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注释
与人言陆象山诲人书 宋 · 朱桴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二七
近到陆宅,先生所以诲人者深切著明,大概是令人求放心。其有志于学者数人,相与讲切,无非此事,不复以言语文字为意,令人叹仰无已。其有意作文者,令收拾精神,涵养德性,根本既正,不患不能作文。陈正己、刘伯文皆不为文字也。
按:宋李子愿编、清李绂增订《象山先生年谱》卷上,清雍正十年刻本。
吴公墓志 南宋 · 尤袤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陆君子静数为予道其妇翁吴公之贤,居亡何,有墨服踵门而求见者,则吴公之子颙若也。袖子静之状,且告曰:「敢因子静以请志」。予不识吴公,然子静信人也,其言有證,乃叙而志之。夫识子静于童稚之中,而能以子妻之,其贤可知矣。
按:《象山先生年谱》卷中,雍正十年刻本。
跋陆子强家问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三五
《家问》所以训饬其子孙者,不以不得科第为病,而深以不识礼义为忧,其慇勤恳切,反覆晓譬,说尽事理,无一毫勉强缘饰之意,而慈祥笃实之气蔼然。讽味数四,不能释手云。
按:《象山先生年谱》卷上,雍正刊本。
删定官轮对劄子 其一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二七
臣读典谟大训,见其君臣之间,都俞吁咈,相与论辩,各极其意,了无忌讳嫌疑。于是知事君之义,当无所不用其情。唐太宗即位,魏徵为尚书右丞,或毁徵以阿党亲戚者。太宗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彦博言:「徵为人臣,不能著形迹,远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太宗使彦博责徵,且曰:「自今宜存形迹」。徵入见曰:「臣闻君臣同德,是谓一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邦之兴衰,未可知也」。太宗瞿然曰:「吾已悔之」。数年之后,蛮夷君长,带刀宿卫,外户不闭,商旅野宿,非偶然也。唐太宗固未足为陛下道,然其君臣之间,一能如此,即著成效。陛下天锡智勇,隆宽尽下,远追尧舜,诚不为难。而临御二十馀年,未有太宗数年之效,版图未归,雠耻未复,生聚教训之实,可为寒心。执事者方雍雍于于,以文书期会之隙,与造请乞怜之人俯仰酬酢而不倦,道雨旸时若,有咏颂太平之意,臣窃惑之。臣诚恐因循玩习之久,薰蒸浸渍之深,虽陛下之刚健,亦不能不消蚀也。鸾凤之所以能高飞者在六翮。臣愿陛下毋以今日所进为如是足矣,而博求天下之俊杰,相与举论道经邦之职。将见无愧于唐、虞之朝,而唐之太宗诚不足为陛下道矣。取进止。
按:《象山集》卷一八。又见宋李子愿汇编清李绂增订《象山先生年谱》卷中,《历代名臣奏议》卷五○,《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八,《宋元通鉴》卷八八,《江右文钞》卷四。
答朱元晦书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四四
奏劄独蒙长者褒扬,奖誉之厚,俱无以当之。深惭疏愚,不能回互,藏匿肺肝,悉以书写,而兄尚有「向上一路未曾拨着」之疑,岂待之太重、望之太过,未免金注之昏耶?
