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从兄字伯顺序1071年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五、《鸡肋集》卷三五、《苏门六君子文粹》卷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
名者,所以制义出礼,而字者,相期于实,以不虚其名者也。
盖余从兄名隆之,而字不足以称其实,余为之说曰:物未尝有必隆者,亦未尝有必不隆者也。
封土以为台,巍巍者先圮焉。
架木以为宇,翘翘者先桡焉。
泰山之隆百仞,而跛牂履其蹊,以绝其岭,势附于下也。
吴牛之力百钧,而童子拊其角、坐其背,知役于人也。
故曰物未尝有必隆者。
有人焉,力不能胜一匹雏,而天下不敢为之先,彼其所以能隆者,亦必有道矣。
《易》曰:「地中生木,升。
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顺德不躐等,君子之所以积小也。
如此,而后可以基高大,此为隆之道也。
故余请字曰「伯顺」。
熙宁四年八月,从弟补之序。
刘博士志铭 宋 · 李吁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五三、乾隆《偃师县志》卷二四、乾隆《河南府志》卷九一
元祐元年闰二月,诏侍从谏官、御史各举经明行修可充内外学官者。
资政殿大学士兼侍讲韩公维开封府陈留县刘绚名闻,授京兆府府学教授
侍御史王岩叟、今正言朱光庭又皆言:「近《春秋》学废已久,少通《春秋》,宜为博士」。
诏复以君为太学博士
及就试,不幸有疾,犹勉力学校,论议不倦,学者多亲之。
病甚,请外,未报。
二年六月十二日卒于官。
自公卿大夫、师友学士,莫不伤之。
噫,其伤也岂私乎哉,盖以纯学懿行,君子为难得也。
君字质夫,先世常山人
曾祖讳怀宝,赠光禄少卿
祖讳舜卿尚书虞部郎中致仕,赠金紫光禄大夫
以仕宦始家河南,其后因葬焉。
父师旦,今为朝散大夫致仕。
安仁县,余仲姑也。
君生质明粹,长而温恭,自髫龀时已有老成器,结发即事明道先生程氏兄弟受学焉。
君所授有本末,所知造渊微,知所止矣,孜孜焉不知其他也。
天性孝弟乐善,而不为异端所惑,故其履也安;
内日加重,而无交战之病,故其行也果。
外虽温然可亲,遇事刚毅自立,其质之美、学之力也如此。
道常谓人曰:「他人之学敏则有矣,未易保也,斯人之志,吾无疑焉」。
君幼以祖荫得官,少尝应进士举,再至礼部,后不复为也。
初任河南府寿安主簿,尹召府中,且俾勾稽公厨宾客之费,凡尹之子弟,预者皆计而偿之,尹始不悦,卒以此善。
公临事不苟率类此。
元丰中移潞之长子令,邑俗淳古,而公又诚爱,公家负逋不施箠朴,以期而集。
有一夫贫甚,自言未有以偿,公恻然为宽其期,乡人遂以代输终其志,遂不笞一人。
岁旱,田税十当蠲七八,府遣官覆视,所蠲才二三。
君力争不能得,乃封还其榜,请改之,不听。
民诣阙诉,诏遣通判躬案,卒得如君言。
府由是憾君,乃以公事置公罪。
安仁县忧,父老数千百人送至郡境,君重谢遣,皆涕泣而还。
富文忠语人曰:「刘绚古县也」。
举予之所见者一二,槩可见矣。
惜乎朝廷方知而用之,年才四十三而没。
平生蕴积见于时及于物者固未博,是可伤也已。
没时家无千钱,诸公士友相与赙之,始克归葬河南府偃师县洛南乡土中村北邙原先茔之次,其年十月十九日也。
君之为人气和而体庄,持论不苟合,跬步不忘学。
既病,与予言曰:「每瞀闷时正坐端意,气即下,平居持养,气可忽乎」?
