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黎道人自长沙入闽解石见之论易颇有所得自言居醴陵山中有田庐养鱼种竹可以卒岁作取足庵义方堂优游其间藏书教子甚乐也遽还求诗赠之 宋 · 李弥逊
两脚不踏咸阳尘,两眼不逐潇湘春。
胸中乾坤照万古,奇偶纵横何足数。
闭门有竹食有鱼,遗子有田家有书。
一生可了心自足,世上纷纷谩荣辱。
礼三祖智鉴禅师塔 北宋 · 释正觉
押词韵第十七部
道无拣择,水深山嶷。
祖无出没,月寒天碧。
不萌枝上觉华春,无影树头灵鸟宅。
天柱巍峨兮星河泻清,石牛哮吼兮洞云生白。
示高台足庵绍印 宋 · 胡寅
押养韵
万生纷纶堕迷网,谁能自拔起情想。
隙尘初傍阴色空,烧草又趁春风长。
将身出家参佛祖,此病中作膏肓(原误作盲)养。
足庵道人肯珍重,不与凡流较斤两。
彼方弹雀弃隋珠,我自舍鱼取熊掌。
高台平挹石廪翠,古辙下辗雷溪响。
粥鱼斋鼓不经营,竹月松风静来往。
定心古井波浪息,夜气灵源襟韵爽。
忆昔幽寻度云壑,见投佳句论乡党。
岂惟高格擅风骚,颇信中扃得平广。
转头尘事还匆匆,入梦胜游真莽莽。
山梅有信寄一枝,更欲青鞋快真赏。
成都信藏主求送行(参足庵) 其一 南宋 · 释宝昙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又得南方一信归,君臣父子却饶伊。
五年乳窦峰前路,曾把虚空碎一槌。
成都信藏主求送行(参足庵) 其二 南宋 · 释宝昙
七言绝句
岁晚何人为指南,手中扇子是同参。
云门未见乾峰日,与子如今恰一般。
雪窦足庵禅师塔铭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攻愧集》卷一一○
师讳智鉴,滁之全椒人。俗姓吴,自儿时已喜佛书,每以白纸为经,跏趺端坐,诵之琅琅然。母尝与洗手疡,因曰:「是什么手」?忽对曰:「我手是佛手」。遂视母大笑。少长,日记经文千馀言。连遭亲丧,决意出家,誓修苦行,以报罔极之恩。真歇禅师方住长芦,径往依投,一见异之。师勤苦精进,终岁胁不至席。大休小珏禅师领千七百众,为首座,独指师为法器,曰:「汝当振吾宗」。已而侍真歇来四明,至补陀山,遇群盗蜂起,避地之马秦,骇浪翻空,举舟惊惧。师坐篷外,独不沾湿,真歇益异之。会京城三藏道法师讲菩萨戒,师受戒已,背若负万金然。道曰:「汝真得上乘戒之證也」。徐即身轻。真歇住雪峰,服勤三载,虽日亲示诲,终未超彻。复回四明,遁于象山县之郑行山,乃海岸孤绝之处。相传山有怪妖,不可入,入亦多以惊异逃归。师曰:「吾为法忘形,何惧耶」?乃即山中盘石缚茅为庵。地高无泉脉,师祷曰:「吾办道来此,山神其惠吾泉」。因锄小坎,移时而水溢。食不继则啖松枝以疗饥,时绍兴二年也。一日有巨蟒入庵,矫首怒视,越数日复旋绕于床,师不顾而去。夜闻庵后岩谷震响如霆击,旦起视之,有巨石飞坠,越庵而立于门,并庵大木皆为之摧拉,变怪百出,略可记者如此。师不为动,终不能害也。明年正月十四夜,于深定中豁然开悟。师自念云:「威音王以前无师自證,威音王以后无师自證者,皆天魔外道」。遂下山,见延寿然曰:「日来肚大无物可餐,庵小无床可卧。若能与食展庵则住,不然则去」。然与师反覆问答,不能屈,因叩师见地,师云:「一坐四旬,身心莹彻,忽尔古镜现前。非由天降,不从地出,自是本有垢净光通,不劳心力自照也。