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白时中” 相关资源
诗文库 题目
宗室持节随州诸军事随州刺史随州管内观察使上柱国天水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赠开府仪同三司追封崇国公再赠司空谥孝恭墓志铭 北宋 · 郑居中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九一、《壮陶阁书画录》卷四、《六艺之一录》卷一二二
公讳世恬,字静之太祖皇帝之玄孙。
曾祖燕懿王德昭,祖彰化军节度使、舒国公惟忠,父宣州观察使宣城侯从谨。
嫡母高平郡夫人薛氏,庶母永嘉郡太君李氏。
公以庆历三年六月生。
七年赐名,授太子右内率府副率
皇祐三年,明堂恩,改右监门率府率
稍迁右千牛卫将军
英祖、神考、哲庙嗣登天极,累迁右金吾卫大将军康州防禦使
上践阼,进随州管内观察使
崇宁元年五月十一日,以疾终于睦亲第,享年六十,诏赠开府仪同三司追封崇国公,仍赐以黝缯赠玉,又敕以一品卤簿,殡于城北佛舍。
太常博士吴矜軷祭于国门,谥孝恭
继以子令寤郊恩,赠司空
公恭俭孝慈出于天资,始宣城侯薨,才七岁,哀泣摧毁若成人。
及长,事高平夫人,昏定晨省,未尝稍懈,夫人尤爱之。
高平殁,殡于佛寺,公伯仲愿庐墓以终其丧。
宗正拘文不许,公乃命子妷诉于庭,神宗为之叹息褒美,诏从之。
宗室庐墓,自公始也。
既冠,锐意经史,研精理致,日夜与伯仲讲习,求古人学问,手录训释,溢于几席。
宫教王慥善臧否人物,一见公,洒然异之,乃以公进士业上焉。
将召试,公谓所厚善曰:「学以为己,岂忍与吾家人角一日之长,而徼倖爵禄哉」?
终不就举。
事兄嫂如父母,宗子间指以为法。
永嘉弃养,哀号擗踊,水浆不入口者累日。
出殡普照寺,庐次才数楹,公苫块其间,足不踰阈,人以为难。
伯仲俱亡,公长其族属,内外几百口,雍睦上下,闺阃肃然。
虽见孙妷,必具衣冠,拊循训饬,动合礼则。
其有丧葬婚姻力不给者,必捐赀厚遗于人,了无德色。
岁时祭享,列子孙拜跪庭下,至有跛倚者,公曾不知倦。
永嘉葬,卜地神冈,距京城几半驿,四时荐献,必躬亲之。
晚岁以疾,筋力不强,视世事一不留意,独嗜书史,以教子孙,欲人自表见于世。
故所延纳,皆当时知名士,而一门之内,举进士者几十人。
其子令晙尝试艺中高等,问学该博,孝友纯笃,掌教官交荐于朝。
崇宁温诏,且以宗子久失教养为念,以其事付宰臣,俾乏讲议。
于是官邸大辟黉宇,仿太学三舍法教养宗子
令晙首率子侄执经就列,月书季考,以行艺升内舍者一岁凡三人。
令戆、子泰进士中第,子鈜赴试京东转运司,以魁荐,复试南庙,擢第一,联名奏籍者一子三孙。
集英唱第,令晙以环卫入侍,称谢殿陛者再三,人颇荣之。
令洧自内殿承制登闻乞试,遂中程,易文阶
其他试吏,亦各有闻。
皆公教督有素也。
每病少间,则奉明请无虚日,虽霾风暴雨,未始或渝。
人为言公方病瘳,未宜勤四体,公曰:「宗子享厚禄,且无吏责,茍无病辞,不能勉强趋朝,纵于法宽假,独不愧于心乎」?
间命诸子取前代史抗声诵之,倾耳而听,一字辄误,则诘證之。
已则戒之曰:「古人之言不妄,可不审谛耶」?