按:宋李子愿汇编、清李绂增订本《象山先生年谱》卷中,雍正刊《象山全集》附。
二陆先生祠记 南宋 · 杨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三九 创作地点: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
道心大同,人自区别。人心自善,人心自灵,人心自明;人心即神,人心即道,安睹乖殊?圣贤非有馀,愚鄙非不足。何以證其然?人皆有恻隐之心,皆有羞恶之心,皆有恭敬之心,皆有是非之心。恻隐,仁;羞恶,义;恭敬,礼;是非,知。仁义礼知,愚夫愚妇咸有之,奚独圣贤有之?人人皆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同,人人皆与天地同。又何以證其然?人心非气血,非形体,广大无际,变化无方,倏焉而视,又倏焉而听,倏焉而言,又倏焉而动,倏焉而至千里之外,又倏焉而穷九霄之上,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非神乎?不与天地同乎?学者当知,举天下万古之人心皆如此也。孔子之心如此,七十子之心如此,子思、孟子之心如此,复斋之心如此,象山先生之心如此,金溪王令君之心如此,举金溪一邑之心如此。学者当自信,毋自弃,毋自疑。意虑倏起,天地悬隔。不识不知,匪合匪离。直心而往,自备万善,自绝百非,虽无思为,昭明弗遗。二陆先生,抚州金溪人。复斋讳九龄,字子寿。笃志斯道,穷深究微,兢兢孜孜,学者宗之。象山先生其弟也,讳九渊,字子静。天性清明,不染物欲。某尝亲闻先生之言,自谓其为童幼时,闻人诵伊川语,自觉若伤我者,性资素明如此。故长而益明,愈久而愈明,破学者于窟宅,开圣道之夷涂。其言甚平,而或者填万说于胸中,持万说于胸中以听先生之言,故或疑其深,疑其峻。然而海内之士闻其风而趋之,如百川之东矣。某积疑二十年,先生一语触其机,某始自信其心之即道,而非有二物。始信天下之人心皆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同,皆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同。王令君名有大,因邑人崇敬二君子,以俸资设祠于学,且将行礼焉,属某为记,且曰:「欲以昭明二君子之道」。某虽无所似,灼知二君子之心无以异于天下之心,不容穿凿其说,以滋惑来者,乃起敬起恭,而书其略。绍熙四年六月九日,门人具位杨某记。
按:《慈湖先生遗书》卷二。又见宋李恭伯《象山先生年谱》,道光《金溪县志》卷五四。
祖象山先生辞 南宋 · 杨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四三 创作地点: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
某所以获执弟子之礼于先生门下,四方莫不闻矣。某所以获执弟子之礼于先生门下,四方实未之知。岂惟四方之士未之知,虽前乎此千万世之已往,后乎此千万世之未来,盈天地两间皆高识深知之士,竭意悉虑,穷日夜之力,亦将莫知。又岂惟尽古今与后世高识深知之士莫能知,虽某亦不能自知。壬辰之岁,富春之簿廨双明阁之下,某问本心,先生举凌晨之扇讼是非之答实触某机,此四方之所知;至于即扇讼之是非,乃有澄然之清,莹然之明,匪思匪为,某实有之。无今昔之间,无须臾之离,简易和平,变化云为,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莫知其乡,莫穷其涯。此岂惟某独有之举,天下之人皆有之。为恻隐,为羞恶,为恭敬,为是非,可以事亲,可以事君,可以事长,可以与朋友交,可以行于妻子,可以与上,可以临民。天以是覆而高,地以是厚而卑,日月以是临照,四时以是变通,鬼神以是灵,万物以是生。是虽可言而不可议,可省而不可思。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文王顺帝之则,亦自不识不知,况于某乎?况于四方之士乎?故圣人遏绝学者之意,以有意则有知。遏绝学者之必,以有必则有知。遏绝学者之固,以有固则有知。遏绝学者之我,以有我则有知。愈知愈离,愈思愈远。道不远人,人之知道而远。人不可以知道,不知犹远,而况于知乎?故夫先生平日之论,非学者之所知,非某之所知。虽然,先生之道亦既昭昭矣,何俟乎知?仰观乎上,先生确然示人易矣;俯察乎下,先生隤然示人简矣。垂象著明者先生之著明,寒暑变化者先生之变化。《书》者,先生之政事。《诗》者,先生之咏歌。《礼》者,先生之节文。《春秋》者,先生之是非。《易》者,先生之变化。学者之所日诵,百姓之所日用,何俟乎复知?何俟乎复思?勿思勿知,不可度思,矧可射思?今先生释然而化矣,又岂学者之所知?某闻先生之讣,恸哭既绝而复续,续而又绝,绝而又复续。不敢伤生,微声竟哭。亟欲奔赴,病质岌岌,度不可支。循循历时,荒政方殷。今也略定,气血微强。矧闻襄大事之有期,求檄以来,庸畅中肠之悲,一奠祖行,荐以此辞。先生之道不可思,此哀亦不可思。
按:《慈湖先生遗书》卷四。又见李伯恭《象山先生年谱》。
祭象山先生文 南宋 · 詹体仁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五三
古者之学,入孝出悌。人言江西,陆氏兄弟。儒者之仕,信道行志。人言荆门,如古循吏。有修其绠,汲深未既。有恢其规,游刃馀地。词流滔滔,寿考日遂。岂伊斯人,而俾憔悴!