同舍昌与叔过问疾,君曰:「死生常理,无足言者,独念累吾亲耳」。
君自幼治《春秋》,其学祖于程氏,专以之言断经意。
将没之时,尚以例类质于大夫
君平时有遗稿未就,将终,启手足,自盥靧,犹道诗书语,安然而逝,可谓力学者也。
君与人俱学,有所知,惟恐不与人共也。
余晚始闻善,赖君以告语者多矣。
今予之悲,岂特亲戚之情乎!
君娶田氏,屯田员外绎之女。
子男一人,伯顺
铭曰:
呜呼质夫,不可得而见也。
学以致道,盖如子者鲜也。
养之温温,淳乎善也。
发之铿铿,坚不变也。
嗟世习非,滔滔竞迷。
不有豪杰,孰逃而归。
尚岂若子,安而蹈之。
进以知止,本以不欺。
其出无惑,归生曷疑?
犹身之长,日益莫知。
试其所遭,乃审所持。
力久内明,见于融怡。
德未大施,君子是悲。
彼而不知,我何说为。
人有知之,起以此诗。
按:《伊洛渊源录》卷八,明成化刊本。
伯顺以歙砚饷我因用前韵谢之并简亨老以助致师之请 北宋 · 赵鼎臣
 押词韵第十一部
挟山超海吾岂能,章服裹之麋鹿惊。
平生忍饥耕破砚,字画仅能通姓名。
自传同舍有,未敢攫取先以声。
耿侯闻之顾且笑,弃掷不啻鸿毛轻
我穷正坐毛颖误,恋著翰墨天所刑。
少不如人今老矣,笔阵欲合阴借兵。
何郎持重欲困我,坚壁不闻刁斗鸣。
明朝一阵气已了,大将旗鼓居吾营。
缴词头状1131年10月4日 宋 · 程俱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三○、《北山小集》卷三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
今月二十七日,准中书门下省刑房送到词头一道,内朝请郎耿延禧龙图阁学士,令臣命行者。
右,臣窃以谓刑赏进退,皆当览天下之公议而行之,则劝沮明而天下服。
夫致天下之乱者,蔡京王黼童贯子攸
京城之陷者,耿南仲及其子延禧者。
此天下之公议也。
靖康时南仲以官僚之旧,虽避宰相之位,而实当宰相之权。
爱子延禧,乃一时之宗主,陷京城者,非此而谁?
臣以谓南仲延禧之罪不在于议和,而在于沮天下之兵,兵威振而后和可成也。
以古今之迹考之,则可知已。
其所谓沮天下已到之兵者,前日臣寮言之备矣。
今二圣之北狩未还,宗社之艰危未济,上下岌岌,宵旰靡宁,南仲延禧不得不任其责。
而乃起自废放,尽复旧职,无乃废天下之公议乎?
所有延禧龙图阁学士词头,臣未敢命行。
与婺守李德升尚书 其七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五二、《鸿庆居士集补遗》卷七
某以三殡久不克葬,今春卜两茔于荆溪山中,相望三十里。
其三椁营两冢舍,劳费弥年,始获竣事。
而衰老作苦,遂感疟疠。
呼医调护,经时乃复。
属此寒令,病翁守一炉危坐,忽尽此岁。
辱书存省,殊慰落莫。
具审即日台候万福。
淮上交兵汹汹,今小定矣。
虏人出疑兵,连数十空寨对韩垒,而以精锐从钊、张,系三浮桥,度两晨夜。
虏骑断其后,羽书交驰,吴门大震,公卿侍从已具舟楫。
赖将士力战破之,不然,中州县亦左衽矣。
然朝廷以西北士马壮健,尚堪使令,时所以汲汲求复中原者,非它日吴儿所能办也。
第国用空乏,势必取于民,而官吏并缘,徵发如雨,官得其一,吏取其九。
此一事独无措置,甚可惜也。
令叔籍湘中舟楫之利,亦岂得已?
