灾,自然理也。
故古者三十年耕必有十年之储,尧汤遭之而人不困,有备故也。
自顷风雨虽颇不时,考之万国,或境土相接,而丰约不同;
顷亩相连,而成败异流,固非天之必害于人,人实不能均其劳苦。
失之于人,而求之于天,则有司惰职而不劝,百姓殆业而咎时,非所以定人志,致丰年也。
宜勤人事而已。
「臣诚愚鄙,不足以奉对圣朝,犹进之于廷者,将使取诸其怀而献之乎,臣惧不足也。
若收不知言以致知言,臣则可矣,是以辞鄙不隐也(《晋书·郤诜传》,又略见《群书治要》三十。)」。
滕羡仕宦议 南朝宋 · 郑鲜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十五
名教大极,忠孝而已,至乎变通抑引,每事辄殊,本而寻之,皆是求心而遗迹。
迹之所乘,遭遇或异。
故圣人或就迹以助教,或因迹以成罪,屈申与夺,难可等齐,举其阡陌,皆可略言矣。
天可逃乎?
伊尹废君;
君可胁乎?
而鬻权见善;
忠可愚乎?
箕子同仁
自此以还,殊实而齐声,异誉而等美者,不可胜言。
而欲令百代之下,圣典所阙,正斯事于一朝,岂可易哉!
然立言明理,以古证今,当使理厌人情。
如滕羡情事者,或终身隐处,不关人事,或升朝理务,无讥前哲。
通滕者则以无讥为证,塞滕者则以隐处为美。
折其两中,则异同之情可见矣。
然无讥前哲者,厌情之谓也。
王陵之母,见烹于楚,不退身穷居,终为社稷之臣,非为荣也。
鲍勋蹇谔魏朝,亡身为效,观其志非贪爵也。
凡此二贤,非滕之谕。
夫圣人立教,犹云「有礼无时,君子不行」。
有礼无时,政以事有变通,不可守一故耳。
若滕以此二贤为证,则恐人人自贤矣。
若不可人人自贤,何可独许其证。
讥者兼在于人,不但独证其事。
汉魏以来,记阙其典,寻而得者无几人。
至乎大晋中朝及中兴之后,杨臻则七年不除丧,三十馀年不关人事,温公则见逼于王命,庾左丞则终身不著袷,高世远则为王右军、何骑骠所劝割,无有如滕之易者也。
若以缞麻非为哀之主,无所复言矣。
文皇帝东关之役,尸骸不反者,制其子弟,不废婚宦
明此,孝子已不自同于人伦,有识已审其可否矣。
若其不尔,居宗辅物者,但当即圣人之教,何所复明制于其间哉。
及至永嘉大乱之后,王敦复申东关之制于中兴,原此是为国之大计,非为训范人伦,尽于此也。
何以言之?
父仇明不同载天日,而为国不可许复仇,此自以法夺情,即是东关永嘉之喻也。
何妨综理王务者,布衣以处之。
明教者自谓世非横流,凡士君子之徒,无不可仕之理,而杂以情讥,谓宜在贬裁耳。
若多引前事以为通证,则孝子可顾法而不复仇矣。
文皇帝无所立制于东关王敦无所明之于中兴。
每至斯会,辄发之于宰物,是心可不喻乎。
且夫求理当先以远大,若沧海横流,家国同其沦溺,若不仕也则人有馀力。
人有馀力,则国可至乎亡,家可致乎灭。
当斯时也,匹妇犹亡其身,况大丈夫哉。
既其不然,天下之才,将无所理,滕但当尽《陟岵》之哀,拟不仕者之心,何为证喻前人,以自通乎?
且名为大才之所假,而小才之所荣,荣与假乘常,已有渐德,无欣工进,何有情事乎。
若其不然,则工进无欣,何足贵于千载之上邪。
苟许小才荣其位,则滕不当顾常疑以自居乎。
所谓柳下惠则可,我则不可也。
且有生之所宗者圣人,圣人之为教者礼法,即心而言,则圣人之法,不可改也。
而秦以郡县治天下,莫之能变;
汉文除肉刑,莫之能复。
彼圣人之为法,犹见改于后王,况滕赖前人,而当必通乎?
若人皆仕,未知斯事可俟后圣与不?
