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止善堂记 南宋 · 袁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七七
乾道淳熙间象山陆先生深造自得之学,师表后进,其道甚粹而明,其言甚平而切。
凡所启告学者,皆日用常行之礼,而毫发无差,昭晰无疑
天下翕然推尊,而其教尤著于所居金溪
至今邑多善士趋向不迷,有志斯道而耻为世俗子学,盖其源流远矣。
嘉定中萧君禹平宰是邑,新学宫讲肄之堂,而以「止善」名之,欲使学者求《大学》之指要,而续象山气脉,其训告切矣。
盖尝语余曰:「此吾所究心不能忘者,幸为我识之」。
闻道无穷尽充满天下无非斯道。
然必有归宿而后定于一
故《易》曰:「艮其止,止其所也」。
《书》曰:「安汝止」。
又曰:「钦厥止」。
《诗》曰:「于缉熙敬止」。
凡《易》、《诗》、《书》之所称,皆纯乎正大,无纤微之差者也,故一定不可易。
大学》之「止于至善」,其亦无一毫之差者乎。
如金之至精如玉之至粹,如规矩方圆之至,如准绳平直之至。
于此乎止,则真得其所止矣。
伯夷止于清,伊尹止于任,柳下惠止于和,非不善也。
孟子所愿学者,独集大成夫子,盖必若夫子可以至善也。
射必破的,其艺始精。
几于的而不能中,则亦不精矣。
惟道亦然,隐诸中心而,质诸圣人而合,始可为据依之地。
微有差焉,于道歧矣。
禹平名堂之意,所望诸生如此
虽然执柯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见其为至善,吾从而止之,可谓不差矣。
然未能相与为一,则犹未善也。
全体浑融了无间隔,斯其善之至乎
学者于此,盍致思焉。
发愤力学,期于自得庶可以续象山之传,而无负于禹平所属望者。
禹平名舜咨昭武人也,今为太学博士云。
按:《絜斋集》卷一○。又见李绂重订象山先生年谱》卷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