叔诣田园坟墓在此,今其力足以远去,遂诋为非。
令叔身居在所,其家自难远适,亦各随其力之所及而已。
然适国之患,且置勿言也。
吴人夜聚为妖,不御酒肉,连络村舍,十室而九,此可虑者。
向来钟襄起湖北,连数十州,远近皆应,士大夫之外,皆其徒也。
如陆逸中,数百家无一脱者。
非若虏人长驱于通都大邑,而可引避于无人之境也。
今此辈虽无奇谋大虑,为社稷之忧,遇君亲如途人,视官吏如仇雠,兵祸已作,比及讨除,而士大夫为鱼肉久矣。
每端居深念,如佛经所言,顾视其尾已焦,使颓然无居世閒意。
比闻范觉民耿伯顺相继即世,悼念至今不衰。
独吾二人得遥相望于二千里之外,而所寓穷僻,不时一书问无恙,为甚恨。
令叔傥在南方有婚姻之约,今以舍弟长女归公宅相,衰晚之幸也。
分颁荔子,已领重意。
笔二十枝,以向所寄不佳,今倍直为之,似稍胜,方就腊中制数千,当再致也。
三摺席一床同纳。
悤悤不及缘饰,如襆被游赤城,可携以俱耳。
祝掾蒙异顾,孤寒,方求荐援,乞一言为寸进之阶也。
此书闻彻,度已改岁。
日俟徵拜,慰此驰颂。
龙图阁直学士左朝奉大夫处州耿延禧乞除在外宫观差遣不允诏 宋 · 綦崇礼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四五、《北海集》卷一三
延禧:省所奏,乞除在外宫观差遣,事具悉。
陟降多士,怀思旧人。
方霸府初开,曾艰难之共济;
暨皇家再造,率疏斥而莫留。
有慨予心,实勤乃眷。
起于瘴海流离之后,付以便邦偃息之优。
式资恺悌之风,已报循良之政。
遽兹引疾,还欲就閒。
虽持橐居中,未克在补过拾遗之列;
而析符于外,姑欲图承流宣化之功。
毋复有陈,勉共乃事。
所请宜不允。
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春暖,卿比平安好?
遣书,指不多及。
括苍刊本战国策序绍兴四年十月 南宋 · 耿延禧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二、《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三七○、《皕宋楼藏书志》卷二四、《战国策》附(四部丛刊本)
余至括苍明年,岁丰讼简,颇有文字之暇。
于是用诸郡例,镂书以惠学者。
念《战国策》未有板本,乃取家旧所藏刊焉。
是书讹舛为多,自曾南丰已云疑其不可考者。
今据所藏,且用先辈数家本参定,以俟后之君子而已。
袁悦之还都,止赍《战国策》,曰:「天下要惟此书」。
而李权从秦宓借《战国策》,曰:「战国从横,用之何为」?
盖学者好恶之不侔如此。
夫是非取舍,要当考合乎圣人之道以自择。
要之,此先秦古书,其叙事之备,太史公取以著《史记》,而文辞高古,子长实取法焉,学者不可不家有而日诵之。
故余刊书,以是为首云。
绍兴四年十月,鲁人耿延禧百顺书。
右修职郎司理参军马升校勘右迪功郎兖州学教授赵涣校勘
左朝散郎通判军州事崔耀卿龙图阁直学士左朝奉大夫知军州事耿延禧
又题范觉民与诸人唱和诗1195年11月28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三一、《平园续稿》卷六、《益公题跋》卷一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耿伯顺韩子苍范元长李西美李德升谢任伯,宣和以来文人才士也。
高平公或同侍从于靖康之朝,或尝引类于南渡之后。
观此诗轴,唱妍酬丽,三叹而有遗音矣。
庆元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前进士周某题。
诚斋西归诗集序淳熙十四年六月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二一、《诚斋集》卷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假守毗陵,更未尽三月,移官广东常平使者
既上二千石印绶,西归过姑苏,谒石湖先生范公,公首索予诗。
予谢曰:「诗在山林而人在城市,是二者常巧于相违,而喜于不相值。
某虽有所谓《荆溪集》者,窃自薄陋,不敢为公出也」。
既还舍,计在道及待次凡一年,得诗仅二百首,题曰《西归集》,录以寄公。
今复寄刘伯顺钟仲山
淳熙丁未六月十五日诚斋野客杨万里序。
诚斋南海诗集序淳熙十三年六月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二一、《诚斋集》卷八○、《古文旧书考》卷二
予生好为诗,初好之,既而厌之。
至绍兴壬午,予诗始变,予乃喜,既而又厌之。
至乾道庚寅,予诗又变;
至淳熙丁酉,予诗又变,是时假守毗陵
后三年,予落南,初为常平使者,复持宪节。
庚子壬寅,有诗四百首,如《竹枝歌》等篇,每举似友人尤延之延之必击节,以为有刘梦得之味,予未敢信也。
潮阳刘涣伯顺清远宰时,尝为予求所谓《南海集》四百首者。
至再见于中都伯顺复请不懈,乃克与之。
嗟乎,予老矣!