况仕与不仕,各有其人,而不仕之所引,每感三年之下。
见议者弘通情纪,每傍中庸,又云若许讥滕,则恐亡身致命之仕,以此而不尽。
何斯言之过与。
夫忠烈之情,初无计而后动。
若计而后动,则惧法不尽命。
若有不尽,则国有常法。
故古人军败于外,而家诛于内。
苟忠发自内,或惧法于外,复有踟蹰顾望之地邪?
若有功不赏,有罪不诛,可致斯喻耳。
无有名教翼其子弟,而子弟不致力于所天。
不致力于所天,则王经忠不能救主,孝不顾其亲,是家国之罪人耳,何所而称乎。
十世,非不隆也,功高赏厚,非不报也。
若国宪无负于滕恬,则羡之通塞,自是名教之所及,岂是劝沮之本乎?
议者又以唐虞邈矣,孰知所归,寻言求意,将所负者多乎。
后汉乱而不亡,前史犹谓数公之力。
魏国将建,荀令君正色异议,董昭不得枕苏则之膝,贾充受辱于庾纯
以此而推,天下之正义,终自传而不没,何为发斯叹哉。
若以时非上皇,便不足复言多者,则于奭、望,子房于四人,亦无所复措其言矣。
至于陈平默顺避祸,以权济屈,皆是卫生免害,非为荣也。
滕今生无所卫,鞭塞已冥,义安在乎。
陈寿在丧,使婢丸药,见责乡闾,阮咸居哀,骑驴偷婢,身处王朝。
岂可以阮获通于前世,便可疑于后乎。
且贤圣抑引,皆是究其始终,定其才行。
故虽事有惊俗,而理必获申,郤诜葬母后园,而身登宦,所以免责,以其孝也。
日磾杀儿无讥,以其忠也。
今岂可以二事是忠孝之所为,便可许杀儿葬母后园乎?
不可明矣。
既其不可,便当究定滕之才行,无所多辨也。
滕非下官乡亲,又不周旋,才能非所能悉。
若以滕谋能决敌,才能周用,此自追踪古人,非议所及。
若是士流,故谓宜如子夏曾参之词,可谓善矣,而子夏无不孝之称也。
意之所怀,都尽于此,自非名理,何缘多其往复,如其折中,裁之居宗(《宋书·郑鲜之传》,为桓傅辅国主簿。先是兖州刺史滕恬,为丁零翟远所没,死尸不反。恬子羡仕官不废,议者嫌之。桓玄荆州,使群僚博议,鲜之议。)
荐举贤能诏 隋末唐初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
朕遐想千载。
旁览九流。
详求布政之方。
莫若荐贤之典。
是以元凯就列。
仄微可以立帝功。
管隰为臣。
中人可以成霸业。
朕缅怀曩烈。
虚己英奇。
断断之士。
必升于廊庙。
九九之术。
不弃于闾阎。
犹恐在阴弗和。
独善难夺。
永言髦杰。
无忘鉴寐。
是以去夏之中。
爰动翰墨。
披露丹腑。
畴咨海内。
尺木既树。
思睹游露之偫。
云罗宏举。
伫降翔庭之翼。
而诸州所举。
十有一人。
朕载怀仄席。
引入内殿。
借以温颜。
密访政道。
莫能对扬。
相顾结舌。
朕仍以其未睹阙庭。
能无战悚。
令于内省
更以墨对。
虽搆思弥日。
终不达问旨。
理既乖违。
词亦庸陋。
岂可饰丹漆于朽质。
假风云于决起者哉。
宜并放还。
各从本色。
其举主以举非其人罪论。
仍加一等。
然则今之天下。
犹古之天下也。
宁容仲舒伯起之流。
遍钟美于往代。
彦和广基之侣。
独绝响于今辰。
故其见知也。
则平津与乐安并进。
其不用也。
敬通亭伯同悲。
淮阴所以兴言。
子长所以贻叹。
因斯论之。
良由俊造难进。
或固栖迟之节。
牧宰循常。
未尽搜扬之道。
抚事长息
弥用怃然。
今州县依前荐举。
皆集今冬。
奇伟必收。
浮华勿采。
无使巴人之调。
滥吹于箫韶。
魏邦之珍。
沈光汉水
务尽报国之义。
以副钦贤之怀。
源乾曜尚书右丞等制716年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黄门二辖之重。
百官取则。苟非其人。
何以成务。正议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安阳县开国男御史中丞源乾曜
清深密静。有弥纶之识。
正议大夫紫微舍人上柱国倪若水。刚正明断。
有精覈之才。并果行育德。
以文饰吏事。闲达旧章。
发挥大体。南台执。
动中规模。西掖挥毫。
举成伦要。必能主其禁令。
肃此纲维。宜膺郤诜之宠。
更叶杨乔之拜。乾曜尚书左丞
勋封如故。若水尚书右丞
散官勋如故。主者施行。