凡亲旧踵门,虽病,应接略无倦容。
宾客语及经籍,必命子孙录之。
至如荐绅先生嘉言竑议,往往识于屏幛,朝夕载阅,讽诵不忘。
公之好贤乐善,皆此类也。
世或卖婚取赀,习久成俗,公独慎择望族,间得善士。
其所奉养甚薄,至于供祭祀,接宾客,恤孤独,则倒廪倾笥,不吝所有,惟恐不满人意。
公虽严而恕,虽宽而,俨然庄重,人自畏爱。
妻邢氏,封大宁郡君,赠和义郡太君,故太师炳之孙女也。
先公六年而亡。
男十八人:长令幼,太子右内率府副率
次令萃,赠定州观察使
令致,赠左屯卫大将军
令晔,右内率府副率
皆亡。
令晙,右监门卫大将军康州刺史
令寤,内殿承制
令辅,内殿崇班
令绲、令注,故右侍禁,先亡。
令戣,东头供奉官
令戆,宣义郎签书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
令名,右侍禁
令莇,右班殿直
女十八人:供备库副使郑仅朝奉郎、知开州军州事郭伯山左侍禁马能夫,东头供奉官宋昂,承务郎范良,右班殿直张汝明三班奉职马公彦,通事郎田有成,右侍禁张汝能,右班殿直閤门祗候绎,三班奉职天任,皆公婿也。
一在室。
孙男二十人:子鋐,宣义郎
子泰将仕郎密州司户参军
子鉴亡。
子钫、子巽、子履,班殿直
子彀、子澜、子殳、子笈、子友,、奉职,馀未仕。
孙女二十二人:长适东头供奉官刘绚,次适右侍禁元发,次三班奉职张由庚,次三班奉职盛镗,次三班奉职王蘋,次承务郎公南,次将仕郎张章,馀未行。
曾孙男三人,曾孙女四人,皆幼。
大观元年三月廿九日葬于河南府永安县
铭曰:
赫赫崇公,艺祖之裔。
能嗜于学,于焉养智。
恭俭孝慈,好贤乐施。
教督孙子,而业于艺。
比比登科,以儒显世
人有一善,亦足名家。
公兼有之,德则无瑕。
铭以示后,实而非誇。
中书舍人乞别白台官邪正奏元丰八年十二月 宋 · 邢恕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三
臣闻安危治乱之机,在分邪正、别白君子小人而已。
然而邪正交相诋,君子小人交相毁,此世主之所以眩惑,而分别为难也。
臣请得而辨之,其术有三焉:考其平日素行无玷缺,在朝廷尝有忠言直声,事迹显著,不然必有改过迁善之实,一也;
毁诋之言无所不可者,要在穷究其事实,推原其情理,则加诬之说不得独行,二也;
朝廷之上,必有令闻令望之臣,则公议之所在,可以询咨,质其是非,三也。
如此则邪正分,君子小人之分白,而邪不能害正,小人不能胜君子,则安而治。
以君子誉而进,以小人毁而退。
今日以十人之言,指以为是;
明日以一人之言,指以为非。
而无三术以分别,则毁誉是非淆乱,邪正不分,君子小人之分不白,而邪得以害正,小人得以胜君子,则危而乱。
此虽之盛,未尝不加意而深察也。
臣窃自惟,当熙宁初王安石吕惠卿用事,臣时得召对,先帝询及二人者,臣不敢欺,具道安石之短,惠卿之奸,卒见非嫉,坐此摈斥者八年。
此天下所共知,非臣所敢欺也。
其后吕惠卿王安石结怨,互相攻讦,先帝追惟愚臣畴昔之言无所欺,愧记其姓名,召还馆阁,而臣介然自守,不易故意。
岁在丙辰庚申,先帝凡再下诏求言,而臣再以狂妄应诏,未尝敢为阿谀之辞,大抵皆拂时政,其书固在禁省,可以求访阅视也。
先帝虽含容不加诛,然臣止在儒馆,不他迁者七年。
当彼之时,臣已寂寞自守,分甘终身弃置閒散,岂复更冀今日之遭遇。
臣之处身,前后十五年间,粗有本末,内外备知。
至于先帝末年,颇察知臣,以为忠信,未寝疾之前两月,始用臣为职方员外郎
不阅月,亦以司马光资政殿学士,其日月皆可考按也。
会逢皇帝陛下继统,太皇太后躬听断,并用忠良,佥去敝蠹,臣于此时,首蒙拔擢,为尚书右司员外郎,职为宰相属官,与闻政事。
臣以为千载之一时,可以忘身徇国,故不复畏避形迹,慨然以分别邪正、兴利除害为己任。
朝廷进见执政大臣,未尝有一毫及私计也。
其中不乐臣者,固亦有之,然以太皇太后在上,每事务在公道,而臣论直理,是故无如之何耳。
今七八人者皆在左右,因其同进见时,当无敢为私言者,故可质證也。
以此奸邪小人之意不自安,与不得志者,指臣为仇敌而见诋,以此职为招权者有之矣。
左右司执政,论时事,乃其职业。
然臣始谓不辞招权之名,而后得以质问今日之时事果是也?
果非也?
所用人物君子也?
小人也?
使今日之时事果是,所用君子,则臣前假使实招权,于国家乃为有补,庸何伤耶?