按:《象山先生年谱》卷下,雍正十年刊本。
止善堂记 南宋 · 袁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七七
乾道、淳熙间,象山陆先生以深造自得之学,师表后进,其道甚粹而明,其言甚平而切。凡所启告学者,皆日用常行之礼,而毫发无差,昭晰无疑。故天下翕然推尊,而其教尤著于所居之金溪。至今邑多善士,趋向不迷,有志斯道而耻为世俗子学,盖其源流远矣。嘉定中,萧君禹平宰是邑,新学宫讲肄之堂,而以「止善」名之,欲使学者求《大学》之指要,而续象山之气脉,其训告切矣。盖尝语余曰:「此吾所究心而不能忘者,幸为我识之」。余闻道无穷尽,充满天下,无非斯道。然必有归宿而后定于一。故《易》曰:「艮其止,止其所也」。《书》曰:「安汝止」。又曰:「钦厥止」。《诗》曰:「于缉熙敬止」。凡《易》、《诗》、《书》之所称,皆纯乎正大,无纤微之差者也,故一定而不可易。《大学》之「止于至善」,其亦无一毫之差者乎。如金之至精,如玉之至粹,如规矩为方圆之至,如准绳为平直之至。于此乎止,则真得其所止矣。伯夷止于清,伊尹止于任,柳下惠止于和,非不善也。而孟子所愿学者,独集大成之夫子,盖必若夫子始可以为至善也。射必破的,其艺始精。几于的而不能中,则亦不精矣。惟道亦然,隐诸中心而安,质诸圣人而合,始可为据依之地。微有差焉,于道歧矣。禹平名堂之意,所望于诸生盖如此。虽然,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见其为至善,吾从而止之,可谓不差矣。然未能相与为一,则犹未善也。全体浑融,了无间隔,斯其善之至乎。学者于此,盍致思焉。发愤力学,期于自得,庶可以续象山之传,而无负于禹平所属望者。禹平名舜咨,昭武人也,今为太学博士云。
按:《絜斋集》卷一○。又见李绂重订《象山先生年谱》卷下。
祭象山陆先生文 南宋 · 袁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
嗟惟先生,任道以躬。方其未得,愤悱自攻。一日洞然,万理俱融。如天清明,如日正中。毫发无差,涵养日充。乃号于世,曰天降衷。至大至精,至明至公。兹焉良心,万变不穷。学者初来,胶扰塞胸。先生教之,如橐鼓风。弟子化之,如金在镕。有蔽斯决,有窒斯通。手举足履,视明听聪。式全其大,不沦虚空。此于斯世,允矣有功。
按:《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六,明嘉靖刊本。又见《象山先生年谱》卷下,《宋元学案补遗》卷五八,《袁正献公遗文钞》卷上。
祭陆子静先生文 南宋 · 丰谊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九四
公禀正气,早以道鸣。叱呵非圣,奔走诸生。
按:《象山先生年谱》,四部丛刊本《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六。
祭陆象山先生文(绍熙三年十二月) 南宋 · 黄岳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六三
先生之学,正大纯粹。先生之教,明白简易。其御民也,至诚之外无馀术;其使人也,寸长片善,未始或弃。若夫忧国忘家,爱人利物,所谓造次于是,颠沛于是。是以先生之亡,虽小夫贱隶,妇人女子,莫不咨嗟叹息,至于流涕。
按:宋李恭伯编《陆象山先生年谱》。
象山先生祭文 宋 · 王允文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四五