对学书判(丁学盘盂书庚相为引重后一云遂学或止之举庚或止之丁云以此报德) 唐 · 员押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
学贵博通。九流异轸。
书称秘奥。四微攸藏。
必温故而知新。方不朽而致远。
丁服勤罔倦。考古斯多。
孔甲之书。方求筮仕。
郑庄之荐。终闻推毂。
登朝有誉。常怀报德之心。
司败在官。遂致无私之罚。
此乃韩厥之举。郤诜其人。
旌国史而无惭。访朝英而罕辈。
彼或止者。何其小哉。
请息挽弓之言。以锡来车之宝。
对文章判(郑景才学高迈牧使求其文章景扶醉挥毫书于几上令使者写之而去法司以为失礼欲科傲慢罪县令以文同宿构堪为荐举) 唐 · 康子元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一
郑景学八千。自高天爵。
郡牧贤求五百。式贲人文。
而磥磈无拘。忽醉厨中之酒。
崩腾有作。便题几上之文。
使者操觚。写而旋去。
法司执宪。讯以刚来。
虽疾恶之诚。初疑可尔。
而优贤之道。良或未然。
邑宰政尚儒风。事符茅茹。
以为词同宿构。无惭孙绰
德应敷扬。堪荐郤诜之玉。
眷兹两议。须遵一理。
昔嗣宗酩酊。曾不寘以科条。
今郑景含毫。何遽绳于傲慢。
请辍埋桐之事。微申树李之风。
对学书判(丁学盘盂书庚相为引重后一云遂学或止之举庚或止之丁云以此报德) 唐 · 郭立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九
丁本诸生。弱龄有志。
操觚游艺。负笈从师。
服膺孔甲之书。留心田鼢之业。
精穷小学。声洽大成。
庚有亲仁之风。乃思延誉之美。
为游扬于左右。得推择于簪裾。
不以引重之恩。而忘奏举之义。
尽言报德。在此奉公。
韩厥之故事非遥。郤诜之前踪可袭。
行诸则仰推故典。止之则未识通方。
自得尽忠之规。何听无稽之说。
侯少府751年 盛唐 · 高适
 押真韵 创作地点: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
引用典故:群贤推郤诜 王粲
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
漆园多乔木,睢水清粼粼
诏书下柴门,天命敢逡巡。
赫赫三伏时,十日到咸秦
褐衣不得见,黄绶翻在身。
吏道顿羁束,生涯难重陈。
北使大寒关山饶苦辛。
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
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
如何燕赵陲,忽遇平生亲。
开馆纳征骑,弹弦娱远宾。
飘飖天地间,一别方兹晨。
东道有佳作,南朝无此人。
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
吾党谢王粲群贤推郤诜
明时取秀才,落日过蒲津
节苦名已富,禄微家转贫。
相逢愧薄游,抚己陶钧。
心事正堪尽,离居(一作忧)宁太频。
两河归路遥,二月芳草新。
接滹沱暗,莺连渤海
谁谓行路难,猥当希代珍。
提握每终日,相思犹比邻。
江海有扁舟,丘园有角巾
君意定何适,我怀知所遵。
浮沈各异宜,老大贵全真。
莫作云霄计,遑遑随缙绅。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鲜于仲通天宝末京兆尹。)753年 唐 · 杜甫
五言排律 押词韵第六部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郢匠 磻溪钓 晁错 丹青 龙门客 凤雏 凤穴 郤诜 平津 张京兆
王国称多士,贤良复几人。
异才应间出(一作世)爽气殊伦
始见张京兆,宜居汉近臣。
骅骝开道路,雕鹗离风尘。
侯伯知何等(一作算),文章实致身。
奋飞超等级,容易失沈沦。
脱略磻溪钓,操持郢匠斤
云霄今已逼,台衮更谁亲。
凤穴雏皆好,龙门客又新。
义声纷感激,败绩自逡巡。
途远(一作永)欲何向,天高难重陈。
学诗犹孺子(一作子夏乡赋(一作忝)嘉宾。
不得同晁错,吁嗟后郤诜
计疏疑翰墨,时过忆松筠。
献纳纡皇眷,中间谒紫宸