昔真歇尝于室中举问:『一物上拄天,下拄地,常在动用中,动用中收不得,是什么物得恁么』?而今照破,方知天盖不及,地载不起,唤作古镜,亦是谤他。遂有颂云:『个镜光流遍刹尘,鉴照无碍体难分。群灵巨德皆称妙,凡圣无非里许身』」。然云:「不易到者田地」。师至陈山,欲航海,或指曰:「此郑行山中肉身菩萨也」。人皆环绕求偈。时天大风不可渡,师谓篙人曰:「吾为汝借风」。洎登舟,俄顷而济,抵岸则逆风如故。径至岳林,见大休云:「久违尊颜即不无,如何是同风不间底人」?珏云:「井底虾蟆吞却月」。师云:「宾主不立,报化平吞」。珏云:「向宾主不立处道」。师云:「不辞道恐涉唇吻」。珏云:「只今将什么抵对」?师云:「不借」。珏云:「佛祖不奈尔何」。师礼拜,遂令受具。闻翠山宗白头机锋峻峭,往叩焉。时师方为岳林行丐,担二布囊,随得即受,备历艰勤,人所不堪。宗云:「为众竭力,不无其劳」。师云:「须知有不劳者」。宗云:「尊贵位中收不得时何如」?师云:「触处相逢不相识」。宗云:「犹是途中宾主。作么生是主中主」?师云:「丙丁吹灭火」。宗以手掩师口,师拂袖出。宗迁雪窦,挽师偕行,荷负众事。会法堂新饰,且命师为众普说。宗叹曰:「吾生有耳,未尝闻也」。丛林愈加敬焉。宗乃宏智高弟,师因造宏智室,动辄深契。二十四年,遂举住栖真。隆兴二年,移定水。侍郎赵公子潚闻师名,属侍御王公伯庠制疏,备开堂礼,嗣法大休,寔曹洞十一世孙也。乾道五年退席,遂之天台。八年,嗣秀王来镇,请住广慧。淳熙四年,皇子魏惠宪王请住香山。七年,参政范公移主报恩。十年,遂归西山,为终焉计。十一年,雪窦虚席,众皆以师为请。师念明觉知觉道场,勉为起废,一住八载。所在道俗归仰,至是尤盛。随力葺理,内外一新。绍熙二年谢事,止于寺之东庵。太守林公枅稔闻道价,命师再住,不从。必欲识面,既见,问道终日,致请益坚,力辞而归。三年七月乙未示疾,己亥亲笔遗书,晦日以道具抄录。八月哉生魄夜分,戒其徒曰:「吾行矣。送终其务简约,勿用素服哀恸」。言讫书偈,趺坐而化。时暴雨疾风震动山谷,人尤嗟异。四远闻者奔赴尽哀,于是相与建塔于山之左。戊午奉全身以葬,寿八十八,腊五十三。嗣法及受度三十馀人。师素与余厚,在雪窦作锦镜以蓄飞雪上流,为一山奇观,尝为之记。师且死,手书遗余告别,以大休塔铭为属。余既铭之,师之徒又以此请,不忍拒也。余不习释氏学,然闻古德相与传授之际,多藉导师有以启发之。惟师根器过绝人,自誓不悟不为僧,则识趣已不凡。操心如铁石,视身犹土芥,又有人所不能及者。初虽久依真歇,郑行之居,略无怖畏。非有师传而遂得道,禅门少见其比。是时自觉般若有灵,真有饥则一与之食,寒则一与衣之验。夜行深雪,自然得路,若有阴相。自以为大千世界,无如我者。一见大休,诵言所历,休徐曰:「但尽凡心,勿为异解」。师为之漼然意消而归心焉。师天资朴厚,见地真实,业履孤峻,苦行坚密,至死不少变。等慈接物,法施不吝,具大辩才,浩博无碍。为人说法,或自晓至暮,或自昏达旦,至连日,亦无倦色。音吐洪畅,晚亦不衰,闻者耸服。学徒每出衣资,请师演说,此尤禅林所未有也。云深火冷,尸居渊默。有召之者,虽祁寒隆暑不拒。一毫施利,悉为公用。丈室萧然,故六主废刹,积逋动数千缗。不过期月,百废具举。若祷雨旸,救疾苦,其应如响。神祠烹宰物命,辄为易以素馔,有藏其须发而得舍利者。此皆世俗所创见,师不欲人言之,以为非此道之极致。使其有之,亦皆师之馀也。师既亡,太师史文惠公祭之以文,有曰:「了悟圆通如观音大士,随机化俗如善导和尚」。人不以为过也。师生于淮南,而化缘独在四明,屡易法席,名震江湖,而终不越境。自号足庵,人以古佛称之,惟师可以无愧云。铭曰:
祖师西来,乃始有禅。灯灯相续,皆有师传。师之得道,几于神曜。心镜孤圆,大千俱照。曹洞正宗,实艰其承。十有一传,至师中兴。蛇虺之宅,闻者怖恐。惟师宴坐,曾不为动。振锡出山,据大道场。四众归仰,广为津梁。生于淮壖,缘在甬东。名震江湖,卒老吾邦。法施不吝,辩才无碍。行实坚苦,而大自在。人称古佛,师则无愧。铭以表之,用诏末世。
禅鉴法师塔铭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一○、《北涧集》卷一○
禅鉴法师名思义,月室其别称也,杭之盐官冯氏子。生有吉梦,母奇之。甫十有三,依县之开福寺僧宗显,刺血书《心经》,与缁籍。年既加长,扣天台性具之旨,一时宗工若觉庵言、车溪荣、霅川规、空相秀、慧光讷,皆有徵诘言句,独于慧光针水无疑。阐法于阜陵淑妃陈氏宁亲兰若,为十方传天台宗第一代。二十馀载,凡三却三就,卒蜕于此山。寿六十六,腊五十三。度僧二十馀。嘉定九年六月初七。是月二十有二,广如、广脩卜慈云迤逦梯岭之原葬焉。吾尝谓三学诸师,均称嗣祖,其名曰祖,行解相应。解不逮行,大车无輗;行盈解亏,小车无軏。无輗无軏,其何能行?维禅鉴师壮则学解以昌其说,晚乃不言以著其行。一行三昧,常坐不行;佛立三昧,常行不坐。于斯二者,既三期修,半坐半行,非行非坐,始终次第,收效桑榆。岂但小智嵬澒观听,盖亦自谓能事毕矣。是宜得铭。铭曰:
台衡正传,可默可说。默固难穷,说亦不竭。二威之际,缄授而已。左溪、荆溪,千偈翻水。后世竞辩,异夫所同。以其异同,倒戈自攻。繄尔禅鉴,以身代舌。四种三昧,寂而非灭。既灭幻影,非幻者生。爰淑诸徒,绳绳以行。慈云以西,梯岭之下,一灯长然,囧此塔户。
奉赋朱新父足庵 南宋 · 赵师秀
五言律诗 押微韵
人欲难穷极,于中觉者稀。
但令无过分,何处有危机。
长日书千册,清风竹一围。
东南坤势阙,子计不为非(同上书册五页三三六六)。
访足庵聆首座 金 · 李奎报
七言律诗 押盐韵 出处:东国李相国全集卷第二
一径松阴访足庵,晓风吹帽任欹檐。
青山绕屋云生榻,碧树低窗露滴帘。
食罢仍倾霞液酒,醉馀还置水精盐。
此生何处开眉笑,赢得今朝四事兼。
次智鉴上人轴中韵 明 · 金麟厚
七言律诗 押蒸韵 出处: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
媚日高秋爽气澄,从何持轴过孙登。
联名诸彦斯虽幸,续咏新篇我岂能。
独恨都无排佛语,相逢还是好儒僧。
根株直达惟吾道,嫌尔区区绕树藤。
十月十七放翁生日同人集具足庵西岩上人房用放翁长歌行韵 清 · 李龄寿
押词韵第十一部
大星当空芒角生,誓扫欃枪屠鲵鲸。
南渡诗人鸣不平,醉梦苦复思两京。
年逾六百值今日,忧时感事犹此情。
祖宗九庙思神灵,中天日月煌煌明。
嗟翁间关梁益间,伏枥老骥余悲鸣。
中原未复愤所切,焉能守口常如瓶。
六十年中诗万首,肝胆欲向何人倾。
昔读翁诗发长叹,况今烽火魂犹惊。
北风萧萧来天际,空庭落叶寒有声。
座上酒兵且指挥,相期一醉开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