且朝廷自尚书职方员外郎除臣为右司员外郎,又除臣为起居舍人,此必有誉臣者。
既已为起居舍人,则除中书舍人,在国家为擢用,而于格乃为次补。
故事:修起居注例迁知制诰,无迟速之限,近者或两月,远者率不过周岁。
起居院有题名,可一一覆视也。
即以臣为不当与胡宗愈并试,则自官制之行凡三年,中书舍人不必皆阙,而同试者三矣:曾巩赵彦若陆佃三人同试,一也;
王震蔡京两人同试,二也;
钱协杨景略二人不试而并命,三也。
即以员阙论之,则中书舍人定制六员,近例蔡京王震钱协杨景略同省四人也。
今论事理,虽如前所云,然臣岂不知爵禄予夺,皆在朝廷,人臣之义,无自以为当得之理。
但果一切出于太皇太后圣意,则臣固宜退省,以待照察;
今窃闻除臣与宗愈告命,出而复入,则臣固知本非太皇太后之意,是必有毁臣者。
窃惟圣人之心,务在开进言路,故凡言事之臣,其言虽未中理,莫不容纳,此诚太皇太后盛德美意,天下幸甚。
然臣昔者固尝请广谏员,以谓必先审择其人,然后采用其言矣。
今即太皇太后亲政以来所荐用台谏官,则固皆端良之士,如使有言及臣,则臣固当引咎自责,太皇太后亦宜垂意纳用其言;
若昔日台中则君子之与小人固相淆杂,近已沙汰安惇刘拯二人外补矣,刘拯即尝论韩维不当除资政殿大学士者,韩维端谅名德,乃与司马光吕公著一等,此太皇太后之所知也。
必以台官之言毁誉可信,则刘拯之言,太皇太后不用也。
虽去,但缘近制止令减去二人耳,台中如者盖尚有一二,臣固不欲指其姓名。
彼皆素无名行,阴忌善良,顾拯之去,有不自安之意。
其人固非太皇太后临制以来荐举援用之人,其人姓名盖皆贤士大夫之所不知,或知之者必指以为匪人也。
臣窃意今兹肆为诬欺者,必出于此曹,了无疑也。
臣既为彼所诋所议,而反论其素无名行,指其为匪人,则疑不足以取信于世。
然今朝廷之上,固有忠贤之人,名德显著,太皇太后可以信而不疑者,试以其人姓名密加访问,彼不指以为匪人,则必曰不知其如何也。
不然,乞下其章付台谏议之,辨其人尝著忠节,或有贤名,乃出于太皇太后临政以来方被荐举(状内黄贴子称:即去年正月已前所举,邪正大抵未分。),则臣言为欺君,罪当诛斥,不止不敢冒进而已。
即如臣言,则小人而诬君子,邪党而诋正士,固不逃于圣鉴矣,凡臣为此言,固非区区一身计也,直以邪正是非之际,乃天下国家安危治乱之所系,故臣不敢避鼎镬,逃鈇钺,得一极陈之,使其言稍有补于国,则臣虽诛死,万万无恨,况于进退去就之间哉!
谢举改官启白尚书张侍郎。)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六、《高峰文集》卷八
水备员,初乏不龟之技;
龙门登俊,惭非中鹄之宾。
何图体之靡遗,遽辱衮褒之滥及。
恩来望外,感剧懦衷。
切以知己自古所难,进身适今匪易。
俊乂如云,而干求请托复甚于趋市;
公卿如水,而校量题品不啻于持衡。
倘非远识,犹以人物淹滞为心;
安得公举,下逮湖海寒琐之士。
如某者○丁落谱,款启謏闻。
颇寻先哲之微言,粗识君子之大致。
愚惟命委,拙昧身营。
固无取于匠氏斤斧之馀,遂自弃于化工炉冶之外。
折腰以为五斗,所无憾焉;
仰首而效一鸣,非其志也。
敢意高明之过听,特矜狷僻之无能。
不须堂下之言,亟谓笼中之物。
顽非木石,铭在肺肝。
此盖伏遇某官廊庙蓍龟,缙绅标的。
包荒之量,靡间迩遐;
勤物之心,无分小大。
岂但措民风于轨范,举将器士类于陶甄。
鸡壅豕○,要备不时之用;
竹头木屑,广为暇日之储。
是令孱庸,亦预采拂。
某敢不铭心特操,跂踵清规。
弊帚千金,既辱收于洒扫;
驽马十驾,誓不惮于驰驱。
倘粗免于过愆,庶不辜于知遇。
乞远窜白时中等奏靖康元年七月五日 宋 · 陈过庭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三、《靖康要录》卷九
窃惟国朝于观文殿置大学士,以为宰辅均逸之罢,自非进退有礼而以功名自全者,未尝轻授。
谨按前宰相白时中李邦彦或孱懦不才,或浮薄无行,冒居宰辅,士论鄙之。
昨者金贼扰攘之际,惶骇无谋,几致败事。
稽其罪戾,宜污鼎镬。
陛下务全终始,罢相之日,例以大观文授之。
固宜牢辞职名,力请黜责,以见恐惧之意。
今皆不然。
时中乃具劄子云:「方权臣恃势,事之机要者百不闻一」。
夫身为宰辅,其阿谀朋比、不恤国事如此。
自罢相归,东至楚州,舣舟于城外。
时方腊窃据浙西、淮南诸郡,闭门守备。
一旦惊扰,匍匐扣城,卑词哀恳而后得入。
市井之人群聚而侮詈之,曰:「作宰相时开口发一忠言以告于朝,岂有今日之事」!
