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泰始七年贤良对策 西晋 · 郤诜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八
诏曰:「盖太上以德抚时,易简无文
至于三代礼乐大备制度弥繁。
文质之变,其理何曲,虞夏之际,圣明系踵,而损益不同
周道既衰,仲尼犹曰从周。
因革之宜,又何殊也?
圣王既没,遗制犹存霸者迭兴翼辅之,王道之缺,其无补乎?
陵迟不反也?
霸德之浅欤?
期运不可致欤?
夷吾之智,而功止于霸,何哉
昔人为政革乱亡之弊,建不刊之统,移风易俗刑措不用岂非化之盛欤?
何修而响兹?
获承祖宗休烈于兹七载,而人未服训,政道罔述。
以古况今何不相逮之远也?
虽明之弗及,犹思与群贤虑之,将何以所闻疑昧,获至论谠言者乎?
自顷戎狄内侵灾害屡作,边氓流离征夫苦役,岂政刑之谬,将有司非其任欤?
各悉乃心,究而论之。
上明古制下切当今
朕之失德所宜振补。
正议无隐,将敬听之」。
诜对曰:伏惟陛下圣德君临,犹垂意博采,故招贤正之士,而臣等薄陋不以大问也。
是以有自疑之心,虽致身阙庭,亦僶俛矣。
伏读圣策,乃知下问之旨笃焉。
臣闻上古推贤让位,教同德一,故易简而人化;
三代世及季末相承,故文繁而后整。
虞夏相因,而损益不同,非帝王之道异,救弊之路殊也。
当二之流,承雕伪之极,尽礼乐之致,穷制度之理,其文详备仲尼时宜而曰从周,非殊论也。
臣闻圣王化先礼乐五霸之兴勤政刑。
礼乐之化深,政刑之用浅。
勤之则可以小安,堕之则遂陵迟
所由之路本近,故所补之不侔也。
而齐桓失之葵丘夷吾沦于小器,功止于霸,不亦宜乎
策曰:「建不刊之统,移风易俗,使天下洽和,何修而向兹」?
以为莫大择人而官之也。
今之典刑,匪无一统宰牧之才,优劣异绩,或以之兴,或以之替,此盖人弘政,非政弘人也。
舍人务政,虽勤何益?
臣窃观乎古今,而考其美恶古人相与求贤今人相与求爵。
,君责之于上,臣举之于下,得其人有赏,失其人有罚,安得不求贤乎!
之官者,父兄营之,亲戚助之,有人事则通,无人事则塞,安得不求爵乎!
苟求达,达在修道,穷在失义,故静以待之也。
爵苟可求,得在进取,失在后时,故动以要之也。
动则争竞争竞朋党朋党诬誷诬誷臧否失实真伪相冒,主听用惑,奸之所会也。
静则贞固贞固正直正直信让信让推贤推贤不伐相下无餍主听用察,德之所趣也。
故能使之静,虽日高枕而人自正;
不能禁动虽复夙夜,俗不一也。
且人无愚智,咸慕名宦莫不饰正于外,藏邪于内,故邪正之人难得而知也。
任得其正,则众正益至;
若得其邪,则从邪亦集。
物繁其类,谁能止之!
亡国失世者,未尝不为众邪所积也。
方其初作,必始于微,微而不绝,其终乃著。
天地不能顿为寒暑人主不能顿为隆替
寒暑渐于春秋隆替起于得失
当今之世,宦者关梁邪门启矣;
朝廷不责贤,正路塞矣。
得失之源,何以甚此!
所谓责贤,使之相举也;
所谓关梁,使之相保也。
不举有咎,保不信则有罚。
古者诸侯贡士,不贡者削,贡而不适亦削。
夫士者,难知也;
不适者,薄过也。
不得不责,强其所不知也;
其所不适,深其薄过,非恕也。
天子诸侯,有不纯臣之义,斯责之矣。
施刑之道,宁纵不滥之矣。
今皆反是,何也?
贤者天地之纪,品物之宗,其急之也,故宁滥以得之,无纵以失之也。
今则不然,世之悠悠者,各自取辨耳。
故其材行并不可必,于公则政事纷乱,于私则污秽狼籍
自顷长吏特多此累,有亡命而被购悬者矣,有缚束而绞戮者矣。
贪鄙窃位不知谁升之者
兽兕出槛,不知谁可咎者?
漏网吞舟何以过此!
人之于利,如蹈水火焉。
前人虽败,后人复起,如彼此无已,谁止之者
风流日竞,谁忧之者
虽今圣思劳于夙夜所使为政,恒得此属,欲圣世美俗平,亦俟河之清耳。
若欲善之,宜创举贤之典,峻关梁之防。
其制既立,则人慎其举而不苛,则贤者可知
知贤而试,则官得其人矣。
官得其人,则事得其序;
事得其序,则物得其宜;
物得其宜,则生生丰植,人用资给和乐兴焉。
是故寡过远刑知耻以近礼,此所以不刊之统,移风易俗刑措不用也。
策曰:「自顷夷狄内侵灾眚屡降,将所任非其人乎?
何由至此』?
臣闻蛮夷猾夏,则皋陶作士,此欲善其末,则先其本也。
任贤则政惠,使能则刑恕。
政惠则下仰其施,刑恕则人怀其勇。
施以殖其财,勇以结其心。
故人居则资赡知方,动则亲上而志勇。
苟思其利而除其害,以生道之者,虽死不贰
逸道之者,虽勤不怨
故其命可授,其力可竭,以战则克,以攻则拔。
是以善者慕德安服,恶者畏惧削迹
止戈而武,义实在文,唯任贤然后无患耳。
若夫水旱之灾,自然理也。
古者三十年耕必有十年之储,尧汤遭之而人不困,有备故也。
自顷风雨虽颇不时,考之万国,或境土相接,而丰约不同
顷亩相连,而成败异流固非天之必害于人,人实不能均其劳苦
失之于人,而求之于天,则有司惰职而不劝百姓殆业而咎时,非所以定人志,致丰年也。
宜勤人事而已
「臣诚愚鄙不足以奉对圣朝,犹进之于廷者,将使取诸其怀而献之乎,臣惧不足也。
若收不知言以致知言,臣则可矣,是以辞鄙不隐也(《晋书·郤诜传》,又略见《群书治要》三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