且随诸彦集,方觊薄才伸。
破胆遭前政(谓李林甫,阴谋独秉钧
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
交合丹青,恩倾雨露辰。
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
送钱唐路少府赴制举 盛唐 · 皇甫冉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引用典故:公车 一枝 郤诜
公车待诏(一作诣)长安,客里新正阻旧欢。
迟日未能销野雪,晴花偏自犯江寒。
东溟道路通秦塞,北阙威仪识(一作拥,又作睹)官。
(一作时)郤诜(一作生)工射(一作能对)策,恩荣请向一枝看。
薛彦伟擢第东归748年 唐 · 岑参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老莱衣 棣萼 郤诜第
时辈似君稀,青春战胜归。
名登郤诜,身着老莱
称意人皆羡,还家马若飞。
一枝谁不折,棣萼独相辉。
蒲秀才擢第归蜀741年 唐 · 岑参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老莱衣 郤诜第
去马疾如飞,看君战胜归。
新登郤诜,更著老莱(上四句与送薛彦伟诗相同)
汉水行人少,巴山客舍稀。
向南风候暖,腊月春辉
李秀才落第游荆楚 唐 · 钱起
五言排律 押文韵
引用典故:迁莺 郤诜策 谢玄文
翠羽虽(一作难)成梦,迁莺尚后群。
名逃郤诜,兴发谢玄
昏旦扁舟去,江山几路分。
上潮吞海日,归雁出湖云。
诗思应须苦,猿声莫厌闻。
离居见新月,那得不思君。
桂林一枝赋(以题为韵) 唐 · 崔琪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
倬彼众木者。其桂林一枝。
淮南擢秀。月上标奇。
光雨露之新沐。拂香风以徐吹。
故能使颢气淩空。孤阴耀质。
心既丹而不二。花又白而纯一。
凝霜殒而色鲜。严景凋而叶密。
若然者。固将与大椿而争长。
岂徒挺小山而间出。至如孙宏已落。
郤诜未第。沮尘色与灰心。
然粒玉而烬。孰谓连卷衔半死之质。
特达承再生之惠。淹留君之庭。
芳郁君之砌。惜矣哉。
向使便辞仙客。永弃幽林。
委根不用之境。灭影空山之阴。
又焉能擅昆玉之高价。吐岁寒之宿心。
彼徒见零落焦梧。再斲恩深于既往。
殊不知摧残朽。一枝重遇于当今。
氾水(一本有陈字) 唐 · 韩翃
引用典故:谷永直言 郤诜高第 郑行人
未央宫殿金开钥,诏引贤良卷珠箔。
花间赐食近丹墀,烟里挥毫对青阁
万年枝影转斜光,三道先成君激昂。
谷水直言身不顾,郤诜高第(一作地)转名香。
绿槐阴阴出关道,上有蝉声下秋草。
奴子平头骏马肥,少年白皙登王畿
五侯客舍偏留宿,一县人家争看归。
南向千峰北临水,佳期赏地应穷此。
赋诗或送郑行人,举酒常陪魏公子
自怜寂寞会君稀,犹著前时博士衣。
我欲低眉问知己,若将无用废东归。
聚雪为小山赋 唐 · 李子卿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五十四
皓色旁射兮清虚上腾。閒阶之下兮聚雪崚嶒。
叹此雪兮。具知其有兴有灭。
故为山也。庶期乎不骞不崩
始也散而从风。类元气之无象。
今也结而为阜。若胚浑之初凝。
五岭高标。三峰远蹠。
昔则心往。斯焉目击。
千里之势。存乎袤丈。
万仞之容。见乎盈尺。
皓曜起乎岑嶂。曈昽生乎树石。
峡里则秋月长悬。封中则晓云犹白。
夫其以近则远。以远则亲。
玉林不夜。瑶草先春。
照寒景而逾洁。拂朝霞而更新。
岭上⿰(示林)襂。作缑氏之仙鹤。
岩中绰约。写姑射之神人。
樵傍壑而疏影。径临崖而绝邻。
至若霁日生暖。融风变朔。
危容半颓。倘遇嵇康之醉。
片影初坠。谓入郤诜之幄。
因降高而就卑。遂散雕而为朴。
冱寒始劲。犹可持而斲。
见晛则消。不可系而握。
因知夫色不久鲜。物无常坚。
始则有于无有。今乃然于自然。
观陵谷之推易。信人世之徂迁。
亦何必怪桑田之变海。都邑之成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