即其怀奸误政,不廉无耻,一至于是。
今乃以特进大观文领真祠,优游大第,歌童舞女,朝夕燕饮,不念陛下忧勤于上,为大臣者忍如是乎?
伏望褫其职名,镌其官秩,特加远窜。
及其子日章、婿公彦待制、修撰,亦乞削夺施行。
乞追夺白时中大观文职名奏靖康元年七月 宋 · 陈过庭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三、《靖康要录》卷九
前屡论列白时中尸素无耻,李邦彦悖慢不逊,及余深朋附阿谀,不恤国事等罪,未蒙施行。
时中王黼梁师成朱勔私相交结,邦彦蔡攸为表里,余深又蔡京之死党也,此皆国家之蠹,社稷之贼,久稽典宪,未足以明政刑之威,快士庶之愤。
所有大观文职名,并乞追夺,伏望早赐施行。
白时中太宰宣和六年九月乙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一八、《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二
朕观三极之道,而验天人之理无异致;
稽六艺之文,而知古今之治为同归。
故修人纪者,可以懋格天之功;
而式古训者,可以揆当今之务。
方丕宣于景命,肆允迪于大猷
用简民瞻,共熙政绩。
诞扬涣号,敷告治朝。
具官白时中学贯经邦,识探道奥。
英辞丽藻,兼讨论润色之能;
谠议直言,有献替弥缝之益。
周旋丞辅,副贰机衡。
敉事图功,谋合机深之蕴;
诠时翊化,治臻晏粲之期。
佥论汝嘉,庶工无斁。
眷是中台之政,揆于冢宰之崇。
总万目之纲,举用违而计职;
受群吏之会,核名实以兼能。
劢相邦家,抚绥夷夏。
式伫经纶之业,允谐梦卜之求。
用能进秉国成,特隆位叙。
公圭之显爵,兼东省侍班
鼎铉均和,参赞调元之度;
泰阶齐色,益彰同德之符。
于戏!
器博者其用周,志远者其功茂。
号同心辅政,未闻臻汉道之隆;
姚、宋善应变守文,仅能跻开元之盛。
六合混同之日,乘百年累洽之基。
保文祖之爱民,敢忘笃叙;
协先王之成德,允赖交修。
毋俾商、周之臣,独专古昔之美。
勉祗重任,永底太平。
白时中乞以亲祀神异宣付秘书省奏答诏宣和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二二
朕躬欸阳郊,三岁大报,天降祐,景气晏温。
先期祗献清庙,既祼之际,追念罔极。
霜露所感,人子常情,何足书于太史
所请不允。
按:《宋会要辑稿》礼一七之一七(第二册第六九五页)。又见同书礼二八之二一(第二册第一○二九页)。
白时中罢相制靖康元年正月六日 北宋 · 宋钦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一三、《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八、《靖康要录》卷一、《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三
门下:熙朝任相,当严进退之规;
明主驭臣,宜厚始终之礼。
惟时端揆,翊我初元。
顾谋国之未臧,肆推恩而许罢。
特颁显号,用亶具寮。
特进太宰、兼门下侍郎神霄宫使、庆国公白时中,性禀中和,心存恺悌。
蚤通经术,蔼贡、薛、韦、匡之声;
晚被眷知,居之地。
方胡骑猖狂之日,乃庙谟经略之时。
排难戎亭,懦弱讫成于无断;
投閒真馆,保全实赖于有容。
赐以安车,俾还私第。
爰念上皇之元弼,载悯春宫之旧寮。
特示眷存,聿崇体貌。
晋隆名于秘殿,畀秩任于殊庭。
拓衍原田,陪敦圭赋。
于戏!
参朱邸之佐,尝克尽于忠规;
赤松之游,尚永绥于寿嘏。
祗膺异数,益体至恩。
可特授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依前特进庆国公,加食邑七百户、实封三百户。
李邦彦恩数依白时中例施行诏靖康元年二月十八日 北宋 · 宋钦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一五、《靖康要录》卷二
李邦彦受命上皇,辅翊朕躬,应恩数等,数依白时中例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