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西京左藏库副使高遵裕可依旧西京左藏库副使兼通事舍人制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三、《文恭集》卷一七
敕某:惟上閤赞司之职,盖右列清要之涂,非夫材称显闻,不得兼领。以尔勋门华绪,内使宿名,久戍边防,克奋忠毅,夙图上略,尝闻善谋,守固封疆,方收远绩。擢预典仪之秩,用增武爵之荣。益思尽规,以答殊宠。
西京左藏库副使高遵裕可依旧西京左藏库副使兼通事舍人制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一三、《苏魏公文集》卷三○
敕具官某:惟上閤赞司之职,盖右列清要之涂。非夫材称显闻,不得兼领。以尔勋门华绪,内使宿名。久戍边防,克旧忠毅,图上方略,尝闻善谋,守圉封疆,方收远绩。擢预典仪之秩,用增武爵之荣。益思尽规,以答殊宠。可。
高遵裕因败于灵武得罪先帝不可复官推恩御劄(元丰八年) 北宋 · 高皇后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二
遵裕得罪先帝,今来垂帘,凡高氏推恩,独不可及遵裕。
与高遵裕书(元丰四年十一月) 北宋 · 种诊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
顿兵攻坚,兵法所忌。而食且尽,吾营布列稻塍,若贼决河水灌之,吾其鱼矣。请归屯清远,通粮道以听命。
诫约高遵裕不得生事御批(熙宁六年三月)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五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三
恐遵裕以不得预河州之行,故张大夏国声势,希功生事。可严诫约,但令谨备,毋得小有侵犯。
令高遵裕造廨舍赐青唐蕃官包顺包诚御批(熙宁六年六月乙未)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五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五
熙河路总管高遵裕见领汉、蕃军于盐井川筑城寨,可令就新城造廨舍两所为七十间,赐包顺、包诚,仍先具图以闻。
谕新知庆州高遵裕诏(熙宁十年八月癸未)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七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四
详宥州牒,密追捕作过首领禁劾。其随从蕃部并免罪存抚,勿致生事。根括所略西界孳畜,并命价归之。
令高遵裕相度会合环庆泾原路兵进讨诏(元丰四年八月戊寅)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五
已指挥将来出界,泾原兵听高遵裕节制。缘泾原广阔,利进大兵,本路止是团结诸将,未尝益兵出战,军马不名,虑出界遇贼难驱逐。令遵裕相度以环庆兵取泾原路会合,或以泾原兵从环庆路会合,出界进讨。所贵气势益壮,易以破贼。所当用丁夫粮饷,计会两路转运司应副。
令王中正高遵裕移兵近边下寨牵制贼势御批(元丰四年九月丁亥)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六、《宋会要辑稿》兵八之二四(第七册第六八九九页)
熙河路都大经制司已出兵破西贼,虑贼并兵一路,以拒官军。令王中正、高遵裕移节制兵马近边下寨,以牵制贼势。如行军庶事已就绪,即相度乘机进讨,不须拘以元定日期,仍具节次以闻。
高遵裕领环庆路兵合泾原之师进讨诏(元丰四年九月戊子)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六
泾原趋兴灵,道路便近,川原宽阔,易得水草,令高遵裕领环庆路兵合泾原之师,结为大阵,取泾原路进讨,仍令卢秉应分战守兵,并听遵裕处分。
高遵裕乞两路进兵攻讨御批(元丰四年九月庚子)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六
遵裕恳奏乞与泾原分兵出界,今师期甚迩,必处分不及。中书、枢密院可审议刘昌祚可与不可仗为一道主帅,舍之当如何,更为措置以闻。
令刘昌祚赴高遵裕麾下御批(元丰四年九月)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六、《宋会要辑稿》兵八之二五(第七册第六八九九页)