南浦维舟,径浮彭蠡。览奇康庐,濯缨瀑水。浔阳晚薄,齐安昼舣。临皋雪堂,周览遗趾。长淮以西,野岸旷平。撰杖西风,或憩柴荆。桑枣荫涂,葭苇连汀。笑谈之间,造微诣精。黄鹤入云,芳洲在目。凭高访古,北辕西辐。薄于开藩,霜萼破菊。
按:《象山先生年谱》卷下,雍正刻本。
祭象山先生文 宋 · 詹阜民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六一
天纵夫子,以淑其徒。爰暨子思,须臾不离。孟轲亲受,厥绪是承。卓哉先生,能自得师。玩其遗编,独识其微。控原自天,立其大者。操而存之,造次弗舍。日溉月培,充实光辉。奔走学徒,四方如归。先生设教,固亦多术。其要使人,反躬务实,一洗世习,词说支离,达其本心,使自得之。善端既著,日用不穷。夫然后知先生之功云。
按:《象山先生年谱》卷下,雍正刻本。又见《宋元学案补遗》卷五八。
槐堂书院记(绍定六年十二月) 宋 · 傅子云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六二
子思子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开辟以来,神圣继作,闻于天下而垂于后世者,教也。凡其教之所修明者,道也。而道根于性,性得于天,非人之所可毫毛加而斯须离也。皋陶陈天叙之典而虞治以熙,箕子演帝锡之畴而周道以隆。其后周公表迪哲宅心之旨以启成王,复即王命敷明德敬典之训,以告康叔□□□□□而□□作洋洋之教,所以使在位以及微贱皆知好德由礼以全其天者,岂区区智力所能与于此哉!周道既衰,文辞俗浮,吾夫子以将圣集百圣之大成,欲复西周之旧而振起之。当血气未衰之时,未尝久而不梦见周公也。辙环天下而不遇,卒成战国之纷争,功利是尚而诈谋猬兴,处士横议而诐淫蜂起。其能明孔子之道而清之,将不在孟氏乎?盖孟子学于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传得其宗,故能道性善以拯暴弃,明仁义以辟充塞,由良知良能之出于天者达诸家、国、天下,则道若大路,治犹运掌,而皋陶、箕子、周公辅成虞、夏、商、周之旨得复传于后世。盛哉,其功也!孟氏去今千有七百馀年,七篇具存,晦蚀甚矣。其间出而力扶吾道者固有其人,然至我朝伊洛诸贤而始盛。殆冲和郁蓄之久,故间见层出者非一。惟象山先生禀特异之姿,笃信孟氏之传,虚见浮说不得以淆其真、夺其正,故推而训迪后学,大抵简易明白,开其固有,无支离缴绕之失。而其中微起痼之妙,士民会听,沈迷利欲者惕然改图,蔽惑浮末者翻焉就实,胶溺意见者凝然适正,莫不有主于内,则知足以明,仁足以守,勇足以立。犹出珠璧于泥淖而濯之清泉,脱鸿鹄于密网而游之天衢,抉浮云之翳以开东明,而有目者快幽隐纤微之睹也。岂天以觉悟斯人之徒畀先生,而先生微觉其天予之善,非有识知之私加其间,则感通之效固若是耶?惜乎天啬之年,志既不遂,而遗文垂世,又特见于往来论学之书与夫奏对、记、序、赠、说等作。然于著诚息伪、兴起人心之功,亦可谓有光于孟氏矣。先生没,郡县往往多于其讲学之地立祠。矧惟金溪钟秀生贤,先生屡尝讲道于学,故绍熙壬子,邑大夫王公讳有大首合先生之季兄复斋先生立祠于学之讲堂,而门人慈湖杨公为之记。嘉定癸未,仓使萧公舜咨因先生被谥文安,命县特于学之东偏卜地建祠。越三年,朝廷谥复斋曰文达,县又并立像以便祭享,易其扁曰「二陆先生祠堂」。部使者时或命县修葺而颇给其费,盖欲以尚德崇化,厉属县也。绍定癸巳春,天台陈侯来宰是邑,祗谒礼毕,亟访问先生学徒之存者。有以子云告,则旋辱书价,命即学讲书。听者数百人,感动者众。陈侯曰:「是所谓人心之同然者,可不因之而示以勿失所向乎?矧昔先君子之刺临川也,捐民田之入官者入郡庠以养士。金溪于临川为属邑,推遗规以承先志,兹其敢缓」?学有止善堂,下列诸斋。既命修其敝坏,悉就整固,乃捐己俸,买民废地,自县治之西、祠堂之北筑道接屋,以达于堂。