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雪窦足庵禅师塔铭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攻愧集》卷一一○
师讳智鉴,滁之全椒人
俗姓吴,自儿时已喜佛书,每以白纸为经,跏趺端坐,诵之琅琅然。
母尝与洗手疡,因曰:「是什么手」?
忽对曰:「我手是佛手」。
遂视母大笑
少长日记经文千馀言。
连遭亲丧决意出家,誓修苦行,以报罔极之恩
真歇禅师方住长芦径往依投一见异之。
勤苦精进终岁不至席。
大休珏禅师领千七百众,为首座,独指师为法器,曰:「汝当振吾宗」。
已而侍真歇来四明,至补陀山,遇群盗蜂起避地之马秦,骇浪翻空,举舟惊惧
师坐篷外,独不沾湿真歇益异之。
京城三藏道法师菩萨戒,师受戒已,背若负万金然。
道曰:「汝真得上乘戒之證也」。
徐即身轻
真歇雪峰服勤三载,虽日亲示诲,终未超彻。
复回四明,遁于象山县之郑行山,乃海岸孤绝之处。
相传山有怪妖不可入,入亦多以惊异逃归
曰:「吾为法忘形,何惧耶」?
乃即山中盘石缚茅为庵。
地高泉脉,师祷曰:「吾办道来此,山神其惠吾泉」。
因锄小坎,移时水溢
不继则啖松枝疗饥时绍兴二年也。
一日有巨蟒入庵,矫首怒视,越数日复旋绕于床,师不顾而去。
夜闻后岩震响霆击旦起视之,有巨石飞坠,越庵而立于门,并庵大木皆为之摧拉变怪百出,略可记者如此
不为动,终不能害也。
明年正月十四夜,于深定中豁然开悟
师自念云:「威音以前无师自證,威音以后无师自證者,皆天魔外道」。
下山,见延寿然曰:「日来肚大无物可餐,庵小无床可卧。
若能与食展庵则住,不然则去」。
然与师反覆问答,不能屈,因叩师见地云:「一坐四旬身心莹彻忽尔古镜现前
非由天降不从地出自是有垢净光通,不劳心力自照也。
昔真歇尝于室中举问:『一物拄天,下拄地常在动用中,动用中收不得,是什么物得恁么』?
而今照破,方知天盖不及地载不起唤作古镜,亦是谤他。
遂有颂云:『个镜光流遍刹尘鉴照无碍体难分。
群灵巨德称妙凡圣无非里许身』」。
然云:「不易到者田地」。
师至陈山,欲航海,或指曰:「此郑行山肉身菩萨也」。
人皆环绕求偈。
天大不可渡,师谓篙人曰:「吾为汝借风」。
登舟俄顷而济,抵岸则逆风如故
径至岳林,见大休云:「久违尊颜不无如何同风不间底人」?
珏云:「井底虾蟆却月」。
云:「宾主不立,报化平吞」。
珏云:「向宾主不立处道」。
云:「不辞道恐涉唇吻」。
珏云:「只今什么抵对」?
云:「不借」。
珏云:「佛祖不奈尔何」。
礼拜,遂令受具
翠山宗白头机锋峻峭,往叩焉。
时师方为岳林行丐,担二布囊,随得即受,备历艰勤,人所不堪
云:「为众竭力不无其劳」。
云:「须知不劳者」。
云:「尊贵位中收不得何如」?
云:「触处相逢不相识」。
云:「犹是途中宾主
作么生是主中主」?
云:「丙丁灭火」。
以手掩师口,师拂袖出。
雪窦,挽师偕行负众事。
会法堂新饰,且命师为众普说。
叹曰:「吾生有耳,未尝闻也」。
丛林愈加敬焉。
宏智高弟,师因造宏智室,动辄深契
二十四年遂举栖真
隆兴二年,移定水
侍郎赵公子潚闻师名,属侍御王公伯庠制疏,备开堂礼,嗣法大休,寔曹洞十一世孙也。
乾道五年退席,遂之天台
八年,嗣秀王来镇,请住广慧。
淳熙四年皇子魏惠宪王请住香山
七年参政公移报恩
十年,遂归西山,为终焉计
十一年,雪窦虚席,众皆以师为请。
师念明觉知道场,勉为起废一住八载
所在道俗归仰,至是尤盛。
随力葺理内外一新
绍熙二年谢事,止于寺之东庵
太守林公稔闻道价,命师再住,不从
必欲识面,既见,问道终日,致请益坚,力辞而归。
三年七月乙未示疾己亥亲笔遗书晦日道具抄录
八月哉生魄夜分,戒其徒曰:「吾行矣。
送终其务简约勿用素服哀恸」。
言讫书偈,趺坐而化。
暴雨疾风震动山谷人尤嗟异
四远闻者奔赴尽哀于是相与建塔于山之左。
戊午全身以葬,寿八十八,腊五十三。
嗣法受度三十馀人
师素与余厚,在雪窦锦镜以蓄飞雪上流,为一山奇观,尝为之记。
师且死,手书遗余告别,以大休塔铭为属。
余既铭之,师之徒又以此请,不忍拒也。
不习释氏学,然闻古德相与传授之际,多藉导师有以启发之。
惟师根器绝人自誓不悟不为僧,则识趣已不凡。
心如铁石,视身犹土芥,又有人所不能及者。
初虽久依真歇,郑行之居,略无怖畏
非有师传而遂得道禅门少见其比。
是时自觉般若有灵,真有饥则一与之食,寒则一与衣之验。
夜行深雪,自然得路,若有阴相
以为大千世界无如我者。
一见大休诵言所历,休徐曰:「但尽凡心,勿为异解」。
师为之漼然意消而归心焉。
天资朴厚见地真实业履孤峻苦行坚密至死不少变。
等慈接物法施不吝,具大辩才浩博无碍
为人说法,或自晓至暮,或自昏达旦,至连日,亦无倦色
音吐洪畅,晚亦不衰,闻者耸服
学徒每出衣资,请师演说,此尤禅林未有也。
云深火冷尸居渊默
有召之者,虽祁寒隆暑不拒。
一毫施利,悉为公用。
丈室萧然,故六主废刹,积逋动数千缗
不过期月百废具举
若祷雨旸,救疾苦其应如响
神祠烹宰物命,辄为易素馔,有藏其须发得舍利者。
此皆世俗创见,师不欲人言之,以为此道极致
使其有之,亦皆师之馀也。
师既亡,太师史文惠公祭之以文,有曰:「了悟圆通观音大士随机化俗善导和尚」。
不以为过也。
师生淮南,而化缘独在四明,屡易法席名震江湖,而终不越境
自号足庵,人以古佛称之,惟师可以无愧云。
铭曰:
祖师西来乃始有禅。
灯灯相续,皆有师传
师之得道几于神曜。
心镜孤圆大千俱照。
曹洞正宗,实艰其承。
十有一传,至师中兴
蛇虺之宅,闻者怖恐
惟师宴坐曾不为动。
振锡出山,据大道场。
四众归仰,广为津梁
生于淮壖,缘在甬东
名震江湖,卒老吾邦。
法施不吝辩才无碍
行实坚苦,而大自在
人称古佛,师则无愧
铭以表之,用诏末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