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颜回赞 西晋 · 孙楚
四言诗 押皓韵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
束身励行,宗事圣道。
钻仰孜孜,视予犹考(《艺文类聚》二十)。
贤明鲁颜回颂 西凉 · 李皓
四言诗 押支韵 出处:全晋文
问一洞十,达于神机,用舍行藏,配德圣师(《初学记》十七)。
颜回赞 东晋 · 戴逵
四言诗 押养韵 出处:全晋文
神道天绝,理非语象。
不有伊人,谁怜谁仰?
际尽一时,照无二朗。
契彼玄迹,冥若影响(《艺文类聚》二十)。
请刻睿宗老子孔子赞元宗颜回赞奏 唐 · 张恌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五
先奉恩敕。令臣校搭御书睿宗大圣真皇帝集。臣伏见集中具载前事赞文。又见孔子庙堂。犹未刊勒。臣窃以为尊儒重道。褒贤纪功。本于王庭。以及天下。一则崇先圣之德。一则纪先圣之文。其兖州孔子旧宅。益州文翁讲堂。经今千有馀载。皆未题颂。臣特望搭御书赞文。及陛下所制颜回赞。并百官撰七十二弟子及廿□贤赞。令东都及天下诸州孔子庙堂。精加缮写。御制望令刻石。百官作望令题壁。陛下孝理天下。义冠古今。使海内苍生。欣逢圣造。冀敦劝风俗。光阐帝猷。
春秋战国门 颜回 唐末 · 周昙
七言绝句 押先韵
陋巷箪瓢困有年,是时端木饫腥膻。
宣尼行教何形迹,不肯分甘救(一作徒行葬)子渊。
颜回字子渊鲁人赠兖公今进封兖国公赞 北宋 · 王旦
四言诗 押号韵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五、《山左金石志》卷一五、《陋巷志》卷五、《阙里志》卷一七、《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一五四、乾隆《山东通志》卷一一之七、乾隆《曲阜县志》卷二四
贤哉子渊,惟仁是好。
如愚屡空,邻几睹奥。
用行舍藏,与圣同道。
封岱丁辰,益兹荣号。
和子渊除夜 北宋 · 司马光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缇室重飞玉琯灰,物华全与斗杓回。
依依残腊无情别,历历新春满眼来。
强取酒卮浮翠柏,懒开粽叶觅杨梅。
男儿努力平生(原作主,据陈本、四库本改)志,肯使功名落草莱。
和子渊元夕 北宋 · 司马光
七言律诗 押齐韵
神岳嶕峣阙角齐,银蟾无影玉绳低。
风传丝管交加发,灯滉星河上下迷。
清醴横飞金凿落,香尘不染锦障泥。
谁知此夕斋祠客,近在宫城槐柳西。
颜子所好何学论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六、《河南程氏文集》卷八、《皇朝文鉴》卷九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夫《诗》、《书》六艺,三千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学而至欤?曰:然。学之道如何?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乐、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是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故曰性其情。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故曰情其性。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故《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则居之安,动容周旋中礼,而邪僻之心无自生矣。故颜子所事,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尼称之,则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曰「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此其好之笃学之之道也。视听言动皆礼矣,所异于圣人者,盖圣人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容中道,颜子则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故曰:颜子之与圣人,相去一息。孟子曰:「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颜子之德,可谓充实而有光辉矣,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以其好学之心,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故仲尼曰:「不幸短命死矣」。盖伤其不得至于圣人也。所谓化之者,入于神而自然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之谓也。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是也。或曰:「圣人,生而知之者也。今谓可学而至,其有稽乎」?曰:「然。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反之也』。性之者,生而知之者也。反之者,学而知之者也」。又曰:「孔子则生而知也,孟子则学而知也。后人不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不求诸己而求诸外,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则今之学,与颜子所好异矣」。
颜回箪瓢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四、《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五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孔子称颜回屡空,至于箪食瓢饮,其为造物者费亦省矣,犹且不免于夭折。使回吃得两箪食、几瓢饮,当更不活得二十九岁。然造物者辄支盗蹠两日禄料,便足为回七十馀年粮矣,但恐回不肯要耳。