泾原兵力不逮他路,边面广阔,近累据刘昌祚奏请,多不中理,虑难当一道帅领。况泾原已隶高遵裕节制,自合首尾相应,以图万全。其令知环州张守约往代昌祚,令昌祚赴遵裕麾下。
赐高遵裕手札(元丰四年)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九
昌祚所言迂阔,必若不堪其任者,宜择人代之。
高遵裕李宪互相计会进兵事诏(元丰四年十一月己丑)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九
环庆、泾原、熙河军马并趋灵州,今闻西贼聚重兵以抗官军,若灵州坚守,王师深入,粮馈已远,岂可专与土木为敌?必俟破灵州,虑劳费日久。令高遵裕、李宪互相计会,才候败贼,援军分兵留攻灵州,乘河冰合,简精锐兵将径趋兴州。若先下兴州,则灵州不攻自破,更审度机便施行。
谕高遵裕诏(元丰四年十一月丙午)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
环庆、鄜延大兵久顿灵州城下,粮道艰阻,令高遵裕如已收复灵州,即分遣将兵开通道路;猝未可破,即同泾原兵夫从环州路迤逦移寨并边,别议措置。回师之际,务在部分严整,其左右贼马须痛杀戮。已令王中正部领大军应接,更在审度机便施行。
谕高遵裕诏(元丰四年十二月癸丑)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一
自去月丁酉后,未有奏报,不闻军前攻战次第。令邓继宣厚以金帛募勇士赍书间道走军前取报,及体探见今措置次第以闻。仍移文与潘定、刘仅等,亦令选募,或差人展转往探伺,及承接文字转递前来。
谕高遵裕未可赴阙诏(元丰四年十二月庚申)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一
行营以师老食尽,知难久留,退军南来,未为深罪。当且疚心,全葺罢弊,安抚士众,以图后效,未可赴阙。如有急切边务,以驿书闻,候军马整治,举事有期,当有召命。
责降高遵裕等诏(元丰四年十二月丁卯)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一
岷州团练使高遵裕帅泾原、环庆之师攻取灵州无功,及不能讨杀外援贼党,并节制泾原,致师人逃溃,降为西上閤门使,就差知房州。西上閤门使、果州团练使刘昌祚,东上閤门使、英州刺史姚麟,战兵弓箭手逃溃数多,各降三官,并就差为永兴军路钤辖内藏库使。忠州刺史彭孙护粮草,为贼抄劫,不能禦敌,致军食乏,贷死,为东头供奉官、熙河路准备差使。
高遵裕乞罢蕃脚不当奏(熙宁九年八月) 北宋 · 孙迥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三
自来多和雇蕃脚般运粮草,支与见钱,亦不闻曾有嗟怨。遵裕奏乞罢雇蕃脚,令转运司别立辇运之法,幸本司不能供办,即坐不职之罪,窃虑糜坏边计。
按:《宋会要辑稿》食货四三之一(第六册第五五七三页)。又见同书食货四八之一七(第六册第五六三一页)。
乞追赠高遵裕奏(绍圣四年十一月) 宋 · 邢恕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三
谨按故宰臣王圭被遇先帝,自参知政事至宰相,备位政府十有七年,其荷国恩,可谓至深且厚矣。一旦先帝寝疾,口不能言,陛下时方幼冲,名号未正,圭为上宰,不能上请早定储贰,为宗社至计。乃方乘时艰危,密召高遵裕之子士充,阴传言于遵裕,令伺禁奥意旨,内怀两端,其意不在正统。赖遵裕慷慨引义,不答其言,且发其谋,以语当时一二大臣,遂亟协策以定储贰之议,故使先帝之统业,获传于圣嗣,宗社安宁,以底今日。圭罪状既明白,已正典刑,然而君臣大义,不可不谨;赏罚二途,为国纲纪,不可偏废。且不忠于君者既罚,则忠于君者必赏。圭已殁于地下,既追贬,则遵裕虽死,当追赠。今止贬圭,而遵裕不加追赠,无赏而有罚,犹之无春而有秋也。其可乎?臣窃见朝廷向赠范育以为宝文阁直学士,近又官其一子者,以罪元祐弃地,而育独为国惜地不忍弃,故赏育所以劝忠也。虽为国惜地,曷若忠爱其君者哉?惜地不弃者犹加赠典,则忠爱其君者,朝廷其忍舍之?况遵裕之子士京,方圭未败已前,尝有请于朝,丐赠其父矣。前日所以不即行,其言者以圭之罪未贬也。今圭既贬,则士京之请可以伸矣。臣欲乞检会高士京前状,出自宸断,早赐指挥,依士京所乞施行,伸忠魂于九泉,示大义于臣子,以劝天下后世,不胜大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