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王式 东晋 · 杜夷
 出处:全晋文
宰我欲短三年之丧,孔子谓之不仁。
王式不忍哀怆之情,率意违礼,服已绝之服,可谓观过知仁。
伯鱼子路,亲圣人之门,子路有当除不除之过,伯鱼有既除犹哭之失。
比之,亦无所愧。
励薄之义,矫枉过正,苟在于厚,恕之可也(《通典》九十四,大兴三年淮南中正王式,继母先嫁,有继子。后嫁父,父临终,继母求出,父许有遗命。及父亡,母制服积年,后还前继子家。及亡,与前夫合葬,追服周。国子祭酒杜夷议,以为云云。)
王式 东晋 · 荀崧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一
《礼》,继母嫁,从为之服,报。
其犯出者无服。
母之求去,父之遣,并无名例。
若以父母之过,非所得言。
奉亲尽礼,而母自求去者,过在母矣。
之追服,可谓过厚,若乃六亲有违,去就非礼。
宜访之中正、宗老,非礼官所得逆裁(《通典》九十四,大兴三年太常曲陵公荀崧骑都尉萧轮议云云。)
奏议王式 东晋 · 卞壶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四
王式继母,前嫁夫终,后嫁父。
父终,持服葬讫,还前夫家。
前家亦有继子,养至终,遂合葬于前夫。
为制出母周服。
辞以「父临终,母求去,父许诺」。
就如其辞,必也正名,依礼为无所据。
若父在,与亡臧否有命,须显七出之责,则当存时受遣,告宗庙而弃之。
无缘以绝义之妻留家制服。
父不及礼义,或以情相许,或疾在临困谬乱,听使去留自由者,此必为相要以非礼,相要以非礼,则存亡无所得从,宜正之以礼。
魏颗父命,从其治不从其乱,陈乾昔属其子尊己,殉殡二婢子。
尊己以非礼不从,《春秋》、《礼记》善之。
并以妾媵,犹正以礼,况其母乎!
礼,妇人三从。
母于夫,事生奉终,居丧以礼,非为既绝之妻。
及亡制服,不为无义之妇。
不绝之验,彰于制服。
自云守节,非为更嫁。
考行无绝于夫,离绝之断,在夫没之后。
夫之既没,是其从子之日,而以为出母比,此母以子出也。
即何以子出其母,而致使存无所从以容居,没无所归以托终也?
寄命于他人之门,埋尸于无名之冢。
若是父亡后,母寻没于家,必不以为出母,明矣。
许诺之命一耳,以为母于同居之时,至没于前子之门而许以为母,所处不同而以为出母。
此为制离绝于二居,裁出否于义断。
离绝之断,非而谁!
假使二门之子皆此母之生,母恋前子,求去求绝,非礼于后家,还反又非礼于前门,去不可去,还不可还,则为无寄之人也。
必内尽匡谏,外极防闲,不绝明矣。
何至守不移于至亲,略情礼于假继乎!
继母如母,圣人之教。
为国士,闺门之内犯礼违义,开辟未有,于父则无追亡之善,于母则无孝敬之道,存则去留自由,亡则合葬路人,可谓生事不以礼,死葬不以礼者也。
母依前子,非为更嫁;
日月远近,理有异。
礼,长子不为出母服,出继母尤不应服。
,长子也,又母非所生,不应服坦然,而乃制服,明前绝无徵,违礼莫据;
内愧于心,欲以诈眩视听,托过厚以制饰。
寻其事情,考之正礼,义不容恕。
母再嫁,前后俱继,何慈如此!