问(研经楼本、粤本作闻)傅子渊求冷淘醋 北宋 · 李之仪
君不见东林木鱼催万指,巾钵纷纷似流水。
银丝百遍连夜具,大解行齑如酒醴。
又不见亲贤宅中午睡足,花簇春羔衒(原作衍,据粤本改)红绿。
一窝随首(粤本作看)发犹粗,妖冶均调笑相续。
他日何人参智海,研乳磨姜捣椒薤。
便觉庐山落眼中,谁为穷边辄相会。
往还断绝惟缄默,暂远荤膻味薝卜。
亲贤胜事不可寻,且向个中求一则。
和颜生同游南山 北宋 · 陈师道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徐州市
竹杖芒鞋取次行,琳琅触目路人惊。
常年此日仍为客,病目今来喜再明。
筋力尚堪供是事,登临那得总无情。
已知名世徒为尔,可复缘渠太瘦生。
颜渊问为邦 北宋 · 刘安节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六二、《刘左史集》卷三
有圣王之志者,必求知圣王之学;有圣王之学者,必求知圣王之政。盖君子之学非求于善己而已也,必将施于有政,以兼善乎天下焉。若颜子者,其知圣王之学乎!此所以有为邦之问也。盖问也者,有所欲为而未达者也。非其所欲为则学者不问,非其所可为则教者不答。昔者孔门之弟子,其有欲为政者,固亦多矣。由之可使有勇,求之可使足民,赤之可使与宾客言,彼其处心积虑,特不出乎一国之事而已,未闻有以圣王之政为问焉者,非不问也,学不至也。故圣人之告以政也,亦不出乎数者之事而已。若夫颜子之志,则进乎此矣,观其晏然处于陋巷之中,宁甘心于箪食瓢饮之乐,而不肯屈身以从仕,彼其志岂浅浅也哉?故孔子许之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夫既与圣人同其用舍矣,而用之则行,必将有圣王之政,此为邦之问所为发也。然而为邦之道奈何?曰:三代之时时也,而夏以忠为善;三代之辂辂也,而商以质为善;三代之冕冕也,而周以文为善。至于功成作乐也,惟舜之韶舞为尽善焉。盖四代之法,一代之法也。孔子之言,万世之法也。然而孔子之集大成,岂特此哉?伯夷之清,伊尹之任,柳下惠之和,吾集之以为行者也。百王之训诰,三圣之爻象,国史之《春秋》,太师之雅颂,吾集之以为经者也。政也,行也,经也,是三者率皆集之前代,以成吾万世之大法,后世虽有作者,不能易此也。呜呼,圣人之道如是之大也,非亚圣曷足以语之?孔子言政,所以特告颜子也。
孔颜画像 宋 · 许景衡
七言绝句 押文韵
亭亭一气自浑沦,蔼蔼和风与庆云。
画手千年聊写似,岂知天未丧斯文。
和元方寄若拙弟托觅颜渊之五十亩韵 宋 · 葛胜仲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临汝镇
下田弥望股清流,谋食谁言必本州。
且复种粳资口腹,早知籍稻载春秋。
携家便可随丰俭,仕国从今委去留。
饘粥粗供吾事济,寸心安静得休休。
元方用韵寄若拙弟邀同赋元方将托若拙觅颜渊之五十亩故诗中见意 宋 · 陈与义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梦中与世极周流,错认三刀是得州。
拟学耕田给公上,要为同社燕(四库本作醉,须溪本增注:闽本作醉)春秋。
囊间已办青芒屦,桑下想闻黄栗留。
傥有幽人咨出处,为言无况莫来休。
颜巷铭 南宋 · 林之奇
四言诗 押词韵第十五部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一一、《拙斋文集》卷一七
饮于大河,满腹自足。
此外有之,举非吾欲。
一箪一瓢,本不盈掬。
加之一毫,岂颜之福?
送从子渊葬 南宋 · 楼钥
五言律诗 押蒸韵
晨起霜如雪,天寒水欲冰。
引舟拖急濑,扶杖历危层。
北阮苦多事,二疏俄丧朋(四库本作明)。
山阿埋白璧,悲恸不能胜。
送从子渊宰浦江 南宋 · 楼钥
七言律诗 押侵韵
谁云宦路足岖嵚,送子之官独放心。
廉介有馀无矫亢,谦恭已甚自崇深。
安舆何用资三釜,庆问时能抵万金。
公退读书三子侍,县斋松竹已成林。
颜渊天下归仁论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一、《止斋论祖》卷下
天地囿于域中,其形可得而穷;吾仁根于一心,其用则无时而尽也。人能以吾无尽之仁而寓于有穷之天地,则际天所覆、极地所载皆在吾性分之内。其何者?天下之理,公则大,私则小。惟天下之小者常归于大,惟天下之大者能受其小。仁人之心苟持其公以胜私,视我犹物,视物犹我,则吾也大,而天下小。以吾心之大,纳天下之小,又焉知有一物而不入吾至仁之域哉!昔者颜渊坐进此道,故夫子以天下归仁语之。颜渊天下归仁。尝谓天地无私于覆载,故无一物不归于覆载之中;日月无私于临照,故无一物不归于临照之中;仁人无私于一心,故无一物不归于吾心之中。以仁心而观天下,则天下有大之名,无大之实;以天下而观一心,则吾心有小之形,无小之理。君子人欤,患不能广其心尔,何患吾仁不足覆天下乎?惟蔽者于此,私其身而分尔汝,私其家而分比邻,骨肉而雠敌,肝胆而楚越,肥己而瘠人,利己而害人,达己而穷人,则方寸之地,吾见其隘矣,其能使四海入吾之仁欤?君子宅心广大,一视同仁,老人之老无以异乎吾之老,幼人之幼无以异乎吾之幼。备万物于一身,纳天下于方寸,则己大而物小。视天下之远即吾一家之近,万物之众则吾一身之寡。视吾之在天下犹太仓之一粟,而天下之在吾仁亦太仓之一粟耳。纵上而鸢飞,下而鱼跃,其能出于吾仁之外欤!颜氏之子居陋巷,以谨其独,饮一瓢以胜其欲,三月不违,以至其诚。怒则不迁,盖视人之怒无以异乎我之怒也,何必迁之于人欤?善则不伐,盖视我之善无以异乎人之善也,何必伐之于人欤?劳则不施,与其劳于己,不忍劳于人也。劳不施,善不伐,怒不迁,则物我相忘。天即吾之父也,地即吾之母也,凡天地间者即吾同胞之兄弟也,其忍置之度外欤?畴复孑然独立于吾仁之表欤?使颜氏子得明王圣主而相之,行夏时,乘商辂,服周冕,奏《韶》舞,则天下一何幸邪!惜夫春秋之馀民不蒙其实惠,为仁人之长太息。呜呼,是道也,在子思则为中庸之道,在孟子则为浩然之气。子思言「致中和,天地位焉」,是天地虽大,不能出吾中和之外也。孟子言「浩然之气塞乎天地之间」,是天地虽大,不能外乎浩然之气,孰谓天下能逃乎?颜渊之仁,子思之中,孟子之气,其名不同,特一理耳,学者可不大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