陈侯治事之暇,时由此道临诲诸生,勉以道而课其文辞。又于祠堂隙地建立象山书院而隶于学,将使明先生之训者通领之。且痛节诸费,益以士民之助,买□□□□□弟子员,使志于此,而时□□□□之后,扁曰「存斋」,识先生自名其常所居之斋也。祠右有阁,阁下之室扁曰「滋兰」,识先生所取以名其授徒之堂也。进北数步,□爽垲,挹峰峦,为屋五间,扁曰「槐堂」,识二先生授徒于家东偏之堂名,于以见其斯事也。筑杏坛,欲诸生游息而不忘洙泗之风也。既成,气象雄伟,至者感奋。及率诸生行舍菜礼,肃雍奉事,心志齐同,命子云记之。子云窃谓陈侯为政克承先志,知所先务,于以推行在上之所风厉,斯可谓伟然特达之举。而自顾渺末,辱陈侯忘势宾礼,既欲俾予冒居书院主教之职,而请于台郡,示不敢专,则又适遇毗陵李侯兼总斯任,乐于作成,亟可其请,亦可谓幸会之非偶然者,所不宜以愚劣辞。然衰颓益甚,凛然恐无以仰副陈侯委责之意,则又安可为记岁月,而不稍挈书院本旨、进学大端,以为陈侯教育之助乎?兹所以辄不自揆,本古昔以序其概也。虽然,陟遐自迩,兹焉发足,而千里之志在其勿画;搴流摘枝,固异有本,而瞥生虚见亦能乱真。此正陈侯之所忧,而愿同志加人一己百之功,严似是而非之辨,以跻于辉光纯一之地者,余不敢不告。陈侯名咏之,字之道,故谏议大夫谥献肃之孙,故京尹侍郎陈君先生之嗣云。绍定六年十二月丙子记。从事郎、建宁府瓯宁县主簿、象山书院主教某撰。
按:道光《金溪县志》卷五四,道光三年刻本。又见李子愿《象山先生年谱》,光绪《抚州府志》卷三三之二。
陆象山先生谥覆议 南宋 · 丁端祖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六一
儒者之盛,自三代以来未有如我本朝者也。夫六经厄于秦,而士以权谋相倾。汉尚申、韩,晋尚庄、老,唐惟辞章是誇,先王之道陵迟甚矣。至我本朝,伊洛诸公未出之时,《易》之一书犹晦蚀于虚无之谈,《书》之皇极,《诗》之二《南》,《礼记》、《中庸》、《大学》之旨,《春秋》尊王之义,皆未有能发明其指归者也。自濂溪、明道、伊川义理之学为诸儒倡,而穷理尽性之说、致知格物之要,凡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传之大原,始暴白于天下。其后又得南轩张氏、晦庵朱氏、东莱吕氏,续濂溪、明道、伊川几绝之绪而振起之,六经之道晦而复明。是三君子奉常既已命谥矣。又有象山陆氏者,自丱角时闻诵伊川语,尝曰伊川之言奚为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初读《论语》,即疑有子之言支离。及长,而与朋友讲学,因论及《太极图》,断然以太极之上不复更有无极。其他特立之见、超绝之论,不一而足。要皆本于自得,天分既高,学力亦到。盖自三四岁时请问于亲庭,其立论已不凡,真所谓少成若天性者。惜乎不能尽以所学见之事业,立朝仅丞匠监,旋即奉祠以归,惠政所加,止荆门小垒而已。世固有能言而不能行,内若明了而外实迂阔不中事情者。公言行相符,表里一致,吐辞发论,既卓立乎古今之见,至于临政处事,实平易而不迂,详审而不躁,当乎人情而循乎至理,无一毫蹈常袭故之迹。若公者,在吾儒中真千百人一人而已。奉常谥以文安,诚未为过。博士议是。谨议。
按:《象山先生年谱》卷下,雍正十年刊本。
象山先生谥文安告谥文 南宋 · 林恢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象山先生集》卷三六
先生振绝学于千载之后,躬行著论,硕大光明,播于四方,所谓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属者诸生请谥,郡闻于朝,订议太常,谥以「文安」,圣天子俞之。呜呼,不俟百世,斯文已有见矣!