事受之日,应有过礼之贬,出之者宜受莫大之责。
礼义之阙,发于事亲,伤孝敬之道,亏损时教,不可以居人伦铨正之任。
宜请议,即下禁止。
侍中司徒临颍荀组,敷宣五教,实在任人,而含容违礼,曾不贬黜;
扬州大中正侍中平望亭侯陆晔淮南大中正散骑侍郎胡弘等显执邦论,朝野取信,曾不能率礼正违,崇孝敬之教,并为不胜其任。
请以见事免、弘官,大鸿胪削爵土,廷尉结罪(《晋书·卞壶传》,《通典》九十四,太兴三年淮南中正王式继母先嫁有继子,后嫁父,父临终,继母求去,父许有遗命。及父亡,母制服积年,后还前弱子家,及亡,与前夫合葬,追服周。杜夷、江泉、荀崧、萧轮议皆恕御史中丞卞壶奏。)
王式事议 东晋 · 江渊
 出处:全晋文
继父尝同居而后别者,继子犹制齐衰三月
王式母之事父,存则崇敬,妻道无愆;
殁则制服,毕葬乃归。
伉俪之义,大较为举,但不能遂居哀次,以此为失。
方之继父,恩义为崇。
为人子,慎终志笃,岂忍以母节小阙而不行服哉!
是以俯仰,宁从其重,今报以周,推心乃安。
观过知仁,近有也。
季路服姊周而不除,仲尼抑而不贬,将君子以情恕物,谓式之所行,免于戾矣(《通典》九十四作江泉,即江渊,唐避讳改。)
王式继母还前继子家为服 南朝宋 · 庾蔚之
 出处:全宋文卷五十三
父许后妻之请,是无相责之情,不得谓之为遣妻。
制服依礼,葬毕乃还家,积年方就前家子,比之继嫁,不亦可乎?
是长子,则不得服继嫁以废祭(《通典》九十四。)
王式 中唐 · 欧阳詹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六
公范足下。长史及大人以薄官。
予自能记忆。只见驰载长幼。
勤勤南北。予虽童稚。
意甚不居。洎有安固丞潮阳掾。
予时已冠。似或议事。
以为地分遐陋。进取必无远大。
若肄业承家。则安固潮阳
亦几于不坠矣。便怀耕食凿饮之心焉。
事亲敬长之道。睦友与人之义。
恂恂自勉。不意窃乡曲之誉。
所疑不忘质。所见不忘述。
时时有得。多幸忝侪类之归。
加以薄窥坟籍。适有章句。
濮阳仲宣河东千龄荥阳从易济北有融琅琊次臣。皆博雅明达君子。
公范亦其人焉。每论性行。
量识度。评学业。
酌文词。不以虚薄。
往往挂于牙齿。予年二十有一。
公范与偫公则可予以进士之目。而有令予观国之心。
予以偫公所贶之名。绎先贤正名之旨。
进士者。岂不言其可以仕进。
而能裨助政化。始自下而升上。
终自上而利下者也。近代亦曰举人
实古今举贤进能之科也。则有若风后力牧
黄帝之举。舜禹
膺唐尧之举。缙云高阳
虞舜之举。伊尹姜牙
膺汤武之举。管仲冀缺
膺桓文之举。五羖三杰。
膺嬴刘之举。皆齐圣广渊。
明允笃诚。立功立事。
出于人表之流也。降自晋宋齐梁
则有若陆机鲍昭谢眺江淹。亦以登庸。
虽道德器用。不及曩辰。
而词学诗流。为一时之秀。
当偫公之论。岂容易之。
度力不任。又先与灵源道士虹岩逸人有潘湖合鍊奉养之契。
乞从宿志。勤勤恳恳。
获与灵源虹岩同居者三年。公范与偫公虽不苦以前事相迫。
而流言时至。建中初
因当道廉察。故相国常公本州将中书舍人薛公南涧之谈。
西湖之礼。丹青目下。
程准前期。公范与偫公激厉转加。
予亦稍信云云之劝。时兄弟亲属。
方以众情闻于大人。大人与偫公遂有龙首之会。
特询可否。至于再三。
偫公不悔前言。以为可固可必。
人之于予。皆欲其升高致远。
至其。大人则有遣从计吏之命。
当发之日。大人及慈亲亲祭行于东郊。
公范与偫公亦共馂神馀于野席。离觞既辍。
大人诫勖数言。言可切骨铭心。
征车云动。慈亲呜咽数声。
声堪断肠褫魄。公范与偫公备见备闻也。
慰上下之望。在乎早成名。
早归宁。予必不惜伎能。
而有所绝坠。以深上下之念。
汲汲摇摇。如旌如翘。
受遣之明年。达于长安
赁庑六秋。礼闱四上。
频竭激昂之力。累为簸扬之弃。
反躬忖已。徘徊又疑。
岂常薛公轻于布素。而有佞欤。