未知继今诗犹能变否?
延之尝云予诗每变每进,能变矣,未知犹进否。
日观此集,其羡也乎,其亦厌也乎?
予诗自壬午至今凡二千一百馀首,曰《江湖集》,曰《荆溪集》,曰《西归集》,曰《南海集》,曰《朝天集》。
馀四集伯顺尚欲之,他日当续寄也。
丙午六月十八日诚斋野客杨万里廷秀序。
诚斋朝天诗集序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二一、《诚斋集》卷八○
予游居寝食,非诗无所与归。
淳熙壬寅七月,既婴戚还家,诗始废。
至甲辰十月一日,禫之徙月也,大儿长孺请曰:「大人久不作诗,今可作矣乎」?
予蹙然曰:「三年不为礼,礼必坏。
三年不为诗,诗必颓。
善如尔之请也」。
是日始拟作进士题。
后二十七日拜除召之命,后十日就道入京,道涂仅仅得二十馀诗,然自觉其捍格不如意,盖哀未忘故也。
既至中都,就列庀职。
明年二月,被旨为铨试考官,与友人谢昌国倡和,忽混混乎其来也。
至丁未六月十三日,得故人刘伯顺书,送所刻《南海集》来,且索近诗,于是汇而次之,得诗四百首,名曰《朝天集》寄之云。
诚斋野客杨万里序。
代郑释卿祭妹夫伯顺文 南宋 · 林亦之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四二、《网山集》卷六
呜呼!
吾妹卯也死之百有二十六日,而伯顺死。
人世悲冤,今昔殃咎,未有如是其甚也!
吾与尔比邻,与尔朋友,与尔亲戚,平生胸腹,岂一哭可了?
卯也事尔,岁月未久,男在稚齿,女为乳下儿。
呜呼哀哉!
少年夫妇,同时彫殒。
乃留孩婴,堕人眼泪。
吾父母及尔母也,各已白头。
每一哭汝,即肠寸断而心缕裂也。
天寒双柩,惨惨一卮。
百年未死,痛不可尽。
呜呼哀哉!
莫府君圹记庆元四年二月 南宋 · 孙应时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九三、《烛湖集》卷一二
会稽馀姚乡长者曰莫府君,讳及字子晋
其先自吴兴来徙家,世世积善好施。
今其近族有为天子从臣,或魁天下宦学者,益彬彬出焉。
府君之曾祖襄,祖若思,父晔,皆不仕。
母同县李氏。
府君宣和五年二月十二日生,早孤,业进士不偶,自力营家。
兴其先人之废宇,崇坟墓,联宗族,爱育弟侄,与诸从弟同甘苦、无间言者四十年。
塾舍常有名师,日延宾客文字饮,取有益于子弟。
里中义事,踊跃先之,忘其力之不足,以故贤称籍籍郡邑,而家实贫。
比老贫益侵,交游散落,郁悒不得意,且抱末疾。
年七十有五,庆元三年十二月十三日卒。
七子:叔昌、叔广、叔献、叔越、叔兴叔向、叔止。
一女,适汝翼。
孙男十人:子咏、子疆、子应、子庆、伯厚伯顺、伯和、伯承、伯华伯祥
孙女五人。
其明年二月十六日,葬于上林乡清果院之西,合陈夫人之兆,且依祖茔也。
平生刻意教诸子,日夜望其兴立门户。
次子举国子进士
逢国大庆,人争傅会稽籍,以官其亲,府君弗许,其识尤远矣。
天之报善不忒,不荣其生,将显诸后乎。
某不佞,蒙府君德最厚,欲详其行事而铭之,未能也,乃略书岁月本末,纳诸圹云。
重建濂溪先生 南宋 · 龚维蕃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六二
营道之西,距城十八里,有水曰濂溪
发源于大江源,汇为龙湫,东流二十里至楼田。