按:《象山先生年谱》卷下,雍正刻本。
重修象山精舍记(绍定三年四月) 南宋 · 赵彦悈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四七
道在笃行,不在空言;道在反求,不在外骛。彦悈壮岁从慈湖游,慈湖实师象山陆先生。尝闻或谓陆先生云:「胡不注六经」?先生云:「六经当注我,我何注六经」?又观先生《与学子帖》,有「反思自得,反而求之」之训,有「朴实一途」之说。人见其直易,或疑以禅学,是未之思也。诚意正心,以至治国平天下,原于致知二字,禅矣乎?象山盖学者讲肄之地。先生没,山空屋倾,将遂湮没。载新以存先生之故迹,使人因先生之故迹,思先生之学,思先生之教,孜孜日思,乃至不勉不思,从容中道,是谓大成。若夫山林之峻秀,景物之幽深,栋宇之多寡,废兴之源流,非学者志,不暇尽记之耳。
按:《象山先生年谱》,四部丛刊本《象山先生集》卷三六。又见道光《贵溪县志》卷三○。
重修槐堂书院记 宋 · 叶梦得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一○
山川炳灵,儒英并出,美适钟于一门,教可垂于百世。若金溪二陆先生之祠于学官者,其风化之所系与。二陆先生之学问宏深,智识超卓,以斯道而任诸身,以先知而觉乎后。其生也,海宇仰而宗之,其没也,郡邑尸而祝之,朝廷又从而褒表之,非偶然也。若稽厥始,绍熙癸丑,邑令王君有大附祠于学之左而□像焉,慈湖杨公实记之。嘉定丁丑,仓使萧君舜咨建祠于学之东,且创止善堂联于学,絜斋袁公又记之。绍定癸巳,邑令陈君咏之增创书堂于祠之西,乃以二先生家塾之名扁曰「槐堂」,而记之者琴山傅公也。其后邑士请于台郡,以琴山飨于祠,而记之者宏斋包公也。劖诸坚珉,发明昭晰。梦得少受业于琴山先生,服膺二先生之教。迨淳祐庚戌假守临川,夙夜祗栗,惧忝师训。夏五月,邑令王君中立以增葺来告,梦得竦然作曰:「崇教善俗,化有重于此者乎」!乃画规模,乃捐泉布,俾迁祠于槐堂之前。因以两庑分为四斋,职舍胪列,庖廪傍翼,敞门径,崇垣墙,楼曰桂楼,轩曰滋兰,各加整葺,悉存厥初。经始于孟秋,越二月落成。高明靓深,气象轩焕。而况笔峰耸于前,绣谷环于后,与夫翠云仙山,又皆映带于左右,地灵秀发,殆若天设。乃延门人李子愿为堂长,以主教事,职事生员,各立定数,问其职之所入,而差次其廪给。自首令陈君咏之始量出□□□□□□□拨绝户产,而计使尹公焕又从而均租正□,得米仅千斛,钱二百缗,犹未足用。今复析荷源寺废田以补之,月拨县解郡用钱楮以助之,而岁用粗给。且虑时久事变,体统无属,则干职谋供,冗食倖集,虚名被诸,弦诵几废,故以提督之权归之于令,凡有更创易置之事,则必次第而闻于郡,庶几上下相维,可持于久。修规立程,著为定制。士咸乐其有条,而请梦得记之,以传不朽。重为前后修剧,既有名公鸿笔记述,何庸复赘辞其间?然念二先生之教,师表四方,而尔邑为二先生洙泗之乡,故皆思之深而信之笃,则聚辨之地,不容不严。今谒虔妥灵,游居讲习之所,皆爰安爰处,则盍思所以无负于二先生之教可也。二先生之教,大抵体认本心之灵明,而口耳非所尚;省察一身之践履,而议论非所先;以宇宙内事为己分内事,而富贵利达非所计。来游衿佩,克知乎此,则斯堂之建,岂惟不愧于今,亦可不废于后。此梦得所以拳拳于同志,愿相与勉焉,于是乎书。后学朝请大夫、知抚州军、兼管内劝农营田事、节制军马贵溪某记。
按:道光《金溪县志》卷二四,道光三年刻本。又见李子愿《象山先生年谱》。
象山先生年谱跋(宝祐四年九月) 南宋 · 黄应龙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五
文安陆先生没,门人高弟日远,而年谱犹缺。友人李子愿恭伯始裒汇历年,相与讨绎稍备,然未敢定。浮湘至衡,得刘君应之,尝从傅曾潭学者柏纯父游,闻象山语,恨莫得详,见是欣然悦,亟请传于来世。愚谓时多□谈说,而文安教人,务在朴实自求,故希专门者,或且随声是非,盍徐待其定?应之对曰:「人心大同若此,及睹是编,可百世俟圣人而不惑」。遂韪其论,反复参订,质诸先觉遗老,以成其美志。豪杰之士闻而兴者,殆将有考于斯□。应之名林,其先代阳朔人,今居南岳,趣尚古雅,并识□□。宝祐四年丙辰孟冬朔,后学南城黄应龙拜手敬□。
按:李子愿《象山先生年谱》卷末,雍正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