为偫公温良。与朋友有不忠欤。
杨朱对歧。墨翟观素。
劲挺之志。半作归心。
况以近梦慈亲。以乱丝绕予之身万重。
大人齧予臂见血。盖神祇以大人诚切远警于予焉。
丝绕者。岂非思念缠绵之象也。
齧臂者。岂非齧指令归之义也。
万重见血者。岂非示其甚也。
公范与予游处最深者。且莆阳读书。
接席五年。其于为人。
公范知之。莆阳去家四百馀里。
晨昏之思忽至。珍异之味忽得。
亦不以始昨违离。便奔驰而去。
性自天至。实非勉为。
今一辞庭闱。而踰半纪。
以本心每每。驰恋若此。
魂梦昭昭。感发如彼。
日夜之心。公范可量。
窃欲审覈良驽。摭分进退。
阻故人。无新知。
恍不可问。因考使回。
更有决斯科也。先以才艺取。
次以德行伸。大以事君。
细以临人。如予所习。
可以当之于取乎。如予事亲。
可以移之于君乎。如予理身。
可以施之于人乎。其可也。
则待命待知。庶荣亲之道。
抑温凊之心。如其不可。
则任材任器。息干时之机。
谢风尘之苦。书至与裁。
裁已遄复。家在国在。
伫为去就。予于为子之道。
所恨不知也。知必无不竭。
若于为臣之道。所恨不知也。
知必无不为。人生于世。
区区者所务。岂不立名乎。
有名于国。亦名也。
有名于家。亦名也。
予何攘臂于其间。丑于家而美于国哉。
予无此心。亦公范知之。
东风扇和。山青水清。
野芳且荣。林鸟时鸣。
樽有酒。匣有琴。
公范休畅。某再拜。
温璋王式节度使 唐 · 懿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八十三
门下。豳土名藩。
懿门奥壤。理公刘之故国。
炀帝之通津。控地数千。
带甲逾万。非威能肃物。
勇可贞师。则何以备天子之爪牙。
上将之旗鼓。断自朕志。
果叶佥谐。武宁军节度徐泗宿濠等州观察处置等使朝议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徐州刺史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温璋
禀庆德门。腾辉儒苑。
节峻大玉。气敷早春
立言锵韶濩之音。行巳植松筠之操。
尝以懿问。列于通班。
佳声克著于埋轮。善价益彰于题柱。
累换符竹。颇洽讴谣。
前岁问俗苑溪。分麾沛邑
祸息萑蒲之盗。风行鈇钺之权。
浙江东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越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魏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王。文动星芒。
学通奥旨。早以殊艺。
射策明廷。孙宏之条奏甚精。
晁错之铺陈无阙。既升高第。
亟践清途。临事不回。
当官有守。迩者擢自交趾
授以浙东。果能清越水之波澜。
稽山之祲气。暂举十连之化。
全苏一境之人。而并贞明。
黄陂澹泞。风雨不渝于达节。
机谋自契于生知。爰命畴庸。
是加懋赏。乃眷巨屏。
宜委宏材。三礼百工。
俱荣于题剑凿门推毂。
共贵于登坛。謺是恩光。
我无爱惜。尔宜壮辕门之号令。
恤闾井之疲羸。务农训兵。
俾先南牧之备。兴利除害。
永绝东顾之忧。更树奇功。
以酬剧宠。检校礼部尚书邠州刺史御史大夫充邠宁节度营田观察处置等使
检校工部尚书徐州刺史御史大夫武宁军节度徐泗宿濠等州观察处置等使。主者施行。
御前诸军都统制吴挺郭刚李川皇甫倜郭棣郭钧鲁安仁御前诸军副都统韩宝明椿张宣于友王式冯湛银合腊药敕书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三、明抄本《玉堂类稿》卷一一
吴挺等:朕深居九重,未尝一念不在将士,而况固阴冱寒,屯戍劳止,分颁药石,以致余恩。
尚悉乃心,抚循所部。