其乡曰营乐,其保曰濂溪,广横数百亩,溪行其中,虽大旱不竭。
周氏家其上,即濂溪先生之故居也。
考其谱牒,世居青州
远祖讳崇昌,唐永泰中为廉、白二州太守,因卜居道之宁远县大阳村
其裔孙讳虞宾,有子十二人,中子讳从远,始徙于此。
再传至谏议讳辅成,登祥符八年进士第,终贺州桂岭,没葬于故居之侧半里许,累赠谏议大夫
谏议生二子,长曰砺,次则先生
先生少孤,舅氏龙图郑公向笃爱之,始冠,奏以初秩。
既长,从宦四方。
嘉祐八年先生自虔移倅永,有书与其族叔及诸兄云:「周兴来,知安乐,喜无尽。
来春归乡,即遂拜侍」。
寻移文营道县云:「有田若干,旧以私具为先茔守者资,族子勿预」。
营道给凭文付周兴
其后先生归展墓,题名于含辉洞云:「周惇颐、区有邻、陈赓、蒋瓘、欧阳丽,治平四年二月十六日同游道州含辉洞,刻石于洞口」。
是岁神宗登极,覃恩迁驾部员外郎,加赠父谏议大夫
以手劄付兄子仲章,令备酒果香茶,诣坟前告闻。
先生晚岁寓九江,爱庐阜之胜,筑室于溪上,命名曰濂溪,示不忘本之意。
其留故居者付仲章及其从弟意。
先生既没,仲章贫甚,元丰三年七年再拆其产,鬻于意之子伯顺,而故宅基尚存。
伯顺死,无后,其女以其地适何伯瑜,生侪。
侪登第,为邕州教官而卒。
至淳熙己亥,周与何欲拆其产,闻于郡。
赵汝谊营道所承永州公牍,乃治平印文,按验皆合,用先生治命,以田俾守茔者,藏其籍于学宫。
其故宅基尚属何氏,何氏之孙揖于淳熙十一年以其地归于意之曾孙兴嗣,书于券云:「嗣系谏议宗族,禀性纯慈,有志力,教子以绍祖风。
其宅地与本人住宅相接,今愿尽将所承外祖周伯顺元承祖谏议住宅祖地,从东至西长五丈,就卖与兴嗣,将来起造祠堂,承外氏一派先魂,庶几亡者于里塾有所依托,不绝春秋之奉」。
前此未有先生绍兴己卯五月太守向子忞奉祀于州学之稽古阁编修胡公铨记之。
淳熙己未郡博士邹敷迁于敷教堂
壬戌太守赵汝谊以其偪仄,更创堂四楹,并二程先生像,南轩张公为记。
庚子,郡士胡元鼎与其乡人何士先义太初孟坦中、欧阳硕之创舍设像,教授章颖为记。
故居有祠昉乎此。
距遗址十馀丈,中隔小溪,卑陋湫隘,岁久不复迁。
至嘉定癸酉郡守方信孺访求濂溪之裔,得兴嗣之子钥,以为学宾。
丁丑之秋维蕃被命入境,延见郡士,扣濂溪所向,皆言今祠非故基。
其后访于钥,尽阅累世契券,亲至其地,质于乡邻族党,始得其实。
溪流清泚,地势平衍,冈垄丘阜,拱揖环合。
其左曰龙山,右曰豸岭,山川之秀,实钟于是。
乃鸠工度材,一新栋宇,命营道蔡则董其役。
经始于是岁十二月,落成于明年之三月
中为祠宇,设先生像。
其前为堂四楹,不侈不陋。
二斋旁翼,两庑对峙,外为台门,高与堂称。
左右二塾,虚明敞洁,以延学子。
又其外为都门,缭以垣墙,庖爨湢浴,罔不毕具。
环以松竹,门外筑道,属于山之趾。
于是规制始备,而邦人严事之意益虔。
先生以故居溪名冠九江之寓宇,黄太史赋诗,谓其用平生所安乐,媲水而成名。
东坡继有作。
来者承其误,莫究所从。
南轩张公晦庵朱公,尝略辩證。
尚书章公来典教,质以大富桥记,以为此邦自有濂溪,然亦弗深考。
今得其谱牒契券,始究源委。
当何氏以地归兴嗣,预有建祠之语,迄今乃有成,则废兴显晦,殆若有数,而非偶然者。
先生之学,实嗣洙泗之统,传之伊洛,浸以大显,载在方册,人知诵习。
凡辙迹所至,今皆有祠,而父母之邦,先茔所在,乃因陋就简,于烝尝不称,是乌可以已?
故因其落成,述其颠末,用登载于乐石。
文皆从旧,不敢增损,以没其实,庶以传信,俾览者得详焉。
按:四库本《周元公集》卷六。又见《濂溪志》卷四。(此篇刘琳校点。其馀为黄锦君校点)
妇董行(有前后引) 元末明初 · 王逢
 出处:梧溪集卷一
妇董,滕人,刘进妻也。进与兄顺,并以勇称。金季山东乱,盗蜂起,因共募丁壮保里闬。天兵驻峄山,进单骑觇之,中流矢死。顺徙家淮南,举室溺淮水,董为宋招抚吕文德裨将所获,欲犯之,度不免,乃谓曰:夫丧不远,家难荐臻,一身流离,娩在旦暮,死生非我有,愿将军勿疑。夜果生一男。先是顺已入济州,愬于石太尉圭曰:顺有弟,不幸没于敌。其妻在孕,为南军拘幽舟中,万一不得收遗息,使弟为厉,实顺之罪也,惟明公是图。石为发步卒三百人迹其所,往次淮扬,始知董所在。阴使人侦之,生子盖三日矣。及见,具道顺意。董悲感不自胜,且抆泪曰:妾以妊不得先夫死,今幸不辱先,所天使有后,皆伯赐,敢名此子曰伯祐,以志不忘。遂抱授侦者,目送数十步,投江以死。至正五年秋,进玄孙士行语其事于逢,逢高其节义,作诗哀之。
北军南军和议时,两垒对立龙鸾旗。
群雄棋峙国瓦解,乃与妇董光门楣。
星辰错乱风云气,乾坤造就冰雪姿。
浑家性命葬鱼腹,一舸涕泪随鸱夷
长眠自足为义鬼,后死只望余孤儿。
儿在腹中兵在目,忆夫心头臂消肉。
日昼惨惨阴灵归,夜黑冥冥波浪触。
马驼碛远暗尘土,鸡犬村空疏树木。
峄山谁收白玉骨,蔡州地黄金屋
太尉前归明主化,招抚姑存寡妻宿。
羞看人面问消息,强通语笑宽羁束。
伯顺见义勇著鞭,锐士协力锋争先。
道傍弩伏荆棘底,掌上珠还江海边。
将门有后传世世,墓祭无所从年年。
湘妃掺袂(一作袪)溯寥廓,汉女结佩穷幽玄。
缟衣綦巾共缥缈,文鱼赤鲩长周旋。
唇亡未久齿亦丧,独闻其风犹凛然。
中原山河想如故,目断几点滕州烟。
按:逢为是诗已士行复述顺一事尤卓卓顺既得伯祐以行时董死事觉招抚发步卒亟追之赖左右弓弩手散去还白太尉甚义之处之麾下凡两致太尉命往觐太祖皇帝于鱼儿泊之行营赐金币鞍马且命抚循邢磁赞黄十馀城用宁谧上功受黄金符官昭勇大将军右副元帅兖单州等处管民长官在官十馀年士民翕服晚有子五人未老弃官以伯祐袭其爵为奉训大夫济州管民长官是年至元元年也故录于诗后并以俟执史笔者采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